什么是学术研究的_中国话语_陶东风

随笔

SUIBI

“中国话语”什么是学术研究的

■陶东风

“中

国话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也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热衷

说话的人,他所感受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真问题,言说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话语。一个学者整天在那里寻找真正的中国问题、建构中国话语,为此而焦虑不堪,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滑稽、非常可悲的事情,这只能说明:或者是他的生存状态出了问题———长期生活在假象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和真实身—知道自己的份,或者是他的言说环境出了问题——

生存、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却不能直面它、言说它,非要去寻找一些可以言说、允许被言说的问题和话语,这样的问题当然是也只能是假问题,这样的话语当然不可能是中国话语。打个比方,这样的人要么是一个迷失方向,失去对现实感知能力的人,要么是一个找到方向却不能朝这个方向走的人。

我相信我们的文艺学工作者真正失去了对自己的生存境遇的真实感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学者恐怕是感受到了却不能或不敢去直面它、言说它。因此,在什么是“中国话语”的问题被解决之前,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有直面自己的生存境遇并自由地言说它的环境么?如果有这样一个环境,我相信讨论的一定是真问题,说的出来的一定都是真话,而真话一定就是中国话(中国话语),我们根本用不着为寻找什么“中国话语”而着急、焦虑。

由于谈论“中国自己的问题”,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牵涉到言说环境的问题,所以,中国文艺学能否说出中国话语,这个问题必然和对言说体制的反思

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个话题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困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它的标志性口号就是所谓“失语症”:中国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借用西方理论话语,而没有自己的话语。

对“中国话语”之说,我有一些疑虑:所谓“中国话语”到底是什么?怎么去发现“中国话语”?如何保证一种文学理论话语乃至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的“中国性”?所谓“中国话语”这个话语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或者说是在什么语境中出现的?

首先,到底什么叫“中国话语”?传统中国还是当下中国?如果是传统中国,那么,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非要说古人的话?如果说是当下中国,“中国话语”的意思就是切中当下中国人生存经验,切中真正的中国问题,对中国问题有诊断力的话语,至于这个话是中国人说还是外国人说,古人说还是今人说,是在中国大陆说还是在美国说等等都无关紧要。

换言之,“中国话语”是根植于中国人的存在境况和存在经验的话语,是能够抓住当下中国根本问题的话语。

其次,这样的中国话语怎样才能产生?一个真实地生活在中国当下的现实中,直面并能够自由、直率、真实地表述自己的生存经验、生存困境的话语,一定是中国自己的话语。真实地生活着的人,自由地

SUIBI

随笔

是一个联系在一起。反思体制当然是政治学的任务,政治学问题,但是文艺学问题不可能不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们都不可能不感到自己的生活和学术时时受到制约。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体系从来就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而且以后也不可能不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建构,没有新时期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有对“工具论”文艺学的反思,有对文学自主性的呼唤,对“文革”时期假大空文艺的否定。这些清算“文革”文学思想、“文革”意识形态的话语,在我看来全部是真正的中国话语。所以,没有一个合理的言说体制,要想产生出真正的中国话语,是根本不可能的。

比如,如果文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大堆不能谈论的所谓“敏感”问题,还有一大堆禁区,怎么可能发现真实地言说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言说真实的中国?“敏感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生存、言说以及我们的知识生产的真实处境。如果我们连言说真实中国的权利都没有,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说出中国自己的话语?

第三,“中国话语”焦虑产生的语境,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的从启蒙主义到民族主义的思想文化转型,中国话语焦虑实际上就是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准确说是1993年,因为这年出现了标志后殖民主义批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一系列事件,很多重要的后殖民批评文章,比如张宽的《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刘禾的《国民性的神话》等都出现在这一年)以来,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在理论界有后殖民批评的兴起,并进一步延伸到对自“五四”以来启蒙和现代化思潮的激烈批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谓“中国话语”热就是在这个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中出现的。很多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学者发出“失语”的怪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一直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鹦鹉学舌,从来没有自己的话语,甚至从来提不出自己的问题。

这是一个弥天大谎。按照这个说法,在彻底与西

方绝缘的时代,我们应该能够发现和谈论自己的真问题,我们的文艺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该成就辉煌,飞黄腾达。可是,在抵制和彻底拒绝西方的经济、文化、理论的反右、“文革”时期,我们发现了什么真正的中国问题?我们有自己的中国话语么?在“大跃进”时期,几乎我们整个民族,包括那些有名的科学家,都生活在谎言和欺骗中,他们还怎么发现真问题?发现了又如何能够谈论?那个时期我们的根本问题难道不是纠正“左”的错误,否定个人崇拜,回到事实和常识?可是谁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能够自由谈论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个别人的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

只要勇敢直面中国现实、自由言说中国现实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中国话语的资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是有助于我们阐释和言说中国现实的,都可以成为中国话语的一部分。不管它是西方的还是中国古代的。在此,把中国话语的缺失归咎于西方化是尤为误导性的。西方理论话语是有助于还是有害于中国话语建构,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我们诊断、把握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其实我们对一些西方话语一直是严格限制的。这种限制一方面表现为禁止某些理论进入中国,比如毛泽东时期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一直受到限制或禁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然有很多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不能引入;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能用西方的某种理论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如果有助于诊断和把握中国当下现实的西方理论都不能用,那么,西方理论又怎么可能有助于建构中国话语呢?

与“中国话语”的喧嚣相呼应的是所谓“话语权”的喧嚣。这也是一个伪问题。因为谈论话语权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说话的主体是谁。说话是一个具体人的具体行为,其主体不可能是抽象的“中国”,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在国际关系中思考话语权(中国相对于美国或西方的话语权)的问题,而是要在民间社会和国家、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中、在学术研究与国内政治权力的关系中思考这个问题。DS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57

随笔

SUIBI

“中国话语”什么是学术研究的

■陶东风

“中

国话语”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理论界(也是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界)热衷

说话的人,他所感受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真问题,言说的不可能不是中国的话语。一个学者整天在那里寻找真正的中国问题、建构中国话语,为此而焦虑不堪,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滑稽、非常可悲的事情,这只能说明:或者是他的生存状态出了问题———长期生活在假象中而忘记了自己的真实处境和真实身—知道自己的份,或者是他的言说环境出了问题——

生存、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出了什么问题,却不能直面它、言说它,非要去寻找一些可以言说、允许被言说的问题和话语,这样的问题当然是也只能是假问题,这样的话语当然不可能是中国话语。打个比方,这样的人要么是一个迷失方向,失去对现实感知能力的人,要么是一个找到方向却不能朝这个方向走的人。

我相信我们的文艺学工作者真正失去了对自己的生存境遇的真实感觉的人并不多。大多数学者恐怕是感受到了却不能或不敢去直面它、言说它。因此,在什么是“中国话语”的问题被解决之前,我们要问的是:我们有直面自己的生存境遇并自由地言说它的环境么?如果有这样一个环境,我相信讨论的一定是真问题,说的出来的一定都是真话,而真话一定就是中国话(中国话语),我们根本用不着为寻找什么“中国话语”而着急、焦虑。

由于谈论“中国自己的问题”,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牵涉到言说环境的问题,所以,中国文艺学能否说出中国话语,这个问题必然和对言说体制的反思

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个话题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困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它的标志性口号就是所谓“失语症”:中国现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基本上借用西方理论话语,而没有自己的话语。

对“中国话语”之说,我有一些疑虑:所谓“中国话语”到底是什么?怎么去发现“中国话语”?如何保证一种文学理论话语乃至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的“中国性”?所谓“中国话语”这个话语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或者说是在什么语境中出现的?

首先,到底什么叫“中国话语”?传统中国还是当下中国?如果是传统中国,那么,生活在今天的中国人为什么非要说古人的话?如果说是当下中国,“中国话语”的意思就是切中当下中国人生存经验,切中真正的中国问题,对中国问题有诊断力的话语,至于这个话是中国人说还是外国人说,古人说还是今人说,是在中国大陆说还是在美国说等等都无关紧要。

换言之,“中国话语”是根植于中国人的存在境况和存在经验的话语,是能够抓住当下中国根本问题的话语。

其次,这样的中国话语怎样才能产生?一个真实地生活在中国当下的现实中,直面并能够自由、直率、真实地表述自己的生存经验、生存困境的话语,一定是中国自己的话语。真实地生活着的人,自由地

SUIBI

随笔

是一个联系在一起。反思体制当然是政治学的任务,政治学问题,但是文艺学问题不可能不和政治联系在一起。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我们都不可能不感到自己的生活和学术时时受到制约。中国文艺学知识生产体系从来就是国家体制的一部分,而且以后也不可能不是。学术自由、学术自立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建构,没有新时期体制改革,就不可能有对“工具论”文艺学的反思,有对文学自主性的呼唤,对“文革”时期假大空文艺的否定。这些清算“文革”文学思想、“文革”意识形态的话语,在我看来全部是真正的中国话语。所以,没有一个合理的言说体制,要想产生出真正的中国话语,是根本不可能的。

比如,如果文学研究领域还存在一大堆不能谈论的所谓“敏感”问题,还有一大堆禁区,怎么可能发现真实地言说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言说真实的中国?“敏感问题”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我们的生存、言说以及我们的知识生产的真实处境。如果我们连言说真实中国的权利都没有,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说出中国自己的话语?

第三,“中国话语”焦虑产生的语境,是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开始的从启蒙主义到民族主义的思想文化转型,中国话语焦虑实际上就是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一部分。

20世纪90年代(准确说是1993年,因为这年出现了标志后殖民主义批评和文化民族主义的一系列事件,很多重要的后殖民批评文章,比如张宽的《欧美人眼中的非我族类》,刘禾的《国民性的神话》等都出现在这一年)以来,思想文化界出现了文化民族主义思潮,在理论界有后殖民批评的兴起,并进一步延伸到对自“五四”以来启蒙和现代化思潮的激烈批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所谓“中国话语”热就是在这个文化民族主义思潮中出现的。很多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结的学者发出“失语”的怪论: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一直跟在西方后面亦步亦趋,鹦鹉学舌,从来没有自己的话语,甚至从来提不出自己的问题。

这是一个弥天大谎。按照这个说法,在彻底与西

方绝缘的时代,我们应该能够发现和谈论自己的真问题,我们的文艺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应该成就辉煌,飞黄腾达。可是,在抵制和彻底拒绝西方的经济、文化、理论的反右、“文革”时期,我们发现了什么真正的中国问题?我们有自己的中国话语么?在“大跃进”时期,几乎我们整个民族,包括那些有名的科学家,都生活在谎言和欺骗中,他们还怎么发现真问题?发现了又如何能够谈论?那个时期我们的根本问题难道不是纠正“左”的错误,否定个人崇拜,回到事实和常识?可是谁能够提出这个问题,能够自由谈论这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的个别人的下场大家都是知道的。)

只要勇敢直面中国现实、自由言说中国现实才是问题的关键,那么,中国话语的资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只要是有助于我们阐释和言说中国现实的,都可以成为中国话语的一部分。不管它是西方的还是中国古代的。在此,把中国话语的缺失归咎于西方化是尤为误导性的。西方理论话语是有助于还是有害于中国话语建构,要看它是否有助于我们诊断、把握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其实我们对一些西方话语一直是严格限制的。这种限制一方面表现为禁止某些理论进入中国,比如毛泽东时期非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一直受到限制或禁止,20世纪80年代以来,仍然有很多重要的西方思想资源不能引入;一方面则表现为不能用西方的某种理论来分析中国的问题。如果有助于诊断和把握中国当下现实的西方理论都不能用,那么,西方理论又怎么可能有助于建构中国话语呢?

与“中国话语”的喧嚣相呼应的是所谓“话语权”的喧嚣。这也是一个伪问题。因为谈论话语权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说话的主体是谁。说话是一个具体人的具体行为,其主体不可能是抽象的“中国”,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不能只在国际关系中思考话语权(中国相对于美国或西方的话语权)的问题,而是要在民间社会和国家、个人与政府的关系中、在学术研究与国内政治权力的关系中思考这个问题。DS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57


相关内容

  • 秋波媚媚:又见东风压倒西风!
  • 二战开始时,希特勒很强大,那时的欧洲是西风压倒东风.希特勒死后的欧洲是东风压倒西风.苏联解体时,风向又转了.时间再早些,拿破仑时期的欧洲也只是东风与西风的关系.于是我们知道,欧洲的历史就是风向转来转去的轮换. 今天的乌克兰问题,往小了看,就是乌克兰的问题.但事情发展到现在的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罗斯, ...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旅行" 陈 橙 [摘要] 赛义德的"旅行理论"阐述了理论运动进程中被借用.接受和改造的历史脉络.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发轫于西方的政治与文化环境,通过其著作的引进与翻译开始在中国的理论旅行,并经历了理论的接纳与研究.驳难与本土化.挖掘与运用等一系列过程. ...

  • 文学批评深化与文学理论期刊建设
  • <当代文坛>是伴随着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应运而生的,系西南地区创办最早的专业文艺理论批评期刊,也是全国创刊较早的文艺理论批评期刊之一.于1982年5月由中国作协四川分会评论委员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四川省文艺理论研究会共同筹办,后归中国作协四川分会(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办. ...

  • 比较:作为存在--关于"中西比较"的反思
  • 黄玉顺 [摘  要]本文主要以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为例,通过对百年来"中西比较"的反思,揭示流俗的比较观念的困境,提出一种真切的比较观念--"前主体性比较"的观念.流俗的比较观念是基于"S-O"(主体-客体)以及" ...

  • 关于中国国际话语权
  • 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困局与出路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张志洲 人民网 2009 年 08 月 18 日 精彩观点: ●话语权 话语权毕竟是通过 是通过反映主观意识的话语来表达和运用权力 而不是通过冰 话语来表达和运用权力, 话语权 是通过 话语来表达和运用权力 冷的刀枪,所以国际话语权总是沾染着 ...

  • 存在就是合理
  • 存在就是合理 --品论"玄幻文学" 摘 要 "玄幻文学"已经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文学现象显现在我们的面前,由于玄幻文学的主要作家群都是网络写手,而且相当一部分是年轻人,使得玄幻文学风格多样,种类繁杂,也使得玄幻文学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但是,我们如果进行仔细的分析 ...

  •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
  • 文艺学:反本质主义之后 : 文章作者:方克强 一 从某种意义上说,南帆主编<文艺理论(新读本)>.王一川著<文学理论>.陶东风主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分别于2002.2003.2004年相继出版,构成了新世纪文艺学的一个重要事件.这不仅是因为他们都对当下后现代语境 ...

  • 金庸.王朔,起因.经过和结果
  • 金庸.王朔之争 起因:①.根本分歧是价值观念不同. 金庸:一.他是香港现代商业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侠义文化结出的鬼胎,表面上看他似乎是在宣扬中原传统文化,维护中原文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实际上他是在制造侠义文化的幻觉,他将封建文化浪漫化,来迎合因为当代社会功利主义.金钱本位带来 ...

  • 童庆炳: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
  • 惊闻噩耗,万分悲痛!2015年5月13日,童庆炳先生还来信我刊,讨论他的文章,这篇文章<社会文化对文学修辞的影响>已发我刊2015年第4期.在这里转发此文,寄托我们的哀思! 摘要 文学修辞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的产生与特定时期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有社会文化的根由.反过来,文学修辞一旦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