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_两边夹不等式_

2006年第9期              数学教学研究

a =k sin A, b =k sin B , c =k sin C,

17

∴b cos C +c cos B

=b

+c =a,

2ab 2ca

2

2

2

2

2

2

∴a =k sin A =k sin (B +C )

=k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 =b cos C +c cos B.

即 a =b cos C +c cos B.

同理 b =c cos A +a cos C, c =a cos B +b cos A. 射影定理证毕.

6 用射影定理证明正弦定理

同理b =c cos A +a cos C, c =a cos B +b cos A. 射影定理证毕.

4 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

由余弦定理得

cos A =, cos B =,

2bc 2ac

2

2

2

2

2

2

在△ABC 中, a =b cos C +c cos B , c =a cos B +

b cos A, 则

a =b cos C +c cos B

∴a 2sin 2B -b 2sin 2A

2222

=a (1-cos B ) -b (1-cos A )

=b cos (π-A -B ) +(a cos B +b cos A ) cos B =b sin A sin B -b cos A cos B +a cos B +b cos A cos B =b sin A sin B +a cos B ,

2

2

2

2

) -b 2=a -a 2ca

2

2

2222

)  +b 22bc

22

∴a (1-cos 2B ) =b sin A sin , 即 2B =sin A sin sin ∴a sin b 故, =. sin B sin C =. sin A sin B sin C

224442222=2[4a c -c -a -b -2a c +2a b 4c

 +2b 2c 2-4b 2c 2+b 4+c 44 -2a 2b 2-2a 2222=即 a 2sin 222A,

∵△a sin B >0, b sin A >0, ∴a sin B =b sin A, 即同理故=. sin B sin C

=. sin A sin B

7 用射影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a =b cos C +c cos B , b =c cos A +a cos C,

c =a cos B +b cos A.

∴b 2=bc cos A +ab cos C, c 2=ac cos B +bc cos A, 故 b 2+c 2=2bc cos A +a (b cos C +c cos B )

=2bc cos A +a ,

2

. sin A sin B sin C

即 a 2=b 2+c 2-2bc cos A.

同理 b 2=c 2+a 2-2ca cos B ,

c =a +b -2ab cos C .

2

2

2

2

2

2

5 用余弦定理证明射影定理

由余弦定理得

cos C , cos B =,

2ab 2ac

2

2

2

浅谈“两边夹不等式”

李勤俭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246736) b

, 则d b

  大家都熟知等比定理:若

==

>ad, 则

=. 若将条件中的等式改为不等式, 如

b +d d b , 那么结论如何呢? 已知a 、b 、c 、d 都是正数, 且bc d

(高中数学第二册(上) (人教版) 第14页练习第5

题) , 教学中若不注意, 其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便被忽略了. 笔者在高三复习的后期回归教材的教学

18数学教学研究             2006年第9期

λa +λc

时, 将此题抛给了学生,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称不等式

为两边夹不等式. d

∴由两边夹不等式得

4 推广2的几何解释

推广2中间的那个分式使人联想到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于是可从几何角度来理解这个不等式.

λa λc

λ1b λ2d b d

a +

当然这个不等式的证明是简单的, 而探讨这个不等式却别有一番风味. 对该不等式的探讨是从它的一个简单应用开始的.

1 两边夹不等式的简单应用

利用此不等式, 可以轻松地证明下面这个经典不等式:已知a 、b 、m 都是正数, 且a

. b +m

λc

λa +λc λ∴

λ1b +λ2d λ2b

b +d

λ1

λ==0)

λ1b +λd d

1+λ

分析 ∵a

b

A (a ) 、B (() 分AB 为λ) , λ>0, , OA 、OB 、O P 的k OA

由两边夹不等式立即得

2有同种溶液A 、B B ,

在此基础上, 我们是否还可以这样思考:当点P 是线段AB 的外分点时, 对应的不等式是什么呢? 此时应有λ

(1) 若

>0, 由于

b +λd b d

. d

液C, 此时溶液浓度为

. 由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有b +d

3 两个有意义的推广

+

推广1 (等比定理的推广) 已知a i 、b i ∈R (i

=1, 2, …, n ) ,

a b 1

a b 2

a b n

, 则

a b 1

n

ρa i ρb i

n

a b n

正数, 则-.

当λ

b +λd b d

i =1

证明 利用两边夹不等式可以很容易得到证明, 这里从略.

由于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非零实数, 分数的值不变, 那么将

与的分子分母各乘以非零b d

当-1

(2) 若

λ2, 又有什么结论呢? 实数λ1、

推广2 (一般性推广) 若正数a 、b 、c 、d 及非零λa +λ2c λ2满足

λ1b +λ2d b d b d

证明 ∵

λa λ

c =, =, 及

b +λd d c

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还是在BA 的延长线上, 都有

b +λd b d

5 无限夹数游戏

(1) 给你任意两个正分数(如

) , 你能写, 23

2006年第9期              数学教学研究19

, 此时a 2又将区间B 1分3

出大小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数吗?

等式得到第二个数a 2=

  依据两边夹不等式可以得到上述表格中的各个分数, 而且这些分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 照此下去, 可以无限地写下去. 你知道上述表格中的各个分数是如何得到的吗? 这不是很有趣吗?

若利用推广2, 同样可以得到与之间的无

32

) 、成两个区间A 2=, B 2=, 1) , 在区间A 2

233

中利用两边夹不等式得到第三个数a 3=推可以得到数列{a n }, 则li m a n =

n →+∞

, 依此类5

(黄金分割2

数) . 事实上数列{a n }各项的分子和分母的比即为裴波拉契数列的前项与后项之比.

至于该不等式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有何应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 教师若能认真分析, 究活动, , 其教学.

数个分数.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实数的稠密性的具体体现.

(2) 夹出“黄金分割数”. 在0, 1之间两边夹不等

式可以依次写出一些数, 写这些数时按以下的规律

进行:第一个数为a 1=, 此时得到两个区间A 1=

2(0,

) 、B 1=, 1) . 再在区间B 1内利用两边夹不22

曾 荣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22601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本质, 避免过分形式化, 即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反璞归真”, 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 传统的“复旧、讲新、练习、作业”的教学结构模式, 形式单一, 只重知识的传递,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常先采用整体教学法, 注重知识的“再发现”,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 理清知识主线, 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下面从整体教学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阐述.

1 整体教学的意义

1. 1 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史上数学家在数学认知建构中的心路历程, 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充分品尝数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辛, 同时也享受获得数学成果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 获取研究数学的创新思维方法.

1. 2 整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往往是先整体后部分, 经过几个循环往复, 最后形成对事物的清晰认识.

[1]

体教学在知识学习之前, 先帮助学生理清所研究问题形成的主线, 建构“知识树”. 知识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一章内容甚至一册书的整体认识, 学生在完成知识树的过程中, 整体概念慢慢建立起来, 整体思维能力也得以提升. 知识树形成后, 学生研究细节内容, 就有了抓手, 有了目标. 这样, 明确了任务和目标以后的学习, 才称得上是有意义学习, 知识得以保持的时间也最长久. 即使出现了遗忘, 学生也能沿着知识树的脉络, 将所学知识推导出来, 这种再现的方法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

1. 3 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为自主学习搭

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 讲究思维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现行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非常注重知识的演绎过程

, 希望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独立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学生要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形成自己的见解, 也要重复数学的发现、发展、形成和创造的过程. 整体教学强调教师通过重现历

2006年第9期              数学教学研究

a =k sin A, b =k sin B , c =k sin C,

17

∴b cos C +c cos B

=b

+c =a,

2ab 2ca

2

2

2

2

2

2

∴a =k sin A =k sin (B +C )

=k (sin B cos C +sin C cos B ) =b cos C +c cos B.

即 a =b cos C +c cos B.

同理 b =c cos A +a cos C, c =a cos B +b cos A. 射影定理证毕.

6 用射影定理证明正弦定理

同理b =c cos A +a cos C, c =a cos B +b cos A. 射影定理证毕.

4 用余弦定理证明正弦定理

由余弦定理得

cos A =, cos B =,

2bc 2ac

2

2

2

2

2

2

在△ABC 中, a =b cos C +c cos B , c =a cos B +

b cos A, 则

a =b cos C +c cos B

∴a 2sin 2B -b 2sin 2A

2222

=a (1-cos B ) -b (1-cos A )

=b cos (π-A -B ) +(a cos B +b cos A ) cos B =b sin A sin B -b cos A cos B +a cos B +b cos A cos B =b sin A sin B +a cos B ,

2

2

2

2

) -b 2=a -a 2ca

2

2

2222

)  +b 22bc

22

∴a (1-cos 2B ) =b sin A sin , 即 2B =sin A sin sin ∴a sin b 故, =. sin B sin C =. sin A sin B sin C

224442222=2[4a c -c -a -b -2a c +2a b 4c

 +2b 2c 2-4b 2c 2+b 4+c 44 -2a 2b 2-2a 2222=即 a 2sin 222A,

∵△a sin B >0, b sin A >0, ∴a sin B =b sin A, 即同理故=. sin B sin C

=. sin A sin B

7 用射影定理证明余弦定理

∵a =b cos C +c cos B , b =c cos A +a cos C,

c =a cos B +b cos A.

∴b 2=bc cos A +ab cos C, c 2=ac cos B +bc cos A, 故 b 2+c 2=2bc cos A +a (b cos C +c cos B )

=2bc cos A +a ,

2

. sin A sin B sin C

即 a 2=b 2+c 2-2bc cos A.

同理 b 2=c 2+a 2-2ca cos B ,

c =a +b -2ab cos C .

2

2

2

2

2

2

5 用余弦定理证明射影定理

由余弦定理得

cos C , cos B =,

2ab 2ac

2

2

2

浅谈“两边夹不等式”

李勤俭

(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学 246736) b

, 则d b

  大家都熟知等比定理:若

==

>ad, 则

=. 若将条件中的等式改为不等式, 如

b +d d b , 那么结论如何呢? 已知a 、b 、c 、d 都是正数, 且bc d

(高中数学第二册(上) (人教版) 第14页练习第5

题) , 教学中若不注意, 其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便被忽略了. 笔者在高三复习的后期回归教材的教学

18数学教学研究             2006年第9期

λa +λc

时, 将此题抛给了学生,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 称不等式

为两边夹不等式. d

∴由两边夹不等式得

4 推广2的几何解释

推广2中间的那个分式使人联想到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于是可从几何角度来理解这个不等式.

λa λc

λ1b λ2d b d

a +

当然这个不等式的证明是简单的, 而探讨这个不等式却别有一番风味. 对该不等式的探讨是从它的一个简单应用开始的.

1 两边夹不等式的简单应用

利用此不等式, 可以轻松地证明下面这个经典不等式:已知a 、b 、m 都是正数, 且a

. b +m

λc

λa +λc λ∴

λ1b +λ2d λ2b

b +d

λ1

λ==0)

λ1b +λd d

1+λ

分析 ∵a

b

A (a ) 、B (() 分AB 为λ) , λ>0, , OA 、OB 、O P 的k OA

由两边夹不等式立即得

2有同种溶液A 、B B ,

在此基础上, 我们是否还可以这样思考:当点P 是线段AB 的外分点时, 对应的不等式是什么呢? 此时应有λ

(1) 若

>0, 由于

b +λd b d

. d

液C, 此时溶液浓度为

. 由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有b +d

3 两个有意义的推广

+

推广1 (等比定理的推广) 已知a i 、b i ∈R (i

=1, 2, …, n ) ,

a b 1

a b 2

a b n

, 则

a b 1

n

ρa i ρb i

n

a b n

正数, 则-.

当λ

b +λd b d

i =1

证明 利用两边夹不等式可以很容易得到证明, 这里从略.

由于分数的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非零实数, 分数的值不变, 那么将

与的分子分母各乘以非零b d

当-1

(2) 若

λ2, 又有什么结论呢? 实数λ1、

推广2 (一般性推广) 若正数a 、b 、c 、d 及非零λa +λ2c λ2满足

λ1b +λ2d b d b d

证明 ∵

λa λ

c =, =, 及

b +λd d c

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还是在BA 的延长线上, 都有

b +λd b d

5 无限夹数游戏

(1) 给你任意两个正分数(如

) , 你能写, 23

2006年第9期              数学教学研究19

, 此时a 2又将区间B 1分3

出大小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数吗?

等式得到第二个数a 2=

  依据两边夹不等式可以得到上述表格中的各个分数, 而且这些分数从左到右依次增大, 照此下去, 可以无限地写下去. 你知道上述表格中的各个分数是如何得到的吗? 这不是很有趣吗?

若利用推广2, 同样可以得到与之间的无

32

) 、成两个区间A 2=, B 2=, 1) , 在区间A 2

233

中利用两边夹不等式得到第三个数a 3=推可以得到数列{a n }, 则li m a n =

n →+∞

, 依此类5

(黄金分割2

数) . 事实上数列{a n }各项的分子和分母的比即为裴波拉契数列的前项与后项之比.

至于该不等式在解决其他问题时有何应用, 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 教师若能认真分析, 究活动, , 其教学.

数个分数.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实数的稠密性的具体体现.

(2) 夹出“黄金分割数”. 在0, 1之间两边夹不等

式可以依次写出一些数, 写这些数时按以下的规律

进行:第一个数为a 1=, 此时得到两个区间A 1=

2(0,

) 、B 1=, 1) . 再在区间B 1内利用两边夹不22

曾 荣

(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 226015)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突出数学本质, 避免过分形式化, 即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反璞归真”, 努力揭示数学的本质. 传统的“复旧、讲新、练习、作业”的教学结构模式, 形式单一, 只重知识的传递,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忽视了知、情、意、行的相互关联和相互渗透. 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常先采用整体教学法, 注重知识的“再发现”, 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树”, 理清知识主线, 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 下面从整体教学的意义、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阐述.

1 整体教学的意义

1. 1 整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史上数学家在数学认知建构中的心路历程, 暴露他们的思维过程, 让学生充分品尝数学家探索知识的艰辛, 同时也享受获得数学成果的喜悦, 从而使学生不仅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 获取研究数学的创新思维方法.

1. 2 整体教学有利于知识的整体建构

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往往是先整体后部分, 经过几个循环往复, 最后形成对事物的清晰认识.

[1]

体教学在知识学习之前, 先帮助学生理清所研究问题形成的主线, 建构“知识树”. 知识树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建立起对一节课、一章内容甚至一册书的整体认识, 学生在完成知识树的过程中, 整体概念慢慢建立起来, 整体思维能力也得以提升. 知识树形成后, 学生研究细节内容, 就有了抓手, 有了目标. 这样, 明确了任务和目标以后的学习, 才称得上是有意义学习, 知识得以保持的时间也最长久. 即使出现了遗忘, 学生也能沿着知识树的脉络, 将所学知识推导出来, 这种再现的方法才是素质教育所期望的.

1. 3 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为自主学习搭

数学知识具有极强的系统性, 讲究思维的连贯性和延续性. 现行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非常注重知识的演绎过程

, 希望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独立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介绍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来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学生要建构起自己的知识经验, 形成自己的见解, 也要重复数学的发现、发展、形成和创造的过程. 整体教学强调教师通过重现历


相关内容

  • 3.1.2等式的性质教案
  • 3.1.2 等式的性质 教学内容 课本第82页至第84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利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方程.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天平,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式的两条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等式的概念和等式的两条性 ...

  • 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导学案
  • 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导学案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53.54页,初步认识方程,理解"等式"."不等式". "方程"的意义,并能进行辨析. 2.通过自学55.56页,观察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 初步认识 ...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 课时课题:第二章 第二节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 型:新授课 授课人:滕州市育才中学 韩善仲 授课时间:2014年3月10日,星期 2,第三节课 教学目标: 1.经历通过类比.猜测.验证发现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探索过程,初步体会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初步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比 ...

  • 五年级上册数学"等式的性质"教案
  • 2015年11月12日 等式的性质(第64-65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发生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

  •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授课教师:刘社力 授课时间:2016.2.24 教学内容: 江苏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5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个数(0除外),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这一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解决:掌握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

  • 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
  • 由于解方程这个单元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年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庐山真面目.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解答方程,在我没有接触到新教材之前,非常有抵触情绪,用各部分数量关系式来解答非常方便,适用于各种形式的方程,为什么一定要用天平平衡的原理来解答呢? 以前学习简易方程,用借助数量关系的算术思维来理解,来逆 ...

  •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复习题
  •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 中考要求 不等式基本性质: 基本性质1:不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 同一个数(或式子) ,不等号方向不变. 如果a >b ,那么a ±c >b ±c 如果a 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 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a b 如果a >b ,并且c ...

  •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精品教案全集
  • §5.3 相似三角形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掌握定义中的两个条件,理解相似比的意义.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 通过相似三角形概念的引入过程,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意识,增 ...

  • [浙教版教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八年级上册) § 5·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本课时是八(上)年级第五章第二节课时.前一节课时学生已经认识了不等式, 对不等式有一定的了解.本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运用不等式 的基本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后续课时--解一元一次不 ...

  • 等式的性质的教案
  • 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意义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自主探索.观察.归纳.合作学习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