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启芳在中国当代画史奠定的重要地位
1
一、黄启芳书画艺术引发的当代画坛现状思考
黄启芳先生就像从乱世中杀出的英雄。他悄悄地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像是对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次突袭,让人毫无心理准备。为何说是突袭?这话要从何说起?首先不得不谈谈中国当代画坛的现状。
中国当代画坛就像“乱世战场”,“乱”是混乱的“潜规则”曾埋没许多无名英雄。“战场”是不少书画艺术家们的学术竞争演变为头衔竞争。多少官方艺术组织和权威机构的领导人徒有虚名?多少画家伏案一生?死后默默无闻!是中国当代画坛的凄惨现状!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习近平同志上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就惩治贪污腐败等系列问题,曾先后作出过系列重要指示。
为什么习近平同志上台要反腐倡廉?因为此前,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严重问题,不仅危及中国民生,更是危及中国文化及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 2
地方上一些有关部门面对中共中央系列反腐倡廉制度,总是上有政策下对策,大搞变通,中国文化界或多或少也深受“毒害”。
这种“毒”在书画界几乎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官方举办的权威学术展览和比赛也出现了“潜规则”,就连加入官方的书画艺术机构也暗藏“潜规则”。不少有才之士被这些“潜规则”拒之门外,面对此番现状有些画家放弃了艺术坚持,有些画家选择了坚持到死。
20世纪末期,面对如此混乱的画坛状况。黄启芳坚信,只有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绘画才具有生命力。淡薄名利的他,选择隐于俗世,糊口度日之余,苦研书画技艺,转眼岁过半百,厚积薄发的黄启芳终于在晚年凭借几场画展,引起轰动和热切关注。
不少与黄启芳出现在同一场合,交流切磋书画技艺的所谓:大师、创始人、一级画家、资深专家纷纷自惭形秽。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焦点也开始转移到黄启芳身上。以往那些高喊“中西合璧”口号和高举“艺术革新”旗号的“话家”们面对黄启芳及其书画作品,竟然变得低调沉默,不敢再轻易自居“大师”或“专家”。
黄启芳,这位沉默了五十多年的中国传统笔墨画家,无疑给了中国当代画坛的“话家”们沉重一击!可见,在绘画艺术这条路上,少说废话多画画才是硬道理。
据黄启芳的徒弟透露,许多艺术组织机构曾先后登门拜访,或邀请黄启芳当任院长、主席,或欲请黄启芳当任顾问、评委,均被其一一回绝。
如果把中国当代画坛比喻成一个“乱世战场”的话,那么让对手感到最恐惧的事情无非就是被人突袭!当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帅们”被半路杀出的英雄拉下马时,那种羞耻感可想而知,因为“将帅们”胯下的这匹高头大马其实就是他们的“身份”和“头衔”。
这说明什么?说明成就“乱世英雄”的并非身份和头衔,也并非你会糊弄几下笔墨或高呼几句口号,然后骑上“高头大马”就可以成为画坛的历史英雄。 3
其实真正成就“英雄”的是一个书画家的“功夫”和“实力”。
就中国画而言,什么是书画家的“功夫”?是笔墨功底、理论积淀、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什么是书画家的“实力”?是作品能被雅俗共赏,具有久经岁月考验及广泛认可的艺术生命力。
如今中国的书画欣赏群体,无论学者、研究者还是收藏家、评论家。已经不再通过书画家的身份和头衔来审视和衡量书画作品的美丑与价值。为什么?因为大众被书画家的“身份”和“头衔”忽悠多了之后,渐渐学聪明了,欣赏眼光与审美层次也逐渐提升了。
纵观中国近代画史,先后涌现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溥儒、谢稚柳、刘海粟、林风眠、高剑父、赵少昂、黄胄、李苦禅、陈子庄、何海霞等书画大师,这些大师们不仅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也为近代中国画史绘就了历史新篇。
随着老一辈书画大师们的相继辞世和时间推移,不少专业学者、研究者、收藏家、评论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当代画坛。那么中国当代画坛究竟有哪些书画大家的笔墨功底和艺术造诣能被称为“大师”且让各界心服口服的呢?
谈及此类敏感话题,让学术研究人员感到非常可悲!
近几十年来,中国画坛推出的国画大师和大家。十之八九均饱受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叫骂声可谓越演越烈。这些所谓的大师和大家。不是某某一级画家、专家;就是某某协会主席、理事;或是某某画院院长、委员;再就是某某资深教授、导师等,可谓多不胜数,头衔五花八门。然书画作品耐人寻味者却寥寥无几,这些所谓的大师和大家一亮相,首先吸引大众的不是其书画作品和笔墨功底,而是一大堆身份和头衔。似乎谁的身份头衔多,谁就是大师或大家。如果以身份和头衔来作为衡量书画大师或大家的标尺,那无疑是个滑稽的笑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笑话,曾忽悠了许多不懂行的书画收藏家掏腰包,就是这样一个笑话,成为一些年轻画家努力向往和终身奋斗目标。这无疑是中国当代画坛的一种“畸形病态”。
4
二、黄启芳书画艺术赋予传统笔墨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画坛充斥着金钱、名利、身份、地位等“非艺术杂质”的浮躁年代,黄启芳并没有像其他画家一样迷茫。从其个人艺术形成史来看,他似乎清醒认识到,只有从传统笔墨中摄取技法和理论并寻求艺术突破,才是真正的当代绘画出路。
历代画史中,诸多书画大师的离世,既给当代画坛留下丰厚的艺术滋养,也给当代画坛留下迷茫的进取绝境。西方艺术文化的入侵及当代画坛的混杂,导致中国当代画坛的发展变得更加迷茫和荒芜。
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现代画史先后产生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这样一批大师,他们立足传统,各自融会贯通,自成家数,笔墨的审美价值形成了新的高峰。
然而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则对当代书画家如何立足传统,融会贯通,开辟新风形成更苛刻的要求,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一些不学无术 5
的画家籍着中西合璧和艺术革新的由头大行其道,包装炒作自己,唯名唯利视图。
试问这些人当中,究竟有几个敢摸着良心说:下笔前没有想过名利?
又有几个敢对天发誓:愿意献身中国画艺术!对传统笔墨钻研上个五六十年,然后默默无闻地躺进棺材?
在这个充满浮躁与诱惑;充满竞争和残酷的时代,究竟又有几个画家能够像黄启芳一样,耗费五十余年时间精力去钻研传统笔墨,并从中寻求艺术突破?
时下一些画家更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传统笔墨还未研习领悟透彻就高呼传统笔墨已经走到尽头,并开始试验现代笔墨技法。事实上,中国传统笔墨史的发展并非走到终点,还有很长的路可以探索和突破。
中国当代已故国画大师傅抱石这样说道:“中国绘画根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的调剂。《金石索》上的武山堂石刻,西洋人就是花一百年也画不出来。中国绘画既有这伟大的基本思想,真可以伸起大拇指头,向全世界的画坛摇而摆将进去,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应当努力去求这伟大的基本思想如何造成。”
政治家阿道夫〃希特勒曾这样说道:“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这番话虽在提倡一种抗战思想,却同样可以作为中国传统笔墨的抗战思想,如果中国的传统笔墨不抗战到底,不传承下去的话,中国这门古老的绘画艺术将毁于中国当代画坛。
据历料记载: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使用毛笔和墨水了。
这说明中国传统笔墨形成至少已有2300余年历史。而这仅仅是传统笔墨的形成,若追溯中国画的形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6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而15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写实主义油画则比中国传统笔墨的形成还有晚1100年左右。
这方面的历史知识,画画之余从事过多年古玩字画收藏研究及鉴定的黄启芳再清楚不过。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然而可悲的是,如今能够像黄启芳继承传统笔墨并融合贯通和达到突破境地的老画家可谓少之又少。
洋为中用的学术提倡固然是好,但时下不少提倡“中西合璧”的画家们所尝试创新的技法和新流派未免有点不伦不类。我们固然要尝试和创新,但前提是在熟练掌握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及美学理论的前提下进行尝试和创新,如两者的技巧及理论没吸收领悟透彻,就尝试和创新,就好像中国人国语说不好又跑去学外语,最后国语说不好被国人笑话,外语说不好被外国人笑话。当我们把中国固有的绘画语言毁灭掉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老外面前丧失了艺术尊严。
其实“国语”也好,“外语”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历史和独特魅力。然而我认为,更多时候中国人学习外语,所体现的是一种对民族不自信的思想意识,认为外国比中国强,认为学了外语能走得更远。这种思想意识与中国当代一些画家想学习吸收西方绘画的思想意识又有何区别?这些画家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就没有真正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和美学精神,导致对中国传统笔墨不够自信。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你们的中国, 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由 7
此可见,即便是国外的绘画大师面对中国的传统笔墨都变得缺乏自信。
依我所见,
尝试中西合璧的倡导和行为所体现出的艺术本质,更多时候是对中国传统笔墨的不自信。说到底,是一些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史及美学理论缺乏学习和认识,而产生的“畸形艺术观念”。
可见,黄启芳从一开始便认清了这种局势,他对于中国传统笔墨的思想认识无疑是清醒的,对中国传统笔墨他无疑是持着非常自信的态度。为了探索这门传统艺术,突破这门传统艺术,耗费其五六十年的时间精力。
近年来,媒体上讨论中国传统笔墨的学术文章颇为热闹,其中也不乏讨论黄启芳书画艺术对中国当代画史的影响及奠定的重要地位。不少学界研究者、书画收藏家、艺术理论家认为,中国需要更多像黄启芳这样的老画家,为下一代书画学者树立一个良好榜样。
各界对黄启芳的推崇,并非空穴来风,其中必定是有原因的。
那么,黄启芳的书画艺术究竟继承了中国传统笔墨中的哪些精髓?其面壁五十余年所苦修的书画艺术又具备哪些艺术特质?又是什么因素形成其书画艺术特质?
8
三、黄启芳早期书画艺术形成与后期艺术特质
从黄启芳的笔墨中不难看出,其书画艺术不仅继承了历代传统笔墨技法及美学理论,更是揉合了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刘海粟、王兰若、刘昌潮等书画大家之风骨,与其他同龄老画家相比,黄启芳无疑有着一个较高的艺术起点。
据文献资料记载。黄启芳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黄鹏万先生侨居新加坡,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师,其书法国画也是把好手。也许是遗传的因素,黄启芳从小就酷爱作画,他常常画家中的兰花,画鱼塘里的小鱼虾,更钟情於迎风招展的翠竹。
十六岁那年,黄启芳在揭阳华侨中学读书时有幸认识到海派名家林逸先生,并拜林逸老师为师,正式走进中国画艺术的大门。
从此,黄启芳以特有的天资勤奋坚韧的个性,在朴实的生活环境中奋力而进,艺术造诣日进千里,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画家。
然而,黄启芳并不满足。远自魏晋南北朝、南朝三杰、隋唐著名画家、五代宋元著名画家、明四家,近自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郑板桥等历代大家笔墨技巧与美学理论,黄启芳用了五十余年潜心面壁研习,并立足传统笔墨寻求艺术突破。这使得黄启芳后期成为一名全能型画家,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其书画艺术“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从黄启芳早期所画花鸟鱼虾虫蟹等画作中可以看出,其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不仅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画面天趣横生,风格更是古朴脱俗和灵秀生动。由此可见,其早年便已立足传统笔墨,初步形成其独特的绘画语言。
据悉,黄启芳后期在书画艺术上又深得刘海粟、王兰若、刘昌潮等当代书画大家的悉心指点,艺术造诣可谓一日千里。其在深入继承历代大家笔墨技巧及美 9
学理论的同时,不被先人技法及思想所惑,熟练运用所学笔墨技巧,灵活揉合所悟美学理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提炼和突破,取诸家之法自成家数。
故此,赏析黄启芳晚期画作,将其艺术特质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1)墨韵古朴灵秀,清雅脱俗且生动多趣。浓、淡、干、湿等墨法处理层次明显,即七墨: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等墨法的运用变化无穷。
(2)笔法考究严谨,行笔有力而刚柔并济。从其笔中点、线、面等粗细关系的把握来看,可见苍劲老道。笔法五法之:平、圆、留、重、变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
(3)书法功底深厚,行笔讲究而均有出处。从其书法中的笔道、意道、力道、气道再到其结字、谋篇、布局来看,出自多家书体且自成一格,其书体厚实有力,古朴脱俗。
(4)构图但大心细,疏密得当且主体突出。远、近、轻、重等空间把握错落有致,视觉通透,画面律动有序,形意相生而形神兼备。黑、白、灰、彩等基调明暗变化丰富。
世所公认,黄启芳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传统笔墨继承人及开拓者。但不少人在研究黄启芳书画艺术形成史的过程中却忽略三个重要线索。
(1)黄启芳少年时期,因家境清贫而勤工俭学。十余岁时曾以篆刻为生。这一点,与齐白石颇有相似之处。从黄启芳不同时期的画作落款中不难看出,其落款所有印章极为考究。
(2)黄启芳青年时期,在研习国画之余曾从事过西方绘画创作,并通晓素描、炭精画、水彩画、油画等画种。可见,西方绘画的学习及创作无疑奠定了黄启芳扎实的造型能力及色彩功底。
(3)黄启芳中年时期,在研习中国画之余又从事过胶片摄影艺术创作,并 10
在报纸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凡学过摄影的画家都知道,
摄影是锻炼和提升构图能力、光影运用、视觉审美的最佳途径,与绘画理论也存在颇多想通之处。
据黄启芳的故友透露,其早年在胶片摄影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造诣相当了得。那么,黄启芳后期为何又耗费大半生的时间精力面壁研习中国画传统笔墨呢?虽然这个问题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据此推断,黄启芳早年从事胶片摄影艺术及西方绘画艺术的经历,对其艺术审美和创作思想无疑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对于其后期运用及揉合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点在黄启芳晚年的画作中可以明显窥见。其画作虽介于写实与写意两者之间,但其笔墨中对于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关系及摄影中的视觉和构图理论均有借鉴和体现。或者说,黄启芳在吸收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及美学理论后,并没有刻意追求中西方绘画技巧的融合,而是将其学过的西方艺术理论及摄影艺术理论,作为其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理论借鉴和审美参考。
四、黄启芳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的重要地位
11
就艺术本质而言,从技巧与形式两个层面进行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是形式与技巧层面的融合,这种流于技巧与形式的融合,是一种表面的融合,难免较为肤浅。
黄启芳恰恰相反,他没有在技巧与形式上尝试融合创新,而是将西方艺术理论作为国画创作中的理论借鉴与审美参考,既让传统笔墨在美学思想与审美理论两个层面上得到了拓展与融合,又在形式与技巧上保存了中国传统笔墨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由此可见,黄启芳书画艺术在中国当代画史中所奠定的重要地位是毋庸臵疑的。
王杏元在其评论黄启芳书画艺术的文章中,曾这样论述道“潮汕能出这位有才气的画家,就是在国内同龄画家中为数也是不多的,其作品很有收藏价值,幸甚矣!”
英国艺术研究者艾伦在其研究中国传统笔墨的学术论文中,曾评价道:“中国当代画坛需要更多像黄启芳这样艺术思想清醒的大师,引领新一代书画学者走出传统笔墨的低谷期和当代国画艺术审美的迷茫期。”
德国美术理论家费利克斯在论述中国书画艺术审美的学术论文中则大胆指出:“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画艺术就像纯种猎犬,在形式与技巧上将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相融合,只会让中国的本土绘画艺术像动物杂交一样被强奸,使得动物身上的血统没有原先那样纯正,并且越来越贬值。”同时他还举例道:“目前中国类似黄启芳这样坚持传统笔墨并继古拓新的老画家就像国宝屈指可数。因为中国画坛近些年涌现出的许多国画大家就像赝品,当我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他们的画作时,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从他们的画作中,我完全看不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灵魂。”
黄启芳的书画艺术为何能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书画艺术究竟有何特质?笔者认为,黄启芳书画艺术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的重要地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2
(1)黄启芳书画艺术在继承中国古代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包括中国古代山水画的" 南派" 、" 北派" 等传统派系笔墨技法及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揉合,形成其独特的画风及理论心得,加之其门下授徒众多。在当代形成了新的绘画派系,既:岭东黄派。岭东黄派是立足中国传统笔墨,进行技法揉合与理论提炼而演变出的当代国画流派。
(2)黄启芳曾师从刘昌潮为师。众所周知,刘昌潮是驰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家,擅长山水、花卉,晚年更以墨竹名世。黄启芳后期又深得刘海粟、王兰若等大家指点。黄启芳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理论和诸名家艺术真传后,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终于得到突破,自成家数。并长年致力于山水、花鸟的国画创作,被各界公认为中国当代“梅兰竹菊”画法第一人,也是中国当代国画史中以“梅兰竹菊”名世的典型代表画家。
(3)自1984年至2014年,在这近乎20余年的时间里,黄启芳在坚持面壁苦修中国传统笔墨艺术之余,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及教育贡献了大量时间精力。他门下授徒众多,将毕生所学的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及传统美学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面对面教学方式悉心传授给下一代。既为中国传统笔墨的传承培养了诸多继承人,也推动了中国传统笔墨在当代的良好发展。而其本人的书画艺术形成更是为中国传统笔墨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4)黄启芳是中国当代国画历史上,主张继承中国画传统笔墨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与中国当代其他主张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书画家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从技巧与形式层面进行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而是侧重于中国传统笔墨和传统美学理论思想,将西方传统绘画理论及审美理论作为国画创作的审美依据及理论支撑,使得传统笔墨在保持中国本土绘画形式与技巧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艺术突破。其书画艺术技巧和理论,不仅开辟了传统笔墨新风,也为中国当代国画历史贡献了新的绘画范本和语言。
2002年印尼华侨及政府专门为黄启芳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当时印尼国家领导黄家定拿督指定要收藏其国画作品。
13
2002年至2013年期间,黄启芳在广东先后举办了5次画展,每一次画展均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轰动和热切关注,观展人流可谓人山人海。许多媒体先后对其进行报道。黄启芳及其画作先后被《泰国京华日报》、《印尼日报》、《中国国际日报》、《战旗报》等国内外大型报刊杂志进行专题报导及专刊刊登,其画作先后被多家拍卖行进行拍卖,拍卖现场收藏家竞价激烈
如今,黄启芳画作在市面上流通量极其稀少,颇有洛阳纸贵之景象。而在流通在外的少量画作,有一部分被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另一部分则被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尼、台湾等国家团体机构及政要、收藏家手中。
中国书画界更是盛传:“近代大师当属齐白石,当代大师莫非黄启芳。”美谈。可见其书画艺术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的重要地位。(本文作者系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都军区分院)艺委会委员,《国际导读网》书画资讯及鉴定评论栏目特约评论员)
【注释1】程大利著《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文章《中国传统笔墨的当代观》
【注释2】《六十问世寄丹青》王杏元,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14
黄启芳在中国当代画史奠定的重要地位
1
一、黄启芳书画艺术引发的当代画坛现状思考
黄启芳先生就像从乱世中杀出的英雄。他悄悄地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就像是对中国当代画坛的一次突袭,让人毫无心理准备。为何说是突袭?这话要从何说起?首先不得不谈谈中国当代画坛的现状。
中国当代画坛就像“乱世战场”,“乱”是混乱的“潜规则”曾埋没许多无名英雄。“战场”是不少书画艺术家们的学术竞争演变为头衔竞争。多少官方艺术组织和权威机构的领导人徒有虚名?多少画家伏案一生?死后默默无闻!是中国当代画坛的凄惨现状!
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习近平同志上任中国国家主席后,就惩治贪污腐败等系列问题,曾先后作出过系列重要指示。
为什么习近平同志上台要反腐倡廉?因为此前,贪污腐败、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严重问题,不仅危及中国民生,更是危及中国文化及中国未来的健康发展。 2
地方上一些有关部门面对中共中央系列反腐倡廉制度,总是上有政策下对策,大搞变通,中国文化界或多或少也深受“毒害”。
这种“毒”在书画界几乎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不知从何时开始?中国官方举办的权威学术展览和比赛也出现了“潜规则”,就连加入官方的书画艺术机构也暗藏“潜规则”。不少有才之士被这些“潜规则”拒之门外,面对此番现状有些画家放弃了艺术坚持,有些画家选择了坚持到死。
20世纪末期,面对如此混乱的画坛状况。黄启芳坚信,只有经得起岁月考验的绘画才具有生命力。淡薄名利的他,选择隐于俗世,糊口度日之余,苦研书画技艺,转眼岁过半百,厚积薄发的黄启芳终于在晚年凭借几场画展,引起轰动和热切关注。
不少与黄启芳出现在同一场合,交流切磋书画技艺的所谓:大师、创始人、一级画家、资深专家纷纷自惭形秽。许多重要媒体的关注焦点也开始转移到黄启芳身上。以往那些高喊“中西合璧”口号和高举“艺术革新”旗号的“话家”们面对黄启芳及其书画作品,竟然变得低调沉默,不敢再轻易自居“大师”或“专家”。
黄启芳,这位沉默了五十多年的中国传统笔墨画家,无疑给了中国当代画坛的“话家”们沉重一击!可见,在绘画艺术这条路上,少说废话多画画才是硬道理。
据黄启芳的徒弟透露,许多艺术组织机构曾先后登门拜访,或邀请黄启芳当任院长、主席,或欲请黄启芳当任顾问、评委,均被其一一回绝。
如果把中国当代画坛比喻成一个“乱世战场”的话,那么让对手感到最恐惧的事情无非就是被人突袭!当骑着高头大马的“将帅们”被半路杀出的英雄拉下马时,那种羞耻感可想而知,因为“将帅们”胯下的这匹高头大马其实就是他们的“身份”和“头衔”。
这说明什么?说明成就“乱世英雄”的并非身份和头衔,也并非你会糊弄几下笔墨或高呼几句口号,然后骑上“高头大马”就可以成为画坛的历史英雄。 3
其实真正成就“英雄”的是一个书画家的“功夫”和“实力”。
就中国画而言,什么是书画家的“功夫”?是笔墨功底、理论积淀、文化素养和艺术造诣。什么是书画家的“实力”?是作品能被雅俗共赏,具有久经岁月考验及广泛认可的艺术生命力。
如今中国的书画欣赏群体,无论学者、研究者还是收藏家、评论家。已经不再通过书画家的身份和头衔来审视和衡量书画作品的美丑与价值。为什么?因为大众被书画家的“身份”和“头衔”忽悠多了之后,渐渐学聪明了,欣赏眼光与审美层次也逐渐提升了。
纵观中国近代画史,先后涌现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黄宾虹、李可染、潘天寿、溥儒、谢稚柳、刘海粟、林风眠、高剑父、赵少昂、黄胄、李苦禅、陈子庄、何海霞等书画大师,这些大师们不仅用毕生精力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也为近代中国画史绘就了历史新篇。
随着老一辈书画大师们的相继辞世和时间推移,不少专业学者、研究者、收藏家、评论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当代画坛。那么中国当代画坛究竟有哪些书画大家的笔墨功底和艺术造诣能被称为“大师”且让各界心服口服的呢?
谈及此类敏感话题,让学术研究人员感到非常可悲!
近几十年来,中国画坛推出的国画大师和大家。十之八九均饱受各界的质疑和批评,叫骂声可谓越演越烈。这些所谓的大师和大家。不是某某一级画家、专家;就是某某协会主席、理事;或是某某画院院长、委员;再就是某某资深教授、导师等,可谓多不胜数,头衔五花八门。然书画作品耐人寻味者却寥寥无几,这些所谓的大师和大家一亮相,首先吸引大众的不是其书画作品和笔墨功底,而是一大堆身份和头衔。似乎谁的身份头衔多,谁就是大师或大家。如果以身份和头衔来作为衡量书画大师或大家的标尺,那无疑是个滑稽的笑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笑话,曾忽悠了许多不懂行的书画收藏家掏腰包,就是这样一个笑话,成为一些年轻画家努力向往和终身奋斗目标。这无疑是中国当代画坛的一种“畸形病态”。
4
二、黄启芳书画艺术赋予传统笔墨新的生命力
在中国画坛充斥着金钱、名利、身份、地位等“非艺术杂质”的浮躁年代,黄启芳并没有像其他画家一样迷茫。从其个人艺术形成史来看,他似乎清醒认识到,只有从传统笔墨中摄取技法和理论并寻求艺术突破,才是真正的当代绘画出路。
历代画史中,诸多书画大师的离世,既给当代画坛留下丰厚的艺术滋养,也给当代画坛留下迷茫的进取绝境。西方艺术文化的入侵及当代画坛的混杂,导致中国当代画坛的发展变得更加迷茫和荒芜。
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大背景下,中国近现代画史先后产生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这样一批大师,他们立足传统,各自融会贯通,自成家数,笔墨的审美价值形成了新的高峰。
然而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则对当代书画家如何立足传统,融会贯通,开辟新风形成更苛刻的要求,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一些不学无术 5
的画家籍着中西合璧和艺术革新的由头大行其道,包装炒作自己,唯名唯利视图。
试问这些人当中,究竟有几个敢摸着良心说:下笔前没有想过名利?
又有几个敢对天发誓:愿意献身中国画艺术!对传统笔墨钻研上个五六十年,然后默默无闻地躺进棺材?
在这个充满浮躁与诱惑;充满竞争和残酷的时代,究竟又有几个画家能够像黄启芳一样,耗费五十余年时间精力去钻研传统笔墨,并从中寻求艺术突破?
时下一些画家更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传统笔墨还未研习领悟透彻就高呼传统笔墨已经走到尽头,并开始试验现代笔墨技法。事实上,中国传统笔墨史的发展并非走到终点,还有很长的路可以探索和突破。
中国当代已故国画大师傅抱石这样说道:“中国绘画根本是兴奋的,用不着加其他的调剂。《金石索》上的武山堂石刻,西洋人就是花一百年也画不出来。中国绘画既有这伟大的基本思想,真可以伸起大拇指头,向全世界的画坛摇而摆将进去,如入无人之境一般。我们不应妄自菲薄,应当努力去求这伟大的基本思想如何造成。”
政治家阿道夫〃希特勒曾这样说道:“我们必须咬紧牙关,全力以赴去做一件事情;否则,我们将一事无成。”这番话虽在提倡一种抗战思想,却同样可以作为中国传统笔墨的抗战思想,如果中国的传统笔墨不抗战到底,不传承下去的话,中国这门古老的绘画艺术将毁于中国当代画坛。
据历料记载:中国考古发掘出来公元前14世纪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迹,还从湖北云梦县发掘出来战国时代的墨块。《庄子》中有“舔笔和墨”句,说明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开始使用毛笔和墨水了。
这说明中国传统笔墨形成至少已有2300余年历史。而这仅仅是传统笔墨的形成,若追溯中国画的形成,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原始绘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态亦能抓注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对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6
先秦绘画己在一些古籍中有了记载。如:周代宫、明堂、庙祠中的历史人物、战国漆器、青铜器纹饰,楚国出土帛画等,都己达到较高的水平。
而15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写实主义油画则比中国传统笔墨的形成还有晚1100年左右。
这方面的历史知识,画画之余从事过多年古玩字画收藏研究及鉴定的黄启芳再清楚不过。
中国绘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它不单纯拘泥于外表形似,更强调神似。它以毛笔、水墨、宣纸为特殊材料,建构了独特的透视理论,大胆而自由地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这种出色的技巧与手段,不仅使中国传统绘画独具艺术魄力,而且日益为世界现代艺术所借鉴吸收。
然而可悲的是,如今能够像黄启芳继承传统笔墨并融合贯通和达到突破境地的老画家可谓少之又少。
洋为中用的学术提倡固然是好,但时下不少提倡“中西合璧”的画家们所尝试创新的技法和新流派未免有点不伦不类。我们固然要尝试和创新,但前提是在熟练掌握运用中西方绘画技巧及美学理论的前提下进行尝试和创新,如两者的技巧及理论没吸收领悟透彻,就尝试和创新,就好像中国人国语说不好又跑去学外语,最后国语说不好被国人笑话,外语说不好被外国人笑话。当我们把中国固有的绘画语言毁灭掉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老外面前丧失了艺术尊严。
其实“国语”也好,“外语”也好都有其自身的形成历史和独特魅力。然而我认为,更多时候中国人学习外语,所体现的是一种对民族不自信的思想意识,认为外国比中国强,认为学了外语能走得更远。这种思想意识与中国当代一些画家想学习吸收西方绘画的思想意识又有何区别?这些画家首先在思想认识上就没有真正领悟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和美学精神,导致对中国传统笔墨不够自信。
西班牙著名画家毕加索说:“我不敢去你们的中国, 因为中国有个齐白石。”由 7
此可见,即便是国外的绘画大师面对中国的传统笔墨都变得缺乏自信。
依我所见,
尝试中西合璧的倡导和行为所体现出的艺术本质,更多时候是对中国传统笔墨的不自信。说到底,是一些画家对中国传统绘画史及美学理论缺乏学习和认识,而产生的“畸形艺术观念”。
可见,黄启芳从一开始便认清了这种局势,他对于中国传统笔墨的思想认识无疑是清醒的,对中国传统笔墨他无疑是持着非常自信的态度。为了探索这门传统艺术,突破这门传统艺术,耗费其五六十年的时间精力。
近年来,媒体上讨论中国传统笔墨的学术文章颇为热闹,其中也不乏讨论黄启芳书画艺术对中国当代画史的影响及奠定的重要地位。不少学界研究者、书画收藏家、艺术理论家认为,中国需要更多像黄启芳这样的老画家,为下一代书画学者树立一个良好榜样。
各界对黄启芳的推崇,并非空穴来风,其中必定是有原因的。
那么,黄启芳的书画艺术究竟继承了中国传统笔墨中的哪些精髓?其面壁五十余年所苦修的书画艺术又具备哪些艺术特质?又是什么因素形成其书画艺术特质?
8
三、黄启芳早期书画艺术形成与后期艺术特质
从黄启芳的笔墨中不难看出,其书画艺术不仅继承了历代传统笔墨技法及美学理论,更是揉合了近现代吴昌硕、齐白石、刘海粟、王兰若、刘昌潮等书画大家之风骨,与其他同龄老画家相比,黄启芳无疑有着一个较高的艺术起点。
据文献资料记载。黄启芳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父亲黄鹏万先生侨居新加坡,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师,其书法国画也是把好手。也许是遗传的因素,黄启芳从小就酷爱作画,他常常画家中的兰花,画鱼塘里的小鱼虾,更钟情於迎风招展的翠竹。
十六岁那年,黄启芳在揭阳华侨中学读书时有幸认识到海派名家林逸先生,并拜林逸老师为师,正式走进中国画艺术的大门。
从此,黄启芳以特有的天资勤奋坚韧的个性,在朴实的生活环境中奋力而进,艺术造诣日进千里,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青年画家。
然而,黄启芳并不满足。远自魏晋南北朝、南朝三杰、隋唐著名画家、五代宋元著名画家、明四家,近自八大山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郑板桥等历代大家笔墨技巧与美学理论,黄启芳用了五十余年潜心面壁研习,并立足传统笔墨寻求艺术突破。这使得黄启芳后期成为一名全能型画家,于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鱼虫、走兽、工笔、无所不能,无一不精。其书画艺术“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作家画、宫廷画和民间艺术为一体。诗文真率豪放,书法劲拔飘逸、外柔内刚、独具风采。
从黄启芳早期所画花鸟鱼虾虫蟹等画作中可以看出,其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不仅墨雄浑滋润,色彩浓艳明快,造型简练生动,意境淳厚朴实,画面天趣横生,风格更是古朴脱俗和灵秀生动。由此可见,其早年便已立足传统笔墨,初步形成其独特的绘画语言。
据悉,黄启芳后期在书画艺术上又深得刘海粟、王兰若、刘昌潮等当代书画大家的悉心指点,艺术造诣可谓一日千里。其在深入继承历代大家笔墨技巧及美 9
学理论的同时,不被先人技法及思想所惑,熟练运用所学笔墨技巧,灵活揉合所悟美学理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提炼和突破,取诸家之法自成家数。
故此,赏析黄启芳晚期画作,将其艺术特质归纳以下四个方面:
(1)墨韵古朴灵秀,清雅脱俗且生动多趣。浓、淡、干、湿等墨法处理层次明显,即七墨:浓墨、淡墨、破墨、泼墨、积墨、焦墨、宿墨等墨法的运用变化无穷。
(2)笔法考究严谨,行笔有力而刚柔并济。从其笔中点、线、面等粗细关系的把握来看,可见苍劲老道。笔法五法之:平、圆、留、重、变的运用可谓恰到好处。
(3)书法功底深厚,行笔讲究而均有出处。从其书法中的笔道、意道、力道、气道再到其结字、谋篇、布局来看,出自多家书体且自成一格,其书体厚实有力,古朴脱俗。
(4)构图但大心细,疏密得当且主体突出。远、近、轻、重等空间把握错落有致,视觉通透,画面律动有序,形意相生而形神兼备。黑、白、灰、彩等基调明暗变化丰富。
世所公认,黄启芳是中国当代典型的传统笔墨继承人及开拓者。但不少人在研究黄启芳书画艺术形成史的过程中却忽略三个重要线索。
(1)黄启芳少年时期,因家境清贫而勤工俭学。十余岁时曾以篆刻为生。这一点,与齐白石颇有相似之处。从黄启芳不同时期的画作落款中不难看出,其落款所有印章极为考究。
(2)黄启芳青年时期,在研习国画之余曾从事过西方绘画创作,并通晓素描、炭精画、水彩画、油画等画种。可见,西方绘画的学习及创作无疑奠定了黄启芳扎实的造型能力及色彩功底。
(3)黄启芳中年时期,在研习中国画之余又从事过胶片摄影艺术创作,并 10
在报纸上发表过不少作品。但凡学过摄影的画家都知道,
摄影是锻炼和提升构图能力、光影运用、视觉审美的最佳途径,与绘画理论也存在颇多想通之处。
据黄启芳的故友透露,其早年在胶片摄影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造诣相当了得。那么,黄启芳后期为何又耗费大半生的时间精力面壁研习中国画传统笔墨呢?虽然这个问题目前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据此推断,黄启芳早年从事胶片摄影艺术及西方绘画艺术的经历,对其艺术审美和创作思想无疑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对于其后期运用及揉合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无疑起到重要作用。
这一点在黄启芳晚年的画作中可以明显窥见。其画作虽介于写实与写意两者之间,但其笔墨中对于西方绘画中的明暗关系及摄影中的视觉和构图理论均有借鉴和体现。或者说,黄启芳在吸收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及美学理论后,并没有刻意追求中西方绘画技巧的融合,而是将其学过的西方艺术理论及摄影艺术理论,作为其中国画创作中的一种理论借鉴和审美参考。
四、黄启芳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的重要地位
11
就艺术本质而言,从技巧与形式两个层面进行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是形式与技巧层面的融合,这种流于技巧与形式的融合,是一种表面的融合,难免较为肤浅。
黄启芳恰恰相反,他没有在技巧与形式上尝试融合创新,而是将西方艺术理论作为国画创作中的理论借鉴与审美参考,既让传统笔墨在美学思想与审美理论两个层面上得到了拓展与融合,又在形式与技巧上保存了中国传统笔墨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由此可见,黄启芳书画艺术在中国当代画史中所奠定的重要地位是毋庸臵疑的。
王杏元在其评论黄启芳书画艺术的文章中,曾这样论述道“潮汕能出这位有才气的画家,就是在国内同龄画家中为数也是不多的,其作品很有收藏价值,幸甚矣!”
英国艺术研究者艾伦在其研究中国传统笔墨的学术论文中,曾评价道:“中国当代画坛需要更多像黄启芳这样艺术思想清醒的大师,引领新一代书画学者走出传统笔墨的低谷期和当代国画艺术审美的迷茫期。”
德国美术理论家费利克斯在论述中国书画艺术审美的学术论文中则大胆指出:“让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国画艺术就像纯种猎犬,在形式与技巧上将中国绘画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相融合,只会让中国的本土绘画艺术像动物杂交一样被强奸,使得动物身上的血统没有原先那样纯正,并且越来越贬值。”同时他还举例道:“目前中国类似黄启芳这样坚持传统笔墨并继古拓新的老画家就像国宝屈指可数。因为中国画坛近些年涌现出的许多国画大家就像赝品,当我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他们的画作时,我感到非常失望,因为从他们的画作中,我完全看不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和灵魂。”
黄启芳的书画艺术为何能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其书画艺术究竟有何特质?笔者认为,黄启芳书画艺术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的重要地位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2
(1)黄启芳书画艺术在继承中国古代吴门派、娄东派、新安派、虞山派、浙派、金陵派、扬州派,近代的海派,现代的江苏派、长安派,包括中国古代山水画的" 南派" 、" 北派" 等传统派系笔墨技法及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揉合,形成其独特的画风及理论心得,加之其门下授徒众多。在当代形成了新的绘画派系,既:岭东黄派。岭东黄派是立足中国传统笔墨,进行技法揉合与理论提炼而演变出的当代国画流派。
(2)黄启芳曾师从刘昌潮为师。众所周知,刘昌潮是驰誉海内外的书画大家,擅长山水、花卉,晚年更以墨竹名世。黄启芳后期又深得刘海粟、王兰若等大家指点。黄启芳在继承传统笔墨技法、理论和诸名家艺术真传后,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终于得到突破,自成家数。并长年致力于山水、花鸟的国画创作,被各界公认为中国当代“梅兰竹菊”画法第一人,也是中国当代国画史中以“梅兰竹菊”名世的典型代表画家。
(3)自1984年至2014年,在这近乎20余年的时间里,黄启芳在坚持面壁苦修中国传统笔墨艺术之余,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及教育贡献了大量时间精力。他门下授徒众多,将毕生所学的中国传统笔墨技法及传统美学理论,通过深入浅出的面对面教学方式悉心传授给下一代。既为中国传统笔墨的传承培养了诸多继承人,也推动了中国传统笔墨在当代的良好发展。而其本人的书画艺术形成更是为中国传统笔墨注入了新的艺术生命力。
(4)黄启芳是中国当代国画历史上,主张继承中国画传统笔墨的代表画家之一。他与中国当代其他主张中西绘画艺术融合的书画家不同之处,在于没有从技巧与形式层面进行中西绘画艺术的融合,而是侧重于中国传统笔墨和传统美学理论思想,将西方传统绘画理论及审美理论作为国画创作的审美依据及理论支撑,使得传统笔墨在保持中国本土绘画形式与技巧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艺术突破。其书画艺术技巧和理论,不仅开辟了传统笔墨新风,也为中国当代国画历史贡献了新的绘画范本和语言。
2002年印尼华侨及政府专门为黄启芳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当时印尼国家领导黄家定拿督指定要收藏其国画作品。
13
2002年至2013年期间,黄启芳在广东先后举办了5次画展,每一次画展均在国内学术界引起轰动和热切关注,观展人流可谓人山人海。许多媒体先后对其进行报道。黄启芳及其画作先后被《泰国京华日报》、《印尼日报》、《中国国际日报》、《战旗报》等国内外大型报刊杂志进行专题报导及专刊刊登,其画作先后被多家拍卖行进行拍卖,拍卖现场收藏家竞价激烈
如今,黄启芳画作在市面上流通量极其稀少,颇有洛阳纸贵之景象。而在流通在外的少量画作,有一部分被国家博物馆、国家美术馆等重要机构收藏,另一部分则被美国、日本、新加坡、泰国、印尼、台湾等国家团体机构及政要、收藏家手中。
中国书画界更是盛传:“近代大师当属齐白石,当代大师莫非黄启芳。”美谈。可见其书画艺术在中国当代画史中奠定的重要地位。(本文作者系系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都军区分院)艺委会委员,《国际导读网》书画资讯及鉴定评论栏目特约评论员)
【注释1】程大利著《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文章《中国传统笔墨的当代观》
【注释2】《六十问世寄丹青》王杏元,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