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的消毒方法

液 氯

1.消毒原理和方法

氯气的分子式为cl2,在常温常压状态下为黄绿色气体,经压缩成液体后存储于钢瓶中,称为液氯。液氯是最常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液氯通过氯气溶于水后生成的次氯酸来消毒。次氯酸能够扩散到带负电的微生物表面并穿透其细胞壁到内部,通过氧化作用使细菌死亡。次氯酸或次氯酸根离子形态的氯称为游离性余氯,ph值越低,次氯酸对细菌的杀灭能力越强。

2.消毒副产物

液氯及其水解物次氯酸会与水中天然的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和无机物(如溴化物)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生成超过300种副产物。其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是对人和动物有危害的卤代酰胺。有研究发现,在消毒副产物的总致癌风险中,卤乙酸的致癌风险占91.9%以上,而三卤甲烷的则小于8.1%。

3.应用和局限

液氯消毒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消毒能力强且作用持久,已成为目前给水系统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其消毒后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存在健康隐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关注液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性,因此,液氯消毒有被其他消毒方式逐步代替的趋势。

次氯酸钠

1.消毒原理和方法

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有较强的漂白作用,性质不稳定,受潮湿和光、热的影响易丧失有效成分,一般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和使用。次氯酸钠的灭菌大致有3种方式。 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新生态氧的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上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原微生物。第二种,次氯酸不仅可作用于细胞壁、病毒外壳,而且因次氯酸不带电荷且分子小,可渗透入菌(病毒)体内,与菌(病毒)体蛋白、核酸以及酶等有机高分子发生氧化反应,来杀灭病原微生物。第三种,次氯酸生成的氯离子能显著改变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其细胞失活而死亡。

2.消毒副产物

次氯酸钠为含氯消毒剂,主要也是由氯代消毒副产物对人畜产生影响,同时,次氯酸钠消毒可能增加氯酸盐、次氯酸盐和溴酸盐等无机物副产物。

3.应用和局限

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制取次氯酸钠消毒液的最大优点是随产随用,无须外购和储存,不存在氯气泄漏等危害。其缺点是电极表面易腐蚀,维修难度较大。次氯酸钠消毒工程建设投资费用低、经济实用、运行安全,适合于小型水厂的应用。

氯 胺

1.消毒原理和方法

氯胺消毒法是氯和氨反应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以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氯胺作为饮用水的消毒剂,1916年首次在加拿大渥太华应用。最初加入氨和氯形成氯胺用于对水中嗅和味的控制,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得到广泛使用。1917年首次在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市使用。据美国水协1938年调查报告,美国2541个水厂中的16%使用氯胺作为消毒剂,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大量使用铵盐,因此使用氯胺作为消毒剂的水厂数量减少。近些年来由于对消毒副产物的关注和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限值的规定,越来越多的水厂采用氯胺作为二级消毒剂取代氯消毒。

被消毒的水中氨氮含量0.05毫克每升时,便在加氯前先加氨或铵盐,再加氯使之生成化合性氯的消毒方法叫氯胺消毒。当水中存在氨氮时,加入水中的氯会与水中的氨氮发生反应,

生成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氯胺消毒法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是因氯胺与水中腐殖物质作用较小,因此减少了腐殖物质与游离氯所形成的致癌物质(如三卤甲烷);第二是在管网中的氯胺形成的余氯持续时间长,因而能有效地抑制残余细菌的再繁殖;第三是避免了氯引起的臭味。

2.消毒副产物

氯胺消毒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是一些亲水性化合物,如三氯乙醛、卤化氰等。与液氯消毒比,氯胺消毒生成的消毒副产物明显减少,但还没解决三卤甲烷等有机卤代物的问题。此外,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转为具有强致癌风险性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而氯胺消毒产生的亚硝胺类物质比氯消毒风险更大。

3.应用和局限

氯胺的灭菌作用较弱,但氯胺比氯稳定,可以在维持较好灭菌效果的同时避免副产物的产生,也可以去除水在嗅觉和味觉上对人的刺激。氯胺经常与其他消毒方式联用,如氯胺与氯的联用,应用在长距离的配水管线中,保证消毒效果和持久性,同时又能减少三卤甲烷的产生。与高锰酸钾联用,在消毒效果上有协同作用。

二氧化氯

1.消毒原理和方法

二氧化氯为红黄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气体。遇热水则分解成次氯酸、氯气、氧气,光照也易分解,其溶液于冷暗处相对稳定。二氧化氯性质活泼极不稳定,难以用钢瓶压缩贮存,一般多在现场制备。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的细胞壁具有很好的穿透力和吸附能力,能阻止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破坏微生物。气体二氧化氯溶于水时以分子形式存在,有利于在水中扩散,其灭菌效果为氯气的10倍,次氯酸钠的2倍,抑制病毒的能力也比氯高3倍,比臭氧高1.9倍。因此应用于饮用水消毒时具有用量少、灭菌快等特点。

2.消毒副产物

有研究认为,二氧化氯的消毒作用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代谢,因此,二氧化氯与水中天然有机物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非氯取代作用,不易产生三卤甲烷,有效地控制了氯代副产物的生成。

二氧化氯与其他化合物反应会生成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等无机副产物。未有研究数据表明二氧化氯和亚氯酸盐具有致癌性。

3.应用和局限

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高效、低毒、快速、广谱的第四代新型灭菌剂。与液氯、氯胺相比,二氧化氯具有不生成有机卤代物、受ph影响小、氧化能力强等优势;与臭氧、紫外线相比,二氧化氯有持续性强的优势,因此更适用于给水消毒工艺。除消毒外,二氧化氯还可将水中引起臭味的硫化氢、硫醇等物质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硫酸或磺酸,能将氰类和酚类等有毒物质氧化降解为氨根离子和简单的有机物。二氧化氯具有脱色、除臭、除味等净水功能,未来会替代液氯等传统方法。

臭 氧

1.消毒原理和方法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有极强的氧化能力,稳定性极差,常温下自行分解为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因此被世界公认是一种广谱高效灭菌剂,它的氧化能力比氯高1倍,灭菌比氯快600~3000倍,几秒钟内就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臭氧能氧化有机物,去除水中的色、味,降低水的浑浊度,还可去除水中溶解性的铁、锰盐类及酚等,有效改善水质。

2.消毒副产物

在臭氧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中,有机的副产物主要是甲醛,无机的副产物主要是溴酸

根离子。《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甲醛和溴酸根的限值分别是0.9毫克每升和0.01 毫克每升。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能够在有效地杀死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又能控制溴酸根在限值以下。

3.应用和局限

臭氧灭菌彻底、无残留,是一种无污染的消毒剂。臭氧消毒作为氯消毒的替代方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臭氧的制备工艺复杂,设备费用较高,需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且臭氧本身极易分解,消毒持久性差,对管网无剩余保护,在推广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紫外线

1.消毒原理和方法

紫外线按波长范围分为a、b、c三个波段和真空紫外线,a波段320~400纳米,b波段275~320纳米,c波段200~275纳米,真空紫外线100~200纳米。饮用水消毒用的是c波段紫外线,而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集中在250~270纳米。紫外线消毒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细胞中核酸分子结构,造成细胞死亡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2.消毒副产物

紫外线消毒无任何二次污染,不残留任何有毒物质,不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3.应用和局限

紫外线消毒无消毒副产物生成,但是要求水体有一定的透明度,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氨氮都会影响紫外线的传播,进而影响消毒效果;另外紫外线消毒对管网水无保护作用。尽管如此,紫外线消毒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最经济的水体消毒方法,在经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在我国也越来越被重视。

液 氯

1.消毒原理和方法

氯气的分子式为cl2,在常温常压状态下为黄绿色气体,经压缩成液体后存储于钢瓶中,称为液氯。液氯是最常用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液氯通过氯气溶于水后生成的次氯酸来消毒。次氯酸能够扩散到带负电的微生物表面并穿透其细胞壁到内部,通过氧化作用使细菌死亡。次氯酸或次氯酸根离子形态的氯称为游离性余氯,ph值越低,次氯酸对细菌的杀灭能力越强。

2.消毒副产物

液氯及其水解物次氯酸会与水中天然的有机物(如腐殖酸、富里酸、藻类)和无机物(如溴化物)发生取代、加成和氧化反应,生成超过300种副产物。其中,三卤甲烷和卤乙酸是对人和动物有危害的卤代酰胺。有研究发现,在消毒副产物的总致癌风险中,卤乙酸的致癌风险占91.9%以上,而三卤甲烷的则小于8.1%。

3.应用和局限

液氯消毒操作方便,成本较低,消毒能力强且作用持久,已成为目前给水系统中最为经济有效的消毒方法,但其消毒后生成的消毒副产物对人体存在健康隐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加强,越来越关注液氯消毒副产物的危害性,因此,液氯消毒有被其他消毒方式逐步代替的趋势。

次氯酸钠

1.消毒原理和方法

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有较强的漂白作用,性质不稳定,受潮湿和光、热的影响易丧失有效成分,一般采用次氯酸钠发生器现场制取和使用。次氯酸钠的灭菌大致有3种方式。 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水解形成次氯酸,次氯酸再进一步分解形成新生态氧,新生态氧的强氧化性使菌体和病毒上的蛋白质变性,从而杀灭病原微生物。第二种,次氯酸不仅可作用于细胞壁、病毒外壳,而且因次氯酸不带电荷且分子小,可渗透入菌(病毒)体内,与菌(病毒)体蛋白、核酸以及酶等有机高分子发生氧化反应,来杀灭病原微生物。第三种,次氯酸生成的氯离子能显著改变菌(病毒)体的渗透压,使其细胞失活而死亡。

2.消毒副产物

次氯酸钠为含氯消毒剂,主要也是由氯代消毒副产物对人畜产生影响,同时,次氯酸钠消毒可能增加氯酸盐、次氯酸盐和溴酸盐等无机物副产物。

3.应用和局限

使用次氯酸钠发生器制取次氯酸钠消毒液的最大优点是随产随用,无须外购和储存,不存在氯气泄漏等危害。其缺点是电极表面易腐蚀,维修难度较大。次氯酸钠消毒工程建设投资费用低、经济实用、运行安全,适合于小型水厂的应用。

氯 胺

1.消毒原理和方法

氯胺消毒法是氯和氨反应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以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氯胺作为饮用水的消毒剂,1916年首次在加拿大渥太华应用。最初加入氨和氯形成氯胺用于对水中嗅和味的控制,在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得到广泛使用。1917年首次在美国科罗拉多丹佛市使用。据美国水协1938年调查报告,美国2541个水厂中的16%使用氯胺作为消毒剂,但由于二次世界大战大量使用铵盐,因此使用氯胺作为消毒剂的水厂数量减少。近些年来由于对消毒副产物的关注和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限值的规定,越来越多的水厂采用氯胺作为二级消毒剂取代氯消毒。

被消毒的水中氨氮含量0.05毫克每升时,便在加氯前先加氨或铵盐,再加氯使之生成化合性氯的消毒方法叫氯胺消毒。当水中存在氨氮时,加入水中的氯会与水中的氨氮发生反应,

生成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氯胺消毒法具有以下优点:第一是因氯胺与水中腐殖物质作用较小,因此减少了腐殖物质与游离氯所形成的致癌物质(如三卤甲烷);第二是在管网中的氯胺形成的余氯持续时间长,因而能有效地抑制残余细菌的再繁殖;第三是避免了氯引起的臭味。

2.消毒副产物

氯胺消毒产生的副产物主要是一些亲水性化合物,如三氯乙醛、卤化氰等。与液氯消毒比,氯胺消毒生成的消毒副产物明显减少,但还没解决三卤甲烷等有机卤代物的问题。此外,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转为具有强致癌风险性的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而氯胺消毒产生的亚硝胺类物质比氯消毒风险更大。

3.应用和局限

氯胺的灭菌作用较弱,但氯胺比氯稳定,可以在维持较好灭菌效果的同时避免副产物的产生,也可以去除水在嗅觉和味觉上对人的刺激。氯胺经常与其他消毒方式联用,如氯胺与氯的联用,应用在长距离的配水管线中,保证消毒效果和持久性,同时又能减少三卤甲烷的产生。与高锰酸钾联用,在消毒效果上有协同作用。

二氧化氯

1.消毒原理和方法

二氧化氯为红黄色有强烈刺激性臭味气体。遇热水则分解成次氯酸、氯气、氧气,光照也易分解,其溶液于冷暗处相对稳定。二氧化氯性质活泼极不稳定,难以用钢瓶压缩贮存,一般多在现场制备。二氧化氯对微生物的细胞壁具有很好的穿透力和吸附能力,能阻止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来破坏微生物。气体二氧化氯溶于水时以分子形式存在,有利于在水中扩散,其灭菌效果为氯气的10倍,次氯酸钠的2倍,抑制病毒的能力也比氯高3倍,比臭氧高1.9倍。因此应用于饮用水消毒时具有用量少、灭菌快等特点。

2.消毒副产物

有研究认为,二氧化氯的消毒作用是通过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的代谢,因此,二氧化氯与水中天然有机物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而非氯取代作用,不易产生三卤甲烷,有效地控制了氯代副产物的生成。

二氧化氯与其他化合物反应会生成亚氯酸盐和氯酸盐等无机副产物。未有研究数据表明二氧化氯和亚氯酸盐具有致癌性。

3.应用和局限

二氧化氯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高效、低毒、快速、广谱的第四代新型灭菌剂。与液氯、氯胺相比,二氧化氯具有不生成有机卤代物、受ph影响小、氧化能力强等优势;与臭氧、紫外线相比,二氧化氯有持续性强的优势,因此更适用于给水消毒工艺。除消毒外,二氧化氯还可将水中引起臭味的硫化氢、硫醇等物质氧化分解为无毒无味的硫酸或磺酸,能将氰类和酚类等有毒物质氧化降解为氨根离子和简单的有机物。二氧化氯具有脱色、除臭、除味等净水功能,未来会替代液氯等传统方法。

臭 氧

1.消毒原理和方法

臭氧,是氧的同素异形体,有极强的氧化能力,稳定性极差,常温下自行分解为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为3%。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因此被世界公认是一种广谱高效灭菌剂,它的氧化能力比氯高1倍,灭菌比氯快600~3000倍,几秒钟内就可以杀死病原微生物。臭氧能氧化有机物,去除水中的色、味,降低水的浑浊度,还可去除水中溶解性的铁、锰盐类及酚等,有效改善水质。

2.消毒副产物

在臭氧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中,有机的副产物主要是甲醛,无机的副产物主要是溴酸

根离子。《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甲醛和溴酸根的限值分别是0.9毫克每升和0.01 毫克每升。目前人们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如何能够在有效地杀死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又能控制溴酸根在限值以下。

3.应用和局限

臭氧灭菌彻底、无残留,是一种无污染的消毒剂。臭氧消毒作为氯消毒的替代方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但臭氧的制备工艺复杂,设备费用较高,需配备专业人员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且臭氧本身极易分解,消毒持久性差,对管网无剩余保护,在推广使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紫外线

1.消毒原理和方法

紫外线按波长范围分为a、b、c三个波段和真空紫外线,a波段320~400纳米,b波段275~320纳米,c波段200~275纳米,真空紫外线100~200纳米。饮用水消毒用的是c波段紫外线,而杀菌作用最强的波段集中在250~270纳米。紫外线消毒是利用适当波长的紫外线能够破坏微生物细胞中核酸分子结构,造成细胞死亡而达到杀菌的效果。

2.消毒副产物

紫外线消毒无任何二次污染,不残留任何有毒物质,不影响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3.应用和局限

紫外线消毒无消毒副产物生成,但是要求水体有一定的透明度,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氨氮都会影响紫外线的传播,进而影响消毒效果;另外紫外线消毒对管网水无保护作用。尽管如此,紫外线消毒仍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最经济的水体消毒方法,在经济发达国家已被广泛使用,在我国也越来越被重视。


相关内容

  • 自来水厂消毒技术应用与展望
  • 自来水厂消毒技术应用与展望 黄周满 (武昌理工学院 摘 湖北 武汉 430223) 要:介绍了目前国内几种自来水的消毒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消毒工艺的调查得出氯化 法.臭氧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三种消毒工艺,并且比较了这三种消毒方法的消毒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和这三种消毒方法的未来应用前景. ...

  • 农村饮用水常用消毒方法
  • 农村饮用水常用消毒方法 饮用水消毒方法很多,农村最适用的是煮沸消毒和氯化消毒两类. 煮沸消毒是最安全有效的消毒方法.生水经过煮沸后,几乎所有的细菌和病毒都能被杀死,所以,喝开水最卫生,最安全.力争做到喝开水,不喝生水.这种消毒方法无持续杀菌作用,煮沸后的水在存放过程中有重新被病源菌污染的可能.因此盛 ...

  • 饮用水的消毒
  • 饮用水的消毒常识 洪涝灾害期间,水源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卵.幼虫的污染,喝这样的水,用这样的水洗食品.餐具或刷牙.漱口,便容易引起疾病的传播.因此注意饮水的卫生是非常重要的. 1.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喝开水,不喝生水,而且一定要实行饮水消毒. 2.存水的用具(缸.桶.锅.盆等)必须干净,并经 ...

  • 制药企业洁净区保洁工作
  • 洗衣间.工作服清洗标准操作流程 工作服装的清洗周期 1, 在10万级.30万级空气洁净度级别的洁净区工作,至少每天洗一次洁净衣帽裤. 2, 3, 清洗要求 1, 十万级.三十万级区域洁净工作服与一般生产区工作服各自分更换品种时,必须换洗工作服装 工作鞋每周至少洗二次 开洗涤.十万级区域洁净工作服应在 ...

  • 安全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
  • 安全饮用水的主要处理工艺流程 周鑫根 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给水处理工艺流程概述 给水处理的任务是通过必要的处理方法去除水中杂质,使之符合生活饮用或工业使用所要求的水质.水处理方法应根据水源水质和用水对象对水质的要求胡定.在给水处理中,有的处理方法除了具有某一特定的处理效果外,往往也直接或间 ...

  • 白城市一起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调查
  • [摘要]目的了解白城市水污染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卫生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对8栋居民楼241户居民进行调查,按照随机的原则对每栋楼采集水样,连续10天共采集108份水样,按国家有关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白城市生活饮用水微生物污染严重,必须立即停止使用自备水源水,对水源水井进行消毒处理后封 ...

  •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_邹华生
  • 第36卷第6期2016年6月 工业水处理 Industrial Water Treatment Vol.36No.6Jun. ,2016 饮用水消毒技术的研究进展 邹华生,吕雪营 (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摘要]由于人类活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水源水质的污染日趋加剧 ...

  • 猪场消毒制度
  • 猪场消毒制度 近年来,随着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养殖业已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由于养殖场规模集约化.高密度饲养,使养殖场的病原体不断复杂,而这些病原微生物在适当条件下能造成疫病的流行,如猪瘟.口蹄疫.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禽流感.高热病等,养殖场一旦发病,将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 消毒是指用化学 ...

  • 饮用水健康与饮用水处理技术问答电子书
  •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水化学与水资源.水污染与水安全.水中污染物.水污染危害.城市用水与给水.特种水处理技术.常规水处理工艺的局限性及其强化技术等,共含有600余条问答. 目录 目 录 第1章水化学与水资源 一.水与水化学组成 1.1 水的含义是什么? 1.2 水具有什么样的分子结构? 1.3 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