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1009-6000(2010)10-0074-06文章编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

74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作者简介:

黄瑛,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张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for County in a Metropolitan Area

黄瑛 张伟

HUANG Ying ZHANG Wei

摘要:

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乡空间融合的内涵与理想目标,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整合。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理论框架

Abstract: Taking county level space in a metropolita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meaning and goal of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Through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rural-urban spatial system, we propose that a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as a part of the rural-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serves as the only ideal spatial relationship. Also,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 includes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region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metropolitan area; county;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当前我国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的重要力量。本文以解析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既担负构成为基础,探索构建大都市地区县域着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空间重构、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理论框架,以期为新能提升的发展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快速时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研究抛砖引玉。

城市化、区域一体化、生态安全化的多重发展机遇与压力。县域城市在城乡统1 县域城乡空间的系统构成

筹发展空间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处于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在经济、地位,其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与质量必社会、城镇建设等方面较为领先,绝大将关系到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部分已经撤县设市,或撤县(市)改区,也必将成为引领中国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因而本文关于“城乡”的界定与一般意

义的概念略有区别,即“城”指县级城市的城区和一般建制镇镇区,“乡”为乡集镇(大都市地区的发达市县基本没有乡的建制)和村庄。在大都市地区发达县(市)中,处于中间层次的建制镇多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发展活力、比较完善的服务功能,加之城镇间的大规模整合,许多小城镇已是初具规模的中小城市或已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新城,在空间划分上是完全可以作为城市空间。

就空间本身而言,县域城乡空间作为城镇、城乡等关系在县域中所呈现出的空间配置形态,其空间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两类:物质性的空间要素及关系性的空间联系,它们之间是彼此影响的互生互动关系,在这些“要素”与“联系”的复杂交互变动中城乡空间实现着持续的演化。但空间要素组成的具体配置形态与空间联系并非绝然对应的因果关系,同样的空间形态可能蕴含着不同的空间联系,而同样的空间联系却又可能支撑着完全不同的空间形态。

1.1 城乡实体空间与生态基质空间

从构成要素的差异性来看,景观与区域生态学(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将区域景观形态归结为物质与生态学的属性,将其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与镶嵌体[1],这为我们理解城乡空间要素的组成予以了重要的启示,即根据占据空间的要素属性差异,将空间划分为城乡实体空间和生态基质空间。其中将被城乡建设、交通线路、基础设施等人为建设的实体性物质要素所占据的空间界定为城乡实体空间,这是人为进行生产、生活行为的空间;而除了城乡实体空间以外的县域其他空间则可界定为生态基质空间。

1.2 空间的有形联系与无形联系县域城乡空间中存在着丰富的联系,使县域内各要素形成生动的整体。卢德耐里把引起空间变化的联系具体分为七种类型:物质联系(公路铁路网、水网、生态联系)、经济联系(市场形式、行业结构及资金、原料、产品、消费和收入流动)、人口移动联系(移民、通勤)、技术与信息联系(技术依赖、通讯);社会作用联系(访问、仪式、宗教社会团体作用)、服务联系(能量、信息、金融、教育、医疗、商业、交通服务形式)、政治行政组织关系(权力、管理体制、行政区间交易与非政府组织联

系)[2]

。简单地讲,区域城镇群体空间

中的联系既有物质性的运动过程(有形联系),也有非物质性的要素传播过程(无形联系)。虽然有形的联系方式(尤其是交通联系)对城乡空间的构造变动仍然产生着广泛的、直接的影响,但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无形的联系(如金融流、信息流、组织管理体系)等对城乡空间的演化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 城乡空间融合的概念

属性的差异和附着于属性之上的空间功能差异决定了城乡空间之间必然存在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介于各种物质空间之间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联系则保障了这种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2.1 静态的城乡空间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将“融合”定义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引申为调和、整合、和谐,是一种状态或目标。综观人类的发展过程,城乡关系存在五个发展阶段:以乡哺城阶段、城乡共存

阶段、城市主导阶段、城乡融合阶段和城乡一体阶段[3]。19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大都市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整体发展观的确立,国内对城乡空间融合的研究逐步增加。王振亮博士在其专著《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指出,“人类发展史上的城乡空间关系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即城乡空间共生期、城乡空间分离期、城乡空间对立期、城乡空间平等发展期和城乡空间融合期。”其临界点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0%、20%、40%、67~70%[4]。陈晓华在其博士论文《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中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演进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城乡空间的整合是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城乡整体规划是调控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主要手段;制度创新是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保障[5]。

在这些研究中,通常倾向于将城乡空间融合作为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顶级状态,并有着可标示的判断指标。

2.1 动态的城乡空间融合

与静态的处于城乡空间演化顶级状态的城乡空间融合相比,本文更倾向于城市空间融合是一个与“城市化”相似的动态和发展的概念,即城乡空间融合既是城乡空间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为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一个手段和过程。

随着影响城乡空间发展因素的日渐复杂和主体关系的动态变化,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不仅仅是城乡空间构成要素自我耦合调整所能决定的,“人”作为影响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重要因素,需要主动调整城乡空间关系的演化方向,

2010.10 现代城市研究75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引导城乡空间不断融合发展。从空间形态角度看,城乡空间融合可以理解为一个空间系统,即“城乡空间融合系统“,是指在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城乡整体发展的空间状态,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上互为补充、空间上互为依存、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5]。从融合过程角度看,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更是原来的城乡空间结构再组织的过程。它是通过一系列产业结构转化使城乡地域空间达到高水平的结合,使城乡在经济上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机联系,在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上全体居民可以共享区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财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融合为一体[6]。

由此,动态的城乡空间融合可以定义为在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基于大都市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空间在内部组织和外部引导下,逐步形成富有活力、持续发展、结构稳定、空间组织多样的空间形态和过程。城乡空间融合状态可以表述为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城镇空间具有稳定清晰的边界、乡村空间有机集中与分散、城乡空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城乡物质空间与生态基质空间有机生长复合交融。

3 县域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内容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的整合,既是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四个标志,也是衡量城乡空间发展是否融合发展的主要评价因子。

3.1 区域发展融合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

76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发展的浪潮下,大都市地区的发展已经不可抑制。大都市地区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样是区域发展从分隔到融合的过程。“市县同城”问题的相继解决、城市(镇)集群的产生、区域协同规划的大规模开展等等都是当前大都市地区县域空间层面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

崔功豪教授指出,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时代,在城市世纪的全球竞争则更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7]。然而,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与空间组合形式。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加快、加大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的规划建设,以都市区为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都市地区发展呈现新的特征:逐步呈现为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开放、多层次和高效的功能网络关系[8]。大都市地区县级城市的发展与整个地区发展是否融合,主要看其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对外交通联系的便捷度、城市功能的独特性等方面。

目前来看,城市(镇)的区域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撤县(市)设区”。由于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周边郊县在经济发展、城镇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高度一体化整合发展的需求,为了提升整体竞争力,减少大量的行政协调成本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国家和省级政府从行政区划的角度,一次性予以调整到位。例如广州(番禹、花都)、

佛山(顺德、南海等)、杭州(萧山、余姚)、南京(江宁、六合、浦口)、苏州(吴县)、无锡(锡山)、常州(武进)等等。实践证明由于行政手段的强烈干预,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整合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大都市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取得了“双赢”的局面。但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只是特殊情况下的运用,涉及的层次比较高,难以经常运用和普遍推广。二是城(市)镇的集群发展。国家层面的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跨省层面的如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等;省域层面的如苏锡常、长株潭、杭嘉湖等;跨市层面的如江苏省的澄张靖(江阴、张家港、靖江)、昆太(昆山、太仓)等;县级层面随着各地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壮大,小城镇集群发展的趋势也不断强化。三是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大都市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已被各方所重视。苏州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环沪浙地区协调发展、沿江地区协调发展”,此外,在县级城市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越来越明确。

在大都市地区,各类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城镇空间的组合发展、区域环境生态系统的共同保育、传统市带县体制的渐进性变革是当前区域融合发展显性表现。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离不开区域融合,没有区域融合,大都市地区的发展将难以持续,而没有大都市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没有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说,大都市地区的融合发展既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同时也将是考量县域城乡发展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3.2 城乡经济融合

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是从历史角度考察城乡关系是否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社会全体成员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9]”。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是社会的两对基本关系,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称为社会的三大差别。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后,这种差别日益演化为尖锐的对立,从而导致社会的严重不协调。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对立的制度性原因,并设想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应当通过城乡合作,相互促进达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城市工业方面。虽然倡导城市带动农村,但在实践中更多是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发展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公共财政投入没有公平对待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较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全面、根本改观[10]。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从2000年的1:2.79倍扩大到2007年的1:3.33倍左右,即使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也在1:2.2倍以上。有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常比值一般为1.5至2倍,也就是说,当城乡收入差距被动地控制在2倍以内时,则可以认为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由此观之,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是巨大的,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快步伐,缩小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从而推动城乡融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0-200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份统计公报数据

合发展(图1)。

促进城乡产业互补与融合,使经济要素 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看,当在城乡产业间进行优化配置,以产业链前我国大都市地区县(市)域的成长空为主导使城市产业资本持续投入农村产间还非常大。以我国最发达的县域经业,推进乡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发济体昆山为例,按常住人口计算,昆展,鼓励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引导山2008年的人均GDP达91223元,约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之间产业合13400美元,距离发达国家人均GDP发展的有机联系。

在24000~33000美元的水平还有很3.3 城乡社会融合

大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近年来也一加快城乡社会的融合发展是构建直维持在1:2.2左右,已是江苏、全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从全国的角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度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逐年在扩大,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非常不均衡。从教育、至2008年已达1:3.33以上,加上其他医疗、文化娱乐到就业、社会保障等方不可量化的城乡居民差异,当前我国城面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即使经济乡居民收入比的差异将更为明显。虽然发达的苏锡常地区也不例外。因此有必大都市地区发达县(市)这种“二元”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极化的状况有所趋缓,但是也不容乐观第一,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表1)。

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引导城乡人口按大都市地区的发达县(市)要实现规划居民点体系集聚,合理配置公共服城乡经济融合发展,首要任务则是要提务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均升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既有等化,按功能和需求配置市域公共服务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设施,使城乡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行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政管理、便民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保健、鼓励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社会治安、党建活动等公共服务。不长的强劲动力。从城乡互动发展看,要

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

2010.10 现代城市研究77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表1 昆山1998年以来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变化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元) 增长率(%) 增幅(元) 1998 8039 7.1 533 1999 8239 2.5 200 2000 8672 5.3 433 2001 9810 13.1 1138 2002 11128 13.4 1318 2003 13034 17.1 1906 2004 15011 15.2 1977 2005 16809 12.0 1798 2006 19016 13.1 2207 2007 21927 15.3 2911 2008 24808 13.1 2881 资料来源:昆山统计年鉴1998-200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收入(元) 增长率(%) 5414 3.1 5386 -0.5 5510 2.3 5846 6.1 6262 7.1 6819 8.9 7655 12.3 8519 11.3 9410 10.5 10615 12.8 11943 12.5

城乡收入比

163 1.48-28 1.53124 1.57336 1.68416 1.78557 1.91836 1.96864 1.97891 2.021205 2.071328 2.08

表2 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00年)[11]

地区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京津冀地区 辽中南地区 山东半岛地区 闽东南地区 中原地区 江汉地区 成都地区 重庆地区

人口密度 (人/km2) 980 1313 1183 646 694 961 993 630 851 704

国土经济密度

(万元/ km2) 1875 2470 2127 1013 964 1531 1059 667 977 560

人均GDP

(元) 19139 18553 17979 15679 13884 15923 10667 10585 11472 7963

城市化水

平(%) 62.3 74.7 79.9 72.4 53.1 51.5 53.3 61.7 52.1 52.2

非农就业比重(%)73.787.882.068.045.269.445.950.743.742.2

业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建立确保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第二,城乡就业一体化。以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动城乡就业一体化;以城乡一体的失业率监控,保障城乡居民稳定充分的就业。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保障由“低水平广覆盖”向“高水平全覆盖”发展,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别;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外来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3.4 城乡空间整合

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乡镇、村庄均有很大的发展,当然其中城镇实体空间的拓展是主要的。随着城市化水平普遍超过60%,甚至70%时,城市化研究的重点即将从传统的方针、路径、模式研究转向如何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质量、城乡空间的整合发展等方面。

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相比较,城乡空间的利用存在更多的问题。发达地区城、乡空间开发强度很大,城乡景观相互融合,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已造成空间资源的紧缺。在东部沿海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

迅速崛起,对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城乡空间的演变格局。此间的城乡问题已不再是城乡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工农关系的剧烈对抗,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城乡空间利用方面的冲突。尤其是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造成乡村空间在质上受到城市的强烈渗透。据统计,在江苏苏锡常地区、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浙东沿海一带,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均在30~40%左右,远远超过全国10%左右的平均水平。这与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密布的人口分布是相一致的。由此引出该地区最大的城乡问题无疑是人地

过去30年,我国大都市地区普遍

78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关系紧张、城乡空间交错剧烈。

时至今日,考察大都市地区发达县(市)的经济,所谓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城乡空间演化模式已在全球化、区域化的浪潮下趋于类似。而且他们在城乡空间方面面临的问题基本是一样的,城镇空间的无序发展、产业空间的普遍开花、乡村空间的“满天星雨”等等。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无法满足城镇、产业的粗放发展,乡村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生态基质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等问题不一而足。因此,通过空间的整合使得城乡空间从无序到有序,从分离到一体,从混合到融合便成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发展的共同选择。

县域城乡空间整合的原则是集约、集聚、集中。即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设园区载体,引导区域集聚发展,形成工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格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分区和保障措施统筹城乡空间,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乡村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支撑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城乡空间整合的目标是构建与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相匹配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形成所谓紧凑发展的城镇空间、有机分布的乡村空间、持续开敞的区域生态空间。要实现上述空间整合目标,必须加快建设新型城乡空间组织体系,即根据县域城乡空间的人口密度和空间开发利用的强度,划定空间组织类型。根据历史发展、交通网络、自然生态等因素编制相应的空间组织体系。

结语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既是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过程。在调控与引导城乡空间逐渐向融合发展趋向转化的过程中,不能

仅仅纠缠于城乡实体空间本身关系的演化,而是要构建起系统性的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框架。对于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而言,既需要关注县域城乡空间外部所依附的区域环境,也需要关注县域城乡实体空间所负载的经济、社会等无形因素的影响。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初步构建了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的理论框架,即重点从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的整合四个方面去研究、认识、揭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施加科学、合理地调控与引导。

参考文献:

[1] R.T.Forma.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J]. 李秀珍等译,生态学杂志,1996,(3):73-79.

[2] Rondinell DA. 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M].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5: 143-156.

[3] 宫玉松.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J].文史哲,1994,(6):31-36.

[4] 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5.

[5] 陈晓华.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65-73.[6] 魏清泉.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J].城市研究,1998,(2):22-25.

[7] 崔功豪.加入WTO与中国城市发展[J].长江建设,2002,(1):7.

[8] 张京祥,罗小龙,等.长江三角洲多中心城市区域与多层次管治[J].国际城市规

划,2008,(1):65-6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10] 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M].上海:商

务印书馆,2004:16-24.

[11] 宋迎昌.中国城镇密集区发展特征研究——兼论京津冀地区的小城镇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4):8-14.

2010.10 现代城市研究79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黄瑛, 张伟, HUANG Ying, ZHANG Wei

黄瑛,HUANG Ying(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张伟,ZHANG Wei(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代城市研究

MODERN URBAN RESEARCH2010(10)2次

参考文献(11条)

1.R.T.Forma;李秀珍 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1996(03)

2.Rondinell DA 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 19853.宫玉松 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 1994(06)4.王振亮 城乡空间融合论 2000

5.陈晓华 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 2008

6.魏清泉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期刊论文]-城市研究 1998(02)7.崔功豪 加入WTO与中国城市发展[期刊论文]-长江建设 2002(01)

8.张京祥;罗小龙 长江三角洲多中心城市区域与多层次管治[期刊论文]-国际城市规划 2008(01)9.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 197210.赵勇 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2004

11.宋迎昌 中国城镇密集区发展特征研究--兼论京津冀地区的小城镇发展 2005(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郝娟.HAO Juan 解析我国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障碍及成因[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2007(9)2. 潘海燕.肖根如.程朋根.陈斐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江西省县域经济的研究[会议论文]-2005

3. 丁芸.占晓林.Din Yun.Zhan Xiaolin 城乡统筹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研究——以河南省社旗县为例[期刊论文]-科技广场2010(8)

4. 陆佳 目标共建与空间融合——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与深港合作[会议论文]-2008

5. 何斌 小城镇城乡空间整合研究——以无锡市前洲镇为例[期刊论文]-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10)

6. 沈惠新.严士清.SHEN Hui-xin.YAN Shi-qing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沿海地区效率分析[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1)7. 程念祺.Cheng Nianqi 中国古代缺乏以社会自治为前提的县域治理[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2009(11)

8. 郭文炯.Guo Wenjiong 山区县域空间结构系统化重组战略与操作模式——以山西省石楼县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

9. 张京祥.崔功豪.ZHANG Jingxiang.CUI Gonghao 新时期县域规划的基本理念[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0,24(9)10. 邓丽蓉.Deng Lirong 县域城乡规划空间管制的途径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建筑2010(7)

引证文献(2条)

1.邓毛颖.蒋万芳 大都市郊县村镇体系规划研究——以广州增城市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 2012(5)2.杨小萍.孙伟 我国大都市郊区城乡空间发展模式探索[期刊论文]-江苏建筑 2012(2)

引用本文格式:黄瑛.张伟.HUANG Ying.ZHANG Wei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1009-6000(2010)10-0074-06文章编号:

TU98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

74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作者简介:

黄瑛,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研究生,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张伟,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助理,博士,研究员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for County in a Metropolitan Area

黄瑛 张伟

HUANG Ying ZHANG Wei

摘要:

以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城乡空间为样本,在解析县域城乡空间系统构成的基础上,辩证地阐述了城乡空间融合的内涵与理想目标,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关系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的发展过程。最后,提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所包含的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整合。关键词: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理论框架

Abstract: Taking county level space in a metropolita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meaning and goal of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Through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rural-urban spatial system, we propose that a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as a part of the rural-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serves as the only ideal spatial relationship. Also,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at the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in metropolitan area includes four aspects as follows: region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social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and spatial integration.

Key words: metropolitan area; county; rural-urban spatial integration; theoretical framework

当前我国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的重要力量。本文以解析县域城乡空间发展正面临着诸多方面的挑战,既担负构成为基础,探索构建大都市地区县域着产业升级、城乡统筹、空间重构、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理论框架,以期为新能提升的发展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快速时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研究抛砖引玉。

城市化、区域一体化、生态安全化的多重发展机遇与压力。县域城市在城乡统1 县域城乡空间的系统构成

筹发展空间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处于大都市地区的县域在经济、地位,其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与质量必社会、城镇建设等方面较为领先,绝大将关系到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整体水平,部分已经撤县设市,或撤县(市)改区,也必将成为引领中国城乡空间融合发展

因而本文关于“城乡”的界定与一般意

义的概念略有区别,即“城”指县级城市的城区和一般建制镇镇区,“乡”为乡集镇(大都市地区的发达市县基本没有乡的建制)和村庄。在大都市地区发达县(市)中,处于中间层次的建制镇多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强劲的发展活力、比较完善的服务功能,加之城镇间的大规模整合,许多小城镇已是初具规模的中小城市或已成为中心城市的卫星城镇、新城,在空间划分上是完全可以作为城市空间。

就空间本身而言,县域城乡空间作为城镇、城乡等关系在县域中所呈现出的空间配置形态,其空间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两类:物质性的空间要素及关系性的空间联系,它们之间是彼此影响的互生互动关系,在这些“要素”与“联系”的复杂交互变动中城乡空间实现着持续的演化。但空间要素组成的具体配置形态与空间联系并非绝然对应的因果关系,同样的空间形态可能蕴含着不同的空间联系,而同样的空间联系却又可能支撑着完全不同的空间形态。

1.1 城乡实体空间与生态基质空间

从构成要素的差异性来看,景观与区域生态学(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将区域景观形态归结为物质与生态学的属性,将其分为斑块、廊道、基质与镶嵌体[1],这为我们理解城乡空间要素的组成予以了重要的启示,即根据占据空间的要素属性差异,将空间划分为城乡实体空间和生态基质空间。其中将被城乡建设、交通线路、基础设施等人为建设的实体性物质要素所占据的空间界定为城乡实体空间,这是人为进行生产、生活行为的空间;而除了城乡实体空间以外的县域其他空间则可界定为生态基质空间。

1.2 空间的有形联系与无形联系县域城乡空间中存在着丰富的联系,使县域内各要素形成生动的整体。卢德耐里把引起空间变化的联系具体分为七种类型:物质联系(公路铁路网、水网、生态联系)、经济联系(市场形式、行业结构及资金、原料、产品、消费和收入流动)、人口移动联系(移民、通勤)、技术与信息联系(技术依赖、通讯);社会作用联系(访问、仪式、宗教社会团体作用)、服务联系(能量、信息、金融、教育、医疗、商业、交通服务形式)、政治行政组织关系(权力、管理体制、行政区间交易与非政府组织联

系)[2]

。简单地讲,区域城镇群体空间

中的联系既有物质性的运动过程(有形联系),也有非物质性的要素传播过程(无形联系)。虽然有形的联系方式(尤其是交通联系)对城乡空间的构造变动仍然产生着广泛的、直接的影响,但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及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各种无形的联系(如金融流、信息流、组织管理体系)等对城乡空间的演化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 城乡空间融合的概念

属性的差异和附着于属性之上的空间功能差异决定了城乡空间之间必然存在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而介于各种物质空间之间的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联系则保障了这种融合发展的可行性。

2.1 静态的城乡空间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将“融合”定义为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引申为调和、整合、和谐,是一种状态或目标。综观人类的发展过程,城乡关系存在五个发展阶段:以乡哺城阶段、城乡共存

阶段、城市主导阶段、城乡融合阶段和城乡一体阶段[3]。199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大都市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乡整体发展观的确立,国内对城乡空间融合的研究逐步增加。王振亮博士在其专著《城乡空间融合论——我国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城乡空间关系的系统研究》指出,“人类发展史上的城乡空间关系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五个历史阶段:即城乡空间共生期、城乡空间分离期、城乡空间对立期、城乡空间平等发展期和城乡空间融合期。”其临界点城市化水平分别为10%、20%、40%、67~70%[4]。陈晓华在其博士论文《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中提出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空间演进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城乡空间的整合是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主要途径;城乡整体规划是调控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主要手段;制度创新是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保障[5]。

在这些研究中,通常倾向于将城乡空间融合作为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顶级状态,并有着可标示的判断指标。

2.1 动态的城乡空间融合

与静态的处于城乡空间演化顶级状态的城乡空间融合相比,本文更倾向于城市空间融合是一个与“城市化”相似的动态和发展的概念,即城乡空间融合既是城乡空间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为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一个手段和过程。

随着影响城乡空间发展因素的日渐复杂和主体关系的动态变化,构建城乡融合的发展格局不仅仅是城乡空间构成要素自我耦合调整所能决定的,“人”作为影响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重要因素,需要主动调整城乡空间关系的演化方向,

2010.10 现代城市研究75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引导城乡空间不断融合发展。从空间形态角度看,城乡空间融合可以理解为一个空间系统,即“城乡空间融合系统“,是指在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城乡整体发展的空间状态,城市和乡村在经济上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上互为补充、空间上互为依存、建立了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5]。从融合过程角度看,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转换过程,更是原来的城乡空间结构再组织的过程。它是通过一系列产业结构转化使城乡地域空间达到高水平的结合,使城乡在经济上达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有机联系,在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上全体居民可以共享区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各种财富,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融合为一体[6]。

由此,动态的城乡空间融合可以定义为在较高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基于大都市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空间在内部组织和外部引导下,逐步形成富有活力、持续发展、结构稳定、空间组织多样的空间形态和过程。城乡空间融合状态可以表述为这样一种理想状态:城镇空间具有稳定清晰的边界、乡村空间有机集中与分散、城乡空间和谐共生共同繁荣、城乡物质空间与生态基质空间有机生长复合交融。

3 县域城乡空间融合的主要内容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包含四个方面内容,即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的整合,既是推进城乡空间融合发展四个标志,也是衡量城乡空间发展是否融合发展的主要评价因子。

3.1 区域发展融合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

76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发展的浪潮下,大都市地区的发展已经不可抑制。大都市地区的形成、发展、成熟的过程同样是区域发展从分隔到融合的过程。“市县同城”问题的相继解决、城市(镇)集群的产生、区域协同规划的大规模开展等等都是当前大都市地区县域空间层面融合发展的重要标志。

崔功豪教授指出,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时代,在城市世纪的全球竞争则更主要表现为城市之间尤其是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7]。然而,当前的城市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城市间竞争,而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周边城镇共同构成的城市区域或城市集团的竞争,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全球性意义的城市-区域发展模式与空间组合形式。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加快、加大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的规划建设,以都市区为单元参与国际竞争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都市地区发展呈现新的特征:逐步呈现为多中心的区域空间结构;趋向开放、多层次和高效的功能网络关系[8]。大都市地区县级城市的发展与整个地区发展是否融合,主要看其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产业发展的关联度、对外交通联系的便捷度、城市功能的独特性等方面。

目前来看,城市(镇)的区域融合发展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撤县(市)设区”。由于中心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周边郊县在经济发展、城镇空间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高度一体化整合发展的需求,为了提升整体竞争力,减少大量的行政协调成本和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国家和省级政府从行政区划的角度,一次性予以调整到位。例如广州(番禹、花都)、

佛山(顺德、南海等)、杭州(萧山、余姚)、南京(江宁、六合、浦口)、苏州(吴县)、无锡(锡山)、常州(武进)等等。实践证明由于行政手段的强烈干预,在最短的时间内促进了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的整合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大都市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取得了“双赢”的局面。但由于行政区划调整只是特殊情况下的运用,涉及的层次比较高,难以经常运用和普遍推广。二是城(市)镇的集群发展。国家层面的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跨省层面的如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等;省域层面的如苏锡常、长株潭、杭嘉湖等;跨市层面的如江苏省的澄张靖(江阴、张家港、靖江)、昆太(昆山、太仓)等;县级层面随着各地重点中心镇的发展壮大,小城镇集群发展的趋势也不断强化。三是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随着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大都市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已被各方所重视。苏州城镇体系规划中提出“环沪浙地区协调发展、沿江地区协调发展”,此外,在县级城市发展规划中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的要求也是越来越明确。

在大都市地区,各类产业园区的蓬勃发展、区域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城镇空间的组合发展、区域环境生态系统的共同保育、传统市带县体制的渐进性变革是当前区域融合发展显性表现。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离不开区域融合,没有区域融合,大都市地区的发展将难以持续,而没有大都市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就没有县域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因此说,大都市地区的融合发展既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前提,同时也将是考量县域城乡发展融合程度的重要指标。

3.2 城乡经济融合

城乡经济社会的融合是从历史角度考察城乡关系是否融合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城乡空间融合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社会全体成员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9]”。城乡关系、工农关系是社会的两对基本关系,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被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称为社会的三大差别。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后,这种差别日益演化为尖锐的对立,从而导致社会的严重不协调。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造成这种对立的制度性原因,并设想新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应当通过城乡合作,相互促进达到城乡融合、协调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由于我国经济落后、基础薄弱,只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发展城市工业方面。虽然倡导城市带动农村,但在实践中更多是依靠农村自身的力量发展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公共财政投入没有公平对待农村,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比较严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全面、根本改观[10]。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从2000年的1:2.79倍扩大到2007年的1:3.33倍左右,即使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也在1:2.2倍以上。有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城乡收入差距的正常比值一般为1.5至2倍,也就是说,当城乡收入差距被动地控制在2倍以内时,则可以认为实现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由此观之,中国城乡经济的发展差距是巨大的,即使在沿海发达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快步伐,缩小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从而推动城乡融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000-200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年份统计公报数据

合发展(图1)。

促进城乡产业互补与融合,使经济要素 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看,当在城乡产业间进行优化配置,以产业链前我国大都市地区县(市)域的成长空为主导使城市产业资本持续投入农村产间还非常大。以我国最发达的县域经业,推进乡村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的发济体昆山为例,按常住人口计算,昆展,鼓励乡村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引导山2008年的人均GDP达91223元,约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城乡之间产业合13400美元,距离发达国家人均GDP发展的有机联系。

在24000~33000美元的水平还有很3.3 城乡社会融合

大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比近年来也一加快城乡社会的融合发展是构建直维持在1:2.2左右,已是江苏、全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促城乡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从全国的角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度看,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逐年在扩大,

我国城乡社会发展非常不均衡。从教育、至2008年已达1:3.33以上,加上其他医疗、文化娱乐到就业、社会保障等方不可量化的城乡居民差异,当前我国城面城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即使经济乡居民收入比的差异将更为明显。虽然发达的苏锡常地区也不例外。因此有必大都市地区发达县(市)这种“二元”要强化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极化的状况有所趋缓,但是也不容乐观第一,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表1)。

按照集聚发展的原则,引导城乡人口按大都市地区的发达县(市)要实现规划居民点体系集聚,合理配置公共服城乡经济融合发展,首要任务则是要提务设施;实现城乡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均升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的质量,转变既有等化,按功能和需求配置市域公共服务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大设施,使城乡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行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及现代服务业;政管理、便民商业、文化体育、医疗保健、鼓励创新,使创新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社会治安、党建活动等公共服务。不长的强劲动力。从城乡互动发展看,要

断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职

2010.10 现代城市研究77

空间发展

SPATIAL DEVELOPMENT

表1 昆山1998年以来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变化

年份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收入(元) 增长率(%) 增幅(元) 1998 8039 7.1 533 1999 8239 2.5 200 2000 8672 5.3 433 2001 9810 13.1 1138 2002 11128 13.4 1318 2003 13034 17.1 1906 2004 15011 15.2 1977 2005 16809 12.0 1798 2006 19016 13.1 2207 2007 21927 15.3 2911 2008 24808 13.1 2881 资料来源:昆山统计年鉴1998-2009。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收入(元) 增长率(%) 5414 3.1 5386 -0.5 5510 2.3 5846 6.1 6262 7.1 6819 8.9 7655 12.3 8519 11.3 9410 10.5 10615 12.8 11943 12.5

城乡收入比

163 1.48-28 1.53124 1.57336 1.68416 1.78557 1.91836 1.96864 1.97891 2.021205 2.071328 2.08

表2 中国城镇密集地区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比较(2000年)[11]

地区

长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 京津冀地区 辽中南地区 山东半岛地区 闽东南地区 中原地区 江汉地区 成都地区 重庆地区

人口密度 (人/km2) 980 1313 1183 646 694 961 993 630 851 704

国土经济密度

(万元/ km2) 1875 2470 2127 1013 964 1531 1059 667 977 560

人均GDP

(元) 19139 18553 17979 15679 13884 15923 10667 10585 11472 7963

城市化水

平(%) 62.3 74.7 79.9 72.4 53.1 51.5 53.3 61.7 52.1 52.2

非农就业比重(%)73.787.882.068.045.269.445.950.743.742.2

业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等化,建立确保城乡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第二,城乡就业一体化。以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动城乡就业一体化;以城乡一体的失业率监控,保障城乡居民稳定充分的就业。

第三,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推进社会保障由“低水平广覆盖”向“高水平全覆盖”发展,消除城乡社会保障差别;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外来人口社会保障体系。

3.4 城乡空间整合

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各级城市、乡镇、村庄均有很大的发展,当然其中城镇实体空间的拓展是主要的。随着城市化水平普遍超过60%,甚至70%时,城市化研究的重点即将从传统的方针、路径、模式研究转向如何提高城市化的发展质量、城乡空间的整合发展等方面。

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相比较,城乡空间的利用存在更多的问题。发达地区城、乡空间开发强度很大,城乡景观相互融合,但城市化的飞速发展已造成空间资源的紧缺。在东部沿海发达的大都市地区,农村非农产业的

迅速崛起,对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发展均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城乡空间的演变格局。此间的城乡问题已不再是城乡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工农关系的剧烈对抗,而是更多地体现在城乡空间利用方面的冲突。尤其是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造成乡村空间在质上受到城市的强烈渗透。据统计,在江苏苏锡常地区、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区、浙东沿海一带,城乡建设用地的比例均在30~40%左右,远远超过全国10%左右的平均水平。这与其发达的经济水平、密布的人口分布是相一致的。由此引出该地区最大的城乡问题无疑是人地

过去30年,我国大都市地区普遍

78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关系紧张、城乡空间交错剧烈。

时至今日,考察大都市地区发达县(市)的经济,所谓不同的经济发展路径和城乡空间演化模式已在全球化、区域化的浪潮下趋于类似。而且他们在城乡空间方面面临的问题基本是一样的,城镇空间的无序发展、产业空间的普遍开花、乡村空间的“满天星雨”等等。在此背景下,土地资源无法满足城镇、产业的粗放发展,乡村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生态基质环境面临严峻的挑战等问题不一而足。因此,通过空间的整合使得城乡空间从无序到有序,从分离到一体,从混合到融合便成为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发展的共同选择。

县域城乡空间整合的原则是集约、集聚、集中。即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建设园区载体,引导区域集聚发展,形成工业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格局。要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分区和保障措施统筹城乡空间,优化城市发展空间、乡村发展空间和生态保护空间布局,支撑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县域城乡空间整合的目标是构建与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相匹配的城乡空间结构体系,形成所谓紧凑发展的城镇空间、有机分布的乡村空间、持续开敞的区域生态空间。要实现上述空间整合目标,必须加快建设新型城乡空间组织体系,即根据县域城乡空间的人口密度和空间开发利用的强度,划定空间组织类型。根据历史发展、交通网络、自然生态等因素编制相应的空间组织体系。

结语

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既是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顶级状态,也是城乡空间关系演化的过程。在调控与引导城乡空间逐渐向融合发展趋向转化的过程中,不能

仅仅纠缠于城乡实体空间本身关系的演化,而是要构建起系统性的城乡空间融合发展框架。对于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而言,既需要关注县域城乡空间外部所依附的区域环境,也需要关注县域城乡实体空间所负载的经济、社会等无形因素的影响。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初步构建了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的理论框架,即重点从区域发展融合、经济发展融合、社会发展融合和空间的整合四个方面去研究、认识、揭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规律,以便更好地施加科学、合理地调控与引导。

参考文献:

[1] R.T.Forma.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J]. 李秀珍等译,生态学杂志,1996,(3):73-79.

[2] Rondinell DA. 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 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M].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5: 143-156.

[3] 宫玉松.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J].文史哲,1994,(6):31-36.

[4] 王振亮.城乡空间融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5.

[5] 陈晓华.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65-73.[6] 魏清泉.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J].城市研究,1998,(2):22-25.

[7] 崔功豪.加入WTO与中国城市发展[J].长江建设,2002,(1):7.

[8] 张京祥,罗小龙,等.长江三角洲多中心城市区域与多层次管治[J].国际城市规

划,2008,(1):65-69.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10] 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M].上海:商

务印书馆,2004:16-24.

[11] 宋迎昌.中国城镇密集区发展特征研究——兼论京津冀地区的小城镇发展[J].江苏城市规划,2005,(4):8-14.

2010.10 现代城市研究79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黄瑛, 张伟, HUANG Ying, ZHANG Wei

黄瑛,HUANG Ying(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张伟,ZHANG Wei(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现代城市研究

MODERN URBAN RESEARCH2010(10)2次

参考文献(11条)

1.R.T.Forma;李秀珍 景观与区域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1996(03)

2.Rondinell DA Applied Methods of Regional Analysis:The Spatial Dimensions of Development Policy 19853.宫玉松 中国近代城乡关系简论 1994(06)4.王振亮 城乡空间融合论 2000

5.陈晓华 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 2008

6.魏清泉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态过程[期刊论文]-城市研究 1998(02)7.崔功豪 加入WTO与中国城市发展[期刊论文]-长江建设 2002(01)

8.张京祥;罗小龙 长江三角洲多中心城市区域与多层次管治[期刊论文]-国际城市规划 2008(01)9.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 197210.赵勇 城乡良性互动战略 2004

11.宋迎昌 中国城镇密集区发展特征研究--兼论京津冀地区的小城镇发展 2005(04)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郝娟.HAO Juan 解析我国推进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障碍及成因[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2007(9)2. 潘海燕.肖根如.程朋根.陈斐 基于空间统计分析与GIS的江西省县域经济的研究[会议论文]-2005

3. 丁芸.占晓林.Din Yun.Zhan Xiaolin 城乡统筹视角下欠发达地区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研究——以河南省社旗县为例[期刊论文]-科技广场2010(8)

4. 陆佳 目标共建与空间融合——深圳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与深港合作[会议论文]-2008

5. 何斌 小城镇城乡空间整合研究——以无锡市前洲镇为例[期刊论文]-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09(10)

6. 沈惠新.严士清.SHEN Hui-xin.YAN Shi-qing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沿海地区效率分析[期刊论文]-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1)7. 程念祺.Cheng Nianqi 中国古代缺乏以社会自治为前提的县域治理[期刊论文]-探索与争鸣2009(11)

8. 郭文炯.Guo Wenjiong 山区县域空间结构系统化重组战略与操作模式——以山西省石楼县为例[期刊论文]-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1)

9. 张京祥.崔功豪.ZHANG Jingxiang.CUI Gonghao 新时期县域规划的基本理念[期刊论文]-城市规划2000,24(9)10. 邓丽蓉.Deng Lirong 县域城乡规划空间管制的途径研究[期刊论文]-中外建筑2010(7)

引证文献(2条)

1.邓毛颖.蒋万芳 大都市郊县村镇体系规划研究——以广州增城市为例[期刊论文]-规划师 2012(5)2.杨小萍.孙伟 我国大都市郊区城乡空间发展模式探索[期刊论文]-江苏建筑 2012(2)

引用本文格式:黄瑛.张伟.HUANG Ying.ZHANG Wei 大都市地区县域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期刊论文]-现代城市研究 2010(10)


相关内容

  • 永嘉县域总体规划公示
  • <永嘉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 一. 规划概况 为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我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配置城乡空间资源,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的要求和市政府有关指示精神,我县于2007年7月委托浙江省城乡规划研究设计院和县规划设计 ...

  • 象山县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011年01月04日 12:13 [大 中 小] [打印] "十二五"规划(2011年-2015年),是未来五年我县全面开启桥海新时代.切实转变发展方式.确保实现转型跨越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 ...

  • 详版来了!王文涛在济南市党代会上的讲话!
  • 中国共产党济南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3月28日上午在山东会堂隆重开幕. 今天在主席台前排就座的大会执行主席有:王文涛.王忠林.徐长玉.殷鲁谦.雷杰.王以才.孙晓刚.苏树伟.谭延伟.杨峰.雷天太.李刚.程德智.秦传滨. 大会由王忠林同志主持.上午9时,王忠林宣布大会开幕.会场里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 ...

  • 陕西省城镇化十二五规划
  • 陕西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目 录 一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回顾 ........................................................................... ...

  • 云南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
  • 附件 云南省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 编制导则与审查要点 云南省城乡规划局 云南省设计院集团 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前言 为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精神及<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建村„20 ...

  • 转型时期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的构建(1)
  • Urbanization城镇化研究 转型时期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的构建 刘明喆 司马文卉 摘要: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城乡二元结构制约了城市化进程,也造成一系列的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手段,其中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规划通过因地制宜地统筹安排区域基 ...

  • 着力优化空间布局
  • 2012年2月10日,李群在青岛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 四.着力优化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是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举措.在青岛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上,城市空间布局有过几次重大调整,每次调整都带来城市的跨越式发展.随着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的深入推进,进一步 ...

  • 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 桐庐县人民政府印发<桐庐县"十二五"新 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月十二日 桐庐县"十 ...

  • "省管县"改革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
  • 作者:何显明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07期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243(2009)02-0057-06 近些年来,随着"省管县"改革的思路得到决策层认可,理论界在"省管县"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面已经取得了广泛共识.浙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