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伦理学
• 一、名词解释:
• 1、道德:我们日常所说的道德,不只是指外在于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际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包括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人——在日常活动中对待或处理这些关系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实际行为品性。 • 2、师德(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指教师在职业中理解或追寻职业意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或准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 3、教师的教育幸福: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 4、报偿原则:所谓报偿原则,即权利原则,意思是主体的贡献等于或者不小于( ≥ )应得的权益,类似于“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 5、承诺原则:所谓承诺原则,也可以称为义务原则,它的内涵是权益应当小于或等于(≤)主体所承诺的义务。这是第一个原则的延伸,是一个与职业道德联系密切的原则。 • 6、教师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 7、仁慈: 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 8、教师仁慈:
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⒉ 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 9、教师(教育)良心:即教师的职业良心,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
• 二、简答:
1、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合乎目的、导人向善的、具有道德性的活动。
其一,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其二,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有益的影响;
其三,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2、从职业劳动本身看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5)集体性;
(6)繁重性;(7)专业性
3、教师教育幸福的特性:精神性、关系型、集体性、无限性
教师获得教育幸福的特征:积极投身教育;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更新的专业发展;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4、什么是狭义的教师幸福能力,教师如何获得狭义的教师幸福能力?
狭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主体必须具备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
如何获得:
● 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
● 较高的德性水平和人生境界
● 拥有教育主体实践能力
5、什么是教师的对象性公正,表现在哪些方面(内容)?
教师的对象性公正即对学生的公正,表现在平等的对待学生,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6、什么是教师仁慈,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⒉ 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特点:①、教育性:教育事业要求仁慈的德性,教育事业规定仁慈的特质
②、理性色彩:长远关怀,建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性的理解
③、方法特性
7、教师实践仁慈需把握的尺度
仁慈的人道性 ;仁慈的广泛性;仁慈的引导性
8、教师实现仁慈的主观条件
①. 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②. 拥有教育效能感——教育信心;
③. 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9、师德的原则:
①、教书育人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②、乐教勤业原则—教师职业方面的基本要求
③、人格示范/为人师表原则—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④、依法从教原则
10、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11、和谐的师幼关系的特征
12、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①对儿童了解和要求的差异导致矛盾
②对待儿童的情感不一样导致矛盾
③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距导致教育方法上的不一致
④教育评价不一致导致矛盾
13、如何协调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①主动与家长联系,谋求一致的教育立场
②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
③尊重家长的人格
④教育学生尊敬自己的父母
⑤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三、论述题
1、试分析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师德的原因
• ①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巨大的价值,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人的素质的发展均与其密切相关。教师的职业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除了具有应有的知识、教育能力外,更要具有从教为善的品质,即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改善教师的形象,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 ②教师需要有职业道德, 是教师职业劳动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度德而师之;自身发展的需要:经师与人师;社会的期望与要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克服教师道德病态的需要。
•
2、结合师德出现的一些问题,试分析当前发展师德的价值
• ⑴四种主要类型的教育罪恶
• 物欲型罪恶:不惜一切地满足物欲所导致的罪恶;利用教学岗位谋取私利
• 权欲型罪恶:因权欲过度而产生的罪恶;教师不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力
• 名欲型罪恶:对名誉的过度追求会成为消极的社会行为;追求虚荣、欺世盗名、诋毁同行等活动
• 情欲型罪恶:有违职业道德的情感;不当的情绪
⑵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要体现如下特征,或要遵循如下取向——人本化、专业化、较高的自律性。
人本化表现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合理定位以及对教师合法权益和生命的关怀
专业化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要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服务质量、专业地位和教育生活质量等内容联系起来,并需要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相配合和协助。
较高的自律性表现为当今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与提升需要教师具备更加自觉和强烈的自律意识与能力,能坚守教育职责,坚定教育理想。
受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形势的影响,当今的教师职业道德需要在新的教师角色或期待之下展开,为此其基本内容除了传统且核心的师德品质外,强烈的职业认同、合理的教育精神,以及先进的教育观念必须作为重要的内容和基础贯穿其中。
• 此外,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礼仪问题等也会影响教师的师德面貌和水平。 ⑶师德具有伦理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
⏹ 伦理价值:为善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努力;对社会伦理的发展和完善作用;对教师集体的伦理调节和评价功能。
⏹ 教育价值:做好教育工作所必需;深刻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引导教师展开专业发展,加强自我修养。
⏹ 文化价值:化育文化的价值;道德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 催人健康向;净化社会道德风气。
3、教师获得教育幸福的特征及教师如何获得教师幸福
⑴特征:积极投身教育;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更新的专业发展;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 ⑵教师的幸福体现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幸福和教师作为职业人的幸福,
由于幸福的价值性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造和感受幸福。所以,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
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①狭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主体必须具备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
● 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
● 较高的德性水平和人生境界
● 拥有教育主体实践能力
②广义的幸福能力指创造和感受幸福所需要的一般性条件。广义的幸福能力的培养: ● 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 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
● 具有审美素养
③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主体必须有一个合乎人本质的人生目的;主体必须有一种走向最终目标的创造性活动;主体的活动本身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准则。
4、教师的对象性公正表现在哪里及如何实现教育公正
教师的对象性公正即对学生的公正,表现在平等的对待学生,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如何实现教育公正:提高教育素养; 关注每一位学生 ;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 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 具体做到在课堂空间上对前面和后面的孩子给予近似的目光和行为关注;从时间上使课堂教学对个别学生也要处于“正时间”(非零、非负时间) ;在课堂交往上对学生实施无差别、无差异性交往互动;在课堂心理上教师在非言语行为上给予学生鼓励与微笑。
5、教师教育实践在中如何贯彻师德的基本原则
师德的四个基本原则:
①、教书育人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②、乐教勤业原则—教师职业方面的基本要求
③、人格示范/为人师表原则—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④、依法从教原则
如何贯彻:
☐ 教书育人原则;
要求:
A.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育人是根本和目的,教书是手段
B. 正确理解育人的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C. 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 乐教勤业原则
乐教是勤业的内在动因,勤业是乐教的表现。
要求:
A. 热爱教育,乐于从事教育。
(深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深化对教师社会作用的认识; 善于从复杂的育人工作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不断增强热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育为乐)
B. 勤于功业,勤奋工作
(勤于学习,开阔知识视野; 勤于钻研,掌握从教规律; 勤于岗位,精于业务)
☐ 为人师表原则
为人师表蕴涵着真善美
要求:
A. 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B. 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C. 坚持严格要求自己
D. 锻炼和形成良好仪态与个性心理品质
☐ 依法从教原则
要求:
A. 遵规守法
B. 普及法律知识
C. 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师德原则和规范的个性化内化:
☐ 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 “内省”的要求:
☐ 以社会规范为准则,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
☐ “慎独”的要求:
☐ 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
☐ 在“隐”和“微”处着手
☐ 重视在无人监督之时,自觉履行师德规范
(二)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四)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师德修养既要有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从现实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入手,坚持不懈。
6、和谐的师幼关系的特征是什么,教师应该如怎样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策略)
师幼关系体现为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及心理关系,和谐的师幼关系具有情感性、民主平等性、多样性的特点。
和谐的师幼关系的体现: ①爱生尊师; ②民主平等; ③心理相容(积极沟通→ 共通性); ④教学相长(相互配合→分享性)
策略:
①认识、理解儿童; 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③尊重、信任儿童; ④积极与儿童交流、互动; ⑤加强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⑥提高教育素养; ⑦发展良好个性
• 教师伦理学
• 一、名词解释:
• 1、道德:我们日常所说的道德,不只是指外在于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及人际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而且包括作为道德实践主体的人——在日常活动中对待或处理这些关系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实际行为品性。 • 2、师德(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即师德指教师在职业中理解或追寻职业意义、履行职业道德规范或准则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 3、教师的教育幸福:指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的一种教育主体生存状态。
• 4、报偿原则:所谓报偿原则,即权利原则,意思是主体的贡献等于或者不小于( ≥ )应得的权益,类似于“按劳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 5、承诺原则:所谓承诺原则,也可以称为义务原则,它的内涵是权益应当小于或等于(≤)主体所承诺的义务。这是第一个原则的延伸,是一个与职业道德联系密切的原则。 • 6、教师公正: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活动中对待不同利益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公平和正义。 • 7、仁慈: 具有高度理智性和超越性的爱心与宽恕的伦理精神和道德原则。 • 8、教师仁慈:
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⒉ 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 9、教师(教育)良心:即教师的职业良心,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社会向教师提出的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意识和情感体认,自觉履行各种教育职责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调控和评价的能力等。
• 二、简答:
1、 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合乎目的、导人向善的、具有道德性的活动。
其一,教育必须包含善良的意图,或道德的目的;
其二,教育必须包含有价值的内容,或有益的影响;
其三,教育必须采取合乎道德的方式,或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
2、从职业劳动本身看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2)创造性;(3)示范性;(4)长期性;(5)集体性;
(6)繁重性;(7)专业性
3、教师教育幸福的特性:精神性、关系型、集体性、无限性
教师获得教育幸福的特征:积极投身教育;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更新的专业发展;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4、什么是狭义的教师幸福能力,教师如何获得狭义的教师幸福能力?
狭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主体必须具备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
如何获得:
● 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
● 较高的德性水平和人生境界
● 拥有教育主体实践能力
5、什么是教师的对象性公正,表现在哪些方面(内容)?
教师的对象性公正即对学生的公正,表现在平等的对待学生,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6、什么是教师仁慈,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仁慈的核心体现在对学生的仁慈施教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 无条件的爱心
⒉ 高度的宽容和耐心
特点:①、教育性:教育事业要求仁慈的德性,教育事业规定仁慈的特质
②、理性色彩:长远关怀,建基于对教育事业的神圣性的理解
③、方法特性
7、教师实践仁慈需把握的尺度
仁慈的人道性 ;仁慈的广泛性;仁慈的引导性
8、教师实现仁慈的主观条件
①. 具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②. 拥有教育效能感——教育信心;
③. 掌握高超的沟通与表达技巧
9、师德的原则:
①、教书育人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②、乐教勤业原则—教师职业方面的基本要求
③、人格示范/为人师表原则—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④、依法从教原则
10、2008年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11、和谐的师幼关系的特征
12、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①对儿童了解和要求的差异导致矛盾
②对待儿童的情感不一样导致矛盾
③教育学修养水平的差距导致教育方法上的不一致
④教育评价不一致导致矛盾
13、如何协调幼儿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
①主动与家长联系,谋求一致的教育立场
②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
③尊重家长的人格
④教育学生尊敬自己的父母
⑤有效地指导家庭教育
三、论述题
1、试分析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师德的原因
• ①教师的职业劳动具有巨大的价值,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人的素质的发展均与其密切相关。教师的职业劳动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决定了教师除了具有应有的知识、教育能力外,更要具有从教为善的品质,即教师要规范自身的行为,自觉修养,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改善教师的形象,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
• ②教师需要有职业道德, 是教师职业劳动的需要;学生成长的需要:度德而师之;自身发展的需要:经师与人师;社会的期望与要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克服教师道德病态的需要。
•
2、结合师德出现的一些问题,试分析当前发展师德的价值
• ⑴四种主要类型的教育罪恶
• 物欲型罪恶:不惜一切地满足物欲所导致的罪恶;利用教学岗位谋取私利
• 权欲型罪恶:因权欲过度而产生的罪恶;教师不正当地行使自己的教育权力
• 名欲型罪恶:对名誉的过度追求会成为消极的社会行为;追求虚荣、欺世盗名、诋毁同行等活动
• 情欲型罪恶:有违职业道德的情感;不当的情绪
⑵新时期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要体现如下特征,或要遵循如下取向——人本化、专业化、较高的自律性。
人本化表现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合理定位以及对教师合法权益和生命的关怀
专业化表现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需要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服务质量、专业地位和教育生活质量等内容联系起来,并需要知识、能力素养的发展相配合和协助。
较高的自律性表现为当今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与提升需要教师具备更加自觉和强烈的自律意识与能力,能坚守教育职责,坚定教育理想。
受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形势的影响,当今的教师职业道德需要在新的教师角色或期待之下展开,为此其基本内容除了传统且核心的师德品质外,强烈的职业认同、合理的教育精神,以及先进的教育观念必须作为重要的内容和基础贯穿其中。
• 此外,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礼仪问题等也会影响教师的师德面貌和水平。 ⑶师德具有伦理价值、教育价值、文化价值。
⏹ 伦理价值:为善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努力;对社会伦理的发展和完善作用;对教师集体的伦理调节和评价功能。
⏹ 教育价值:做好教育工作所必需;深刻影响受教育者的发展;引导教师展开专业发展,加强自我修养。
⏹ 文化价值:化育文化的价值;道德文化氛围对人的影响: 催人健康向;净化社会道德风气。
3、教师获得教育幸福的特征及教师如何获得教师幸福
⑴特征:积极投身教育;饱满的精神状态;不断更新的专业发展;个人与集体的融合 • ⑵教师的幸福体现为教师作为普通人的幸福和教师作为职业人的幸福,
由于幸福的价值性质,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创造和感受幸福。所以,幸福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有关幸福实现的主体条件或能力。
教师幸福的实现需要两个方面的前提条件:狭义幸福能力的培养、广义幸福能力的培养 ①狭义的幸福能力主要是主体必须具备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品味人生意义的价值性条件。
● 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意义,并将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之联系
● 较高的德性水平和人生境界
● 拥有教育主体实践能力
②广义的幸福能力指创造和感受幸福所需要的一般性条件。广义的幸福能力的培养: ● 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 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
● 具有审美素养
③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需要注意三个方面:主体必须有一个合乎人本质的人生目的;主体必须有一种走向最终目标的创造性活动;主体的活动本身必须合乎人之为人的道德准则。
4、教师的对象性公正表现在哪里及如何实现教育公正
教师的对象性公正即对学生的公正,表现在平等的对待学生,要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如何实现教育公正:提高教育素养; 关注每一位学生 ;正确对待惩罚的公正; 做到公正与仁慈的结合。
• 具体做到在课堂空间上对前面和后面的孩子给予近似的目光和行为关注;从时间上使课堂教学对个别学生也要处于“正时间”(非零、非负时间) ;在课堂交往上对学生实施无差别、无差异性交往互动;在课堂心理上教师在非言语行为上给予学生鼓励与微笑。
5、教师教育实践在中如何贯彻师德的基本原则
师德的四个基本原则:
①、教书育人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②、乐教勤业原则—教师职业方面的基本要求
③、人格示范/为人师表原则—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④、依法从教原则
如何贯彻:
☐ 教书育人原则;
要求:
A.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书和育人的关系育人是根本和目的,教书是手段
B. 正确理解育人的含义,树立全面的育人意识
C. 按教育规律教书育人
☐ 乐教勤业原则
乐教是勤业的内在动因,勤业是乐教的表现。
要求:
A. 热爱教育,乐于从事教育。
(深化对教育价值的认识; 深化对教师社会作用的认识; 善于从复杂的育人工作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不断增强热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育为乐)
B. 勤于功业,勤奋工作
(勤于学习,开阔知识视野; 勤于钻研,掌握从教规律; 勤于岗位,精于业务)
☐ 为人师表原则
为人师表蕴涵着真善美
要求:
A. 坚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B. 坚持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C. 坚持严格要求自己
D. 锻炼和形成良好仪态与个性心理品质
☐ 依法从教原则
要求:
A. 遵规守法
B. 普及法律知识
C. 参与法治社会建设
师德原则和规范的个性化内化:
☐ 加强理论学习,注意内省、慎独
☐ “内省”的要求:
☐ 以社会规范为准则,自觉进行思想约束,内心时常反省检查自己的言行。
☐ “慎独”的要求:
☐ 注意把师德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内心信念
☐ 在“隐”和“微”处着手
☐ 重视在无人监督之时,自觉履行师德规范
(二)勇于实践磨炼,增强情感体验
(三)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四)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师德修养既要有崇高的师德理想作为个人修养的目标,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有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从现实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入手,坚持不懈。
6、和谐的师幼关系的特征是什么,教师应该如怎样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策略)
师幼关系体现为工作关系、人际关系及心理关系,和谐的师幼关系具有情感性、民主平等性、多样性的特点。
和谐的师幼关系的体现: ①爱生尊师; ②民主平等; ③心理相容(积极沟通→ 共通性); ④教学相长(相互配合→分享性)
策略:
①认识、理解儿童; ②树立正确的儿童观; ③尊重、信任儿童; ④积极与儿童交流、互动; ⑤加强个人道德和职业道德修养; ⑥提高教育素养; ⑦发展良好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