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作者:王建荣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5期
【摘 要】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谈论的热点话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初中教学,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对策;方法
一、注意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数学课,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明确小学数学与七年级数学的相同相异处,教师就要做到“瞻前”。所谓“瞻前”就是要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标准》在1~3和4~6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上很好地做好衔接问题,既不会出现中小跨度过大,也不会出现小学讲过的内容中学还在重复讲述的问题。因此,要切实研究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就学习了正反比例的量,到了中学接着就要研究正反比例函数,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衔接。通过瞻前,进行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二、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也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机械得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小学初中数学衔接问题的对策与方法
作者:王建荣
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年第05期
【摘 要】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谈论的热点话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初中教学,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衔接;对策;方法
一、注意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数学教师要通读小学数学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数学课,掌握小学数学教学规律,明确小学数学与七年级数学的相同相异处,教师就要做到“瞻前”。所谓“瞻前”就是要深入了解《数学课程标准》在1~3和4~6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内容上很好地做好衔接问题,既不会出现中小跨度过大,也不会出现小学讲过的内容中学还在重复讲述的问题。因此,要切实研究教学内容。比如在小学就学习了正反比例的量,到了中学接着就要研究正反比例函数,那么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衔接。通过瞻前,进行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二、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学生学完新课后不断地反复地练习,学生对老师有一定的依赖性,真正做到了少讲多练;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以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也提倡精讲多练,但由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关系,不可能做到一题多练。使学生能正确地顺利地解决一个个习题和对概念的进一步理解,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能在数学的海洋中畅游。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数学,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机械得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三、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