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葫芦笙及其曲调论文

傈僳族葫芦笙及其曲调初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傈僳族在自己长期的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等过程中,孕育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特别是他们的葫芦笙及其曲调更具特色。

关键词:葫芦笙;曲调;初探

【中图分类号】j633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约73左右。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约有三十余万人,其余分布在丽江、保山两个地区和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傈僳族分为南、北两群,南、北傈僳语也有些差异。由于各地傈僳族与其杂居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情况不同,形成了以服饰色彩为标志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怒江州聚居区的被称为“黑傈僳”、“白傈僳”(服饰以黑、白为基调),分散在其他地区的傈僳族称为“花傈僳”(服饰以红、黄、绿、为基调,且有较强的装饰性);前者傈僳人称为“怒扒”,后者则称为“虾虾扒”。

据有关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八世纪以前,傈僳族的先民就已居住在金沙江、雅砻江两岸广大地区。他们自称为金沙江、雅砻江、怒江“三江的主人”。在古代属乌蛮的一个部分,同彝族、纳西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氐羌族群后裔)。十六世纪以后,逐步发展形成单一的民族。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歧视,由于频繁的战乱,

以及其它种种历史原因,傈僳族曾经过几次由西向东和由北往南的大的迁徙。在怒江州聚居以后又逐渐扩大、分散,形成了同汉、白、彝、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傈僳族在他们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并具特色的葫芦笙曲调,而且他们的葫芦笙及其曲调是他们民族文化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民族长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一、葫芦笙的由来

传说,很早前有个傈僳族老汉,得了五子,结果五子全亡,老人悲痛欲绝,特地来砍紫竹,割来葫芦,做成长短不一的象征五个儿子的五管葫芦笙,最长的一管象征老大,依次推。以后,为怀念儿子,老人天天吹葫芦笙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傈僳族的葫芦笙,规则长短不一,最长的一般在一尺五左右,最短的约五、六寸。葫芦笙有戴帽或不戴帽的之分。戴帽的音色饱满、圆润,不戴帽的音色清晰、明亮。戴帽不戴帽可根据吹奏者的兴趣而定。此外,葫芦笙还有大小调之分。大调多为徵调音阶,小调多为羽调音阶。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优美动听,有为舞蹈伴奏的和独奏的。曲调多为两个声部,第一声部为旋律,第二声部常为五度、八度和音。旋律声部有的轻快活跃而富有生活表现力,有的旋律清晰而明亮,和音往往出现在弱拍而使拍子规律反之,这样节奏就更为突出,听起来明朗,特别便于稳健舞蹈节奏。

千百年来,傈僳族葫芦笙已成为他们民族中男婚女嫁,传统节日,

亲朋聚会,庆贺丰收,或丧事都不可缺少的一种传统工具。

二、葫芦笙曲调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简明、自然、朴实,曲调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来节构的节奏型,以借助反复,加强气势的基本原理来集中表现音乐形象、民族性格、舞蹈情绪、曲调在反复的过程中,一个节构前半部份常常变化、不定,但变化又不大,后来部份的恒用旋律常常不变,及少数的曲调则相反,恒用旋律出现在前面,后面的贯穿节奏有所发展。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有的抒情性较强,旋律较为低沉,往往表现出母女离别时那样一种伤感的心情。汉族婚嫁一般用唢呐吹奏,而傈僳族常用葫芦笙作为主要乐器使用,每当新娘或新郎接出门后就要吹曲子,一路上两把葫芦笙换起吹,直到男方家,然后稍歇片刻,又一直吹到酒席结束。摸拟禽鸡叫声的曲调,是一个满眼生机充溢着生命活力而异常热闹天地,其节奏主要取决于鸡群叫声贯穿的节奏,它给人们带来欢乐,带给人们增添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充满生机活力的劳动曲调,它可以形象的再现一个紧张的伐木劳动场面,而音乐尾声却把树子断倒的情景声响摸拟得栩栩如生。充满快乐的舞蹈曲调,它往往带给人们在劳动之余休闲,或丰收之秋的庆贺,它往往把人们带进如痴如醉的境界。傈僳族葫芦笙曲调,不同角度的反映了其民族的性格特征,精神境界、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和理想向往。

傈傈族葫芦笙曲调绝大部份具有热情、开朗、欢乐的特征。它同

悲观主义是完全绝缘的。它是积极、现实、肯定生活的,它没有怪诞的东西贯穿在里面。音乐和舞蹈浑然一体,没有织补和焊接的痕迹。无论舞曲或独奏曲,它与该民族的居住环境与劳动生活紧密的联系着,与他们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与希望紧密的联系著,与他们的历史发展紧密的联系着。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由于葫芦笙音域局限,旋律不可能奏得完整,一些高低音只有转换为中音吹奏,和音也只有限制在八度以内。

三、所谓的七十二调

在傈僳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他们的葫芦笙曲调有“七十二”调。他们的葫芦笙曲调究竟有投有“七十二”调?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傈僳族主要居住地的老琴手,在他们的记忆中,最多的也不超过四十首。看来他们所说的“七十二”调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它是一个概念数,是傈傈族人民“多”的习惯用语。根据史料记载,汉族古代用“九”数为多,而傈僳族“七十二”调的提法与汉族“九”的提法很相似。因此,傈僳族民间流传的葫芦笙曲调“七十二”调,大概是形容他们曲调多的意思。不过,这也说明了傈僳旗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从而也表现出他们一种自信、自尊的性格。

认识傈僳族的“七十二”调,要从他们的历史形态和社会发展来认识。解放前,傈僳族是一个以山寨头目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婚姻血缘、民族组织、家庭奴隶制等等,都在他们生活习俗中广泛地保留着。还有他们长期处于生产工具简单、技术落后、水平低下,

这样一个社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过度发生了飞跃,而这种飞跃又对于他们的经济、文化有了特殊的影响。所谓他们的“七十二”调的内容,往往是斗争经验的记录;生产行为的再现,劳动过程的回忆。他们想起什么就吹什么,短小易记,而又经过集体智慧的长期磨练、加工、充实、形成的一份丰富的精神财富。

傈僳族葫芦笙及其曲调初探

(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傈僳族在自己长期的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等过程中,孕育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特别是他们的葫芦笙及其曲调更具特色。

关键词:葫芦笙;曲调;初探

【中图分类号】j633

傈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的民族,总人口约73左右。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约有三十余万人,其余分布在丽江、保山两个地区和迪庆、德宏、楚雄、大理等自治州、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傈僳族分为南、北两群,南、北傈僳语也有些差异。由于各地傈僳族与其杂居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情况不同,形成了以服饰色彩为标志的文化、习俗等方面的明显差异。怒江州聚居区的被称为“黑傈僳”、“白傈僳”(服饰以黑、白为基调),分散在其他地区的傈僳族称为“花傈僳”(服饰以红、黄、绿、为基调,且有较强的装饰性);前者傈僳人称为“怒扒”,后者则称为“虾虾扒”。

据有关文献记载,远在公元八世纪以前,傈僳族的先民就已居住在金沙江、雅砻江两岸广大地区。他们自称为金沙江、雅砻江、怒江“三江的主人”。在古代属乌蛮的一个部分,同彝族、纳西族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属于氐羌族群后裔)。十六世纪以后,逐步发展形成单一的民族。由于统治阶级的压迫、歧视,由于频繁的战乱,

以及其它种种历史原因,傈僳族曾经过几次由西向东和由北往南的大的迁徙。在怒江州聚居以后又逐渐扩大、分散,形成了同汉、白、彝、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 傈僳族在他们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出了许许多多并具特色的葫芦笙曲调,而且他们的葫芦笙及其曲调是他们民族文化中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他们民族长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一、葫芦笙的由来

传说,很早前有个傈僳族老汉,得了五子,结果五子全亡,老人悲痛欲绝,特地来砍紫竹,割来葫芦,做成长短不一的象征五个儿子的五管葫芦笙,最长的一管象征老大,依次推。以后,为怀念儿子,老人天天吹葫芦笙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傈僳族的葫芦笙,规则长短不一,最长的一般在一尺五左右,最短的约五、六寸。葫芦笙有戴帽或不戴帽的之分。戴帽的音色饱满、圆润,不戴帽的音色清晰、明亮。戴帽不戴帽可根据吹奏者的兴趣而定。此外,葫芦笙还有大小调之分。大调多为徵调音阶,小调多为羽调音阶。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优美动听,有为舞蹈伴奏的和独奏的。曲调多为两个声部,第一声部为旋律,第二声部常为五度、八度和音。旋律声部有的轻快活跃而富有生活表现力,有的旋律清晰而明亮,和音往往出现在弱拍而使拍子规律反之,这样节奏就更为突出,听起来明朗,特别便于稳健舞蹈节奏。

千百年来,傈僳族葫芦笙已成为他们民族中男婚女嫁,传统节日,

亲朋聚会,庆贺丰收,或丧事都不可缺少的一种传统工具。

二、葫芦笙曲调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简明、自然、朴实,曲调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来节构的节奏型,以借助反复,加强气势的基本原理来集中表现音乐形象、民族性格、舞蹈情绪、曲调在反复的过程中,一个节构前半部份常常变化、不定,但变化又不大,后来部份的恒用旋律常常不变,及少数的曲调则相反,恒用旋律出现在前面,后面的贯穿节奏有所发展。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有的抒情性较强,旋律较为低沉,往往表现出母女离别时那样一种伤感的心情。汉族婚嫁一般用唢呐吹奏,而傈僳族常用葫芦笙作为主要乐器使用,每当新娘或新郎接出门后就要吹曲子,一路上两把葫芦笙换起吹,直到男方家,然后稍歇片刻,又一直吹到酒席结束。摸拟禽鸡叫声的曲调,是一个满眼生机充溢着生命活力而异常热闹天地,其节奏主要取决于鸡群叫声贯穿的节奏,它给人们带来欢乐,带给人们增添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充满生机活力的劳动曲调,它可以形象的再现一个紧张的伐木劳动场面,而音乐尾声却把树子断倒的情景声响摸拟得栩栩如生。充满快乐的舞蹈曲调,它往往带给人们在劳动之余休闲,或丰收之秋的庆贺,它往往把人们带进如痴如醉的境界。傈僳族葫芦笙曲调,不同角度的反映了其民族的性格特征,精神境界、生活习俗、居住环境和理想向往。

傈傈族葫芦笙曲调绝大部份具有热情、开朗、欢乐的特征。它同

悲观主义是完全绝缘的。它是积极、现实、肯定生活的,它没有怪诞的东西贯穿在里面。音乐和舞蹈浑然一体,没有织补和焊接的痕迹。无论舞曲或独奏曲,它与该民族的居住环境与劳动生活紧密的联系着,与他们长期同大自然的斗争与希望紧密的联系著,与他们的历史发展紧密的联系着。

傈僳族葫芦笙曲调,由于葫芦笙音域局限,旋律不可能奏得完整,一些高低音只有转换为中音吹奏,和音也只有限制在八度以内。

三、所谓的七十二调

在傈僳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他们的葫芦笙曲调有“七十二”调。他们的葫芦笙曲调究竟有投有“七十二”调?笔者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傈僳族主要居住地的老琴手,在他们的记忆中,最多的也不超过四十首。看来他们所说的“七十二”调不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它是一个概念数,是傈傈族人民“多”的习惯用语。根据史料记载,汉族古代用“九”数为多,而傈僳族“七十二”调的提法与汉族“九”的提法很相似。因此,傈僳族民间流传的葫芦笙曲调“七十二”调,大概是形容他们曲调多的意思。不过,这也说明了傈僳旗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从而也表现出他们一种自信、自尊的性格。

认识傈僳族的“七十二”调,要从他们的历史形态和社会发展来认识。解放前,傈僳族是一个以山寨头目经济为主导的封建社会,婚姻血缘、民族组织、家庭奴隶制等等,都在他们生活习俗中广泛地保留着。还有他们长期处于生产工具简单、技术落后、水平低下,

这样一个社会阶段。新中国成立后,这种过度发生了飞跃,而这种飞跃又对于他们的经济、文化有了特殊的影响。所谓他们的“七十二”调的内容,往往是斗争经验的记录;生产行为的再现,劳动过程的回忆。他们想起什么就吹什么,短小易记,而又经过集体智慧的长期磨练、加工、充实、形成的一份丰富的精神财富。


相关内容

  • 导学案16[云南的歌会]
  • 16<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侣俸中学 陶鸿中 导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品读.赏析.学习文中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其精彩的语言. 2.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情感.态度和 ...

  • 野三坡民族园度假村导游词
  • 各位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野三坡民族园度假村游览.我是民族园区内的导游员xxx,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做导游服务,希望我的导游能给大家带来一份好的心情,并预祝大家玩得开心,愉快. 首先,我把野三坡给大家做个简要介绍: 野三坡地处河北省涞水县境内,总面积600平方公里,距北京中心仅120余公 ...

  • 创意结合市场的旅游规划方案
  •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云南梁河县文化旅游规划方案 熊大寻策划机构旅游规划公司 创意结合市场的旅游规划方案 一.总体定位: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一)定位依据: 1.<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描绘的是德宏傣乡的民族风情,通过葫芦丝演奏,并且梁河是"葫芦丝之乡"(2006年梁河县被云 ...

  • 第四章云南的历史文化概况
  • 第四章 云南的历史文化概况 一.云南史话 1.远古,云南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元谋猿人距今约170万年. 2.公元前279年,楚国将军庄高人滇,滇池地区进入奴隶社会. 3.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的标志是修"五尺道". 4.汉代,汉武帝时设益州郡,东汉在保山设永昌郡. 5.三国 ...

  • 节日一览表
  • 民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 ...

  • 民间文学概要
  • <民间文学概要>复习资料精选 2008-03-07 20:21:15| 分类: 自考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章 民间文学的范围和特性 民间文学在文学上有崇高地位:文学形式(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是词.曲.戏曲.小说)起源于他之中,历代文学高潮(诗经.楚辞.建安文学.唐诗. ...

  • 第六课 西南地区的民族(上)
  • 第六课 西南地区的民族(上) 第一课时 民族花园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以实际行动维护民 族团结. 知识与能力: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 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 ...

  • 新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 第一单元 红灯停绿灯行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红眼睛绿眼睛>,做到能在心里默唱歌曲. 教学目标: 1 学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2 了解小学生常见的行为规范. 3 能在心里默唱<红眼睛绿眼睛>的歌曲片断. 教学过程: 一.听唱歌曲<红眼睛绿眼睛> ...

  • 56个民族来历大全
  • 1.蒙古族 (m ě ng g 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 逐水草而迁徙 '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 那达慕 '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