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怀才不遇的故事

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但李白在政治上却失意重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倒也映衬得恰如其分。

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与追捧。《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李白生活在政治相对比较开明的唐朝初年,以诗人的身份走进皇宫,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草堂集》记录了唐玄宗见李白的情形。唐玄宗坐着轿子的,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步行到李白跟前来接见他。这是很隆重的礼遇。李白成为皇帝的嘉宾,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在宫廷中的翰林院供职。李白走进长安当做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理想的机会,当做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

然而,李白所担任的,并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内涵,和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他担任的是一个陪着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翰林待诏,也就是说李白手里这支笔不是用来起草诏书的。而是用来写诗文,用来润色鸿业,是用来佐佑王化的。是用来陪皇上散心的,没有什么政治责任。这是一支散心的笔,不是一支走向政治前途的笔。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李白从事的跟政治不搭界。虽然跟皇上的关系很密切。但他根本是个没有品级的官,他连个官都不是,是一个诗文待诏,待诏里边最优秀的人,能发展成为翰林学士,但是数量很少,他们可能有时候帮皇上起草一点一般性的文书,翰林待诏就是陪皇上玩的。说雅一点就是陪着皇帝进行诗文欣赏,诗文创作的这么一个御用文人。李白跑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里边。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却反而倍感怀才不遇。无法帮助他实现政治抱负。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怀才不遇的原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白是有着伟大纵横家政治才能的人,但为何他的才能不能施展?郁郁而终呢?

李白的思想深受儒道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道家主张归向自然以求行精神自由的隐逸之志,驱使李白直向山林,因此李白既想见于世又不愿意丧失人格的独立,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以不肯真的弃世归隐,因此一生始终处于既非仕亦非隐的特殊地位。为什么说特殊?中国历代诗人,或仕,或隐,或先仕后隐,或先隐后仕,或仕隐交错,或亦仕亦隐,总不出这么几种情况,每种情况都能举出若干例证。可以,像李白这样始终念念不忘于仕,又不忘于隐,实则既非仕亦非隐的诗人,恐怕再也举不出第二位了。处境之尴尬,他自己不是没有意识到:“仙官两无从,人间久摧残,“他在辞别朝廷十年之后讲这两句肺腑话,实可视为其一生经历的概括。不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而是入世与出世都没有出路。他是那样高傲自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故不为世所容;而热烈用世之心又使他难寂寞,“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世外桃源或仙山琼阁毕竟都不是栖身之所,这种由主客观双重矛盾所引起的痛苦,既贯穿他的整个一生,李白的“仙官两无从”的双重痛苦,双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在隋未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的唐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初期采取了一些比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措施,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元宝以前一百二十多年的唐代社会,基本上是处于和平安定的状态的,阶级矛盾也有了暂时的相对缓和,但统治阶级的一切措施,无非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到了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侯,他们就会失去初年那种“开明”的精神,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就会随着尖锐起来。历代王朝都不例外,到了天宝年间,阶级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这些矛盾表现在土地上,制度上,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但课役和地租的负担却完全在农民身上。其次,官府、地主、商人还乘农民的穷困,一齐向农民施放高利贷,农民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兼并也就渐渐严重起来.此外,阶级矛盾尖锐还表现在兵役问题上,唐代是对外用兵相当频繁的一个朝代,这里必须把唐初的基本上的自卫性质的战争,同后来的侵略战争区别开来

唐初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上日,诸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但当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统治阶级已经腐化,已经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权,皇亲贵宦当权的黑暗时代了,当时的政治情况也可以从一些史料中看出点眉目:‘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子服,颇极鲜华。自不学无术,仅能听从上的诏令,有才名于时者,甚忌之。“林甫善刺上意,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君燕适,沉蛊衽席附离都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相若九龄、李适之皆被贬,至杨慎矜、张琮、庐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李白的怀才不遇就是这样造成的。

李白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诗人,他有着纵横家的雄才伟略,却不幸遇到一个由盛转衰的朝代,未逢圣主,奸臣当道,其性格又是那样的遗世独立,不肯同流合污,其才能又怎能施展呢,最后只郁郁而终,呜呼唉哉,我心悲痛不已。

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一句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夸张的笔墨写出了历史上不可逾越的险阻,着力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了。冠绝中国诗坛的千古奇才有着极高的政治抱负,但李白在政治上却失意重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倒也映衬得恰如其分。

家境富裕、接受了良好教育的李白自幼便显示出了在诗文创作上的超凡才华,在当时,李白的诗才就受到人们的普遍赞誉与追捧。《蜀道难》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写的。是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李白生活在政治相对比较开明的唐朝初年,以诗人的身份走进皇宫,受到了唐玄宗超乎规格的特殊接待,《草堂集》记录了唐玄宗见李白的情形。唐玄宗坐着轿子的,从轿子上下来,亲自步行到李白跟前来接见他。这是很隆重的礼遇。李白成为皇帝的嘉宾,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在宫廷中的翰林院供职。李白走进长安当做实现自己治国安邦理想的机会,当做一次大展宏图的机会。

然而,李白所担任的,并不是真正具有政治内涵,和政治意义的翰林学士。他担任的是一个陪着皇上,进行诗文娱乐的翰林待诏,也就是说李白手里这支笔不是用来起草诏书的。而是用来写诗文,用来润色鸿业,是用来佐佑王化的。是用来陪皇上散心的,没有什么政治责任。这是一支散心的笔,不是一支走向政治前途的笔。严格的意义上来讲,李白从事的跟政治不搭界。虽然跟皇上的关系很密切。但他根本是个没有品级的官,他连个官都不是,是一个诗文待诏,待诏里边最优秀的人,能发展成为翰林学士,但是数量很少,他们可能有时候帮皇上起草一点一般性的文书,翰林待诏就是陪皇上玩的。说雅一点就是陪着皇帝进行诗文欣赏,诗文创作的这么一个御用文人。李白跑到了一个自己陌生的环境里边。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却反而倍感怀才不遇。无法帮助他实现政治抱负。一心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李白,在长安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重视,一直处在以诗文侍奉皇帝的御用文人尴尬地位。怀才不遇的李白在长安待了一年多,就离开了。或许是李白政治上的怀才不遇,才使李白“四壁云山开醉眼,一楼风月话诗仙”

怀才不遇的原因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白是有着伟大纵横家政治才能的人,但为何他的才能不能施展?郁郁而终呢?

李白的思想深受儒道影响,儒家主张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而道家主张归向自然以求行精神自由的隐逸之志,驱使李白直向山林,因此李白既想见于世又不愿意丧失人格的独立,既要保持人格的独立以不肯真的弃世归隐,因此一生始终处于既非仕亦非隐的特殊地位。为什么说特殊?中国历代诗人,或仕,或隐,或先仕后隐,或先隐后仕,或仕隐交错,或亦仕亦隐,总不出这么几种情况,每种情况都能举出若干例证。可以,像李白这样始终念念不忘于仕,又不忘于隐,实则既非仕亦非隐的诗人,恐怕再也举不出第二位了。处境之尴尬,他自己不是没有意识到:“仙官两无从,人间久摧残,“他在辞别朝廷十年之后讲这两句肺腑话,实可视为其一生经历的概括。不是入世与出世的矛盾,而是入世与出世都没有出路。他是那样高傲自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呤留别》),故不为世所容;而热烈用世之心又使他难寂寞,“迹谢云台阁,心随天马辕”,世外桃源或仙山琼阁毕竟都不是栖身之所,这种由主客观双重矛盾所引起的痛苦,既贯穿他的整个一生,李白的“仙官两无从”的双重痛苦,双重矛盾的性格决定了他不可能在仕途上一帆风顺。

在隋未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的唐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不得不在初期采取了一些比较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措施,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的繁荣。元宝以前一百二十多年的唐代社会,基本上是处于和平安定的状态的,阶级矛盾也有了暂时的相对缓和,但统治阶级的一切措施,无非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到了社会安定繁荣的时侯,他们就会失去初年那种“开明”的精神,不断加重对农民的剥削,阶级矛盾就会随着尖锐起来。历代王朝都不例外,到了天宝年间,阶级矛盾已经非常尖锐。这些矛盾表现在土地上,制度上,地主阶级占有大量土地,但课役和地租的负担却完全在农民身上。其次,官府、地主、商人还乘农民的穷困,一齐向农民施放高利贷,农民为生活所迫,出卖自己的土地,土地兼并也就渐渐严重起来.此外,阶级矛盾尖锐还表现在兵役问题上,唐代是对外用兵相当频繁的一个朝代,这里必须把唐初的基本上的自卫性质的战争,同后来的侵略战争区别开来

唐初政治是比较开明的:“上日,诸至公无私,故能服天下,朕与卿辈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故设官分职,以为民也,当择贤才而用之。“但当李白参加政治活动的时候,统治阶级已经腐化,已经是李林甫,杨国忠当权,皇亲贵宦当权的黑暗时代了,当时的政治情况也可以从一些史料中看出点眉目:‘林甫恃其早达,舆马被子服,颇极鲜华。自不学无术,仅能听从上的诏令,有才名于时者,甚忌之。“林甫善刺上意,时帝春秋高,听断稍怠,厌绳检,重接对大臣,及得林甫,任之不疑。林甫善养君欲,自是帝深君燕适,沉蛊衽席附离都虽小人,且为引重。同时相若九龄、李适之皆被贬,至杨慎矜、张琮、庐幼临、柳升等缘坐数百人,并相继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不愿同流合污的正直的人是没有出路的。李白的怀才不遇就是这样造成的。

李白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大诗人,他有着纵横家的雄才伟略,却不幸遇到一个由盛转衰的朝代,未逢圣主,奸臣当道,其性格又是那样的遗世独立,不肯同流合污,其才能又怎能施展呢,最后只郁郁而终,呜呼唉哉,我心悲痛不已。


相关内容

  • 人生几回伤心事
  • 五.人生几回伤往事 一 古地废墟之于诗人 孟浩然曾经写过一首诗感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唐 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历史就像一条大河,向前奔流不息.逝者已矣,但是对历史的追忆和叩问却是人类共同且不会消亡 ...

  • 奔亡道中的忧国之思
  •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丙寅(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的发起者安禄山,出身于营州柳城,即现在辽宁朝阳.他因平定契丹,得到唐玄宗的赏识,先后出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的同伙史思明本是胡人出身,后因到长安奏事,博得了唐玄宗的欢心,被赐名思 ...

  • 人杰鬼雄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潮州有韩公祠,祠依山临水而建,气势雄伟.祠后有山曰韩山,洞前有水名韩江.皆因韩愈而名. ②原来有这样一段故事.唐代有个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公元819年,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劳民伤财.韩愈对这件事有看法,在上书前思想好一番斗争,大义战胜了私心,终于实现 ...

  • 赠汪伦教学设计
  •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 ...

  • 蜀道难教学设计
  • <蜀道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2.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 ...

  • 古典文章赏析
  •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鉴赏 在中国古代诗坛上,李白可以说是一颗璀璨耀眼的亮星,他照耀着中国古代诗坛,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畏权力,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他是浪 ...

  • 人民日报海外版 李白[忆秦娥]赏析(诗词赏鉴)
  • 李白<忆秦娥>赏析(诗词赏鉴) 钟振振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5年11月10日   第 07 版)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词调始见于本篇,调名本身就是 ...

  • 李白_忆秦娥_赏析_钟振振
  •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1月/10日/第007版 文学乡土 李白<忆秦娥>赏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韵文学会会长 钟振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词 ...

  • 论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2
  • 李白是站在盛唐诗坛高峰之巅的伟大诗人. 他在诗歌创作上, 为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做出了 杰出的贡献,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堪称中国诗坛第一人. 本文<论李白诗歌的创作风格>通过对李白诗歌的阅读和思考,并汲取许多学者专家的成果 意见,结合本人的阅历,着重从诗人李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