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伟学者之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之计,国之根本

  他投身教育,乐此不疲

  於历史中,传递体谅与宽容

  他构建平台,付诸实践

  於文化中,融化那地域代沟

  他是学者,更是奉献者,

  他就是周正伟副教授

  周正伟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珠海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

  香港华夏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会长

  大中华区澳门管理学人协会副主席(会长)

  香港观塘区公民教育委员会评审顾问

  香港武术家协会荣誉会长

  历史的力量:体谅和宽容

  东方之珠香港,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学院最早为广东省广州市的“私立珠海大学”,创立於1947年,原校址在广州市东山区竹丝岗二马路,由陈济棠将军、陈济棠兄长陈维周、中国文学家黄麟书、广州市长李扬敬将军、尹芳浦及教育家江茂森等广东省籍人士所创办。1949年搬到香港,因香港早期只承认其公营的香港大学所颁发的学位,故易名“珠海书院”,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不断壮大,1998年香港政府承认其为私立大学,从书院再次成为学院,�朝着复名大学之路不断迈进。而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百年来,教育当属国之大计。教育反哺,培育成人而又育人,这正是教育从业者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因此真理和科学,才得以代代传承。

  在这所学术风气浓厚的大学里,有一位学者多年来为了教育事业乐此不疲的奔波着,这位学者,正是周正伟副教授。他在香港珠海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在历史长河中激流勇进,向学生传递的,是体谅和包容。为人师表而从教,他用其所学,构架起了历史鸿沟的桥�。

  在珠海学院从教的这些年,让他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从1842年到1911年的近代史和1912年到1949年之後的现代史都是我的研究范围,现在主要偏重1949年以後的两岸三地教育问题。”客观和真实,是历史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了解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唐太宗“以史为鉴”的治国功绩,对於普罗大众来说,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从中学到包容和体谅。许多重大的历史抉择,现在看来,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这都是几十年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身处历史之外的总结,若身在其中,或许事态会变得更糟。

  以史明智而博爱宽容,这是周正伟先生接触历史最大的感触,白�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从历史中看到的不是功利,而是学会心智的升华,体谅理解,这或许就是历史赐予大众的最大礼物。

  两岸的教育:勿华而不实

  不间断的,周正伟先生常常发表刊文,通过其切身经验和从教心得,表达他对现在两岸教育的意见。谈起两岸的教育,即使纵观整个两岸四地的学者,周正伟先生都算得上最有资格发言的一位。他的受教育成长经历和教授的课程,都为其蕴育着独特学者的风范。

  其实,周先生的教育和成长背景确实与众不同。香港成长的他,是在台湾接受的大学教育,主修文学。之後在香港公开大学,取得教育硕士。学海无涯,勇攀高峰,周正伟先生对学识的追求永无止境,勤奋好学,思维独特,之後几年,他又获得了内地中山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在两岸三地接受教育,已不知不觉融入到这三地的文化氛围中,可以说,周正伟先生,是两岸三地教育融合的特殊人才。

  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香港的高校教育,其观点和学识被导师所赏识而一致通过。他发表的《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承――�香港的教育中探索》《香港学生赴内地升读高校的历史回顾》《访中原――说汉唐盛世,东京梦华》等文,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两岸教育事业的良苦用心和对未来两地教育的宝贵意见。近年来,两岸的教育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些问题,外表繁荣�华而不实,对此,周正伟先生经过长年对教育实践和自身经历,分析了其中的由来和未来的出路。

  “高校教育,在改革开放後慢慢趋於产业化。产业化导致很多年轻人上不了大学,打个比方,建国初期上大学,没钱的话可以念师范大学,念完後可以去教书。在50年代香港也是这样,能�给贫穷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确实,近年来内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或多或少存在隐患,有些贫困山区出生的孩子,或者农村出来的普通家庭,对支付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是很大一笔负担,这样,也就从根源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而生源的素质也开始下降。

  而香港高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清晰,他接着分析道。香港回归後,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香港经济繁荣昌盛,香港的经济超过很多地区和国家,但香港本地7万多高中毕业生只有1万多能够进入大学。香港高中分三个等级,现在发现连第一等的学生都不能全部进大学。“到今天为止,香港的教育人才来自四方,很多人就认为不需要培养本地人才。其他国家的人才也要吸收,但是,我们要培养精英,应该首先考虑培养本地精英。”的确,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本地人才都是首先应该考虑的。

  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他,对此了解颇深,“今天香港还是延续这种精英教育,我不清楚为什麽,但是我不认同,今天香港完全有这个经济实力,为什麽不让更多有需要的香港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周正伟先生的反问非常有力,一个地区的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的素质也就会相应提高。如此,不出几年,在香港这个开放的都市,�不仅仅局限於金融、旅游等支柱产业,各行各业都可以�现出人才,带动香港经济的发展。投资教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台湾的高等教育问题,是产业化後超出了需求。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高等大学兴起的时期,台湾多了很多大学,目前台湾将近170所大学,完全超过了需求。所以整个东南亚来讲,台湾出现了严重生源不足的问题。这些大学,渐渐地收不到学生,一个系停办一个学院停办一个大学停办,现在在台湾,学校抢夺生源的情况随处可见。

  “所以说现在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想要整个素质提升起来,还是要普及教育。我们现在讲的文明社会,是需要去实践的,虽然这些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周正伟先生说道,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地去推动的,教授历史的严谨认真,积极参与组织两岸四地大学生交流的平台,他尽己所能,踏实的践行着。

  学生的培养:多交流沟通

  不久前,和澳门文教界联手举办的一个有关两岸四地的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就是周正伟先生的构想。

  由於历史原因,现在,两岸四地的人们都互相不了解各自的文化,而怎麽去化解这个历史鸿沟,就需要有这样一群人为此努力,周正伟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不是说,内地人去台湾旅行一次,或者说香港民众到澳门旅行一次,就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就能�对各自产生感情。显然,这是不太合乎情理的。凡事都讲循序渐进,这样一个四地大学生的交流平台,只要长此以往举办下去,五湖四海欢聚一家,互相关照,互相学习,感情自然亲近。这必将是为中华文化交流融合跨出的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功德无量!

  现在,周正伟先生仍然乐此不疲的奉献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传递历史的理解和包容之�,教予学生的是立足社会的本领。他一直提醒学生们不断充实自己,只有长了本领,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他对年轻大学生们也寄予了厚望,希望大学生们认清形势,从一入学时,就要把“装备自己”放在第一位,凡是知识和技能都要扎实获取,这样才不至於走上社会和职场之後的被动和不适应。

  历史的从教经验,教会周正伟先生学会欣赏,欣赏每一个人。对於他自己的孩子,他也教育有方。从小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兴趣,钢琴、英语、普通话,样样精通。他说,为人师表,更多的是包容体谅,对学生及孩子的鼓励,就像小树需要阳光,会让其更加茁壮成长。

  周正伟先生仍然忙碌着,忙碌着传递历史的意义,忙碌着为两岸的高等教育出谋献策,忙碌着为两岸文化构建桥梁。他是学者,但我们更愿意称他为奉献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之计,国之根本

  他投身教育,乐此不疲

  於历史中,传递体谅与宽容

  他构建平台,付诸实践

  於文化中,融化那地域代沟

  他是学者,更是奉献者,

  他就是周正伟副教授

  周正伟先生主要职务与履历

  香港珠海学院副教授

  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

  香港华夏文化教育交流协会会长

  大中华区澳门管理学人协会副主席(会长)

  香港观塘区公民教育委员会评审顾问

  香港武术家协会荣誉会长

  历史的力量:体谅和宽容

  东方之珠香港,有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珠海学院。珠海学院最早为广东省广州市的“私立珠海大学”,创立於1947年,原校址在广州市东山区竹丝岗二马路,由陈济棠将军、陈济棠兄长陈维周、中国文学家黄麟书、广州市长李扬敬将军、尹芳浦及教育家江茂森等广东省籍人士所创办。1949年搬到香港,因香港早期只承认其公营的香港大学所颁发的学位,故易名“珠海书院”,随着时间的发展,学校不断壮大,1998年香港政府承认其为私立大学,从书院再次成为学院,�朝着复名大学之路不断迈进。而有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千百年来,教育当属国之大计。教育反哺,培育成人而又育人,这正是教育从业者最为难能可贵之处,因此真理和科学,才得以代代传承。

  在这所学术风气浓厚的大学里,有一位学者多年来为了教育事业乐此不疲的奔波着,这位学者,正是周正伟副教授。他在香港珠海学院教授中国近现代史,在历史长河中激流勇进,向学生传递的,是体谅和包容。为人师表而从教,他用其所学,构架起了历史鸿沟的桥�。

  在珠海学院从教的这些年,让他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从1842年到1911年的近代史和1912年到1949年之後的现代史都是我的研究范围,现在主要偏重1949年以後的两岸三地教育问题。”客观和真实,是历史教学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他认为,了解历史的作用�不仅仅是唐太宗“以史为鉴”的治国功绩,对於普罗大众来说,更多的是通过历史,从中学到包容和体谅。许多重大的历史抉择,现在看来,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这都是几十年後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身处历史之外的总结,若身在其中,或许事态会变得更糟。

  以史明智而博爱宽容,这是周正伟先生接触历史最大的感触,白�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从历史中看到的不是功利,而是学会心智的升华,体谅理解,这或许就是历史赐予大众的最大礼物。

  两岸的教育:勿华而不实

  不间断的,周正伟先生常常发表刊文,通过其切身经验和从教心得,表达他对现在两岸教育的意见。谈起两岸的教育,即使纵观整个两岸四地的学者,周正伟先生都算得上最有资格发言的一位。他的受教育成长经历和教授的课程,都为其蕴育着独特学者的风范。

  其实,周先生的教育和成长背景确实与众不同。香港成长的他,是在台湾接受的大学教育,主修文学。之後在香港公开大学,取得教育硕士。学海无涯,勇攀高峰,周正伟先生对学识的追求永无止境,勤奋好学,思维独特,之後几年,他又获得了内地中山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在两岸三地接受教育,已不知不觉融入到这三地的文化氛围中,可以说,周正伟先生,是两岸三地教育融合的特殊人才。

  他的博士论文,就是论香港的高校教育,其观点和学识被导师所赏识而一致通过。他发表的《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承――�香港的教育中探索》《香港学生赴内地升读高校的历史回顾》《访中原――说汉唐盛世,东京梦华》等文,从中可以看出他对两岸教育事业的良苦用心和对未来两地教育的宝贵意见。近年来,两岸的教育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些问题,外表繁荣�华而不实,对此,周正伟先生经过长年对教育实践和自身经历,分析了其中的由来和未来的出路。

  “高校教育,在改革开放後慢慢趋於产业化。产业化导致很多年轻人上不了大学,打个比方,建国初期上大学,没钱的话可以念师范大学,念完後可以去教书。在50年代香港也是这样,能�给贫穷学生上大学的机会。”确实,近年来内地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或多或少存在隐患,有些贫困山区出生的孩子,或者农村出来的普通家庭,对支付高等教育所需的费用,是很大一笔负担,这样,也就从根源上造成了人才的流失,而生源的素质也开始下降。

  而香港高校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定位不清晰,他接着分析道。香港回归後,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下,香港经济繁荣昌盛,香港的经济超过很多地区和国家,但香港本地7万多高中毕业生只有1万多能够进入大学。香港高中分三个等级,现在发现连第一等的学生都不能全部进大学。“到今天为止,香港的教育人才来自四方,很多人就认为不需要培养本地人才。其他国家的人才也要吸收,但是,我们要培养精英,应该首先考虑培养本地精英。”的确,无论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本地人才都是首先应该考虑的。

  在香港生活多年的他,对此了解颇深,“今天香港还是延续这种精英教育,我不清楚为什麽,但是我不认同,今天香港完全有这个经济实力,为什麽不让更多有需要的香港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周正伟先生的反问非常有力,一个地区的居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越高,整体的素质也就会相应提高。如此,不出几年,在香港这个开放的都市,�不仅仅局限於金融、旅游等支柱产业,各行各业都可以�现出人才,带动香港经济的发展。投资教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而台湾的高等教育问题,是产业化後超出了需求。上世纪90年代,全世界高等大学兴起的时期,台湾多了很多大学,目前台湾将近170所大学,完全超过了需求。所以整个东南亚来讲,台湾出现了严重生源不足的问题。这些大学,渐渐地收不到学生,一个系停办一个学院停办一个大学停办,现在在台湾,学校抢夺生源的情况随处可见。

  “所以说现在是精英教育还是普及教育,这是一个问题。但是想要整个素质提升起来,还是要普及教育。我们现在讲的文明社会,是需要去实践的,虽然这些需要很长的一个过程。”周正伟先生说道,他也是这样身体力行地去推动的,教授历史的严谨认真,积极参与组织两岸四地大学生交流的平台,他尽己所能,踏实的践行着。

  学生的培养:多交流沟通

  不久前,和澳门文教界联手举办的一个有关两岸四地的大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就是周正伟先生的构想。

  由於历史原因,现在,两岸四地的人们都互相不了解各自的文化,而怎麽去化解这个历史鸿沟,就需要有这样一群人为此努力,周正伟先生就是其中一个。

  �不是说,内地人去台湾旅行一次,或者说香港民众到澳门旅行一次,就能�融入当地的文化,就能�对各自产生感情。显然,这是不太合乎情理的。凡事都讲循序渐进,这样一个四地大学生的交流平台,只要长此以往举办下去,五湖四海欢聚一家,互相关照,互相学习,感情自然亲近。这必将是为中华文化交流融合跨出的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功德无量!

  现在,周正伟先生仍然乐此不疲的奉献在教育事业的第一线,传递历史的理解和包容之�,教予学生的是立足社会的本领。他一直提醒学生们不断充实自己,只有长了本领,才能更好的立足社会。他对年轻大学生们也寄予了厚望,希望大学生们认清形势,从一入学时,就要把“装备自己”放在第一位,凡是知识和技能都要扎实获取,这样才不至於走上社会和职场之後的被动和不适应。

  历史的从教经验,教会周正伟先生学会欣赏,欣赏每一个人。对於他自己的孩子,他也教育有方。从小鼓励他发挥自己的兴趣,钢琴、英语、普通话,样样精通。他说,为人师表,更多的是包容体谅,对学生及孩子的鼓励,就像小树需要阳光,会让其更加茁壮成长。

  周正伟先生仍然忙碌着,忙碌着传递历史的意义,忙碌着为两岸的高等教育出谋献策,忙碌着为两岸文化构建桥梁。他是学者,但我们更愿意称他为奉献者!


相关内容

  • "四风"问题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 "四风"问题的整改措施及成效 [日期:2013-10-28]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近来,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要求,我们制定了针对"四风"问题的整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整改措施 (一)关于形式主义方面突出问题的整改措施 1.要抓好理 ...

  • 四风整改措施一览表
  • 篇一:群众路线教育-"四风问题"整改措施 ×××镇 ×××同志 "四风"问题整改措施 (2014年4月2日) 本次征求意见工作,经梳理我本人在"四风"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有15项,其中形式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5项,官僚主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4项, ...

  • [傅山的世界]读书笔记
  • <傅山的世界>读书笔记 15212080 盛优优 一.作者简介 想要了解一本学术著作,必定首先要对其作者之学术背景一窥究竟.白谦慎的求学经历和学术背景可谓十分丰富--1982,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毕业.1985,考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86,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学博士.1990,耶 ...

  • 西周官学与稷下学宫教育办学思想的比较
  • 西周官学与稷下学宫办学思想的比较 索迪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北京 100081) 摘要:西周官学与稷下学宫代表着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两种不同的官学形态,体现着专制与开放的办学思想对立.本文总结了西周官学和稷下学宫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办学思想,接着进行比较,发现统治阶级和国家需求的变化是它们办学思想差异的 ...

  • 毛诗笔记 诗经名词解释:召南
  • 苏辙<周南>.<召南>考 李冬梅 在<诗经>三百篇中,<周南>.<召南>列居十五<国风>之首.关于这种编排体例以及二者的命名及区别,历来颇有争议,且其争论的焦点主要是对"南"的理解各有不同,使之成为<诗 ...

  • 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前途命运(笔谈)
  • 2013年04月11日08:24   来源:红旗文稿 党的作风关乎党的前途命运(笔谈)--理论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社区 手机点评  纠错E-mail推荐: 分享 编者按:好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色,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的传统优势,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最不应该出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 ...

  • 汉代齐地尚巫之风考实
  • 作者:孙家洲 文史哲 2003年05期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1-4721(2003)-0144-05 尚巫之风,流行于两汉全境.朝野上下.在上者,朝廷设有巫官体系,王侯将相豢养巫师成风,以至于发生了多次为害剧烈的巫蛊之祸:在下者,民间普遍信仰巫师的法力,特别是在 ...

  • 明代吏治之失
  • 素材压缩 明代吏治制度之严密,腐败速度之迅速,都是超乎想象的,其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也都值得认真研究和反思. 阅古知今 明代吏治思想与制度,在古代算是比较完善的,学者钱穆对此评价道:"故明之吏治,且驾唐.宋而上之,几有两汉之风."却为何腐败如此迅速,最终导致亡国,其经验教训值得反 ...

  • 考古学论文
  • 1) 我们首先来了解历史上几个影响重大的盗墓人物与事件 曹操: 纵观历史上重大的盗墓事件,可见盗墓多是王者行为,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历史上大规模的盗墓行为都掺杂有官方性质.但设专职,设"盗掘办公室",有明确记载的,最早应该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史书中称他在军中设"发丘中郎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