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罗科学管理理论

试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联系现代企业的管理实际分析科学管理理论的现代价值

最佳答案

费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

泰罗认为,以往的管理方法是一种鼓励懒汉的方法,只会导致工人磨洋工。 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磨洋工”现象,泰罗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磨洋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工人认为如果每个人或每台机器增加了物质产品,最终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第二,工厂主采取的有缺陷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工人为了保护他的最佳利益而“磨洋工”;第三,各行各业一直沿用的单凭经验行事的低效办法,使工人浪费了他们的大部分劳动。

泰罗重点展开以科学方法取代经验方法的研究:

1、工时研究

工时研究目的在于合理确定工作定额。

2、职业培训和标准化

有了科学的定额,能否完成还需要其他因素。这些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工人,二是能够实施科学方法的工作条件。泰罗认为,要使工人能够发挥出其最大能力,必须对工人进行恰当的选择,造就“第一流”的工人队伍。

3、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罗设计出一种效率工资——差别计件工资制(differential rate piece work),以解决科学定额下的合理报酬问题。

4、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

泰罗以切削金属工艺为例进行了探讨,并针对管理职能提出了计划与执行分离原理。 计划职能不能由生产者承担,而必须由管理者承担,工人只负责执行。

5、成本会计法

管理必须追求整体效益,必须把各个单项的管理措施整合起来,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核算。

6、组建计划室

从车间到整个工厂,经营管理应当把老板以及依附于老板的车间主任、工头绕开,由计划部门来接管。

7、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他们对管理人员的职能任务、职责范围、素质培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泰罗开始,管理人员作为一个社会上的特殊阶层(即西方所说的经理阶级)逐步形成。

8、职能工长制

没有恰当的组织结构,再好的管理人员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泰罗对工厂组织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推行职能工长制。

9、例外原则

例外原则所强调的是组织中的层级管理,是完善和健全直线指挥系统的重要原则之一。

10、效率与人性的统一

毋庸讳言,泰罗制的核心是效率。单纯从技术方法的角度看,很容易把泰罗看作一个效率主义者。进而把泰罗制看作是对工人的一种“非人化”管理。

11、以科学取代经验

管理的主要责任是监控,而不是指导

12、以合作取代对抗

泰罗强调,要使管理人员认识到,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没有管理者与工人同心协力的合作,也就没有科学管理。

附泰罗年表:

1856年,泰罗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

1874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不久,因眼疾辍学。

1878年,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

1883年,获得新泽西州霍肯博的史蒂文斯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位。 1884年,担任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同年结婚。

1886年,加入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1890年,离开米德维尔,到费城一家造纸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 1895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计件工资制》。

1898年,与怀特(MunsellWright)共同发明高速钢。

1903年,正式出版《工场管理》。同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年会上宣讲《商店管理》(ShopManagement)。

1906年,正式出版《论金属切削技术》。同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09年,发表《制造业者为什么不喜欢大学生》。这年冬天,应邀到哈佛讲授科学管理,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1911年,发表《效率的福音》,同年正式出版《科学管理原理》。 1912年,正式出版《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

1915年,因患肺炎在费城逝世,终年59岁。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中国目前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泰罗科学管理揭开了几千年来罩在管理上的“神秘”的面纱,谱写了管理理论和实践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人类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把泰罗所处的时代称为泰罗时代”,把他的管理理论称为“泰罗制”。虽然他已作古近百年,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国家,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混乱效率低的现象。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做许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

认真吸收和借鉴包括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内的西方管理思想,不断加强和改善我们的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借鉴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必须做到五个结合”。 第一,学习借鉴与革新创造相结合。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并非泰罗的独创,而是学习借鉴前人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的结果。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所说: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14]学习借鉴并在实践中革新创造,是泰罗的成功经验,也是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经验之谈。二战后,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发展起来,甚至超越美国,就在于它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学习美国包括泰罗制在内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方法。美国在近几年能再度跃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也在于它在学习日本、欧洲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创造了重构组织”这一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企业以极大热情学习借鉴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普遍加强了定额定员管理、标准化管理、成本管理、人员培训、现场管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厂的轨道,收到了显著成效。如邯钢的模拟成本一票否决,择优上岗,选优操作,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豚化”的百分计奖,定岗位定工资以及健全的制度和标准,邯羽的秒管理工作法”,等等,都可以说是在学习泰罗制基础上的创新。

坚持学习借鉴与创造革新相结合必须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全面移植”,照抄照搬。泰罗科学管理思想,虽然反映了人类管理实践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实践条件,不同国家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我们今天所处环境与泰罗时代相去甚远,不可能完全照搬。况且,泰罗也一贯认为没有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固定的管理模式,理论必须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照抄别人,不知创新,只能永远落后。二是好高务远,追赶新潮。有人认为泰罗管理思想产生于规模经济时代,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我们应该学习更先进的更好的文化管理”,而不应再炒“泰罗制”的陈饭。其实,任何管理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是适应一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能更好地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于近百年前的管理实践,但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不经过科学管理的洗礼,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无法真正得到切实贯彻和运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经验中,我们都能找到泰罗制的影子。即使当前所流行的文化管理”,也是在泰罗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各种管理规范已经健全,社会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职工素质较好,且精神需求超过了物质需求的状况下实施的。我国现阶段除少数先进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连管理的基础都没有打好,普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盲目追赶时髦,必然适得其反。何况,即使实施文化管理”也需要有科学的制度和规范作保证,也不能完全抛开科学管理。

总之,对于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也和对其他任何外来理论一样,必须坚持学习借鉴与革新创造相结合。坚持拿来”消化吸收与实践总结创新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

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我国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稳步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国际竞争、民族生存,都必须依靠发展。不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谈不上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搞好经济建设,特别是积极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基础。因此,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不同的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今天的工业化不同于早期西方国家蒸汽机时代的工业化。今天的现代化是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既不能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也不能不搞工业化而直接搞信息化,而必须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因此,信息化既是手段又是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利用和积极发展信息化技术,是当代工业化的根本特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消耗量过大。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如果不能极大地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而且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强势地位,主要源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是我们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另一条重要要求是,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都取得相应进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注重社会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因为一切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应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同步发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区域间发展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有些东部省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种区域现代化战略,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鉴于东、中、西部在现代化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要致力于促进“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

振兴”,促进不同区域共同走向现代化。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关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

科学管理理论

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罗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泰罗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所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

泰罗提出新的管理任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精神革命

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科学管理认为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而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事业使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 ,当双方友好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就能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出比过去更大的利润来,从可使雇主的利润得到增加,企业规模得到扩大。相应地,也可使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

泰罗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中说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责任,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态度的—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董事会,在对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工人和对所有的日常工作问题责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没有工人与管理人员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这个伟大的思想革命就是科学管理的实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

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1管理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泰罗认为,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厂主和工人共同达到富裕的基础。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订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是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科学管理论的产生对于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以下的作用:1它冲破 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就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挂你时间开辟了新局面。2由于采用了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的需要。3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编辑本段科学管理理论的思想精要

泰罗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罗的科

学管理思想。

编辑本段工作定额原理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由于普遍实行经验管理,由此造成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资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嫌工人干活少,拿工资多,于是就往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也不确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认为自己干活多,拿工资少。当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极对抗,这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当然不会高。

泰罗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

(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研究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的精确序列,以及每个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错误动作、缓慢动作和无效动作;将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佳工具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序列,从而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

(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在制定工作定额时,泰罗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这种速度不是以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为基础,而是以工人能长期维持的正常速度为基础。通过对个人作业的详细检查,在确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动之后,泰罗能够确定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最佳时间。有了这种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断出工人是否干得很出色。

编辑本段挑选头等工人

必须找出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头等工人,既是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

泰罗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为了挖掘人的最大潜力,还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于做任何一项工作的,这和人的性格特点、个人特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 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最适宜于这项工作的人的最大潜力,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即头等工人。

然后再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以使其达到最高效率。 对于第一流工人

对于第一流工人,泰罗是这样说明的:“我认为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我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我曾试图阐明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所以泰罗指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而所谓“非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认为只是指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他们工作的人,或那些虽然工作合适但不愿努力工作的人。总之,泰罗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最适合又最愿意干某种工作的人。所谓挑选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重活、体力活,让力气大的人干,而精细的活只有找细心的人来做。

如何使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

泰罗不同意传统的由工人挑选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人员要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科学选择并不断地培训工人。泰罗指出:“管理人员的责任是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逐步地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这样,使工人在雇佣他的公司里,能担任最高、最有兴趣、最有利、最适合他们能力的工作。这种科学地选择与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每年要进行的,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在进行搬运生铁的试验后,泰罗指出:现在可以清楚的是,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种上,也有一种科学。如果仔细挑选了最适宜于干这类活计的工人,而又发现了干活的科学规律,仔细选出来的工人已培训得能按照这种科学去干活,那么所得的结果必然会比那些在“积极性加刺激性”的计划下工作的结果丰硕得多。可见,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原则,是对任何管理都普遍适用的原则。

编辑本段标准化原理

泰罗认为,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多种要素的结合。他把老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于是构成了一种科学。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潜力不会自动跑出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潜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利用上述原理将其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

泰罗还进一步指出,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把过去工人自己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并主动把这些传统的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然后将它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有些甚至概括为数学公式,然后将这些规律、守则、公式在全厂实行。在经验管理的情况下,对工人在劳动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怎样操作机器,缺乏科学研究,没有统一标准,而只是凭师傅教徒弟的传授或个人在实际中摸索。泰罗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这是因为,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为此应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并继而把动作细分为动素,即动作是由哪几个动作要素所组成的,然后再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成分,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泰罗不仅提出了实行标准化的主张,而且也为标准化的制定进行了积极的试验。在搬运生铁的试验中,泰罗得出一个适合做搬运工作的工人,在正常情况下,一天至少可搬47.5吨铁块的结论;在铲具试验中,他得出铁锹每次铲物在重21磅时,劳动效率最高的结论;在长达26年的金属切削试验中,他得出影响切割速度的12个变数及其反映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公式等,为工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所以,泰罗认为标准化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不仅每个工人的产量大大增加,工作质量大为提高,得到更高的工资,而且使工人建立一种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

编辑本段计件工资制

在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之前,泰罗详细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企业中所推行的工资制度,例如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等,其中也包括对在他之前由美国管理学家亨利·汤提出的劳资双方收益共享制度和弗雷德里克·哈尔西提出的工资加超产奖金的制度。经过分析,泰罗对这些工资方案

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的管理方式都不满意。泰罗认为,现行工资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满足效率最高的原则。例如,实行日工资制,工资实际是按职务或岗位发放,这样在同一职务和岗位上的人不免产生平均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最有进取心的工人,不久也会发现努力工作对他没有好处,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减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又如在传统的计件工资制中,虽然工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多干多得,但超过一定范围,资本家为了分享迅速生产带来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资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获得比原来计日工资略多一点的收入。这就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尽管管理者想千方百计地使工人增加产量,而工人则会控制工作速度,使他们的收入不超过某一个工资率。因为工人知道,一旦他们的工作速度超过了这个数量,计件工资迟早会降低。

于是,泰罗在1895年提出了一种具有很大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计件和工时的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以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

(2)制定差别工资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酬,以资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并给以警告,如不改进,就要被解雇。例如,某项工作定额是10件,每件完成给0.1元。又规定该项工作完成定额工资率为125%,未完成定额率为80%,那么,如果完成定额,就可得工资为10×0.1×125%=1.25(元);如未完成定额,例如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资为9×0.1×80%=0.72(元)。

(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据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资尽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是按他的职位来计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要对每个人在准时上班、出勤率、诚实、快捷、技能及准确程度方面做出系统和细微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记录不断调整他的工资。

泰罗为他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总结了许多优点,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真正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

第二,由于制定计件工资制与日工资率是经过正确观察和科学测定的,又能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因此这种制度就能更加公平地对待工人。

第三,能够迅速地清除所有低能的工人,吸收适合的工人来工作。因为只有真正好的工人,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可以取得高工资率。泰罗认为这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最大的优点。

为此,泰罗在总结差别计件工资制实施情况时说:“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对工人士气影响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工人们感觉受到公正的待遇时,就会更加英勇、更加坦

率和更加诚实,他们会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间和工人与雇主之间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

编辑本段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呢?泰罗指出,必须使劳资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泰罗在《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中指出:“科学

科学管理理论

管理不是任何一种效率措施,不是一种取得效率的措施;也不是一批或一组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计件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分红制度;它不是一种奖金制度;它不是一种报酬职工的方式;它不是时间研究;它不是动作研究……我相信它们,但我强调指出这些措施都不是科学管理,它们是科学管理的有用附件,因而也是其他管理的有用附件。”

泰罗进一步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长、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在思想上要发生的大革命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面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他们会懂得,当他们用友谊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敌对情绪时,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

也就是说,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如果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不仅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而且资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可以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例如,在铁锹试验中,每个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原来的16吨提高到59吨;

工人每日的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7.5美分降到3.3美分,对雇主来说,关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工人关心的则是工资的提高,所以泰罗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合作的基础。

编辑本段建立专门计划层

泰罗指出:“在老体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凭他个人或师傅的经验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由于这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即使工人能十分适应科学数据的使用,但要他同时在机器和写字台上工作,实际是不可能的。泰罗深信这不是最高效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变。为此,泰罗主张:“由资方按科学规律去办事,要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要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泰罗在《工厂管理》一书中为专门设立的计划部门规定了17项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企业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泰罗所谓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所谓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实际是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所谓“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实际是说让资方承担管理职责,让工人承担执行职责。这也就进一步明确厂资方与工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泰罗把计划的职能和执行的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要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应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找出和制定标准的工作。

具体说来,计划部门要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其主要任务是:

(1)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的依据。(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3)拟订计划并发布指令和命令。(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在现场,工人或工头则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泰罗的这种管理方法使得管理思想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

编辑本段职能工长制

职能式的管理

泰罗不但提出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而且还提出必须废除当时企业中军队式的组织而代之以“职能式”的组织,实行“职能式的管理”。

泰罗认为在军队式组织的企业里,工业机构的指令是从经理经过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而传达到工人。在这种企业里,工段长和班组长的责任是复杂的,需要相当的专门知识和各种天赋的才能,所以只有本来就具有非常素质并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泰罗列举了 在传统组织下作为一个工段长应具有的几种素质,即

教育、专门知识或技术知识、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或常识、良好的健康情况等。但是每一个工长不可能同时具备这9种素质。但为了事先规定好工人的全部作业过程,必须使指导工人干活的工长具有特殊的素质。因此,为了使工长职能有效地发挥,就要进行更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为此,泰罗设计出8种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这8个工长4个在车间、4个在计划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每个工长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布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听一个工长的指挥,而是每天从8个不同头头那里接受指示和帮助。 职能工长制度优点

泰罗的职能工长制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他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度有三个优点:(1)每个职能工长只承担某项职能,职责单一,对管理者培训花费的时间较少,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2)管理人员的职能明确,容易提高效率。(3)由于作业计划由计划部门拟订,工具和作业方法标准化,车间现场工长只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

尽管泰罗认为职能工长制有许多优点,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单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造成管理混乱。所以,泰罗的这一设想虽然对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职能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影响,但并未真正实行。

编辑本段例外原则

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泰罗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负责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泰罗在《工厂管理》一书中曾指出:“经理只接受有关超常规或标准的所有例外情况的、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例外情况、概括性的、压缩的及比较的报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时间考虑大政方针并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员的性格和合适性。”

泰罗提出的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方式,后来发展为管理上授权原则、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①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实行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

②为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选配“第一流的工人”。

③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④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⑥提出了管理的例外原则。

编辑本段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其几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所提出的。它的内容里所涉及的方面都是以前各种管理理论的总结,与所有管理理论一样,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它是最成功的。它坚持了竞争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竞争原则体现为给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动作建立一个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工人奖惩的标准,使每个工人都必须达到一个标准并不断超越这个标准,而且超过越多越好。于是,随着标准的不断提高,工人的进取心就永不会停止,生产效率必然也跟着提高;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为这个理论是适用于每个人的,它不是空泛的教条,是实实在在的,是以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较高水平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既可使工人不断进取,又不会让他们认为标准太高或太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呆板或愚昧最终会被淘汰。

科学管理理论很明显地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规程,是对具体操作的指导。它们是:首先,以工作的每个元素的科学划分方法代替陈旧的经验管理工作法;其次,员工选拔、培训和开发的科学方法代替先前实行的那种自己选择工作和想怎样就怎样的训练做法;再次,与工人经常沟通以保证其所做的全部工作与科学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后,管理者与工人应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管理者将担负起其恰当的责任,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压在了工人身上。

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另外泰罗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都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罗的视野和高度。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泰罗之后的管理大师们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来加以补充的地方。

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优缺点

最佳答案

优点:① 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勒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泰勒所提倡的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 泰勒在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时以及在推行他的科学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来自工人阶层的,也有来自于雇主们的。但泰勒没有屈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科学管理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② 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泰勒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工作方法,追求最高生产效率。泰勒和他的同事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如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和差别计件工资制等。这些技术和方法不仅是过去,而且也是近代合理组织生产的基础。

科学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一个靠科学地制定操作规程和改进管理,另一个靠拼体力和时间;一个靠金钱刺激,另一个靠饥饿政策。从这几点看,科学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

缺点:① 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他还认为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

② “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哪些

1、同行同业,借鉴学习。作为新建企业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管理者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管理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来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2、结合自身,不断总结。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管理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放在本企业中运用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新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初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新建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贯彻循序渐进的管理原则,要求做到:一是管理制度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不能想当然的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台阶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管理制度要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4、正确评估,审视自身,走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道路。常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模式,但有相同的框架,长松咨询的专家认为,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要对制度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

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管理者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所以,因地制宜的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度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勇气去自我调整或自我否定。

5、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权、利明晰。因此,作为新建企业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归根到底是执行力问题。长松咨询的专家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将执行力差的问题归结为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领导管理风格决定企业的管理整体水平和效果;二是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决定企业管理的综合实力;三是职工队伍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决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命运。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

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随后,又在大公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降低成本,通过准时生产和效益生产方式,摒弃了流水线生产中的库存大、周转慢的浪费现象,在企业管理中取得降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在大公司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实施质量控制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满意性质量,以适合市场竞争和用户的要求。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要经历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是,严峻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中国企业也像国外企业那样用上百年时间分阶段地去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水平,而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质量效益的企业管理目标。当前中国一些企业管理的效益差距明显,甚至有些企业管理陷入困境。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在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企业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尽快地实现规模、成本、价格、质量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正当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国外企业管理又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管理中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的建立,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信息技术工程及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兴起,全面研究计算机辅助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的企业结构重建(Restrocturo)、流程再造(Roengineerjng),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职能分工理论,不再按照原有的管理职能划分去进行企业管理工作,而从组织变革入手去改革企业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涌现出种种新思维、新概念、新做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条件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世界范围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一个新时代,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效益,在保持和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产品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又把对客户的最佳服务作为企业管理的首选目标。为此,企业重视分析技术变革对管理工作的影响,重视分析客户的需求变化和购买行为,以求得用最短的产品开发

时间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使得交货期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包括以高薪技术、新颖产品去开拓新市场、以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创新、以重组企业内外为重点管理创新,将是跨世纪的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中国企业管理在解决规模、成本、价格、质量诸多问题的过程中,现在又面临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挑战。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伊始的改革开放,使传统国有企业管理冲破了单纯对政府负责、以上级主管为中心旧体制束缚,逐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开展企业管理工作。但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迄今尚未理顺,直到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一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在企业认真地、有效地改革内部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企业外部的体制改革步伐,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不仅面临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在规模、成本、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方面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还面临着以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中国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在开办企业时,由股东提供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是财富创造的前提,构成股东权益,占据绝对重要地位。但到企业管理并赢利时,财富创造已不再单纯是股东的投入,而是股东、管理者、作业者共同投入的结果。企业财富创造的多寡与快慢,更多地取决于这些利益中的共同努力。未来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利益中的一个共同体。企业是各种利益中的共同努力。未来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利益中的一个共同体。企业是各种利益中所达成的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定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中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中提供服务。而且在开办企业时,知识产权一类也可作为资本投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各个行业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挑战。不仅是知识在一般企业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国外、国内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以知识的生产、转移、应用为对象的知识型企业,包括芯片、软件、网络企业、新型的金融业、咨询服务业等。对于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来说,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新挑战和深刻的管理革命。制造业企业管理的知识化,要求企业管理的内容不仅是对原料、设备、厂房之类物质资本的管理,而且更要重视产品的知识化价值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知识编码化,把企业内部分散的知识和企业外部(包括客户、供应商、经销商、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等)的相关知识,进行编码化,减少知识零散与消失,促进知识积累和再创造,实现企

业的知识化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建立企业的知识网络,包括在长期发展中的忠诚客户网络,在竞争与合作中同供应商、经销商的战略联盟和竞争对手的某种结盟,在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机构与专家网络;开展企业的虚拟运作,把传统运作中的机器、厂房、车间的一部分管理打包转移到企业外部,使企业管理精力放到价值含量更高的知识管理上,由橄榄式管理转向哑呤式管理,发展虚拟制造技术。

中国企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要想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当前来看还是从长远考虑,都必须着力解决下列三大问题:

一、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在观念、文化、技能、行为各个方面均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形成一批职业企业家,倡导企业家精神,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意识、自己动手能力、首创精神、成就感、承担风险和确定目标的能力、自信心、自我表现力、讲信誉、守约、韧性、自我控制能力等。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科学管理的起步。要变无序管理为有序管理。“质量第一”的口号非常响亮,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不下几十种,但质量问题仍是一些企业产品久治不愈的顽症,关键在于缺乏一套严格、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必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要同企业产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产权清晰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前提与保证,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三、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科学制度要由高素质的人来制定,科学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因而人是重要的,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但是,人本管理不仅不会削弱制度的威力,恰恰是强调在科学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作用。人是暂时的,制度是延续的。中国一些企业老总在位时管理业绩赫赫有名,但老总一走企业就衰落甚至垮台,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制度使之延续下去,或者是有效制度不能坚定地执行下去。当然,制度也要变革,但变革制度不是不要制度,恰恰是要完善制度,使制度发挥更先进的作用。制度安排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制度好,坏人难以得逞;制度差,好人会变坏人。制度与人的关系耦合在企业管理的每项工作之中,即每项工作都要有个制度,又要发挥人的作用,这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试述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联系现代企业的管理实际分析科学管理理论的现代价值

最佳答案

费雷德里克·泰罗(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罗主要著作有《科学管理原理》(1911)和《科学管理》(1912)

泰罗认为,以往的管理方法是一种鼓励懒汉的方法,只会导致工人磨洋工。 对于这种司空见惯的“磨洋工”现象,泰罗进行了分析,认为导致“磨洋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工人认为如果每个人或每台机器增加了物质产品,最终会导致大量工人失业;第二,工厂主采取的有缺陷的管理制度,使得每个工人为了保护他的最佳利益而“磨洋工”;第三,各行各业一直沿用的单凭经验行事的低效办法,使工人浪费了他们的大部分劳动。

泰罗重点展开以科学方法取代经验方法的研究:

1、工时研究

工时研究目的在于合理确定工作定额。

2、职业培训和标准化

有了科学的定额,能否完成还需要其他因素。这些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工人,二是能够实施科学方法的工作条件。泰罗认为,要使工人能够发挥出其最大能力,必须对工人进行恰当的选择,造就“第一流”的工人队伍。

3、差别计件工资制

泰罗设计出一种效率工资——差别计件工资制(differential rate piece work),以解决科学定额下的合理报酬问题。

4、计划与执行相分离原理

泰罗以切削金属工艺为例进行了探讨,并针对管理职能提出了计划与执行分离原理。 计划职能不能由生产者承担,而必须由管理者承担,工人只负责执行。

5、成本会计法

管理必须追求整体效益,必须把各个单项的管理措施整合起来,进行全面的成本效益核算。

6、组建计划室

从车间到整个工厂,经营管理应当把老板以及依附于老板的车间主任、工头绕开,由计划部门来接管。

7、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他们对管理人员的职能任务、职责范围、素质培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泰罗开始,管理人员作为一个社会上的特殊阶层(即西方所说的经理阶级)逐步形成。

8、职能工长制

没有恰当的组织结构,再好的管理人员也难以发挥作用。所以,泰罗对工厂组织提出了自己的改革设想,推行职能工长制。

9、例外原则

例外原则所强调的是组织中的层级管理,是完善和健全直线指挥系统的重要原则之一。

10、效率与人性的统一

毋庸讳言,泰罗制的核心是效率。单纯从技术方法的角度看,很容易把泰罗看作一个效率主义者。进而把泰罗制看作是对工人的一种“非人化”管理。

11、以科学取代经验

管理的主要责任是监控,而不是指导

12、以合作取代对抗

泰罗强调,要使管理人员认识到,管理者与工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关系而是合作关系,没有管理者与工人同心协力的合作,也就没有科学管理。

附泰罗年表:

1856年,泰罗出生于美国费城杰曼顿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

1874年,考入哈佛大学法律系,不久,因眼疾辍学。

1878年,入费城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工作。

1883年,获得新泽西州霍肯博的史蒂文斯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位。 1884年,担任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总工程师。同年结婚。

1886年,加入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

1890年,离开米德维尔,到费城一家造纸业投资公司任总经理。 1895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发表《计件工资制》。

1898年,与怀特(MunsellWright)共同发明高速钢。

1903年,正式出版《工场管理》。同年,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年会上宣讲《商店管理》(ShopManagement)。

1906年,正式出版《论金属切削技术》。同年,当选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名誉科学博士学位。

1909年,发表《制造业者为什么不喜欢大学生》。这年冬天,应邀到哈佛讲授科学管理,一直持续到他去世。

1911年,发表《效率的福音》,同年正式出版《科学管理原理》。 1912年,正式出版《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

1915年,因患肺炎在费城逝世,终年59岁。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对中国目前工业发展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泰罗科学管理揭开了几千年来罩在管理上的“神秘”的面纱,谱写了管理理论和实践史上新的一页,成为人类管理思想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把泰罗所处的时代称为泰罗时代”,把他的管理理论称为“泰罗制”。虽然他已作古近百年,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对于经济比较落后,管理水平不高的国家,仍然有着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5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到现在,经过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然而总的来说,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企业普遍存在管理混乱效率低的现象。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要做许多工作,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

认真吸收和借鉴包括泰罗科学管理思想在内的西方管理思想,不断加强和改善我们的企业管理,提高生产效率。邓小平在南巡讲话时特别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13]借鉴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必须做到五个结合”。 第一,学习借鉴与革新创造相结合。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并非泰罗的独创,而是学习借鉴前人的管理思想并在实践中改革创新的结果。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厄威克所说:泰罗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14]学习借鉴并在实践中革新创造,是泰罗的成功经验,也是世界各国企业管理的经验之谈。二战后,日本能在短短几十年内迅速发展起来,甚至超越美国,就在于它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在学习美国包括泰罗制在内的管理思想和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的质量管理模式、团队管理方法。美国在近几年能再度跃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也在于它在学习日本、欧洲经验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创造了重构组织”这一管理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企业以极大热情学习借鉴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管理实践中普遍加强了定额定员管理、标准化管理、成本管理、人员培训、现场管理,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厂的轨道,收到了显著成效。如邯钢的模拟成本一票否决,择优上岗,选优操作,工资、奖金与业绩挂钩等,豚化”的百分计奖,定岗位定工资以及健全的制度和标准,邯羽的秒管理工作法”,等等,都可以说是在学习泰罗制基础上的创新。

坚持学习借鉴与创造革新相结合必须注意避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全面移植”,照抄照搬。泰罗科学管理思想,虽然反映了人类管理实践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实践条件,不同国家有不同历史文化传统。我们今天所处环境与泰罗时代相去甚远,不可能完全照搬。况且,泰罗也一贯认为没有适用于一切情况的固定的管理模式,理论必须随实践发展而不断创新。照抄别人,不知创新,只能永远落后。二是好高务远,追赶新潮。有人认为泰罗管理思想产生于规模经济时代,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了。我们应该学习更先进的更好的文化管理”,而不应再炒“泰罗制”的陈饭。其实,任何管理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都是适应一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否能更好地促进当时经济的发展。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虽然产生于近百年前的管理实践,但它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不经过科学管理的洗礼,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无法真正得到切实贯彻和运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企业的经验中,我们都能找到泰罗制的影子。即使当前所流行的文化管理”,也是在泰罗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在各种管理规范已经健全,社会生产效率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职工素质较好,且精神需求超过了物质需求的状况下实施的。我国现阶段除少数先进的企业外,大部分企业都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连管理的基础都没有打好,普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盲目追赶时髦,必然适得其反。何况,即使实施文化管理”也需要有科学的制度和规范作保证,也不能完全抛开科学管理。

总之,对于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也和对其他任何外来理论一样,必须坚持学习借鉴与革新创造相结合。坚持拿来”消化吸收与实践总结创新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管理理论与实践不断发展完善。 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创新。加快现代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真正落实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 深化对发展的认识

现代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过程,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我国现代化进程真正开始稳步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50多年来,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现代化的任务还十分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进步,还是国际竞争、民族生存,都必须依靠发展。不发展经济,就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物质财富的极大增长,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谈不上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搞好经济建设,特别是积极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推进现代化的动力,也是现代化的基础。因此,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所不同的是,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今天的工业化不同于早期西方国家蒸汽机时代的工业化。今天的现代化是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现代化,既不能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也不能不搞工业化而直接搞信息化,而必须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为一体。因此,信息化既是手段又是动力,在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利用和积极发展信息化技术,是当代工业化的根本特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低成本、高效益,特别是资源的低消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资源消耗量过大。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均资源严重不足的国家,如果不能极大地降低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源不足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最终将阻碍经济发展,危害人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效益型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结果,而且科技创新是决定性因素。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强势地位,主要源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要想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数量,更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是我们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协调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另一条重要要求是,注重不同领域和地域的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使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也都取得相应进展,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实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而注重社会同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则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以人为本的要求和体现,因为一切领域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新亮点,是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应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区域协调发展不等于区域同步发展,更不是劫富济贫,而是区域间发展互动、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目前,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有些东部省市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种区域现代化战略,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鉴于东、中、西部在现代化中所处的不同阶段,国家的区域发展政策要致力于促进“东部腾飞、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

振兴”,促进不同区域共同走向现代化。

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由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中提出。科学管理理论的简介科学管理的局限性,科学管理最明显的局限性是认为工人是“经济人”。科学管理重视物质技术因素,忽视人及社会因素。他将工人看成是机器的附属品,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工具,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强调严格的服从,他没有看到工人的主关能动性及心理社会因素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人们只看重经济利益,根本没有责任心和进取心。由于对工人的的错误认识,必然导致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局限性。 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科学管理的创始人,被管理界誉为科学管理之父。在米德维尔工厂,他从一名学徒工开始,先后被提拔为车间管理员,技师,小组长,

科学管理理论

工长,设计室主任和总工程师。在这家工厂的经历使他了解工人们普遍怠工的原因,他感到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是提高生产率的严重障碍。为此,泰罗开始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理论。

泰罗从“车床前的工人”开始,重点研究是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效率。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断在工厂实地进行试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动作所花费的时间,逐渐形成其管理体系——科学管理。泰罗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所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罗的科学管理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罗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化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罗认为最佳的管理方法是任务管理法,他在书中这样写道:

广义地讲,对通常所采用的最佳管理模式可以这样下定义:

在这种管理体制下,工人们发挥最大程度的积极性;作为回报,则从他们的雇主那里取得某些特殊的刺激。这种管理模式将被称为“积极性加刺激性”的管理,或称任务管理,对之要作出比较。

泰罗提出新的管理任务

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单凭经验的办法。 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训和教育,使之成长;而在过去,则是由工人任意挑选自己的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

第三,与工人的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办。 第四,资方和工人们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几乎是均分的,资方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那部分工作承揽下来;而在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了工人们的身上。

精神革命

科学管理不仅仅是将科学化、标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提出了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精神革命。精神革命是基于科学管理认为雇主和雇员双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对于雇主而言,追求的不仅是利润,更重要的是事业的发展。而事业的发展不仅会给雇员带来较丰厚的工资,而且更意味着充分发挥其个人潜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正是这事业使雇主和雇员相联系在一起 ,当双方友好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对抗和斗争时,就能通过双方共同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生产出比过去更大的利润来,从可使雇主的利润得到增加,企业规模得到扩大。相应地,也可使雇员工资提高,满意度增加。

泰罗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证词中说

科学管理的实质是一切企业或机构中的工人们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也就是这些工人,在对待他们的工作责任,对待他们的同事,对待他们的雇主态度的—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同时,也是管理方面的工长、厂长、雇主、董事会,在对他们的同事、他们的工人和对所有的日常工作问题责任上的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没有工人与管理人员双方在思想上的一次完全的革命,科学管理就不会存在。

这个伟大的思想革命就是科学管理的实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许多国家参照采用。

泰罗所创立的管理理论主要观点

1管理科学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泰罗认为,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工厂主和工人共同达到富裕的基础。

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根据以上观点,泰罗提出了以下的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订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是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科学管理论的产生对于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以下的作用:1它冲破 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了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就方法。这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也为挂你时间开辟了新局面。2由于采用了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的发展的需要。3由于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企业中开始有一些人专门从事管理工作。这就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

编辑本段科学管理理论的思想精要

泰罗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别人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综合反映了泰罗的科

学管理思想。

编辑本段工作定额原理

在当时美国的企业中,由于普遍实行经验管理,由此造成一个突出的矛盾,就是资本家不知道工人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嫌工人干活少,拿工资多,于是就往往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来加重对工人的剥削。而工人,也不确切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能干多少活,但总认为自己干活多,拿工资少。当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工人就用“磨洋工”消极对抗,这样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当然不会高。

泰罗认为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改善工作表现,他提出:

(1)企业要设立一个专门制定定额的部门或机构,这样的机构不但在管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合算的。

(2)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人的“合理日工作量”,就必须通过各种试验和测量,进行劳动动作研究和工作研究。其方法是选择合适且技术熟练的工人;研究这些人在工作中使用的基本操作或动作的精确序列,以及每个人所使用的工具;用秒表记录每一基本动作所需时间,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延误时间,找出做每一步工作的最快方法;消除所有错误动作、缓慢动作和无效动作;将最快最好的动作和最佳工具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序列,从而确定工人“合理的日工作量”,即劳动定额。

(3)根据定额完成情况,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使工人的贡献大小与工资高低紧密挂钩。

在制定工作定额时,泰罗是以“第一流的工人在不损害其健康的情况下,维护较长年限的速度”为标准,这种速度不是以突击活动或持续紧张为基础,而是以工人能长期维持的正常速度为基础。通过对个人作业的详细检查,在确定做某件事的每一步操作和行动之后,泰罗能够确定出完成某项工作的最佳时间。有了这种信息,管理者就可以判断出工人是否干得很出色。

编辑本段挑选头等工人

必须找出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

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头等工人,既是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他为企业的人事管理提出的一条重要原则。

泰罗指出,健全的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使工人的能力同工作相适应,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在于为雇员找到最合适的工作,培训他们成为第一流的工人,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力量来工作。为了挖掘人的最大潜力,还必须做到人尽其才。因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才能,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于做任何一项工作的,这和人的性格特点、个人特长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对某 一项工作,必须找出最适宜干这项工作的人,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挖掘最适宜于这项工作的人的最大潜力,才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因此对任何一项工作必须要挑选出“第一流的工人”即头等工人。

然后再对第一流的人利用作业原理和时间原理进行动作优化,以使其达到最高效率。 对于第一流工人

对于第一流工人,泰罗是这样说明的:“我认为那些能够工作而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我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我曾试图阐明每一种类型的工人都能找到某些工作,使他成为第一流的工人,除了那些完全能做这些工作而不愿做的人。”所以泰罗指出,人具有不同的天赋和才能,只要工作合适,都能成为第一流的工人。而所谓“非第一流的工人”,泰罗认为只是指那些体力或智力不适合他们工作的人,或那些虽然工作合适但不愿努力工作的人。总之,泰罗所说的第一流的工人,就是指那些最适合又最愿意干某种工作的人。所谓挑选第一流工人,就是指在企业人事管理中,要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样,重活、体力活,让力气大的人干,而精细的活只有找细心的人来做。

如何使工人成为第一流工人

泰罗不同意传统的由工人挑选工作,并根据各自的可能进行自我培训的方法,而是提出管理人员要主动承担这一责任,科学选择并不断地培训工人。泰罗指出:“管理人员的责任是细致地研究每一个工人的性格、脾气和工作表现,找出他们的能力;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发现每一个工人向前发展的可能性,并且逐步地系统地训练,帮助和指导每个工人,为他们提供上进的机会。这样,使工人在雇佣他的公司里,能担任最高、最有兴趣、最有利、最适合他们能力的工作。这种科学地选择与培训工人并不是一次性的行动,而是每年要进行的,是管理人员要不断加以探讨的课题。”在进行搬运生铁的试验后,泰罗指出:现在可以清楚的是,甚至在已知的最原始的工种上,也有一种科学。如果仔细挑选了最适宜于干这类活计的工人,而又发现了干活的科学规律,仔细选出来的工人已培训得能按照这种科学去干活,那么所得的结果必然会比那些在“积极性加刺激性”的计划下工作的结果丰硕得多。可见,挑选第一流工人的原则,是对任何管理都普遍适用的原则。

编辑本段标准化原理

泰罗认为,科学管理是过去曾存在的多种要素的结合。他把老的知识收集起来加以分析组合并归类成规律和条例,于是构成了一种科学。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潜力是非常大的,人的潜力不会自动跑出来,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这种潜力呢?方法就是把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的技巧归纳整理并结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比较,从中找出其具有共性和规律性的东西,然后利用上述原理将其标准化,这样就形成了科学的方法。用这一方法对工人的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劳动和休息的时间进行合理搭配,同时对机器安排、环境因素等进行改进,消除种种不合理的因素,把最好的因素结合起来,这就形成一种最好的方法。

泰罗还进一步指出,管理人员的首要责任就是把过去工人自己通过长期实践积累的大量的传统知识、技能和诀窍集中起来,并主动把这些传统的经验收集起来、记录下来、编成表格,然后将它们概括为规律和守则,有些甚至概括为数学公式,然后将这些规律、守则、公式在全厂实行。在经验管理的情况下,对工人在劳动中使用什么样的工具、怎样操作机器,缺乏科学研究,没有统一标准,而只是凭师傅教徒弟的传授或个人在实际中摸索。泰罗认为,在科学管理的情况下,要想用科学知识代替个人经验,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就是实行工具标准化、操作标准化、劳动动作标准化、劳动环境标准化等标准化管理。这是因为,只有实行标准化,才能使工人使用更有效的工具,采用更有效的工作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只有实现标准化,才能使工人在标准设备、标准条件下工作,才能对其工作成绩进行公正合理的衡量。 要让每个人都用正确的方法作业,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为此应把每次操作分解成许多动作,并继而把动作细分为动素,即动作是由哪几个动作要素所组成的,然后再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去掉那些不合理的动作要素,并对保留下来的必要成分,依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加以改进和合并,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

泰罗不仅提出了实行标准化的主张,而且也为标准化的制定进行了积极的试验。在搬运生铁的试验中,泰罗得出一个适合做搬运工作的工人,在正常情况下,一天至少可搬47.5吨铁块的结论;在铲具试验中,他得出铁锹每次铲物在重21磅时,劳动效率最高的结论;在长达26年的金属切削试验中,他得出影响切割速度的12个变数及其反映它们之间相关关系的数学公式等,为工作标准化、工具标准化和操作标准化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所以,泰罗认为标准化对劳资双方都是有利的,不仅每个工人的产量大大增加,工作质量大为提高,得到更高的工资,而且使工人建立一种用科学的工作方法,使公司获得更多的利润。

编辑本段计件工资制

在差别计件工资制提出之前,泰罗详细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企业中所推行的工资制度,例如日工资制和一般计件工资制等,其中也包括对在他之前由美国管理学家亨利·汤提出的劳资双方收益共享制度和弗雷德里克·哈尔西提出的工资加超产奖金的制度。经过分析,泰罗对这些工资方案

管理职能之间的关系

的管理方式都不满意。泰罗认为,现行工资制度所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不能满足效率最高的原则。例如,实行日工资制,工资实际是按职务或岗位发放,这样在同一职务和岗位上的人不免产生平均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最有进取心的工人,不久也会发现努力工作对他没有好处,最好的办法是尽量减少做工而仍能保持他的地位”。这就不可避免地将大家的工作拖到中等以下的水平。又如在传统的计件工资制中,虽然工人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多干多得,但超过一定范围,资本家为了分享迅速生产带来的利益,就要降低工资率。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工人努力工作,也只能获得比原来计日工资略多一点的收入。这就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尽管管理者想千方百计地使工人增加产量,而工人则会控制工作速度,使他们的收入不超过某一个工资率。因为工人知道,一旦他们的工作速度超过了这个数量,计件工资迟早会降低。

于是,泰罗在1895年提出了一种具有很大刺激性的报酬制度——“差别工资制”方案。其主要内容是:

(1)设立专门的制定定额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计件和工时的研究,进行科学的测量和计算,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以确定合理的劳动定额和恰当的工资率,从而改变过去那种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

(2)制定差别工资率。即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如果工人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定额,就按高的工资率付酬,以资鼓励;如果工人的生产没有达到定额就将全部工作量按低的工资率付给,并给以警告,如不改进,就要被解雇。例如,某项工作定额是10件,每件完成给0.1元。又规定该项工作完成定额工资率为125%,未完成定额率为80%,那么,如果完成定额,就可得工资为10×0.1×125%=1.25(元);如未完成定额,例如哪怕完成了9件,也只能得工资为9×0.1×80%=0.72(元)。

(3)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根据职位和工种,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工资尽可能地按他的技能和工作所付出的劳动来计算,而不是按他的职位来计算。其目的是克服工人“磨洋工”现象,同时也是为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要对每个人在准时上班、出勤率、诚实、快捷、技能及准确程度方面做出系统和细微的记录,然后根据这些记录不断调整他的工资。

泰罗为他所提出的差别计件工资制,总结了许多优点,其中最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有利于充分发挥个人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能够真正实现“高工资和低劳动成本”。

第二,由于制定计件工资制与日工资率是经过正确观察和科学测定的,又能真正做到多劳多得,因此这种制度就能更加公平地对待工人。

第三,能够迅速地清除所有低能的工人,吸收适合的工人来工作。因为只有真正好的工人,才能做到又快又准确,可以取得高工资率。泰罗认为这是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最大的优点。

为此,泰罗在总结差别计件工资制实施情况时说:“制度(差别计件工资制)对工人士气影响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工人们感觉受到公正的待遇时,就会更加英勇、更加坦

率和更加诚实,他们会更加愉快地工作,在工人之间和工人与雇主之间建立互相帮助的关系。”

编辑本段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

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指出:“资方和工人的紧密、亲切和个人之间的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呢?泰罗指出,必须使劳资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泰罗在《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中指出:“科学

科学管理理论

管理不是任何一种效率措施,不是一种取得效率的措施;也不是一批或一组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计件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分红制度;它不是一种奖金制度;它不是一种报酬职工的方式;它不是时间研究;它不是动作研究……我相信它们,但我强调指出这些措施都不是科学管理,它们是科学管理的有用附件,因而也是其他管理的有用附件。”

泰罗进一步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长、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在思想上要发生的大革命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做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面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他们会懂得,当他们用友谊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敌对情绪时,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

也就是说,要使劳资双方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如果劳资双方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不仅工人可以多拿工资,而且资本家也可以多拿利润,从而可以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例如,在铁锹试验中,每个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原来的16吨提高到59吨;

工人每日的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7.5美分降到3.3美分,对雇主来说,关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工人关心的则是工资的提高,所以泰罗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合作的基础。

编辑本段建立专门计划层

泰罗指出:“在老体制下,所有工作程序都由工人凭他个人或师傅的经验去干,工作效率由工人自己决定;”由于这与工人的熟练程度和个人的心态有关,即使工人能十分适应科学数据的使用,但要他同时在机器和写字台上工作,实际是不可能的。泰罗深信这不是最高效率,必须用科学的方法来改变。为此,泰罗主张:“由资方按科学规律去办事,要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要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并在企业设立专门的计划机构。泰罗在《工厂管理》一书中为专门设立的计划部门规定了17项主要负责的工作,包括企业生产管理、设备管理、库存管理、成本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劳动管理、营销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泰罗所谓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实际是把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所谓设置专门的计划部门,实际是设置专门的管理部门;所谓“均分资方和工人之间的工作和职责”,实际是说让资方承担管理职责,让工人承担执行职责。这也就进一步明确厂资方与工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泰罗把计划的职能和执行的职能分开,改变了凭经验工作的方法,而代之以科学的工作方法,即找出标准,制定标准,然后按标准办事。要确保管理任务的完成,应由专门的计划部门来承担找出和制定标准的工作。

具体说来,计划部门要从事全部的计划工作并对工人发布命令,其主要任务是:

(1)进行调查研究并以此作为确定定额和操作方法的依据。(2)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定额和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和工具。(3)拟订计划并发布指令和命令。(4)把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比较,以便进行有效的控制等工作。在现场,工人或工头则从事执行的职能,按照计划部门制定的操作方法的指示,使用规定的标准工具,从事实际操作,不能自作主张、自行其是。泰罗的这种管理方法使得管理思想的发展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将分工理论进一步拓展到管理领域。

编辑本段职能工长制

职能式的管理

泰罗不但提出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而且还提出必须废除当时企业中军队式的组织而代之以“职能式”的组织,实行“职能式的管理”。

泰罗认为在军队式组织的企业里,工业机构的指令是从经理经过厂长、车间主任、工段长、班组长而传达到工人。在这种企业里,工段长和班组长的责任是复杂的,需要相当的专门知识和各种天赋的才能,所以只有本来就具有非常素质并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胜任。泰罗列举了 在传统组织下作为一个工段长应具有的几种素质,即

教育、专门知识或技术知识、机智、充沛的精力、毅力、诚实、判断力或常识、良好的健康情况等。但是每一个工长不可能同时具备这9种素质。但为了事先规定好工人的全部作业过程,必须使指导工人干活的工长具有特殊的素质。因此,为了使工长职能有效地发挥,就要进行更进一步细分,使每个工长只承担一种管理的职能,为此,泰罗设计出8种职能工长,来代替原来的一个工长。这8个工长4个在车间、4个在计划部门,在其职责范围内,每个工长可以直接向工人发布命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听一个工长的指挥,而是每天从8个不同头头那里接受指示和帮助。 职能工长制度优点

泰罗的职能工长制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他认为这种职能工长制度有三个优点:(1)每个职能工长只承担某项职能,职责单一,对管理者培训花费的时间较少,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专长。(2)管理人员的职能明确,容易提高效率。(3)由于作业计划由计划部门拟订,工具和作业方法标准化,车间现场工长只负责现场指挥与监督,因此非熟练技术的工人也可以从事较复杂的工作,从而降低了整个企业的生产费用。

尽管泰罗认为职能工长制有许多优点,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种单纯“职能型”的组织结构容易形成多头领导,造成管理混乱。所以,泰罗的这一设想虽然对以后职能部门的建立和管理职能的专业化有较大的影响,但并未真正实行。

编辑本段例外原则

所谓例外原则,就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而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这种例外的原则至今仍然是管理中极为重要的原则之一。

泰罗认为,规模较大的企业不能只依据职能原则来组织和管理,而必须应用例外原则。所谓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的日常事务授权给下级管理人员去负责处理,而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项、重要事项的决策和监督权,如重大的企业战略问题和重要的人员更替问题等。泰罗在《工厂管理》一书中曾指出:“经理只接受有关超常规或标准的所有例外情况的、特别好和特别坏的例外情况、概括性的、压缩的及比较的报告,以便使他得以有时间考虑大政方针并研究他手下的重要人员的性格和合适性。”

泰罗提出的这种以例外原则为依据的管理控制方式,后来发展为管理上授权原则、分权化原则和实行事业部制等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主要内容

①以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实行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

②为提高生产效率,必须为工作选配“第一流的工人”。

③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④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

⑤实行职能工长制。

⑥提出了管理的例外原则。

编辑本段科学管理理论的实践应用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其几乎所有管理原理、原则和方法,都是经过自己亲自试验和认真研究所提出的。它的内容里所涉及的方面都是以前各种管理理论的总结,与所有管理理论一样,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但它是最成功的。它坚持了竞争原则和以人为本原则。竞争原则体现为给每一个生产过程中的动作建立一个评价标准,并以此作为对工人奖惩的标准,使每个工人都必须达到一个标准并不断超越这个标准,而且超过越多越好。于是,随着标准的不断提高,工人的进取心就永不会停止,生产效率必然也跟着提高;以人为本原则体现为这个理论是适用于每个人的,它不是空泛的教条,是实实在在的,是以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较高水平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既可使工人不断进取,又不会让他们认为标准太高或太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呆板或愚昧最终会被淘汰。

科学管理理论很明显地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不仅仅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也是一种具体的操作规程,是对具体操作的指导。它们是:首先,以工作的每个元素的科学划分方法代替陈旧的经验管理工作法;其次,员工选拔、培训和开发的科学方法代替先前实行的那种自己选择工作和想怎样就怎样的训练做法;再次,与工人经常沟通以保证其所做的全部工作与科学管理原理相一致;最后,管理者与工人应有基本平等的工作和责任范围。管理者将担负起其恰当的责任,而过去,几乎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责任都压在了工人身上。

20世纪以来,科学管理在美国和欧洲大受欢迎。90多年来,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当然,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侧重于生产作业管理。另外泰罗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等都没有涉及。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人性假设的局限性,即认为人仅仅是一种经济人,这无疑限制了泰罗的视野和高度。但这些也正是需要泰罗之后的管理大师们创建新的管理理论来加以补充的地方。

简述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优缺点

最佳答案

优点:① 在历史上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泰勒科学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泰勒所提倡的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和他本人的科学实践精神。泰勒科学管理的精髓是用精确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判断、意见和经验。 泰勒在进行科学管理的研究时以及在推行他的科学管理的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有来自工人阶层的,也有来自于雇主们的。但泰勒没有屈服,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科学管理献出了自己的毕生精力。

② 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和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泰勒理论的核心是寻求最佳工作方法,追求最高生产效率。泰勒和他的同事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和方法。如时间与动作研究技术和差别计件工资制等。这些技术和方法不仅是过去,而且也是近代合理组织生产的基础。

科学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一个靠科学地制定操作规程和改进管理,另一个靠拼体力和时间;一个靠金钱刺激,另一个靠饥饿政策。从这几点看,科学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

缺点:① 泰勒对工人的看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工人的主要动机是经济的,工人最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即坚持“经济人”的假设。他还认为工人只有单独劳动才能好好干,集体的鼓励通常是无效的。

② “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现代企业管理: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一般可分为哪些

1、同行同业,借鉴学习。作为新建企业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要巧学活用,但绝不等同于生搬硬套的拿来主义。我们要围绕自身企业的实际,学习同行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管理者要大胆地解放思想,追求管理创新,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将所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来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前进的要求,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2、结合自身,不断总结。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作为管理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放在本企业中运用并不一定是最好的,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新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初期,就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在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怕困难,不怕挫折,认真审视自己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和提升管理工作水平,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3、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新建企业的管理制度在管理工作过程中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困难到容易的顺序进行的,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贯彻循序渐进的管理原则,要求做到:一是管理制度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不能想当然的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台阶出发,由低向高,由简到繁,通过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管理制度要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4、正确评估,审视自身,走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道路。常言说得好:“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企业管理也是如此,没有绝对的模式,但有相同的框架,长松咨询的专家认为,要形成自我特色的企业管理制度,一是要对制度有效宣传,得到员工的普遍认同,才不致于成为空中楼阁,才有可能得到贯彻和执行;二是

对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估,既不附合,也不盲从;既不骄傲自大,也不悲观消极,以科学的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它;三是对制度进行适时修改和完善。旧的管理观念一旦进入管理者的潜意识,就容易根深蒂固,一时无法清理干净,所以,因地制宜的适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制度是一个正常的过程,需要管理者有足够的勇气去自我调整或自我否定。

5、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调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责、权、利明晰。因此,作为新建企业管理制度一旦形成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归根到底是执行力问题。长松咨询的专家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将执行力差的问题归结为三大方面的因素:一是领导管理风格决定企业的管理整体水平和效果;二是中层管理队伍的管理艺术和水平决定企业管理的综合实力;三是职工队伍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支持程度决定企业管理制度的最终命运。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

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随后,又在大公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降低成本,通过准时生产和效益生产方式,摒弃了流水线生产中的库存大、周转慢的浪费现象,在企业管理中取得降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在大公司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实施质量控制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满意性质量,以适合市场竞争和用户的要求。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要经历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是,严峻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中国企业也像国外企业那样用上百年时间分阶段地去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水平,而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质量效益的企业管理目标。当前中国一些企业管理的效益差距明显,甚至有些企业管理陷入困境。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在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企业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尽快地实现规模、成本、价格、质量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正当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国外企业管理又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管理中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的建立,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信息技术工程及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兴起,全面研究计算机辅助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的企业结构重建(Restrocturo)、流程再造(Roengineerjng),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职能分工理论,不再按照原有的管理职能划分去进行企业管理工作,而从组织变革入手去改革企业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涌现出种种新思维、新概念、新做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条件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世界范围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一个新时代,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效益,在保持和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产品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又把对客户的最佳服务作为企业管理的首选目标。为此,企业重视分析技术变革对管理工作的影响,重视分析客户的需求变化和购买行为,以求得用最短的产品开发

时间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使得交货期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包括以高薪技术、新颖产品去开拓新市场、以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创新、以重组企业内外为重点管理创新,将是跨世纪的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中国企业管理在解决规模、成本、价格、质量诸多问题的过程中,现在又面临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挑战。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伊始的改革开放,使传统国有企业管理冲破了单纯对政府负责、以上级主管为中心旧体制束缚,逐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开展企业管理工作。但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迄今尚未理顺,直到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一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在企业认真地、有效地改革内部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企业外部的体制改革步伐,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不仅面临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在规模、成本、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方面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还面临着以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中国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在开办企业时,由股东提供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是财富创造的前提,构成股东权益,占据绝对重要地位。但到企业管理并赢利时,财富创造已不再单纯是股东的投入,而是股东、管理者、作业者共同投入的结果。企业财富创造的多寡与快慢,更多地取决于这些利益中的共同努力。未来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利益中的一个共同体。企业是各种利益中的共同努力。未来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利益中的一个共同体。企业是各种利益中所达成的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定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中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中提供服务。而且在开办企业时,知识产权一类也可作为资本投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各个行业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挑战。不仅是知识在一般企业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国外、国内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以知识的生产、转移、应用为对象的知识型企业,包括芯片、软件、网络企业、新型的金融业、咨询服务业等。对于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来说,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新挑战和深刻的管理革命。制造业企业管理的知识化,要求企业管理的内容不仅是对原料、设备、厂房之类物质资本的管理,而且更要重视产品的知识化价值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知识编码化,把企业内部分散的知识和企业外部(包括客户、供应商、经销商、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等)的相关知识,进行编码化,减少知识零散与消失,促进知识积累和再创造,实现企

业的知识化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建立企业的知识网络,包括在长期发展中的忠诚客户网络,在竞争与合作中同供应商、经销商的战略联盟和竞争对手的某种结盟,在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机构与专家网络;开展企业的虚拟运作,把传统运作中的机器、厂房、车间的一部分管理打包转移到企业外部,使企业管理精力放到价值含量更高的知识管理上,由橄榄式管理转向哑呤式管理,发展虚拟制造技术。

中国企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要想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当前来看还是从长远考虑,都必须着力解决下列三大问题:

一、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在观念、文化、技能、行为各个方面均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形成一批职业企业家,倡导企业家精神,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意识、自己动手能力、首创精神、成就感、承担风险和确定目标的能力、自信心、自我表现力、讲信誉、守约、韧性、自我控制能力等。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科学管理的起步。要变无序管理为有序管理。“质量第一”的口号非常响亮,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不下几十种,但质量问题仍是一些企业产品久治不愈的顽症,关键在于缺乏一套严格、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必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要同企业产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产权清晰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前提与保证,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三、处理好制度与人的关系。科学制度要由高素质的人来制定,科学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因而人是重要的,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但是,人本管理不仅不会削弱制度的威力,恰恰是强调在科学制度的前提下发挥人的作用。人是暂时的,制度是延续的。中国一些企业老总在位时管理业绩赫赫有名,但老总一走企业就衰落甚至垮台,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制度使之延续下去,或者是有效制度不能坚定地执行下去。当然,制度也要变革,但变革制度不是不要制度,恰恰是要完善制度,使制度发挥更先进的作用。制度安排是由生产力发展决定的。制度好,坏人难以得逞;制度差,好人会变坏人。制度与人的关系耦合在企业管理的每项工作之中,即每项工作都要有个制度,又要发挥人的作用,这是中国企业管理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关内容

  • 泰罗科学管理对当今企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 泰罗科学管理对当今企业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泰罗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使人们认识到了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它适用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从最简单的个人行为到经过充分组织安排的大公司的业务活动.科学管理理论对管理学理论和管理实践的影响是深远的,直到今天,科学管理的许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 ...

  • 浅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 浅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内容摘要 在管理学的发展史上,弗雷德里克·维斯洛·泰罗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第一次使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本文介绍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进一步浅论该理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泰罗 科学管理 借鉴意义 弗雷德里克·维斯洛·泰罗(Frederick Wi ...

  • 泰罗和福特制
  • 泰罗和福特制 概述 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泰罗画像 1.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效率.2.制定工作定额.3.选择最好的工人. 4.实施标准化管理.5.实施刺激性的付酬制度.6.强调雇主与工人合作的"精 ...

  • 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借鉴意义
  • 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本特点和借鉴意义 郭红玲 内容提要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是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他首开西方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具有实践性.科学性.协调性.规范性.效率性等显著特点,列宁曾对其给予科学评价.以列宁的评价为指导,深入研究泰罗的 ...

  • 新现代泰罗主义述评
  • 第27卷第4期 2005年4月外国经济与管理 Foreign Economies &Management Vol. 27No. 4 Apr. 2005 中图分类号:F270.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5) 0420015Ο07 新现代泰罗主义述评 罗 珉(西南 ...

  • 管理思想史2
  • 谈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 任何管理理论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都是为现实经济服务的.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也不例外,从它的产生.发展以及运用都无不留下特定历史条件的印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时代局限性: (一)泰罗管理思想忽视了生产关 ...

  • 泰罗科学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分析
  • 泰罗科学管理中的人本思想分析 罗凤 [摘要]泰罗将管理同哲学范畴结合在一起,发展出了一套前所未有的系统方法,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工时研究.工资刺激系统.职能工长制等,引起了管理学界的极大关注.也正是泰罗侧重于对效率研究的追求,科学管理遭到了人本主义者们的无情批判,甚至将其视为与人本管理相对立的极端.本文 ...

  • 管理思想史
  • <管理思想史>综述 刘畅 2014201272 摘要: 管理自古就有,在每一个时代因其经济政治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这些思想又是一脉相承的,具有一些共性.研究管理思想的过程就是将前人的经典思想及理论进行梳理的过程.掌握这些共性的特点,依据当代社会的独特特点将前人的思想进行传承和 ...

  • 阐述古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 阐述古代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古代管理理论包括科学管理理论.一般管理理论和行政组织理论.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要点: 1. 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 2. 工作定额原理.为发掘工人们劳动生产率的潜力,就要制定出有科学依据的工作量定额,他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的方法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