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阅读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19.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6分)

20.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4分)

21.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5分)

阅读答案:

19.本题考查对概括人物(传主)特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每点2分)

20.本题考查传记基本写法的赏析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本题考查文章思想观点的理解感受能力。

参考答案示例: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2分,联系实际3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陈寅恪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 作者:柳青 ,有删改)

19.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6分)

20.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4分)

21.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5分)

阅读答案:

19.本题考查对概括人物(传主)特点的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和学术操守;潜心治学,死而后已。(每点2分)

20.本题考查传记基本写法的赏析能力。

参考答案要点: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1.本题考查文章思想观点的理解感受能力。

参考答案示例: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无疑将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对陈寅恪主张的理解阐释2分,联系实际3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相关内容

  •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阅读答案
  • 陈寅恪:踽踽独行的国学大师 默秋 一 1909年,陈寅恪复旦公学毕业.他带着复旦公学的文凭,也是他平生唯一的一张文凭,登上了去西洋的轮船. 陈寅恪辗转游学13年,从德国到瑞士,后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他学物理.数学,也读<资本论>.13年里,他总共学习了梵文.印第文.希伯来文等 ...

  • 忆蔡尚思先生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忆蔡尚思先生 施宣圆 5月20日,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蔡尚思先生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享年104岁.噩耗传来,我思绪滚滚,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先生的音容笑貌-- 与匡亚明先生争论孔子 蔡尚思先生是我的老师.上世纪60年代初,他给我们年级上中国近现代史选修课,我有时 ...

  • 学习博览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大师什么是大朱晖 ①最早发现并引荐陈寅格这匹"千里马"的,是梁启超.上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院刚刚成立,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陈寅格.曹问:"陈寅格是哪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 ...

  • 民国那些人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西南联大注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一吃一仙一 ...

  • 自尊阅读答案
  • 阅读<自尊>一文,回答下题. 自尊 ①说到自尊,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人的自我尊重,这自然是不错的.但是,最近看到几位大师逸闻,方知道,自尊是在尊重别人中实现的. ②钱学森家里的炊事员曾经说,钱老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从来不穿拖鞋.背心.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老儿子钱永刚听了炊事员的 ...

  • 小议传统教育阅读答案
  • 阅读<小议传统教育>,回答文后习题. 小议传统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 ...

  • 读书如"熬粥"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一篇议论文,完成16-19题.(12分) 读书如"熬粥" 赵畅 ①我的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能烧出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 ②是的,要熬一锅好粥,首先在于有"好米".米好 ...

  •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
  • 如何学好高一必修一历史 一.学会看课本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把知识吃透,整理好后交给学生,学生坐着"吃现成"的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学知识,而读书是最基本的获取知识的方法.当然,要通过读书获取知识,就一定要掌握 ...

  • 初一记叙文阅读理解(二)
  • 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风过后,草儿绿了.再下点雪,然后开花.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