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生代农民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必须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农民工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克服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26-02
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由于传统培训方式有诸多局限性,因此,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必须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有各种远程教育平台,构建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适应我国产业升级的要求
据统计,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全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农民工的主体,全国约有1亿新生代农民工。从基本趋势看,我国农民工队伍至少在2020年以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其转移就业领域将受到很大限制。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我国1.45亿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6.5%,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仅占10.4%。其中51.1%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2009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发布的统计显示: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87%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38.3%;要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6.8%;要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1.8%。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 [1]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经变成我国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双重约束,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可实现提升就业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双重发展目标。
二、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势
远程教育指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讯联系的教育形式” [2]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是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培训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有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949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1 823所[3]。电大系统具有面向当地直接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能力和条件,而且可以大量地吸纳学生,这是我国目前传统培训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教学方式上,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卫星和计算机网络将学习资源输送到基层学习点和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场所,这可以克服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基层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满足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学习时间不确定性的特点,为实现农民工培训提供便捷服务。
(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泛的网络覆盖
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就能满足多种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曾提出:“呼吁各级政府把电大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宝贵平台,充分发挥电大在非学历教育中的作用” [4]全国电大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全国电大系统已经建成了连接各省、市、县、乡镇和大型企业电大的互联网以及宽带专用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运作系统。
(三)教学理念开放,定位科学
“开放、共享、多元、竞合,应该是未来远程教育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5],远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开放性上,表现为对象开放、资源开放和过程开放。自创建以来,广播电视大学一直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始终坚持面向基层、行业、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使服务基层地区的功能不断增强。电大系统注重学习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各级电大举办的各种非学历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三、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农民工的技能不足是由于职业流动而引起的,这种职业流动主要是指从农业到非农业的流动”[1],我国9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继续学习[6]。
同时,在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学习态度、网络环境、上网技能等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信息技术的大力普及,可以“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各种相关信息和情报、构建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7]。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涉及国家、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和远程教育机构四个方面。远程教育培训机制的运转需要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来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个方面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由政府推动、监管和支付职业培训补贴的机制
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作为公共产品,支付提供培训服务的远程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一定的培训费用,并承担推动、监管职责。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宣传政府补助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要推动远程教育机构、用工企业、农民工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制定农民工职业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对于农民工培训的责任,推行远程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的直接补助。
(二)以促进就业为核心,全面培训新生代农民工
远程教育机构要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整合培训资源,把适用于各类技术培训的文字、音像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系统和教学点发放到农民工手中。要将培训和就业结合起来,建立兼有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指导等功能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教学中心要教会农民工使用计算机,引导他们按培训要求学习,及时辅导,释惑解难。通过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农民工可以及时点播、查询、浏览、下载网上的教学资源,他们既可以集中上课,系统学习,也可在工余时间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实行校企联合,将远程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增强农民工的实践能力。远程教育机构在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满足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时势政策、法律法规、休闲娱乐等的需求,提升农民工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能力。
(三)培训考核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机制
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既可以参加时间较短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结束后,远程教育机构对农民工进行考核,对于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或者学历证书,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对于鉴定合格的农民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各类企业的技术工种实行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凭职业资格证上岗的制度,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该继续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四)以绩效评估为标准,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培训结束后,由政府、企业和农民工对远程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评价包括:国家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绩效三方面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做出评价;企业从总体上对远程培训机构做出评价;依据用户满意原则,参与培训的农民工从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做出评价。根据这些评价信息,远程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企业和员工的培训需求,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政府可以依据评价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培训机构实行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黄平,杜铭那克.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中英双语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9.
[2] 刘建生,余善云.远程教育创新与西部教育高地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9,(4):17.
[3] 中央电大发展规划办公室.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9,(4):56.
[4] 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9,(5上):9.
[5] 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0.
[6] 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
[7]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1.
摘要:新生代农民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必须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农民工素质的要求结合起来,克服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226-02
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由于传统培训方式有诸多局限性,因此,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必须结合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现有各种远程教育平台,构建我国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不适应我国产业升级的要求
据统计,全国农民工中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全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是农民工的主体,全国约有1亿新生代农民工。从基本趋势看,我国农民工队伍至少在2020年以前将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职业技能的农民工,其转移就业领域将受到很大限制。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我国1.45亿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6.5%,高中文化程度占13.1%,中专以上仅占10.4%。其中51.1%从未接受过任何职业技能培训。2009年度,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检测中心发布的统计显示:从用人单位的要求看,87%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要求高中文化程度的比重为38.3%;要求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6.8%;要求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为21.8%。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就业方面的主要矛盾,是劳动者充分就业的需求与劳动力总量过大、素质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并存。” [1]这种结构性矛盾已经变成我国就业和产业发展的双重约束,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可实现提升就业和促进产业升级的双重发展目标。
二、我国远程教育机构在培训新生代农民工中的优势
远程教育指的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育组织之间主要采取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讯联系的教育形式” [2]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为主要教学手段。目前,我国远程教育的主力军是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机构开展培训的优势有以下几点:
(一)有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教学方式广泛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大学共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4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949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1 823所[3]。电大系统具有面向当地直接提供教学支持服务的能力和条件,而且可以大量地吸纳学生,这是我国目前传统培训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教学方式上,广播电视大学主要通过广播、电视、卫星和计算机网络将学习资源输送到基层学习点和学习者的工作、生活、学习场所,这可以克服传统培训方式的局限性,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基层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满足我国农民工的流动性、分散性和学习时间不确定性的特点,为实现农民工培训提供便捷服务。
(二)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泛的网络覆盖
30年来,广播电视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就能满足多种非学历教育的需求。中央电大校长葛道凯曾提出:“呼吁各级政府把电大作为学习型社会的宝贵平台,充分发挥电大在非学历教育中的作用” [4]全国电大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全国电大系统已经建成了连接各省、市、县、乡镇和大型企业电大的互联网以及宽带专用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现代远程教育运作系统。
(三)教学理念开放,定位科学
“开放、共享、多元、竞合,应该是未来远程教育发展的几个基本特征”[5],远程教育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开放性上,表现为对象开放、资源开放和过程开放。自创建以来,广播电视大学一直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始终坚持面向基层、行业、农村、边远和民族地区办学,使服务基层地区的功能不断增强。电大系统注重学习能力和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各级电大举办的各种非学历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三、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
“农民工的技能不足是由于职业流动而引起的,这种职业流动主要是指从农业到非农业的流动”[1],我国97%的新生代农民工愿意继续学习[6]。
同时,在我国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开展远程教育培训所需要的学习态度、网络环境、上网技能等条件已经初步具备。信息技术的大力普及,可以“及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各种相关信息和情报、构建劳动力转移供求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 [7]。
构建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远程教育机制涉及国家、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和远程教育机构四个方面。远程教育培训机制的运转需要一套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运行机制来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各个方面都能充分发挥作用。
(一))由政府推动、监管和支付职业培训补贴的机制
培训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部门强有力的推动。政府要将农民工培训作为公共产品,支付提供培训服务的远程教育机构和相关企业一定的培训费用,并承担推动、监管职责。政府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介向社会宣传政府补助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要推动远程教育机构、用工企业、农民工积极参与职业培训,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问题。完善制度措施,加强培训过程监管。制定农民工职业培训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企业对于农民工培训的责任,推行远程教育机构和企业培训的直接补助。
(二)以促进就业为核心,全面培训新生代农民工
远程教育机构要按照职业分类和职业技能标准整合培训资源,把适用于各类技术培训的文字、音像教学资源通过网络系统和教学点发放到农民工手中。要将培训和就业结合起来,建立兼有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职业指导等功能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教学中心要教会农民工使用计算机,引导他们按培训要求学习,及时辅导,释惑解难。通过远程教育服务平台,农民工可以及时点播、查询、浏览、下载网上的教学资源,他们既可以集中上课,系统学习,也可在工余时间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对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实行校企联合,将远程培训和实际操作结合,增强农民工的实践能力。远程教育机构在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应满足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时势政策、法律法规、休闲娱乐等的需求,提升农民工的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生活质量提高能力。
(三)培训考核与职业资格证相结合的机制
参加培训的农民工既可以参加时间较短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可以参加学历教育。培训结束后,远程教育机构对农民工进行考核,对于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或者学历证书,并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对于鉴定合格的农民工颁发职业资格证书。各类企业的技术工种实行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凭职业资格证上岗的制度,在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中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该继续培训,直至考核合格为止。
(四)以绩效评估为标准,建立培训评价机制
培训结束后,由政府、企业和农民工对远程教育机构所提供的培训服务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评价包括:国家从经济、社会和政治绩效三方面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做出评价;企业从总体上对远程培训机构做出评价;依据用户满意原则,参与培训的农民工从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出发,对于远程教育机构做出评价。根据这些评价信息,远程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及时、准确的把握企业和员工的培训需求,提供有效的培训服务。政府可以依据评价引入竞争机制,对于培训机构实行优胜劣汰。
参考文献:
[1] 黄平,杜铭那克.农民工反贫困:城市问题与政策导向(中英双语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69.
[2] 刘建生,余善云.远程教育创新与西部教育高地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9,(4):17.
[3] 中央电大发展规划办公室.2008年全国电大教育基本情况统计公报[J].中国远程教育,2009,(4):56.
[4] 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9,(5上):9.
[5] 严冰.发展社会化公共支持服务,构建全民终身学习平台[J].中国远程教育,2010,(1):20.
[6] 刘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1.
[7] 刘怀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