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画赏析 | 悠然鹿鸣篇--马和之[鹿鸣之什]

马和之,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绍兴(1131—1162)时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就是建设部副部长,也有说只是画院待诏,在古代这也正常。不管怎么说,总之是马和之的艺术才能获得了高宗赵构的肯定,每写《诗经》,即命他补图,内容包括草虫、花鸟、楼阁、走兽、人物、山水、煌煌巨制,无所不备。

“鹿鸣之什”就是《诗·小雅》中的第一组,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鱼丽、杕杜十篇。以十篇为一卷,故名之曰“什”。此卷一诗配一图,按照诗文内容较细致地描绘了诗歌所叙的主要情景,可谓最早的插图版图书。

《鹿鸣之什图》 之局部

宋 马和之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8厘米,横8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碍于题材的局限性和皇帝的爱好,此画艺术风格倾向于写实,主要采用了马蝗描勾勒人物和树石轮廓,力求细条古朴,简劲飘逸。此描法脱胎于唐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的兰叶描,但线条变得短促,力度显然加强,韧性也因之而增加变化,更加莫测,于是,绘画在有古意的情况下,又不失文气,十分难得。

不过,客观地讲,此图应是皇帝的命题之作,这于图卷内容和画家身份是可以推测和确认的。画家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而已,并且必定符合皇帝的口味才可,尤其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赵构的题字使之最终得以定稿。所以,如果要从文化角度来理解这幅画,反而不用分析马和之,而应该是宋高宗,毕竟是他提出的课题,也直接参与了创作(题款),最后也是按照他的意思定稿,所以表现的其实也是他的胸怀。

《鹿鸣之什》之局部

总体来说,宋高宗并不是一个坏人,他是一个懦弱的、可怜的、爱学习的人。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年轻时颠沛流离,贵为天子之后,一样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以致精神压力过大而丧失了生育能力,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但放大来看,作为皇帝的他,没有生育能力,就是一个国家大事,可是这个大事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即使岳飞也不能过问。历史记载,岳飞之死应与其要求尽早立太子有关。这样的事,不该由武将提出。有宋一朝,因为宋太祖是黄袍加身的关系,对于大将向来敏感。而岳武穆为国心切,越了底线,虽有情可原,但政治自古就是很残酷的,何况还有秦桧这个坏蛋。

《鹿鸣之什》之局部

秦桧的势力是不能想象的,他实际上挟持了宋高宗。史书记载,高宗后来接见秦桧时,皇帝本人在靴子里都藏了一把匕首,以防不测,而秦桧死时,高宗更是松了一口气,说:“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这就是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后来有些人为了给秦桧翻案,泯灭了基本的道德认识,把残害岳武穆的责任推到赵构身上,以昭秦桧之无可奈何,真是令人不齿。

不过,虽有客观因素,但高宗的懦弱还是来自他的本性。当他为母亲吴太后做寿的时候,老妈对儿子说:“不图有这样幸福的日子!”唉,忘记了国仇家恨,忘记了北狩的老爹老哥,纵情于欢乐当中,高宗也太懦弱了。还不如那个晚唐死于戏子之手的李存瑁,起码老爹的仇是无论如何要报的。

《鹿鸣之什》之局部

同样理由,高宗选太子,也是放弃了那个虐待小动物的胖小子,而选择了同样老实懦弱,甚至比他还无能的孝宗。于他本人倒是合适了,于国家发展未必有利。不过,即使自己懦弱,想象中获得贤臣的支持和助力,成为一代明君的理想还是有的。“嗷嗷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把这几句放在他的明月之诗里,展示的是一种渴求人才,企望和平的夙愿。汉末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千里之内,罕有人烟,多亏了一干人才的相助,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为最后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曹操才很自信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时情况与南宋初年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

《鹿鸣之什》之局部

所以,高宗命题作《鹿鸣之什图》,想必是读诗至此,心有戚戚焉。他也曾经历丧乱之苦,也曾奔波于逃亡之路,因此喜欢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珍惜危难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依赖。虽然他懦弱,但他却依然有模糊的理想。王道之治,在他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国恨家仇,不可能忘记,但实现却有难度,那么,想象中总可以体味一下那个感觉,于是,《诗经》之“鹿鸣之什”,就成了他吟唱的旋律,他凄楚的回忆,是他的过去,是他的理想,是他的寄托。

恰恰是马和之的绘画技艺,以一种不温不火的笔法勾勒出干干净净的画面,构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握故事的主题也是围绕着招贤展开。君臣二人的合作,也是美术史上的一个美谈了。

(摘自《云舒浪卷:南宋时期的名画》 陈文璟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请回复:团城

品味艺术,探秘国宝关于我们团城艺术微信号:tuanchengartweibo:@北京恩祥团城艺术馆(@tuanchengart)web:www.tuanchengart.comtel:010-64036839

马和之,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宗绍兴(1131—1162)时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就是建设部副部长,也有说只是画院待诏,在古代这也正常。不管怎么说,总之是马和之的艺术才能获得了高宗赵构的肯定,每写《诗经》,即命他补图,内容包括草虫、花鸟、楼阁、走兽、人物、山水、煌煌巨制,无所不备。

“鹿鸣之什”就是《诗·小雅》中的第一组,包括鹿鸣、四牡、皇皇者华、棠棣、伐木、天保、采薇、出车、鱼丽、杕杜十篇。以十篇为一卷,故名之曰“什”。此卷一诗配一图,按照诗文内容较细致地描绘了诗歌所叙的主要情景,可谓最早的插图版图书。

《鹿鸣之什图》 之局部

宋 马和之

长卷 绢本 设色

纵28厘米,横864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碍于题材的局限性和皇帝的爱好,此画艺术风格倾向于写实,主要采用了马蝗描勾勒人物和树石轮廓,力求细条古朴,简劲飘逸。此描法脱胎于唐吴道子“行笔磊落,挥霍如莼菜条”的兰叶描,但线条变得短促,力度显然加强,韧性也因之而增加变化,更加莫测,于是,绘画在有古意的情况下,又不失文气,十分难得。

不过,客观地讲,此图应是皇帝的命题之作,这于图卷内容和画家身份是可以推测和确认的。画家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而已,并且必定符合皇帝的口味才可,尤其是作为国家领导人的赵构的题字使之最终得以定稿。所以,如果要从文化角度来理解这幅画,反而不用分析马和之,而应该是宋高宗,毕竟是他提出的课题,也直接参与了创作(题款),最后也是按照他的意思定稿,所以表现的其实也是他的胸怀。

《鹿鸣之什》之局部

总体来说,宋高宗并不是一个坏人,他是一个懦弱的、可怜的、爱学习的人。这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是分不开的。

年轻时颠沛流离,贵为天子之后,一样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以致精神压力过大而丧失了生育能力,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但放大来看,作为皇帝的他,没有生育能力,就是一个国家大事,可是这个大事只能由他自己来完成,即使岳飞也不能过问。历史记载,岳飞之死应与其要求尽早立太子有关。这样的事,不该由武将提出。有宋一朝,因为宋太祖是黄袍加身的关系,对于大将向来敏感。而岳武穆为国心切,越了底线,虽有情可原,但政治自古就是很残酷的,何况还有秦桧这个坏蛋。

《鹿鸣之什》之局部

秦桧的势力是不能想象的,他实际上挟持了宋高宗。史书记载,高宗后来接见秦桧时,皇帝本人在靴子里都藏了一把匕首,以防不测,而秦桧死时,高宗更是松了一口气,说:“总算可以睡个安稳觉了。”这就是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后来有些人为了给秦桧翻案,泯灭了基本的道德认识,把残害岳武穆的责任推到赵构身上,以昭秦桧之无可奈何,真是令人不齿。

不过,虽有客观因素,但高宗的懦弱还是来自他的本性。当他为母亲吴太后做寿的时候,老妈对儿子说:“不图有这样幸福的日子!”唉,忘记了国仇家恨,忘记了北狩的老爹老哥,纵情于欢乐当中,高宗也太懦弱了。还不如那个晚唐死于戏子之手的李存瑁,起码老爹的仇是无论如何要报的。

《鹿鸣之什》之局部

同样理由,高宗选太子,也是放弃了那个虐待小动物的胖小子,而选择了同样老实懦弱,甚至比他还无能的孝宗。于他本人倒是合适了,于国家发展未必有利。不过,即使自己懦弱,想象中获得贤臣的支持和助力,成为一代明君的理想还是有的。“嗷嗷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把这几句放在他的明月之诗里,展示的是一种渴求人才,企望和平的夙愿。汉末军阀混战,百姓流离失所,千里之内,罕有人烟,多亏了一干人才的相助,曹操最终统一了北方,为最后国家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曹操才很自信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当时情况与南宋初年应该是有相似之处的。

《鹿鸣之什》之局部

所以,高宗命题作《鹿鸣之什图》,想必是读诗至此,心有戚戚焉。他也曾经历丧乱之苦,也曾奔波于逃亡之路,因此喜欢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更珍惜危难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依赖。虽然他懦弱,但他却依然有模糊的理想。王道之治,在他来说,就是自己的理想。国恨家仇,不可能忘记,但实现却有难度,那么,想象中总可以体味一下那个感觉,于是,《诗经》之“鹿鸣之什”,就成了他吟唱的旋律,他凄楚的回忆,是他的过去,是他的理想,是他的寄托。

恰恰是马和之的绘画技艺,以一种不温不火的笔法勾勒出干干净净的画面,构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把握故事的主题也是围绕着招贤展开。君臣二人的合作,也是美术史上的一个美谈了。

(摘自《云舒浪卷:南宋时期的名画》 陈文璟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

请回复:团城

品味艺术,探秘国宝关于我们团城艺术微信号:tuanchengartweibo:@北京恩祥团城艺术馆(@tuanchengart)web:www.tuanchengart.comtel:010-64036839


相关内容

  • 南宋名画赏析 | 万壑起松风--李唐[万壑松风图]
  • 靖康二年(1127),金人南侵,势如破竹,掳走了徽.钦二帝及宫中一干人等,包括画师.工匠等数千人被迫北上.落难途中,宋皇太子大喊"百姓救我!"无人能应.平日以百姓为草芥,危难时刻却求救于百姓,此情此景,令人叹息.作为院派画家的李唐大概也在此列,也看到了这种不堪忍受的场景,所以,年 ...

  • 河北省2011中考语文20首古诗词赏析
  • 一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作者简介 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了解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 ...

  • [诗经]第一百七十一篇[南陔]
  • [篇目]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赏析一]~~[赏析五] [古风泊客一席谈] 南陔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 (今佚) [作品介绍] 南陔为<诗经>篇目第四卷<小雅>之<鹿鸣之什>的第十一篇.宋本解释为:比笙诗也.有声无辞.旧在鱼丽之後.以仪礼考之.其 ...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赏析题
  • <诗词五首>赏析题答案 2017.12 <饮酒>中考试题集萃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 ...

  •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赏析
  •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唐代诗人. (1)对"阔"的赏析:"阔"表现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春意已浓的景象. (2)对"生""入"的赏析: (3)" ...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田园诗歌对比赏析 摘要:陶渊明和华兹华斯-两位中西田园诗巨匠,共同用自然清新,不事雕琢的语言,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闲雅的田园生活,在中西诗歌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绝唱.两人跨越了不同国度,不同时代,但却有着相似的诗歌风格,本文将对比赏析两大诗人的田园诗作的异同之处以及造成这种异同之处的文 ...

  • 人教版初一下册课外古诗十首经典赏析
  • 古诗鉴赏 [山中杂诗] (吴均·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填空:①诗中表明诗人家住于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山中的两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②诗中描写山中有趣生活(富有情趣)的两句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赏析: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

  • 点绛唇⑴·丁未冬过吴松作⑵
  • 点绛唇⑴·丁未冬过吴松作⑵ 燕雁无心⑶,太湖西畔随云去⑷.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⑸. 第四桥边⑹,拟共天随住⑺.今何许⑻.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⑼.[1] 2注释译文 ⑴点绛唇:词牌名.四十一字,前片三仄韵,后片四仄韵.<清真集>入"仙吕调",元北曲同,但平仄句式略异,今 ...

  •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0首古诗鉴赏
  • 七年级下册诗词赏析 (一)<山中杂诗> [南朝]吴均 (三)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本诗作者是被称为" 诗仙 "的 李白 ,字 太白,号青莲居士,浪漫主义大诗人.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峨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