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祖冲之、贾思勰、裴秀)主要成就;2、玄学形成的时间、思想特点、主要经典、政治主张和活动中心;3、道教发展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4、佛教传播的原因;5、范缜《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和灭佛的两个人物;6、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和民歌的代表作;7、书法艺术形成的时间及主要代表人物、成就;8、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著名石窟。
1、玄学:①出现时间:
②思想特点: ③形成原因: ④主要经典:
⑤政治主张:
⑥活动中心:
⑦代表人物:
2、道教的发展:①东晋葛洪:A、改造方法:
B、主要主张:
C、影 响:
②萧梁陶弘景:A、改造方法:
B、影 响:
3、佛教:①传播原因: ②社会危害:A、
B、
C、
③反佛思想:范缜和《神灭论》
A、朝代:
B、观点:
C、意义:
④灭佛活动:A、人物:
B、原因: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①特点:
②表现:
3、建安文学:①概 念: ②代表作:A、 ;B、 ;C、
4、陶渊明与田园诗:①朝 代:
②特 点:
③代表作:
5、骈文:①朝 代:
②概 念:
③代表作:
6、民歌(新乐府诗):①朝代:
②南方:A、特 点:
B、代表作:
③北方:A、特 点:
B、代表作:
7、小说兴起:①代表作: ;②内 容: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①形成:A、时间:
B、代表:
②曹魏:A、代表:
B、成就:
③东晋:A、王羲之:尊 称: ;
代表作:
B、王献之
2、绘画艺术:①特点:
②三国;
③东晋:A、代表人物:
B、绘画特点:
C、代 表 作:
3、石窟艺术:①兴起原因:
②艺术宝库:A、 ;B、
基础网络
魏晋刘微:运用极限理论提出圆周率的正确市场计算方法。
①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早于外国近千年。
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经验、的利用等。
,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①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 ②以《水经》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历
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老》、《庄》为经典、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竹林七贤”。
形存神存,体亡神灭。
。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木兰辞》等。
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兰亭序》、《黄庭经》是其代表。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
重点、难点、考点
1、关于文化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特点的关系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一定社会的文化特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1)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人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
注》等。
2、道家与道教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教家,这是一种误解。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 为了避免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含混,有必要把道家与道教严格区别开来,总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1)先秦无道教,只有老子哲学、庄子哲学,以及与他们的哲学相应的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汉代的道家代表西汉时期融合各派的一种思潮,它以黄老清静无为思想为基础,包括儒、
墨、阴阳、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
(3)学术界习惯把老庄学派称为道家,是后起的一种学派分类观念。东汉时期严君平《老子指
归》开始有了以老庄为道家的倾向。魏晋玄学早期“老庄”联称,后期“庄老”联称。魏晋以后,以老庄为道家的分类法得到承认,这个“道家”不同于司马炎的道家,乃属于哲学。
(4)道教是宗教。它有团体、教派、教义、宗教规范仪式、宗教组织、固定数量的信徒、固定
的教派传授系统、共同信奉的经典、固定的传布地区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它区别于道家,与儒、佛并称为三教。
3、关于佛教盛行的问题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如下方面分析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跟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第四,思想混乱复杂,尽管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但玄学、佛学、道教的官方化带来了思想的混乱o
②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民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苦难,反
而大大加重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4、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和范缜的比较
王充和范缜分别是东汉和魏晋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是反对封建神学的,范缜《神灭论》是反对佛教的发展。二者在主张上相同之处都阐述了精神与肉体与形体的关系,但范缜的认识更加深刻。
5、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的哲学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的哲学、宗教主要有:玄学、道教、佛教,还有反佛的无神论。 关系:①玄学,以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
②道教也得以改造,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
丰富道教教义。
③佛教理论发展,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得到迅速的传播。随着佛教传布,不断有人反佛灭佛,范缜更是著《神灭论》,给佛教以沉重打击。
第五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本节学习重点:
1、魏晋南北朝时期科学技术进步(祖冲之、贾思勰、裴秀)主要成就;2、玄学形成的时间、思想特点、主要经典、政治主张和活动中心;3、道教发展的两个代表人物及其历史地位;
4、佛教传播的原因;5、范缜《神灭论》的历史意义和灭佛的两个人物;6、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和民歌的代表作;7、书法艺术形成的时间及主要代表人物、成就;8、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特点和代表人物、著名石窟。
1、玄学:①出现时间:
②思想特点: ③形成原因: ④主要经典:
⑤政治主张:
⑥活动中心:
⑦代表人物:
2、道教的发展:①东晋葛洪:A、改造方法:
B、主要主张:
C、影 响:
②萧梁陶弘景:A、改造方法:
B、影 响:
3、佛教:①传播原因: ②社会危害:A、
B、
C、
③反佛思想:范缜和《神灭论》
A、朝代:
B、观点:
C、意义:
④灭佛活动:A、人物:
B、原因:
三、承上启下的文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展的原因:
2、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特点:①特点:
②表现:
3、建安文学:①概 念: ②代表作:A、 ;B、 ;C、
4、陶渊明与田园诗:①朝 代:
②特 点:
③代表作:
5、骈文:①朝 代:
②概 念:
③代表作:
6、民歌(新乐府诗):①朝代:
②南方:A、特 点:
B、代表作:
③北方:A、特 点:
B、代表作:
7、小说兴起:①代表作: ;②内 容:
四、大放光彩的艺术
1、书法艺术:①形成:A、时间:
B、代表:
②曹魏:A、代表:
B、成就:
③东晋:A、王羲之:尊 称: ;
代表作:
B、王献之
2、绘画艺术:①特点:
②三国;
③东晋:A、代表人物:
B、绘画特点:
C、代 表 作:
3、石窟艺术:①兴起原因:
②艺术宝库:A、 ;B、
基础网络
魏晋刘微:运用极限理论提出圆周率的正确市场计算方法。
①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早于外国近千年。
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牧经验、的利用等。
,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①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的注。 ②以《水经》为纲,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水道流经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是历
史、地理和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老》、《庄》为经典、称为“三玄”,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
“竹林七贤”。
形存神存,体亡神灭。
。 《归园田居》、《桃花源诗》。
、《木兰辞》等。
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兰亭序》、《黄庭经》是其代表。其子王献之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二王”。
。
重点、难点、考点
1、关于文化特点与社会政治、经济特点的关系
一定的社会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并为之服务。一定社会的文化特点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特点所决定的。
(1)带有封建割据的烙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具体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如南北朝民歌风格的迥然不同,外来佛教艺术在南北的差异,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迹;南方佛教艺术多由寺院组织完成,北方佛教艺术多由信徒制作等。
(2)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来自不同民族优秀分子的创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体现了不同民族的风格。
(3)思想领域异常活跃。道教官方化,佞佛与反佛斗争激烈,玄学一度盛行,儒道释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尤其是佛教,经历了传人中国后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经济领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学艺术的各个门类,也无不打上佛教影响的烙印。
(4)科技成果成就突出。如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郦道元的《水经
注》等。
2、道家与道教
学术界长期流行一种见解,认为老子、庄子为道教家,这是一种误解。
老子是哲学家,不是宗教家,也未创立宗教。老子的著作是学术性的,不是宗教性的。 为了避免长期积累下来的观念含混,有必要把道家与道教严格区别开来,总括起来,有以下四点值得注意:
(1)先秦无道教,只有老子哲学、庄子哲学,以及与他们的哲学相应的老子学派、庄子学派。
(2)汉代的道家代表西汉时期融合各派的一种思潮,它以黄老清静无为思想为基础,包括儒、
墨、阴阳、名、法各家的部分内容。
(3)学术界习惯把老庄学派称为道家,是后起的一种学派分类观念。东汉时期严君平《老子指
归》开始有了以老庄为道家的倾向。魏晋玄学早期“老庄”联称,后期“庄老”联称。魏晋以后,以老庄为道家的分类法得到承认,这个“道家”不同于司马炎的道家,乃属于哲学。
(4)道教是宗教。它有团体、教派、教义、宗教规范仪式、宗教组织、固定数量的信徒、固定
的教派传授系统、共同信奉的经典、固定的传布地区等。以上这些特点,使它区别于道家,与儒、佛并称为三教。
3、关于佛教盛行的问题
佛教盛行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这一现象,应注重从如下方面分析 ①佛教盛行的原因:
第一,社会动荡不安,长期的战乱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第二,佛教本身有很大的欺骗性,佛教所宣传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思想,把人们的跟光从痛苦的现实转移到无法验证的来世幸福上,很容易欺骗和麻痹广大劳动人民。
第三,统治阶级的提倡。第四,思想混乱复杂,尽管儒家思想仍占统治地位,但玄学、佛学、道教的官方化带来了思想的混乱o
②佛教兴盛的表现:信奉佛教的人多,上至皇帝、王公、贵族和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信奉佛教;佛寺遍布各地,僧民众多;佛教寺院在政治、经济上有很大势力。
③佛教的影响:同佛教有关的建筑和石窟艺术得到迅速发展;佛教没有解脱人民的苦难,反
而大大加重人民的负担;客观上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出现了反佛教的斗争。范缜的《神灭论》揭穿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进行的欺骗。
4、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和范缜的比较
王充和范缜分别是东汉和魏晋时期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论衡》是反对封建神学的,范缜《神灭论》是反对佛教的发展。二者在主张上相同之处都阐述了精神与肉体与形体的关系,但范缜的认识更加深刻。
5、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的哲学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活跃在魏晋南北朝思想领域的哲学、宗教主要有:玄学、道教、佛教,还有反佛的无神论。 关系:①玄学,以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是当时社会流行的思想。
②道教也得以改造,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
丰富道教教义。
③佛教理论发展,适合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得到迅速的传播。随着佛教传布,不断有人反佛灭佛,范缜更是著《神灭论》,给佛教以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