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
一、学堂乐歌
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
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内容:(1)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国思想的;(《何日醒》《黄河》《中国男儿》)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曲;(《革命军》《光复纪念》《演说》)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出征》)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勉女权》《缠足苦》《女子体操》)
(5)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地球》《运动会》《跳舞》)
(6)少儿乐歌,向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赛船》、《春游》、《送别》)
(7)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尊孔》《忠君》《五伦》)
3、形式:齐唱曲(“单音歌曲”)、合唱曲(“复音歌曲”),这两类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4、曲调的来源:(1)歌调多取材于日本歌曲;(《中国男儿》、《何日醒》、《革命军》)
(2)选自欧美的歌曲填词;(《送别》、《跳舞会》、《勉学》、《拉纤行》)
(3)选自我国民间曲调;(沈心工《采茶歌》、《勉女权》、《缠足苦》等作品。)
(4)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华航琛《上课》、《美哉中华》、《黄河》、《春游》、《采莲曲》等数首。)
(4)同一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
(5)同一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人物: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人也
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6、学堂乐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1)辛亥革命以前将近10年;(2)辛亥革命以后将近10年
(3)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7、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对社会改革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而且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传唱和以乐歌为主的学校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较系统地输入了西方音乐知识。不仅 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而且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 乐的构成因素,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 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 发挥着战斗作用。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
的作者之一。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沈心工是我国最早对中
小学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科书的音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集——1904年《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
《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儿童歌曲——《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创作与1902年,是他留学日本期间的处女作,
也是中国第一首填词歌曲 )、《铁匠》、《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思想——《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
自己的创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辍悼歌》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 随着思想及环境变化而启用的名号甚多,如李哀、李岸、李息、息霜、弘一等250有余。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 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1906年在日本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同年,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在次年2月公演话剧《茶花女》中扮
演主角,是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1911年毕业回国,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8年在杭州
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代表作品:歌曲集——《国学唱歌集》、《李叔同歌曲集》
歌曲——《祖国歌》、《出军歌》、《春景》、《送别》、《西湖》、《归燕》、《采莲》、《秋夜》、《隋堤柳》
自己创作——《春游》(三声部合唱,我国最早的合唱作品)、《留别》、《早秋》、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歌》、
《送别》原名《故人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
★曾志忞(1878-1929),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他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法律。1903年如东京音
乐学校学习,曾参加沈心工发起的“音乐讲习会”。1904年他将该组织改建为“亚雅音乐会”。1905年他与朱少
屏组织了类似业余音乐学校的“国民音乐会”。1907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式的“上海贫儿
院”,并在其中设“音乐部”,组织了约四十人的管弦乐队。
他的音乐活动可归为三个方面:
(1)致力于开发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
(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有《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作品。
编印了《教育唱歌集》。
(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出版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初学者》、《乐典教
科书》(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音乐全书》、《和
声略意》,并发表《音乐教育论》论文。他在我国早期音乐教育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二、作曲家与作曲家群
★肖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鹏,号思鹤。广东中山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 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是 我国最早的一所体制较完备、规模较大和独立设校的音乐机构,该院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音乐高等教育的开始。1929 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他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代表作品: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均是易韦斋词)、《“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
合唱歌曲——《春江花月夜》;
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
大提琴曲——《秋思》;
弦乐四重奏——《小夜曲》(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
著作:《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编写教材《钢琴教科书》、《和声学》、《普通乐学》等。 ★赵元任(1892—1982)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
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中国第一位女性院长——杨步伟(赵元任之妻)
代表作品:主要著作——《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
歌集——《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
歌曲——《劳动歌》、《老天爷》、《西洋镜歌》、《卖布谣》(刘大白词)、《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
合唱——《海韵》。
介绍合唱曲《海韵》
《海韵》是合唱歌曲。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
集》。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
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三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不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
术效果。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作者都作了有意义的“中国化”实验,作品发表后,不少合唱团常在音乐会中演出,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
★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方
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等。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
促使人们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此外,他还是世界第一个提出欧亚大陆上存在的三个主
要的音乐体系理论的人。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
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 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县人,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是中国专业音乐教 育的奠基者之一。1924年如美国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转入耶鲁大学音 乐系,他作的交响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1930年应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之聘请,任教授兼教务主任。 1934年与萧友梅、韦瀚章合编《音乐杂志》。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黄自的音乐创作涉及题材体裁较广, 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1933,(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
歌曲——《玫瑰三愿》(龙七词,1932年),《九·一八》《南乡子》《花非花》、《思乡》、《春思曲》等; 歌曲集——《春思曲》
合唱——《旗正飘飘》、《抗敌歌》
器乐曲——《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两部交响音乐作品
论著——《和声学》、《音乐史》
音乐论文——《音乐的欣赏》、《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勃拉姆斯》、《调性的表情》
此外,还有近30首学生歌曲,15首儿童歌曲和《天伦歌》等电影歌曲。
简述《长恨歌》
《长恨歌》创作于1932年,韦瀚章词。作品内容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
的标题,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
音乐结构:《长恨歌》共有10段词,黄自原计划写成10个乐章,但属于独唱部分的第四、第七、第九乐章
因故未及完成。这七个乐章分别是:
一、仙乐飘飘处处闻(混声四声部合唱)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声部合唱及女高音和男低音的独唱、二重唱)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四声部合唱)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四声部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八、山在虚无飘渺间(女声三声部合唱)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声部合唱及男低音独唱)
创作背景: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猖獗。他们
不断深入内地,并在上海挑衅,当时驻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英勇反击,而腐败的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政
策,在这民族生死存忙严重局势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
创作原因:(1)为了填补当时我国合唱教材中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
(2)通过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描写,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给予了深 切的同情,同时也对李隆基“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进行了批判,有“针砭时弊”的积极 倾向,反映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不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历史地位:《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紫艺),云南玉溪人。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涣玉、王达平等。我 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郭沫若曾赞誉聂耳是“中国革命之号角”。 1931年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团。
代表作品: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影片《风云儿
女》)、《塞外村女》(影片《逃亡》)、《梅娘曲》、《卖报歌》、《开路先锋》等。
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4首。
聂耳群众歌曲创作的特征:
(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2)丰富、多变的句式;(3)巧用休止;
(3)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 他的作品大多生动的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 心、毅力和乐观的气质。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诞生于1935年。作曲家将
这首散文体的自由新诗,谱写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一气呵成的战歌。歌曲中号角式的音调,主音的
连续重复,结束时的突然休止,这些手法都是极富创造性的。由于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建国之初便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2年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冼星海(1905—1945)
广东番禺人,中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和教育家,聂耳道路的继承者。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 校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在上海,武汉等地抗日救 亡歌咏运动。1938年冬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被送望苏联,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作有歌曲数百首(现存250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曲4部、狂想曲1部
以及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曲多首。他是近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高成功率的作曲家,逝世后被誉为“人
民音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夜半歌声》、《黄河之恋》、《救国军歌》等。 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歌剧——《军民进行曲》
交响乐——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
交响组曲——四部交响组曲:《后方》、《牧马词》、《敕勒歌》、《满江红》
交响音画——《中国生活》
管弦乐——《中国狂想曲》、《谐谑曲》
室内乐——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达》、《d 小调奏鸣曲》
其中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民族解放运动”为题材的大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全 曲由“锦绣河山”、“历史国难”、“保卫祖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4个乐章。
简述《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1939)——光未然词。分为序曲和八个乐章:《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生三声部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与女声三声部伴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八个声部混声合唱)。
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创作灵感被激发,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又序曲和八个乐章组成,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历史意义: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这部交响性、写实性、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具有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堪称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及其他体裁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任光(1900—1941)浙江嵊县人。早年曾在法国学习钢琴修理和作曲,回国后从事歌曲创作及电影、戏剧配乐 等工作。他创作的歌曲40多首大多是电影歌曲,当时被称为著名电影作曲家。代表作是《渔光曲》、《打回老家 去》、《王老五》、《母性之光》等,中国乐器合奏曲《彩云追月》
★刘雪庵(1905—1985)四川铜梁人。曾在国立音专师从黄自专攻作曲。
代表作品:抗战歌曲《长城遥》、《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独唱歌曲《红豆词》、《春夜
洛城闻笛》、《飘零的落花》等,电影歌曲《何日君再来》、《早行乐》,钢琴音乐《中国组曲》等。
★吕骥(1909—2002)湖南湘潭人。创作歌曲多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如歌曲《自有 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荒》、《大丹河》、《祖国颂》和大合 唱《凤凰涅槃》。发表音乐论文多篇,有《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
★张曙(1909—1938)原名张恩袭,安徽人。创作歌曲有200多首,内容多反映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 音调富有民族特色。作品:《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打豺狼》、《洪波曲》等。
★张寒晖
★陈田鹤(1911—1955)浙江永嘉人,原名启东,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入国立音专学习理论作曲,创 作以抒情歌曲见长。
主要作品:歌曲 ——《采桑曲》、《秋天的梦》、《牧歌》
歌剧——《荆轲》
清唱剧 ——《河梁话别》1946
钢琴曲 ——《序曲》1934、《血债》等。
★安波(1915—1965)山东牟平人,原名刘清禄,曾用笔名牟声,作曲家。在延安鲁艺学习后留校工作,解放后 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表演唱——《拥军花鼓》1943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
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与张鲁等合作)
主要论著——《秦腔音乐》
★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作曲家、音乐学家。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抗战前投身于抗日宣传,后 入延安鲁艺音乐系工作。
代表作品:歌曲——《南泥湾》(1943年贺敬之词)、《我们是民主青年》(1946)、《咱们工人有力量》(1948) 秧歌剧——《夫妻识字》(1944年)
歌剧——《白毛女》(1945年,与张鲁、瞿维等合作)、《小二黑结婚》
管弦乐——《陕北组曲》
★郑律成(1918—1976)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国籍,曾在鲁艺学习。
代表作品:歌曲——《延水谣》(1939年,熊复词)、《延安颂》(1938年,莫耶词)以及《八路军军歌》、《八路 军进行曲》(均《八路军大合唱》选曲)等。
合唱——《《八路军大合唱》
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曾在人民军队中广为流传。后者在解放战争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瞿希贤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创作题材宽泛,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影响广泛的合唱作品有《飞来的花瓣》、《乌苏里船歌》、《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青主(1893—1959) 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音乐理论家,作曲家。1912年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 法学系,见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主要作品有《我住长江头》、 《大江东去》、《清歌集》等。
三、器乐音乐及音乐家
近代器乐由新型器乐和传统器乐两部分组成。新型器乐分中国乐器音乐与西洋乐器音乐两类。中国乐器音乐 创作以二胡独奏音乐最为显著,西洋乐器音乐创作主要是钢琴、小提琴独奏音乐和管弦乐队音乐。
◆中国乐器音乐
★华彦钧(1893-1950)
又称“阿炳”或“瞎子阿炳”, 民间著名的音乐家,江苏无锡人。道士之子,幼年丧母,25岁双目失明, 以卖唱、奏乐为生。他精通各种民族乐器,尤以二胡、琵琶的演奏造诣最高,却为生活所迫沦为街头流浪艺人, 饱受苦难。敌伪时期,阿炳曾不顾敌伪暴力在群众中演唱抗日新闻。解放后,党和政府曾计划录制他的演奏曲目, 但只初步录了6首,他既于1950年病故。他的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达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以及对现 实生活的深刻感受。
代表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以为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缩减,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 至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七时伏,扣人心弦。
★刘天华(1895—1932)
江苏省江阴人,出生在一个主张新学的知识分子家庭。五四时期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开拓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二胡在高等 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并吸取西洋音 乐进步因素的专业民族器乐作曲家和革新家。1927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进行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 社”。刘天华一生创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1首丝竹合奏曲等器乐作 品。
代表作品:十大二胡曲——《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烛影摇红》、 《苦闷之讴》、《光明行》、《独弦操》。
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3首。
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创作特点:
(1)在创作上,这些作品主题富于鲜明的标题性。
(2)在乐曲音调和曲式结构方面,即采用了散板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等民族传统器乐因素,又成 功地吸收了西洋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变奏曲式结构、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并用等的因素, 丰富了我国民族器乐语汇。
(3)在演奏方面,充分发挥了二胡的表现和特点,借用了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方法,如古琴泛音演奏,小提琴 的跳弦、颤弦、换把等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4)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把二胡这种民族乐器搬上了音乐独奏舞台。
民族器乐的改进、发展和贡献:
(1)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包括47首练习曲的《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 曲,改变了二胡、琵琶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
(2)改制二胡,从而改良其音乐、音质;
(3)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改进了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位,并 吸收了提琴的某些演奏技法;
(4)参照西洋记谱法改进了传统的工尺谱,使用五线谱和工尺谱根据实际演唱记录了京剧唱腔——《梅兰 芳歌曲谱》,还搜集整理了其他一些乐谱,是近代中国科学记谱、整理存活传统音乐的良好开端;
(5)改进琵琶教学,创作15首琵琶练习曲,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 ★30—40年代的二胡音乐
二胡独奏音乐在30—4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音乐,在晚会、音乐会中,二胡独奏节目已较常见。刘天华 等人演奏灌录了二胡独奏的唱片。30年代初出现了二胡独奏音乐会。1945年,陈振铎在重庆出版了《怎样习奏
二胡》的书(采用简谱),对二胡的普及起了很好的作用。
著名二胡曲:陆修棠——《怀乡行》、《孤雁》、《风雪漫天》
陈振铎——《嘉陵江泛舟曲》、《田园春色》
刘北茂——《汉江潮》、《漂泊者之歌》、《小花鼓》
杨大钧——《胜利曲》、《晨曦》
吴伯超——《秋感》
谭小麟——《湖上》
黄锦培——《阳光华想曲》、《青阳歌》。黄锦培的二胡协奏曲《阳光华想曲》是见于记录的第 一首中国二胡协奏曲,也是大型二胡音乐的开篇。
30—40年代,二胡音乐的创作队伍:
(1)业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刘天华之弟子陈振铎等,其创作主要沿刘天华之路;
(2)通过拜师学艺或自学取得较好的演奏水平者,如杨大钧等,其创作不拘成法,尤其注意社会问题;
(3)即在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学习过中国乐器演奏,又到国外系统地学习过西洋音乐者,如吴伯超、谭小麟等, 其创作多属音乐会作品,影响主要在艺术院校。
合奏音乐
近代中国主要的器乐合奏曲:刘天华——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谭小麟——《子夜吟》、《前锋》、《湖光春色》
吴伯超——《飞花点翠》、《蜻蜓点水》
杨大钧——《大地回春》
黄锦培——《华夏英雄》、《丰湖忆别》
朱英——《海上之夜》、《枫桥夜泊》
管荫深——《凤阳花鼓》
水金——《快乐的农村》
朱践耳——《南泥湾主题变奏曲》
合奏音乐的主要来源:
(1)民歌音乐、传统器乐、其他传统音乐曲调及作曲家新的创作;
(2)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各种因素,保持和发扬某种风格和情趣的创作;
(3)作曲家全新的创作。
合奏音乐的创作特点:
(1)乐队编制大多以吹、拉、弹奏乐器为主,以轻、简的打击乐为辅;
(2)民间式的变奏手法是音乐发展最常用的手法,简繁对应为主的声部处理、齐奏在音乐中占重要地位;
(3)强调乐段间的对比性、注重主题音乐在展开中的一贯发展、有些作品较好的使用了声部层次和多种复 调手法;
(4)作品通俗易懂,音乐流畅,易被群众接受;作品的艺术结构较简练且都有动听、个性的旋律;
(5)注重社会现实。
◆西洋乐器音乐
(一)钢琴音乐
钢琴独奏音乐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端于清末民初之际。
1915年,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1916年,萧友梅留德期间的《哀悼进行曲》、《小夜曲》。
1921年,《音乐杂志》上李荣寿的《锯大缸》、赵元任的《偶成》、沈仰田的《钉缸》。 后来水平较高的作品应推黄自的两首《创意曲》。
1934年由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个人出资倡办了我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 其中有六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脱颖而出,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头奖)、《摇篮曲》(名誉二奖),俞便民的《c 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的《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以上均获二奖)。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标志着中国钢 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8年江文中的《五首素描》、《断章小品》在威尼斯第四届国际现代音乐节上获作曲奖。他回国后创作了 包括10首小曲的《北京万华集》、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 有较好享誉的还有刘雪庵的《中国组曲》、 老志诚的《秋兴》。
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在4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期作品《春之旅》组曲包含《待曙》、《舟 中》、《杨柳岸》、《晓峰之舞》4首小曲,后又《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这一时期的还有瞿维的 《花鼓》等优秀作品。
钢琴伴奏音乐
赵元任《听雨》及《海韵》、黄自《玫瑰三愿》、周淑安《纺纱歌》、江文也声乐套曲《台湾山地同胞歌》等 中的钢琴伴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曲在创作上的共性与个性分别是什么
共性:(1)多是有标题的小乐曲;(2)音乐素材多取自各地民歌,具有民族风格;(3)曲式以三段体为主;
(4)西方功能性和声与中国五声调式相结合;(5)织体右手多是旋律,左手多是和弦和分解和弦。
个性:(1)旋律清晰、和声淡雅、织体简洁;(2)多层次旋律和快速复杂的织体;(3)旋律欢快,织体丰满有力。
(二)小提琴音乐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近现代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1928年考入巴 黎音乐院,且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1931年回国,并创办广东音乐院。马思聪被誉为“中国的音 乐神童”,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创者。
代表作品:小提琴曲《摇篮曲》、《第一回旋曲》、《绥远组曲》即《内蒙组曲》(1937年,第三首《思乡曲》,根 据民歌《城墙上跑马》创编)、《西藏音诗》、《牧歌》、《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这批成功的中国小 提琴音乐作品的出现与流传,结束了中国人只能拉外国小提琴曲的历史,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有了 良好的开端。
(三)室内乐
马思聪《c 小调弦乐四重奏》、《G 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桑桐的小提琴与钢琴曲《夜景》
冼星海的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达》
萧友梅是最早谱写四重奏的作曲家。
冼星海在巴黎创作的《d 小调奏鸣曲》是现见最早在外国上演的中国室内乐作品之一。
★谭小麟(1911—1948)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琵琶演奏家,他40年代留美期间所写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中提琴与竖琴《浪漫曲》、《弦乐三重奏》有两部公演过,并受到好评。其《弦乐三重奏》获约翰·杰克森奖,这是中国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曲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作品。谭小麟的室内乐创作,在近代中国属高水平之列。
(四)合奏音乐
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
黄自——管线序曲《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
马思聪——《降E 大调第一交响曲》、《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贺绿汀——小型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
★郑志声(1903—1941)为歌剧《郑成功》写了五个片段(主题、小引、早晨、朝拜及合唱主题歌)。其中《早 晨》、《朝拜》等和他的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满江红》一起,由他亲自指挥中华交响乐团在重庆演出。
★冼星海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曲》、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四部交响组曲:《后方》、《牧马词》、《敕勒 歌》、《满江红》;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谐谑曲》;交响音画《中国生活》等。其中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 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民族解放运动”为题材的大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全曲由“锦绣河山”、“历史国难”、 “保卫祖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4个乐章。
40年代延安等地出现了管弦乐创作的热潮,出现了马可的《陕北组曲》、瞿维的《秧歌翻身》、寄明的《民 歌联奏》、程云的《生产舞曲》、李鹰航的《翻身工人》等。
★江文也(1910—1983)中国当代作曲家,祖籍福建,生于台湾,8岁起在厦门读书,13岁去日本东京。 代表作品:钢琴曲——《五首素描》、《小奏鸣曲》、《钢琴叙事曲“浔阳夜月”》
管弦乐品——《孔庙大成乐章》、《北京点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北京”》
歌剧——《香妃传》
歌舞剧——《大地之歌》
标题性幻想音乐诗——《台湾舞曲》
四、歌剧音乐
(一)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1891—1967)湖南湘潭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 歌舞剧的创作,作品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小小画家》、《春天的快乐》、《最 后的胜利》等12部儿童歌舞剧 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 一部儿童歌舞剧,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小小画家》是他儿童歌舞剧创作中最成功的一部。 其创作特点是依据古典或外来曲调的形式,戏曲或曲艺的腔调进行创作,始终注意保持民族传统音乐的风格和符 合儿童心理的情调。
★秧歌剧
秧歌剧是一种重要的戏剧体裁。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秧歌加以革新,创 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小歌剧,称为“秧歌剧”。秧歌剧吸收了道情等戏曲音乐和陕北民 歌因素,内容多为反映边区人民生产、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著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安波曲, 第一部新秧歌剧)、《夫妻识字》(马可)、《刘顺清》、《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 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白毛女》是近代中国的新歌剧,原名《喜儿》,创作于1945年初,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剧本由贺敬之、丁毅
执笔,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 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 世界的决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 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音乐教育 ★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乐院,是萧友梅在蔡元培等的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年于上海创建的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初建时由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全面掌管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学科分预科、本科、专科及选修课。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简称“上海国立音专”,萧友梅任校长。国立音乐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1938年4月10日创办于延安,学制初为9个月,设音乐、美术、戏剧三个系。 音乐系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向隅担任。同年8月,鲁艺增设文学系,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 4月,该院并入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部而创立的第一所最高艺术学府。 简述上世纪二十年代音乐社团的活动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1)开办讲座和短期训练班学习中西音乐(2)组织创作和演出(3)出版音乐刊物。
意义:(1)早期的音乐学校(2)传授新音乐知识和技能(3)活跃城市的音乐生活(4)培养早期音乐人才。 六、声乐
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抗日救亡歌咏特点:(1)数量多(2)题材集中(3)创作速度快(4)作品流传广(5)小型为主 群众歌曲
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的歌曲。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音乐结构:以简单、 小型者居多,音域不太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
填词的群众歌曲:(1)由外国歌曲填词的歌曲:沈心工的《竹马》(根据日本旧军歌《马号进行曲》填词)
李叔同的《送别》(用美国奥德维《梦见家乡和老母》填词) (2)20年代,在工农运动和军队中出现了许多填词配曲的反帝爱国歌曲,用《孟姜女》调填 配的《五卅运动》用《苏武牧羊调》填配的《救国歌》等。
(3)《共产儿童团歌》根据苏联少先队歌曲《在篝火旁》的部分曲调填词而成。 这类歌曲的特点:坚定的节奏,昂扬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斗争气质。
(4)30-40年代优秀的填词名作:根据美国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填词的《团结就是力量》; 根据《跌倒算什么》的曲调填词的《坐牢算什么》; 安波根据陕北民歌填词的《怎么办》、《拥军花鼓》; 张寒晖用陇东民歌填词的《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
改编的群众歌曲:田汉词,张曙编曲的《芦沟问答》
张鲁根据陕北民歌《闪扁担》调改编的《有吃有穿》
多首连套的新形式,如阮章竞用山西秧歌《苦伶仃》、《交城山》、《卖炒土》和《大挑菜》改编 而成的《妇女自由歌》
1943年,刘炽 编曲的《翻身道情》根据“陕北道情”音乐改编,富有特色的拖腔、浓烈的西 北说唱风格与戏曲式的唱腔融为一体,使这支改编歌曲具有十分洒脱、爽朗和鲜明的艺术色彩。
创作的群众歌曲:(1)“五四”时期:萧友梅根据古诗作曲的《卿云歌》,赵元任《劳动歌》等。
(2)抗日救亡时期: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1934)、《义勇军进行曲》(1935)
百灵作词,聂耳作曲的《码头工人歌》(1934) 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开路先锋》(1934) 任光作曲,安娥作词的《渔光曲》(1934)
塞克词,冼星海曲的《救亡歌》(1936)
赵启海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
桂涛词,冼星海曲的《在太行山上》(1938)
张寒晖作词作曲《松花江上》(1936)
麦新词曲的《大刀进行曲》(1937) 贺绿汀词曲的《游击队歌》(1937)
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的《长城谣》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群众歌曲创作:凯丰词,吕骥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先珂词,冼星海曲《游击军》
公木词,郑律成曲《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 陈毅词,何士德曲《新四军军歌》 李伟作词作曲《行军小唱》
《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马可词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曹火星词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儿童歌曲的创作:安娥词,聂耳曲《卖报歌》1933 麦新词,冼星海曲《只怕不抵抗》1937 方冰词,李劫夫曲《歌唱二小放牛郎》1942 独唱歌曲
独唱歌曲是代表歌曲创作艺术水平的主要部类。代表作曲家有 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聂耳、吕骥、
合唱歌曲
中国的多声部合唱歌曲创作约从清末民初开始陆续面世。李叔同的三声部合唱《春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三声部合唱歌曲。代表作曲家有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黄自、冼星海、贺绿汀、郑
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曾在人民军队中广为流传。后者在解放战争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大型声乐创作,较早者有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1932年,韦瀚章词)等,《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它的创作对其以后这一体裁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电影、戏剧歌曲
话剧自“五四”以来,电影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文艺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话剧加唱、电影配乐的形式, 也随着这些艺术的发展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30年代冼星海为田汉的话剧《复活》而写的《茫茫的西伯利亚》;
聂耳为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而写的《梅娘曲》、《告别南洋》、《春回来了》。
30—40年代是中国有声电影初创,电影歌曲迅速流传,电影中的独唱歌曲也成为广为流传的一类独唱曲。
这一时期,对电影歌曲作出重要贡献的有:聂耳、仁光、冼星海、贺绿汀等,沙梅、黄自、吕骥、舒模、江定仙、夏之秋等音乐家也写了不少好的电影歌曲。
聂耳为舞台剧《饥饿线》而写的《饥饿交迫之歌》等。
仁光曲、安娥词为电影《渔光曲》谱写的同名主题歌《渔光曲》。
聂耳在电影歌曲创作中的成就十分突出,他为《风云儿女》、《大路》、《桃李劫》等8部电影写了近20首歌曲,电影歌曲是聂耳音乐创作的主要类型。
冼星海于1935年起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他为《夜半歌声》作同名主题歌,田汉词。该曲深刻地表现了被毁容、迫害而不得不隐匿藏身的青年的愤怒、抗争和冲天怨气,是30年代电影歌曲中杰出的独唱曲。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为《乡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都市风光》、《胜利进行军》、《青年中国》、《春到人间》等20余部电影创作了歌曲。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神女》、《新中国》、《秋水伊人》、《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等。 《走进新时代》印青曲 《中国大舞台》刘青曲 《古老的歌》朱嘉琪曲
《再见吧!大别山》雷远生曲 《乡音,乡情》徐沛东曲
中国近代音乐史
一、学堂乐歌
1、定义:学堂乐歌是清代明初时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
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内容:(1)反映人民要求“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爱国思想的;(《何日醒》《黄河》《中国男儿》)
(2)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新政的胜利的歌曲;(《革命军》《光复纪念》《演说》)
(3)配合向中小学生进行“军国民教育”的军歌;(《出征》)
(4)呼吁妇女解放、鼓吹男女平等的;(《勉女权》《缠足苦》《女子体操》)
(5)宣传新的生活方式,反对封建迷信旧习俗的;(《地球》《运动会》《跳舞》)
(6)少儿乐歌,向儿童进行思想和知识教育的;(《勉学》、《赛船》、《春游》、《送别》)
(7)鼓吹忠君、尊孔等封建传统伦理道德的歌曲。(《尊孔》《忠君》《五伦》)
3、形式:齐唱曲(“单音歌曲”)、合唱曲(“复音歌曲”),这两类大多是根据现成格调填以新词而编成。
4、曲调的来源:(1)歌调多取材于日本歌曲;(《中国男儿》、《何日醒》、《革命军》)
(2)选自欧美的歌曲填词;(《送别》、《跳舞会》、《勉学》、《拉纤行》)
(3)选自我国民间曲调;(沈心工《采茶歌》、《勉女权》、《缠足苦》等作品。)
(4)我国音乐家自己创作;(华航琛《上课》、《美哉中华》、《黄河》、《春游》、《采莲曲》等数首。)
(4)同一个曲调被填以不同歌词;
(5)同一个词被填以不同的曲调。
5、代表人物:
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是沈心工,李叔同等音乐家。此外,像曾志忞,李华萱等人也
是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启蒙音乐家。
6、学堂乐歌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1)辛亥革命以前将近10年;(2)辛亥革命以后将近10年
(3)五四运动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以前
7、历史意义: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新音乐”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对社会改革发挥了一定的宣传教育工作,而且对于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堂乐歌的传唱和以乐歌为主的学校教育,向中国大众尤其是学生开始较系统地输入了西方音乐知识。不仅 介绍了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体裁,而且使许多新体裁和音调为我国人民所熟悉和接受,并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 乐的构成因素,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群众歌咏方式成为中国人民音乐生活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 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现代群众歌曲创作和专业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中国人民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 发挥着战斗作用。
★沈心工(1870-1947),学堂乐歌作者、音乐教育家。原名沈庆鸿,笔名心工,上海人,我国最早编写乐歌教材
的作者之一。1902年赴日本学习、考察,并与曾志忞创办“音乐讲习会”,1903年回国。沈心工是我国最早对中
小学及学前儿童特点编写音乐教科书的音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集——1904年《学校唱歌集》(共三集),辛亥革命后又陆续出版《重编学校唱歌集》(共六集),
《民国唱歌集》(共四集)和《心工唱歌集》等。
儿童歌曲——《体操——兵操》(又《男儿志气高》,创作与1902年,是他留学日本期间的处女作,
也是中国第一首填词歌曲 )、《铁匠》、《竹马》等。
宣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和爱国思想——《何日醒》、《革命军》、《美哉中华》
自己的创作——《革命必先革人心》、《军人的枪弹》、《黄河》、《采莲曲》、《今虞琴社社歌》、《辍悼歌》 ★李叔同(1880-1942),学堂乐歌作者,音乐家、美术教育家、早期话剧活动家。原名文涛,又名岸,字叔同, 随着思想及环境变化而启用的名号甚多,如李哀、李岸、李息、息霜、弘一等250有余。 李叔同多才多艺、诗 文、词曲、话剧、绘画、书法、篆刻无所不能。绘画上擅长木炭素描、油画、水彩画、中国画、广告、木刻等。他是中国油画、广告画、和木刻的先驱之一。1906年在日本编印出版中国第一份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同年,与曾孝谷、欧阳予倩等在日本创立我国最早的话剧演出团体“春柳社”,并在次年2月公演话剧《茶花女》中扮
演主角,是中国话剧史上饰演茶花女的第一人。1911年毕业回国,曾任《太平洋报》文艺编辑。1918年在杭州
虎跑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
代表作品:歌曲集——《国学唱歌集》、《李叔同歌曲集》
歌曲——《祖国歌》、《出军歌》、《春景》、《送别》、《西湖》、《归燕》、《采莲》、《秋夜》、《隋堤柳》
自己创作——《春游》(三声部合唱,我国最早的合唱作品)、《留别》、《早秋》、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歌》、《厦门第一届运动大会歌》、
《送别》原名《故人送别》,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歌。
★曾志忞(1878-1929),号泽民,又名泽霖,生于上海,他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主攻法律。1903年如东京音
乐学校学习,曾参加沈心工发起的“音乐讲习会”。1904年他将该组织改建为“亚雅音乐会”。1905年他与朱少
屏组织了类似业余音乐学校的“国民音乐会”。1907年学成回国后,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半工半读式的“上海贫儿
院”,并在其中设“音乐部”,组织了约四十人的管弦乐队。
他的音乐活动可归为三个方面:
(1)致力于开发普及音乐的社会活动。
(2)致力于学堂乐歌的编写,有《练兵》、《游春》、《扬子江》、《海战》、《新》、《秋虫》等作品。
编印了《教育唱歌集》。
(3)致力于音乐方面的著述,这是他最重要的贡献,出版了《乐理大意》、《唱歌及教授初学者》、《乐典教
科书》(这是我国最早出版的一本较完备的,系统介绍西方音乐体系的乐理教科书),《音乐全书》、《和
声略意》,并发表《音乐教育论》论文。他在我国早期音乐教育中起到较大的积极作用。
二、作曲家与作曲家群
★肖友梅(1884—1940)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鹏,号思鹤。广东中山人。1901年去日本学习教育及钢琴, 并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 1927年在蔡元培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音乐院——国立音乐院,是 我国最早的一所体制较完备、规模较大和独立设校的音乐机构,该院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音乐高等教育的开始。1929 年奉命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萧任校长。他被誉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宗师”。
代表作品:歌曲——《问》《南飞之雁语》(均是易韦斋词)、《“五四”纪念爱国歌》《卿云歌》
合唱歌曲——《春江花月夜》;
管弦乐曲——《新霓裳羽衣舞》;
大提琴曲——《秋思》;
弦乐四重奏——《小夜曲》(中国第一部重奏作品);
著作:《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编写教材《钢琴教科书》、《和声学》、《普通乐学》等。 ★赵元任(1892—1982)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常州人。中国语言科学的创始
人,被称为“汉语言学之父”。“罕见的通才”、“一个文艺复兴式的智者”。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中国第一位女性院长——杨步伟(赵元任之妻)
代表作品:主要著作——《国语新诗韵》、《现代吴语的研究》;
歌集——《新诗歌集》、《儿童节歌曲集》、《赵元任音乐作品全集》;
歌曲——《劳动歌》、《老天爷》、《西洋镜歌》、《卖布谣》(刘大白词)、《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
合唱——《海韵》。
介绍合唱曲《海韵》
《海韵》是合唱歌曲。女声独唱和混声合唱、徐志摩诗,赵元任曲。作于1927年,收入1928年的《新诗歌
集》。歌词以优美抒情又带有感伤的笔调,写一位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到家里,不怕大海风浪,暮色苍茫中
独自在海滩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歌曲通过合唱、女高音独唱和钢琴伴奏,表现了作为旁观者的“诗翁”,女郎和大海三种不同形象,它们各以不同的主导主题作基础,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渐展开,较好地发挥了合唱的艺
术效果。在旋律和声等方面,作者都作了有意义的“中国化”实验,作品发表后,不少合唱团常在音乐会中演出,是我国早期的一部有代表性的大型合唱作品。
★王光祈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在音乐学领域中努力进行探索的理论家。主要著作有《中国音乐史》《东方
民族之音乐》《东西乐制之研究》等。通过这些论著,他第一次向中国人系统地介绍了欧洲音乐文化和理论,并
促使人们重视以科学的方法来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此外,他还是世界第一个提出欧亚大陆上存在的三个主
要的音乐体系理论的人。
左翼音乐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左翼音乐工作
者为骨干并团结爱国民主音乐力量的无产阶级革命音乐运动。在革命歌曲创作和群众歌咏运动的发动组织方面, 创造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对中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黄自(1904—1938)江苏川沙县人,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是中国专业音乐教 育的奠基者之一。1924年如美国欧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兼修音乐,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后转入耶鲁大学音 乐系,他作的交响序曲《怀旧》获音乐学士学位。1930年应上海音专校长萧友梅之聘请,任教授兼教务主任。 1934年与萧友梅、韦瀚章合编《音乐杂志》。1935年发起创办上海管弦乐团。黄自的音乐创作涉及题材体裁较广, 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
代表作品:清唱剧——《长恨歌》1933,(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
歌曲——《玫瑰三愿》(龙七词,1932年),《九·一八》《南乡子》《花非花》、《思乡》、《春思曲》等; 歌曲集——《春思曲》
合唱——《旗正飘飘》、《抗敌歌》
器乐曲——《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两部交响音乐作品
论著——《和声学》、《音乐史》
音乐论文——《音乐的欣赏》、《西洋音乐进化史的鸟瞰》、《勃拉姆斯》、《调性的表情》
此外,还有近30首学生歌曲,15首儿童歌曲和《天伦歌》等电影歌曲。
简述《长恨歌》
《长恨歌》创作于1932年,韦瀚章词。作品内容取材于白居易的同名长诗,并选用其中的诗句作为各乐章
的标题,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
音乐结构:《长恨歌》共有10段词,黄自原计划写成10个乐章,但属于独唱部分的第四、第七、第九乐章
因故未及完成。这七个乐章分别是:
一、仙乐飘飘处处闻(混声四声部合唱)
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女声三声部合唱及女高音和男低音的独唱、二重唱)
三、渔阳鼙鼓动地来(男生四声部合唱)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男生四声部合唱)
六、宛转蛾眉马前死(女高音独唱)
八、山在虚无飘渺间(女声三声部合唱)
十、此恨绵绵无绝期(混声四声部合唱及男低音独唱)
创作背景:日寇加紧侵华、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猖獗。他们
不断深入内地,并在上海挑衅,当时驻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英勇反击,而腐败的国民党当局却采取不抵抗政
策,在这民族生死存忙严重局势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
创作原因:(1)为了填补当时我国合唱教材中缺乏“中国作品”的空白;
(2)通过对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二人爱情的描写,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给予了深 切的同情,同时也对李隆基“只爱美人醇酒不爱江山”进行了批判,有“针砭时弊”的积极 倾向,反映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不抵抗主义”的不满,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历史地位:《长恨歌》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第一部清唱剧。
★聂耳(1912—1935)原名聂守信,字子义(紫艺),云南玉溪人。笔名有黑天使、噪森、涣玉、王达平等。我 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郭沫若曾赞誉聂耳是“中国革命之号角”。 1931年考入黎锦晖主办的明月歌舞团。
代表作品: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码头工人歌》、《铁蹄下的歌女》(影片《风云儿
女》)、《塞外村女》(影片《逃亡》)、《梅娘曲》、《卖报歌》、《开路先锋》等。
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民族器乐合奏曲——《金蛇狂舞》、《翠湖春晓》等4首。
聂耳群众歌曲创作的特征:
(1)非方整性的曲体结构;(2)丰富、多变的句式;(3)巧用休止;
(3)突出地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 他的作品大多生动的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表现了他们的愤恨和反抗,同时,这些作品也充满了力量、信 心、毅力和乐观的气质。
《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诞生于1935年。作曲家将
这首散文体的自由新诗,谱写成由六个长短不等的乐句组成的、一气呵成的战歌。歌曲中号角式的音调,主音的
连续重复,结束时的突然休止,这些手法都是极富创造性的。由于它在中国人民解放斗争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建国之初便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代国歌,1982年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冼星海(1905—1945)
广东番禺人,中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活动家和教育家,聂耳道路的继承者。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 校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理论作曲。1935年回国在上海,武汉等地抗日救 亡歌咏运动。1938年冬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被送望苏联,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冼星海作有歌曲数百首(现存250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曲4部、狂想曲1部
以及小提琴、钢琴等乐器独奏、重奏曲多首。他是近代声乐创作中最多产、高成功率的作曲家,逝世后被誉为“人
民音乐家”。
代表作品:歌曲——《游击军》、《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夜半歌声》、《黄河之恋》、《救国军歌》等。 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歌剧——《军民进行曲》
交响乐——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
交响组曲——四部交响组曲:《后方》、《牧马词》、《敕勒歌》、《满江红》
交响音画——《中国生活》
管弦乐——《中国狂想曲》、《谐谑曲》
室内乐——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达》、《d 小调奏鸣曲》
其中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民族解放运动”为题材的大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全 曲由“锦绣河山”、“历史国难”、“保卫祖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4个乐章。
简述《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1939)——光未然词。分为序曲和八个乐章:《序曲》(管弦乐)、《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女生三声部合唱)、《河边对口曲》(男声对唱)、《黄河怨》(女高音独唱与女声三声部伴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怒吼吧,黄河》(八个声部混声合唱)。
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创作灵感被激发,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又序曲和八个乐章组成,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历史意义: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创造了富于战斗性的新的音乐形式和具有真正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这部交响性、写实性、气势磅礴的大合唱,具有中华民族的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特点,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堪称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为我国现代大型合唱及其他体裁形式的音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任光(1900—1941)浙江嵊县人。早年曾在法国学习钢琴修理和作曲,回国后从事歌曲创作及电影、戏剧配乐 等工作。他创作的歌曲40多首大多是电影歌曲,当时被称为著名电影作曲家。代表作是《渔光曲》、《打回老家 去》、《王老五》、《母性之光》等,中国乐器合奏曲《彩云追月》
★刘雪庵(1905—1985)四川铜梁人。曾在国立音专师从黄自专攻作曲。
代表作品:抗战歌曲《长城遥》、《流亡三部曲》之二《离家》、之三《上前线》等,独唱歌曲《红豆词》、《春夜
洛城闻笛》、《飘零的落花》等,电影歌曲《何日君再来》、《早行乐》,钢琴音乐《中国组曲》等。
★吕骥(1909—2002)湖南湘潭人。创作歌曲多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群众性的特点,如歌曲《自有 神》、《新编“九一八”小调》、《中华民族不会亡》、《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开荒》、《大丹河》、《祖国颂》和大合 唱《凤凰涅槃》。发表音乐论文多篇,有《论国防音乐》、《新音乐的展望》、《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等。
★张曙(1909—1938)原名张恩袭,安徽人。创作歌曲有200多首,内容多反映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 音调富有民族特色。作品:《日落西山》、《丈夫去当兵》、《打豺狼》、《洪波曲》等。
★张寒晖
★陈田鹤(1911—1955)浙江永嘉人,原名启东,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0年入国立音专学习理论作曲,创 作以抒情歌曲见长。
主要作品:歌曲 ——《采桑曲》、《秋天的梦》、《牧歌》
歌剧——《荆轲》
清唱剧 ——《河梁话别》1946
钢琴曲 ——《序曲》1934、《血债》等。
★安波(1915—1965)山东牟平人,原名刘清禄,曾用笔名牟声,作曲家。在延安鲁艺学习后留校工作,解放后 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
代表作品:表演唱——《拥军花鼓》1943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
民歌联唱——《七月里在边区》(与张鲁等合作)
主要论著——《秦腔音乐》
★马可(1918—1976)江苏徐州人,作曲家、音乐学家。曾在河南大学化学系学习,抗战前投身于抗日宣传,后 入延安鲁艺音乐系工作。
代表作品:歌曲——《南泥湾》(1943年贺敬之词)、《我们是民主青年》(1946)、《咱们工人有力量》(1948) 秧歌剧——《夫妻识字》(1944年)
歌剧——《白毛女》(1945年,与张鲁、瞿维等合作)、《小二黑结婚》
管弦乐——《陕北组曲》
★郑律成(1918—1976)原籍朝鲜,1950年入中国国籍,曾在鲁艺学习。
代表作品:歌曲——《延水谣》(1939年,熊复词)、《延安颂》(1938年,莫耶词)以及《八路军军歌》、《八路 军进行曲》(均《八路军大合唱》选曲)等。
合唱——《《八路军大合唱》
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曾在人民军队中广为流传。后者在解放战争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瞿希贤1948年毕业于上海国立音专作曲系,创作题材宽泛,风格多样,音乐语言清晰生动,刚柔兼备,具有 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艺术独创性。影响广泛的合唱作品有《飞来的花瓣》、《乌苏里船歌》、《听妈妈讲过去的事情》。 ★青主(1893—1959) 原名廖尚果,又名黎青,黎青主。音乐理论家,作曲家。1912年留学德国,入柏林大学 法学系,见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920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参加国民革命。主要作品有《我住长江头》、 《大江东去》、《清歌集》等。
三、器乐音乐及音乐家
近代器乐由新型器乐和传统器乐两部分组成。新型器乐分中国乐器音乐与西洋乐器音乐两类。中国乐器音乐 创作以二胡独奏音乐最为显著,西洋乐器音乐创作主要是钢琴、小提琴独奏音乐和管弦乐队音乐。
◆中国乐器音乐
★华彦钧(1893-1950)
又称“阿炳”或“瞎子阿炳”, 民间著名的音乐家,江苏无锡人。道士之子,幼年丧母,25岁双目失明, 以卖唱、奏乐为生。他精通各种民族乐器,尤以二胡、琵琶的演奏造诣最高,却为生活所迫沦为街头流浪艺人, 饱受苦难。敌伪时期,阿炳曾不顾敌伪暴力在群众中演唱抗日新闻。解放后,党和政府曾计划录制他的演奏曲目, 但只初步录了6首,他既于1950年病故。他的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表达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以及对现 实生活的深刻感受。
代表作品: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以为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其变奏手法,主要是通过句幅的扩充和缩减,并结合旋律活动音区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现音乐的发展和迂回前进。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所以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的。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从pp 至ff 。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七时伏,扣人心弦。
★刘天华(1895—1932)
江苏省江阴人,出生在一个主张新学的知识分子家庭。五四时期的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 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开拓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创立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为二胡在高等 学府争得了一席之地,同时他也是我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第一个用民族音乐创作技法规律,并吸取西洋音 乐进步因素的专业民族器乐作曲家和革新家。1927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以进行民乐改革为宗旨的“国乐改进 社”。刘天华一生创有47首二胡练习曲、15首琵琶练习曲、10首二胡曲、3首琵琶曲、1首丝竹合奏曲等器乐作 品。
代表作品:十大二胡曲——《病中吟》、《月夜》、《悲歌》、《良宵》、《闲居吟》、《空山鸟语》、《烛影摇红》、 《苦闷之讴》、《光明行》、《独弦操》。
琵琶独奏曲——《歌舞引》、《改进操》、《虚籁》3首。
器乐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创作特点:
(1)在创作上,这些作品主题富于鲜明的标题性。
(2)在乐曲音调和曲式结构方面,即采用了散板和带引子、尾声的自由多段体结构等民族传统器乐因素,又成 功地吸收了西洋音乐常用的“和弦琶音”和近关系转调、变奏曲式结构、自然音与变化音的并用等的因素, 丰富了我国民族器乐语汇。
(3)在演奏方面,充分发挥了二胡的表现和特点,借用了其他中西乐器的演奏方法,如古琴泛音演奏,小提琴 的跳弦、颤弦、换把等演奏手法,大大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巧。
(4)在中国音乐史上第一次把二胡这种民族乐器搬上了音乐独奏舞台。
民族器乐的改进、发展和贡献:
(1)参考小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的教学经验,编写了包括47首练习曲的《南胡练习曲》和一套琵琶练习 曲,改变了二胡、琵琶口传心授的旧教学方法;
(2)改制二胡,从而改良其音乐、音质;
(3)创造了二胡弓法、指法及其他演奏符号,改进了二胡的制造规格和记谱法,明确固定音高的定位,并 吸收了提琴的某些演奏技法;
(4)参照西洋记谱法改进了传统的工尺谱,使用五线谱和工尺谱根据实际演唱记录了京剧唱腔——《梅兰 芳歌曲谱》,还搜集整理了其他一些乐谱,是近代中国科学记谱、整理存活传统音乐的良好开端;
(5)改进琵琶教学,创作15首琵琶练习曲,将四相十品的传统琵琶加以改革,制作了六相和加半音品位的琵琶。 ★30—40年代的二胡音乐
二胡独奏音乐在30—40年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音乐,在晚会、音乐会中,二胡独奏节目已较常见。刘天华 等人演奏灌录了二胡独奏的唱片。30年代初出现了二胡独奏音乐会。1945年,陈振铎在重庆出版了《怎样习奏
二胡》的书(采用简谱),对二胡的普及起了很好的作用。
著名二胡曲:陆修棠——《怀乡行》、《孤雁》、《风雪漫天》
陈振铎——《嘉陵江泛舟曲》、《田园春色》
刘北茂——《汉江潮》、《漂泊者之歌》、《小花鼓》
杨大钧——《胜利曲》、《晨曦》
吴伯超——《秋感》
谭小麟——《湖上》
黄锦培——《阳光华想曲》、《青阳歌》。黄锦培的二胡协奏曲《阳光华想曲》是见于记录的第 一首中国二胡协奏曲,也是大型二胡音乐的开篇。
30—40年代,二胡音乐的创作队伍:
(1)业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如刘天华之弟子陈振铎等,其创作主要沿刘天华之路;
(2)通过拜师学艺或自学取得较好的演奏水平者,如杨大钧等,其创作不拘成法,尤其注意社会问题;
(3)即在国内音乐艺术院校学习过中国乐器演奏,又到国外系统地学习过西洋音乐者,如吴伯超、谭小麟等, 其创作多属音乐会作品,影响主要在艺术院校。
合奏音乐
近代中国主要的器乐合奏曲:刘天华——丝竹合奏曲《变体新水令》
谭小麟——《子夜吟》、《前锋》、《湖光春色》
吴伯超——《飞花点翠》、《蜻蜓点水》
杨大钧——《大地回春》
黄锦培——《华夏英雄》、《丰湖忆别》
朱英——《海上之夜》、《枫桥夜泊》
管荫深——《凤阳花鼓》
水金——《快乐的农村》
朱践耳——《南泥湾主题变奏曲》
合奏音乐的主要来源:
(1)民歌音乐、传统器乐、其他传统音乐曲调及作曲家新的创作;
(2)广泛吸收传统音乐的各种因素,保持和发扬某种风格和情趣的创作;
(3)作曲家全新的创作。
合奏音乐的创作特点:
(1)乐队编制大多以吹、拉、弹奏乐器为主,以轻、简的打击乐为辅;
(2)民间式的变奏手法是音乐发展最常用的手法,简繁对应为主的声部处理、齐奏在音乐中占重要地位;
(3)强调乐段间的对比性、注重主题音乐在展开中的一贯发展、有些作品较好的使用了声部层次和多种复 调手法;
(4)作品通俗易懂,音乐流畅,易被群众接受;作品的艺术结构较简练且都有动听、个性的旋律;
(5)注重社会现实。
◆西洋乐器音乐
(一)钢琴音乐
钢琴独奏音乐
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端于清末民初之际。
1915年,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是迄今所见中国人写的最早的钢琴音乐作品。
1916年,萧友梅留德期间的《哀悼进行曲》、《小夜曲》。
1921年,《音乐杂志》上李荣寿的《锯大缸》、赵元任的《偶成》、沈仰田的《钉缸》。 后来水平较高的作品应推黄自的两首《创意曲》。
1934年由俄罗斯作曲家齐尔品个人出资倡办了我国音乐史上第一次“征求中国风格钢琴曲”创作评奖活动, 其中有六首中国钢琴独奏作品脱颖而出,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头奖)、《摇篮曲》(名誉二奖),俞便民的《c 小调变奏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陈田鹤的《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以上均获二奖)。
贺绿汀的《牧童短笛》采用了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是近代中国钢琴音乐最杰出的作品,标志着中国钢 琴音乐创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38年江文中的《五首素描》、《断章小品》在威尼斯第四届国际现代音乐节上获作曲奖。他回国后创作了 包括10首小曲的《北京万华集》、钢琴三重奏《在台湾高山地带》。 有较好享誉的还有刘雪庵的《中国组曲》、 老志诚的《秋兴》。
丁善德的钢琴音乐,在4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早期作品《春之旅》组曲包含《待曙》、《舟 中》、《杨柳岸》、《晓峰之舞》4首小曲,后又《序曲三首》、《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 这一时期的还有瞿维的 《花鼓》等优秀作品。
钢琴伴奏音乐
赵元任《听雨》及《海韵》、黄自《玫瑰三愿》、周淑安《纺纱歌》、江文也声乐套曲《台湾山地同胞歌》等 中的钢琴伴奏。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钢琴曲在创作上的共性与个性分别是什么
共性:(1)多是有标题的小乐曲;(2)音乐素材多取自各地民歌,具有民族风格;(3)曲式以三段体为主;
(4)西方功能性和声与中国五声调式相结合;(5)织体右手多是旋律,左手多是和弦和分解和弦。
个性:(1)旋律清晰、和声淡雅、织体简洁;(2)多层次旋律和快速复杂的织体;(3)旋律欢快,织体丰满有力。
(二)小提琴音乐
★马思聪(1912—1987)广东海丰人,近现代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1928年考入巴 黎音乐院,且是考入巴黎音乐院的第一个东方人。1931年回国,并创办广东音乐院。马思聪被誉为“中国的音 乐神童”,是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创者。
代表作品:小提琴曲《摇篮曲》、《第一回旋曲》、《绥远组曲》即《内蒙组曲》(1937年,第三首《思乡曲》,根 据民歌《城墙上跑马》创编)、《西藏音诗》、《牧歌》、《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这批成功的中国小 提琴音乐作品的出现与流传,结束了中国人只能拉外国小提琴曲的历史,标志着中国小提琴音乐有了 良好的开端。
(三)室内乐
马思聪《c 小调弦乐四重奏》、《G 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
桑桐的小提琴与钢琴曲《夜景》
冼星海的小提琴与两架钢琴合奏曲《阿曼盖尔达》
萧友梅是最早谱写四重奏的作曲家。
冼星海在巴黎创作的《d 小调奏鸣曲》是现见最早在外国上演的中国室内乐作品之一。
★谭小麟(1911—1948)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琵琶演奏家,他40年代留美期间所写的《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中提琴与竖琴《浪漫曲》、《弦乐三重奏》有两部公演过,并受到好评。其《弦乐三重奏》获约翰·杰克森奖,这是中国所写的西洋乐器重奏曲在国外获奖的第一部作品。谭小麟的室内乐创作,在近代中国属高水平之列。
(四)合奏音乐
萧友梅——《新霓裳羽衣舞》
黄自——管线序曲《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
马思聪——《降E 大调第一交响曲》、《F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贺绿汀——小型管弦乐曲《晚会》、《森吉德玛》
★郑志声(1903—1941)为歌剧《郑成功》写了五个片段(主题、小引、早晨、朝拜及合唱主题歌)。其中《早 晨》、《朝拜》等和他的管弦乐队伴奏的合唱《满江红》一起,由他亲自指挥中华交响乐团在重庆演出。
★冼星海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响曲》、第二交响乐《神圣之战》;四部交响组曲:《后方》、《牧马词》、《敕勒 歌》、《满江红》;管弦乐曲《中国狂想曲》、《谐谑曲》;交响音画《中国生活》等。其中第一交响乐《民族解放交 响曲》是中国第一部以“民族解放运动”为题材的大型西洋乐器合奏音乐。全曲由“锦绣河山”、“历史国难”、 “保卫祖国”、“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4个乐章。
40年代延安等地出现了管弦乐创作的热潮,出现了马可的《陕北组曲》、瞿维的《秧歌翻身》、寄明的《民 歌联奏》、程云的《生产舞曲》、李鹰航的《翻身工人》等。
★江文也(1910—1983)中国当代作曲家,祖籍福建,生于台湾,8岁起在厦门读书,13岁去日本东京。 代表作品:钢琴曲——《五首素描》、《小奏鸣曲》、《钢琴叙事曲“浔阳夜月”》
管弦乐品——《孔庙大成乐章》、《北京点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北京”》
歌剧——《香妃传》
歌舞剧——《大地之歌》
标题性幻想音乐诗——《台湾舞曲》
四、歌剧音乐
(一)儿童歌舞剧
★黎锦晖(1891—1967)湖南湘潭人,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在音乐上的主要贡献为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 歌舞剧的创作,作品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三蝴蝶》、《小小画家》、《春天的快乐》、《最 后的胜利》等12部儿童歌舞剧 和《可怜的秋香》等24首儿童歌舞表演曲。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 一部儿童歌舞剧,被视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早期歌剧的萌芽。《小小画家》是他儿童歌舞剧创作中最成功的一部。 其创作特点是依据古典或外来曲调的形式,戏曲或曲艺的腔调进行创作,始终注意保持民族传统音乐的风格和符 合儿童心理的情调。
★秧歌剧
秧歌剧是一种重要的戏剧体裁。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音乐工作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秧歌加以革新,创 造出的一种熔戏剧、音乐、舞蹈于一炉的新型小歌剧,称为“秧歌剧”。秧歌剧吸收了道情等戏曲音乐和陕北民 歌因素,内容多为反映边区人民生产、参军、学文化、减租斗争等内容。著名的作品有《兄妹开荒》(安波曲, 第一部新秧歌剧)、《夫妻识字》(马可)、《刘顺清》、《牛永贵负伤》、《周子山》等。秧歌剧的出现为新歌剧的产 生积累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白毛女》是近代中国的新歌剧,原名《喜儿》,创作于1945年初,由延安鲁艺集体创作,剧本由贺敬之、丁毅
执笔,马可、张鲁、瞿维、李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作品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成 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 世界的决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 族特点,又有强烈的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是中国歌剧探索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歌剧的发展 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五、音乐教育 ★国立音乐院
国立音乐院,是萧友梅在蔡元培等的支持下,于1927年11月27年于上海创建的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初建时由蔡元培任院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全面掌管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学科分预科、本科、专科及选修课。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改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 简称“上海国立音专”,萧友梅任校长。国立音乐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鲁迅艺术学院
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1938年4月10日创办于延安,学制初为9个月,设音乐、美术、戏剧三个系。 音乐系主任先后由吕骥、冼星海、向隅担任。同年8月,鲁艺增设文学系,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1943年 4月,该院并入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文艺干部而创立的第一所最高艺术学府。 简述上世纪二十年代音乐社团的活动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1)开办讲座和短期训练班学习中西音乐(2)组织创作和演出(3)出版音乐刊物。
意义:(1)早期的音乐学校(2)传授新音乐知识和技能(3)活跃城市的音乐生活(4)培养早期音乐人才。 六、声乐
近代声乐在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两个音乐潮流的洗礼:学校音乐和抗日救亡歌咏。
抗日救亡歌咏特点:(1)数量多(2)题材集中(3)创作速度快(4)作品流传广(5)小型为主 群众歌曲
是为大众歌唱而创作的歌曲。内容多与政治、社会活动有关,常在群众性活动中演唱。音乐结构:以简单、 小型者居多,音域不太宽,多采用齐唱或简易合唱的形式。
填词的群众歌曲:(1)由外国歌曲填词的歌曲:沈心工的《竹马》(根据日本旧军歌《马号进行曲》填词)
李叔同的《送别》(用美国奥德维《梦见家乡和老母》填词) (2)20年代,在工农运动和军队中出现了许多填词配曲的反帝爱国歌曲,用《孟姜女》调填 配的《五卅运动》用《苏武牧羊调》填配的《救国歌》等。
(3)《共产儿童团歌》根据苏联少先队歌曲《在篝火旁》的部分曲调填词而成。 这类歌曲的特点:坚定的节奏,昂扬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斗争气质。
(4)30-40年代优秀的填词名作:根据美国歌曲《约翰·布朗的遗体》填词的《团结就是力量》; 根据《跌倒算什么》的曲调填词的《坐牢算什么》; 安波根据陕北民歌填词的《怎么办》、《拥军花鼓》; 张寒晖用陇东民歌填词的《军民大生产》(又名《边区十唱》);
改编的群众歌曲:田汉词,张曙编曲的《芦沟问答》
张鲁根据陕北民歌《闪扁担》调改编的《有吃有穿》
多首连套的新形式,如阮章竞用山西秧歌《苦伶仃》、《交城山》、《卖炒土》和《大挑菜》改编 而成的《妇女自由歌》
1943年,刘炽 编曲的《翻身道情》根据“陕北道情”音乐改编,富有特色的拖腔、浓烈的西 北说唱风格与戏曲式的唱腔融为一体,使这支改编歌曲具有十分洒脱、爽朗和鲜明的艺术色彩。
创作的群众歌曲:(1)“五四”时期:萧友梅根据古诗作曲的《卿云歌》,赵元任《劳动歌》等。
(2)抗日救亡时期: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1934)、《义勇军进行曲》(1935)
百灵作词,聂耳作曲的《码头工人歌》(1934) 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开路先锋》(1934) 任光作曲,安娥作词的《渔光曲》(1934)
塞克词,冼星海曲的《救亡歌》(1936)
赵启海词,冼星海曲《到敌人后方去》
桂涛词,冼星海曲的《在太行山上》(1938)
张寒晖作词作曲《松花江上》(1936)
麦新词曲的《大刀进行曲》(1937) 贺绿汀词曲的《游击队歌》(1937)
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的《长城谣》
全面抗战爆发后的群众歌曲创作:凯丰词,吕骥曲《抗日军政大学校歌》 先珂词,冼星海曲《游击军》
公木词,郑律成曲《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 陈毅词,何士德曲《新四军军歌》 李伟作词作曲《行军小唱》
《八路军军歌》→《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马可词曲《咱们工人有力量》
曹火星词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儿童歌曲的创作:安娥词,聂耳曲《卖报歌》1933 麦新词,冼星海曲《只怕不抵抗》1937 方冰词,李劫夫曲《歌唱二小放牛郎》1942 独唱歌曲
独唱歌曲是代表歌曲创作艺术水平的主要部类。代表作曲家有 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聂耳、吕骥、
合唱歌曲
中国的多声部合唱歌曲创作约从清末民初开始陆续面世。李叔同的三声部合唱《春游》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三声部合唱歌曲。代表作曲家有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黄自、冼星海、贺绿汀、郑
郑律成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曾在人民军队中广为流传。后者在解放战争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大型声乐创作,较早者有黄自的清唱剧《长恨歌》(1932年,韦瀚章词)等,《长恨歌》是我国第一部清唱剧,它的创作对其以后这一体裁的创作有重要影响。 电影、戏剧歌曲
话剧自“五四”以来,电影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文艺生活中占居重要地位。话剧加唱、电影配乐的形式, 也随着这些艺术的发展日益为人们所重视。
30年代冼星海为田汉的话剧《复活》而写的《茫茫的西伯利亚》;
聂耳为田汉的话剧《回春之曲》而写的《梅娘曲》、《告别南洋》、《春回来了》。
30—40年代是中国有声电影初创,电影歌曲迅速流传,电影中的独唱歌曲也成为广为流传的一类独唱曲。
这一时期,对电影歌曲作出重要贡献的有:聂耳、仁光、冼星海、贺绿汀等,沙梅、黄自、吕骥、舒模、江定仙、夏之秋等音乐家也写了不少好的电影歌曲。
聂耳为舞台剧《饥饿线》而写的《饥饿交迫之歌》等。
仁光曲、安娥词为电影《渔光曲》谱写的同名主题歌《渔光曲》。
聂耳在电影歌曲创作中的成就十分突出,他为《风云儿女》、《大路》、《桃李劫》等8部电影写了近20首歌曲,电影歌曲是聂耳音乐创作的主要类型。
冼星海于1935年起投入电影音乐的创作,他为《夜半歌声》作同名主题歌,田汉词。该曲深刻地表现了被毁容、迫害而不得不隐匿藏身的青年的愤怒、抗争和冲天怨气,是30年代电影歌曲中杰出的独唱曲。
贺绿汀在近代电影音乐创作中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为《乡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都市风光》、《胜利进行军》、《青年中国》、《春到人间》等20余部电影创作了歌曲。产生较大影响的有《神女》、《新中国》、《秋水伊人》、《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等。 《走进新时代》印青曲 《中国大舞台》刘青曲 《古老的歌》朱嘉琪曲
《再见吧!大别山》雷远生曲 《乡音,乡情》徐沛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