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差异与升级策略

【区域经济】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差异与升级策略

●陈

耀,曾

铮,冯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内容提要:位于东南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既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两大区域,也是中国制造业最集中的两大区域,其经济外向度高于全国水平,制造业发展历程具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很多层面的差异性明显,这也决定了两地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同,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英特殊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f2009105一O009—05

1.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差异1.1外向化程度

东南沿海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制造业最集中的区域,两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对外开放策略和地区外向型经济方式的确立。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两地区制造业的外向化程度都比较高。但是,在两个地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更多脱胎于该地区的传统产业,制造业生产较之珠三角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因而,长三角制造业的外向型程度要低于珠三角地区。

图l显示,从1980年至2007年,两地区制造业外

靠FDI形式的外国资本流入,当外资流入减少甚至发生外商撤资时,本地的制造业生产较容易受到冲击。

1.2专业化程度

贸依存度都不断攀升,但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

指数一直大大高于长三角地区。这种现象背后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生产所使用的中间产品较之珠三角更多来自于国内,中间产品进口数量相对较小。这说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生产过程较之珠三角更少依赖外部资源和中间产品供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二,长三角制造业生产的产品销售较之珠三角更少依赖外部市场,其生产比珠三角地区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同时,反映地区外向化程度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

45舶35

30

圈l两地区制造业外贸依存度比较

琶25蓉∞

151050

资(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这一指标,珠三角也一直

高于长三角;虽然近年来两地区在这一指标上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存在比较稳定的差别,如图2所示。这说明,珠三角较之长三角,其制造业投资来源更多依

量萋釜墼重量窭墼嬖墨璧塞塞璧塞星昌君蘑瞢量蟊氢

—.-长三角._珠三青

圈2制造业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分省宏观经济数据库。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更多以当地传

统制造业为基础,承接国外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布局和体系构建。而珠三角地区则是以“空降”方式接受国外产业转移,较少和当地历史产业基础进行有效嫁接。因而。长三角较之珠三角制造业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而珠三角较之长三角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图3显示,珠三角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一直高于长三角,而这种差距还有相对扩大的趋势。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集中程度比较高,而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如过多集中予服装、玩具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行业),因此,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当遇到外部市场变化时,缺乏多样性产业的选择余地,受到的影响冲击会更大些。

造业在中国和世界的中心地位。而珠三角地区则主要是外资企业主导的外源型发展模式,突出表现为利用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形成“前店后厂”布局,通过90年代中后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轻型制造业基础。珠三角的制造业几乎已完全加入到跨国公司供应链,成为其水平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并以OEM加工(如

格兰什)、融资租赁、海外上市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企业主体的外向化不断

加深。

2.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导致这些网境的原凶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深层次的产业结构问题,但归结起来,直接因素有四个方面:

2.1

生产成本持续攀升

生产成本上升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随着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直接成本上升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间接

推升生产成本,东南沿海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开

iiiiiiiiiii;;!i;i§§i§i;

始超过其利润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些成本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要素成本上升。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的“拐点”已经隐现,虽然整体卜仍然供大于求,局部地区出现r供求失衡,企业用原来的低工资水平已难以招募到需要的员T。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社保强制提取、节假日补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不能随意辞退劳动效率低的职工等等,都意味着企业的用工成本开始增加。(2)土地价格和土地使用税提高,用地成本上升。国家对建设用地供应加以严格控制,土地供应

一K三角…璩i角

图3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专业化指数(1985—2007}资料来源:魏后凯(21)08)。

1.3企业主体性质

东南沿海的两大区域足中国最先开放的两大区域,其经济的x,t;'l-依存度高于全国水平,体现在微观经

济主体层面便是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见图4),外商

投资企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两大地区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又有明显不同之处。

与土地需求差距加大,需求拉动十地价格上升的力量较

强。取消协议出让土地,对工业和其他类型企业的用地

实行招拍挂,寡头砻断供应而多家需求竞争,也使土地价

格开始持续上升。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几十年的开发,可利用土地卒间已大大减少。(3)资金要素成本上升。尽管为应对危机国家货币政策南适度从紧转为相对宽松,但现行政策更多适用于同家苇点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仍IH融资困难,很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规渠道融资,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特

—●尸恹三角--.1l-玮三角

图4制造业新增外资企业数量占地区新增企业数量比例资料来源:同图1。

别是资产结构中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致使企、渺的财务成本上升,财务费用大幅度挤减了企业的正常利润。(4)企业用资源价格卜J涨,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国资源品价格市场化还未完伞到位,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煤电价格倒挂,水资源价格偏低,一些矿产资源的定价也不反映供

三角地区主要是以企业内生成长与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如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90年代以后上海浦东开发

开放、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块状经济”现象,

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长三角制

10

求关系。虽然有些资源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但企业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总体上比以前都有较大

幅度地提高。(5)运输费用上升。我国交通运输状况虽得到较大改善,但迄今铁路运力仍不足,高速公路网欠发达,公路收费居高不下,油价总体趋向上升态势。国内物流企业过小过散,应用现代流通技术的企业少,流通效率低。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平均物流成本是10%,而中国平均物流成本则要高出一倍。(6)改善和维护环境的成本上升。据国家环保局的有关数据,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一lI倍,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在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压力之下,有关企业运行的环境成本将会逐步提高。

2.2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

对此,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曾给出了不同的估算结论。花旗银行经济金融模型在2008年8月的测算结果表明,如果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华而诚等(2008)的测算表明如果美国全年经济增长仅为1%,则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减速至8%。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指出,美国如果经历一年的经济衰退,可能会对中国GDP产生l%的影响。汪同三等(2008)根据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近期数据(2002—2007年)粗略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

东南沿海两大区域的进出口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3,其制造qk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外部市场的需求稳定性是两大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必需因素。如果外部市场需求放缓,将对两区域制造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困难。表1显示美国、日韩和欧洲地区经济减速对中国及其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由此可见,外部经济增速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和净出口将急剧衰减,而外部经济变化导致的国内消费萎缩也将缩小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制造qk发展的双重市场冲击。

表1美日韩和欧洲GDP减速对

固T工园匝TJ田

口带动经济增长)

以澳人利旺和巾东为代表的资源图

图5

美国、欧洲消费(信贷、资产泡沫导致经济泡沫)

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业洲出口型经济体(以投资、出

当今全球贸易格局的基本逻辑

由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所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属于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间环节,而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是整个贸易的领导者和操控者,如图5所示。中国的整体增长与其外部需求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见图6。所以,当美国和欧洲消费市场出现变化时,直接影响的就是中国的制造产业,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

中国及其东南沿海经济的影响(单位:%)

美日韩和欧洲GDP下降

基准测算

1.O2.1

中国

CDP

东南沿海地区

出口下降

5.67“.33

中国

投资下降

3.194.97

琐期增长%

1.0—0.7

下降

2.184.59

进11F降

4.327.53

净jf{口下降

7.46.16.0l

消费下降

2.063.47

的减速将导致其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从而直接冲击中国制造产业的发展。2007年对美出口已占中国总出口的19%,同时中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日本和欧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会受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而下降。因此,美国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便成为一个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情景2

资料来源:中金数据库相关统计报告。

由于东南沿海制造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和外部经济发展,所以当外部经济出现问题时,其将面临外部需求缩减的风险。从2007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空间蔓延和强度升级,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迅速下滑,世界消费市场购买能力急剧萎缩,这给作为“世界生产基地”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造成严重危害。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做出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为一1.4%,其中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预期增长率分别为一2.6%、一6%和一4.6%。,可见,外部需求短期内难以很快复苏。

2.3

越斟一

国外竞争对手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凸显

除了制造业成本上升和消费市场萎缩两大发展障

--卜外部∞P同It:增长(使用贸易加收)—-一中国实际出13同比增长(有轴)

图6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之间的依赖性

资料来源:中金数据库。

碍之外,国外制造业竞争对手的相对劳动力成本降低也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路障。

表22006—2008中国及其东南沿海地区与主要制造业竞争对手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成本比较

产生其困境的根本原因。所谓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过分依赖国外资本、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且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而持续发展和抗冲击能力孱弱。因此,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结构转型,目标就是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现代新型制造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抗击外部的冲击力,并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国家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美元/平均每个雇员(购买力平价lf算)(1)

制造业劳动乍产率:美元/平均每个雇员(汇率计算)(2)

488361833146812736134085390363l

制造业T人

(劳动成本/(劳动成本/

每小时全部

生产率)×生产牢)×

报酬(工资

105(购买力105(汇率计

加奖金)(美

甲价计算)算)

兀)(3)

0.782O.9l0.632.730.941.140.447

(3)/(1)

3.733.324.059.022.9l5.363.10

(3)/(2)

16.0l14.7l20.0221.47.0l21.1512.3l

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东南亚、南亚

20929273491551830246322lO2123714375

资料来源:根据IMF、WorldBank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2可以看到,中国及其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相比主要竞争对手国和地区,其优势已经十分微弱。同时,相对于俄罗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正说明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上升,2007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外资企业外迁至东南亚、南亚等国,给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2.4人民币汇率升值

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印度、东南亚国家和巴西等国家的本币汇率进入贬值通道见图7。这些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和我国人民币稳定升值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见图8,使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给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出口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该地区制造产业开始逐步陷人困境。

图8美兀兑换人民币汇翠(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J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库。

3.转型升级的区域战略

鉴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制造业外向化、专业化、企业性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制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中,必须考虑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特点而实行有差别的战略选择,特别要明确产业定位,找准升级路径,增强区域间合作。

3.1

明确区域产业的战略定位

长三角地区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突出。最近几年,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势变化,长三角地区适时将新型制造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上海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浙江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则要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这些战略正在有效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珠三角制造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为解决本地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偏“轻”、外向度偏大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根植性不强等问题,珠三角地区大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并提出“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战略。这种调整收到明显成效,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化工、钢铁、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等重化工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支柱,重工业比重已超过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多半。

T070107040707071000111

Oe04㈣7

0910

1070107Q407070710O∞10∞●∞∞08JO

'Ⅲr

11500

r印尼一比

rJ

”∞or1m啪r

器h./Vn√

’㈣f

蕾∞}eao

1。。。。。。。。。。‘。--・-----‘--------。。。。。。。。。。——-。‘----------‘----------‘----・-----一1㈣ⅢOM"OⅢ㈣㈣∞口

圈72007—2008年10月中国制造业主要竞争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变动情况(直接标价法)

资料来源:中金数据库。

上述分析从表面上看,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遭遇的困难在于外部需求冲击和外部对手竞争。但是,从更深层次看,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才是

12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定位可以明确确立动,而外围城市间也要形成差异化的分工格局。

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金珠三角地区重点是内部一体化建设和粤港澳更紧融服务业、会展业、咨询业、商贸流通业和物流业。而密联系(CEPA)。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珠三角地区则是以现有加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优化空间布技术产业并增强其区域根植性,实现传统制造业、电子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信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四箭齐发”,构筑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型而完备的产业体系。

要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3.2找准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外源性”较强,基础产业发展地。要进一步落实CEPA相关协议框架的具体措施,巩较之长三角不尽完备,区域创新源泉过分依赖国外。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高增值服务中因此,珠三角产业升级路径主要是依托现有制造业基心和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支持珠三角础,实行制造业链式升级(根据产业价值链“微笑曲地区的港澳企业延伸产业链,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线”,逐步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并适当推进造业转型,增强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腾笼换鸟”的升级模式(将不适合发展的产业转移到参考文献:

其他地区,以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目前珠三角的[1]陈耀.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分工[J].学习与实践,

轻加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而化工、钢铁等基础工业相对2006,(8).

[2]陈耀.世界发达因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J].经济纵横,

滞后,所以必须发展与之配套和支撑的上游工业部门,2007.(8),

以增强工业部门的均衡性和经济发展后劲。

[3]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相对而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更加依赖本地企业,经济,2008,(3).

整体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但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化,尚[4]离煜,刘志彪.东部地区国际代工模式的问题及超越[J].经济管未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发展优势。因此,长三角地区理。2007,(15).

[5】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J].

产业调整和转型要注重优化内部产业布局,构造出区脑库快参,2004,(23).

域合理分工与适度竞争的发展格局。同时,要提升研[6]厉无畏,王振.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J].上海发和创新的能力,强化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经济,2001,(12).

的战略意识,把科技强区提到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7]吕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打造现代制造[8]苏明.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业高地,重点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比如,以刊,2007,(12).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大型[9]唐琦,虞孝感.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趋势与问题[J].长江电站设备、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工程设备、石化设备为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5).

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群。

[10]朱卫平.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8,

3.3增强区域间的专业化合作

(10).

[1i]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根据比较优势,实行区域专业化合作,是东南沿海出版社.2008.

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应当以新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核心,提高区域专业化程度,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现代制造业区[作者简介]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域分工体系。特别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要将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

一般制造业转移到外围地区,而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曾铮、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9—08—20

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聚集。中心城市要成为研发设计、营销、品牌、信息和金融等制造业服务中心,外围地f责编:正融;校对:一丁)

区则重点放在生产制造上,形成中心与外围的合作互

13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差异与升级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耀, 曾铮, 冯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开发研究

RESEARCH ON DEVELOPMENT2009(5)1次

参考文献(11条)

1.陈耀 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分工 2006(08)

2.陈耀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期刊论文]-经济纵横 2007(08)3.陈耀.冯超 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8(03)4.高煜.刘志彪 东部地区国际代工模式的问题及超越[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7(15)5.郭克莎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 2004(23)6.厉无畏.王振 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 2001(12)7.吕政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2006

8.苏明 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7(12)

9.唐琦.虞孝感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趋势与问题[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05)10.朱卫平 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学术研究 2008(10)11.魏后凯 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周彩红.ZHOU Cai-hong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演化轨迹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9(5)2. 刘宾 从

引证文献(1条)

1.孙久文.姚永玲.文余源.赵霄伟.彭芳梅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转型问题初探[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11(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fyj200905002.aspx

【区域经济】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差异与升级策略

●陈

耀,曾

铮,冯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内容提要:位于东南沿海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既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两大区域,也是中国制造业最集中的两大区域,其经济外向度高于全国水平,制造业发展历程具有较多相似之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很多层面的差异性明显,这也决定了两地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同,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具有英特殊方式和路径。

关键词: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f2009105一O009—05

1.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差异1.1外向化程度

东南沿海地区的长三角和珠三角是中国制造业最集中的区域,两地区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对外开放策略和地区外向型经济方式的确立。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两地区制造业的外向化程度都比较高。但是,在两个地区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更多脱胎于该地区的传统产业,制造业生产较之珠三角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因而,长三角制造业的外向型程度要低于珠三角地区。

图l显示,从1980年至2007年,两地区制造业外

靠FDI形式的外国资本流入,当外资流入减少甚至发生外商撤资时,本地的制造业生产较容易受到冲击。

1.2专业化程度

贸依存度都不断攀升,但是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

指数一直大大高于长三角地区。这种现象背后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生产所使用的中间产品较之珠三角更多来自于国内,中间产品进口数量相对较小。这说明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的生产过程较之珠三角更少依赖外部资源和中间产品供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二,长三角制造业生产的产品销售较之珠三角更少依赖外部市场,其生产比珠三角地区受到外部市场的影响相对较小。

同时,反映地区外向化程度的制造业外商直接投

45舶35

30

圈l两地区制造业外贸依存度比较

琶25蓉∞

151050

资(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这一指标,珠三角也一直

高于长三角;虽然近年来两地区在这一指标上的差距有所缩小,但是仍然存在比较稳定的差别,如图2所示。这说明,珠三角较之长三角,其制造业投资来源更多依

量萋釜墼重量窭墼嬖墨璧塞塞璧塞星昌君蘑瞢量蟊氢

—.-长三角._珠三青

圈2制造业FDI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数据应用支持系统分省宏观经济数据库。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长三角地区更多以当地传

统制造业为基础,承接国外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布局和体系构建。而珠三角地区则是以“空降”方式接受国外产业转移,较少和当地历史产业基础进行有效嫁接。因而。长三角较之珠三角制造业有比较明显的“多样性”,而珠三角较之长三角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图3显示,珠三角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一直高于长三角,而这种差距还有相对扩大的趋势。地区专业化程度较高意味着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集中程度比较高,而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单一性”(如过多集中予服装、玩具和轻工等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行业),因此,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当遇到外部市场变化时,缺乏多样性产业的选择余地,受到的影响冲击会更大些。

造业在中国和世界的中心地位。而珠三角地区则主要是外资企业主导的外源型发展模式,突出表现为利用其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形成“前店后厂”布局,通过90年代中后期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轻型制造业基础。珠三角的制造业几乎已完全加入到跨国公司供应链,成为其水平生产体系的重要一环,并以OEM加工(如

格兰什)、融资租赁、海外上市等形式与跨国公司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潮流相配合,企业主体的外向化不断

加深。

2.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导致这些网境的原凶既有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有深层次的产业结构问题,但归结起来,直接因素有四个方面:

2.1

生产成本持续攀升

生产成本上升是任何国家、任何时候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随着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直接成本上升以及国家产业政策间接

推升生产成本,东南沿海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开

iiiiiiiiiii;;!i;i§§i§i;

始超过其利润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这些成本因素具体包括:(1)劳动要素成本上升。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的“拐点”已经隐现,虽然整体卜仍然供大于求,局部地区出现r供求失衡,企业用原来的低工资水平已难以招募到需要的员T。新实施的《劳动合同法》规定了社保强制提取、节假日补偿、各地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不能随意辞退劳动效率低的职工等等,都意味着企业的用工成本开始增加。(2)土地价格和土地使用税提高,用地成本上升。国家对建设用地供应加以严格控制,土地供应

一K三角…璩i角

图3长三角和珠三角制造业专业化指数(1985—2007}资料来源:魏后凯(21)08)。

1.3企业主体性质

东南沿海的两大区域足中国最先开放的两大区域,其经济的x,t;'l-依存度高于全国水平,体现在微观经

济主体层面便是外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见图4),外商

投资企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两大地区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又有明显不同之处。

与土地需求差距加大,需求拉动十地价格上升的力量较

强。取消协议出让土地,对工业和其他类型企业的用地

实行招拍挂,寡头砻断供应而多家需求竞争,也使土地价

格开始持续上升。东南沿海地区持续几十年的开发,可利用土地卒间已大大减少。(3)资金要素成本上升。尽管为应对危机国家货币政策南适度从紧转为相对宽松,但现行政策更多适用于同家苇点建设项目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仍IH融资困难,很多企业不得不从非正规渠道融资,这必然会影响企业的资金成本,特

—●尸恹三角--.1l-玮三角

图4制造业新增外资企业数量占地区新增企业数量比例资料来源:同图1。

别是资产结构中负债率较高的企业,致使企、渺的财务成本上升,财务费用大幅度挤减了企业的正常利润。(4)企业用资源价格卜J涨,原材料成本上升。我国资源品价格市场化还未完伞到位,原油与成品油价格倒挂,煤电价格倒挂,水资源价格偏低,一些矿产资源的定价也不反映供

三角地区主要是以企业内生成长与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如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90年代以后上海浦东开发

开放、江苏“开发区产业集聚”、浙江“块状经济”现象,

推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长三角制

10

求关系。虽然有些资源品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波动较大,但企业用能源和原材料成本总体上比以前都有较大

幅度地提高。(5)运输费用上升。我国交通运输状况虽得到较大改善,但迄今铁路运力仍不足,高速公路网欠发达,公路收费居高不下,油价总体趋向上升态势。国内物流企业过小过散,应用现代流通技术的企业少,流通效率低。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平均物流成本是10%,而中国平均物流成本则要高出一倍。(6)改善和维护环境的成本上升。据国家环保局的有关数据,我国的万元GDP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一lI倍,目前中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在国家相关环保政策的压力之下,有关企业运行的环境成本将会逐步提高。

2.2外部需求下降的影响

对此,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曾给出了不同的估算结论。花旗银行经济金融模型在2008年8月的测算结果表明,如果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华而诚等(2008)的测算表明如果美国全年经济增长仅为1%,则中国经济增长有可能减速至8%。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指出,美国如果经历一年的经济衰退,可能会对中国GDP产生l%的影响。汪同三等(2008)根据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近期数据(2002—2007年)粗略测算,中国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美国GDP增长率每下降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率平均将下降5.2个百分点。

东南沿海两大区域的进出口贸易占全国贸易总额的2/3,其制造qk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外部市场的需求稳定性是两大地区制造业发展的必需因素。如果外部市场需求放缓,将对两区域制造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困难。表1显示美国、日韩和欧洲地区经济减速对中国及其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影响,由此可见,外部经济增速下降,东南沿海地区的投资和净出口将急剧衰减,而外部经济变化导致的国内消费萎缩也将缩小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国内市场的总体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其制造qk发展的双重市场冲击。

表1美日韩和欧洲GDP减速对

固T工园匝TJ田

口带动经济增长)

以澳人利旺和巾东为代表的资源图

图5

美国、欧洲消费(信贷、资产泡沫导致经济泡沫)

以中国制造为代表的业洲出口型经济体(以投资、出

当今全球贸易格局的基本逻辑

由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所代表的中国制造业属于世界贸易体系中的中间环节,而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则是整个贸易的领导者和操控者,如图5所示。中国的整体增长与其外部需求具有很大的相关性见图6。所以,当美国和欧洲消费市场出现变化时,直接影响的就是中国的制造产业,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

中国及其东南沿海经济的影响(单位:%)

美日韩和欧洲GDP下降

基准测算

1.O2.1

中国

CDP

东南沿海地区

出口下降

5.67“.33

中国

投资下降

3.194.97

琐期增长%

1.0—0.7

下降

2.184.59

进11F降

4.327.53

净jf{口下降

7.46.16.0l

消费下降

2.063.47

的减速将导致其消费和进口需求的下降,从而直接冲击中国制造产业的发展。2007年对美出口已占中国总出口的19%,同时中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如日本和欧盟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也会受美国经济减速的影响而下降。因此,美国经济减速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便成为一个紧迫和重要的问题。

情景2

资料来源:中金数据库相关统计报告。

由于东南沿海制造业发展严重依赖于外部市场需求和外部经济发展,所以当外部经济出现问题时,其将面临外部需求缩减的风险。从2007年以来,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空间蔓延和强度升级,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迅速下滑,世界消费市场购买能力急剧萎缩,这给作为“世界生产基地”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造成严重危害。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做出的预测,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为一1.4%,其中美、日、欧三大经济体预期增长率分别为一2.6%、一6%和一4.6%。,可见,外部需求短期内难以很快复苏。

2.3

越斟一

国外竞争对手劳动力成本优势开始凸显

除了制造业成本上升和消费市场萎缩两大发展障

--卜外部∞P同It:增长(使用贸易加收)—-一中国实际出13同比增长(有轴)

图6中国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之间的依赖性

资料来源:中金数据库。

碍之外,国外制造业竞争对手的相对劳动力成本降低也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路障。

表22006—2008中国及其东南沿海地区与主要制造业竞争对手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成本比较

产生其困境的根本原因。所谓的结构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过分依赖国外资本、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且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从而持续发展和抗冲击能力孱弱。因此,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必须进行战略调整和结构转型,目标就是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消耗和低污染的现代新型制造产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抗击外部的冲击力,并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国家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美元/平均每个雇员(购买力平价lf算)(1)

制造业劳动乍产率:美元/平均每个雇员(汇率计算)(2)

488361833146812736134085390363l

制造业T人

(劳动成本/(劳动成本/

每小时全部

生产率)×生产牢)×

报酬(工资

105(购买力105(汇率计

加奖金)(美

甲价计算)算)

兀)(3)

0.782O.9l0.632.730.941.140.447

(3)/(1)

3.733.324.059.022.9l5.363.10

(3)/(2)

16.0l14.7l20.0221.47.0l21.1512.3l

中国东南沿海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东南亚、南亚

20929273491551830246322lO2123714375

资料来源:根据IMF、WorldBank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2可以看到,中国及其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相比主要竞争对手国和地区,其优势已经十分微弱。同时,相对于俄罗斯、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这正说明了由于劳动力成本的相对上升,2007年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些外资企业外迁至东南亚、南亚等国,给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造成了很大冲击。

2.4人民币汇率升值

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印度、东南亚国家和巴西等国家的本币汇率进入贬值通道见图7。这些国家货币的大幅贬值和我国人民币稳定升值的状态形成了鲜明对比见图8,使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大打折扣,给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出口竞争造成了不利影响,导致该地区制造产业开始逐步陷人困境。

图8美兀兑换人民币汇翠(2007年1月一2008年12月J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统计数据库。

3.转型升级的区域战略

鉴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在制造业外向化、专业化、企业性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制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规划中,必须考虑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特点而实行有差别的战略选择,特别要明确产业定位,找准升级路径,增强区域间合作。

3.1

明确区域产业的战略定位

长三角地区产业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发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不仅传统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以微电子、光纤通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比较突出。最近几年,适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国内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形势变化,长三角地区适时将新型制造业作为区域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上海提出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浙江将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江苏则要打造国际制造业基地。这些战略正在有效地促进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珠三角制造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为解决本地产业层次不高、结构偏“轻”、外向度偏大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根植性不强等问题,珠三角地区大力改善当地投资环境,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并提出“适度重型化”的工业化战略。这种调整收到明显成效,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石油化工、钢铁、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等重化工产业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支柱,重工业比重已超过规模以上工业的一多半。

T070107040707071000111

Oe04㈣7

0910

1070107Q407070710O∞10∞●∞∞08JO

'Ⅲr

11500

r印尼一比

rJ

”∞or1m啪r

器h./Vn√

’㈣f

蕾∞}eao

1。。。。。。。。。。‘。--・-----‘--------。。。。。。。。。。——-。‘----------‘----------‘----・-----一1㈣ⅢOM"OⅢ㈣㈣∞口

圈72007—2008年10月中国制造业主要竞争国家和地区货币汇率变动情况(直接标价法)

资料来源:中金数据库。

上述分析从表面上看,我国东南沿海制造业遭遇的困难在于外部需求冲击和外部对手竞争。但是,从更深层次看,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才是

12

在此背景下,长三角地区产业定位可以明确确立动,而外围城市间也要形成差异化的分工格局。

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是金珠三角地区重点是内部一体化建设和粤港澳更紧融服务业、会展业、咨询业、商贸流通业和物流业。而密联系(CEPA)。要按照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珠三角地区则是以现有加工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优化空间布技术产业并增强其区域根植性,实现传统制造业、电子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信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四箭齐发”,构筑新推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型而完备的产业体系。

要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3.2找准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珠三角地区产业的“外源性”较强,基础产业发展地。要进一步落实CEPA相关协议框架的具体措施,巩较之长三角不尽完备,区域创新源泉过分依赖国外。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高增值服务中因此,珠三角产业升级路径主要是依托现有制造业基心和澳门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地位,支持珠三角础,实行制造业链式升级(根据产业价值链“微笑曲地区的港澳企业延伸产业链,向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线”,逐步由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转变),并适当推进造业转型,增强其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腾笼换鸟”的升级模式(将不适合发展的产业转移到参考文献:

其他地区,以腾出空间发展新兴产业)。目前珠三角的[1]陈耀.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分工[J].学习与实践,

轻加工业仍占主导地位,而化工、钢铁等基础工业相对2006,(8).

[2]陈耀.世界发达因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J].经济纵横,

滞后,所以必须发展与之配套和支撑的上游工业部门,2007.(8),

以增强工业部门的均衡性和经济发展后劲。

[3]陈耀,冯超.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J].中国工业相对而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更加依赖本地企业,经济,2008,(3).

整体产业体系比较完备,但区域内产业结构趋同化,尚[4]离煜,刘志彪.东部地区国际代工模式的问题及超越[J].经济管未形成互补共赢的梯度发展优势。因此,长三角地区理。2007,(15).

[5】郭克莎.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J].

产业调整和转型要注重优化内部产业布局,构造出区脑库快参,2004,(23).

域合理分工与适度竞争的发展格局。同时,要提升研[6]厉无畏,王振.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J].上海发和创新的能力,强化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经济,2001,(12).

的战略意识,把科技强区提到地区发展的战略高度。[7]吕政.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此外,要进一步完善区域产业配套能力,打造现代制造[8]苏明.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业高地,重点发展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比如,以刊,2007,(12).

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以大型[9]唐琦,虞孝感.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趋势与问题[J].长江电站设备、通讯设备、运输设备、工程设备、石化设备为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5).

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群。

[10]朱卫平.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问题研究[J].学术研究,2008,

3.3增强区域间的专业化合作

(10).

[1i]魏后凯等.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根据比较优势,实行区域专业化合作,是东南沿海出版社.2008.

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长三角区域产业合作应当以新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核心,提高区域专业化程度,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现代制造业区[作者简介]陈耀。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域分工体系。特别是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要将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

一般制造业转移到外围地区,而吸引高新技术产业和曾铮、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9—08—20

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中心聚集。中心城市要成为研发设计、营销、品牌、信息和金融等制造业服务中心,外围地f责编:正融;校对:一丁)

区则重点放在生产制造上,形成中心与外围的合作互

13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制造业差异与升级策略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陈耀, 曾铮, 冯超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开发研究

RESEARCH ON DEVELOPMENT2009(5)1次

参考文献(11条)

1.陈耀 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集聚与分工 2006(08)

2.陈耀 世界发达国家二三产业关系的演变与启示[期刊论文]-经济纵横 2007(08)3.陈耀.冯超 贸易成本、本地关联与产业集群迁移[期刊论文]-中国工业经济 2008(03)4.高煜.刘志彪 东部地区国际代工模式的问题及超越[期刊论文]-经济管理 2007(15)5.郭克莎 中国制造`业发展趋势与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战略 2004(23)6.厉无畏.王振 中国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 2001(12)7.吕政 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 2006

8.苏明 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07(12)

9.唐琦.虞孝感 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趋势与问题[期刊论文]-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6(05)10.朱卫平 珠江三角洲产业转型问题研究[期刊论文]-学术研究 2008(10)11.魏后凯 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 2008

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周彩红.ZHOU Cai-hong 长三角制造业结构演化轨迹分析[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2009(5)2. 刘宾 从

引证文献(1条)

1.孙久文.姚永玲.文余源.赵霄伟.彭芳梅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转型问题初探[期刊论文]-开发研究 2011(1)

本文链接:http://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kfyj200905002.aspx


相关内容

  • 浅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 浅析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 金 鑫/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物流管理系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工贸易顺成为当代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贸易形式.论文首先从理论和现实出发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 ...

  • 专题研究:民工荒的原因和启示
  • 中金公司宏观组 哈继铭 邢自强 徐剑 要点:自2006年开始,中国沿海地区逐渐出现"民工荒"现象,09年下半年更为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投资和政策有什么启示?我们综合了近期4份较详实的劳动力调查,并参考日本等国当初的劳动力市场经验,做出分析: 目前的"民工荒 ...

  • 产业集群化转移_世界性规律与中国的趋势
  • 第20卷第2期 2011年6月世界地理研究WORLDREGIONALSTUDIESV01.20,No.2Jun..2011产业集群化转移:世界性规律与中国的趋势 毛广雄1,2 (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Ilj研究中心卜海200062:2.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随着 ...

  • 产业转移课时训练
  • 产业转移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 东亚各国竞相建出口加工区的主要原因是 A. 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 扩大消费市场的需求 C. 发挥出口加工区的科技优势 D. 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吸引外资 2. 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东部地区曾经的"海外接单, 沿海加工&qu ...

  •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
  • 导 言 2004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41.8%,到2020年将在55-60%之间,我国将由以农业人口占多数的社会转变为城镇人口占多数的城市型社会.未来十五年,城镇化将面临重大转折,资源能源紧缺压力加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日益迫切,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为了实现健康城镇化的 ...

  • 2010广东申论真题及答案a
  • 2010 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 满分 100 分时限 120 分钟 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分题本和答题纸两部分,题本提供有关资料及问题,答题纸供你作答时使用. 2.考生姓名.准考证号务必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指定位置,答题纸上不准做与答题无关的标记符号.注意:所有作 ...

  •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碳减排:类型分区与政策建议
  • 武红 我国各区域碳排放特征迥异,为了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本文以我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对象,根据双指标叠加方案进行碳减排类型分区方案设计.首先,筛选两类关键指标:碳排放总量指标和碳排放强度(以下简称碳强度)指标,每类指标都按照阈值分为三个等级区,分别为:低区.中区和高区,两类指标两两 ...

  •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 中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摘要: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和深化而后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根本指导开始参加国际分工.加入WTO以来,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加深入,但我国在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地位一直较低 ...

  • 河南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探析
  • [摘要]在"一路一带"战略以及中部地区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河南省经济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河南省要在发挥自身优势产业的同时,充分利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历史机遇,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培育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推动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