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三只带"孔"器材,优化实验步骤

自制三只带“孔”器材,优化实验步骤

——提高《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的综合效果

江苏省滨海中学 徐永明 赵翠花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成功的关键:一是如何将痱子粉撒得薄而匀,二是准确滴取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三是油膜形成与描绘油膜轮廓过程中不要扰动油膜。为此笔者自制了三只带“孔”实验器材,有效地提高了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一、三只带“孔”器材介绍

1.“孔”器材之一:顶孔匀撒器

如果痱子粉膜过厚,油膜推不动痱子粉膜,容易形成“爆炸”式的星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油膜,不能形成单分子油膜层;如果痱子粉膜过薄,容易造成油膜飘忽不定,分界不清,影响描绘油膜形状;如果痱子粉膜不均匀,可能导致油膜断裂或向水槽一侧靠拢,甚至挤压到水槽边,影响形成单分子油膜层。为确保实验成功,痱子粉膜要像极薄的纱一样薄而匀地覆盖在水面上。教材中没提示怎样撒粉,购买的器材一般提供的都是纱布包,实践证明,用纱布包撒粉,不但难保证粉膜均匀,而且粉尘污染环境,纱包也容易沾水受潮,影响下一组同学实验。

顶孔匀撒器制作:取一个废弃的塑料矿泉水瓶,用缝衣针在瓶盖上从里向外扎二十个左右的小孔,瓶内晒干后装入两药匙的痱子粉,拧紧瓶盖,如图1,图右侧是带孔的瓶盖,制作完毕。使用方法:瓶底向上,瓶盖

离水面3厘米左右,一边轻拍瓶底,一边观察粉膜,直至粉膜

薄而匀为止,使用结束后,用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装好顶孔匀

撒器,以防沾水受潮。评估:操作简单,便于控制,对环境

1 污染小,实验效果好。

2. “孔”器材之二:中孔坐标板

本实验操作程序复杂,步骤多,容易扰动水面。痱子粉膜薄而匀,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后,如果水面受扰动,油膜边界就会漂移、变形,不能准确描绘油膜轮廓。受扰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如学生用坐标板覆盖水槽时晃动等。

中孔坐标板制作:取一块实验室提供的有机玻璃透明坐标板,用美工刀在坐标板正中央钻一个直径约为4毫米的小孔,如图2,图右侧是坐标板的中部,制作完毕。使用方法:当用顶孔匀撒器完成撒粉后,轻轻地盖上坐标板,然后同学们不倚靠实验桌,将注射器针尖探到小孔下方,滴下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等到油膜稳定后,轻轻地描绘出油膜轮廓即可。评估:教材中,要求油膜稳定后,再放上坐标板,这加大了破坏油膜的机率,因为油膜的边缘很“娇

气”,稍有扰动,油膜就变形,改进后,先放上中孔坐标板,

再滴下油酸酒精溶液,有效地减少了扰动油膜的机率,同时

保证液滴滴在水槽正中央,有利于油膜充分展开。 图

2 3. “孔”器材之三:侧孔注射器

用实验室提供的注射器滴液滴时,最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很难将溶液从注射器里推出来,二是很容易从顶孔中射出一串溶液。要想滴出一滴溶液,可不是易事,保持身体平衡,双手抓住注射器,右手拇指轻压活塞,只有这样,才有

可能控制好力度,滴出艰难的一滴。

侧孔注射器制作:取一支5毫升的注射器(另配针头型号为0.6 25毫米),约在4毫升侧壁处钻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小孔,示意图如图3(照片看不清小孔)。使用方法:注射器吸取3毫升的溶液后,针头向下,竖直放置注射器,

右手拿针管,右拇指堵住小测孔,左手轻轻将活塞移到小孔的上方,

右拇指移开小孔,溶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在针尖处自然滴下一滴,小孔拇指再立即堵住小孔。评估:与普通注射器相比,操作简单,易于

控制,而且每一滴大小几乎相等,用累积法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

的体积更接近实际情况。 图3

二、教学设计

1.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实验难度极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实验技能,能灵活运用多种实验方法与技巧,还体现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做一次综合考核演练。做好这个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类进入微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思维、敢于用已有的知识探索“复杂”的未知领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原理;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掌握使用自制器材的技巧和提升综合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基础上,认识建立模型和用宏观量求微观量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多种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乐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态度,倡导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敢于用已有知识向未知领域进军的情怀。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知道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成功估测分子直径。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好自制器材,指导学生关键步骤操作方法。

4.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实验目的

实验1:展示半瓶酒精,让学生看清酒精的体积,然后打开瓶盖,在教室内缓慢地走一圈,让学生在瓶口闻一闻。

问题1:为什么能闻到酒精味?

问题2:大量分子跑出来,瓶内酒精为什么看不出减少?

教师引导分析:大量酒精分子由液体表面跑出来,进入我们的鼻腔,也就闻到了酒精味。虽然大量分子跑出了液面,瓶中的酒精看不出减少,说明瓶中有更多数量的酒精分子,跑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例如,一滴酒精含有分子的数目大约是10万亿亿个,每人每秒数一个分子,够全地球人可以数上十多万年,进一步启发得到分子很小。虽然分子很小,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它的大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此问题情境,教师走进学生,能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有助于了

解学情,回顾初中有关知识。酒精分子跑出而瓶中酒精体积“没少”的现象,能引起学生有效注意。分子虽小也能测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进入新课教学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新课教学

① 实验原理:分子球形模型建立与测分子直径的方法

实验2:50毫升的量筒量取50毫升的绿豆,然后倒入100毫升的量筒中,总体积没变,高度因量筒变粗而变矮,随后又倒入250毫升的量筒中,高度变得更矮。

问题3:如果换截面积更大的容器,绿豆的高度最矮有多矮?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不难得到许多类似答案:一个绿豆的大小,绿豆的直径等。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推理,随手将绿豆倒进一个平底盘中,形成“单豆层”。 问题4:刚才有人说绿豆的直径,能说吗?绿豆是什么形状?

问题5:绿豆的直径怎么测量?

教师引导分析: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及时把握有用信息,学生提到“直径”,教师一定不能放过,这是建立绿豆为球形模型的突破口。至于怎么测量绿豆的直径,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如用千分尺测,测一排绿豆的长度求平均值。引导学生分析,绿豆的总体V 没变,由于量筒截面积S 变大而高度H 变小,根据V =SH ,

V 当绿豆单层紧密排列时,高度H 最矮,H 便是绿豆的直径d =。 S

进一步分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实际分子也不是球形,而我们估测它的大小时,也可以把分子看作球形,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也就全明白了。

设计意图:通过绿豆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经有限次的实验再合理外推,直到建立分子球形模型及测分子大小的原理,全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方面的思想方法。

② 实验设计:选材与溶液的配制

问4:为什么选择油酸分子作为测量对象?

教师引导分析:液体比固体容易得到单分子层,因为液体具有可流动性;油酸比一般的液体更容易得到单分子层,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它的一端是亲水性的羧基-COOH ,能与水分子紧密结合,另一端是憎水性烃基-C 17H 33,与水不溶,油酸密度又小于水,当一滴油酸滴入水中时,油酸分子直立分布,烃基-C 17H 33冒出水面,羧基-COOH “扎根”于水中,比较容易形成单分子油膜。

问7:为什么要配制成浓度极低,如体积比1:500的油酸酒精溶液?

教师引导分析:油酸易溶于酒精不溶于水,酒精易溶于水且易挥发,由于油酸分子间的作用力,即使水面很大,纯油酸在水面也会堆积多层,而不能像绿豆那样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单豆层”,只有浓度极低的油酸酒精溶液才能彻底“解散”油酸分子,在水面形成单分子油膜层。

设计意图:原理清楚到实验成功有很大距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设计、科学选材、科学处理,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这正是我国许多科技领域世界领先的原因。

③ 利用三只带“孔”器材,优化实验步骤

④ 分组实验

经过上述充分准备后,进行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探讨,不当操作几乎没有,能很好地使用自制器材,成功率大幅提升,全班只有一组同学在数据处理出了一些差错。

三、回眸

1.创新的尴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自制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然而在一道题面前,“创新”变成灰头土脸。一道有关实验步骤排序题,其中考查:先滴油酸酒精溶液后盖上坐标板,还是先盖上坐标板后滴油酸酒精溶液。此题好像专门为笔者的学生命制的,近一半学生做错了。对家长、学生来说,分数“说了算”,素质是次之,怎样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或许很长时间内无解。

2.制作的乐趣

二十多组的分组实验器材,笔者请了几位学生帮忙制作。原以为耽误学生学习时间而有怨言,其实不然,学生一边制作一边讨论,制作好了自己立即试验器材效果,每只器材充满着他们的快乐和自信,看到了久违的笑脸,比整天埋头做题得到的更多。

3.课堂的延伸

分组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成功估测分子大小的结果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制作器材情有独钟,课后又想出如何滴取一滴溶液,如何更好地撒痱子粉等,而且很多想法和制作有实用意义。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是在分数面前缺少创新的空间和氛围,不妨把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

简介:徐永明,男,中学高级教师,市教学能手,高三备课组长。2013年10月份,我的徒弟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课题是《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是这节课的重点,这篇文章是打磨竞赛课过程中的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1**********] [1**********]

邮编224500 地址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中市中路288号滨海中学

自制三只带“孔”器材,优化实验步骤

——提高《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的综合效果

江苏省滨海中学 徐永明 赵翠花

“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成功的关键:一是如何将痱子粉撒得薄而匀,二是准确滴取一滴油酸酒精溶液,三是油膜形成与描绘油膜轮廓过程中不要扰动油膜。为此笔者自制了三只带“孔”实验器材,有效地提高了分组实验的成功率。

一、三只带“孔”器材介绍

1.“孔”器材之一:顶孔匀撒器

如果痱子粉膜过厚,油膜推不动痱子粉膜,容易形成“爆炸”式的星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油膜,不能形成单分子油膜层;如果痱子粉膜过薄,容易造成油膜飘忽不定,分界不清,影响描绘油膜形状;如果痱子粉膜不均匀,可能导致油膜断裂或向水槽一侧靠拢,甚至挤压到水槽边,影响形成单分子油膜层。为确保实验成功,痱子粉膜要像极薄的纱一样薄而匀地覆盖在水面上。教材中没提示怎样撒粉,购买的器材一般提供的都是纱布包,实践证明,用纱布包撒粉,不但难保证粉膜均匀,而且粉尘污染环境,纱包也容易沾水受潮,影响下一组同学实验。

顶孔匀撒器制作:取一个废弃的塑料矿泉水瓶,用缝衣针在瓶盖上从里向外扎二十个左右的小孔,瓶内晒干后装入两药匙的痱子粉,拧紧瓶盖,如图1,图右侧是带孔的瓶盖,制作完毕。使用方法:瓶底向上,瓶盖

离水面3厘米左右,一边轻拍瓶底,一边观察粉膜,直至粉膜

薄而匀为止,使用结束后,用一个干燥的塑料袋装好顶孔匀

撒器,以防沾水受潮。评估:操作简单,便于控制,对环境

1 污染小,实验效果好。

2. “孔”器材之二:中孔坐标板

本实验操作程序复杂,步骤多,容易扰动水面。痱子粉膜薄而匀,滴入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后,如果水面受扰动,油膜边界就会漂移、变形,不能准确描绘油膜轮廓。受扰动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如学生用坐标板覆盖水槽时晃动等。

中孔坐标板制作:取一块实验室提供的有机玻璃透明坐标板,用美工刀在坐标板正中央钻一个直径约为4毫米的小孔,如图2,图右侧是坐标板的中部,制作完毕。使用方法:当用顶孔匀撒器完成撒粉后,轻轻地盖上坐标板,然后同学们不倚靠实验桌,将注射器针尖探到小孔下方,滴下一滴酒精油酸溶液,等到油膜稳定后,轻轻地描绘出油膜轮廓即可。评估:教材中,要求油膜稳定后,再放上坐标板,这加大了破坏油膜的机率,因为油膜的边缘很“娇

气”,稍有扰动,油膜就变形,改进后,先放上中孔坐标板,

再滴下油酸酒精溶液,有效地减少了扰动油膜的机率,同时

保证液滴滴在水槽正中央,有利于油膜充分展开。 图

2 3. “孔”器材之三:侧孔注射器

用实验室提供的注射器滴液滴时,最容易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很难将溶液从注射器里推出来,二是很容易从顶孔中射出一串溶液。要想滴出一滴溶液,可不是易事,保持身体平衡,双手抓住注射器,右手拇指轻压活塞,只有这样,才有

可能控制好力度,滴出艰难的一滴。

侧孔注射器制作:取一支5毫升的注射器(另配针头型号为0.6 25毫米),约在4毫升侧壁处钻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小孔,示意图如图3(照片看不清小孔)。使用方法:注射器吸取3毫升的溶液后,针头向下,竖直放置注射器,

右手拿针管,右拇指堵住小测孔,左手轻轻将活塞移到小孔的上方,

右拇指移开小孔,溶液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在针尖处自然滴下一滴,小孔拇指再立即堵住小孔。评估:与普通注射器相比,操作简单,易于

控制,而且每一滴大小几乎相等,用累积法测出一滴油酸酒精溶液

的体积更接近实际情况。 图3

二、教学设计

1.学情与教材分析

本实验难度极高,要求学生有扎实的实验技能,能灵活运用多种实验方法与技巧,还体现了构建物理模型的思想,可以说是对已学过的物理知识做一次综合考核演练。做好这个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类进入微观世界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思维、敢于用已有的知识探索“复杂”的未知领域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2.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单分子油膜法估测分子直径的原理;学会用单分子油膜法估测油酸分子的直径;掌握使用自制器材的技巧和提升综合实验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探究基础上,认识建立模型和用宏观量求微观量的物理思想方法;掌握多种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乐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态度,倡导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精神,敢于用已有知识向未知领域进军的情怀。

3.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重点:知道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并能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掌握多种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成功估测分子直径。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好自制器材,指导学生关键步骤操作方法。

4.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实验目的

实验1:展示半瓶酒精,让学生看清酒精的体积,然后打开瓶盖,在教室内缓慢地走一圈,让学生在瓶口闻一闻。

问题1:为什么能闻到酒精味?

问题2:大量分子跑出来,瓶内酒精为什么看不出减少?

教师引导分析:大量酒精分子由液体表面跑出来,进入我们的鼻腔,也就闻到了酒精味。虽然大量分子跑出了液面,瓶中的酒精看不出减少,说明瓶中有更多数量的酒精分子,跑出的只是一小部分。例如,一滴酒精含有分子的数目大约是10万亿亿个,每人每秒数一个分子,够全地球人可以数上十多万年,进一步启发得到分子很小。虽然分子很小,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来测量它的大小,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此问题情境,教师走进学生,能很好地融洽师生关系,有助于了

解学情,回顾初中有关知识。酒精分子跑出而瓶中酒精体积“没少”的现象,能引起学生有效注意。分子虽小也能测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进入新课教学准备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新课教学

① 实验原理:分子球形模型建立与测分子直径的方法

实验2:50毫升的量筒量取50毫升的绿豆,然后倒入100毫升的量筒中,总体积没变,高度因量筒变粗而变矮,随后又倒入250毫升的量筒中,高度变得更矮。

问题3:如果换截面积更大的容器,绿豆的高度最矮有多矮?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不难得到许多类似答案:一个绿豆的大小,绿豆的直径等。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推理,随手将绿豆倒进一个平底盘中,形成“单豆层”。 问题4:刚才有人说绿豆的直径,能说吗?绿豆是什么形状?

问题5:绿豆的直径怎么测量?

教师引导分析:教师根据教学进程,及时把握有用信息,学生提到“直径”,教师一定不能放过,这是建立绿豆为球形模型的突破口。至于怎么测量绿豆的直径,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如用千分尺测,测一排绿豆的长度求平均值。引导学生分析,绿豆的总体V 没变,由于量筒截面积S 变大而高度H 变小,根据V =SH ,

V 当绿豆单层紧密排列时,高度H 最矮,H 便是绿豆的直径d =。 S

进一步分析,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实际分子也不是球形,而我们估测它的大小时,也可以把分子看作球形,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实验》,学生对实验原理也就全明白了。

设计意图:通过绿豆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经有限次的实验再合理外推,直到建立分子球形模型及测分子大小的原理,全过程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方面的思想方法。

② 实验设计:选材与溶液的配制

问4:为什么选择油酸分子作为测量对象?

教师引导分析:液体比固体容易得到单分子层,因为液体具有可流动性;油酸比一般的液体更容易得到单分子层,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它的一端是亲水性的羧基-COOH ,能与水分子紧密结合,另一端是憎水性烃基-C 17H 33,与水不溶,油酸密度又小于水,当一滴油酸滴入水中时,油酸分子直立分布,烃基-C 17H 33冒出水面,羧基-COOH “扎根”于水中,比较容易形成单分子油膜。

问7:为什么要配制成浓度极低,如体积比1:500的油酸酒精溶液?

教师引导分析:油酸易溶于酒精不溶于水,酒精易溶于水且易挥发,由于油酸分子间的作用力,即使水面很大,纯油酸在水面也会堆积多层,而不能像绿豆那样在重力作用下形成“单豆层”,只有浓度极低的油酸酒精溶液才能彻底“解散”油酸分子,在水面形成单分子油膜层。

设计意图:原理清楚到实验成功有很大距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设计、科学选材、科学处理,才能最终获得成功,这正是我国许多科技领域世界领先的原因。

③ 利用三只带“孔”器材,优化实验步骤

④ 分组实验

经过上述充分准备后,进行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探讨,不当操作几乎没有,能很好地使用自制器材,成功率大幅提升,全班只有一组同学在数据处理出了一些差错。

三、回眸

1.创新的尴尬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自制器材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然而在一道题面前,“创新”变成灰头土脸。一道有关实验步骤排序题,其中考查:先滴油酸酒精溶液后盖上坐标板,还是先盖上坐标板后滴油酸酒精溶液。此题好像专门为笔者的学生命制的,近一半学生做错了。对家长、学生来说,分数“说了算”,素质是次之,怎样找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平衡点,或许很长时间内无解。

2.制作的乐趣

二十多组的分组实验器材,笔者请了几位学生帮忙制作。原以为耽误学生学习时间而有怨言,其实不然,学生一边制作一边讨论,制作好了自己立即试验器材效果,每只器材充满着他们的快乐和自信,看到了久违的笑脸,比整天埋头做题得到的更多。

3.课堂的延伸

分组实验结束后,学生对成功估测分子大小的结果并不感兴趣,反而对制作器材情有独钟,课后又想出如何滴取一滴溶液,如何更好地撒痱子粉等,而且很多想法和制作有实用意义。我们的学生不是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是在分数面前缺少创新的空间和氛围,不妨把陶行知先生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的目标。

简介:徐永明,男,中学高级教师,市教学能手,高三备课组长。2013年10月份,我的徒弟参加江苏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课题是《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是这节课的重点,这篇文章是打磨竞赛课过程中的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电话[1**********] [1**********]

邮编224500 地址 江苏省滨海县东坎镇中市中路288号滨海中学


相关内容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1.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一.器材:杠杆尺.钩码. 二.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 3.分别改变力点到支点,重点到支点的距离,实验什么情况省力?什么情况费力?什么情况不省力也不费力. 三.杠杆尺平衡规律: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阻 ...

  • 兴桥中学实验教学计划
  • 兴桥中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建立机构,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实验教学工作领导小组.由科研处全面负责. 2.强化实验教学日常管理 (1)学校按要求制订实验室主管领导职责,实验员职责,科任教师职责,学生实验守则,职责分明,责任到人. (2)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 ...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单 实验课题:观察月相 实验目的:通过对月相的观察,使学生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养成长期观察的习惯. 实验器材:黄色彩纸(每组十五张).剪刀(每组一个) 实验原理: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形状. 实验步骤: 1.对月亮在一个月内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2.根据记录 ...

  • 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当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旧材料,满足不了需要 科学课的前身是常识课,原来的常识仪器室和实验室很自然就成了现在的科学仪器室和实验室.在仪器室中,以前配备的许多常识仪器,有酒精灯.铁架台.机械实验盒.静电实验盒.物体沉浮实验盒等等,很自然成了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但是作为科学老师都知道,虽然 ...

  • 电教室管理规定
  • 电教室管理规定 一.电化教育工作管理办法: 1.电化教育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投影.幻灯.录音.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多媒体.校园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传递教育信息,并对这一过程进行设计.研究和管理的一种教育形式: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 ...

  • 盆泉小学实验教学计划
  • 盆泉小学实验教学计划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为了普及实验教学,加强教育装备管理,切实提高教育技术装备的效益,我校将扎实开展实验教学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采取多项有效措施,使我校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教学教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建立机构,明确职责,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学校 ...

  • 初中科学"家庭实验"
  •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强调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家庭实验是<科学>课外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在教师辅导下,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或合作完成的实验,属于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是科学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落实科学教育的途径 ...

  •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范例
  • 实验题 一. 探究馒头发霉的实验 实验材料:新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水对馒头发霉的影响:取两快大小和新旧程度相同的馒头,把一块馒头烤干:在另一块馒头上滴上几滴水,用塑料袋分别将两块馒头包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一段时间观察现象. 2.温度对馒头发霉的影响:取两快大小和新旧程度相同的馒头,分别用 ...

  • 科学学生实验报告单
  • 四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五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1.唾液能消化淀粉的验证实验: 实验仪器:碘酒,滴管,试管,淀粉液.馒头等. 实验过程:取两个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在其中一个试管中 加入少量唾液,并摇晃,使其均匀混合.将两个试管放入温度为40摄氏度左右的温水中.过一会儿,分别往两个试管中放入一滴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