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主要病害防治知识

葡萄病害

葡萄是一种色艳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水果,全世界葡萄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在各种果树中都位居首位。迄今,全世界已报道的葡萄病害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80多种,其中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是葡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他危害严重的病害还有蔓枯病、根癌病、灰霉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病、毛毡病、扇叶病毒病及线虫病等。

葡萄白腐病(Grape White Rot)

症状

可危害葡萄的穗轴、果粒、枝蔓和叶片,其中主要危害果穗。

果穗及果粒:果穗受害,多发生在果实开始着色时期。一般先从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首先在穗轴和果梗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进而病部皮层腐烂,手捻极易与木质部分离脱落,并有土腥味。果粒受害,多从果柄处开始,而后迅速蔓延到果粒,使整个果粒呈淡褐色软腐,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发病后期,病穗轴及烂果粒表面密生初为灰白色后为灰褐色的小粒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从小粒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布满果面,使病果呈灰白色腐烂,所以称为白腐病。天气干热时,病穗的穗轴和果梗萎蔫变褐干枯,未脱落的果粒也迅速失水,干缩成有明显棱角呈猪肝色的僵果,悬挂穗上极难脱落。

枝蔓:枝蔓发病,最初出现水浸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沿纵轴方向发展的长条形病斑,色泽也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由于病原菌分解纤维的能力很强,以致后期寄主的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皮层的肉质腐烂解离,只剩下丝状维管束组织,使病皮呈“披麻状”。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环绕枝干,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断,影响植株生长。

叶片: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轮纹,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且以叶脉两边居多。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

病原

病原为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 diplodiella (Speg.)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近年来,通过对白腐病菌的超微结构观察研究,认为我国的白腐病菌属于白腐垫壳孢Coniella diplodiwlla (Speg.) Petrk&Sydow.。

在病组织内菌丝密集形成子座,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形,底部壳壁突起丘状,其上着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初无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单孢,卵圆形至梨形,内含1~2个油球。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幼果浸汁中也不能萌发。在成熟果汁中萌发率可达90%以上,在成熟蔓浸汁中萌发率最高。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表和土壤中越冬,其中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强。散落在地表和土壤中的病菌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内可存活4~5年,残体腐烂分解后,病菌还可在土壤中腐生1~2年。在各种病残体中,以病果带菌最为重要。病菌的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强,分生孢子器释放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干的分生孢子器经15年后仍可释放活的分生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时,一般以地面和表土20cm 以内最多,占总菌量的80%左右。

传播与侵入:越冬后的病菌到第二年夏季遇降雨后,病菌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或带菌土粒主要借雨滴飞溅到受侵部位引起初侵染,风、昆虫及农时操作亦可传播。条件适宜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冰雹造成的伤口最易引起侵染,但少数也可从表皮较薄处直接侵入,还可从蜜腺、皮孔、水孔等处侵入,病菌一般不侵染无伤口的果粒,但可直接侵入果梗和穗轴。在适宜的条件下,该病的潜育期最短为3d ,最长8d ,一般5~6d。由于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因此该病流行性很强。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和伤口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白腐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果园发病后,每逢雨后就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特别是在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易导致病害的流行。

生育期:发病程度与寄主的生育期密切相关。穗粒进入着色期及成熟期后,由于温湿度的提高和果穗外渗营养物的增多,其发病程度亦逐渐加重。7~8月随着雨季到来,发病也达到高峰。

组织成熟度与发病的轻重也直接相关。组织越幼嫩,表面凝水中外渗的糖类物质也越少,再加幼嫩组织愈伤能力强,所以不易受病菌侵染;组织越接近老熟,表面凝水中糖类物质也越多,再加上老熟组织愈伤能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在自然条件下,该病不能在幼果上发病,而只能在果实开始着色成熟时发生,而且越接近成熟受害越重。

土壤类型及栽培方式:环境及栽培方式与发病关系密切。土质黏重,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的果园发病重。架下杂草丛生、枝蔓过密架面郁闭、植株负载量过大都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在架式方面,篱架比棚架发病重,双篱架比单篱架重。越接近地面的果穗、新梢及叶片发病越重,尤其距地面40cm 以下的果穗发病最重。

品种:不同的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巨峰、佳利酿、马福尔多、黑赛白利等最为感病;红玫瑰香、黄玫瑰香、上等玫瑰、黑汉、龙宝、先锋、季米亚特、吉姆沙、龙眼等次之;感病较轻的品种有黑虎香、紫玫瑰香、柳子、保尔加尔及野生葡萄等。

病害控制

1.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 生长季节经常检查果园,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病枝蔓,拣净落地病果;秋末埋土防寒前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穗、病蔓,扫净病果、病叶,摘净僵果,集中烧毁或运出园外深埋,决不能把病残体埋在葡萄架下。发病前用地膜覆盖地面可防治地面病菌侵染果穗。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生态条件 果园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通过修剪绑蔓提高结果部位,对地面附近果穗可实施套袋管理,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打副梢、摘心,适当疏叶,调节架面枝蔓密度,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果园排水,防止雨后积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面湿度;调节果实负载量。

3.及时药剂防治,降低流行程度 生长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是防治白腐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当地历年病害初发期决定首次喷药时间,一般应在发病初期前5~6d进行。而后每隔10~15d喷1次,连喷4~5次。如遇冰雹大雨,要立即喷药。有效药剂有:40%福星、50%福美双、50%速克灵、50%退菌特(对龙眼、佳利酿易引起药害)、50%多丰农、70%甲基硫菌灵等均有有较好防治效果。

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

分布在世界各葡萄产区。1834年在美国的野葡萄中发现,1848年首次描述其病原菌,我国1899年最早记载。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部分,叶正面形成多角形的黄褐色病斑,叶背产生白色的霜霉状物。

叶片:初期在叶正面产生半透明油渍状的淡黄色小斑点,边缘不明显;随后渐渐变成淡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变黄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叶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霜霉状物(即病菌的游动孢子囊梗及游动孢子囊)。

新梢、叶柄及卷须:产生水浸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白色霜霉状物,但比叶片上稀疏。病部干缩下陷,生长停滞,扭曲变形,皱缩脱落,甚至枯死。

幼果:从果梗开始发病,受害幼果呈灰色,果面布满白色霉层。感病的果粒初期变硬,成熟时变软,易脱落,在穗轴上留下疤痕。已着色的接近成熟的果粒较少感病。

病原

病原为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is) Berl.et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形成球形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吸收养分。无性阶段产生孢囊梗,顶生孢子囊,内生游动孢子。孢囊梗从叶背气孔伸出,丛生,无色,分枝处近直角,分枝末端有2~3个呈圆锥状的小梗,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卵圆形,有乳状突起。游动孢子单胞,肾形,侧生双鞭毛,能游动,具双游现象。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一般于生长后期在病组织中形成,褐色,球形,外壁很厚,表面平滑,略具波纹状起伏。卵孢子在水滴中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形成梨形孢子囊,内生并释放30~60个游动孢子。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等在土壤中越冬。气候温暖地区,也能以菌丝在芽鳞或未脱落的叶片内越冬。

传播与侵入: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到植株上,在游离水中萌发,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气孔附近萌发,自气孔或皮孔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只要条件适宜,病菌可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后期病残组织内形成大量的卵孢子,卵孢子随病叶等病残组织落入土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高湿冷凉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孢子囊的产生需要95%~100%的相对湿度和至少4h 的黑暗条件。孢子囊及卵孢子的萌发需要在水滴中进行。冬、春潮湿、接着是暖和的夏天,加之降雨不断的气候条件最有利于卵孢子越冬、萌发和病害的蔓延传播。在昼夜温差大、持续降雨、雾多露大少风情况下最适发病。

栽培管理: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抽发新梢,造成枝叶徒长、架面郁闭,使秋后枝叶繁茂,组织成熟延迟,都能使病害加重。果园管理不善,棚架过低、架面过密、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枯枝落叶乱堆乱放,不注意田园卫生,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小气候潮湿,都会使病害严重发生和流行。

品种抗病性: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美洲种葡萄、夏葡萄、园叶葡萄、沙地葡萄、心叶葡萄较抗病,欧亚种葡萄高度感病。

病害控制

1.清除果园菌源 秋季结合修剪,剪除架上病梢、病枝和病果,清除架下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始期发现病花序、叶片及果粒及时摘除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夏剪和绑缚新梢,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应注意果园排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表湿度;合理修剪,清除近地面的蔓、叶,降低小气候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对于常年严重发病的葡萄园应考虑定植或更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3.适时喷药保护 发病前应及时喷布保护剂,其中铜制剂是防治霜霉病的良好药剂。可在发病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布1:0.7:200~240倍的波尔多液。病害发生后,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内吸性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有效的药剂有:72%克露(霜疫清、克霜氰)、72.2%普力克、58%雷多米尔-锰锌、69%安克-锰锌、90%霜霉净(疫霜灵)、75%达克宁、25%霜霉威。

葡萄黑痘病(Grape Elsinoe Anthracnose)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鸟眼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最早记载于1899年。此病分布广,发生普遍,我国所有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发生。

症状

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粒、果梗、穗轴、叶片、叶脉、叶柄、枝蔓、新梢及卷须等,其中以果粒、叶片、新梢为主,果穗受害损失最大。

果粒:绿色幼嫩果粒受害,可形成直径3~8mm、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且稍凹陷的病斑,形似“鸟眼”状。后期病斑常常硬化、龟裂,果实变小,味酸,失去食用价值。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果肉。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并溢出灰白色黏液。果粒后期受害常开裂畸形。

叶片:叶片受害,初期为针头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直径1~4mm。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易破裂穿孔,但周围仍保持紫褐色晕圈。病斑常沿叶脉发展并形成星芒状空洞,这是此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干枯扭曲,甚至早落。幼嫩叶片最易受害,老龄叶片几乎不发病。

其它:穗轴、果梗、叶脉、叶柄、枝蔓、新梢、卷须受害后的共同特点是:病斑初期呈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的小斑,后期为中央灰黑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明显凹陷并开裂的近椭圆形病斑,扩大后多呈长条形、梭形或不规则形。

病原

有性态为Elsinoe ampelina (de Bary) Shear,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属。无性态为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我国常见其无性阶段。分生孢子盘黑色,直径达60μm ,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突破表皮后长出产孢细胞及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圆筒形,短小密集,无色单胞,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长圆形,稍弯,中部缢缩,具胶黏的细胞壁,内含1~2个油球。该病菌仅危害葡萄。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组织中越冬,如病枝梢、病果、病蔓、病叶、病卷须及叶痕内,其中以病梢和病叶为主。特别是秋天新梢病斑边缘形成的菌丝块,是病菌的主要越冬结构。菌丝体在病组织中可存活3~5年。北方果区以病残体越冬为主。

传播: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幼嫩的叶片和新梢上,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侵入后的病菌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有的也能侵入到细胞内。初侵染发病的部位经过数日后, 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并突破表皮,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陆续侵染新抽出的绿色部分,不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病苗木与插条的调运。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的发生与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密切相关。分生孢子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菌丝在10~40℃均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30℃。多雨闷热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及萌发侵入。葡萄生长初期,组织幼嫩,最易感病;生长后期,葡萄穗粒长大及枝叶成熟后,则较抗病。北方果区一般5月开始发病,6~7月份为发病盛期,9~10月病害停止发展。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架下湿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施氮肥过多、枝叶过密等,易使病害加重。一般篱架发病重于棚架。

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欧亚种感病,欧美杂交种和美洲种抗病。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由于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在历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选用既抗病又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品种。

2.清除菌源 在生长期中,及时摘除不断出现的病叶、病果及病梢。秋季清扫落叶、病穗,冬季修剪时,仔细剪除病梢、僵果,刮除主蔓上的枯皮,清扫地面枯枝落叶、果粒、果皮等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同时加强枝梢管理,结合夏季修剪,及时绑蔓,去除副梢、卷须和过密的叶片,避免架面过于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药剂防治 在葡萄发病芽前全面喷布一次铲除剂,消灭枝蔓上潜伏的病菌。常用的铲除剂有:0.3%五氯酚钠加1~3°Be 石硫合剂;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混合液;40%福美胂等。葡萄展叶后开始喷药,以开花前和落花70%~80%时喷药最为重要。可根据降雨及病情决定喷药次数。一般可在开花前、落花70%~80%果实如玉米粒大小时各喷一次。有效药剂有:80%大生M-45、易保、70%甲基硫菌灵、40%百菌净、80%普诺、50%多菌灵、1:0.5:160~24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等。新近发展的“红地球”葡萄对铜较敏感,不易使用波尔多液等铜制剂。

5.苗木消毒 新建的葡萄园或苗圃,对苗木、插条要严格检验,烧毁重病苗;对可疑苗木进行消毒处理,即在萌芽前,用上述铲除剂或3%~5%硫酸铜、15%硫酸铵,整株喷药或浸泡3分钟,进行消毒。

葡萄炭疽病(Grape Anthracnose)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苦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葡萄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

一。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症状

主要危害着色或近成熟的果粒,造成果粒腐烂。

着色果粒:着色后的果粒发病,初在果面产生针头大小的淡褐色斑点或雪花状的斑纹,其后病斑逐渐扩大成深褐色凹陷的圆形病斑,其上产生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天气潮湿时,溢出粉红色黏液。病果酸而苦,或逐渐干缩成为僵果。

果柄、穗轴:发病后产生暗褐色、长圆形的凹陷病斑,可使果粒干枯脱落。 病原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 Spauld 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Sacc.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椭圆形。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在结果母枝、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上越冬,也可在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

传播与侵入: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昆虫从越冬场所传到果穗上引起初侵染。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入果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具有潜伏侵染特点,病菌一般在幼果期侵入,到着色期才表现症状。着色期后侵染的病菌,潜育期只有4~6d。该病有多次再侵染。一般年份,病害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增多,7~8月果实成熟时,病害进入盛发期。

发病条件: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株行距过密、架式过低、留枝量过多、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管理粗放、病残体清除不彻底,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严重,发病严重。品种间抗性也有差异,一般欧亚种感病,欧美杂交种抗病;果皮薄的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种可避病,而晚熟品种往往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1.搞好果园卫生 结合修剪清除留在植株上的枝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把落于地面的果穗、残蔓、枯叶等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减少果园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期及时摘心和处理副梢,及时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减

轻发病。合理施肥,氮、磷、钾适当配合,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搞好果园的雨后排水工作,防止园内积水。

3.及时喷药保护 春天葡萄萌动时(展叶前),喷洒40%福美胂或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铲除越冬菌源。花前可喷1:0.7:240的波尔多液,落花后每隔15d 喷1次药,共喷3~4次。常用药剂有:40%百菌净、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50%退菌特、40%锰锌克菌多、75%百菌清等。

葡萄褐斑病(Grape Brown Spot)

葡萄褐斑病又称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及角斑病等。根据病斑大小和病原菌的不同,褐斑病分为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此病分布广泛,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和危害。

症状

葡萄褐斑病仅危害叶片。病斑定形后,直径3~10mm的称大褐斑病;直径2~3mm的称小褐斑病。

大褐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达3~10mm。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上生灰色或深褐色的霉状物。

小褐斑病:病斑较小,直径2~3mm,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一致,边缘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严重时,许多小病斑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斑。

病原

大褐斑病病原为葡萄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vitis(Lév. )Speg. ,属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异名有:Phaeoisariopsis vitis (Lév.) Saw. ,Isariopsis clavispora Sacc.,Cercospora viticola (Ces. ) Sacc. 。子座小,球形。分生孢子梗紧密成束,孢梗束下部紧密,上部散开,高达400μm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不分枝,多个隔膜,曲膝状,具齿突。分生孢子顶生,褐色至暗褐色,倒棍棒形,具喙,直立或稍弯曲,基部膨大,上部渐细,3~20个隔膜。

小褐斑病病原为座束梗尾孢Cercospora roesleri (Catt.) Sacc. ,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子座无色,半球形,直径35~50μm 。分生孢子梗由子座中伸出,疏散不成束,暗褐色,直或稍弯曲,隔膜多,近顶端膝曲状,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直或稍弯曲,暗褐色,有1~4个隔膜。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葡萄开花后,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传播: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侵入与发病: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萌发,由叶背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以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渐渐向上部蔓延。我国北方多从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因此夏秋多雨的地区或年份发病较重。管理粗放、枝叶过密、施肥不足、果实负载量过大、树势衰弱时也利于发病。品种间感病程度也有差异,一般美洲葡萄易感病,欧洲葡萄发病轻。

病害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 秋后结合深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喷洒25%苯菌灵、40%百菌净、1:0.7:200的波尔多液、50%多菌灵、65%多病灵、77%可杀得等,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防效显著。喷药时注意下部叶片和叶背着药均匀。

葡萄穗轴褐枯病(Grape Alternaria Rot)

症状

主要危害葡萄幼嫩的穗轴,包括主穗轴或分枝穗轴。也可危害幼果和叶片。

发病初期,在幼穗各级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迅速向四周扩展,成为褐色条状凹陷坏死斑。病斑进一步扩展,可环绕穗轴,使整个穗轴变褐枯死,不久即失水干枯,果粒也随之萎缩脱落。湿度大时,在病部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幼果受害,形成圆形深褐色至黑色斑点,直径约为2mm ,病斑仅限于果粒表皮,不深入果肉组织。随着果粒膨大病斑变成疮痂状,当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叶片上也可产生病斑。

病原

病原为葡萄生链格孢Alternaria viticola Brun ,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丛生,直立,一般不分枝,上端有时呈屈曲状,有分隔,褐色至暗褐色,梗顶端色较淡,孢痕明显。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单生或串生,倒棍棒状,淡褐色至深褐色,砖格状分隔,具1~7个横膈膜,0~4个纵隔膜,喙较长,长1~10μm 。该菌属弱寄生菌。

发病规律

越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也可在枝蔓表皮、芽鳞片间越冬。 传播与侵入:借风雨传播,侵染幼嫩的穗轴组织,引起初侵染。潜育期3~5d,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只能侵染幼嫩的穗轴或幼果,当果粒达到黄豆粒大小时,果穗组织老化,病菌不能侵入,病害也随之停止发展蔓延。

发病条件:春季开花前后,穗轴组织幼嫩,如遇低温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葡萄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巨峰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红香水、白香蕉和黑奥林;新玫瑰、龙眼、红富士、黑汉等发病较轻;康拜尔、玫瑰香、玫瑰露、密而紫等较抗病。地势低洼、管理不善的果园以及老弱树发病重。

病害控制

消灭越冬菌源: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洁果园,将果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清除干净,连同病残组织一起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葡萄萌动前,重点对结果母枝喷铲除剂40%福美胂或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消灭越冬菌源。

生长期喷药:从幼穗抽出至幼果期,每隔10d 左右喷洒1次。连喷2~3次,把病害控制在初发阶段。常用的有效杀菌剂有:80%大生M-45、80%普诺、1.5%的多氧霉素、50%扑海因、50%多菌灵、50%退菌特或70%甲基硫菌灵等。

葡萄灰霉病(Grape Gray Mould Blight)

葡萄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和贮藏的重要病害。过去此病虽然广泛存在于各葡萄产区,但由于危害较轻,被认为是一种次要病害。随着保护地葡萄生产的发展,灰霉病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保护地葡萄生产的一个重要病害。该病可在开花前后以及成熟后期和贮运期严重发生,常使果实大量腐烂,对葡萄生产和贮运威胁极大。

症状

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和成熟的果实,也可危害新梢、叶片、果柄等。

花序、幼果:先在花梗和果梗或穗轴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的病斑,似热水烫过,很快变黑软腐,并可蔓延危害幼果;以后病斑逐渐环绕果梗及穗轴,使坏死组织以下的果穗枯萎脱落。受害的花序和幼果,在天气干燥时,失水萎蔫,最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天气潮湿时,其上可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状物,受到震动,霉层飞散,呈灰色烟雾状,俗称“冒灰烟”。

新梢和叶片: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在病叶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病斑上也产生灰色霉层。叶片上的病斑多从叶缘向中部发展。

成熟果粒:果粒着色和成熟后染病,产生褐色凹陷的病斑,由于成熟的果粒相互紧靠、互相挤压,病斑扩展迅速,很快引起全穗果实腐烂。贮藏的鲜食葡萄受害后常出现穗轴湿腐,表面布有霉层。一些受害部位有时还产生黑色块状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病原

有性态为富克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Whetzel ,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孢盘菌属。无性态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Fr. ,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细长,灰黑色,呈不规则的树状分枝,分枝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其上着生许多小梗,小梗上着生分生孢子,形似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许多孢子集生时呈灰色。菌核褐色,形状不规则。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但葡萄园很少见。

发生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核、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该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其他寄主上的越冬病菌也能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来源。

传播与侵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体表,从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以伤口侵入为主,进行初次侵染。一定条件下,病菌在葡萄开花末期还可穿过柱头和花柱侵入子房,造成潜伏侵染,直到果实成熟后或到贮藏期才开始发病。初侵染发病后,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该病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一次在开花前及幼果期,主要危害花及幼果,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一次在果实着色至成熟期,主要危害果粒,造成果实腐烂。

发病条件:低温潮湿有利于发病,15~20℃条件下,饱和湿度保持15h 病菌就可侵染葡萄。葡萄株行距过密,通风不良;保护地浇水过多,湿度大,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枝叶过密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另外偏碱性土壤、黏重的土壤也有利于病害发生。贮藏窖温度高、湿度大,病害发生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尼加拉、黑罕、黑大粒等高度抗病。玫瑰香、葡萄园皇后、白香蕉等中度抗病。洋红蜜、新玫瑰、白玫瑰香等高度感病。

病害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 搞好果园排水及摘心绑蔓等工作,以降低果园湿度,减轻发病。发病重的葡萄园要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

2.田间卫生 要结合冬剪,剪除病枝、病果、病穗等,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处理。生长期及时摘除发病器官,以减少初侵染源。

3.化学防治 葡萄落花前后及时喷药保护,以防幼果发病。常用的药剂有:40%施佳乐、50%扑海因、50%万霉灵(多菌灵+乙霉威) 等。另外菌核利、苯菌灵、灭霉灵粉等药剂也有较好防效。

4.贮藏期防治 在采收的运输中尽量避免造成伤口;也可在贮藏前用扑海因、特克多或速克灵液淋洗式喷布处理果实,晾干后采摘。

葡萄病害

葡萄是一种色艳味美且富有营养的水果,全世界葡萄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在各种果树中都位居首位。迄今,全世界已报道的葡萄病害有100多种,我国已报道的有80多种,其中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黑痘病是葡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他危害严重的病害还有蔓枯病、根癌病、灰霉病、褐斑病、穗轴褐枯病、毛毡病、扇叶病毒病及线虫病等。

葡萄白腐病(Grape White Rot)

症状

可危害葡萄的穗轴、果粒、枝蔓和叶片,其中主要危害果穗。

果穗及果粒:果穗受害,多发生在果实开始着色时期。一般先从近地面的果穗尖端开始发病,然后逐渐向上蔓延。首先在穗轴和果梗上产生淡褐色、水渍状、边缘不明显的病斑,进而病部皮层腐烂,手捻极易与木质部分离脱落,并有土腥味。果粒受害,多从果柄处开始,而后迅速蔓延到果粒,使整个果粒呈淡褐色软腐,严重时全穗腐烂,病果极易受震脱落,重病园地面落满一层,这是白腐病发生的最大特点。发病后期,病穗轴及烂果粒表面密生初为灰白色后为灰褐色的小粒点,此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天气潮湿时,从小粒点中可溢出灰白色黏液,布满果面,使病果呈灰白色腐烂,所以称为白腐病。天气干热时,病穗的穗轴和果梗萎蔫变褐干枯,未脱落的果粒也迅速失水,干缩成有明显棱角呈猪肝色的僵果,悬挂穗上极难脱落。

枝蔓:枝蔓发病,最初出现水浸状、红褐色、边缘深褐色病斑,以后逐渐扩展成沿纵轴方向发展的长条形病斑,色泽也由浅褐色变为黑褐色,病部稍凹陷,病斑表面密生灰色小粒点。由于病原菌分解纤维的能力很强,以致后期寄主的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皮层的肉质腐烂解离,只剩下丝状维管束组织,使病皮呈“披麻状”。病害严重时,病部缢缩,环绕枝干,可使枝蔓枯死或折断,影响植株生长。

叶片:在叶尖、叶缘或有损伤的部位形成淡褐色、水渍状、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病斑,并略具同心轮纹,其上散生灰白色至灰黑色小粒点,且以叶脉两边居多。后期病斑干枯易破裂。

病原

病原为白腐盾壳霉Coniothyrium diplodiella (Speg.)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盾壳霉属。近年来,通过对白腐病菌的超微结构观察研究,认为我国的白腐病菌属于白腐垫壳孢Coniella diplodiwlla (Speg.) Petrk&Sydow.。

在病组织内菌丝密集形成子座,从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球形,底部壳壁突起丘状,其上着生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初无色,后渐变为暗褐色,单孢,卵圆形至梨形,内含1~2个油球。

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幼果浸汁中也不能萌发。在成熟果汁中萌发率可达90%以上,在成熟蔓浸汁中萌发率最高。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地表和土壤中越冬,其中僵果上的分生孢子器越冬能力最强。散落在地表和土壤中的病菌是翌年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在土壤中的病残组织内可存活4~5年,残体腐烂分解后,病菌还可在土壤中腐生1~2年。在各种病残体中,以病果带菌最为重要。病菌的分生孢子生活力很强,分生孢子器释放的大量分生孢子可存活2~3年,干的分生孢子器经15年后仍可释放活的分生孢子。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时,一般以地面和表土20cm 以内最多,占总菌量的80%左右。

传播与侵入:越冬后的病菌到第二年夏季遇降雨后,病菌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或带菌土粒主要借雨滴飞溅到受侵部位引起初侵染,风、昆虫及农时操作亦可传播。条件适宜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冰雹造成的伤口最易引起侵染,但少数也可从表皮较薄处直接侵入,还可从蜜腺、皮孔、水孔等处侵入,病菌一般不侵染无伤口的果粒,但可直接侵入果梗和穗轴。在适宜的条件下,该病的潜育期最短为3d ,最长8d ,一般5~6d。由于潜育期短,再侵染次数多,因此该病流行性很强。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高温、高湿和伤口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白腐病的发生与降雨关系密切,雨季早发病早,雨量大发病重,雨季长发病持续时间长。果园发病后,每逢雨后就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特别是在暴风雨或雹灾后,造成大量伤口,为病菌侵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更易导致病害的流行。

生育期:发病程度与寄主的生育期密切相关。穗粒进入着色期及成熟期后,由于温湿度的提高和果穗外渗营养物的增多,其发病程度亦逐渐加重。7~8月随着雨季到来,发病也达到高峰。

组织成熟度与发病的轻重也直接相关。组织越幼嫩,表面凝水中外渗的糖类物质也越少,再加幼嫩组织愈伤能力强,所以不易受病菌侵染;组织越接近老熟,表面凝水中糖类物质也越多,再加上老熟组织愈伤能力差,易受病菌侵染。在自然条件下,该病不能在幼果上发病,而只能在果实开始着色成熟时发生,而且越接近成熟受害越重。

土壤类型及栽培方式:环境及栽培方式与发病关系密切。土质黏重,地势低洼,通风不良的果园发病重。架下杂草丛生、枝蔓过密架面郁闭、植株负载量过大都有利于病

害的发生。在架式方面,篱架比棚架发病重,双篱架比单篱架重。越接近地面的果穗、新梢及叶片发病越重,尤其距地面40cm 以下的果穗发病最重。

品种:不同的品种抗病性存在差异。巨峰、佳利酿、马福尔多、黑赛白利等最为感病;红玫瑰香、黄玫瑰香、上等玫瑰、黑汉、龙宝、先锋、季米亚特、吉姆沙、龙眼等次之;感病较轻的品种有黑虎香、紫玫瑰香、柳子、保尔加尔及野生葡萄等。

病害控制

1.清除病株残体,减少侵染来源 生长季节经常检查果园,发病初期及时剪除病穗、病枝蔓,拣净落地病果;秋末埋土防寒前结合修剪,彻底剪除病穗、病蔓,扫净病果、病叶,摘净僵果,集中烧毁或运出园外深埋,决不能把病残体埋在葡萄架下。发病前用地膜覆盖地面可防治地面病菌侵染果穗。

2.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生态条件 果园多施有机肥,增强树势;通过修剪绑蔓提高结果部位,对地面附近果穗可实施套袋管理,减少病菌侵染机会;及时打副梢、摘心,适当疏叶,调节架面枝蔓密度,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注意果园排水,防止雨后积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面湿度;调节果实负载量。

3.及时药剂防治,降低流行程度 生长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是防治白腐病的一个重要措施。根据当地历年病害初发期决定首次喷药时间,一般应在发病初期前5~6d进行。而后每隔10~15d喷1次,连喷4~5次。如遇冰雹大雨,要立即喷药。有效药剂有:40%福星、50%福美双、50%速克灵、50%退菌特(对龙眼、佳利酿易引起药害)、50%多丰农、70%甲基硫菌灵等均有有较好防治效果。

葡萄霜霉病(Grape Downy Mildew)

分布在世界各葡萄产区。1834年在美国的野葡萄中发现,1848年首次描述其病原菌,我国1899年最早记载。

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也危害新梢、叶柄、卷须、幼果、果梗及花序等幼嫩部分,叶正面形成多角形的黄褐色病斑,叶背产生白色的霜霉状物。

叶片:初期在叶正面产生半透明油渍状的淡黄色小斑点,边缘不明显;随后渐渐变成淡绿色至黄褐色的多角形大斑,后变黄枯死。在潮湿的条件下,叶片背面形成白色的霜霉状物(即病菌的游动孢子囊梗及游动孢子囊)。

新梢、叶柄及卷须:产生水浸状、略凹陷的褐色病斑,潮湿时产生白色霜霉状物,但比叶片上稀疏。病部干缩下陷,生长停滞,扭曲变形,皱缩脱落,甚至枯死。

幼果:从果梗开始发病,受害幼果呈灰色,果面布满白色霉层。感病的果粒初期变硬,成熟时变软,易脱落,在穗轴上留下疤痕。已着色的接近成熟的果粒较少感病。

病原

病原为葡萄生单轴霉Plasmopara viticola (Berk.et Curtis) Berl.et de Toni,属鞭毛菌亚门单轴霉属。菌丝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形成球形吸器伸入叶肉细胞吸收养分。无性阶段产生孢囊梗,顶生孢子囊,内生游动孢子。孢囊梗从叶背气孔伸出,丛生,无色,分枝处近直角,分枝末端有2~3个呈圆锥状的小梗,顶端着生孢子囊。孢子囊无色,卵圆形,有乳状突起。游动孢子单胞,肾形,侧生双鞭毛,能游动,具双游现象。有性态产生卵孢子。卵孢子一般于生长后期在病组织中形成,褐色,球形,外壁很厚,表面平滑,略具波纹状起伏。卵孢子在水滴中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形成梨形孢子囊,内生并释放30~60个游动孢子。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主要以卵孢子在病组织中或随病叶等在土壤中越冬。气候温暖地区,也能以菌丝在芽鳞或未脱落的叶片内越冬。

传播与侵入: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到植株上,在游离水中萌发,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气孔附近萌发,自气孔或皮孔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只要条件适宜,病菌可不断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后期病残组织内形成大量的卵孢子,卵孢子随病叶等病残组织落入土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来源。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高湿冷凉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孢子囊的产生需要95%~100%的相对湿度和至少4h 的黑暗条件。孢子囊及卵孢子的萌发需要在水滴中进行。冬、春潮湿、接着是暖和的夏天,加之降雨不断的气候条件最有利于卵孢子越冬、萌发和病害的蔓延传播。在昼夜温差大、持续降雨、雾多露大少风情况下最适发病。

栽培管理:施肥不当,偏施或迟施氮肥,刺激抽发新梢,造成枝叶徒长、架面郁闭,使秋后枝叶繁茂,组织成熟延迟,都能使病害加重。果园管理不善,棚架过低、架面过密、排水不畅、杂草丛生、枯枝落叶乱堆乱放,不注意田园卫生,使果园通风透光不良,小气候潮湿,都会使病害严重发生和流行。

品种抗病性:品种间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美洲种葡萄、夏葡萄、园叶葡萄、沙地葡萄、心叶葡萄较抗病,欧亚种葡萄高度感病。

病害控制

1.清除果园菌源 秋季结合修剪,剪除架上病梢、病枝和病果,清除架下枯枝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发病始期发现病花序、叶片及果粒及时摘除深埋。

2.加强栽培管理 及时夏剪和绑缚新梢,改善架面通风透光条件。应注意果园排水,及时中耕除草,降低地表湿度;合理修剪,清除近地面的蔓、叶,降低小气候湿度;适当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对于常年严重发病的葡萄园应考虑定植或更新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3.适时喷药保护 发病前应及时喷布保护剂,其中铜制剂是防治霜霉病的良好药剂。可在发病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布1:0.7:200~240倍的波尔多液。病害发生后,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洒内吸性杀菌剂。防治葡萄霜霉病有效的药剂有:72%克露(霜疫清、克霜氰)、72.2%普力克、58%雷多米尔-锰锌、69%安克-锰锌、90%霜霉净(疫霜灵)、75%达克宁、25%霜霉威。

葡萄黑痘病(Grape Elsinoe Anthracnose)

葡萄黑痘病又名疮痂病、鸟眼病,是葡萄重要病害之一。我国最早记载于1899年。此病分布广,发生普遍,我国所有的葡萄产区几乎均有发生。

症状

主要危害葡萄的绿色幼嫩部分,如果粒、果梗、穗轴、叶片、叶脉、叶柄、枝蔓、新梢及卷须等,其中以果粒、叶片、新梢为主,果穗受害损失最大。

果粒:绿色幼嫩果粒受害,可形成直径3~8mm、边缘紫褐色、中央灰白色且稍凹陷的病斑,形似“鸟眼”状。后期病斑常常硬化、龟裂,果实变小,味酸,失去食用价值。病斑仅限于表皮,不深入果肉。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小点并溢出灰白色黏液。果粒后期受害常开裂畸形。

叶片:叶片受害,初期为针头大小、红褐色至黑褐色的小斑点,周围有黄色晕圈。以后扩大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白色稍凹陷,边缘暗褐色或紫褐色,直径1~4mm。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易破裂穿孔,但周围仍保持紫褐色晕圈。病斑常沿叶脉发展并形成星芒状空洞,这是此病的一个显著特征。发病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干枯扭曲,甚至早落。幼嫩叶片最易受害,老龄叶片几乎不发病。

其它:穗轴、果梗、叶脉、叶柄、枝蔓、新梢、卷须受害后的共同特点是:病斑初期呈褐色、圆形或近圆形的小斑,后期为中央灰黑色、边缘深褐色或紫色、中部明显凹陷并开裂的近椭圆形病斑,扩大后多呈长条形、梭形或不规则形。

病原

有性态为Elsinoe ampelina (de Bary) Shear,属子囊菌亚门痂囊腔属。无性态为葡萄痂圆孢Sphaceloma ampelinum de Bary。我国常见其无性阶段。分生孢子盘黑色,直径达60μm ,半埋生于寄主组织中,突破表皮后长出产孢细胞及分生孢子。产孢细胞圆筒形,短小密集,无色单胞,顶端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卵形或长圆形,稍弯,中部缢缩,具胶黏的细胞壁,内含1~2个油球。该病菌仅危害葡萄。

病害循环

越冬: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在病组织中越冬,如病枝梢、病果、病蔓、病叶、病卷须及叶痕内,其中以病梢和病叶为主。特别是秋天新梢病斑边缘形成的菌丝块,是病菌的主要越冬结构。菌丝体在病组织中可存活3~5年。北方果区以病残体越冬为主。

传播: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幼嫩的叶片和新梢上,萌发产生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侵染。侵入后的病菌在寄主细胞间扩展蔓延,有的也能侵入到细胞内。初侵染发病的部位经过数日后, 在寄主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盘,并突破表皮,产生新的分生孢子,

陆续侵染新抽出的绿色部分,不断进行多次再侵染。病害的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带病苗木与插条的调运。

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此病的发生与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密切相关。分生孢子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较高的湿度。菌丝在10~40℃均能生长,生长最适温度为30℃。多雨闷热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及萌发侵入。葡萄生长初期,组织幼嫩,最易感病;生长后期,葡萄穗粒长大及枝叶成熟后,则较抗病。北方果区一般5月开始发病,6~7月份为发病盛期,9~10月病害停止发展。果园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黏重、管理粗放、架下湿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施氮肥过多、枝叶过密等,易使病害加重。一般篱架发病重于棚架。

品种:品种间抗病性有明显差异,欧亚种感病,欧美杂交种和美洲种抗病。 病害控制

1.选用抗病品种 由于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所以在历年发病严重的地区应选用既抗病又具有优良园艺性状的品种。

2.清除菌源 在生长期中,及时摘除不断出现的病叶、病果及病梢。秋季清扫落叶、病穗,冬季修剪时,仔细剪除病梢、僵果,刮除主蔓上的枯皮,清扫地面枯枝落叶、果粒、果皮等残体,集中深埋或烧毁。

3.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增强树势。同时加强枝梢管理,结合夏季修剪,及时绑蔓,去除副梢、卷须和过密的叶片,避免架面过于郁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药剂防治 在葡萄发病芽前全面喷布一次铲除剂,消灭枝蔓上潜伏的病菌。常用的铲除剂有:0.3%五氯酚钠加1~3°Be 石硫合剂;10%硫酸亚铁加1%粗硫酸混合液;40%福美胂等。葡萄展叶后开始喷药,以开花前和落花70%~80%时喷药最为重要。可根据降雨及病情决定喷药次数。一般可在开花前、落花70%~80%果实如玉米粒大小时各喷一次。有效药剂有:80%大生M-45、易保、70%甲基硫菌灵、40%百菌净、80%普诺、50%多菌灵、1:0.5:160~240波尔多液、70%代森锰锌等。新近发展的“红地球”葡萄对铜较敏感,不易使用波尔多液等铜制剂。

5.苗木消毒 新建的葡萄园或苗圃,对苗木、插条要严格检验,烧毁重病苗;对可疑苗木进行消毒处理,即在萌芽前,用上述铲除剂或3%~5%硫酸铜、15%硫酸铵,整株喷药或浸泡3分钟,进行消毒。

葡萄炭疽病(Grape Anthracnose)

葡萄炭疽病又名晚腐病、苦腐病,是葡萄近成熟期引起葡萄果实腐烂的重要病害之

一。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分布,长江流域及黄河故道各省、市普遍发生,危害严重。

症状

主要危害着色或近成熟的果粒,造成果粒腐烂。

着色果粒:着色后的果粒发病,初在果面产生针头大小的淡褐色斑点或雪花状的斑纹,其后病斑逐渐扩大成深褐色凹陷的圆形病斑,其上产生呈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天气潮湿时,溢出粉红色黏液。病果酸而苦,或逐渐干缩成为僵果。

果柄、穗轴:发病后产生暗褐色、长圆形的凹陷病斑,可使果粒干枯脱落。 病原

有性态为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 (Ston.) Spauld et 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小丛壳属。无性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 Sacc. ,属半知菌亚门炭疽菌属真菌。分生孢子盘黑色,分生孢子梗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棍棒形。分生孢子无色单胞,圆筒形或椭圆形。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在结果母枝、一年生枝蔓表层组织及病果上越冬,也可在叶痕、穗梗及节部等处越冬。

传播与侵入:分生孢子借助风雨、昆虫从越冬场所传到果穗上引起初侵染。分生孢子可直接侵入果皮或通过皮孔、伤口侵入。具有潜伏侵染特点,病菌一般在幼果期侵入,到着色期才表现症状。着色期后侵染的病菌,潜育期只有4~6d。该病有多次再侵染。一般年份,病害从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以后逐渐增多,7~8月果实成熟时,病害进入盛发期。

发病条件:高温多雨是病害流行的一个重要条件。株行距过密、架式过低、留枝量过多、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管理粗放、病残体清除不彻底,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地下水位高、土壤板结严重,发病严重。品种间抗性也有差异,一般欧亚种感病,欧美杂交种抗病;果皮薄的品种发病较重;早熟品种可避病,而晚熟品种往往发病较重。

病害控制

1.搞好果园卫生 结合修剪清除留在植株上的枝梢、穗梗、僵果、卷须等,并把落于地面的果穗、残蔓、枯叶等彻底清除,集中烧毁,减少果园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期及时摘心和处理副梢,及时绑蔓,使果园通风透光,减

轻发病。合理施肥,氮、磷、钾适当配合,增施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搞好果园的雨后排水工作,防止园内积水。

3.及时喷药保护 春天葡萄萌动时(展叶前),喷洒40%福美胂或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铲除越冬菌源。花前可喷1:0.7:240的波尔多液,落花后每隔15d 喷1次药,共喷3~4次。常用药剂有:40%百菌净、50%多菌灵、70%甲基硫菌灵、80%炭疽福美、50%退菌特、40%锰锌克菌多、75%百菌清等。

葡萄褐斑病(Grape Brown Spot)

葡萄褐斑病又称斑点病、褐点病、叶斑病及角斑病等。根据病斑大小和病原菌的不同,褐斑病分为大褐斑病和小褐斑病两种。此病分布广泛,我国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和危害。

症状

葡萄褐斑病仅危害叶片。病斑定形后,直径3~10mm的称大褐斑病;直径2~3mm的称小褐斑病。

大褐斑病:初期在叶片表面产生许多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的褐色小斑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直径达3~10mm。病斑中部呈黑褐色,边缘褐色,病健交界明显。后期病斑上生灰色或深褐色的霉状物。

小褐斑病:病斑较小,直径2~3mm,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一致,边缘深褐色,中部颜色稍浅,后期病斑背面长出一层较明显的黑色霉状物。严重时,许多小病斑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斑。

病原

大褐斑病病原为葡萄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vitis(Lév. )Speg. ,属半知菌亚门假尾孢属。异名有:Phaeoisariopsis vitis (Lév.) Saw. ,Isariopsis clavispora Sacc.,Cercospora viticola (Ces. ) Sacc. 。子座小,球形。分生孢子梗紧密成束,孢梗束下部紧密,上部散开,高达400μm 。分生孢子梗暗褐色,不分枝,多个隔膜,曲膝状,具齿突。分生孢子顶生,褐色至暗褐色,倒棍棒形,具喙,直立或稍弯曲,基部膨大,上部渐细,3~20个隔膜。

小褐斑病病原为座束梗尾孢Cercospora roesleri (Catt.) Sacc. ,属半知菌亚门尾孢属。子座无色,半球形,直径35~50μm 。分生孢子梗由子座中伸出,疏散不成束,暗褐色,直或稍弯曲,隔膜多,近顶端膝曲状,孢痕明显。分生孢子圆筒形或椭圆形,直或稍弯曲,暗褐色,有1~4个隔膜。

发病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春葡萄开花后,越冬后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传播: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侵入与发病:分生孢子在高湿条件下萌发,由叶背气孔侵入引起初侵染。以分生孢子不断进行再侵染。病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生,渐渐向上部蔓延。我国北方多从6月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

发病条件:高温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因此夏秋多雨的地区或年份发病较重。管理粗放、枝叶过密、施肥不足、果实负载量过大、树势衰弱时也利于发病。品种间感病程度也有差异,一般美洲葡萄易感病,欧洲葡萄发病轻。

病害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 秋后结合深耕,清扫落叶,集中烧毁以减少越冬菌源。增施有机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在发病初期结合防治黑痘病、白腐病、炭疽病,喷洒25%苯菌灵、40%百菌净、1:0.7:200的波尔多液、50%多菌灵、65%多病灵、77%可杀得等,每隔10~15天喷1次,连续喷2~3次,防效显著。喷药时注意下部叶片和叶背着药均匀。

葡萄穗轴褐枯病(Grape Alternaria Rot)

症状

主要危害葡萄幼嫩的穗轴,包括主穗轴或分枝穗轴。也可危害幼果和叶片。

发病初期,在幼穗各级穗轴上产生褐色、水渍状的小斑点,迅速向四周扩展,成为褐色条状凹陷坏死斑。病斑进一步扩展,可环绕穗轴,使整个穗轴变褐枯死,不久即失水干枯,果粒也随之萎缩脱落。湿度大时,在病部表面产生黑色霉状物(即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幼果受害,形成圆形深褐色至黑色斑点,直径约为2mm ,病斑仅限于果粒表皮,不深入果肉组织。随着果粒膨大病斑变成疮痂状,当果粒长到中等大小时,病痂脱落。叶片上也可产生病斑。

病原

病原为葡萄生链格孢Alternaria viticola Brun ,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丛生,直立,一般不分枝,上端有时呈屈曲状,有分隔,褐色至暗褐色,梗顶端色较淡,孢痕明显。分生孢子着生于分生孢子梗顶端,单生或串生,倒棍棒状,淡褐色至深褐色,砖格状分隔,具1~7个横膈膜,0~4个纵隔膜,喙较长,长1~10μm 。该菌属弱寄生菌。

发病规律

越冬: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内越冬,也可在枝蔓表皮、芽鳞片间越冬。 传播与侵入:借风雨传播,侵染幼嫩的穗轴组织,引起初侵染。潜育期3~5d,可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只能侵染幼嫩的穗轴或幼果,当果粒达到黄豆粒大小时,果穗组织老化,病菌不能侵入,病害也随之停止发展蔓延。

发病条件:春季开花前后,穗轴组织幼嫩,如遇低温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葡萄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巨峰品种发病最重;其次为红香水、白香蕉和黑奥林;新玫瑰、龙眼、红富士、黑汉等发病较轻;康拜尔、玫瑰香、玫瑰露、密而紫等较抗病。地势低洼、管理不善的果园以及老弱树发病重。

病害控制

消灭越冬菌源:冬季修剪后彻底清洁果园,将果园周围的杂草、枯枝落叶清除干净,连同病残组织一起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越冬菌源。葡萄萌动前,重点对结果母枝喷铲除剂40%福美胂或石硫合剂加五氯酚钠,消灭越冬菌源。

生长期喷药:从幼穗抽出至幼果期,每隔10d 左右喷洒1次。连喷2~3次,把病害控制在初发阶段。常用的有效杀菌剂有:80%大生M-45、80%普诺、1.5%的多氧霉素、50%扑海因、50%多菌灵、50%退菌特或70%甲基硫菌灵等。

葡萄灰霉病(Grape Gray Mould Blight)

葡萄灰霉病是一种严重影响葡萄生长和贮藏的重要病害。过去此病虽然广泛存在于各葡萄产区,但由于危害较轻,被认为是一种次要病害。随着保护地葡萄生产的发展,灰霉病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已成为保护地葡萄生产的一个重要病害。该病可在开花前后以及成熟后期和贮运期严重发生,常使果实大量腐烂,对葡萄生产和贮运威胁极大。

症状

主要危害花序、幼果和成熟的果实,也可危害新梢、叶片、果柄等。

花序、幼果:先在花梗和果梗或穗轴上出现水浸状淡褐色的病斑,似热水烫过,很快变黑软腐,并可蔓延危害幼果;以后病斑逐渐环绕果梗及穗轴,使坏死组织以下的果穗枯萎脱落。受害的花序和幼果,在天气干燥时,失水萎蔫,最后干枯脱落,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天气潮湿时,其上可长出一层鼠灰色的霉状物,受到震动,霉层飞散,呈灰色烟雾状,俗称“冒灰烟”。

新梢和叶片:产生淡褐色、不规则的病斑,在病叶上有时出现不太明显的轮纹,后期病斑上也产生灰色霉层。叶片上的病斑多从叶缘向中部发展。

成熟果粒:果粒着色和成熟后染病,产生褐色凹陷的病斑,由于成熟的果粒相互紧靠、互相挤压,病斑扩展迅速,很快引起全穗果实腐烂。贮藏的鲜食葡萄受害后常出现穗轴湿腐,表面布有霉层。一些受害部位有时还产生黑色块状菌核或灰色的菌丝块。

病原

有性态为富克葡萄孢盘菌Botryotinia fuckeliana (de Bary)Whetzel ,属子囊菌亚门葡萄孢盘菌属。无性态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Fr. ,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分生孢子梗细长,灰黑色,呈不规则的树状分枝,分枝顶端细胞膨大成球形,其上着生许多小梗,小梗上着生分生孢子,形似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椭圆形或卵圆形。许多孢子集生时呈灰色。菌核褐色,形状不规则。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但葡萄园很少见。

发生规律

越冬:主要以菌核、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该菌寄主范围十分广泛,其他寄主上的越冬病菌也能成为该病的初侵染来源。

传播与侵入: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寄主体表,从伤口、自然孔口及幼嫩组织侵入,以伤口侵入为主,进行初次侵染。一定条件下,病菌在葡萄开花末期还可穿过柱头和花柱侵入子房,造成潜伏侵染,直到果实成熟后或到贮藏期才开始发病。初侵染发病后,

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进行多次再侵染。

发病:该病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一次在开花前及幼果期,主要危害花及幼果,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一次在果实着色至成熟期,主要危害果粒,造成果实腐烂。

发病条件:低温潮湿有利于发病,15~20℃条件下,饱和湿度保持15h 病菌就可侵染葡萄。葡萄株行距过密,通风不良;保护地浇水过多,湿度大,通风不良;偏施氮肥、枝叶过密都有利于病害发生;另外偏碱性土壤、黏重的土壤也有利于病害发生。贮藏窖温度高、湿度大,病害发生重。不同品种的抗病性存在差异。尼加拉、黑罕、黑大粒等高度抗病。玫瑰香、葡萄园皇后、白香蕉等中度抗病。洋红蜜、新玫瑰、白玫瑰香等高度感病。

病害控制

1.加强栽培管理 搞好果园排水及摘心绑蔓等工作,以降低果园湿度,减轻发病。发病重的葡萄园要避免偏施氮肥,适当增施钾肥。

2.田间卫生 要结合冬剪,剪除病枝、病果、病穗等,清扫枯枝落叶,集中烧毁处理。生长期及时摘除发病器官,以减少初侵染源。

3.化学防治 葡萄落花前后及时喷药保护,以防幼果发病。常用的药剂有:40%施佳乐、50%扑海因、50%万霉灵(多菌灵+乙霉威) 等。另外菌核利、苯菌灵、灭霉灵粉等药剂也有较好防效。

4.贮藏期防治 在采收的运输中尽量避免造成伤口;也可在贮藏前用扑海因、特克多或速克灵液淋洗式喷布处理果实,晾干后采摘。


相关内容

  • 葡萄的病害防治
  • 一.怎样防治葡萄收获期烂果-白腐病 1.彻底清除菌源 秋后枝蔓下架前清除病残体,并将清除的病残体集中烧毁:秋季埋土防寒前和春天出土后喷50-100倍索利巴尔或3-5度石硫合剂加300倍的五氯酚钠清除菌源,减少发病: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病蔓,集中深埋. 2.加强管理 雨后及时排水.松土:及时绑 ...

  • 种植技术学习顶岗实习报告
  • 实习题目:宾川葡萄种植技术学习,病虫害防治及宾川农资推广摘要 系 别:生物工程系 专 业:11级作物生产技术 学 号:551130603104 姓 名:张成文 指导教师: 赵艳 职称(职务): 教授 提交日期: xx 年 6 月 25 日 首先感谢赵老师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我批阅,更感谢赵老师这几年来 ...

  • 碧护与药剂混用防治红提病害增效作用试验
  • 江 霞 魏佳峰在红提葡萄病害化学防治过程中,为了确定碧护是否可以添加到相关药剂中,并对病害防治产生增效作用,我们开展了针对性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山东省沂源县南麻镇赵家庄村赵克富红提葡萄园进行,防治对象为霜霉病.白腐病.炭疽病.灰霉病.试验园棚架式栽培,株行距0.75 m×4 ...

  • 庭院葡萄栽培技术二
  • 一.葡萄的定植  掌握地温回升至9℃左右开始种植,时间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最迟不能超过3月中旬.不要过早,否则会增加管理上的麻烦,过迟葡萄进入伤流期,弄伤后苗木会流水,影响成活.  种植的规格.葡萄苗木就植在定植沟的中心线上,株距按架式而定,双十字V形架株距1米,单篱架1.2米左右,棚架的 ...

  • 露地葡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 露地葡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 0 引言 葡萄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果树树种,产品种类繁多,营养丰富,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葡萄果实.叶片.枝蔓容易滋生各种病害和虫害.所以葡萄的栽培历史一直伴随着其病虫害的防治历史. 1 葡萄霜霉病 1.1 症状表现 霜霉病可以侵染葡萄的任何绿色部分或组织, ...

  •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以及防治药剂
  • 常见的细菌性病害以及防治药剂 根据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管理信息汇编>和<农药电子手册>等资料查询,我们搜索到在菜豆.黄瓜.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上的细菌性病害主要有:细菌性斑点病.细菌性穿孔病.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茎基腐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疫病和细菌性条纹病等7种.在注册 ...

  • 美人指葡萄栽植技术
  • 1.该品种对园艺管理技术要求较高.因其枝条成熟迟,多雨年份 美人指 光照 不足会影响花芽分化,故主要工作之一是采取技 术措施促进花分化.要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总放肥量 比一般品种要少1/2-1/3,增加磷.钾肥的比例,勤 施农家肥,使其叶多绿厚,增大光合面积,结合适时摘 心,抑制徒长. 2.宜采用缓 ...

  • "紫金香"牌玫瑰香葡萄生产发展技术要点
  • 摘 要:利用地域资源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富裕一方百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此文介绍了具有鲜明特点的"紫金香"牌玫瑰香葡萄生产发展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金石滩:"紫金香"牌玫瑰香葡萄:生产要点 1 品种特性 树势较强,嫩梢较壮,节间中长,有绒毛,初期生长缓慢 ...

  • 植物保护学试卷
  • 植物保护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植物病害 2.完全变态 3.侵染过程 4.单年流行病害 5.植物检疫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昆虫的体躯中,头部为____________的中心,胸部为____________的中心,腹部为____________的中心.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