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资环院 张霁阳 [1**********]36
转基因食品的英文为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这里Modified是重点,单词的原型modify意为“修饰,修改”,一边是“转”,一边是“改”,大同小异,都是将一个物种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去,改变遗传物质组成,从而改变特征与性状。
由此可以得到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即指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等。
因而,我们不难得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对原有食品的DNA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从而使其产生了新的特性,而对于这些特性,不要说是普通大众,就连科学家们都不能确定它们将会在遥远的未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现在能所做的也大多是短期的预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根据其作用对象不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人类的影响,另一类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的科学家们尚能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一个较为综合和理性的判断,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多数时候只能通过外在的一些事物对其产生一个表层上的认识,比如在购买食品时通过其外观和标签上的介绍获取信息,这样就给那些在外表上未出现明显改观并且未做阐释的转基因食品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它们可能会悄然无息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产生的后果是不可忽视的。这便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影响。
将此类影响细分,又可分为四类,取其关键词分别是营养成分、毒性、过敏性和抗性。
对营养成分来说,转基因可能会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不像其他三类会带来一些较为严重的后果,但在人们日益追求有效吸收和营养平衡的今天,这不得不算作
转基因食品的一个弊端,亟待改进。
至于毒性方面,由于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可能使原先关闭的基因被打开,产生一种新的毒素。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Pusztai)教授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一项未经发表的实验证明,幼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幼鼠的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且免疫系统遭受破坏。这位教授当时没有说出的更惊人的内容是,这些幼鼠的肝脏和心脏都要比正常小白鼠小很多,免疫系统更脆弱,甚至脑部也比食用正常土豆的老鼠药小很多,他害怕在公众中引起恐慌。虽然有不少科学家对他的实验提出质疑,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普兹泰的实验告诉我们,转基因食品确确实实具有存在毒性的可能。
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问题即食品中的变态反应源进入人体而引起的过敏反应,而由于食用了被导入抗菌素等药品的植物而将一些异源突变基因引入人体则为其抗性问题所在,这两者都有可能导致新的疾病出现,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将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在高中的生物课上其实已略有接触。包括破坏物种的多样性,异源基因流入自然界而引起的基因污染,引进自然界所不存在的新物种等等,同样,如果不能加以控制的话,无疑将对地区乃至整个生物圈造成极大的破坏。
科学家们较客观地给出了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出了他们对其未来的一丝担忧。各国也针对自己国家的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也有的持中立态度,然而这无法左右公民个人的看法,反对者或许能列举出几十个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而支持者则更倾向于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譬如转基因食品能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粮食问题,能发展农业等,这也是转基因食品为何存在以及继续研究和拓展下去的动力所在。
而实际上正反两方所争论的,是转基因食品产生的动机,即要实现的目标与其实现过程和未来趋向。这可以说是站在了不同的出发点看待转基因食品,事实上两者存在隐含的因果,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从而进行实验,又在实验中发现了种种问题,人们便开始猜测和推断其未来的方向,使其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最初的动机又促使人们去追求这种技术的进步与成熟,最终便是在曲折中
前行。
这并非不好,正如前面所说,没有一种事物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应当承认问题的存在,这也能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我们所希望的只是过程中的那些问题能被正视和稳妥地解决,在曲折过后能够有一个考虑最为周全的计划和一个最好的结果。塑料袋的发明者没有想到自己的发明在几十年后给世界环境带来了多大的难题,当初只是为了减轻病患痛苦而做的研究最终也演变成了戒不掉、禁不了的毒。这都是我们不愿看到却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这个更为庞大的项目,我们应当给予更慎重的考虑,进行更多更具有价值的实验,做更远的前瞻,更充足的准备,我们本着造福人类的出发点来开发它,如果偏离了一小步,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让我们负担不起,更不用说该如何去挽回了。
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的思考
资环院 张霁阳 [1**********]36
转基因食品的英文为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GMF),这里Modified是重点,单词的原型modify意为“修饰,修改”,一边是“转”,一边是“改”,大同小异,都是将一个物种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物种中去,改变遗传物质组成,从而改变特征与性状。
由此可以得到转基因食品的定义,即指用转基因生物制造、生产的食品、食品原料和食品添加剂等。
因而,我们不难得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问题,究其根源,是因为对原有食品的DNA进行了加工和改造,从而使其产生了新的特性,而对于这些特性,不要说是普通大众,就连科学家们都不能确定它们将会在遥远的未来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何种程度的影响,现在能所做的也大多是短期的预测。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根据其作用对象不同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人类的影响,另一类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转基因食品有一定深入的研究的科学家们尚能对转基因食品做出一个较为综合和理性的判断,而作为普通消费者的我们,多数时候只能通过外在的一些事物对其产生一个表层上的认识,比如在购买食品时通过其外观和标签上的介绍获取信息,这样就给那些在外表上未出现明显改观并且未做阐释的转基因食品留下了很大的“发挥”空间,它们可能会悄然无息地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从而产生的后果是不可忽视的。这便是转基因食品对人类的影响。
将此类影响细分,又可分为四类,取其关键词分别是营养成分、毒性、过敏性和抗性。
对营养成分来说,转基因可能会减少食物的营养价值或降低食物中重要成分。转基因食物的主要动机是满足某种商品价值,如更高的产量,更好看的外表,而食物的某种成分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不像其他三类会带来一些较为严重的后果,但在人们日益追求有效吸收和营养平衡的今天,这不得不算作
转基因食品的一个弊端,亟待改进。
至于毒性方面,由于转基因食品中外源基因的插入,可能使原先关闭的基因被打开,产生一种新的毒素。1998年秋,苏格兰Rowett研究所的普兹泰(Pusztai)教授就在电视上公开宣称,他的一项未经发表的实验证明,幼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后,幼鼠的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和器官重量减轻且免疫系统遭受破坏。这位教授当时没有说出的更惊人的内容是,这些幼鼠的肝脏和心脏都要比正常小白鼠小很多,免疫系统更脆弱,甚至脑部也比食用正常土豆的老鼠药小很多,他害怕在公众中引起恐慌。虽然有不少科学家对他的实验提出质疑,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普兹泰的实验告诉我们,转基因食品确确实实具有存在毒性的可能。
转基因食品的过敏性问题即食品中的变态反应源进入人体而引起的过敏反应,而由于食用了被导入抗菌素等药品的植物而将一些异源突变基因引入人体则为其抗性问题所在,这两者都有可能导致新的疾病出现,如出现无法治疗并广泛传播的、将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威胁,其后果不堪设想。
对于其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在高中的生物课上其实已略有接触。包括破坏物种的多样性,异源基因流入自然界而引起的基因污染,引进自然界所不存在的新物种等等,同样,如果不能加以控制的话,无疑将对地区乃至整个生物圈造成极大的破坏。
科学家们较客观地给出了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这在一定层面上也反映出了他们对其未来的一丝担忧。各国也针对自己国家的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有的支持,有的反对,也有的持中立态度,然而这无法左右公民个人的看法,反对者或许能列举出几十个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问题和可能造成的危害,而支持者则更倾向于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譬如转基因食品能解决全球范围内的粮食问题,能发展农业等,这也是转基因食品为何存在以及继续研究和拓展下去的动力所在。
而实际上正反两方所争论的,是转基因食品产生的动机,即要实现的目标与其实现过程和未来趋向。这可以说是站在了不同的出发点看待转基因食品,事实上两者存在隐含的因果,就是为了达到目的,从而进行实验,又在实验中发现了种种问题,人们便开始猜测和推断其未来的方向,使其在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最初的动机又促使人们去追求这种技术的进步与成熟,最终便是在曲折中
前行。
这并非不好,正如前面所说,没有一种事物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应当承认问题的存在,这也能作为一种前进的动力,我们所希望的只是过程中的那些问题能被正视和稳妥地解决,在曲折过后能够有一个考虑最为周全的计划和一个最好的结果。塑料袋的发明者没有想到自己的发明在几十年后给世界环境带来了多大的难题,当初只是为了减轻病患痛苦而做的研究最终也演变成了戒不掉、禁不了的毒。这都是我们不愿看到却已经发生了的事实,因此对于转基因食品这个更为庞大的项目,我们应当给予更慎重的考虑,进行更多更具有价值的实验,做更远的前瞻,更充足的准备,我们本着造福人类的出发点来开发它,如果偏离了一小步,都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让我们负担不起,更不用说该如何去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