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经济特区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作者:抗红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年08期

  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处在我国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今天,经济特区面临着如何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加快特区经济从外向化向国际化转变的现实使命。本文对此加以论述。

  一、世界经济国际化对特区外向型经济提出了新挑战

  经济国际化即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超越本国(地区)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的过程和趋势。经济生活国际化是生产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一国经济生活社会化、专业化和协作超出本国范围的表现。(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大辞典》第98页。)目前,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信息国际化等综合发展,使世界经济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即世界经济全球化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此阶段各国经济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注:李琮:《论经济全球化》,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国家经济的重大变动,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中占重大份额的大国经济的重大变动,都不可避免的通过各种渠道牵动或波及它国以至全世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市场经济全球化,产业资本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成为主要的经济联系纽带等特征。当今世界出现了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并存的格局,其中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近十多年来,特别是80年代未期至今,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欧洲、北美、亚太地区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区。这些区域集团加强内部联合和强化竞争力,推动内部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使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更为合理。为成员国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各成员国通过借助所参加的区域经济集团的集体效应加强其经济影响力和竞争力,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大潮中努力创造与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壮大自己。

  市场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结果。这是因为,完全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有一种统一的世界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有利于全球范围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经济主导运行方式。现实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世界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为市场体制和市场经济规律所支配,市场经济已基本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运行普遍的体制与机制模式。当今世界,除极个别国家之外,都迈向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全球化同时反过来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它极大地促进着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促使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运动的拓展和深化,极大地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发展。同时,使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活动的领域随之扩大,作用得以拓展和深化,最终导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全球化虽然更加倾向于自由贸易并促进着商品贸易不断增长,但自80年代末以来,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无论规模和速度都明显超过从前。更为主要的是,当前的国际贸易已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将近80%的国际贸易都从属于国际直接投资。(注:王绍西:《探讨当前国际跨国公司发展战略新趋势》,载于《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除了国际直接投资外,国际融资活动也异常活跃,它实实在在地将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同国际金融市场相联系。可见,国际贸易已不再是最基础的经济联系纽带,而更多地融合于并从属于国际资本的流动,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的流动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济联系纽带,不断推进着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调节全球化。这成为经济国际化发展到经济全球化阶段的又一明显特征。

  通过以上经济国际化现阶段的三个主要特征的分析,我们对目前经济国际化的状况有了一个概括认识。不论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还是产业资本及各种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带来的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外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融合于世界经济中,处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前沿的经济特区首当其冲地面临着这一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促使我国经济特区在90年代后期和未来21世纪的对外开放战略应适时进行转变,即由经济外向战略向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变,以提前实现经济特区与沿海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以此带动内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向化发展。

  二、特区经济国际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最基本的作用。由于市场的特性是开放的,因而市场经济也应是开放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国策。经济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经济特区经济的外向化发展已促进、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特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更将促进我国经济外向化、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特区经济国际化是保持华南地区经济增长势头,促进国内与港、澳、台经济协调发展的可靠保证

  改革开放前,经济特区所在的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华南沿海四省GDP仅占全国的10%,(注:孙秀平、迟福林:《我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载于《海南经济报》1995年第6期。)人均国民收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济特区的带动下,华南地区经济赶上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华南四省区的总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已与长江三角洲相当,占全国GDP的18%。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发展差距如此快的缩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应当说,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巨大推动作用。将范围再扩大,以香港、洙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地区是当今亚太区域经济发展最有生命力的增长中心。保持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有利于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经济特区在带动和促进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华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特区的发展对于稳定和促进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济特区要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经济一体化,与台湾结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在促进国内与港澳台的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首先香港是亚太地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九七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为了使香港在国际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强大,并带动国内各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深圳、珠海以及其他经济特区应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经济对接,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国际性城市群和国际经济中心。其次积极推进我国各地区同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对于提高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经过努力能够成为台湾与国内经济联系的结合区,在两岸协作关系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特区的未来,重任在肩。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力推动和港澳台高度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外力牵引的合力作用下,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必然向外向化程度、自由化程度更高的经济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自己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实力,来促进华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稳定和繁荣港、澳、台经济。

  (二)特区经济国际化是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特区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特区所在的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内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西部地区则处于外向型经济起步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我国经济的开放度也呈梯度推进的不平衡状态,这同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初战略选择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经济特区所处的“区位”和国家政策导向、优惠政策对特区投资者所造的势构成特区最初的“特区势”,将经济特区推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宝塔尖”。十几年来,经济特区以其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到现在,地区倾斜的开放政策已变成了普遍开放的“阳光政策”,再加上特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这类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内陆地区转移已是势所必然,我国改革开放梯度推进将呈现“内地特区化”趋势。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经济特区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形成我国目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力量。我国对外开放的80年代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即提高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已开始逐步向参与国际分工转化,且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必须更大地促进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密切特区与各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内地经济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经济特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信息,特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影响力将更加深远。因此,保持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宝塔尖”地位,是特区今后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的关键。适应我国扩大开放的新形势,经济特区要从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转变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排头兵”。所以,我国改革开放梯度推进的另一趋势必将是“特区经济国际化”,这也是特区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最好选择。

  (三)特区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大趋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特区所处的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富于经济活力的地区。10多年来,亚太地区占世界生产和贸易比重迅速提高,美国已经把经济重心由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舞台,亚太地区不仅贸易增长速度快,而且大部分贸易都是在区内进行的。在这一地区,有从生产、贸易到金融,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产业,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完整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增强了区内合作的可能性。地区内部产业分工正在不断演化,同时,地区发展又走过并继续走着产业梯度转移的道路,形成了适应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运行机制。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的《茂物宜言》宣布:“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一目标。”(注:周文彰:《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载于《海南特区报》1995年第10期。)加入这一地区的合作与竞争,无疑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亚太地区区域合作的发展呈现出如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同市场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趋势加强一起构成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大趋势下,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合作机遇日益增多,但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经济特区作为一种更高程度开放的模式,在引导中国走向世界统一大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将起到重要的沟通、桥梁和示范作用。我们应当把经济特区的发展,放在整个世界开放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提出经济特区发展的更高目标。真正让特区率先参与世界范围内更高层次的平等竞争,成为我国在亚太经济区域合作中的“先行者”,走向世界经济的“排头兵”。因此,特区经济国际化是中国坚定地实行市场经济原则,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一种正确的路径选择。

  三、特区经济国际化是特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我国经济特区一开始就采取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变原来与世界经济融绝的封闭式发展模式,以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贸易,参加到国际经济的循环中去,在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寻找发展机会,从经济开放中获得比较利益,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伊始是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阶段,是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国际化起飞的准备和蓄积力量的阶段。其基本政策或措施方要有:(1)吸引外资,鼓励或引导外资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鼓励出口,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获取支付进口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外汇;(3)采取各种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诸如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以逐步培育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亚洲“四小龙”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时期,差不多都采取了这样的经贸策略。这也是我国经济特区十几年来走过的发展道路。

  外向型经济包括出口导向型、资本—贸易型和完全外向型等类型(注:简乃强、韩彤编著:《外向型经济通论》第1页。)出口导向型以生产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为主。以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导向性行业,通过优先发展出口产品生产,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来引导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的作用外,还实行资本国际化,使国外生产总值部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完全外向型是一种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的外向型,资金进出自由,国际货币兑换自由,基本上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从外向型经济的三种类型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资本—贸易型和完全外向型三者的外向化程度依次加深,与国际市场、国际经济的联系渐趋紧密,经济国际化的水平逐渐提高。一国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相当于自觉地(与依附性外向不同)将自己的商品经济关系的某部分纳入到世界商品经济关系之中,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即为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度日益加深的过程,是一国国民经济从部分到整体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可以说,经济外向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将是本国(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完全接轨,进入高度融合的经济国际化状态。

  当外向型经济发展到国际化阶段时,外向型经济将呈现出如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市场高度开放,本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二是产业的全面开放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向世界开放,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关税、配额等保护贸易措施降至最必要的低水平;三是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投资,外资享受国民待遇,同时本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渐趋平衡。

  显然,从初步外向到高度国际化,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即使是最初级的外向型经济中,也包含着复杂的、高度发展的国际化的萌芽。这些萌芽只有在一定的国际条件和经济体制下发展,才导致国际化过程的高级化。所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伊始作为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国际化起飞的必要准备。经济国际化则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得更高层次,是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是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这是外向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将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与外向型经济的三种类型的主要特征相对比,可大致将我国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定位在出口导向型向资本—贸易型转变的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资本输入、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存转变的趋势。我国特区外向型经济在历经一段发展时期后向经济国际化方向转变,正是这一发展规律作用下的客观趋势。这一趋势不仅以停留在理论阶段,结合特区的现实,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我国经济特区经的发展趋势作了必要的准备。

  中国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在历经80年代的探索试验阶段后,目前正处于向国际化方向转变的过渡期。九十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谈话以来,特区在80年代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对特区提出的挑战要求,特区正努力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等战略性调整,实施“三点一线”(特区企业在内地投资办厂,利用内地原材料、劳动力及技术优势制造产品,通过特区销往国外。)外向型发展战略、发展跨国经营、改善对外贸易结构等措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尽快实现向经济国际化方向转变,而特区外向型经济17年的艰苦探索与奋斗,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为特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实现特区经济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首先,特区具有了率先发育的市场体制优势。特区在建设中,一开始就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在市场基础、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分配、市场保障、市场规则、市场中介、市场调控诸方面创建了一套领先全国的全新的体制要素。不仅为中国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也为特区外向型经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入到全球市场体系中奠定了体制上的基础。

  其次,特区已具有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际经贸联系渠道渐广的基础条件。特区以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导向,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外向型模式。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观念、敢闯敢冒的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丰富和积累了现代国际经济的知识、吸收利用国际要素的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和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本领,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特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并在引进外资、建立三资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与海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与一大批合作对象、经贸客户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这为特区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向经济国际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性条件。

  再次,特区已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基础的综合实力。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存量、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性特区(海南特区虽然进展较快,但毕竟面积大、基础差、还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已基本完成启动积累,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而且新型的企业、设施和城市决定了历史包袱少,可以轻装前进,便于探索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有效途径,加快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最后,特区已逐步开始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试验,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施“国民待遇”的新举措。深圳出台7项,厦门出台8项,分期分项试行。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放宽合作比例及内销比例、适当延长经营期限、扩大经营范围、允许以技术换市场、对外商开放进口贸易、开放商业批发零售业务、放宽信息咨询领域、试办外资国际旅行社、对特区内外国居民服务价格并轨等。这些措施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及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步伐等方面为特区外向型经济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特区今后可充分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就与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变被动外向为主动外向,促成在世界经济中有利于特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是我国经济特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的发展取向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作者介绍:抗红 广东民族学院科研处干部

作者:抗红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8年08期

  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处在我国对外开放最前沿的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我国全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今天,经济特区面临着如何抓住国际国内机遇加快特区经济从外向化向国际化转变的现实使命。本文对此加以论述。

  一、世界经济国际化对特区外向型经济提出了新挑战

  经济国际化即指一个国家(地区)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超越本国(地区)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的过程和趋势。经济生活国际化是生产发展的直接结果,是一国经济生活社会化、专业化和协作超出本国范围的表现。(注:《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大辞典》第98页。)目前,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技术国际化、信息国际化等综合发展,使世界经济进入国际化的新阶段:即世界经济全球化阶段。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此阶段各国经济互相交织,互相融合,以至形成了全球经济的整体。(注:李琮:《论经济全球化》,载于《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国家经济的重大变动,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中占重大份额的大国经济的重大变动,都不可避免的通过各种渠道牵动或波及它国以至全世界。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出现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市场经济全球化,产业资本流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日益成为主要的经济联系纽带等特征。当今世界出现了经济国际化和区域集团化并存的格局,其中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的重要特征。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在近十多年来,特别是80年代未期至今,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而蓬勃发展起来的,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欧洲、北美、亚太地区的三大区域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区。这些区域集团加强内部联合和强化竞争力,推动内部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使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际分工更为合理。为成员国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各成员国通过借助所参加的区域经济集团的集体效应加强其经济影响力和竞争力,在世界经济国际化大潮中努力创造与利用有利条件,发展壮大自己。

  市场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可以说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结果。这是因为,完全意义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有一种统一的世界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有利于全球范围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有效配置的经济主导运行方式。现实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世界经济总量的绝大部分为市场体制和市场经济规律所支配,市场经济已基本成为世界各国和国际经济运行普遍的体制与机制模式。当今世界,除极个别国家之外,都迈向了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全球化同时反过来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强大推动力,它极大地促进着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体系的形成,促使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运动的拓展和深化,极大地促进国际分工的深化与发展。同时,使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三大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活动的领域随之扩大,作用得以拓展和深化,最终导致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全球化虽然更加倾向于自由贸易并促进着商品贸易不断增长,但自80年代末以来,资本、技术、信息、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无论规模和速度都明显超过从前。更为主要的是,当前的国际贸易已日益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果,特别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将近80%的国际贸易都从属于国际直接投资。(注:王绍西:《探讨当前国际跨国公司发展战略新趋势》,载于《世界经济研究》1995年第6期。)除了国际直接投资外,国际融资活动也异常活跃,它实实在在地将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同国际金融市场相联系。可见,国际贸易已不再是最基础的经济联系纽带,而更多地融合于并从属于国际资本的流动,资本特别是产业资本的流动及由此带来的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逐渐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经济联系纽带,不断推进着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及其在此基础上的国际调节全球化。这成为经济国际化发展到经济全球化阶段的又一明显特征。

  通过以上经济国际化现阶段的三个主要特征的分析,我们对目前经济国际化的状况有了一个概括认识。不论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市场经济全球化,还是产业资本及各种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带来的市场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各国经济外向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融合于世界经济中,处于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最前沿的经济特区首当其冲地面临着这一问题。在这样一个新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促使我国经济特区在90年代后期和未来21世纪的对外开放战略应适时进行转变,即由经济外向战略向经济国际化战略转变,以提前实现经济特区与沿海地区经济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以此带动内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外向化发展。

  二、特区经济国际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最基本的作用。由于市场的特性是开放的,因而市场经济也应是开放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条基本国策。经济的开放度和自由度是市场经济形成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衡量标准。我国经济特区经济的外向化发展已促进、带动着全国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特区经济的国际化发展更将促进我国经济外向化、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特区经济国际化是保持华南地区经济增长势头,促进国内与港、澳、台经济协调发展的可靠保证

  改革开放前,经济特区所在的华南地区,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78年,华南沿海四省GDP仅占全国的10%,(注:孙秀平、迟福林:《我国经济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载于《海南经济报》1995年第6期。)人均国民收入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在经济特区的带动下,华南地区经济赶上并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1993年华南四省区的总体经济实力和人均GDP已与长江三角洲相当,占全国GDP的18%。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发展差距如此快的缩小,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应当说,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缺少的巨大推动作用。将范围再扩大,以香港、洙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华南地区是当今亚太区域经济发展最有生命力的增长中心。保持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有利于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有利的竞争位置。经济特区在带动和促进华南地区经济快速增长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华南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同时,经济特区的发展对于稳定和促进港澳台地区的长期繁荣有着特殊的作用。经济特区要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经济一体化,与台湾结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在促进国内与港澳台的经济协作和协调发展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首先香港是亚太地区世界级的经济中心,九七年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后,为了使香港在国际经济特别是亚太经济中的地位更加强大,并带动国内各地区更好地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深圳、珠海以及其他经济特区应率先与香港、澳门实现经济对接,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形成以香港为龙头的国际性城市群和国际经济中心。其次积极推进我国各地区同台湾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对于提高我国在亚太区域经济的地位也十分重要。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经过努力能够成为台湾与国内经济联系的结合区,在两岸协作关系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由此可见,特区的未来,重任在肩。在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力推动和港澳台高度经济自由化、国际化外力牵引的合力作用下,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必然向外向化程度、自由化程度更高的经济国际化方向发展,提高自己参与国际经济的竞争实力,来促进华南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稳定和繁荣港、澳、台经济。

  (二)特区经济国际化是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中特区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经济特区所在的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处于比较成熟的阶段,而内陆地区(主要是中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西部地区则处于外向型经济起步阶段。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类似,我国经济的开放度也呈梯度推进的不平衡状态,这同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最初战略选择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经济特区所处的“区位”和国家政策导向、优惠政策对特区投资者所造的势构成特区最初的“特区势”,将经济特区推向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宝塔尖”。十几年来,经济特区以其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吸引了大量外资,发展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累了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带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到现在,地区倾斜的开放政策已变成了普遍开放的“阳光政策”,再加上特区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攀升,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这类产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内陆地区转移已是势所必然,我国改革开放梯度推进将呈现“内地特区化”趋势。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作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中所指出的,经济特区在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起到了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是形成我国目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力量。我国对外开放的80年代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即提高进出口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入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已开始逐步向参与国际分工转化,且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必须更大地促进产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更加密切特区与各地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内地经济发展更加迫切地需要经济特区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市场信息,特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影响力将更加深远。因此,保持经济特区对外开放“宝塔尖”地位,是特区今后充分发挥其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的关键。适应我国扩大开放的新形势,经济特区要从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转变成为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的“排头兵”。所以,我国改革开放梯度推进的另一趋势必将是“特区经济国际化”,这也是特区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的最好选择。

  (三)特区经济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国际化大趋势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特区所处的亚太地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最富于经济活力的地区。10多年来,亚太地区占世界生产和贸易比重迅速提高,美国已经把经济重心由大西洋沿岸转移到太平洋沿岸,亚太地区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舞台,亚太地区不仅贸易增长速度快,而且大部分贸易都是在区内进行的。在这一地区,有从生产、贸易到金融,从一般制造业到高科技产业,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完整的经济结构,这种结构大大增强了区内合作的可能性。地区内部产业分工正在不断演化,同时,地区发展又走过并继续走着产业梯度转移的道路,形成了适应于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运行机制。1994年亚太经合组织的《茂物宜言》宣布:“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一目标。”(注:周文彰:《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载于《海南特区报》1995年第10期。)加入这一地区的合作与竞争,无疑为自身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亚太地区区域合作的发展呈现出如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的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同市场经济全球化、自由贸易趋势加强一起构成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大趋势下,国际经济分工中的合作机遇日益增多,但竞争也更加激烈。我国经济特区作为一种更高程度开放的模式,在引导中国走向世界统一大市场、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中,将起到重要的沟通、桥梁和示范作用。我们应当把经济特区的发展,放在整个世界开放的大格局中来考虑,提出经济特区发展的更高目标。真正让特区率先参与世界范围内更高层次的平等竞争,成为我国在亚太经济区域合作中的“先行者”,走向世界经济的“排头兵”。因此,特区经济国际化是中国坚定地实行市场经济原则,加快走向国际市场的一种正确的路径选择。

  三、特区经济国际化是特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我国经济特区一开始就采取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一般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改变原来与世界经济融绝的封闭式发展模式,以自身的资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贸易,参加到国际经济的循环中去,在国际经济关系的调整和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寻找发展机会,从经济开放中获得比较利益,从而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认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伊始是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阶段,是后发展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现国际化起飞的准备和蓄积力量的阶段。其基本政策或措施方要有:(1)吸引外资,鼓励或引导外资投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创造大量就业机会;(2)鼓励出口,以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以获取支付进口技术和机器设备的外汇;(3)采取各种保护贸易的政策和措施,诸如关税、配额等手段保护本国的产业和市场,以逐步培育本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亚洲“四小龙”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时期,差不多都采取了这样的经贸策略。这也是我国经济特区十几年来走过的发展道路。

  外向型经济包括出口导向型、资本—贸易型和完全外向型等类型(注:简乃强、韩彤编著:《外向型经济通论》第1页。)出口导向型以生产出口那些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为主。以发展对外经济贸易作为导向性行业,通过优先发展出口产品生产,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来引导和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资本—贸易型除了出口贸易在国民经济中起重要的作用外,还实行资本国际化,使国外生产总值部分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完全外向型是一种贸易、外汇、金融完全国际化的外向型,资金进出自由,国际货币兑换自由,基本上不存在贸易保护主义。从外向型经济的三种类型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资本—贸易型和完全外向型三者的外向化程度依次加深,与国际市场、国际经济的联系渐趋紧密,经济国际化的水平逐渐提高。一国采取外向型发展战略相当于自觉地(与依附性外向不同)将自己的商品经济关系的某部分纳入到世界商品经济关系之中,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过程,即为一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度日益加深的过程,是一国国民经济从部分到整体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可以说,经济外向化发展的最终结果将是本国(地区)经济与世界经济完全接轨,进入高度融合的经济国际化状态。

  当外向型经济发展到国际化阶段时,外向型经济将呈现出如下几个重要特征。一是市场高度开放,本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二是产业的全面开放无论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都向世界开放,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关税、配额等保护贸易措施降至最必要的低水平;三是投资领域的自由化和国际化,国外资本和国内资本可以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投资,外资享受国民待遇,同时本国对外投资增长迅速,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渐趋平衡。

  显然,从初步外向到高度国际化,这是一个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但是,即使是最初级的外向型经济中,也包含着复杂的、高度发展的国际化的萌芽。这些萌芽只有在一定的国际条件和经济体制下发展,才导致国际化过程的高级化。所以说外向型经济发展伊始作为资本和技术的积累,是后发展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国际化起飞的必要准备。经济国际化则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得更高层次,是市场自由化和国际化,是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高度融合的一种状态。这是外向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将我国经济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情况与外向型经济的三种类型的主要特征相对比,可大致将我国特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定位在出口导向型向资本—贸易型转变的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资本输入、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入、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并存转变的趋势。我国特区外向型经济在历经一段发展时期后向经济国际化方向转变,正是这一发展规律作用下的客观趋势。这一趋势不仅以停留在理论阶段,结合特区的现实,特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更为我国经济特区经的发展趋势作了必要的准备。

  中国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在历经80年代的探索试验阶段后,目前正处于向国际化方向转变的过渡期。九十年代,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视察南方发表谈话以来,特区在80年代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态势对特区提出的挑战要求,特区正努力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等战略性调整,实施“三点一线”(特区企业在内地投资办厂,利用内地原材料、劳动力及技术优势制造产品,通过特区销往国外。)外向型发展战略、发展跨国经营、改善对外贸易结构等措施,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加速外向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尽快实现向经济国际化方向转变,而特区外向型经济17年的艰苦探索与奋斗,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多方面的综合优势,为特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实现特区经济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首先,特区具有了率先发育的市场体制优势。特区在建设中,一开始就实行了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在市场基础、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机制、市场分配、市场保障、市场规则、市场中介、市场调控诸方面创建了一套领先全国的全新的体制要素。不仅为中国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也为特区外向型经济向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入到全球市场体系中奠定了体制上的基础。

  其次,特区已具有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国际经贸联系渠道渐广的基础条件。特区以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导向,建立了较为成熟的外向型模式。树立了对外开放的观念、敢闯敢冒的创业精神和竞争意识,丰富和积累了现代国际经济的知识、吸收利用国际要素的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思路和运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本领,培养造就了一批从事特区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并在引进外资、建立三资企业、发展进出口贸易与海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与一大批合作对象、经贸客户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渠道,这为特区进一步提高外向型经济水平,向经济国际化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性条件。

  再次,特区已具备发展外向型经济基础的综合实力。经过十多年的开发建设,特区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经济存量、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城市性特区(海南特区虽然进展较快,但毕竟面积大、基础差、还处于开发建设阶段)已基本完成启动积累,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而且新型的企业、设施和城市决定了历史包袱少,可以轻装前进,便于探索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有效途径,加快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

  最后,特区已逐步开始了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的试验,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实施“国民待遇”的新举措。深圳出台7项,厦门出台8项,分期分项试行。包括对外商投资企业放宽合作比例及内销比例、适当延长经营期限、扩大经营范围、允许以技术换市场、对外商开放进口贸易、开放商业批发零售业务、放宽信息咨询领域、试办外资国际旅行社、对特区内外国居民服务价格并轨等。这些措施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及按国际惯例办事的步伐等方面为特区外向型经济创造了快速发展的前提。

  综上所述,特区今后可充分利用外向型经济发展已取得的成就与经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变被动外向为主动外向,促成在世界经济中有利于特区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分工格局,这是我国经济特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里的发展取向和肩负的历史使命。

作者介绍:抗红 广东民族学院科研处干部


相关内容

  •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 浅谈多极化趋势及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 ...

  • 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与中国
  • 作者:姜跃春 国际问题研究 2005年02期 一.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几大发展趋势 (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使世界各国相互依赖增强,以致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上个世 ...

  •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最终版
  • 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 摘要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济生活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高度发展的客观结果,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 ...

  • 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 ...

  • 当代国外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发展趋势
  • 作者:瞿商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0年02期 [中图分类号]F12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09)06-0112-04 过去欧美各国将对中国的研究统称为汉学.传统汉学被欧洲正式确立为一门学科是在1814年,它最初主要是研究汉语与中国文学的专门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 ...

  • 第16课__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
  •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建湖县裴刘学校 周华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影响下,尽管还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等复杂矛盾和冲突.但是各"极"的人民都向往 ...

  • 高考历史易错题
  • 第十五专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6讲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和加强 [考点梳理] 考点1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1.影响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力量 2.背景: ①.二战使欧洲丧失 的优势地位 : ②.美苏的崛起,世界日益形成 格局: ③.西欧实行社会改 ...

  • 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毕业论文封面 学号 G1010060 姓名 魏启海 班级指导教师 论文题目 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一)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

  • 第十三章我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完)
  • 第十三章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第一部分本章综述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时代主题.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代主 题,是制定正确发展战略和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前提. 1.毛泽东对二战后的国际形势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战争与和平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