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摘 要】“人文性”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重要补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括文本的人文内涵、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它要求教师树立“平等对话”的师生观,让语文学科回归生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并能结合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而使母语教学唤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人文性;平等对话;生活;文本;语文活动;教学语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旧的课程观相比,其变化是在原有“工具性”的基础上补充了一点----“人文性”。这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次重新界定,这一变化意味着语文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已悄然来临。   1.何谓“人文性”   文化学的定义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心理学的定义是“人文”与“人本”同义,主要是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教育学的定义则是教材的人文内涵、学习者的人文素养(文化的、心理的)和语文学习(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①。这一定义涵盖了对教学过程三大要素的新的要求,即:文本,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真挚的人文关怀。把握住了这三点,也就把握了“人文性”的基本内涵。   2.传统教学与母语的失语   近年来,媒体对语文教学的负面报道很多,我们的母语教学似乎走进了死胡同。虽然个别报道有失偏颇,但这至少反映了社会对我们的母语教学现状的不满以及一种更高的期待。   冷静地审视过去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我们会不禁发现,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存在着偏差。由于“工具理性”②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母语教学过于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文科教学理科化,功利色彩浓厚,发展到极端的结果便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原本鲜活生动的母语教学变得索然乏味。   我们一直为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矜持,但反观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传统的母语教学,似乎很难寻见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踪影。不同学科拥有不同的学科魅力。理科的魅力在于其缜密的思维(不妨喻之为思维的体操),理性的观照。那么,作为与我们朝夕为伴的母语的学科魅力究竟何在呢?我想,应该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真切的人文关怀和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亦即《新课标》言及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对人文性忽视的直接结果便是师生关系异化为“师道尊严”:课堂上,教师高踞讲台,睥睨一切,学生正襟危坐,专注于听讲、记录,语文课俨然是一场“新闻发布会”。如此关系下培养出的学生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因此,《新课标》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发现和关注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这种发现和关注更意味着一种最质朴的原生态的母语教学的回归。   3.语文学科人文特质的彰显   既然“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之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体现这一学科特质呢?   第一,要转变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对话”。   师生关系是学校众多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师生地位的不同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和价值观③。传统教育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④。这种定位决定了这样一种师生关系: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彼此互相对立。师道尊严,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被忽视了,其结果只能是其学习的潜能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高分低能,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语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首先应做到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充分信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才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融入其中,与他们自由互动,平等对话。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平等对话”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内在要求。   第二,要让语文学科融入生活,与生活水乳交融。   生活是文本的源泉,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作家生活经验的真实再现。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从而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收听广播电台是在学语文,看电视是在学语文,茶余饭后的读书看报是在学语文,和同学聊天是在学语文,留心身边的广告语、宣传标语是在学语文,踏访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是在学语文,参加文娱演出是在学语文,给远方的亲人好友写信是在学语文。因此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培养对生活的真挚感情。只有引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无尽宝藏。教师就是一个勘探者,采矿工。文本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它的思想内涵、情致意境、语言辞令、谋篇布局等诸多方面,教师可精心选择其中最具价值的一两个视角引领学生发微探幽,深入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课堂空间是有限的,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一篇作品,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洗后若还能在学生心中留有些许印象,教师的当年的教学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逐步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而要使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借助具有人文关怀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个载体。通过语文活动的开展来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情境催化学生内心深处主动探究、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教师在提高自身语言修养的同时,还应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机智幽默的,洗炼严谨的,华美诗意的,如话家常的等等。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   综上所述,“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质之一,更是吸引学生的学科魅力之所在。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使母语教学成为学生心中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   收稿日期:2013-11-01

  【摘 要】“人文性”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性质的重要补充。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括文本的人文内涵、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它要求教师树立“平等对话”的师生观,让语文学科回归生活,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并能结合文本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从而使母语教学唤发新的生命力。   【关键词】人文性;平等对话;生活;文本;语文活动;教学语言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旧的课程观相比,其变化是在原有“工具性”的基础上补充了一点----“人文性”。这是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一次重新界定,这一变化意味着语文教育的一场深刻变革已悄然来临。   1.何谓“人文性”   文化学的定义是人类文化、人类文明。心理学的定义是“人文”与“人本”同义,主要是对人的尊重和关爱。教育学的定义则是教材的人文内涵、学习者的人文素养(文化的、心理的)和语文学习(教学)活动中的人文关怀①。这一定义涵盖了对教学过程三大要素的新的要求,即:文本,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要有深厚的人文素养;教师,要给予学生真挚的人文关怀。把握住了这三点,也就把握了“人文性”的基本内涵。   2.传统教学与母语的失语   近年来,媒体对语文教学的负面报道很多,我们的母语教学似乎走进了死胡同。虽然个别报道有失偏颇,但这至少反映了社会对我们的母语教学现状的不满以及一种更高的期待。   冷静地审视过去一个时期的语文教学,我们会不禁发现,我们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定位存在着偏差。由于“工具理性”②在教育领域的渗透和影响,传统的母语教学过于偏重工具性而忽视了人文性,文科教学理科化,功利色彩浓厚,发展到极端的结果便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原本鲜活生动的母语教学变得索然乏味。   我们一直为泱泱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矜持,但反观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的传统的母语教学,似乎很难寻见更多的人文精神的踪影。不同学科拥有不同的学科魅力。理科的魅力在于其缜密的思维(不妨喻之为思维的体操),理性的观照。那么,作为与我们朝夕为伴的母语的学科魅力究竟何在呢?我想,应该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真切的人文关怀和与生活的血肉联系,亦即《新课标》言及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对人文性忽视的直接结果便是师生关系异化为“师道尊严”:课堂上,教师高踞讲台,睥睨一切,学生正襟危坐,专注于听讲、记录,语文课俨然是一场“新闻发布会”。如此关系下培养出的学生最显著的特征便是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因此,《新课标》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发现和关注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认识过程的一次质的飞跃,这种发现和关注更意味着一种最质朴的原生态的母语教学的回归。   3.语文学科人文特质的彰显   既然“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质之一,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体现这一学科特质呢?   第一,要转变师生关系,变“师道尊严”为“平等对话”。   师生关系是学校众多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不同的师生关系反映了人们对师生地位的不同认识,也反映了不同的哲学观和价值观③。传统教育对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④。这种定位决定了这样一种师生关系:教师主动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彼此互相对立。师道尊严,课堂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被忽视了,其结果只能是其学习的潜能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习效率低下,高分低能,独立个性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语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人文关怀首先应做到的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充分信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创新才能,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走进学生,融入其中,与他们自由互动,平等对话。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平等对话”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内在要求。   第二,要让语文学科融入生活,与生活水乳交融。   生活是文本的源泉,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是作家生活经验的真实再现。因此,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唤起学生相似的生活体验,从而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进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收听广播电台是在学语文,看电视是在学语文,茶余饭后的读书看报是在学语文,和同学聊天是在学语文,留心身边的广告语、宣传标语是在学语文,踏访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是在学语文,参加文娱演出是在学语文,给远方的亲人好友写信是在学语文。因此有人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观察,用心感悟,培养对生活的真挚感情。只有引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第三,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   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无尽宝藏。教师就是一个勘探者,采矿工。文本的人文价值体现在它的思想内涵、情致意境、语言辞令、谋篇布局等诸多方面,教师可精心选择其中最具价值的一两个视角引领学生发微探幽,深入感悟其中的人文内涵。课堂空间是有限的,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一无所获。一篇作品,在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磨洗后若还能在学生心中留有些许印象,教师的当年的教学无疑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四,要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使学生在逐步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而要使文本中的人文内涵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就必须借助具有人文关怀的语文学习活动这个载体。通过语文活动的开展来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让情境催化学生内心深处主动探究、求知的欲望和激情。   教师在提高自身语言修养的同时,还应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的个性化,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机智幽默的,洗炼严谨的,华美诗意的,如话家常的等等。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   综上所述,“人文性”是语文学科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显著特质之一,更是吸引学生的学科魅力之所在。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以及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使母语教学成为学生心中一道永远亮丽的风景!   收稿日期:2013-11-01


相关内容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为生命教育,它给各个教学方面,各 个学科都带来了挑战以及机遇.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过去的方式已 经不再适合改革后的语文课堂,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该适应哪些新 形势,提升中学语文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素质,以人性教学 的方式逐步把握住当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

  • 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策略反思
  • [摘 要]初中语文不仅是学生学习中的重要学科,同时也对学生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等起着重要的影响,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性学科,初中语文应该有符合人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初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乐趣和活力的,但实际情况并不如此,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本文就结合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 ...

  •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 谈谈语文教学的本质 语文和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关系,但二者不是一回事.语文的本质确定的是"语文本身是什么",其外延界定了它是母语教学课程这一学科特性,其内涵则由语文的人文性和民族性二者共同锁定.语文教学确定的是这一学科课程师生双方教(学)什么.怎么教(学)的问题.语文和语文教学是一个 ...

  •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 <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育的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嘉定区南苑中学 贺红梅 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正是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然而,面对西方外来文化汹涌而至的波涛,我们既不能因为曾有一个辉煌的古代文化时期而夜 ...

  • 初中语文知识点和学科特点
  • 1.语文学科的特点 一.基础性.工具性 多年来,这是一种比较公认和权威的观点.过去的几本<大纲>都作了肯定,新的<教学大纲>继续这样表达.新版高中.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写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

  • 浅谈初中语文学生素养
  • 摘 要:学生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就能促使自身的全面和谐发展,就能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362-01 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语文学科的城乡差距也开始显现,初中语文素 ...

  • 中学语文论文
  • 语法与文学情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探析 徐宗阳 半壁山中学 摘要:现在的中学生甚至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普遍缺乏语法知识和文学情趣,这与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对语法教学的淡化和文学情趣培养的忽视存在密切关系.在中学初级阶段,语法教学与文学情趣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两项重要任务,是学生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语文教师 ...

  • 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doc
  • 浅谈初中语文开放式课堂教学 姓名: 赵小安 单位:安义县龙津学校 邮编: 330500 联系电话: [1**********] 内容提要: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过分注重分数,割断了语文课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摒弃封闭式课堂教学,采用开放式课堂教 ...

  • 2013年浙江温州中考部分科目分值有变
  • 2013年浙江温州中考部分科目分值有变 内容由京翰教育一对一家教辅导(http://www.zgjhjy.com)整理 上午从市教育局了解到,为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从2013年起对我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部分学科分值调整,其中科学学分由200分调整为180分,而一直被学校和家长[微博]所忽视的社会·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