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

文图/本报记者 闫景

吴堡土地面积小,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用地支离破碎,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流转成本高,严重制约着种植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多年来,如何实现吴堡农业的现代化成为摆在吴堡县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为破解农业发展困局,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吴堡县从科技谋发展入手,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等举措,力争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

一场席卷而来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吴堡农业面貌……

1、增产增收有样板——

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园引领农民学用技术

10月19日,走进吴堡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园,放眼望去,遍地金黄。吴堡县农技中心主任郭喜喜正忙碌地穿梭于田间地头,仔细查看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一片是谷子机械化试验示范区,种着8个抗旱试验品种,虽然今年全县降水较少,旱情较为严重,但从目前情况看谷子整体长势较好。经过测产后,我们将筛选一部分优良抗旱品种在全县进行推广。”郭喜喜告诉记者。

吴堡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园位于郭家沟镇上侯家墕村,面积120亩,共分为四大区域,其中包括大豆、玉米、马铃薯3个品种对比试验区和谷子机械化试验示范区。

吴堡县以郭家沟镇上侯家墕村为旱作农业示范重点,在全县6个乡镇建设了以地膜覆盖、垄沟、水平沟等抗旱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示范样板0.8万亩。主要进行高产攻关、引进示范新品种与新产品,以及示范推广膜侧沟播、一膜两用等覆盖栽培新技术和耕作抗旱、生物抗旱等新技术。

“在整个示范建设中,农技人员全程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在选择品种、晒种、药剂拌种、蓄水保墒等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示范工作取得成效。”郭喜喜说,“通过建立示范点,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科技带来的成果,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更愿意去使用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在高产创建项目的带动下,该县围绕马铃薯、玉米、大豆、谷子等农作物开展区域增产模式攻关,整合生态气候类似的区域,形成区域片带,集成推广高产技术模式,重点推广了以地膜覆盖、垄沟、水平沟等抗旱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示范样板田,配套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使得旱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一批高效栽培高产区域。

2014年,全县农业示范片、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马铃薯2639.6公斤,万亩创建区平均亩产2119.1公斤,超过马铃薯高产创建2000公斤的预期目标;

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144.3公斤,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56.4公斤;

谷子平均亩产216.2公斤,较以往亩增产26.4公斤,其中辛家沟镇李常家山村实施的百亩核心单产水平达到397公斤,创该县单产水平历史之最。

“这些经过试验示范并取得成效的新品种、新技术和科学有效的种植新模式将会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打开农业增收新空间。”郭喜喜表示,为了更好地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吴堡县还着力在农技创新上下工夫,联合佳县、米脂县的农技员将微耕机、播种机、覆膜机三台农机具改装成一台可微耕、覆膜、播种的一体机。“改装后的一体机,作业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已累计应用推广全膜玉米5000亩。”

2、示范户成“土专家”——

打通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今年61岁的郭爱生是郭家沟镇郭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同时也是该村的科技示范户。去年,吴堡县在郭家沟镇推广示范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作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郭爱生积极响应政策,在自家地里种上了10亩全覆膜玉米。

郭爱生说,种植全膜玉米县上不但发补助给农户,还派技术员现场进行指导。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家的10亩玉米地选用优良品种,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为主体,合理密植,采取配方施肥等技术,玉米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光玉米就收入1万多元,比之前翻了一倍多。”

郭爱生认真学习并掌握了这个种植技术,成了村里的示范户。他还主动将技术传授给邻近的几个种植户,农户要是遇到什么技术问题也会随时向他请教。

在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下,去年在郭家沟村推广种植的212亩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066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同时单产水平创造了历史之最。

近年来,为了真正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吴堡县将科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技术方法,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意识和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使他们真正起到农业技术载体和示范辐射作用,带领更多的农民开展科学种田,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

“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户遇到技术问题可以及时请教示范户,县里有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也可以由示范户带头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吴堡县农业局工作人员李明智介绍,目前,吴堡县统筹各村各产业的分布,在全县的6个乡镇共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其中马铃薯150户、蔬菜150户、玉米300户。

同时,该县遴选出60名具有较强业务和服务能力的技术指导员,通过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由每名技术指导员对口负责10个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每个技术指导员都会与示范户签订服务协议,在关键农时、突发事件或是农民有需求时,上门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李明智说。

吴堡县还为每户科技示范户配套了物化补助,通过政策、资金、人员的扶持,极大地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为全县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支撑。

目前,全县600户科技示范户通过运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户均增收600元以上,示范户增产增收明显,并涌现出很多学用典型,同时示范带动3480个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3、巧打“科技牌”——

苹果科普示范基地实现惠农兴村

“新栽植的苹果树3年就可挂果,通过运用大改形、强拉枝等技术,果树进入丰产期后,苹果亩产能够达到3000斤,按每斤价格4元计算,400亩山地苹果就可实现年产值48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10月16日,在吴堡丰润现代农业园区的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园内,园区负责人李万成指着正在茁壮成长的优质山地苹果树苗,信心满满地算起了经济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渗透在丰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各个环节。为了提高果品质量,在种植过程中,园区科学运用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山地苹果四大关键技术,并从果园选址、管理、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入手,全面落实各项标准化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苹果地的肥力资源,弥补新栽果树经济效益空白期,在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该园区在400亩山地苹果园里间作了200亩地膜绿豆和100亩马铃薯。“间种的成效很明显,地膜绿豆每亩产量达到了300斤,远高于传统绿豆的180斤亩产量。按目前绿豆市场价每斤7元计算,每年仅绿豆就能增收40多万元。”李万成告诉记者。

除了山地苹果园外,该园区还配套建设了牧草区、畜禽养殖区、沼气池、集雨窖等,通过发展“果、畜、沼、窖、草”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园区建设成为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按照李万成的循环发展理念:种植的牧草来喂养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能够照明、做饭、取暖,而沼渣和沼液又成为苹果的上等肥料,集雨窖收集的雨水可以为果树浇水,“不但能够降低电费、水费、化肥等支出,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明年我们计划在辛家沟镇深砭村推广500亩山地苹果。”李万成表示,他们将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向农户提供优质苹果苗木和技术,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种植果树,统一收购、包装、销售等,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全力配合相关县上的优惠政策,陆续向全县其他有种植意向、有土地的村子推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路子。

据了解,吴堡丰润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村,规划面积1060亩,规划总投资3169万元,园区项目分两期实施,计划建成600亩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园,以及综合区、现代畜禽养殖区和生态林果区等。目前,项目一期完成投资600多万元,栽植山地苹果400亩,其中包括富士冠军、烟富8号、延长红、美国蜜脆等11个品种。

该园区作为吴堡县的山地苹果科普示范基地,还承担着“科普惠农兴村”的任务。

“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山地苹果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但能带动吴堡县苹果产业发展,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还能通过基地的科技引领示范和科技服务惠民,推广农业适用技术,逐步带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吴堡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给山地苹果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科技支撑,今年7月,吴堡县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丰润现代农业园区合作成立了山地苹果专家工作站,并签订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协议。“工作站的建立将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科技优势,加速研发和培育适应吴堡县的果树及园艺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山地苹果产业的建设步伐。”李万成说,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还将有效地提高果农的生产技能。

吴堡县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长,且具备优质苹果生产的全部七项气象指标,加之没有工业污染,苹果品质突出,曾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近年来,由于苹果品种结构不合理、更新换代滞后、果园管理粗放等因素,导致苹果产量低、质量差,苹果产业也随之萧条。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县还将计划在张家山、辛家沟、寇家塬和郭家沟等重点乡镇发展山地苹果1万亩,全部建成高标准规范化示范园,使苹果种植逐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文图/本报记者 闫景

吴堡土地面积小,地形地貌复杂,农业用地支离破碎,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土地流转成本高,严重制约着种植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多年来,如何实现吴堡农业的现代化成为摆在吴堡县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为破解农业发展困局,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吴堡县从科技谋发展入手,通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组织等举措,力争向每一寸土地要效益。

一场席卷而来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悄然改变着吴堡农业面貌……

1、增产增收有样板——

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园引领农民学用技术

10月19日,走进吴堡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园,放眼望去,遍地金黄。吴堡县农技中心主任郭喜喜正忙碌地穿梭于田间地头,仔细查看着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这一片是谷子机械化试验示范区,种着8个抗旱试验品种,虽然今年全县降水较少,旱情较为严重,但从目前情况看谷子整体长势较好。经过测产后,我们将筛选一部分优良抗旱品种在全县进行推广。”郭喜喜告诉记者。

吴堡县旱作农业综合技术示范园位于郭家沟镇上侯家墕村,面积120亩,共分为四大区域,其中包括大豆、玉米、马铃薯3个品种对比试验区和谷子机械化试验示范区。

吴堡县以郭家沟镇上侯家墕村为旱作农业示范重点,在全县6个乡镇建设了以地膜覆盖、垄沟、水平沟等抗旱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示范样板0.8万亩。主要进行高产攻关、引进示范新品种与新产品,以及示范推广膜侧沟播、一膜两用等覆盖栽培新技术和耕作抗旱、生物抗旱等新技术。

“在整个示范建设中,农技人员全程对农民进行手把手的技术指导,并在选择品种、晒种、药剂拌种、蓄水保墒等过程中严格把关,确保示范工作取得成效。”郭喜喜说,“通过建立示范点,让农民实实在在看到科技带来的成果,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更愿意去使用这些新品种和新技术,农民学科学、用技术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

在高产创建项目的带动下,该县围绕马铃薯、玉米、大豆、谷子等农作物开展区域增产模式攻关,整合生态气候类似的区域,形成区域片带,集成推广高产技术模式,重点推广了以地膜覆盖、垄沟、水平沟等抗旱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示范样板田,配套推广优良品种、合理密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使得旱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先后涌现出一批高效栽培高产区域。

2014年,全县农业示范片、核心示范片平均亩产马铃薯2639.6公斤,万亩创建区平均亩产2119.1公斤,超过马铃薯高产创建2000公斤的预期目标;

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平均亩产144.3公斤,百亩攻关田平均亩产156.4公斤;

谷子平均亩产216.2公斤,较以往亩增产26.4公斤,其中辛家沟镇李常家山村实施的百亩核心单产水平达到397公斤,创该县单产水平历史之最。

“这些经过试验示范并取得成效的新品种、新技术和科学有效的种植新模式将会逐步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让广大农民依靠科技打开农业增收新空间。”郭喜喜表示,为了更好地助力农民增产增收,吴堡县还着力在农技创新上下工夫,联合佳县、米脂县的农技员将微耕机、播种机、覆膜机三台农机具改装成一台可微耕、覆膜、播种的一体机。“改装后的一体机,作业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已累计应用推广全膜玉米5000亩。”

2、示范户成“土专家”——

打通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今年61岁的郭爱生是郭家沟镇郭家沟村的一个农民,同时也是该村的科技示范户。去年,吴堡县在郭家沟镇推广示范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作为村里的科技示范户,郭爱生积极响应政策,在自家地里种上了10亩全覆膜玉米。

郭爱生说,种植全膜玉米县上不但发补助给农户,还派技术员现场进行指导。在技术员的指导下,他家的10亩玉米地选用优良品种,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为主体,合理密植,采取配方施肥等技术,玉米生产取得明显成效。“去年光玉米就收入1万多元,比之前翻了一倍多。”

郭爱生认真学习并掌握了这个种植技术,成了村里的示范户。他还主动将技术传授给邻近的几个种植户,农户要是遇到什么技术问题也会随时向他请教。

在科技示范户的示范带动下,去年在郭家沟村推广种植的212亩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到了1066公斤,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同时单产水平创造了历史之最。

近年来,为了真正解决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吴堡县将科技培训的重点向科技入户方面转变,变集中培训为入户培训,变课堂说教为现场答疑,通过手把手、面对面传授技术方法,重点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意识和应用水平的科技示范户,使他们真正起到农业技术载体和示范辐射作用,带领更多的农民开展科学种田,逐步形成专家带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科技群体模式,建立农业科技推广的长效机制。

“通过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户遇到技术问题可以及时请教示范户,县里有农业实用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也可以由示范户带头示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产增收。”吴堡县农业局工作人员李明智介绍,目前,吴堡县统筹各村各产业的分布,在全县的6个乡镇共培育科技示范户600户,其中马铃薯150户、蔬菜150户、玉米300户。

同时,该县遴选出60名具有较强业务和服务能力的技术指导员,通过实行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制,由每名技术指导员对口负责10个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每个技术指导员都会与示范户签订服务协议,在关键农时、突发事件或是农民有需求时,上门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李明智说。

吴堡县还为每户科技示范户配套了物化补助,通过政策、资金、人员的扶持,极大地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新型农民,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为全县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支撑。

目前,全县600户科技示范户通过运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实现户均增收600元以上,示范户增产增收明显,并涌现出很多学用典型,同时示范带动3480个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

3、巧打“科技牌”——

苹果科普示范基地实现惠农兴村

“新栽植的苹果树3年就可挂果,通过运用大改形、强拉枝等技术,果树进入丰产期后,苹果亩产能够达到3000斤,按每斤价格4元计算,400亩山地苹果就可实现年产值480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10月16日,在吴堡丰润现代农业园区的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园内,园区负责人李万成指着正在茁壮成长的优质山地苹果树苗,信心满满地算起了经济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渗透在丰润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各个环节。为了提高果品质量,在种植过程中,园区科学运用大改形、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的山地苹果四大关键技术,并从果园选址、管理、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入手,全面落实各项标准化措施。

为了充分利用苹果地的肥力资源,弥补新栽果树经济效益空白期,在县农技人员的指导下,该园区在400亩山地苹果园里间作了200亩地膜绿豆和100亩马铃薯。“间种的成效很明显,地膜绿豆每亩产量达到了300斤,远高于传统绿豆的180斤亩产量。按目前绿豆市场价每斤7元计算,每年仅绿豆就能增收40多万元。”李万成告诉记者。

除了山地苹果园外,该园区还配套建设了牧草区、畜禽养殖区、沼气池、集雨窖等,通过发展“果、畜、沼、窖、草”五位一体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将园区建设成为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按照李万成的循环发展理念:种植的牧草来喂养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能够照明、做饭、取暖,而沼渣和沼液又成为苹果的上等肥料,集雨窖收集的雨水可以为果树浇水,“不但能够降低电费、水费、化肥等支出,还提高了经济效益。”

“明年我们计划在辛家沟镇深砭村推广500亩山地苹果。”李万成表示,他们将按照“园区+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向农户提供优质苹果苗木和技术,辐射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户种植果树,统一收购、包装、销售等,增加群众收入。同时,全力配合相关县上的优惠政策,陆续向全县其他有种植意向、有土地的村子推广,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路子。

据了解,吴堡丰润现代农业园区位于吴堡县辛家沟镇深砭村,规划面积1060亩,规划总投资3169万元,园区项目分两期实施,计划建成600亩山地苹果标准化生产园,以及综合区、现代畜禽养殖区和生态林果区等。目前,项目一期完成投资600多万元,栽植山地苹果400亩,其中包括富士冠军、烟富8号、延长红、美国蜜脆等11个品种。

该园区作为吴堡县的山地苹果科普示范基地,还承担着“科普惠农兴村”的任务。

“科普示范基地建设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山地苹果科普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但能带动吴堡县苹果产业发展,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还能通过基地的科技引领示范和科技服务惠民,推广农业适用技术,逐步带动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吴堡县农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给山地苹果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指导和科技支撑,今年7月,吴堡县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丰润现代农业园区合作成立了山地苹果专家工作站,并签订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协议。“工作站的建立将充分利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的科技优势,加速研发和培育适应吴堡县的果树及园艺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山地苹果产业的建设步伐。”李万成说,通过专家的技术指导,还将有效地提高果农的生产技能。

吴堡县自然条件与气候条件非常适宜苹果生长,且具备优质苹果生产的全部七项气象指标,加之没有工业污染,苹果品质突出,曾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贡献。但近年来,由于苹果品种结构不合理、更新换代滞后、果园管理粗放等因素,导致苹果产量低、质量差,苹果产业也随之萧条。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该县还将计划在张家山、辛家沟、寇家塬和郭家沟等重点乡镇发展山地苹果1万亩,全部建成高标准规范化示范园,使苹果种植逐步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相关内容

  • 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分析
  • [摘要]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逐步创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农业经营模式,是当前塑造新农村.新农业,富裕新农民的根本.土地开发整理本身就是政府利用城市的资金与技术优势,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调整改进.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农村和农业改革,其生态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明显的. [关键词]土地整理:模式:效益:分析 一 ...

  • 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
  • 中国土地科学678+/9/+:;68 第*3卷第-期 =>?$*3@+>$- &探讨创新' 简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与模型设计 严金明 (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北京* &摘要'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内容,如何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建立合理的土地利用 结构 ...

  • 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耦合性分析
  • 摘要:通过采用完整.科�W的理论与方法,针对2000-2013年间长春市通过土地利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合理的计算,同时在二者的耦合度上进行为期14年的动态分析.研究表明,长春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在2000-2013年间总体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在2004-2008年间上升幅度较大, ...

  • 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 23卷第5期资 源 科 学Vol.23,No.5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赵鹏军,彭 建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 摘要: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研 究热点之一.该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理念历 ...

  •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TD/T1013─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 前 言 为规范土地开发整理,保障土地开发整理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 ...

  • 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效益状况调研报告
  • 一、 水土资源开发基本情况 局系统现在有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共4.14万亩(不包括滩地),其中弃土:1.3万亩;戗台:1.34万亩;护堤地:1.49万亩。目前这些土地资源均已开发,开发主要以种植速生杨树为主,兼种了部分柳树、香椿、苹果、梨等树种。种植初期,为提高堤防绿化覆盖率和树木的成活率,局属各单 ...

  • 水土保持规划
  • 水土保持规划: 防治水土流失,做好国土整治,合理利用并保护水土及生物资源,促进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发展,根据水土保持原理.生态平衡及经济规律,制定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的工作计划. 水土保持规划特点: 1)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水土保持规划涉及知识面广泛,需结合生产实践的要求,进行高度的 ...

  • 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发展及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摘 要:土地整理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分析土地整理项目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地整理的实践和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介绍了土地整理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探讨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关键词:土地整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 一.可持续土地整理概述 ...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顺应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要, 建立一套核心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对城市土地资源宏观利用 状况进行切实可行地评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基于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综合 评价法和实证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建立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指标体系,进而以选取的 10 ...

  • 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党中央从战略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的有力举措.农村土地规范流转,不仅有利于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也有利于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