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 ,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绝句做法 关于【不知】的巧用 真假不知
1,第三句中【不知】用作诘问语时:
首先诘问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追问,责问,质问的意思,那么对于绝句的写作方法中,【不知】如何用?用在第几句呢?请大家看一下两首例诗:
唐王翰《春日思归》:
“杨柳青青杏发花,
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
几个春舟在若邪”
这里 邪可不是读xi é,而是读y á, 是现在浙江绍兴城东北一条溪水的名字。
请大家看前两句【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这两句是写实,讲诗人在春天的时候被耽误了回家的路途,进而开始思念家乡。
后两句用【不知】做了个转折,进行虚写。诗人想象着【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一下子把思乡之情的空间拉长变宽,转换到了自己不知道湖上那唱着歌采菱角的女孩子,有几个现在泛舟在若邪溪中。用【不知】两个字将空间由转换到了家乡的情景,也由写实转换到了虚写。
所以这种方法:在第一、二句描述情景、交待事理,接着就在第三、四句作诘问句式,起首用的是“不知”两字,然后在第四句用几、何等字眼呼应,以诗中人诗外人之所谓不知,令读者产生连带想象和时空推广,回味无穷。
例如:金党怀英《立春》:
“水结东溪冻未漪,
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
便有青蝇负暖飞”。
这首也是在第三句用了【不知】做转折,这里的【不知】也是诘问的意思,结句用了一个【便】字轻盈的收了尾,让人无限遐思。
写法提示:1、第三句用【不知】转折时,要顺畅前两句的意思而下,可以是实虚的转折也可以是静动,音色等的转折。
2第四句接着第三句的【不知】而收尾,一般嵌入【几、何;谁、何、多少等字】
2、第三句中【不知】不做诘问语时:
大家再看这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烽前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进而用【不知】转折出环境的描写之中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巧妙的用【不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独辟蹊径,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所以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用“不知”两字,似作诘问、其实非诘问也。这“不知”其实非不知者矣。
再例如:
山房春事 唐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里第三句的【不知】也不做诘问语,在这里并【庭树不知人去尽】也非不知、也无所诘问。好似诗中人物真的不知,是为了引发更深意境。
写法提示:
1、【不知】两个字可用在第三句句收,也可以用在第三句三四两个字中,但是这里切不可是 诘问的意思。
2、第四句不能用“谁”、“何”、“多少”等字作为结句,不然会影响诗的延申,反而会弄巧成拙了。但是可以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第三句,像【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第四句用【不知】时:
第四句用【不知】两个字,还是要用是不是诘问来分析的。
用作诘问语时:
例如: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月下图。第三句轻轻一转,点明了望月,继而顺势而下写出了【不知秋思在谁家】的结句。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最后的诘问,达到了字尽意不尽的境界,这里是可以效仿的。
写法提示:
1第四句用【不知】作问结尾,下再无答语,更使读者思绪放纵开去、遐想无限。
2、在【不知】其后要缀以“何”、“谁”、“无”、“几”等字。拓宽这个问句的空间。
不用作诘问语时:
例如:
唐李商隐《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首诗“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一个【欲问】立刻转入诗人把孤鸿人格化,把孤鸿引为知己,看到了孤鸿仿佛看到了自己,问孤鸿,也是问自己:你要飞向何处? 第四句的【不知身世自悠悠】是诗人对并未回答他问话的孤鸿的观感和叹息。 用【不知】去答非所问,也是一种写作的巧妙手法。
写作提示:
第四句虽用了“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所以【不知】之后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像:【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大樱桃
知我因君去,摇情果万枚。
凌风红入野,怡悦北山隈。
木耳
有耳厌听世,无心哀木空。
日高干极品,雨足挂飞蓬。
但恶人情薄,常忧物产丰。 君羞盱海内,却恣几爬虫! 槐花
脉脉幽香远,盈盈雪色裁。 枝头轻浅笑,叶下寂寥猜。 非惹风飘絮,却因春染腮。 甜甜穿美梦,一意为君开。
青莲
(中华新韵)
水面风荷举,幽幽万法诠。 有约托物外,无相净人间。 直道勤诛恶,清心始奉廉。 南阳愁贺客,府上守鱼悬。
(平水韵)
清圆已是尘心属, 况有远香君子花。 本色若能随草木, 其行自可极无涯。
绥中白梨
回味绥中仙品尝, 身心甜透夜流香。 归来每恋疏瓜果, 只许白梨诗一行
第17法:第三四两句作连属诘问语,故第三句必用“不知”二字作起,而第四句必用“何”、“几”、“那”、“无”等字以足之。如唐王翰《春日思归》:“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邪,音ya ,二声,牙音。若邪:溪水名,在越州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城东北);明刘铉《题沈孟渊所藏王叔明竹》:“烟雨苕溪忆旧游,画图遗墨见风流。不知黄鹤飞归后,又是山中几度秋。”。
第18法:第三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下必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贺知章《柳枝词》:“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金党怀英《立春》:“水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
第19法:第三句亦用“不知”二字作起,但非用作诘问语,故其下不用“谁”、“何”、“多少”等字。如唐王涯《塞下曲》:“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不知马骨伤寒水,惟见龙城起暮云”;清孙原湘《蕉窗听雨图吕生乞题》:“滴尽残窗碎雨声,破人秋梦到天明。不知一夜诗情好,转在潇潇叶上生”。
第20法:“不知”二字,用在第三句三四二字,以非诘问语,故其下无“谁”、“何”、“多少”等字,而第四句则或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之。如唐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田僧《题福教寺诗》:“残山剩水一荒基,古寺烟笼白塔低。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
第21法:第四句皆用“不知”二字作起,以用作诘问语,故其后必缀以“何”、“谁”、“无”、“几”等字。如唐李白《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椀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宋邵雍《天津感事》:“阳乌西区水东流,今古推移几度秋。四面远山长歛黛,不知终日为谁愁”。
第22法:第四句虽冠以“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故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如唐李商隐《夕阳楼》:“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清周准《蝴蝶词》:“万花谷里逐芳尘,自爱翩跹粉泽新。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绝句做法 关于【不知】的巧用 真假不知
1,第三句中【不知】用作诘问语时:
首先诘问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追问,责问,质问的意思,那么对于绝句的写作方法中,【不知】如何用?用在第几句呢?请大家看一下两首例诗:
唐王翰《春日思归》:
“杨柳青青杏发花,
年光误客转思家。
不知湖上菱歌女,
几个春舟在若邪”
这里 邪可不是读xi é,而是读y á, 是现在浙江绍兴城东北一条溪水的名字。
请大家看前两句【杨柳青青杏发花,年光误客转思家。】这两句是写实,讲诗人在春天的时候被耽误了回家的路途,进而开始思念家乡。
后两句用【不知】做了个转折,进行虚写。诗人想象着【不知湖上菱歌女,几个春舟在若邪。”】一下子把思乡之情的空间拉长变宽,转换到了自己不知道湖上那唱着歌采菱角的女孩子,有几个现在泛舟在若邪溪中。用【不知】两个字将空间由转换到了家乡的情景,也由写实转换到了虚写。
所以这种方法:在第一、二句描述情景、交待事理,接着就在第三、四句作诘问句式,起首用的是“不知”两字,然后在第四句用几、何等字眼呼应,以诗中人诗外人之所谓不知,令读者产生连带想象和时空推广,回味无穷。
例如:金党怀英《立春》:
“水结东溪冻未漪,
风凌枯木怒犹威。
不知春力来多少,
便有青蝇负暖飞”。
这首也是在第三句用了【不知】做转折,这里的【不知】也是诘问的意思,结句用了一个【便】字轻盈的收了尾,让人无限遐思。
写法提示:1、第三句用【不知】转折时,要顺畅前两句的意思而下,可以是实虚的转折也可以是静动,音色等的转折。
2第四句接着第三句的【不知】而收尾,一般嵌入【几、何;谁、何、多少等字】
2、第三句中【不知】不做诘问语时:
大家再看这首: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远望回乐烽前是一片沙地,在月光的映照下,沙子象积雪一样洁白而带有寒意。近看,但见高城之外,天上地下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进而用【不知】转折出环境的描写之中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巧妙的用【不知】写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独辟蹊径,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所以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用“不知”两字,似作诘问、其实非诘问也。这“不知”其实非不知者矣。
再例如:
山房春事 唐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这里第三句的【不知】也不做诘问语,在这里并【庭树不知人去尽】也非不知、也无所诘问。好似诗中人物真的不知,是为了引发更深意境。
写法提示:
1、【不知】两个字可用在第三句句收,也可以用在第三句三四两个字中,但是这里切不可是 诘问的意思。
2、第四句不能用“谁”、“何”、“多少”等字作为结句,不然会影响诗的延申,反而会弄巧成拙了。但是可以用“犹”、“还”、“又”等字以呼应第三句,像【燕子不知身是客,秋风还恋旧巢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第四句用【不知】时:
第四句用【不知】两个字,还是要用是不是诘问来分析的。
用作诘问语时:
例如: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月下图。第三句轻轻一转,点明了望月,继而顺势而下写出了【不知秋思在谁家】的结句。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最后的诘问,达到了字尽意不尽的境界,这里是可以效仿的。
写法提示:
1第四句用【不知】作问结尾,下再无答语,更使读者思绪放纵开去、遐想无限。
2、在【不知】其后要缀以“何”、“谁”、“无”、“几”等字。拓宽这个问句的空间。
不用作诘问语时:
例如:
唐李商隐《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
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不知身世自悠悠”;
这首诗“首两句”是倒装语。“花明柳暗”的风景是在“上尽重城更上楼”后所见。但第二句对于第三句的“欲问孤鸿向何处”,又是顺叙。一个【欲问】立刻转入诗人把孤鸿人格化,把孤鸿引为知己,看到了孤鸿仿佛看到了自己,问孤鸿,也是问自己:你要飞向何处? 第四句的【不知身世自悠悠】是诗人对并未回答他问话的孤鸿的观感和叹息。 用【不知】去答非所问,也是一种写作的巧妙手法。
写作提示:
第四句虽用了“不知”二字,而却非问语,所以【不知】之后不用“谁”、“何”、 “无”、“几”等字。像:【多少繁华任意恋,不知只是梦中身】。
大樱桃
知我因君去,摇情果万枚。
凌风红入野,怡悦北山隈。
木耳
有耳厌听世,无心哀木空。
日高干极品,雨足挂飞蓬。
但恶人情薄,常忧物产丰。 君羞盱海内,却恣几爬虫! 槐花
脉脉幽香远,盈盈雪色裁。 枝头轻浅笑,叶下寂寥猜。 非惹风飘絮,却因春染腮。 甜甜穿美梦,一意为君开。
青莲
(中华新韵)
水面风荷举,幽幽万法诠。 有约托物外,无相净人间。 直道勤诛恶,清心始奉廉。 南阳愁贺客,府上守鱼悬。
(平水韵)
清圆已是尘心属, 况有远香君子花。 本色若能随草木, 其行自可极无涯。
绥中白梨
回味绥中仙品尝, 身心甜透夜流香。 归来每恋疏瓜果, 只许白梨诗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