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学教案

教 案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

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1、气候的定义

气候: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

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

提问:“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气象”——风、雨、雷、电等一切大气物理现象;

“天气”——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而不能把这种天气说成是气象;

“气候”——全球或某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例如,昆明四季如春;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总结出了气候和天气的不同之处:“你预测的是气候,而经历的是天气。”

2、全球气候成因

(1)太阳辐射因子——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弱等。

(2)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折射、散射等。

(3)大气环流因子——本身是气候的组成部分,对某地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气团的平均状况、气流的平均状况等。

(4)人类活动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变化对气候起作用。比如改变地面的植被、兴修水库、向大气排入各种气体等等。

3、气候的分类 根据世界各地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气候带划分若干气候型。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相似性)

气候型:同一气候带内不同地点因自然条件等不同划分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差异性)

划分标准:气候带——等温线;气候型——降水和地形因子。

(1)柯本气候分类法——实验分类法

目前最被广泛被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气候学家柯本提出的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是基于认为自然植被的生成,乃源自气候的特性,故描述气候的最佳方式为自然植被。 首先根据全球的气候分成五个主气候带(A、B、C、D、E),其中除B(干旱带)是干旱气候外其余为湿润气候,各带中又以气温和降水为基础,考虑年度与每月气温,以及降雨季节的变化,参考植被分布

来确定划分出若干气候型。

优点:

① 首次提出了气候型的概念;

② 方法简便,划分界限明确,与自然景观比较符合。

缺点:

① 把干燥气候带(B)与A、C、D、E等四个气候带相并列是不妥的。A、C、D、E等是按温度来分带的,而B带的划分是依据干燥指标。

② 柯本分类只注意气象要素的温度、降水、分析,忽视了高度因素,使垂直气候变化与纬向气候变化没有差异。

③ 柯本气候分类法忽视了气候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2)斯查勒气候分类法——成因分类法(14)

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和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所支配。

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锋面位置及其季节变化并兼顾高度,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将全球气候分为4个气候带,13个气候型和若干气候副型。

优点:

① 考虑到了气候的真正形成因素(气团、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② 将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差别开来

③ 考虑到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和内陆的差异

④ 分类法中采用定量的指标

缺点:

主要是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是世界季风气候最发达的区域,在应用动力方法进行世界气候分类时季风这个因子是不容忽视的。在斯查勒气候分类中把我国的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北美东部的副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等同起来。又把我国南方的热带季风气候与非洲、南美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等同起来,这都是不妥当的。

(3)周淑贞气候分类法

目前我国现行高校地理系教材中所采用的气候分类法是经北师大地理系教授周淑贞等人,在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基础上,兼顾气候典型特征提出的一种气候分类法。

该方法认为,世界气候分类应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气候形成的诸因子,同时也应从生产实践观点出发,采取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来进行分类。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名称应以气候条

件本身来确定。按照上述原则,周淑贞以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季风气候类型,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带四大类。

(一)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1.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du3-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2.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3.热带干湿季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4.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热带干旱气候(5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5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5c)三个亚型。5a,5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5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5c位于5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5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二)中纬度气候

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6.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干旱6a与半干旱6b两亚型。

6a副热带干旱气候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和夏季气温特高等特征。但凉季气温比5a型低,气温年较差较5a型大,达20℃以上。凉季有少量气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于5a型。6b副热带半干旱气候位于6a区外缘。夏季气温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7.副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夏热湿、冬温干,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左右,气温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8.副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约为南北纬20°~35°。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海洋高压西缘流来的潮湿海洋气团的控制。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降水的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

9.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大陆西岸30°~40°之间的地带。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9a凉夏型,贴近冷洋流海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9b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稍大。

10.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约40°~60°的地带。这里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约在6~14℃左右。全年湿润有雨,冬季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

11.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约35°~55°的地带。这里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小时内可下降10℃甚至20℃以上。

12.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北美100°W以东的温带的地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气旋性降水。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侵入,降水量较多,但不像季风区那样高度集中。这里季节鲜明,天气变化剧烈。

13.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部分。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都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因此气候干燥,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很大。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温带干旱气候(13a)和温带半干旱气候(13b)两个亚型。

(三)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这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负值,所以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发弱,年可能蒸散量小于52.5cm。本带可分为三个气候型。

14.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冻结现象严重。由于暖季温度适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适宜针叶林生长。

15.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锋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内陆地区尚不足200 mm,大都为干雪,暖季为雨或湿雪。由于风速大,常形成雪雾,能见度不佳,地面积雪面积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及小灌木等,构成了苔原景观。

16.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四)高原山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了区分因高度影响和因纬度等因素影响的气候,也因为高山气候仅限于局部范围,所以高地气候单列为一大类而没有包括在低地分类系统内。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

(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包括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一般说来,温度的差异为“纬”,水分的差异为“经”,形成规律性(黄秉维等,2000)。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关键是与"纬"相关联的内在的地带性特征--在一定的纬度范围之内,太阳能与大气环流的地带性分布,具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的特征.而不是外部形态上的"带"状.无论低纬地区、中纬地区和高纬地区,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都是很显著的.全球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纬向地带性的主导因素.

成因: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非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差异,使气候具有大体上与等高线相平行的带状分布规律。

由气温、降水及植被等综合表现出来的垂直气候带状分布特征,取决于山地的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一般在低纬度高山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基带是热带,随着山体的升高,依次可出现亚热带、温带和寒

带;中纬度基带是温带;高纬度基带是寒带。故纬度越低,山的相对高度越大,垂直气候分带越多,气候越具有多样性,作物种类、组合和布局就越复杂。

高地气候垂直分带的多寡和基带的起始,主要取决于高地所处的纬度和海拔。

①同一纬度的高地,海拔愈高,其垂直分带愈多,垂直带谱愈完整;

②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

教 案

第一章 全球地表形态和全球气候

第一节 内力作用下的全球地表形态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型

1、气候的定义

气候: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 ,是该时段各种天气过程的综合表现。气象要素(温

度、降水、风等)的各种统计量(均值、极值、概率等)是表述气候的基本依据。

提问:“气象”、“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气象”——风、雨、雷、电等一切大气物理现象;

“天气”——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而不能把这种天气说成是气象;

“气候”——全球或某一个地区,一段时期内,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例如,昆明四季如春;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总结出了气候和天气的不同之处:“你预测的是气候,而经历的是天气。”

2、全球气候成因

(1)太阳辐射因子——气候的根本动力来源。这类因子有:纬度因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弱等。

(2)下垫面因子——对气候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类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折射、散射等。

(3)大气环流因子——本身是气候的组成部分,对某地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性的影响。主要因子有:气团的平均状况、气流的平均状况等。

(4)人类活动因子——通过对其他因子的变化对气候起作用。比如改变地面的植被、兴修水库、向大气排入各种气体等等。

3、气候的分类 根据世界各地气候基本特征及其成因的差异性,可将全球气候分成若干气候带。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另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据此,可将气候带划分若干气候型。

气候带:根据气候要素的纬向分布特性而划分的带状气候区。(相似性)

气候型:同一气候带内不同地点因自然条件等不同划分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差异性)

划分标准:气候带——等温线;气候型——降水和地形因子。

(1)柯本气候分类法——实验分类法

目前最被广泛被使用的气候分类法,由德国气候学家柯本提出的气候分类法。

柯本气候分类法是基于认为自然植被的生成,乃源自气候的特性,故描述气候的最佳方式为自然植被。 首先根据全球的气候分成五个主气候带(A、B、C、D、E),其中除B(干旱带)是干旱气候外其余为湿润气候,各带中又以气温和降水为基础,考虑年度与每月气温,以及降雨季节的变化,参考植被分布

来确定划分出若干气候型。

优点:

① 首次提出了气候型的概念;

② 方法简便,划分界限明确,与自然景观比较符合。

缺点:

① 把干燥气候带(B)与A、C、D、E等四个气候带相并列是不妥的。A、C、D、E等是按温度来分带的,而B带的划分是依据干燥指标。

② 柯本分类只注意气象要素的温度、降水、分析,忽视了高度因素,使垂直气候变化与纬向气候变化没有差异。

③ 柯本气候分类法忽视了气候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2)斯查勒气候分类法——成因分类法(14)

斯查勒认为天气是气候的基础,而天气特征和变化又受气团、锋面、气旋和反气旋所支配。

因此他首先根据气团源地、锋面位置及其季节变化并兼顾高度,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将全球气候分为4个气候带,13个气候型和若干气候副型。

优点:

① 考虑到了气候的真正形成因素(气团、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② 将垂直地带性与纬向地带性差别开来

③ 考虑到同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和内陆的差异

④ 分类法中采用定量的指标

缺点:

主要是对季风气候没有足够的重视。在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北部是世界季风气候最发达的区域,在应用动力方法进行世界气候分类时季风这个因子是不容忽视的。在斯查勒气候分类中把我国的副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与北美东部的副热带湿润气候、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等同起来。又把我国南方的热带季风气候与非洲、南美洲的热带干湿季气候等同起来,这都是不妥当的。

(3)周淑贞气候分类法

目前我国现行高校地理系教材中所采用的气候分类法是经北师大地理系教授周淑贞等人,在斯查勒气候分类法的基础上,兼顾气候典型特征提出的一种气候分类法。

该方法认为,世界气候分类应从发生学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气候形成的诸因子,同时也应从生产实践观点出发,采取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来进行分类。气候带与气候型的名称应以气候条

件本身来确定。按照上述原则,周淑贞以斯查勒气候分类法为基础,加以适当修改,主要是增加了季风气候类型,将全球气候分为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带四大类。

(一)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辐合带、瓦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全年水分可能蒸散量在130cm以上。本带可分为5个气候型,其中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型又可划分为3个亚型。

1.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宽窄不一,主要分布在非洲扎伊尔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亚洲与大洋洲间的从苏门答腊岛到伊里安岛一带。这里全年正午太阳高度都很大,因此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du3-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由于全年皆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风力微弱,以辐合上升气流为主,多雷阵雨,因此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很大,这与赤道辐合带位置的变动有关。

2.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正当迎风海岸,全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气候具有海洋性,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由于东风(信风)带来湿热的海洋气团,所以除对流雨、热带气旋雨外,还多地形雨,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3.热带干湿季气候

大致分布在南北半球5°~25°之间。这里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小时,位于信风带下,受热带大陆气团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是为干季。当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时,赤道辐合带移来,有潮湿的辐合上升气流,是为雨季。一年中至少有1~2个月为干季。湿季中蒸散量小于降水量。全年降水量在750~1600mm左右,降水变率很大。全年高温,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6~18℃以上,干季之末,雨季之前,气温最高,是为热季。

4.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纬度10°到回归线附近的亚洲大陆东南部,如我国台湾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大部,菲律宾,澳大利亚北部沿海等地。这里热带季风发达,一年中风向的季节变化明显。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时,降水稀少。而当赤道气团控制时,降水丰沛,又有大量的热带气旋雨,年降水量多,一般在1500~2000mm,集中在 6~10月(北半球)。全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年较差在3~10℃左右,春秋极短。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热带干旱气候(5a)、热带(西岸)多雾干旱气候(5b)和热带半干旱气候(5c)三个亚型。5a,5c是热带大陆气团的源地,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大,有极端最高气温。5a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因此降水量极少。5c位于5a的外缘,大半年时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干燥少雨,在太阳高度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移来,有对流雨,因此出现一短暂的雨季。5b位于热带大陆西岸,有冷洋流经过,终年受海洋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多雾而少雨,降水量极小,但气温较凉,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皆小。

(二)中纬度气候

这里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该地带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比较大,因此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的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使得本带气候更加错综复杂。本带共分8个气候型。

6.副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热带干旱气候向高纬度的一侧,约在南北纬25°~35°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它是在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和信风带背岸风的作用下形成的。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干旱6a与半干旱6b两亚型。

6a副热带干旱气候具有少云、少雨、日照强和夏季气温特高等特征。但凉季气温比5a型低,气温年较差较5a型大,达20℃以上。凉季有少量气旋雨,土壤蓄水量略大于5a型。6b副热带半干旱气候位于6a区外缘。夏季气温比6a型低,冬季降水量比6a型稍多。

7.副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亚欧大陆东岸,约以30°N为中心,向南北各伸展5°左右。这里是热带海洋气团与极地大陆气团交绥角逐的地带,夏秋季节又受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因此夏热湿、冬温干,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15℃左右,气温年较差约在15~25℃左右。降水量在750~1000mm以上。夏雨较集中,无明显干季。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8.副热带湿润气候

分布于南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副热带东岸,约为南北纬20°~35°。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夏季受海洋高压西缘流来的潮湿海洋气团的控制。由于所处大陆面积小,未形成季风气候。冬夏温差比季风区小,降水的季节分配比季风区均匀。

9.副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气候)

分布于副热带大陆西岸30°~40°之间的地带。这里受副热带高压季节移动的影响,在夏季正位于副高中心范围之内或在其东缘,气流是下沉的,因此干燥少雨,日照强烈。冬季副高移向较低纬度,这里受西风带控制,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带来大量降水。全年降水量在300~1000mm左右。冬季气温比较暖和,最冷月平均气温在4~10℃左右。因夏温不同,分为两个亚型。9a凉夏型,贴近冷洋流海岸,夏季凉爽多雾,少雨,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9b暖夏型,离海岸较远,夏季干热,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冬季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稍大。

10.温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温带大陆西岸约40°~60°的地带。这里终年盛行西风,受温带海洋气团控制,沿岸有暖洋流经过。冬暖夏凉,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下,气温年较差小,约在6~14℃左右。全年湿润有雨,冬季较多。年降水量750~1000mm左右,迎风山地可达2000mm以上。

11.温带季风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东岸约35°~55°的地带。这里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盛行东南风,温暖湿润,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南北温差小。气温年较差比较大,全年降水量集中于夏季,降水分布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陆减少。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冬季寒潮爆发时,气温在24小时内可下降10℃甚至20℃以上。

12.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

分布在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北美100°W以东的温带的地区。冬季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而寒冷,有少量气旋性降水。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侵入,降水量较多,但不像季风区那样高度集中。这里季节鲜明,天气变化剧烈。

13.温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35°~50°N的亚洲和北美洲大陆中心部分。由于距离海洋较远或受山地屏障,受不到海洋气团的影响,终年都在大陆气团的控制下,因此气候干燥,夏热冬寒,气温年较差很大。因干旱程度不同可分为温带干旱气候(13a)和温带半干旱气候(13b)两个亚型。

(三)高纬度气候

高纬度气候带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冰洋锋上有气旋活动。这里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为负值,所以气温低,无真正的夏季。空气中水汽含量少,降水量小,但蒸发弱,年可能蒸散量小于52.5cm。本带可分为三个气候型。

14.副极地大陆性气侯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区。这里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冬季长,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冬季黑夜时间长,正午太阳高度小,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地面辐射冷却剧烈,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冻结现象严重。由于暖季温度适中,又有一定降水量,适宜针叶林生长。

15.极地苔原气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欧亚大陆的北部边缘、格陵兰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岛屿中。在南半球则分布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于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10℃左右。其纬度位置已接近或位于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已很明显。在极夜期间气温很低,但邻近海洋比副极地大陆性气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0℃~40℃之间。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间气温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锋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内陆地区尚不足200 mm,大都为干雪,暖季为雨或湿雪。由于风速大,常形成雪雾,能见度不佳,地面积雪面积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藓、地衣及小灌木等,构成了苔原景观。

16.极地冰原气候

分布在格陵兰、南极大陆和北冰洋的若干岛屿上。这里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各月平均气温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气温。一年中有长时期的极昼、极夜现象。全年降水量小于250 mm,皆为干雪,不会融化,长期累积形成很厚的冰原。长年大风,寒风夹雪,能见度恶劣。

(四)高原山地气候

在高地地带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候诸要素也随着发生变化,导致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为了区分因高度影响和因纬度等因素影响的气候,也因为高山气候仅限于局部范围,所以高地气候单列为一大类而没有包括在低地分类系统内。

高山气候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这种垂直地带性又因高山所在地的纬度和区域气候条件而有所不同,其特征如下:

(1)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在低纬山地,山麓为赤道或热带气候,随着海拔的增加,地表热量和水分条件逐渐变化,垂直气候带依次发生。这种变化类似于低地随纬度的增加而发生的变化。如果山地的纬度较高,气候垂直带的分异就减少。如果山地的高差较小,气候垂直带的分异也就较小。

(2)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地大气候类型的“烙印”例如,赤道山地从山麓到山顶都具有全年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特征。珠穆朗玛峰和长白山都具有季风气候特色。

(3)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为垂直差异的决定因素 而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与热量和湿润状况都有密切关系。这种地区的干燥度都是山麓大,随着海拔的增高,干燥度逐渐减小。

(4)同一山地还因坡向、坡度及地形起伏、凹凸、显隐等局地条件不同,气候的垂直变化各不相同山坡暖带、山谷冷湖即为一例。山地气候确有“十里不同天”之变。

(5)山地的垂直气候带与随纬度而异的水平气候带在成因和特征上都有所不同。

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世界气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包括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一般说来,温度的差异为“纬”,水分的差异为“经”,形成规律性(黄秉维等,2000)。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关键是与"纬"相关联的内在的地带性特征--在一定的纬度范围之内,太阳能与大气环流的地带性分布,具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的特征.而不是外部形态上的"带"状.无论低纬地区、中纬地区和高纬地区,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都是很显著的.全球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是全球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纬向地带性的主导因素.

成因: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

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

(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

非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

(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因海拔高度的差异,使气候具有大体上与等高线相平行的带状分布规律。

由气温、降水及植被等综合表现出来的垂直气候带状分布特征,取决于山地的地理纬度及海拔高度。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气温一般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降水随高度增加而增多。

一般在低纬度高山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基带是热带,随着山体的升高,依次可出现亚热带、温带和寒

带;中纬度基带是温带;高纬度基带是寒带。故纬度越低,山的相对高度越大,垂直气候分带越多,气候越具有多样性,作物种类、组合和布局就越复杂。

高地气候垂直分带的多寡和基带的起始,主要取决于高地所处的纬度和海拔。

①同一纬度的高地,海拔愈高,其垂直分带愈多,垂直带谱愈完整;

②不同纬度的高地,如果海拔相同且达到一定高度,则赤道地区的高地具有最完整的垂直带谱。


相关内容

  • 高中地理教案
  • 高中地理<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教案 第二节 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学习目标] 1.通过案例明确固体废弃物是如何成为大气.水.土壤的环境污染源的,明确固体废弃物通 过上述途径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通过观察活动,分析城市垃... 点击:811 查阅全文... 高中地理<当代环 ...

  • 高中地理必修1[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地理科组 蔡清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学生 2.学科:地理 3.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并绘制洋流模式简图. (2) ...

  • 七年级下册地理美国教案
  • 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七年级下册地理美国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下册地理美国教案(一) 课题:美国 第1课时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 ...

  • 初一地理:巴西地理环境教案
  • 初一地理:巴西教案 课题 第10课 巴西教案 第 1 课时 共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 1.巴西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热带雨林的危机 3.巴西主要的热点经济作物 4.巴西的工业布局及城市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1.运用巴西的地形图.气候图分布图,掌握巴西主要的热带经济作 ...

  • 教育资源库
  • 教育资源库 天津教研网 2009  http://www.tjjy.com.cn/2009/ 综合类网站:中国教育网  中国国际教育网 中国基础教育部 中华教育网  中国学习网  世界艺术网 中国教育第一网 中华家庭教育网  国际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家协会   中国高考招生网  世界教育网   ...

  • 世界的聚落教案
  •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大学 *********学院 *** [课标要求] 1.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 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 ...

  • 必修一3.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案 第 三 单元 第 二 节 集备组:高一地理组 知识 与 技能 1.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 与 教 学 目 标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 在 ...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教案 第六章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人文环境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 ...

  • 西亚和北非"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_地理教案
  • 1.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自然环境的特征 1.教材中指出的重要地名及其位置的记忆 2.西亚北非热带沙漠广布的原因 西亚北非教学课件 (导入)(展示课件)阿拉伯民族服饰图.石油产区景观图.撒哈拉沙漠景观图 (提问)这三幅图表现了世界上哪个地区的地理景观? 西亚和北非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鲜明的民 ...

  • 第4节世界的气候类型教案和教学反思
  •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四节 世界的气候类型 一.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和每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点. 2. 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初步学会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通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 图,进一步学会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资料的对比.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