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会计对策研究

1997年夏季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界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对于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整顿金融秩序、重建符合市场原则的信用机制、防范与抵御金融风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年初广信破产、粤企重组相继发生,海内外业界在震惊之余,更引起了对我国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危机的深层思考。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使其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如何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银行风险,采取何种措施来防范与化解这些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针对我国银行经营的具体情况,从会计的角度来分析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探讨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会计对策,以期对完善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有所裨益。

一、从会计的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的根源

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银行会计工作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会计有关的。对此,我们有如下分析意见:

(一) 银行会计的职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是引发银行风险的重要原因

l 、银行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反映功能欠缺,无法满足银行监控风险的需求。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其首要的职能是客观、及时、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为会计主体内外部的有关人士提供准确、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现时的我国银行会计系统,在会计信息的提供上远不能达到上述基本要求,不能满足银行控制风险的管理要求。其具体表现为:

(1)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银行会计信息侧重于反映银行执行信贷计划等宏观管理的信息,而对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微观管理信息的反映缺乏针对性和相关性;

(2)在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各金融单位之间无规则竞争,致使银行会计核算的虚假现象日益盛行,出现了“假存款、假贷款、假利润或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使银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我国银行业的电子网络化建设还不十分健全,会计信息的汇集速度缓慢,集中处理能力差,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2、银行会计监督不力,难以满足商业银行防范与规避风险的需要。会计作为对“过程控制”的管理工具,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其基本的职能之一。但是,我国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远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监控风险的要求。其表现有:

(l)银行长期代表国家行使社会经济监督的职能,而对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监控软弱乏力;

(2)银行内部缺乏严密的会计监控体系,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工作常常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与干预,难以履行其监督职责;

(3)银行会计监督缺乏可直接遵循的法规、制度与具体的操作规范,使得国家赋予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责无法认真履行;

(4)银行会计监督缺乏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会计监督的内容不明确,难以进行银行风险防范所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3、银行会计参与经营管理的功能发挥欠佳,无法满足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

(l)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会计工作仍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阶段,存在忽视会计参与经营管理决策与预测的职能的倾向,会计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工作不到位,经常造成因盲目决策而导致风险;

(2)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没有在商业银行会计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与推广,致使银行会计分析时间滞后、内容单一、缺乏超前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 现行银行会计制度本身未能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是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直接原

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对不确定事项采取稳妥谨慎态度的一种必要的反映,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将风险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项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是风险控制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会计实践的一般规律。谨慎性原则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会计的核算中,采用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与报告方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是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谨慎性原则在银行会计实务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现行银行会计制度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有保留地采用了符合谨慎性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是极不相称的。其具体表现有:

1、允许银行将应收未收的利息确认为本期收益,并长期挂账。这种做法未能满足谨慎性会计原则的要求。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对借款单位欠交的利息作利息收入核算,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均记入损益。这样的做法很不稳健,且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差异甚大1,致使银行的盈亏不实,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2、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1998年5月29日财政部下发了财商字(1998)302号文件,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办法做了修订(以下简称“新办法”) 。新办法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呆账准备金是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对金融企业实际呆账比例超过1%的部分,应在当年全额补提呆账准备金。新的计提呆账准备金的办法较前(《贷款通则》) 有了不少的改进。但从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新办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银行信贷资产中的逾期贷款的比例

1:《国际会计准则18——收入的确认》明确提出:“由于他人使用企业的资财而产生的利息,使用费和股利收入,只有在计量和收款上不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时,才能予以确认”。香港的会计准则规定:自结算之日起,四天未收到利息,应停止将应收利息计入当期收入。上升,呆滞贷款一般要占20%左右,仅靠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提取呆账准备金只能是杯水车薪,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

3、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 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

(三) 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l 、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1993年我国会计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会计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真正建立起能够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管理型的银行会计管理体制,致使各商业银行在统一的法人主体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会计部门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不便于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与参与管理的职能,造成了会计这一基础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防范与抵御银行经营风险中作为不大。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在银行进行商业化的变革中,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不配套。如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再如财政部于1998年3月就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全国的所有企业从1998年1月1日起用现金流量表替代原先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考虑到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准则中还特意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给予了详尽的说明。可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将这一会计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会计制度,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无法利用现金流量表来向其投资人和债权人披露现金流量的信息。

3、银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差,各级领导层中缺少懂会计的“行家”。近年来,各商业银

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使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会计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少、新手多,业务不精、队伍不稳的问题,缺乏真正精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此外,在各级银行经营管理的决策层中,也缺少懂会计、懂财务的内行。

1997年夏季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界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对于金融安全与经济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整顿金融秩序、重建符合市场原则的信用机制、防范与抵御金融风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今年年初广信破产、粤企重组相继发生,海内外业界在震惊之余,更引起了对我国金融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与危机的深层思考。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使其普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风险。如何正视我们所面临的银行风险,采取何种措施来防范与化解这些风险,已成为当前我国银行经营管理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拟针对我国银行经营的具体情况,从会计的角度来分析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原因,探讨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会计对策,以期对完善与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务有所裨益。

一、从会计的视角看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形成的根源

银行经营风险存在于银行各项业务活动的始终,银行会计工作也是自始至终贯穿于银行业务处理的全过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所面临的令人不安的高经营风险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与会计有关的。对此,我们有如下分析意见:

(一) 银行会计的职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是引发银行风险的重要原因

l 、银行会计系统会计信息反映功能欠缺,无法满足银行监控风险的需求。现代会计作为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管理信息系统,其首要的职能是客观、及时、全面地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为会计主体内外部的有关人士提供准确、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但现时的我国银行会计系统,在会计信息的提供上远不能达到上述基本要求,不能满足银行控制风险的管理要求。其具体表现为:

(1)受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银行会计信息侧重于反映银行执行信贷计划等宏观管理的信息,而对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微观管理信息的反映缺乏针对性和相关性;

(2)在部门利益和小集团利益的驱使下,各金融单位之间无规则竞争,致使银行会计核算的虚假现象日益盛行,出现了“假存款、假贷款、假利润或假亏损”等虚假会计信息,使银行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3)我国银行业的电子网络化建设还不十分健全,会计信息的汇集速度缓慢,集中处理能力差,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

2、银行会计监督不力,难以满足商业银行防范与规避风险的需要。会计作为对“过程控制”的管理工具,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是其基本的职能之一。但是,我国银行会计的监督职能的发挥远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监控风险的要求。其表现有:

(l)银行长期代表国家行使社会经济监督的职能,而对银行内部经营活动的监控软弱乏力;

(2)银行内部缺乏严密的会计监控体系,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的工作常常来自各方面的制约与干预,难以履行其监督职责;

(3)银行会计监督缺乏可直接遵循的法规、制度与具体的操作规范,使得国家赋予会计部门的监督职责无法认真履行;

(4)银行会计监督缺乏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会计监督的内容不明确,难以进行银行风险防范所需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

3、银行会计参与经营管理的功能发挥欠佳,无法满足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要求。其主要表现为:

(l)在我国商业银行会计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会计工作仍停留在记账、算账、报账的阶段,存在忽视会计参与经营管理决策与预测的职能的倾向,会计参与银行经营管理的工作不到位,经常造成因盲目决策而导致风险;

(2)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数量分析方法没有在商业银行会计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与推广,致使银行会计分析时间滞后、内容单一、缺乏超前性、系统性和针对性。

(二) 现行银行会计制度本身未能充分体现谨慎性会计原则是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直接原

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对不确定事项采取稳妥谨慎态度的一种必要的反映,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为应付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将风险损失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的一项会计原则。谨慎性原则是风险控制在会计核算上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会计实践的一般规律。谨慎性原则同样可以适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在银行会计的核算中,采用符合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与报告方法可以有效地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是防范与抵御银行风险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谨慎性原则在银行会计实务中并未得到充分的体现,现行银行会计制度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有保留地采用了符合谨慎性会计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这与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高经营风险是极不相称的。其具体表现有:

1、允许银行将应收未收的利息确认为本期收益,并长期挂账。这种做法未能满足谨慎性会计原则的要求。按现行制度规定,银行对借款单位欠交的利息作利息收入核算,并在一年的时间内均记入损益。这样的做法很不稳健,且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差异甚大1,致使银行的盈亏不实,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

2、允许银行计提呆账准备金的范围过窄、比例过小、方法过死,审核的手续过繁。1998年5月29日财政部下发了财商字(1998)302号文件,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办法做了修订(以下简称“新办法”) 。新办法规定:我国金融机构的呆账准备金是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对金融企业实际呆账比例超过1%的部分,应在当年全额补提呆账准备金。新的计提呆账准备金的办法较前(《贷款通则》) 有了不少的改进。但从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角度来看,新办法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年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银行信贷资产中的逾期贷款的比例

1:《国际会计准则18——收入的确认》明确提出:“由于他人使用企业的资财而产生的利息,使用费和股利收入,只有在计量和收款上不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时,才能予以确认”。香港的会计准则规定:自结算之日起,四天未收到利息,应停止将应收利息计入当期收入。上升,呆滞贷款一般要占20%左右,仅靠按年末贷款余额的1%的差额提取呆账准备金只能是杯水车薪,使我国商业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显得极为脆弱。

3、不允许银行对其资产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的计价方法计提减值准备,使我国银行的多项金融与非金融资产(如抵押贷款、拆放资金、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 完全暴露在减值跌价的风险之下,而无任何防范跌价减值风险的应对措施。

(三) 银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是引发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

l 、银行会计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防范银行风险的要求。1993年我国会计体制改革以来,我国银行会计也随着银行商业化的进程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但是迄今为止我国仍未真正建立起能够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经营管理型的银行会计管理体制,致使各商业银行在统一的法人主体下的财务管理体制严重分散。会计部门在纵横两个方向上均不便于发挥会计的反映、监督与参与管理的职能,造成了会计这一基础性的经营管理工作在防范与抵御银行经营风险中作为不大。

2、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迟缓,无法满足银行风险防范的需要。在银行进行商业化的变革中,我国银行会计制度的建设与银行业务的开拓与发展不配套。如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制度规定相对滞后,使得银行会计对日益增多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所可能带来的高风险缺乏有效的披露;再如财政部于1998年3月就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要求全国的所有企业从1998年1月1日起用现金流量表替代原先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考虑到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准则中还特意对金融企业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给予了详尽的说明。可是直到今天,我国的各商业银行还没有将这一会计准则转化为可操作的会计制度,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还无法利用现金流量表来向其投资人和债权人披露现金流量的信息。

3、银行会计人员整体素质差,各级领导层中缺少懂会计的“行家”。近年来,各商业银

行在快速商业化的变革中,为抢占市场份额,实行外延式急速扩张的策略,使银行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求,会计部门普遍存在着人员少、新手多,业务不精、队伍不稳的问题,缺乏真正精通商业银行会计业务的专门人才。此外,在各级银行经营管理的决策层中,也缺少懂会计、懂财务的内行。


相关内容

  • 汉寿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风险管理防范论文选题题目
  • 云发表,专业论文发表网站!http://www.yunfabiao.com/ 面向作者直接收稿,省去中间环节,价格更低,发表更快,收录更快! 汉寿县职称论文发表网-风险|管理|防范论文选题题目 汉寿县职称论文发表网-以下是风险|管理|防范职称论文发表选题参考题目,均采用云论文发表选题题目软件,经过大 ...

  • 农村信用社风险
  • 摘要 风险是与农村信用社相伴生的产物,农村信用社因为承担风险而生存和繁荣.风险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最具决定意义的管理实践之一,也是衡量农村信用社核心竞争力和市场价值的最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风险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存在着风险.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化,金 ...

  • 银行如何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 银行如何防范支付结算业务风险 有偿征集原创文章,为您创收 投递文章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支付结算风险是银行在运用结算工具从事货币活动.资金清算过程中可能遭受的损失.随着银行支付结算渠道的扩大,票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各商业银行在注重加强支付结算服务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支付结算的管理和风险的防范.支付结算风 ...

  • 我国中小企业负债经营风险及对策研究
  • 提要·································································································2 1.负债经营的基本内容······································ ...

  • 财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 最新会计专业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基于多元化经营视角的企业财 ...

  • 当前支付结算业务中存在的问题_成因及解决对策
  • 金融会计 当前支付结算业务中存在的张雄伟 支付结算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货币给付及其资金清算的行为, 是金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支撑和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 O , 金融业将全面开放的形势, 我国金融业支付结算业务面临着一场严峻挑战.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银行总行制定颁布了 ...

  • 银行业房地产信贷风险成因及对策
  • 摘要:房地产泡沫及其破裂对一个国家的整体金融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那些银行业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国家,更是如此.在开放的金融市场环境下,如果有效的审慎监管尚未充分建立,金融体系更容易受到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冲击.本文通过研究房地产周期和银行信贷风险的关系,揭示了银行房地产贷款危机的成 ...

  •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防范
  • 坛 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及防范 回崔瑞春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一)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历史不长,信贷管理体制仍受到专业银行行政化管理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 1.部门之间缺乏协调.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业化进程加快.经营环境和客户结构的变化,各 ...

  • 浅析中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及其防范
  • 中国商业银行财务风险探讨 摘 要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日新月异.金融产品种类的增加和金融交易方式的多样化在给人们带来更多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 而在现代社会中,有关财务风险的定义既有广义的范畴又有狭义的范畴: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财务结构不合理而承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