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夫市集:重拾古风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有机农夫市集: 重拾古风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市集,亦称“市日”、“市场”,旧时为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交易,以约定俗成的时间确定集日。农村多以自然村落为址,而城镇集市则以繁华街道而设。赶集,是我国农村传统的交易方式,集上的热闹、特有的风土人情,凡是到过南方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而这种模式,随着集贸市场、超市的兴起,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都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懂得生活,回归健康和自然;他们分享生活,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与身边的人分享生活最质朴的乐趣;他们创造生活,唤起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认同和追求。而与绿色生活理念同时兴起的,是城市中的绿色社交平台。在都市人寻觅最理想的交流平台时,不束缚于常规商贸形式,以新式营销媒介为载体,建立在诚信和无障碍交流基础上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有机农夫市集”应运而生,象征性地重现了市集的传统,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名声大噪。

从行为艺术到民间直供平台

2010年9月,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和美国农业社会学者梅若琳在北京发起了“有机农夫市集”活动,当时只是作为一个用来“观察食物和社会关系”的艺术项目,低调且规模小。后来,组织者之一的常天乐希望让市集扎下根来,从短暂的艺术变成持续的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重建社会信任。

如今,市集即将迎来组建三周年的日子,每月举办6-12次,迄今为止已举办过100多届,参加农户和商户30多家,赶集人数从最初的100多人到数千人。常天乐说:“我们的市集既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地点,但我们坚持食物固有的品质。”

与其他农产品流通方式不同的是,市集提供的“本地化、人情味和安全性”无可替代。集市上,农户们并不急于推销产品,他们会与驻足的市民聊聊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大家关注的话题,会如实地告知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边聊,还会一边拿出招牌产品请市民们免费品尝。这种绕

过层层中间环节,最直接、最真实的接触,让身处闹市喧嚣中的市民们品尝到了日渐稀缺的淳朴乡风,也使得“有机农夫市集”这股风从北京向外弥漫开来,让越来越多觉醒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进来,形成了一场倡导清洁食物的民间运动。

从认证质疑到构建安全诚信链

随着市集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不断有新农户加入阵营。在农户们出售的产品中,虽借用“有机”概念,但并非经过“有机认证”,信任问题成了笼罩在农夫市集头顶的阴影。

一开始,前来赶集的市民们总会不停地质问农夫市集的组织者,“ 你们的产品达到有机标准了吗?”、“土壤达标了吗?空气和水达标了吗?”、“用的是有机种子吗?”、“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还是有机的吗?”

但在组织者们看来,“有机”并不只是标准,需要拿着技术认证去对比。而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地做农业,尽量减少对环境影响的理念。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亚洲区代表周泽江也曾指出:人们追求健康食品时,不必局限于“有机认证”一种方式,现在中国一些农场主用自然农法、生态农法,也可以令食品生产更加安全,同时对环境更友好。

由于市集支持的大部分农户规模太小,不适合甚至也不可能得到有机认证,所以主办方通过两种渠道来对那些待参加农户、农场进行考察:一是所有加入有机农夫市集的农户们,首先必须通过组织者的苛刻考察。必须是认同“有机”理念的,承诺不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养殖密度合理,散养为主,不喂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具有高度透明性,愿意与消费者沟通生产方式和方法,规模上倾向于选择独立的中小型农户。二是通过消费者参与式“认证”机制来监督他们,尽管并不能够颁发真的证书,却能通过建立信任和口碑起到类似的效果。

直到今天,较高的准入门槛使得参加市集的农户比起一两年前并无明显的变化。一直秉持“提供价廉物美、新鲜健康的有机产品”的市集却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大多数持续参加市集的中小生产者,都因为市集的品牌效应而有了品牌拥趸者。如著名的顺义农户陈艳红、米酒先生、归原有机奶等。

在负责人常天乐眼里,信任是集市赖以生存的支柱,也是建立沟通的一座桥梁,你可以站在这座桥上看风景,而你的存在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集市,淳朴的乡土气成了都市别样的风景。生产者凭良心生产,消费者靠信任埋单,在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里,农夫市集上的农友和集友共同营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小环境。

从传统线下营销到网上新媒介推广

8月27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更新了一条最新微博,“周六8-31,9:00-12:00在东四环瞰都小区@绿城清水湾北京销售会所,就在东风桥北,离望京、朝阳公园、蓝色港湾都很近,商户齐全,停车方便。周日10:00-13:00在老地方崇文门西侧@北京时尚新世界女子百货,适合公交出行来赶集。”

每次开集前,市集的微博上总会置顶这么一条开集通知,而这样一种沟通方式,让市集相比其他传统农批市场,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当初,常天乐的加入,为农夫市集带来了一个新浪微博账号。让人意外的是,粉丝很快过万,这让市集迅速走出了行为艺术的小圈子,走入了民众的视野。“凡事微博”成为了三年来市集组织者和赶集者之间的默契。通过更新一条微博,不用费神就能通知到30多个农场主和数以万计的潜在消费者,而市集上每天的火爆程度也足以证明了,组织者与农户、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是如此的顺畅,且迅捷。

目前,在固定的几名志愿者中,会分出1人专门负责市集微博的运行。通过几年下来的积累,这么一个全新的营销渠道,使得有机农夫市集孕育出几家成功的有机食品品牌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

从风靡一时到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员不足、资金短缺、活动场所不固定,管理和组织能力跟不上……这些棘手问题,成为了农夫市集发展道路上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据常天乐介绍,人手短缺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市集的举办主要依靠志愿者的义务服务,但志愿者人数却无法保障。包括自己在内,现在固定的志愿者只有3人。而且,不管是固定志愿者,还是临时志愿者都是无薪、无偿服务,他们都是想把市集继续支撑下去。目前,许多新的商户想要加入市集,但都由于人员不够,所以没有时间去实地考察。同时,如果吸纳更多商户进来,市集的举办就需要更多的人员协调、保障。

除此之外,资金也是市集运营的一大挑战。由于市集对农户不收费,所以目前的运营是没有收入的。在常天乐看来,收费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如果向农户收费,就改变了组织者与农户的关系,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消费者身上体现。同时,也更容易让消费者对市集的组织者和农户的产品质量产生误解。

起初,为了解决一些活动费用,组织者做过小厨房项目,即通过组织志愿者从农户手中购买有机食材,做成面包、三明治、色拉、蛋糕等食品,再放到市集上售卖来筹款,但后来为了避嫌也未能长久持续下去。因此,

寻求一种模式,从而让市集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成为了摆在常天乐面前最大的难题。

大家的共识是,未来的市集绝不能只停留在办一个热闹的集市的方向上。随着规模和客流的不断增加,需要市集的组织者有更强的管理能力。所以,现在市集已经在筹建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和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委员会。希望通过委员会,把市集的管理制度、规则等更加细化,包括农户的准入、退出、处罚制度,以及农户规模的界定标准等,从而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目前,农户代表已经选定,一些制度草案也已经陆续完成。接下来会由消费者代表和第三方代表共同商议决定。未来市集在内部结构、管理结构深化,以及合规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最难的是,如何在扩大规模的背景下,保证农夫市集做到运营不变质,价格不提升,品质不变差,从而共建一个良性的食品体系,还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后记:有机农夫市集的出现,不仅仅是引领了一种先锋的生活方式,构建了一种从农场到餐桌的信任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带来了相关的反思:30年前,中国人不会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崇尚有机健康食品。而短短30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却使得有机食品成了稀缺品。有机农夫市集仅仅是都市中的一个小群体,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带来一场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全新尝试,将相比市集带给我们的健康食物更有意义!

有机农夫市集: 重拾古风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

市集,亦称“市日”、“市场”,旧时为方便人们进行商品交易,以约定俗成的时间确定集日。农村多以自然村落为址,而城镇集市则以繁华街道而设。赶集,是我国农村传统的交易方式,集上的热闹、特有的风土人情,凡是到过南方乡下的人,是都会知道的。而这种模式,随着集贸市场、超市的兴起,逐渐消失在人们视线中。

近年来,随着“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在都市中,出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懂得生活,回归健康和自然;他们分享生活,在与自然的亲近中与身边的人分享生活最质朴的乐趣;他们创造生活,唤起人们对绿色健康生活的认同和追求。而与绿色生活理念同时兴起的,是城市中的绿色社交平台。在都市人寻觅最理想的交流平台时,不束缚于常规商贸形式,以新式营销媒介为载体,建立在诚信和无障碍交流基础上的农产品流通新模式——“有机农夫市集”应运而生,象征性地重现了市集的传统,在北京和上海等地名声大噪。

从行为艺术到民间直供平台

2010年9月,日本艺术家植村绘美和美国农业社会学者梅若琳在北京发起了“有机农夫市集”活动,当时只是作为一个用来“观察食物和社会关系”的艺术项目,低调且规模小。后来,组织者之一的常天乐希望让市集扎下根来,从短暂的艺术变成持续的平台,让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户能够和消费者直接沟通、交流,既帮助消费者找到安全、放心的产品,也帮助农户拓宽市场渠道,鼓励更多农户从事有机农业,从而减少化肥和农药带来的环境污染、维护食品安全、实践公平贸易,重建社会信任。

如今,市集即将迎来组建三周年的日子,每月举办6-12次,迄今为止已举办过100多届,参加农户和商户30多家,赶集人数从最初的100多人到数千人。常天乐说:“我们的市集既没有固定的时间,也没有固定的地点,但我们坚持食物固有的品质。”

与其他农产品流通方式不同的是,市集提供的“本地化、人情味和安全性”无可替代。集市上,农户们并不急于推销产品,他们会与驻足的市民聊聊生态环保、食品安全等大家关注的话题,会如实地告知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边聊,还会一边拿出招牌产品请市民们免费品尝。这种绕

过层层中间环节,最直接、最真实的接触,让身处闹市喧嚣中的市民们品尝到了日渐稀缺的淳朴乡风,也使得“有机农夫市集”这股风从北京向外弥漫开来,让越来越多觉醒了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参与进来,形成了一场倡导清洁食物的民间运动。

从认证质疑到构建安全诚信链

随着市集规模和影响力的扩大,不断有新农户加入阵营。在农户们出售的产品中,虽借用“有机”概念,但并非经过“有机认证”,信任问题成了笼罩在农夫市集头顶的阴影。

一开始,前来赶集的市民们总会不停地质问农夫市集的组织者,“ 你们的产品达到有机标准了吗?”、“土壤达标了吗?空气和水达标了吗?”、“用的是有机种子吗?”、“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还是有机的吗?”

但在组织者们看来,“有机”并不只是标准,需要拿着技术认证去对比。而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可持续地做农业,尽量减少对环境影响的理念。国际有机农业联盟亚洲区代表周泽江也曾指出:人们追求健康食品时,不必局限于“有机认证”一种方式,现在中国一些农场主用自然农法、生态农法,也可以令食品生产更加安全,同时对环境更友好。

由于市集支持的大部分农户规模太小,不适合甚至也不可能得到有机认证,所以主办方通过两种渠道来对那些待参加农户、农场进行考察:一是所有加入有机农夫市集的农户们,首先必须通过组织者的苛刻考察。必须是认同“有机”理念的,承诺不用农药、化肥和转基因种子,养殖密度合理,散养为主,不喂含抗生素和激素的饲料;具有高度透明性,愿意与消费者沟通生产方式和方法,规模上倾向于选择独立的中小型农户。二是通过消费者参与式“认证”机制来监督他们,尽管并不能够颁发真的证书,却能通过建立信任和口碑起到类似的效果。

直到今天,较高的准入门槛使得参加市集的农户比起一两年前并无明显的变化。一直秉持“提供价廉物美、新鲜健康的有机产品”的市集却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认可,大多数持续参加市集的中小生产者,都因为市集的品牌效应而有了品牌拥趸者。如著名的顺义农户陈艳红、米酒先生、归原有机奶等。

在负责人常天乐眼里,信任是集市赖以生存的支柱,也是建立沟通的一座桥梁,你可以站在这座桥上看风景,而你的存在又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关注集市,淳朴的乡土气成了都市别样的风景。生产者凭良心生产,消费者靠信任埋单,在一个信任缺失的社会里,农夫市集上的农友和集友共同营造了一个不一样的小环境。

从传统线下营销到网上新媒介推广

8月27日,“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更新了一条最新微博,“周六8-31,9:00-12:00在东四环瞰都小区@绿城清水湾北京销售会所,就在东风桥北,离望京、朝阳公园、蓝色港湾都很近,商户齐全,停车方便。周日10:00-13:00在老地方崇文门西侧@北京时尚新世界女子百货,适合公交出行来赶集。”

每次开集前,市集的微博上总会置顶这么一条开集通知,而这样一种沟通方式,让市集相比其他传统农批市场,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当初,常天乐的加入,为农夫市集带来了一个新浪微博账号。让人意外的是,粉丝很快过万,这让市集迅速走出了行为艺术的小圈子,走入了民众的视野。“凡事微博”成为了三年来市集组织者和赶集者之间的默契。通过更新一条微博,不用费神就能通知到30多个农场主和数以万计的潜在消费者,而市集上每天的火爆程度也足以证明了,组织者与农户、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是如此的顺畅,且迅捷。

目前,在固定的几名志愿者中,会分出1人专门负责市集微博的运行。通过几年下来的积累,这么一个全新的营销渠道,使得有机农夫市集孕育出几家成功的有机食品品牌的同时,也进一步扩大了知名度。

从风靡一时到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人员不足、资金短缺、活动场所不固定,管理和组织能力跟不上……这些棘手问题,成为了农夫市集发展道路上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儿。

据常天乐介绍,人手短缺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市集的举办主要依靠志愿者的义务服务,但志愿者人数却无法保障。包括自己在内,现在固定的志愿者只有3人。而且,不管是固定志愿者,还是临时志愿者都是无薪、无偿服务,他们都是想把市集继续支撑下去。目前,许多新的商户想要加入市集,但都由于人员不够,所以没有时间去实地考察。同时,如果吸纳更多商户进来,市集的举办就需要更多的人员协调、保障。

除此之外,资金也是市集运营的一大挑战。由于市集对农户不收费,所以目前的运营是没有收入的。在常天乐看来,收费模式在中国并不适用。如果向农户收费,就改变了组织者与农户的关系,这部分费用最终也会在消费者身上体现。同时,也更容易让消费者对市集的组织者和农户的产品质量产生误解。

起初,为了解决一些活动费用,组织者做过小厨房项目,即通过组织志愿者从农户手中购买有机食材,做成面包、三明治、色拉、蛋糕等食品,再放到市集上售卖来筹款,但后来为了避嫌也未能长久持续下去。因此,

寻求一种模式,从而让市集可持续的发展下去,成为了摆在常天乐面前最大的难题。

大家的共识是,未来的市集绝不能只停留在办一个热闹的集市的方向上。随着规模和客流的不断增加,需要市集的组织者有更强的管理能力。所以,现在市集已经在筹建一个由生产者、消费者和第三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委员会。希望通过委员会,把市集的管理制度、规则等更加细化,包括农户的准入、退出、处罚制度,以及农户规模的界定标准等,从而更好地保证食品安全。

目前,农户代表已经选定,一些制度草案也已经陆续完成。接下来会由消费者代表和第三方代表共同商议决定。未来市集在内部结构、管理结构深化,以及合规方面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但最难的是,如何在扩大规模的背景下,保证农夫市集做到运营不变质,价格不提升,品质不变差,从而共建一个良性的食品体系,还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后记:有机农夫市集的出现,不仅仅是引领了一种先锋的生活方式,构建了一种从农场到餐桌的信任模式,更重要的是为人们带来了相关的反思:30年前,中国人不会担心食品安全问题,不会崇尚有机健康食品。而短短30年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却使得有机食品成了稀缺品。有机农夫市集仅仅是都市中的一个小群体,如果能以此为契机,带来一场传统农产品流通方式的全新尝试,将相比市集带给我们的健康食物更有意义!


相关内容

  • 欧美生态农业和农夫市集发展给我们杭州农夫市集的启示
  • 欧美生态农业和农夫市集发展给我们杭州农夫市集的启示 纵观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台湾香港农夫市集和生态农场,北美欧洲逛市集买有机农产品俨然成为了追求健康生活的环保人士的一种休闲方式,市集也早已摆脱了泥土味,穿二手衣服和逛市集选择CSA农场成为街头社区文化的一种和旅游观光的一个热门景点:日本政府的开明对生 ...

  • 信任机制的建立
  • 社会学研究 安全食品的信任建构机制∗ --以H市"菜团"为例 帅 满 提要:本文用案例经验呈现个体消费者如何通过结成团体建构安全食品 的信任机制,并试图用经验与相关的信任演化理论对话.菜团建立了一套个体消费者.菜团.生产者.农夫市集四者环环相扣.由关系到网络结构而形成的独特信任体 ...

  • 小微农业企业社区O2O运营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0 11:06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50.1186.S.20150710.1106.008.html 2015年6月 Jun.2015 第9卷第16期Vol.9 No.16南方农业 South China Ag ...

  • 小学语文"四结合"支架式古诗教学模式初探
  • 小学语文"四结合"试验的主要目标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据此,我们认真学习了"四结合"试验研究的主要理论--建构主义学 ...

  • 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 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作者: 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2014年第08期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如何保障"舌尖上的安全"也成为舆论热点. 这些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从"苏丹红鸭蛋".&qu ...

  • 互联网+农业申论
  • 互联网+农业 一.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在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当下,现代化互联网与传统的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可有效链接从技术.生产.加工.销售到物流.技术服务等产业的各个环节,重构农业产业链,催生农业新发展模式,是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 数字化农业一亩田 不冲风投做有机
  • 2011年10月14日 来源:新领军 责任编辑:machuichui 三农直通车综合报道:有机蔬果的"一亩田"数字化有机农场,其创始人之一的张桓,三年前还是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年薪过百万的金领人士.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关于买菜麻烦又不能保证安全的抱怨,令他产生了自己&quo ...

  • 华耕食博会邀请函电子版(word版)9.11
  • 邀请函 时 间:2014年10月24日-29日(6天) 地 点:中国·安徽国际会展中心A馆 一.华耕食博会介绍 "华耕食博会"是"华耕·中国名优食品企业产品博览会"的简称.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华耕食博会,以名优.特色.无假货为主题 ...

  • 互联网+下安徽特色农产品的物流模式研究(修改)
  • 互联网+下安徽特色农产品的物流模式研究 摘 要 时下互联网的发展势头不可小觑,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是一种新的思路,不仅能大大减少销售成本,还能有效打开农产品销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但是,支撑当下农产品网销之路的物流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也使得消费者对新鲜农产品的需求难以得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