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杜甫传有感

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无奈——读

《杜甫传》有感

提要: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熠熠闪烁的明星,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更是为后世称道。而在大时代里他曾是小人物,甚至于,名字也不起眼。他有报国壮志,却难以施展;他心系黎民,却遭受误解;他曾有过官职,却生活困顿。他在拼搏事业的路上有许多无奈。这些无奈源自于什么呢?

关键词:社会大动荡 统治阶级内部昏庸 潜规则 强烈爱国心 为仕失误 无奈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工部。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状,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称为“诗圣”。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抱负,却始终没得到重用,一生饱经忧患。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在拼搏事业的过程里,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不能容忍他充当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杜甫的悲剧也就无从避免。他的无奈已经超越了无奈的定义,成为普通人难以体会之重。究其事业无奈感的

缘由,可能有:

1、大时代的大动荡和统治阶级内部潜规则

杜甫20岁后的生活可大致分为4个时期:南北壮游(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载731--745);困居长安(天宝五载至十四载746--755);为官流亡(肃宗至德元载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60--770)。

在这4个时期里,从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陷入一片混乱,战争不断,政权不稳,民生凋敝。即使8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虚有其表,藩镇割据,外族侵犯频繁,局部地区(尤其西南)兵变实属常事。社会的大动荡使得统治阶级已经无暇顾及治国人才的筛选,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战乱的武将。这一点可以从757年唐肃宗感动着杜甫的报国热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而看似相当重要的职务却由“从八品”官员担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谏臣,而是把他当做身边的点缀。而当时杜甫也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诗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年龄的增长使他疾病缠身,形容枯槁。就第一印象来说,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而且杜甫在这之前有很多写实诗歌是针砭时弊的,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是官僚阶层难于容忍的,统治阶级不会让一个会或可能制造对他负面影响的人身居要职。

如果时代没有开始安史之乱,杜甫的前途会不会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会!唐玄宗从开元之治晚期开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权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长达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策划了无一人及第的科考,还对玄宗谎称“野无遗贤”。而这次考试35岁的杜甫也参加了,他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这样的结果。落榜的同时,杜甫的父亲可能在奉天县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从此无法给他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脉关系。在家道没有完全衰微时,他的壮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结识的朋友多是游猎玩乐的朋友,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业的人物。即使这个时期结识的李白,李邕,高适等名人,对杜甫的前途也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张九龄,严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挤,离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贺知章等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势力暗杀;左丞相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杀;而后来与杜甫关系密切的房琯也贬为宜春太守。可见当时的唐王朝统治阶级何其腐败黑暗。

杜甫的为官经历有三次。755年,长安,也许是上承左丞相韦见素的诗起作用,44岁的杜甫,被任为河西县尉。但当时的县尉是为恶的官职,他已然辞却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钥匙,职位正八品下。为此他写了诗《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没工作多久,安禄山打到洛阳,长安沦陷,国难官不成。757年,凤翔,46岁的他被唐肃宗任为左拾遗,职务是供奉皇帝,进谏言,举

贤荐良,职位从八品上。但仅工作三个多月,肃宗不喜欢他,被放还回家。764年,成都,53岁的杜甫受严武的举荐任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位从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间相互倾轧的状态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辞职卸任。从他的事业轨迹看,杜甫没有大起,也不存在大落,甚至谈不上是一条事业线。

任何时代都有潜规则。杨玉环受宠,全家得势;李林甫掌权,异己得诛,在这样动乱的时代,这样腐坏的统治阶级,这样无情的潜规则下,杜甫没有好的地位,没有优的背景,没有多的钱财,没有厉害的人脉,没有惊人的治国之才,上级不讨喜,同级不讨好,想要有所作为实属难事。史料记载,在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出三篇辞气壮伟的“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赏识,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他则等待分配,但没有下文。之后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举荐,但都没有结果。可见杜甫前途的无奈,外在的压迫和排挤是占很大比重的。

2、奉儒守官的追求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

杜甫的家世与出身是有亮点的。他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孙。杜预的少子杜耽任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任魏兴太守,杜逊子杜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任北周硖刺史,杜叔毗子杜杜鱼石在隋任获嘉县令,杜鱼石子杜依艺任巩县令,杜依艺子杜审言任

膳部员外郎,杜审言子杜闲(就是杜甫的父亲)任奉天县令。可见,杜甫出身于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自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而他也极其推崇他的祖先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希望可以延续先人的事业和文才,重兴家庭声势。在《进週赋表》里“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见杜甫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他中年时期积极谋取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寻求援引,结果总是让人抑郁。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是值得敬佩的,但没有结果的追求是不够明智的,是在自我施压,自我禁锢,是很无奈的。

杜甫的事业追求心是超出他能量之外的负担,除此之外,他的精神自我禁锢还在于他有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出身使他在当时享有很多特权,但他一生多是在贫困中度过。他的强烈爱国心让他即使穷,也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即使没有物质的救助,也要用诗为苦难人民申诉。他为逃役的老翁一家写《石壕吏》;为不足年龄被迫征兵的孩童作《新安吏》,自己草堂漏雨他想的是天下仕子的处境;自己有温饱问题却为孤居无食的老妇写解围信;为新婚后作死别的夫妇吟《新婚别》……他无时无刻不关心天下苍生,他没有学李白的放任潇洒,他没有学陶渊明的遗世独立,他追随着屈原式的坚守,却比屈原更坚韧。当社会处于病态,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自己想极力援救却无计可施,他的无奈会有多重?!

3、为仕期间的失误

许多无奈来自时代,来自权利层,但自己施加给自己的,除了自我期望还有行动上的失误。为仕期间的失误如果可以重来,结果会不会改变?答案是:不能从来!杜甫第一次的为官经历和第三次幕府经历史料记载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什么失误。但第二次为官不久,便卷入政治斗争(房琯事件)中,这件事影响他的后半生生活,和他之后寄居秦州,流亡西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房琯少年时享有盛名,晚年成为“醇儒”,每每谈到国难就义形于色,但房琯工作态度不切实际,与当时的个人主义官僚派结怨,致使被贬。杜甫因为对房琯的高看和对攻击派的厌恶,不顾生死,执行拾遗职权,因为措辞激烈身陷囹圄。幸得张镐营救才获无罪。这件事的处理是杜甫做左拾遗期间的最大失误,他使自己在皇帝身边好好表现的机会打折扣。之后的尽职尽责也难讨唐肃宗欢心。之后又有“吴郁事件”。侍郎吴郁因为认真处理凤翔一带间谍问题得罪权贵被贬长沙,但刚受“房琯事件”打击,杜甫任凭他含冤受屈不敢多言。之后这件事也让他自责很久,精神枷锁加重。在其位难谋其政。唐肃宗从没有真心想利用杜甫的才能,自然也不会看到杜甫的长处,杜甫的刚正不阿的人格成为迂腐,皇帝自然可以拽着失误就不放。有时候正直刚烈,认真工作,一心为上级好,但没有抓住上级的心理,你的努力都不会和你的收获成正比。

杜甫的一生,情系国家,心系百姓,但多遭误解。他在生前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诗很多不被收融,唐人选诗中只有韦庄编选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在

杜诗代表作大量产生时期竟没有选用;五代时的韦瀔编选的《才调集》竟没有杜甫的名字。时至今日,他的诗名已被了解,但他拼搏事业时的无奈,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了解?!

参考资料:冯至·《杜甫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大时代里“小人物”的无奈——读

《杜甫传》有感

提要: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熠熠闪烁的明星,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更是为后世称道。而在大时代里他曾是小人物,甚至于,名字也不起眼。他有报国壮志,却难以施展;他心系黎民,却遭受误解;他曾有过官职,却生活困顿。他在拼搏事业的路上有许多无奈。这些无奈源自于什么呢?

关键词:社会大动荡 统治阶级内部昏庸 潜规则 强烈爱国心 为仕失误 无奈

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工部。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状,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称为“诗圣”。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抱负,却始终没得到重用,一生饱经忧患。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在拼搏事业的过程里,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不能容忍他充当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杜甫的悲剧也就无从避免。他的无奈已经超越了无奈的定义,成为普通人难以体会之重。究其事业无奈感的

缘由,可能有:

1、大时代的大动荡和统治阶级内部潜规则

杜甫20岁后的生活可大致分为4个时期:南北壮游(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载731--745);困居长安(天宝五载至十四载746--755);为官流亡(肃宗至德元载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60--770)。

在这4个时期里,从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陷入一片混乱,战争不断,政权不稳,民生凋敝。即使8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虚有其表,藩镇割据,外族侵犯频繁,局部地区(尤其西南)兵变实属常事。社会的大动荡使得统治阶级已经无暇顾及治国人才的筛选,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战乱的武将。这一点可以从757年唐肃宗感动着杜甫的报国热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而看似相当重要的职务却由“从八品”官员担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谏臣,而是把他当做身边的点缀。而当时杜甫也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诗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年龄的增长使他疾病缠身,形容枯槁。就第一印象来说,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而且杜甫在这之前有很多写实诗歌是针砭时弊的,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是官僚阶层难于容忍的,统治阶级不会让一个会或可能制造对他负面影响的人身居要职。

如果时代没有开始安史之乱,杜甫的前途会不会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会!唐玄宗从开元之治晚期开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权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长达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策划了无一人及第的科考,还对玄宗谎称“野无遗贤”。而这次考试35岁的杜甫也参加了,他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这样的结果。落榜的同时,杜甫的父亲可能在奉天县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从此无法给他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脉关系。在家道没有完全衰微时,他的壮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结识的朋友多是游猎玩乐的朋友,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业的人物。即使这个时期结识的李白,李邕,高适等名人,对杜甫的前途也并没有起多大作用。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张九龄,严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挤,离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贺知章等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势力暗杀;左丞相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杀;而后来与杜甫关系密切的房琯也贬为宜春太守。可见当时的唐王朝统治阶级何其腐败黑暗。

杜甫的为官经历有三次。755年,长安,也许是上承左丞相韦见素的诗起作用,44岁的杜甫,被任为河西县尉。但当时的县尉是为恶的官职,他已然辞却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钥匙,职位正八品下。为此他写了诗《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没工作多久,安禄山打到洛阳,长安沦陷,国难官不成。757年,凤翔,46岁的他被唐肃宗任为左拾遗,职务是供奉皇帝,进谏言,举

贤荐良,职位从八品上。但仅工作三个多月,肃宗不喜欢他,被放还回家。764年,成都,53岁的杜甫受严武的举荐任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位从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间相互倾轧的状态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辞职卸任。从他的事业轨迹看,杜甫没有大起,也不存在大落,甚至谈不上是一条事业线。

任何时代都有潜规则。杨玉环受宠,全家得势;李林甫掌权,异己得诛,在这样动乱的时代,这样腐坏的统治阶级,这样无情的潜规则下,杜甫没有好的地位,没有优的背景,没有多的钱财,没有厉害的人脉,没有惊人的治国之才,上级不讨喜,同级不讨好,想要有所作为实属难事。史料记载,在天宝十载,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写出三篇辞气壮伟的“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赏识,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他则等待分配,但没有下文。之后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举荐,但都没有结果。可见杜甫前途的无奈,外在的压迫和排挤是占很大比重的。

2、奉儒守官的追求和厚重的社会责任感

杜甫的家世与出身是有亮点的。他是晋代名将杜预(222—284)的第十三代孙。杜预的少子杜耽任晋凉州刺史,杜耽孙杜逊在东晋任魏兴太守,杜逊子杜乾光的玄孙杜叔毗任北周硖刺史,杜叔毗子杜杜鱼石在隋任获嘉县令,杜鱼石子杜依艺任巩县令,杜依艺子杜审言任

膳部员外郎,杜审言子杜闲(就是杜甫的父亲)任奉天县令。可见,杜甫出身于有悠久传统的官僚家庭,自小耳濡目染的是忠君报国的儒家思想,而他也极其推崇他的祖先杜预和祖父杜审言,希望可以延续先人的事业和文才,重兴家庭声势。在《进週赋表》里“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可见杜甫的人生理想和事业追求。他中年时期积极谋取官职,不惜向任何一个当权者寻求援引,结果总是让人抑郁。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是值得敬佩的,但没有结果的追求是不够明智的,是在自我施压,自我禁锢,是很无奈的。

杜甫的事业追求心是超出他能量之外的负担,除此之外,他的精神自我禁锢还在于他有着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他的出身使他在当时享有很多特权,但他一生多是在贫困中度过。他的强烈爱国心让他即使穷,也要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即使没有物质的救助,也要用诗为苦难人民申诉。他为逃役的老翁一家写《石壕吏》;为不足年龄被迫征兵的孩童作《新安吏》,自己草堂漏雨他想的是天下仕子的处境;自己有温饱问题却为孤居无食的老妇写解围信;为新婚后作死别的夫妇吟《新婚别》……他无时无刻不关心天下苍生,他没有学李白的放任潇洒,他没有学陶渊明的遗世独立,他追随着屈原式的坚守,却比屈原更坚韧。当社会处于病态,当人民处于水深火热,自己想极力援救却无计可施,他的无奈会有多重?!

3、为仕期间的失误

许多无奈来自时代,来自权利层,但自己施加给自己的,除了自我期望还有行动上的失误。为仕期间的失误如果可以重来,结果会不会改变?答案是:不能从来!杜甫第一次的为官经历和第三次幕府经历史料记载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什么失误。但第二次为官不久,便卷入政治斗争(房琯事件)中,这件事影响他的后半生生活,和他之后寄居秦州,流亡西蜀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房琯少年时享有盛名,晚年成为“醇儒”,每每谈到国难就义形于色,但房琯工作态度不切实际,与当时的个人主义官僚派结怨,致使被贬。杜甫因为对房琯的高看和对攻击派的厌恶,不顾生死,执行拾遗职权,因为措辞激烈身陷囹圄。幸得张镐营救才获无罪。这件事的处理是杜甫做左拾遗期间的最大失误,他使自己在皇帝身边好好表现的机会打折扣。之后的尽职尽责也难讨唐肃宗欢心。之后又有“吴郁事件”。侍郎吴郁因为认真处理凤翔一带间谍问题得罪权贵被贬长沙,但刚受“房琯事件”打击,杜甫任凭他含冤受屈不敢多言。之后这件事也让他自责很久,精神枷锁加重。在其位难谋其政。唐肃宗从没有真心想利用杜甫的才能,自然也不会看到杜甫的长处,杜甫的刚正不阿的人格成为迂腐,皇帝自然可以拽着失误就不放。有时候正直刚烈,认真工作,一心为上级好,但没有抓住上级的心理,你的努力都不会和你的收获成正比。

杜甫的一生,情系国家,心系百姓,但多遭误解。他在生前死后很长一段时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他的诗很多不被收融,唐人选诗中只有韦庄编选的《又玄集》选杜诗七首;高仲武的《中兴间气集》在

杜诗代表作大量产生时期竟没有选用;五代时的韦瀔编选的《才调集》竟没有杜甫的名字。时至今日,他的诗名已被了解,但他拼搏事业时的无奈,又有几个人能真正了解?!

参考资料:冯至·《杜甫传》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相关内容

  • 追忆杜甫,追忆一颗漂泊的心--读[登高]有感
  • 追忆杜甫,追忆一颗漂泊的心--读<登高>有感 昨天到今天,他在漂泊.今天到明天,他注定还要漂泊.一颗孤单的心灵漂泊到了每一处大唐角落,处处留下他艰难的脚印.一路走来,他步履蹒跚:一路走来,他踉踉跄跄:一路走来,他孤苦.伶仃.落寞.他活得太忧太愁,可我依然从心底对他产生敬佩之情<登高 ...

  • 读杜甫有感
  • 读杜甫有感 这次的寒假作业,老师让我们自选一位自己喜爱的唐宋诗人,然后写读后感,我对其他诗人都略知一二,但是对于杜甫,这个著名的唐宋时期现代主义诗人,我不是很了解.所以我特意上网查了资料,让我最对这个"诗圣"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下面是我的感受. 杜甫的诗,每一首都是历史的记载,都是 ...

  • 浅谈杜甫对四川旅游文化资源的贡献
  • 第19卷第2期 voL19 No.2 Ja啊lal 0f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sichu血Vocaii睨al∞d7IkhnicalcoUege2009年S月May.2009 浅谈杜甫对四川旅游文化资源的贡献 胡 (阿坝师范专科学校, 尧 四川郫县611741) 摘要:杜甫,被后人誉为"诗 ...

  • 绝句[迟日江山丽]教案设计及反思
  • <绝句>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绝句>. 2.了解古诗大意,感受春天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当我们想到最亲爱 ...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教案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体味诗歌 . 2.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诗歌内容的理解. 2.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 品味诗歌语言. 4. 诗人形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及教法设计: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 ...

  • 蜀相教学实录
  • (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 (板书:走近杜甫) 请大家推荐一位热爱杜甫的同学读黑板上的一段文字,其余同学齐读空格处. (生纷纷推荐,并相互提示空格处应填入的内容) 生: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顿) 齐:现实主义诗人. 生: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顿) 齐:再使风俗 ...

  • [蜀相]课堂实录(人教版高二必修)
  • <蜀相>课堂实录(上课铃响,师生互致问候) 师: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 (板书:走近杜甫) 请大家推荐一位热爱杜甫的同学读黑板上的一段文字,其余同学齐读空格处. (生纷纷推荐,并相互提示空格处应填入的内容) 生: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顿) 齐:现实主义诗人. 生: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 ...

  •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
  • 二.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在语言环境中懂得每个生字的意思,学会写这些字. 2.能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美景,受到美好景致的感染. 3.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同题可以写出不同内容的诗的常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诗的文字想象画面,读出诗歌展示的美景 ...

  • 一年级语文幸福阅读
  •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一年级阅读计划 指导思想 让每一个孩子畅游书海,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从浓浓的书香中汲取营养",这是我们一年级孩子的读书目标.为了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够畅游知识的海洋,快乐读书,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达到成功的彼岸! 阅读内容 国学经典:<疯狂背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