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兵器:关公面前耍大刀是自不量力?

人们经常会用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来形容某些人的不自量力,一门心思的在行家面前卖弄。

在鲁班面前玩斧头只怕会贻笑大方,但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最应视为是江湖中人在一起切磋功夫。汉末三国时期,长柄大刀还未出现,关公未曾练过大刀,自然不好随意批评你的刀法稚嫩。或者,你舞到酣处,关公也要点头称赞。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讲了数百年的关二爷与刀的故事,突然间说关公见都没有见过青龙偃月刀,这个有点毁三观。事实如此,仔细梳理一下刀的发展演化脉络,相信大家会恍然。

刀的起源很早,远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开始使用砍砸器与削刮器。然而这种外形似刀的石片,只是原始人类生活中的工具,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砍砸、刮削很难与刀、刀术联系起来。

刀虽然在冷兵器与十八般武艺中排名在前,但在早期却并不在五兵之列。这是因为原始人类狩猎中,远距离则使用弓箭射杀,近距离则多使用木棒和尖锐石器刺杀。先民并不笨,他们不会愚蠢到不顾生死安然的与野兽近身肉搏。刀,最初只是做些剥皮、分割筋肉的事情。

图:三凸纽环首刀 商代

进入铜石并用时期,青铜铸造术发明之后,人类生产力飞速提高,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类开启了互害模式,战争日益增多。氏族部落间相互侵伐,公战私斗寻常可见。当时的大小战争,远距离用弓箭,近距离用戟、戈、矛、殳,贴身近战则使用大斧、剑、盾,战到最后,实在没辙了就各种抱摔角抵……

相传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其中不见刀的身影;出土的甲骨文、钟鼎文中见到最多的也是弓、矢、戈、斧、戟这些字样。

图:商代蝉纹青铜刀

山西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刀只有36厘米长,宽仅3.8厘米,长、宽与同时期的剑几无区别。周穆王时期,西戎献昆吾刀及火浣布等物,昆吾刀切玉如泥,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记,长仅尺余,说是刀,其实与匕首相差无几。用这样的短刀与数米长的矛、戟对抗,显然是不会占据上风的。

周室衰微、诸侯争雄、战争频繁,两军作战主要是车战,短兵相接的时候很少,加上青铜制作的刀具质地较脆、缺乏韧性,不适于劈砍,因此刀始终没有成为士兵们的常用装备兵器。

春秋、战国至秦,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重剑:有庄子说剑、越女论剑、薛烛品剑,各诸侯国主也以拥有名剑、宝剑为荣。虽然也有战场使用青铜刀的记载,但刀多为佩饰,战场上作用有限,发展仍处于萌芽期。

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配剑铜人 佩剑

随着钢铁铸造技术的成熟,马镫的出现,使近身白刃战瞬间成为可能。两汉三国时,作战方式有陆战、水战、攻城战、山地战等多种,作战模式由此进入马步协同阶段。殳、戈被淘汰出局,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戟、矛、斧的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朝着宽刃、加长的趋势发展。

刀,开始进入第一次高速发展时期。

周纬著《兵器史稿》云“重刀之习,起于汉代”:原来属于佩饰、收藏的刀日益受到重视,西汉之后,社会上形成了重刀爱刀的风尚,据《洞冥记》记载,汉武帝有一柄会鸣叫的宝刀,因为声如鸿雁,故名“鸣鸿刀”。后来,汉武帝将此刀赐给了东方朔,东方朔从不佩戴,小心翼翼地收藏了密不示人。

据《刀剑录》记载,董卓少年时尚义任侠,收藏了一把“四面隐起成山纹”的怪刀,无人能识。直到多年后,成为天憎人厌的一代枭雄,请博识多闻的蔡邕鉴宝,经蔡邕品鉴,这才知道居然是项羽的霸王刀。

曹操本来有“倚天”“青釭”二剑,青釭剑被赵云夺云后,延请天下名工巧匠铸造了五柄宝刀。据曹植《宝刀赋》云,五柄刀的铸造历时三年,分别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锋利异常,“逾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

汉末三国时的刀,刀背加厚而坚实,外形直脊直刃,长度一般约在85厘米左右,刀柄处设有柄环。这样的形制,说明三国时的刀除了劈砍之外,仍保留了秦汉时期剑术的直刺技击动作。

许多人对《三国志》中关羽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而迷惑不解,既然使的是刀,怎么又说成刺呢?进而衍生出许许多多、光怪离奇的解释。须知“刺”之一字,从刀、从朿(音CI),《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明确记载关羽使的是刀(鲁肃过荆州单刀赴会,二人言语不合,关羽手下有人多嘴,被鲁肃声色俱厉呵斥,关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双方不欢而散。),倘若关羽真是使用刀的话,那么一定使用的是环首刀,刀刺颜良、斩其首于万马军中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图:湖北鄂州博物馆之三国时期吴国环首刀

刀柄处加有环,是为了适于抓握,也不易脱手,战场上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魏蜀吴三国竞相打制环首刀。见于正史记载,擅使长刀的并非关羽,而是魏大将典韦。《三国志-魏志-典韦传》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但是典韦所使长刀是否为后世所说的长柄刀,因为没有实物出土,谁也不敢妄下评断。

历史上,长柄大刀并非主要的制式武器,仅供少数人或专门部队使用。

长柄大刀多为步兵使用,鲜有马上使用者。晋代陈安擅马上使刀,史载“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如此英勇善战,估计猛张飞见了也得自叹不如。据说,这种刀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有铁鐏。

唐时最著名的长柄大刀,当属陌刀。陌刀,“盖古之斩马剑”,显然是从汉代演化而来。《唐六典》载,“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大将李嗣业擅使陌刀,常被选为陌刀队队长,后因战功显赫,被擢为中郎将。作战时,手执一丈长陌刀的士兵呈密集型列于阵前,“如墙而进”。唐时,一万两千五百名士兵中,装备陌刀的士兵有两千五百名。莫名其妙的是,唐代之后,史籍中再无陌刀的相关记载,以至于后代对它的形制也不甚明了。

到了宋代,刀的形制突然呈百花齐放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武经总要》中就载有掉刀、屈刀、掩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驩耳刀等多种长柄刀。

拜《武经总要》图文并茂所赐,后人终于可以一睹关二爷青龙偃月刀真容。

偃月刀,就是《武经总要》中所绘出的掩月刀。掩、同偃,《说文》对偃的解释为——“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刀,发展到宋代,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形制有了改进,由汉唐狭直的长条形方刀头,变成了前锐后斜的形状。

历史证明,弯刀质心远离刀柄,极大的增加了刀的砍杀能力。与唐代陌刀相比,宋刀由于有很好的曲度,在接触人体的瞬间,可以沿刀刃的弧面快速滑动,从而在扩大敌人创口长度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砍入太深一时无法拔出。

陌刀虽然两面有刃,但在战场上使用时,劈砍对手只能用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刀的最重处只能放在刀脊中央。与宋刀相比,唐代陌刀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容易折断,或者这正是它被淘汰出局的重要原因。

关公的刀,怎么会被称为青龙偃月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林林总总,不外是民间传说与种种新奇特的推测了。

余以为关羽的刀,最终冠名为青龙偃月刀应当从刀的中国冷兵器的器灵睚眦说起了。

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就有睚眦。睚眦性格刚烈、好斗喜杀伐,因此常被镂于刀剑的吞口处,怒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象是在吞噬神兵利器,因此被视为看护天下兵器的神兽。最早的兵器吞口上也有睚眦,但它的样子与现代看到的迥异,可以视为早期睚眦的形象。据说关公的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约合现代49.2公斤),也称为冷艳锯。

这样一件绝伦的神器,倘若吞口上放个寻常动物,无论如何是彰显不出关公神威的。可能宋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武经总要》中的掩月刀吞口径直绘了睚眦这一形象。也只有睚眦这一凶神恶煞般的形象,才配得上82斤重的冷艳锯。

公关死后数百年,在统治阶级不遗余力的推崇下,关公走上了神坛,在经历了成王、成帝后,最后成了武圣人。

宋、元之后,到了明王朝时,刀柄上装睚眦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偃月刀吞口上的睚眦更立体、逼真,一见之下就会令人胆颤心惊。到了清代,龙为皇家专用图腾,与龙相关的一切都成了禁忌,冷兵器上装睚眦吞口成了皇家专利。

其余人等不敢逾矩,但被满州人尊为武圣人的关公不在此列。光绪年间,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关公,属于儒释道三教争相拉拢的人物,“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在宋代,崇信道教的赵官家相继为关羽加封,把他拉入了道教。成神后的的关羽所用兵器自然得沾点仙气,于是关公的刀从偃月刀成了“青龙偃月刀”。龙,不但有辟邪降魔、行云布雨的功能,还有保佑民间风调雨顺的作用。关公的大刀与龙发生关系,正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求趋吉避凶、吉祥幸福,加一个双保险。

关羽自从成了神,身边就多了跟班的人,扛刀的事情也就交给周仓这样的粗人去做了。手中空了,于是捧起了《春秋》,集儒雅与英武于一身,这样才望之似人君。

注:本文为中华冷兵器原创,主编飞红巾、作者独孤慕雨。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谢谢合作~

对中国古代冷兵器(如唐刀,汉剑,明清刀剑等兵器)感兴趣的好友,可以回复“刀友”或“剑友”

回复以下任意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应文章,查看更多请您发送关键词给我们,我们持续更新,请继续关注我们刀剑档案公众平台!

兵器名:唐刀|清刀|刺刀|军刀|戚家刀|环首刀|武士刀|汉剑|猎刀|雁翎刀|斩马刀 |康熙战刀| 陌刀|尼泊尔|苗刀|戟 |八斩刀|锏|朴刀|匕首

刀剑档案

微信号:djdang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汇集古老东西方,现代与古代,名家和草根刀剑,归档其中,深究刀剑冷兵器根源,刀剑档案为您揭秘他们最魅力的特点,男人的最爱!关注我吧。

人们经常会用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来形容某些人的不自量力,一门心思的在行家面前卖弄。

在鲁班面前玩斧头只怕会贻笑大方,但在关公面前耍大刀最应视为是江湖中人在一起切磋功夫。汉末三国时期,长柄大刀还未出现,关公未曾练过大刀,自然不好随意批评你的刀法稚嫩。或者,你舞到酣处,关公也要点头称赞。

“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讲了数百年的关二爷与刀的故事,突然间说关公见都没有见过青龙偃月刀,这个有点毁三观。事实如此,仔细梳理一下刀的发展演化脉络,相信大家会恍然。

刀的起源很早,远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开始使用砍砸器与削刮器。然而这种外形似刀的石片,只是原始人类生活中的工具,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砍砸、刮削很难与刀、刀术联系起来。

刀虽然在冷兵器与十八般武艺中排名在前,但在早期却并不在五兵之列。这是因为原始人类狩猎中,远距离则使用弓箭射杀,近距离则多使用木棒和尖锐石器刺杀。先民并不笨,他们不会愚蠢到不顾生死安然的与野兽近身肉搏。刀,最初只是做些剥皮、分割筋肉的事情。

图:三凸纽环首刀 商代

进入铜石并用时期,青铜铸造术发明之后,人类生产力飞速提高,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人类开启了互害模式,战争日益增多。氏族部落间相互侵伐,公战私斗寻常可见。当时的大小战争,远距离用弓箭,近距离用戟、戈、矛、殳,贴身近战则使用大斧、剑、盾,战到最后,实在没辙了就各种抱摔角抵……

相传蚩尤作五兵,戈、殳、戟、酋矛、夷矛,其中不见刀的身影;出土的甲骨文、钟鼎文中见到最多的也是弓、矢、戈、斧、戟这些字样。

图:商代蝉纹青铜刀

山西考古发现的商代青铜刀只有36厘米长,宽仅3.8厘米,长、宽与同时期的剑几无区别。周穆王时期,西戎献昆吾刀及火浣布等物,昆吾刀切玉如泥,据《古今图书集成》所记,长仅尺余,说是刀,其实与匕首相差无几。用这样的短刀与数米长的矛、戟对抗,显然是不会占据上风的。

周室衰微、诸侯争雄、战争频繁,两军作战主要是车战,短兵相接的时候很少,加上青铜制作的刀具质地较脆、缺乏韧性,不适于劈砍,因此刀始终没有成为士兵们的常用装备兵器。

春秋、战国至秦,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无不重剑:有庄子说剑、越女论剑、薛烛品剑,各诸侯国主也以拥有名剑、宝剑为荣。虽然也有战场使用青铜刀的记载,但刀多为佩饰,战场上作用有限,发展仍处于萌芽期。

图: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配剑铜人 佩剑

随着钢铁铸造技术的成熟,马镫的出现,使近身白刃战瞬间成为可能。两汉三国时,作战方式有陆战、水战、攻城战、山地战等多种,作战模式由此进入马步协同阶段。殳、戈被淘汰出局,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戟、矛、斧的形制也发生了变化,朝着宽刃、加长的趋势发展。

刀,开始进入第一次高速发展时期。

周纬著《兵器史稿》云“重刀之习,起于汉代”:原来属于佩饰、收藏的刀日益受到重视,西汉之后,社会上形成了重刀爱刀的风尚,据《洞冥记》记载,汉武帝有一柄会鸣叫的宝刀,因为声如鸿雁,故名“鸣鸿刀”。后来,汉武帝将此刀赐给了东方朔,东方朔从不佩戴,小心翼翼地收藏了密不示人。

据《刀剑录》记载,董卓少年时尚义任侠,收藏了一把“四面隐起成山纹”的怪刀,无人能识。直到多年后,成为天憎人厌的一代枭雄,请博识多闻的蔡邕鉴宝,经蔡邕品鉴,这才知道居然是项羽的霸王刀。

曹操本来有“倚天”“青釭”二剑,青釭剑被赵云夺云后,延请天下名工巧匠铸造了五柄宝刀。据曹植《宝刀赋》云,五柄刀的铸造历时三年,分别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锋利异常,“逾越之巨阙,超西楚之太阿。”

汉末三国时的刀,刀背加厚而坚实,外形直脊直刃,长度一般约在85厘米左右,刀柄处设有柄环。这样的形制,说明三国时的刀除了劈砍之外,仍保留了秦汉时期剑术的直刺技击动作。

许多人对《三国志》中关羽刺颜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而迷惑不解,既然使的是刀,怎么又说成刺呢?进而衍生出许许多多、光怪离奇的解释。须知“刺”之一字,从刀、从朿(音CI),《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明确记载关羽使的是刀(鲁肃过荆州单刀赴会,二人言语不合,关羽手下有人多嘴,被鲁肃声色俱厉呵斥,关羽操刀起谓曰‘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双方不欢而散。),倘若关羽真是使用刀的话,那么一定使用的是环首刀,刀刺颜良、斩其首于万马军中也是合情合理之事。

图:湖北鄂州博物馆之三国时期吴国环首刀

刀柄处加有环,是为了适于抓握,也不易脱手,战场上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因此,魏蜀吴三国竞相打制环首刀。见于正史记载,擅使长刀的并非关羽,而是魏大将典韦。《三国志-魏志-典韦传》载:典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但是典韦所使长刀是否为后世所说的长柄刀,因为没有实物出土,谁也不敢妄下评断。

历史上,长柄大刀并非主要的制式武器,仅供少数人或专门部队使用。

长柄大刀多为步兵使用,鲜有马上使用者。晋代陈安擅马上使刀,史载“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如此英勇善战,估计猛张飞见了也得自叹不如。据说,这种刀刃长三尺、柄长四尺、下有铁鐏。

唐时最著名的长柄大刀,当属陌刀。陌刀,“盖古之斩马剑”,显然是从汉代演化而来。《唐六典》载,“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大将李嗣业擅使陌刀,常被选为陌刀队队长,后因战功显赫,被擢为中郎将。作战时,手执一丈长陌刀的士兵呈密集型列于阵前,“如墙而进”。唐时,一万两千五百名士兵中,装备陌刀的士兵有两千五百名。莫名其妙的是,唐代之后,史籍中再无陌刀的相关记载,以至于后代对它的形制也不甚明了。

到了宋代,刀的形制突然呈百花齐放状,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武经总要》中就载有掉刀、屈刀、掩月刀、眉尖刀、凤嘴刀、笔刀、驩耳刀等多种长柄刀。

拜《武经总要》图文并茂所赐,后人终于可以一睹关二爷青龙偃月刀真容。

偃月刀,就是《武经总要》中所绘出的掩月刀。掩、同偃,《说文》对偃的解释为——“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刀,发展到宋代,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形制有了改进,由汉唐狭直的长条形方刀头,变成了前锐后斜的形状。

历史证明,弯刀质心远离刀柄,极大的增加了刀的砍杀能力。与唐代陌刀相比,宋刀由于有很好的曲度,在接触人体的瞬间,可以沿刀刃的弧面快速滑动,从而在扩大敌人创口长度的同时又不至于因为砍入太深一时无法拔出。

陌刀虽然两面有刃,但在战场上使用时,劈砍对手只能用一侧的刃。另一侧的刃不但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因为制作工艺的原因,刀的最重处只能放在刀脊中央。与宋刀相比,唐代陌刀制作工艺复杂,而且容易折断,或者这正是它被淘汰出局的重要原因。

关公的刀,怎么会被称为青龙偃月的呢?关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林林总总,不外是民间传说与种种新奇特的推测了。

余以为关羽的刀,最终冠名为青龙偃月刀应当从刀的中国冷兵器的器灵睚眦说起了。

传说龙生九子,其中之一就有睚眦。睚眦性格刚烈、好斗喜杀伐,因此常被镂于刀剑的吞口处,怒目圆睁,张着血盆大口象是在吞噬神兵利器,因此被视为看护天下兵器的神兽。最早的兵器吞口上也有睚眦,但它的样子与现代看到的迥异,可以视为早期睚眦的形象。据说关公的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约合现代49.2公斤),也称为冷艳锯。

这样一件绝伦的神器,倘若吞口上放个寻常动物,无论如何是彰显不出关公神威的。可能宋人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武经总要》中的掩月刀吞口径直绘了睚眦这一形象。也只有睚眦这一凶神恶煞般的形象,才配得上82斤重的冷艳锯。

公关死后数百年,在统治阶级不遗余力的推崇下,关公走上了神坛,在经历了成王、成帝后,最后成了武圣人。

宋、元之后,到了明王朝时,刀柄上装睚眦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偃月刀吞口上的睚眦更立体、逼真,一见之下就会令人胆颤心惊。到了清代,龙为皇家专用图腾,与龙相关的一切都成了禁忌,冷兵器上装睚眦吞口成了皇家专利。

其余人等不敢逾矩,但被满州人尊为武圣人的关公不在此列。光绪年间,关羽的封号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

关公,属于儒释道三教争相拉拢的人物,“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在宋代,崇信道教的赵官家相继为关羽加封,把他拉入了道教。成神后的的关羽所用兵器自然得沾点仙气,于是关公的刀从偃月刀成了“青龙偃月刀”。龙,不但有辟邪降魔、行云布雨的功能,还有保佑民间风调雨顺的作用。关公的大刀与龙发生关系,正是广大劳动人民为求趋吉避凶、吉祥幸福,加一个双保险。

关羽自从成了神,身边就多了跟班的人,扛刀的事情也就交给周仓这样的粗人去做了。手中空了,于是捧起了《春秋》,集儒雅与英武于一身,这样才望之似人君。

注:本文为中华冷兵器原创,主编飞红巾、作者独孤慕雨。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谢谢合作~

对中国古代冷兵器(如唐刀,汉剑,明清刀剑等兵器)感兴趣的好友,可以回复“刀友”或“剑友”

回复以下任意关键词,即可查看相应文章,查看更多请您发送关键词给我们,我们持续更新,请继续关注我们刀剑档案公众平台!

兵器名:唐刀|清刀|刺刀|军刀|戚家刀|环首刀|武士刀|汉剑|猎刀|雁翎刀|斩马刀 |康熙战刀| 陌刀|尼泊尔|苗刀|戟 |八斩刀|锏|朴刀|匕首

刀剑档案

微信号:djdangan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简介:汇集古老东西方,现代与古代,名家和草根刀剑,归档其中,深究刀剑冷兵器根源,刀剑档案为您揭秘他们最魅力的特点,男人的最爱!关注我吧。


相关内容

  • 关于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 关于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含四大名著及其他歇后语 刘关张桃园结义情--同生共死 曹操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为人--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曹操躲马超--落荒而逃 曹操用关羽--真心实意 曹操遇蒋干--背时或倒霉 曹操找王垢借物--杀头稳军 曹操唱京剧--满脸奸诈 曹操见诸葛亮--一生 ...

  • 看三国掉泪
  • ·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 周瑜谋荆州-----陪了夫人又折兵 鲁肃上了孔明船-----糊里糊涂 黄忠射箭-----百发百中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曹操下宛城- ...

  • 三国演义中的谒后语
  • 三国演义中的谒后语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 ...

  • [三国演义]相关成语
  • <三国演义> (一)成语 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割须断袍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三足鼎立 过五关斩六将 乌合之众 缓兵之计 死心塌地 虚张声势 步步为营 锦囊妙计 七步成诗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危急存亡之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吴下阿蒙 才高八斗 如入无人之境 对酒当歌 煮豆燃萁 ...

  • 四大名著中的相关歇后语
  • 四大名著中的相关歇后语 1.官逼民反,不得不反 2.没有三两三,不敢上梁山 二.有关梁山人物 1.梁山兄弟--不打不成交 2.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3.梁山兄弟--越打越亲 三.林冲 1.林冲买宝刀--哪知是计 2.林冲误入白虎堂--上当受骗 3.林冲误入白虎堂--祸从天降 4.林冲误入白虎堂--有 ...

  • 关于四大名著的成语和歇后语
  • (一)成语 桃园三结义 三顾茅庐 草船借箭 七步之才 八斗之才 老骥伏枥 望梅止渴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挨 周喻打黄盖--装 ...

  •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及阅读题
  • 三国演义的歇后语 1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 2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 3 孔明给周瑜看病----对症下药 4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5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6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7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8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9 曹操吃鸡肋-- ...

  • 趣味讲解大全
  • 一.趣味歇后语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把脸装进裤裆里--见不得人 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 苍蝇嘴巴狗鼻子--真灵 长丝瓜当扁担--不晓得软硬 厕所里照镜子--臭美 大街上的行人--有来有往 打开棺材喊捉贼--冤枉死人 戴着面具进棺材--死不要脸 放了血的猪--趴下了 粉 ...

  • 有趣的歇后语
  • 有趣的歇后语 一.蜀国 1.刘备 刘备编草鞋--内行 刘备杀人--心慈手软 刘备请诸葛亮--三顾茅庐 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刘备报仇--因小失大 2.关羽 关公脖子里长肉瘤--脸红脖子粗 关公战李逵--大刀阔 斧 关公开刀铺--货真价实 关公保刘备--赤胆忠心 关公面前耍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