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程概念的文献综述

关于 课 程概 念 的文 献 综述 

30 1  陕西师范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  西安 ; 10 2 浙江广播 电视 大学 杭州  陈国宝 

【 摘

要】课程的概念历 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国内外学者从 不 同的角度对课程 的概 念提 出了 自己的 看法, 虽然每种 定  

义都 有 它 的局 限性 , 是 各 种 观 点 都 在 不 同程 度 的 丰 富 和 完善 了课 程 的 概 念 。 本 文试 图在 对 各 种 观 点 归 类 、 析 的 基 础 上 , 出 但 分 提  

了 自己关 于课 程 的定 义 。  

【 关键词】 课程 ; 定义 ; 学; 育  教 教

已有课程定 义 的分 析 

课程是 2 0世纪下半叶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   也是研究最为活跃 的领域 , 这导致了人们对它 的理解和 阐释 ,   歧 义 纷 呈 。 国外 是 这 样 , 内也 是 这样 。 国   ( ) 外 的 已有 定 义  一 国 在 国 外 , 同 的课 程 定 义 , 不 胜 述 。 19 不 多 9 1年 出 版 的具   有权威性的《 国际课程百 科全 书》 列举介 绍 了 9种 [ ] 它们  1, 对课程本质属性 的看法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种类型 :   1 课 程 即教 育 内容 或教 材  、 这是对课 程概念 的最 传统 的理解 , 追溯 到古代 的“ 可 七  艺” 。当时 , 人们 把课 程视为 可教 的学 科或 科 目。舒 伯特指  出 :单 纯强 调 学 科 , 能 说 明 其 他 有计 划 的和 无 计 划 的 活动 ; “ 不   这 些 活 动 是 在 校学 牛学 习 经 验 的 主要 部 分 。事 实 上 , 只 说  它 明 了所 包 含 的标 题 , 忽 视 了认 知 发 展 、 造性 表现 和个 性 发    创 展等重要方面。课程计划中包含 的内容 比所教 学科 的内容要  多得多 。 由此看来 , ” 把课 程等同于教育 内容或教材过 于简单  化 , 很 大 的局 限 性 。 有  

2“ 划” 。 、计 说  

人 一 会 性 的富 足 生 活 条 件 下 连 续 而 自由 的 生 长 , 学 校 的  社 在 主 持下 通 过 知 识 和 经 验 的 系 统 化 重 构 而 模 式 化 的 。 ” 种  … 这 课 程把课程 的外延仅仅局限可计划 的范围之内。   6 课 程 是 文 化 的 再 生产   、

这是最早 出现 的观点 , 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这一观点 , 认  为课程本质上是人们 制订的 、 将要 实行 的一 种特殊计 划。塔  巴 ( aa H) 为 “ 程 是 一 种 学 习 计 戈 。 古 德 ( od . Tb, 认 课 I” J G o ,C   V. 认为课程是“ ) 学校通过使学生获得毕业 、 领取证 书或进入  专业 、 职业 领 域 的 资格 的特 有 方 式 , 该 为 学 生 提供 的教 学 内  应 容以及专门材料的一个总 的综 合性计划 。 奥利

瓦( la P  ” Oi , . v F ) 坚 持 , 程 是 “ 生 在学 校 指 导 下 经 历 的 所 有 经 验 的 一  .则 课 学 种计 划 。 … 这 种 课 程 观 , 课 程 理 解 为 一 种 计 划 是 有 一 定 的  ” 把 合 理 性 , 是 将 课 程 理解 为包 括 教 学 在 内 的 活动 计 划 , 就 混  但 这 淆 了课 程 和 教 学 的 界 限 。   3“ 验” 、经 说  有 人 不 同 意 “ 划 说 ” 认 为 课 程 实 质 上 是 儿 童 学 习 的  计 , “ 经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 尔( aw l H.& C m bl, . 早  C se , l a pel D ) 在 13 就 提 出 ,课 程 是 儿 童 在 教 师 指 导 下 获 得 的所 有 经  9 5年 “ 验 。 福 谢 ( ohy A ” Fsa , .W . 也 坚 持认 为 , 程 是 “ 生 在 学 校  ) 课 学 指 导 下 获 得 的 一切 经 验 。 史 密斯 ( mt,B . 等 则 进 一 步  ” Si h .O ) 分析 道 : 学 校为 了通 过 集 体 思考 和行 动 的 方 式 来训 练儿 童 青  “ 少年 , 专门设置 一套潜 在经验 的系列 , 这套 经验 就被 称做 课  程 。 _ 杜威 主张把课 程看作手段——结果 的连续统一体 , ”I   不  赞成把课程看作一组 活动或预先决 定的结 果。这 种课程观 ,   重视 学 生 的参 与 , 验 , 它 忽视 了人 类 的 科 学 文化 的 基 本 呈  体 但 现形 态 为 间 接 经验 , 生 必须 学 习 这 些 内 容 。 学   4“ 、预期学习结果 ” 说  有人指出 , 定义课程应该 把 内容 、 目标 、 内容 顺序和 预备  技能评估结合起来 , 这样 的话 , 课程 实质上是人们 的“ 预期学  习结果” 其 典型代 表是小 约翰逊 (ono ,r , Jhsn J.M. , ) 他将 课  程定义为 ,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 系列 。  然而 , “ ” 由于  同班学生之间存在种种 差别 , 因而一个学生 与另一个学 生所  取得 的学习结果是 大不相 同的。这表 明, 预期 结果 同实 际结  果是有很大区别的。由此看来 , 预期学习结果说是不准确的 。   5 “ 验 一预期 学 习结 果 ” 合 说  、经 综 坦纳夫妇( a nr D Tn e, .& Tn e .N ) anr L . 认为 : 课程 是“ 有  计划 、 有指 导 的 经 验 和 预期 学 习结 果 , 们 是 为 了学 习 者 在 个  它

创新教育 4   6

有些学者认为 , 在任何社会里或任何文化条件下 , 课程都  应当是那种文化 的反 映。其理 由是 , 学校 教育工作 是为年轻  代进行最有用 的知识 与价值 的再生产 ; 教育专业 工作者 的  工 作 在 于把 知 识 、 能 和欣 赏 力 变 成 课 程 , 供 给 儿 童 和 青 

技 提 年。这种课程观对文化不加批 判地 进行生产 , 社会看得太  把 完美了 , 事实上 , 社会 问题 处处存在 。可 见 , 把课 程看作文化  的 再 生 产也 是 不 准 确 的 。   7 课 程 是 社 会 的 改 造  、 康茨( onsG) C ut, 是社会改 造主义在 教育领域 的鼻祖 , 布  拉梅尔德也 属于社会改造主义。他们认为课程用提供曾知道  学生去改造社 会 、 文化 机构 、 信念 及活 动议程 的知识 和价 值  观 。这种课程观 , 夸大了课程 的社会功能 , 而且把课 程看作一  种政治化的工具 , 没有反映受教 育者 的合理需 要及其身 心发  展 的 规 律 和 水平 。    j ( ) 内的 已有 定 义  二 国 从2 0世纪初开始 , 特别是 7 0年代末 以来 , 国内的课 程理  论研究逐步活跃起来 , 许多学者 也试图 以定义 的方式来 深入  探讨课 程的内涵 。其 中有一些定义颇有特点 , 介绍如下 :   1“ 、 学科 ” 说  王道俊 、 王汉谰主编的《 育学》 教 认为 : 课程有 广义 和狭  “ 义之分 , 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 的培养 目标而规 定的所有学科  ( 即教学科 目) 的总和 , 或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各种 活动 的总  和 。如中学课程 、 学课程 。狭 义指某一 门学科 。如数 学课  小 程 、 史课程 等。 ¨ 这 种见解 只描述 了一部分课程 现象 , 历 ”j   即  教学科 目。它没有涉及现代 活动课程 , 也没有 概括学科课 程  的目标 、 内容及其学习活动方式 。因此 , 这种见解没有揭示现  代课程的本质属性 。   2“ 、 教学 内容说”   《 中国大 百科 全 书》 育卷 指 出 : 程是 “ 业及 其 进  教 课 课 程 ” l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课 程 是 教 学 内容 和进 程 的总 和 。  。4   “ ” 把课程等同于教学 内容的见解 , 把课程 当作教学 的一个  下 位 概 念 , 不 正 确 的 , 当把 课 程 视 为 与 教 学 并 列 的概 念 , 是 应   同属 于 教 育 的俩 个 自系统 。   3 “ 育 内容 说 ” 、教   《 教育大词典》中指 出, 课程是 为实现学 校教育 目标而  “ 选 择 的 教 育 内容 的 总 和 。 _ 这 种 见 解 比 “ 学 内 容 说 ” 进  ”6   教 要 步, 不足之处是 , 忽视 了课程 内部还包含着课程 目标及学习活  动方式 , 因而这种见解不够全面 , 不够准确 。   4“ 、 总和说” 陈侠 先生指 出 : 课程可 以理解 为为 了实现  “ 各级学校的教育 目标而 规定 的教学 科 目及 其 目的 、 内容 、 范  围、 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_ 这种课程 观把课程 的范围仅仅局  ”_   限于学科课程 , 没有涵盖活动

课程 。   5、媒体” “ 说  有学者把课 程的本质看成是学生认识 活动的媒体 。廖哲  勋认为 :课 程是 由一定育 人 目标 、 “ 基本文化成 果及学习活动  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 的规划和 引导学生认识世 界 、   了解 自己、 提高 自己的媒体 。  ” 6、经 验 活 动 ”   “ 说

台湾和大陆均有学者 持这种观 点 , 认为 课程实 质上 是一  种 特 殊 的 “ 验 活动 ” 经 。大 陆 的 吕 达 先 生 指 出 : 最 广 义 的 课   “ 程  是指受教育者在走 向社 会之前 的过程 中所 经历 的全 部经  验 。但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课 程 , 指学 习者在 学校 的指 导下  是 获得的全部经验。  大陆 的靳 玉乐 教授 , ” 在概括 分析 了已有  课程定义的优 点 和缺 陷之 后 , 国外 的“ 对 经验 说 ” 进行 了修  正, 写道 : 我们将学校课程定义为 : “ 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  得的 旨在促进 其身心全 面发展 的教 育性 经验。 l ”】  台湾 的林  本 先 生 和 李祖 寿 先 生 提 出 :课 程 乃是 指 学 生 在 学 校 安 排 和 教  “ 师 指 导下 的一 切 活 动 与 经 验 。 它 包 括 课 内 教 学 、 外 活 动 、 课 家  庭作业 、 与社会经验 。所 以此 等活 动与经 验 自系遵 循一定 之  目标 而进行 。 … 台湾的司琦先 生 , ”   把人们对课程 定义 的不 同  解释归为 “ 对象看” “ 范 围看 ” “ 类 型看 ” 三类 ,   从 、从 和 从 的 对 象有 由物至人 、 范围有 由狭 至广 , 而类 型有 由显至 隐 的趋 势 。   课程 的概念虽有不 同的层面 , 应从基本层面着手 , 以课程  但 所 是“ 为学习者在设计 的环境 中 , 包含 学校及 社教机 构 , 行一  进 种有组织 、 目的的活动 , 有 改变其 行为 , 以达 到所 预定 目标 的  活动和经验 。 [  ” ] 7“ 划 ” 、计 说  有 人 认 为 , 程 涉及 知 识 、 验 和 活 动 , 它 实 质 上 是 人  课 经 但 们制订的“ 计划 ” 。香港的李 子建博 士等认 为 : 课 程 是 一个  “ 有 意 图 而 可 修 订 的 计 划 , 亦 是 学 习 活 动 的计 划 或 蓝 图 , 含  它 包 正 规 及 非 正 规 的 内 容 和 过 程 , 程 并 且 是 有组 织 的 意 图 , 程  课 课 的要素诸 如 目标 、 内容 、 评鉴 等彼此 是关联 的 , 且为 一致连 贯  的整体。 ” ”  大陆的李臣之博 士主 张 : 课程 是 “ 指导 学生获 得  全部教育性经验( 含种族经 验和个 体经验 ) 的计划 。 l] 德  ”1 郝 4 永博 士则 扩展 视野 , 出了一个综 合性定 义 : 课程 作为一 种  给 “ 具有 多方 面来 源的客观 现象 , 作为一种

学校借 以实 现其 目标 、   完成 其任 务的主要 手段和媒 介 , 本质 内涵是 指在学 校教 育  其 环境 中 , 旨在 使 学 生 获 得 的 、 进 其 迁 移 的 、 而 促 使 学 生 全  促 进 面发展 的、 具有教育性的经验的计划 。  而张廷 凯先生在考  ” 察 了我国的课程理论发展后认 为 ,“ 对课程 的本质 涵义 , 研究  者们越来越倾 向于把它看成是 旨在使 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  的计 划 。 [   ” ] 8 包 容 观  、 课 程 定 义 阐释 上 的多 种 见 解 并 存 , 一 个 不 争 的 客 观 事  是 实 , 达 到 一 个 比较 一 致 的 看 法 , 来 为时 尚早 。而 且 各 种 不  要 看 同 的见 解 , 有 真 理 的 成 分 。 因 此 , 些 人 主 张 , 认 目前 难  均 一 承 以在课程定义上取得一致的事实 , 尊重各 种不同的见解 , 建立  种 课 程 定 义 的包 容 观 念 。   大陆的施 良方教授指 出: 每一种有代表性 的课程定义都  “ 有一定的指向性 , 即都 是指 向当时特 定社会 历史条 件下课 程  所出现的问题 , 以都有某种合理性 , 所 但同时也存在着某 些局  限性。而且 , 每一种课程定 义都 隐含着作 者 的一些哲 学假 设  和价值取向。对于教育工作 者来说 , 重要 的不 是选 择这种 或  那 种 课 程 定 义 , 是 要 意 识 到 各 种 课 程 定 义 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而 以 及伴 而 随 之 的新 问 题 , 以便 根 据 课 程 实 践 的要 求 , 出 明 智  作 的 决 策 。  ” 台湾的黄政杰教授认 为 , 人们对课程 的定义 , 代表其改革  的方 向和范 围 , 因而不但要 了解 已有 的定义 , 而且要剖析 自己  的观点 , 与已有的定义 比较 , 清并 采取 自己的立场 。他把 已  澄 有 课 程 定 义 概 括 为 四类 :将 课 程 视 为 学 科 和 教 材 ” “ 课 程   “ ,将 视 为经验 ” “ ,将课 程视为 目标” 以及 “ 将课 程视 为计划 ” 。进  而 , 指 出 : 完整 的 课 程 概 念 , 含 了 学 科 ( 材 ) 经 验 、   他 “ 包 教 、 目 标、 计划 等内涵。虽然课程 设计 者的工作范围 , 不必 每次都包  括这么广大 , 但应谨 防受到狭隘课程观的主宰 。 l ”】   台湾 的王 文 科 教 授 在 分 析 了有 典 型性 的 不 同课 程 定 义 后  指 出, 课程概 念至为庞 杂 , 并无 优劣之 别 , 但 主要决 定 于定义  者 以及接受者的背景和所持立场 的差异 。他提 出 :惟如略作  “ 统合 , 大致课程具有如下各项概念 : 、 目的、 1以 目标 、 果或预  成 期 的学习结果为导 向; 、 2 以学校 为计 划 、 实施课 程 的主体 , 而  以学习者( 学生 ) 为对

象 ; 、 3 以团体 或个 别 为实施 的方 式 ; 、 4 

以在校 内或校外为实施 的场所 或地 点 ; 、 5 以提供 科 目、 材 、 教   知识 、 验 、 学习机会 ( 经 或 活动 ) 为类 型 。 [] ”1  9

二、 课程 定义 不够 准确 的主 要原 因 

( ) 定课 程 的 维度 不 够 准 确  一 界 前面介绍的观点各不相同 , 它们都有 自己的合理 之处 , 都  从某 一侧 面揭示了课程 的概念 , 但都不 全 面。归纳起 来分别  来 自四种 不 同 的认 识 维 度 。  

1教 学 活 动 维 度  、

这是人们界定课程 的一 种传统 的认识维 度。 “ 学科说 ”  、 “ 教学 内容说” 以及 “ 、 总和说” 都是从教学 维度来界 定课程 的  表 现 。这 种 认 识 维 度 主 观 地 把 课 程 限 定 于 教 学 活 动 的 圈 子  里, 把课 程看作教学的一种要 素或一个 组成部 分 , 而将 “ 进 教  学 ” 为“ 列 课程 ” 的上 位概 念。而事 实上 , 课程 的上位 概 念应  是教育 , 现代 学校课程是实 现一定学 校培养 目标 的育人 蓝图  和育人信息的载体 , 而这种蓝 图 的实现则必 须通过 教学 活动  来落实 。可见课程不属于教 学 , 与教学 系统 、 它 考试 系统 、 教  育管理系统同处于教育 子系统 的层次 , 彼此 间具有 协 同运 行  的关系。   2 教 育 目标 维 度  、 “ 期学习结果说 ” 预 就是 从 教 育 目标 维 度 提 出 的 , 为 教  因 育 目标的实现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 , 当然 , 预期 的学  习结 果同实际学习结果是 有一定 差别 的。而且 , 把课 程介定  为预期的学习结果 只说 明了教育 目标的 预期 性 , 并没 有说 明  什么是课 程 , 预期 的学 习结果只是一定教育 目标 的体 现 , 它不  等同于课程 。“ 教育内容说” 忽视 r课程 内部 还包 含着课程  , 目标 及 学 习活 动方 式 , 因而 这 种 见 解 不 够 全 面 , 够 准 确 。此  不 外, 还有“ 计划说 ” 这种课 程 观 , , 忽视 了课 程 的生成 性 , 而且  将课程理解为包括教 学在 内的活动计 划 , 淆 了教学 和课程  混

的界 限 。   3 教 育 过 程 维 度  、

“ 经验说” 教育进程说 ” 和“ 就是从 教育过 程维度提出的。   “ 经验说 ” 把课程视为学习者 自己经验 的过程 , 注重 学生  的参与 、 直接 活动 , 强调 直接经 验 的重 要性 。而事实 上 , 它忽  视 了学 生 学 习 的主 要 内容 是 间 接 经 验 , 类科 学 知 识 的 繁 多 , 人   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 , 决定 了课程 只能 以间接经 验为 主。因  此 , 经验说” “ 虽然 强调 了直接 经验 的 重要性 , 它没

有对 课  但 程作出全面的概括 。   “ 育 进 程 说 ” 认 为 课 程 就 是 实 践 形 态 的 教 育 , 种 观  教 , 这 点把课程的内涵无 限夸 大到 等同于教 育 的地 步 。然 而 , 育  教 系统和课程系统有着很 大的差别 的 。而且 , 种观点 认为课  这 程包含了教学过程。事实上 , 学过程 与课程 虽然有 密切联  教 系, 相互作用 , 是俩 个完 全不同的系统 , 但 课程是文本 和蓝 图,  

教 学是 活 动 过 程 。   4 就课 程 论 课 程 的维 度  、

“ 社会再生产说” “ , 社会 改造 说 ” 它们都 是 都是对 课程  , 的结 构 与 功 能从 不 同 的 角 度 作 了分 析 , 现 课 程 具 有 不 同 的  发 功能, 这种观点虽然揭示 了课程 的某些功能 , 因其就课程论  但 课 程 , 往 看 得 不 全 面 。我 们 应 该 把 课 程 的 上 位 概 念 定 位 在  往 教育领域来介定课程 的概 念。   通 过 以上 分 析 。可 以得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 定 课 程 的 正 确  界 维度是从教育看课程 。   ( ) 程 界 定 缺 乏 科 学 方 法论 的指 导  二 课 首先 , 以上对学校 课程的多层次 、 多方 面的表现形 式缺乏  全面 的了解 。有些学者 只看到 了学科 或科 目, 忽视 了课程  而 标准和各类教材 ; 另一 些学者只注意到教材 , 而未 注意课程计  划与课程标准 。不全面 掌握课程 事实 , 就必 然丧 失揭示课 程  本质的先决条件 。其次 , 不善 于透过 现象去 揭示课 程 的本 质  属性。例如 , 有些学者提 出的课程定 义只是课程 现象 的描述 ,   如说课程是学科 、 是教 育 内容 等。至 于“ 预期 学 习结 果 说 ”  、 “ 经验说 ” 教育进程说”, 和“ 虽不是描述课程现象 , 转下页 ) (  

4 创 新 教 育  7

质 点 在给 定 轨 道 上运 动 的瞬 时加 速 度 

金 华 芙 蓉 外 国语 学校 我们 在 学 习高 一 物 理 运动 学 这 一 部 分 时最 重 要 的是 引 入  并 研究 了加 速 度 这 个 物理 概 念 , 了加 深 理 解 加 速 度 , 面 我  为 下 们具体介绍质点在给定轨道上运动 的加速度的求法 。   寿  莎 

1 .轨道为直 线 

当轨道为直线 , 这时质点 的加速度在 我们高一 物理教科  书上已经详细介 绍。当质点做匀 速直线 运动 时加速度 为 0  , 当质点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时, 质点的瞬时加速度可以表示为 :  

..  

△v  

2 .轨道为 曲线时 

当轨 道 为 曲 线 时 , 时 我 们 把 一 般 的 曲 线 运 动看 成是 一  这 系列 不 同半 径 的 圆周 运 动 , 即可 以 把整 条 曲线 , 一 系列 不 同  用 半 径 的 小 圆 弧来 代 替 , 就 是 说 在

处 理 曲线 运 动 加 速 度 时 , 也 可  以用“ 以圆代 曲” 而不是以“ , 以直代曲” 如 图一所示 。 ,  

的子 系统构成 , 包括课 程 、 教学 活动 、 考试 活动及学 校其他教  育管 理 活 动 。   课程具有育人计划的性 能。这集 中体现在课程能提供一  种具 有 系 统 的 育人 目标 、 类 分 领 域 的学 习 内容 、 样 的学 习 分 多   渠道 和周密 的教育进程的育能计划 。   课程具有多层 次 , 国家课程 、 有 地方课程 、 校本 课程等层  次, 各级政府都有相应 的课程标准 , 使整体课程形成一个既有  统一 要求 , 一 又根据地方需求灵活多样 的课程体系。   课程具有多种呈现形式 , 主要包括 文字教材 、 音像教 材 、   电脑 软件 以及 活 动 课 程 等 。 可 以 文 本 的形 式 , 可 以 是 实 物  也 的形 式 , 至 是 活 动 的形 式 。 甚   参 考 文献 :   [ ]L w , . e. 19 ) h n ra oa E ee p— 1 e y A (d )(9 1 .T eIt nt nl nyl e e i   o  

da o   ri ulm . Oxo d a d Ne Yo k. Pe g mo   e s P   i  fCu rc u fr   n   w  r ra n Pr s : P.

1   5.

[ ]廖哲勋 、 2 田慧生主编 : 课 程新论》 《 ,教育科 学 出版  社 ,0 3年 版 , 3 — 2页  20 第 1 3

[ ]王道俊 、 3 王汉谰 主编 : 教育 学》 人 民教 育 出版社 , 《 ,  

18 版 , 16页  9 8年 第 5 [ ]《 4 中国大百科 全 书》 教育 ) 中国大 百科全 书出版  ( , 社 ,95年 版 , 2 7页 18 第 0   [ ]王策 山: 教学论 稿》, 民教 育 出版社 ,95版 , 5 《 人 18 第 

2 2 页  0

[ ] 教育大词典》 1卷, 6《 第 上海教 育出版 社,90年版 , 19  

第 2 7页 5  

那 么下 面我 们 来 求解 轨道 为 曲线 时 质点 的加 速 度 。设 图  A处加速度为 a将该 加速度分解 为 A点 的切线 方 向和垂  , 直与切线方 向( 称法 线方 向) 两个分 量 , a 和 a 的 用    表示 。   设 质 点 在 △ 时 间 内从 A运 动 到 B, 图二 所 示 , 度 变 化 为  t 如 速 v到 v ,     速度改变 量为 A =v 一v , v     我们将 v起 点移 动到 A,     并称之为 v若在 v , 上截取一段A C=v 由图二 叮以得到 A    , v= v —v A 1 v , 么 A处 瞬 时 加 速 度可 以 表 示 为 a l   B A= v +△ 2那 =i a r

[ ]陈侠 著: 课程论》, 民教 育 出版社 ,9 9年版 , 7 《 人 18

第 

l 3页 。  

[ ]廖哲勋著 : 课程学》 华 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 ,9 1年  8 《 , 19

版, 2 第 8页 。  

+ J  

I  

其 中第 一 项 是 表 示 质 点 的 法 向加 速  

Av   .  . 2

度分量 , 根据高一物理教科书 , 该加速度大小  匀速 圆周运动 

的 向 心加 速 度 表 示 一 样 , a 1   为  = i m

=  

, 表速 度 方 向  代

变化的快慢 。对于第 二项 , A与 B无 限接 近时, v 当 △  和 △   的 方 向 可 以看 成 一 样 , 时 切 向加 速 度 大 小 可 以 表 示 为 a = 此   

lm = i   = 1m  i

I —  At £   It  g- t

Av  

A  

£ L   

代表加速度大小的变化量 。  

综上所述 , 同学们求解质点 在给定轨道 上运动 的瞬时加  速 度 时可 以参 照 上 面两 种 模 型 。   ( 接上页) 但也没有深刻揭示课程 的本质 属性 , 主要 原因是有  关学者没有 自觉 运用系统方法和结构功能方法去分析课程现  象。第三 , 不善于运用形式逻辑 的方法 来界定课 程。许 多学  者提 出的课程定 义 , 没有认识 到课 程概念属 于集合概念 的类  型, 没有确定课程的属概念 , 也没有揭示课程 的种差。  

[ ]吕达 等著 : 独木桥 ?阳关道?—— 未来中小学课程  9 《 面 面 观》, 中信 出版 社 ,9 1年 版 , 3页 。 19 第   [0 1 ]靳玉乐著: 现代课 程论 》 西 南 师范大 学 出版社 , 《 ,   19 版 , 6 9 5年 第 5页 。   [1 1 ]林本 、 李祖寿 : 课程》 《 。载杨 亮功 主编: 云 五社会  《 科学大辞典 ・第八 册 ・教 育 学》 台湾商 务 印书馆 ,9 0年  , 17 版 , 1 l页 。 第 3   [2 1 ]司 琦 著 : 课 程 导论 》 台 湾 五 南 图 书 出版 公 司 ,93 《 , 19  年 第 二版 , 6页 。 第   [3 1 ]李子建 、 显华著 : 课程 : 黄 《 范式、 向和设 计》 香  取 , 港 中文 大 学 出 版社 ,9 4年 版 , 2 — 2页 。 19 第 1 2   [4 1 ]李 臣之 : 试论 活动课 程的本质》, 课 程 ・ 《 《 教材 ・   教 法》,95年 l 19 2期 , 9—1 。 第 6页  

[5 1 ]郝德永: 关于课 程本质 内涵 的探 讨》 《 程 ・教  《 ,课 材 ・ 教法》,97年 8期, 5~1 19 第 0页。   [6 1 ]张廷 凯: 《我 国课 程论 研 究 的历 史 回顾: 92— 12   19 } 下) 《 9 7 ( ,课程 ・ 教材 ・ 法》 19 教 ,98年第 2期, 1 6 第 0—1 

页。  

三、 课程定 义之我 见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学

校的培养 目标 , 一 由 定的教 育 目标  和教育 内容组成 的育人方案 , 它具有多层 次 , 种呈现形式 , 多   是学校教育系统 的一个子系统。   课 程 的 属概 念 就 是 学 校 的 教育 系统 , 照逻 辑 学 的观 点 , 按   课 程 的上 位 概 念 是 教 育 , 表 明 课 程 从 属 于 教 育 。按 照 系 统  这 论 的观 点 , 校 教 育 活 动 是 一个 系统 , 由若 干 具 有 密 切 联 系  学 它

创新 教 育 4   8

[7 1 ]施 良方 著: 课程理 论》 教 育科 学 出版 社 ,9 6年  《 , 19 版, 1 。 第 0页   [8 1 ]黄政杰著: 课程设 计》 台湾东华 书局,9 1年 初  《 , 19 版 , 7 页。 第 6   [9 1 ]王文科 著: 课程与教学论》, 《 台湾五南 图书出版 公  司 ,9 9年 第 2版 , l 19 第 4页。  

关于 课 程概 念 的文 献 综述 

30 1  陕西师范大学教 育科 学学院  西安 ; 10 2 浙江广播 电视 大学 杭州  陈国宝 

【 摘

要】课程的概念历 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国内外学者从 不 同的角度对课程 的概 念提 出了 自己的 看法, 虽然每种 定  

义都 有 它 的局 限性 , 是 各 种 观 点 都 在 不 同程 度 的 丰 富 和 完善 了课 程 的 概 念 。 本 文试 图在 对 各 种 观 点 归 类 、 析 的 基 础 上 , 出 但 分 提  

了 自己关 于课 程 的定 义 。  

【 关键词】 课程 ; 定义 ; 学; 育  教 教

已有课程定 义 的分 析 

课程是 2 0世纪下半叶教育界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   也是研究最为活跃 的领域 , 这导致了人们对它 的理解和 阐释 ,   歧 义 纷 呈 。 国外 是 这 样 , 内也 是 这样 。 国   ( ) 外 的 已有 定 义  一 国 在 国 外 , 同 的课 程 定 义 , 不 胜 述 。 19 不 多 9 1年 出 版 的具   有权威性的《 国际课程百 科全 书》 列举介 绍 了 9种 [ ] 它们  1, 对课程本质属性 的看法可以归纳 为以下几种类型 :   1 课 程 即教 育 内容 或教 材  、 这是对课 程概念 的最 传统 的理解 , 追溯 到古代 的“ 可 七  艺” 。当时 , 人们 把课 程视为 可教 的学 科或 科 目。舒 伯特指  出 :单 纯强 调 学 科 , 能 说 明 其 他 有计 划 的和 无 计 划 的 活动 ; “ 不   这 些 活 动 是 在 校学 牛学 习 经 验 的 主要 部 分 。事 实 上 , 只 说  它 明 了所 包 含 的标 题 , 忽 视 了认 知 发 展 、 造性 表现 和个 性 发    创 展等重要方面。课程计划中包含 的内容 比所教 学科 的内容要  多得多 。 由此看来 , ” 把课 程等同于教育 内容或教材过 于简单  化 , 很 大 的局 限 性 。 有  

2“ 划” 。 、计 说  

人 一 会 性 的富 足 生 活 条 件 下 连 续 而 自由 的 生 长 , 学 校 的  社 在 主 持下 通 过 知 识 和 经 验 的 系 统 化 重 构 而 模 式 化 的 。 ” 种  … 这 课 程把课程 的外延仅仅局限可计划 的范围之内。   6 课 程 是 文 化 的 再 生产   、

这是最早 出现 的观点 , 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这一观点 , 认  为课程本质上是人们 制订的 、 将要 实行 的一 种特殊计 划。塔  巴 ( aa H) 为 “ 程 是 一 种 学 习 计 戈 。 古 德 ( od . Tb, 认 课 I” J G o ,C   V. 认为课程是“ ) 学校通过使学生获得毕业 、 领取证 书或进入  专业 、 职业 领 域 的 资格 的特 有 方 式 , 该 为 学 生 提供 的教 学 内  应 容以及专门材料的一个总 的综 合性计划 。 奥利

瓦( la P  ” Oi , . v F ) 坚 持 , 程 是 “ 生 在学 校 指 导 下 经 历 的 所 有 经 验 的 一  .则 课 学 种计 划 。 … 这 种 课 程 观 , 课 程 理 解 为 一 种 计 划 是 有 一 定 的  ” 把 合 理 性 , 是 将 课 程 理解 为包 括 教 学 在 内 的 活动 计 划 , 就 混  但 这 淆 了课 程 和 教 学 的 界 限 。   3“ 验” 、经 说  有 人 不 同 意 “ 划 说 ” 认 为 课 程 实 质 上 是 儿 童 学 习 的  计 , “ 经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 尔( aw l H.& C m bl, . 早  C se , l a pel D ) 在 13 就 提 出 ,课 程 是 儿 童 在 教 师 指 导 下 获 得 的所 有 经  9 5年 “ 验 。 福 谢 ( ohy A ” Fsa , .W . 也 坚 持认 为 , 程 是 “ 生 在 学 校  ) 课 学 指 导 下 获 得 的 一切 经 验 。 史 密斯 ( mt,B . 等 则 进 一 步  ” Si h .O ) 分析 道 : 学 校为 了通 过 集 体 思考 和行 动 的 方 式 来训 练儿 童 青  “ 少年 , 专门设置 一套潜 在经验 的系列 , 这套 经验 就被 称做 课  程 。 _ 杜威 主张把课 程看作手段——结果 的连续统一体 , ”I   不  赞成把课程看作一组 活动或预先决 定的结 果。这 种课程观 ,   重视 学 生 的参 与 , 验 , 它 忽视 了人 类 的 科 学 文化 的 基 本 呈  体 但 现形 态 为 间 接 经验 , 生 必须 学 习 这 些 内 容 。 学   4“ 、预期学习结果 ” 说  有人指出 , 定义课程应该 把 内容 、 目标 、 内容 顺序和 预备  技能评估结合起来 , 这样 的话 , 课程 实质上是人们 的“ 预期学  习结果” 其 典型代 表是小 约翰逊 (ono ,r , Jhsn J.M. , ) 他将 课  程定义为 ,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 系列 。  然而 , “ ” 由于  同班学生之间存在种种 差别 , 因而一个学生 与另一个学 生所  取得 的学习结果是 大不相 同的。这表 明, 预期 结果 同实 际结  果是有很大区别的。由此看来 , 预期学习结果说是不准确的 。   5 “ 验 一预期 学 习结 果 ” 合 说  、经 综 坦纳夫妇( a nr D Tn e, .& Tn e .N ) anr L . 认为 : 课程 是“ 有  计划 、 有指 导 的 经 验 和 预期 学 习结 果 , 们 是 为 了学 习 者 在 个  它

创新教育 4   6

有些学者认为 , 在任何社会里或任何文化条件下 , 课程都  应当是那种文化 的反 映。其理 由是 , 学校 教育工作 是为年轻  代进行最有用 的知识 与价值 的再生产 ; 教育专业 工作者 的  工 作 在 于把 知 识 、 能 和欣 赏 力 变 成 课 程 , 供 给 儿 童 和 青 

技 提 年。这种课程观对文化不加批 判地 进行生产 , 社会看得太  把 完美了 , 事实上 , 社会 问题 处处存在 。可 见 , 把课 程看作文化  的 再 生 产也 是 不 准 确 的 。   7 课 程 是 社 会 的 改 造  、 康茨( onsG) C ut, 是社会改 造主义在 教育领域 的鼻祖 , 布  拉梅尔德也 属于社会改造主义。他们认为课程用提供曾知道  学生去改造社 会 、 文化 机构 、 信念 及活 动议程 的知识 和价 值  观 。这种课程观 , 夸大了课程 的社会功能 , 而且把课 程看作一  种政治化的工具 , 没有反映受教 育者 的合理需 要及其身 心发  展 的 规 律 和 水平 。    j ( ) 内的 已有 定 义  二 国 从2 0世纪初开始 , 特别是 7 0年代末 以来 , 国内的课 程理  论研究逐步活跃起来 , 许多学者 也试图 以定义 的方式来 深入  探讨课 程的内涵 。其 中有一些定义颇有特点 , 介绍如下 :   1“ 、 学科 ” 说  王道俊 、 王汉谰主编的《 育学》 教 认为 : 课程有 广义 和狭  “ 义之分 , 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 的培养 目标而规 定的所有学科  ( 即教学科 目) 的总和 , 或学生在教师 的指导下各种 活动 的总  和 。如中学课程 、 学课程 。狭 义指某一 门学科 。如数 学课  小 程 、 史课程 等。 ¨ 这 种见解 只描述 了一部分课程 现象 , 历 ”j   即  教学科 目。它没有涉及现代 活动课程 , 也没有 概括学科课 程  的目标 、 内容及其学习活动方式 。因此 , 这种见解没有揭示现  代课程的本质属性 。   2“ 、 教学 内容说”   《 中国大 百科 全 书》 育卷 指 出 : 程是 “ 业及 其 进  教 课 课 程 ” l 也 有 学 者 认 为 :课 程 是 教 学 内容 和进 程 的总 和 。  。4   “ ” 把课程等同于教学 内容的见解 , 把课程 当作教学 的一个  下 位 概 念 , 不 正 确 的 , 当把 课 程 视 为 与 教 学 并 列 的概 念 , 是 应   同属 于 教 育 的俩 个 自系统 。   3 “ 育 内容 说 ” 、教   《 教育大词典》中指 出, 课程是 为实现学 校教育 目标而  “ 选 择 的 教 育 内容 的 总 和 。 _ 这 种 见 解 比 “ 学 内 容 说 ” 进  ”6   教 要 步, 不足之处是 , 忽视 了课程 内部还包含着课程 目标及学习活  动方式 , 因而这种见解不够全面 , 不够准确 。   4“ 、 总和说” 陈侠 先生指 出 : 课程可 以理解 为为 了实现  “ 各级学校的教育 目标而 规定 的教学 科 目及 其 目的 、 内容 、 范  围、 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_ 这种课程 观把课程 的范围仅仅局  ”_   限于学科课程 , 没有涵盖活动

课程 。   5、媒体” “ 说  有学者把课 程的本质看成是学生认识 活动的媒体 。廖哲  勋认为 :课 程是 由一定育 人 目标 、 “ 基本文化成 果及学习活动  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 的规划和 引导学生认识世 界 、   了解 自己、 提高 自己的媒体 。  ” 6、经 验 活 动 ”   “ 说

台湾和大陆均有学者 持这种观 点 , 认为 课程实 质上 是一  种 特 殊 的 “ 验 活动 ” 经 。大 陆 的 吕 达 先 生 指 出 : 最 广 义 的 课   “ 程  是指受教育者在走 向社 会之前 的过程 中所 经历 的全 部经  验 。但是我们通常所说 的课 程 , 指学 习者在 学校 的指 导下  是 获得的全部经验。  大陆 的靳 玉乐 教授 , ” 在概括 分析 了已有  课程定义的优 点 和缺 陷之 后 , 国外 的“ 对 经验 说 ” 进行 了修  正, 写道 : 我们将学校课程定义为 : “ 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  得的 旨在促进 其身心全 面发展 的教 育性 经验。 l ”】  台湾 的林  本 先 生 和 李祖 寿 先 生 提 出 :课 程 乃是 指 学 生 在 学 校 安 排 和 教  “ 师 指 导下 的一 切 活 动 与 经 验 。 它 包 括 课 内 教 学 、 外 活 动 、 课 家  庭作业 、 与社会经验 。所 以此 等活 动与经 验 自系遵 循一定 之  目标 而进行 。 … 台湾的司琦先 生 , ”   把人们对课程 定义 的不 同  解释归为 “ 对象看” “ 范 围看 ” “ 类 型看 ” 三类 ,   从 、从 和 从 的 对 象有 由物至人 、 范围有 由狭 至广 , 而类 型有 由显至 隐 的趋 势 。   课程 的概念虽有不 同的层面 , 应从基本层面着手 , 以课程  但 所 是“ 为学习者在设计 的环境 中 , 包含 学校及 社教机 构 , 行一  进 种有组织 、 目的的活动 , 有 改变其 行为 , 以达 到所 预定 目标 的  活动和经验 。 [  ” ] 7“ 划 ” 、计 说  有 人 认 为 , 程 涉及 知 识 、 验 和 活 动 , 它 实 质 上 是 人  课 经 但 们制订的“ 计划 ” 。香港的李 子建博 士等认 为 : 课 程 是 一个  “ 有 意 图 而 可 修 订 的 计 划 , 亦 是 学 习 活 动 的计 划 或 蓝 图 , 含  它 包 正 规 及 非 正 规 的 内 容 和 过 程 , 程 并 且 是 有组 织 的 意 图 , 程  课 课 的要素诸 如 目标 、 内容 、 评鉴 等彼此 是关联 的 , 且为 一致连 贯  的整体。 ” ”  大陆的李臣之博 士主 张 : 课程 是 “ 指导 学生获 得  全部教育性经验( 含种族经 验和个 体经验 ) 的计划 。 l] 德  ”1 郝 4 永博 士则 扩展 视野 , 出了一个综 合性定 义 : 课程 作为一 种  给 “ 具有 多方 面来 源的客观 现象 , 作为一种

学校借 以实 现其 目标 、   完成 其任 务的主要 手段和媒 介 , 本质 内涵是 指在学 校教 育  其 环境 中 , 旨在 使 学 生 获 得 的 、 进 其 迁 移 的 、 而 促 使 学 生 全  促 进 面发展 的、 具有教育性的经验的计划 。  而张廷 凯先生在考  ” 察 了我国的课程理论发展后认 为 ,“ 对课程 的本质 涵义 , 研究  者们越来越倾 向于把它看成是 旨在使 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  的计 划 。 [   ” ] 8 包 容 观  、 课 程 定 义 阐释 上 的多 种 见 解 并 存 , 一 个 不 争 的 客 观 事  是 实 , 达 到 一 个 比较 一 致 的 看 法 , 来 为时 尚早 。而 且 各 种 不  要 看 同 的见 解 , 有 真 理 的 成 分 。 因 此 , 些 人 主 张 , 认 目前 难  均 一 承 以在课程定义上取得一致的事实 , 尊重各 种不同的见解 , 建立  种 课 程 定 义 的包 容 观 念 。   大陆的施 良方教授指 出: 每一种有代表性 的课程定义都  “ 有一定的指向性 , 即都 是指 向当时特 定社会 历史条 件下课 程  所出现的问题 , 以都有某种合理性 , 所 但同时也存在着某 些局  限性。而且 , 每一种课程定 义都 隐含着作 者 的一些哲 学假 设  和价值取向。对于教育工作 者来说 , 重要 的不 是选 择这种 或  那 种 课 程 定 义 , 是 要 意 识 到 各 种 课 程 定 义 所 要 解 决 的 问 题  而 以 及伴 而 随 之 的新 问 题 , 以便 根 据 课 程 实 践 的要 求 , 出 明 智  作 的 决 策 。  ” 台湾的黄政杰教授认 为 , 人们对课程 的定义 , 代表其改革  的方 向和范 围 , 因而不但要 了解 已有 的定义 , 而且要剖析 自己  的观点 , 与已有的定义 比较 , 清并 采取 自己的立场 。他把 已  澄 有 课 程 定 义 概 括 为 四类 :将 课 程 视 为 学 科 和 教 材 ” “ 课 程   “ ,将 视 为经验 ” “ ,将课 程视为 目标” 以及 “ 将课 程视 为计划 ” 。进  而 , 指 出 : 完整 的 课 程 概 念 , 含 了 学 科 ( 材 ) 经 验 、   他 “ 包 教 、 目 标、 计划 等内涵。虽然课程 设计 者的工作范围 , 不必 每次都包  括这么广大 , 但应谨 防受到狭隘课程观的主宰 。 l ”】   台湾 的王 文 科 教 授 在 分 析 了有 典 型性 的 不 同课 程 定 义 后  指 出, 课程概 念至为庞 杂 , 并无 优劣之 别 , 但 主要决 定 于定义  者 以及接受者的背景和所持立场 的差异 。他提 出 :惟如略作  “ 统合 , 大致课程具有如下各项概念 : 、 目的、 1以 目标 、 果或预  成 期 的学习结果为导 向; 、 2 以学校 为计 划 、 实施课 程 的主体 , 而  以学习者( 学生 ) 为对

象 ; 、 3 以团体 或个 别 为实施 的方 式 ; 、 4 

以在校 内或校外为实施 的场所 或地 点 ; 、 5 以提供 科 目、 材 、 教   知识 、 验 、 学习机会 ( 经 或 活动 ) 为类 型 。 [] ”1  9

二、 课程 定义 不够 准确 的主 要原 因 

( ) 定课 程 的 维度 不 够 准 确  一 界 前面介绍的观点各不相同 , 它们都有 自己的合理 之处 , 都  从某 一侧 面揭示了课程 的概念 , 但都不 全 面。归纳起 来分别  来 自四种 不 同 的认 识 维 度 。  

1教 学 活 动 维 度  、

这是人们界定课程 的一 种传统 的认识维 度。 “ 学科说 ”  、 “ 教学 内容说” 以及 “ 、 总和说” 都是从教学 维度来界 定课程 的  表 现 。这 种 认 识 维 度 主 观 地 把 课 程 限 定 于 教 学 活 动 的 圈 子  里, 把课 程看作教学的一种要 素或一个 组成部 分 , 而将 “ 进 教  学 ” 为“ 列 课程 ” 的上 位概 念。而事 实上 , 课程 的上位 概 念应  是教育 , 现代 学校课程是实 现一定学 校培养 目标 的育人 蓝图  和育人信息的载体 , 而这种蓝 图 的实现则必 须通过 教学 活动  来落实 。可见课程不属于教 学 , 与教学 系统 、 它 考试 系统 、 教  育管理系统同处于教育 子系统 的层次 , 彼此 间具有 协 同运 行  的关系。   2 教 育 目标 维 度  、 “ 期学习结果说 ” 预 就是 从 教 育 目标 维 度 提 出 的 , 为 教  因 育 目标的实现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 , 当然 , 预期 的学  习结 果同实际学习结果是 有一定 差别 的。而且 , 把课 程介定  为预期的学习结果 只说 明了教育 目标的 预期 性 , 并没 有说 明  什么是课 程 , 预期 的学 习结果只是一定教育 目标 的体 现 , 它不  等同于课程 。“ 教育内容说” 忽视 r课程 内部 还包 含着课程  , 目标 及 学 习活 动方 式 , 因而 这 种 见 解 不 够 全 面 , 够 准 确 。此  不 外, 还有“ 计划说 ” 这种课 程 观 , , 忽视 了课 程 的生成 性 , 而且  将课程理解为包括教 学在 内的活动计 划 , 淆 了教学 和课程  混

的界 限 。   3 教 育 过 程 维 度  、

“ 经验说” 教育进程说 ” 和“ 就是从 教育过 程维度提出的。   “ 经验说 ” 把课程视为学习者 自己经验 的过程 , 注重 学生  的参与 、 直接 活动 , 强调 直接经 验 的重 要性 。而事实 上 , 它忽  视 了学 生 学 习 的主 要 内容 是 间 接 经 验 , 类科 学 知 识 的 繁 多 , 人   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 , 决定 了课程 只能 以间接经 验为 主。因  此 , 经验说” “ 虽然 强调 了直接 经验 的 重要性 , 它没

有对 课  但 程作出全面的概括 。   “ 育 进 程 说 ” 认 为 课 程 就 是 实 践 形 态 的 教 育 , 种 观  教 , 这 点把课程的内涵无 限夸 大到 等同于教 育 的地 步 。然 而 , 育  教 系统和课程系统有着很 大的差别 的 。而且 , 种观点 认为课  这 程包含了教学过程。事实上 , 学过程 与课程 虽然有 密切联  教 系, 相互作用 , 是俩 个完 全不同的系统 , 但 课程是文本 和蓝 图,  

教 学是 活 动 过 程 。   4 就课 程 论 课 程 的维 度  、

“ 社会再生产说” “ , 社会 改造 说 ” 它们都 是 都是对 课程  , 的结 构 与 功 能从 不 同 的 角 度 作 了分 析 , 现 课 程 具 有 不 同 的  发 功能, 这种观点虽然揭示 了课程 的某些功能 , 因其就课程论  但 课 程 , 往 看 得 不 全 面 。我 们 应 该 把 课 程 的 上 位 概 念 定 位 在  往 教育领域来介定课程 的概 念。   通 过 以上 分 析 。可 以得 出 这 样 的 结 论 , 定 课 程 的 正 确  界 维度是从教育看课程 。   ( ) 程 界 定 缺 乏 科 学 方 法论 的指 导  二 课 首先 , 以上对学校 课程的多层次 、 多方 面的表现形 式缺乏  全面 的了解 。有些学者 只看到 了学科 或科 目, 忽视 了课程  而 标准和各类教材 ; 另一 些学者只注意到教材 , 而未 注意课程计  划与课程标准 。不全面 掌握课程 事实 , 就必 然丧 失揭示课 程  本质的先决条件 。其次 , 不善 于透过 现象去 揭示课 程 的本 质  属性。例如 , 有些学者提 出的课程定 义只是课程 现象 的描述 ,   如说课程是学科 、 是教 育 内容 等。至 于“ 预期 学 习结 果 说 ”  、 “ 经验说 ” 教育进程说”, 和“ 虽不是描述课程现象 , 转下页 ) (  

4 创 新 教 育  7

质 点 在给 定 轨 道 上运 动 的瞬 时加 速 度 

金 华 芙 蓉 外 国语 学校 我们 在 学 习高 一 物 理 运动 学 这 一 部 分 时最 重 要 的是 引 入  并 研究 了加 速 度 这 个 物理 概 念 , 了加 深 理 解 加 速 度 , 面 我  为 下 们具体介绍质点在给定轨道上运动 的加速度的求法 。   寿  莎 

1 .轨道为直 线 

当轨道为直线 , 这时质点 的加速度在 我们高一 物理教科  书上已经详细介 绍。当质点做匀 速直线 运动 时加速度 为 0  , 当质点做变加速直线运动时, 质点的瞬时加速度可以表示为 :  

..  

△v  

2 .轨道为 曲线时 

当轨 道 为 曲 线 时 , 时 我 们 把 一 般 的 曲 线 运 动看 成是 一  这 系列 不 同半 径 的 圆周 运 动 , 即可 以 把整 条 曲线 , 一 系列 不 同  用 半 径 的 小 圆 弧来 代 替 , 就 是 说 在

处 理 曲线 运 动 加 速 度 时 , 也 可  以用“ 以圆代 曲” 而不是以“ , 以直代曲” 如 图一所示 。 ,  

的子 系统构成 , 包括课 程 、 教学 活动 、 考试 活动及学 校其他教  育管 理 活 动 。   课程具有育人计划的性 能。这集 中体现在课程能提供一  种具 有 系 统 的 育人 目标 、 类 分 领 域 的学 习 内容 、 样 的学 习 分 多   渠道 和周密 的教育进程的育能计划 。   课程具有多层 次 , 国家课程 、 有 地方课程 、 校本 课程等层  次, 各级政府都有相应 的课程标准 , 使整体课程形成一个既有  统一 要求 , 一 又根据地方需求灵活多样 的课程体系。   课程具有多种呈现形式 , 主要包括 文字教材 、 音像教 材 、   电脑 软件 以及 活 动 课 程 等 。 可 以 文 本 的形 式 , 可 以 是 实 物  也 的形 式 , 至 是 活 动 的形 式 。 甚   参 考 文献 :   [ ]L w , . e. 19 ) h n ra oa E ee p— 1 e y A (d )(9 1 .T eIt nt nl nyl e e i   o  

da o   ri ulm . Oxo d a d Ne Yo k. Pe g mo   e s P   i  fCu rc u fr   n   w  r ra n Pr s : P.

1   5.

[ ]廖哲勋 、 2 田慧生主编 : 课 程新论》 《 ,教育科 学 出版  社 ,0 3年 版 , 3 — 2页  20 第 1 3

[ ]王道俊 、 3 王汉谰 主编 : 教育 学》 人 民教 育 出版社 , 《 ,  

18 版 , 16页  9 8年 第 5 [ ]《 4 中国大百科 全 书》 教育 ) 中国大 百科全 书出版  ( , 社 ,95年 版 , 2 7页 18 第 0   [ ]王策 山: 教学论 稿》, 民教 育 出版社 ,95版 , 5 《 人 18 第 

2 2 页  0

[ ] 教育大词典》 1卷, 6《 第 上海教 育出版 社,90年版 , 19  

第 2 7页 5  

那 么下 面我 们 来 求解 轨道 为 曲线 时 质点 的加 速 度 。设 图  A处加速度为 a将该 加速度分解 为 A点 的切线 方 向和垂  , 直与切线方 向( 称法 线方 向) 两个分 量 , a 和 a 的 用    表示 。   设 质 点 在 △ 时 间 内从 A运 动 到 B, 图二 所 示 , 度 变 化 为  t 如 速 v到 v ,     速度改变 量为 A =v 一v , v     我们将 v起 点移 动到 A,     并称之为 v若在 v , 上截取一段A C=v 由图二 叮以得到 A    , v= v —v A 1 v , 么 A处 瞬 时 加 速 度可 以 表 示 为 a l   B A= v +△ 2那 =i a r

[ ]陈侠 著: 课程论》, 民教 育 出版社 ,9 9年版 , 7 《 人 18

第 

l 3页 。  

[ ]廖哲勋著 : 课程学》 华 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 ,9 1年  8 《 , 19

版, 2 第 8页 。  

+ J  

I  

其 中第 一 项 是 表 示 质 点 的 法 向加 速  

Av   .  . 2

度分量 , 根据高一物理教科书 , 该加速度大小  匀速 圆周运动 

的 向 心加 速 度 表 示 一 样 , a 1   为  = i m

=  

, 表速 度 方 向  代

变化的快慢 。对于第 二项 , A与 B无 限接 近时, v 当 △  和 △   的 方 向 可 以看 成 一 样 , 时 切 向加 速 度 大 小 可 以 表 示 为 a = 此   

lm = i   = 1m  i

I —  At £   It  g- t

Av  

A  

£ L   

代表加速度大小的变化量 。  

综上所述 , 同学们求解质点 在给定轨道 上运动 的瞬时加  速 度 时可 以参 照 上 面两 种 模 型 。   ( 接上页) 但也没有深刻揭示课程 的本质 属性 , 主要 原因是有  关学者没有 自觉 运用系统方法和结构功能方法去分析课程现  象。第三 , 不善于运用形式逻辑 的方法 来界定课 程。许 多学  者提 出的课程定 义 , 没有认识 到课 程概念属 于集合概念 的类  型, 没有确定课程的属概念 , 也没有揭示课程 的种差。  

[ ]吕达 等著 : 独木桥 ?阳关道?—— 未来中小学课程  9 《 面 面 观》, 中信 出版 社 ,9 1年 版 , 3页 。 19 第   [0 1 ]靳玉乐著: 现代课 程论 》 西 南 师范大 学 出版社 , 《 ,   19 版 , 6 9 5年 第 5页 。   [1 1 ]林本 、 李祖寿 : 课程》 《 。载杨 亮功 主编: 云 五社会  《 科学大辞典 ・第八 册 ・教 育 学》 台湾商 务 印书馆 ,9 0年  , 17 版 , 1 l页 。 第 3   [2 1 ]司 琦 著 : 课 程 导论 》 台 湾 五 南 图 书 出版 公 司 ,93 《 , 19  年 第 二版 , 6页 。 第   [3 1 ]李子建 、 显华著 : 课程 : 黄 《 范式、 向和设 计》 香  取 , 港 中文 大 学 出 版社 ,9 4年 版 , 2 — 2页 。 19 第 1 2   [4 1 ]李 臣之 : 试论 活动课 程的本质》, 课 程 ・ 《 《 教材 ・   教 法》,95年 l 19 2期 , 9—1 。 第 6页  

[5 1 ]郝德永: 关于课 程本质 内涵 的探 讨》 《 程 ・教  《 ,课 材 ・ 教法》,97年 8期, 5~1 19 第 0页。   [6 1 ]张廷 凯: 《我 国课 程论 研 究 的历 史 回顾: 92— 12   19 } 下) 《 9 7 ( ,课程 ・ 教材 ・ 法》 19 教 ,98年第 2期, 1 6 第 0—1 

页。  

三、 课程定 义之我 见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学

校的培养 目标 , 一 由 定的教 育 目标  和教育 内容组成 的育人方案 , 它具有多层 次 , 种呈现形式 , 多   是学校教育系统 的一个子系统。   课 程 的 属概 念 就 是 学 校 的 教育 系统 , 照逻 辑 学 的观 点 , 按   课 程 的上 位 概 念 是 教 育 , 表 明 课 程 从 属 于 教 育 。按 照 系 统  这 论 的观 点 , 校 教 育 活 动 是 一个 系统 , 由若 干 具 有 密 切 联 系  学 它

创新 教 育 4   8

[7 1 ]施 良方 著: 课程理 论》 教 育科 学 出版 社 ,9 6年  《 , 19 版, 1 。 第 0页   [8 1 ]黄政杰著: 课程设 计》 台湾东华 书局,9 1年 初  《 , 19 版 , 7 页。 第 6   [9 1 ]王文科 著: 课程与教学论》, 《 台湾五南 图书出版 公  司 ,9 9年 第 2版 , l 19 第 4页。  


相关内容

  •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_罗天兰
  • 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综述 NOt!dA' !%##(, # !! 摘 ! 要!.07(.!HB 4gcg=s!$b&%>R0j\~C1L)ZMNKZ^hN',-b&LBS&=w!}Wb&Jb 1&_&b4~&bZ^#jM9'!4\Q ...

  •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历程中"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文献综述
  • 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历程中"小课题研究"的研究文献综述[1][①] 来源:灌云教科网 发布时间:2012-11-10 21:24:42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呼声日益响亮,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自觉性在不断增强,研究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效度的融会结合日益紧密.从不同 ...

  • 高职课程开发文献综述范文
  • 一.关于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综述 当前国内外对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过对这些开发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 第一,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课程开发模式上学科论取向依然浓厚,对职业论的取向仍然停留在表面,甚至是流于形式:第二,国内课程开发模式大都是对世界主 ...

  • 关于国内外金融学科定义的文献综述
  • [摘要]金融学(Finance),一直以来,是国内外金融学界的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国内外的学生虽说都是学习的金融学科,但内容却有所不同,只有更好地定义了金融学科,才能更好地进行学院的金融学科设置. [关键词]金融学科定义,学科设置 1.背景介绍 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系钱颖一教授发表在<财经科学 ...

  • PCK(学科教学知识)综述
  • PCK(学科教学知识)综述 朱倩梅 引言 从师范教育中的课程设置来看,70年代以前比较强调教师的普通知识和专业知识;70年代之后,开始注重教师的教育学科知识,尤其是一般教学知识.80年代以来有些学者又特别强调学科教学知识(PCK)对提高教学成效和促进学生理解的重要作用.在21世纪的今天,为了促进有效 ...

  • 多元文化教育文献综述
  • 多元文化教育文献综述 姓名: 戚 伟 玲 班别:13中文1班 学号:2013017134 摘要:多元文化教育是以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为出发点,为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的一种多种文化共同教育的途径.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应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多元文化 ...

  • 信息素养综述
  • 信息素养研究综述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信息素养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已经成为了现代人文素养的一部分.它被放到与读 ...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
  • <医学信息检索与利用>教学大纲(研究生) 课程编号: 学时数:40 其中实验或上机学时:16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以医学信息检索工具利用为主线,以电子与网络文献信息.数据库与Internet 上医学文献信息的检索为重点,系统介绍文献信息检索工具及其利用方法,以及医学信息利用 ...

  • 教育硕士的专题讲座--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专题
  • 教育硕士的专题讲座--论文选题和研究方法专题 主讲人:黄老师 2008年8月7日第二个视频 比如我们在看,"不同类型的学校校长在干什么",这个问题存在不存在?是存在的,到现在为止,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华南师大附中的校长,和哪个山区某某县的校长,他们俩个在干什么?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