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俗
学号:101401023 姓名:云夕
(一)广西名俗概况
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在小吃方面, 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应有尽有, 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 各具特色;在建筑方面,民族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 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在民族服饰方面,各民族格式各异, 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 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 下穿绣花滚边宽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 腰束绣花围腰, 脚穿绣花鞋, 头缠各式花巾, 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 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这些别样的民族风情, 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名俗资源宝库,这些资源宝库目前正在逐渐被开发、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该县本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发展理念, 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 在政策、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 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风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乡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旅游业更具魅力。
广西如此丰富多彩的名俗资源吸引着广大国内外游客,人们纷纷来到广西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从近年来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游客都是来广西游览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游览第二次的打算,也就是说旅客的重游率很低,甚至接近零。如果旅途发生不愉快或者是实际旅游与期望中的相差太大的话效用可能会为负值。而这大大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名俗业的发展。
(二)分析广西名俗存在的问题
1.模仿成风, 缺乏创意, 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近年来广西有大量资本涌向名俗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 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 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使名俗趋于泛滥。不具有独特性,降低了吸引力。
2.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 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如在开发过程中, 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入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名俗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 当节目结束时, 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媒婆辛苦费, 而这一切费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 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类似这样的旅途中不愉快的经历会使游客对当地的印象大打折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会作用得更加明显,这样的话想得到名俗地区想得到持续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3、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 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 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 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 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 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这样造成的游客实际旅游的情况和之前预想的相差太大,会直接导致游客的满足程度降低,旅游总效用下降,理性的经济人是不会再次选择该地区的旅游消费,甚至对名俗这个产业的兴趣都会迅速下降。
(三)对广西名俗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不断创新,注重宣传
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是因为民族风情文化的吸引, 这种吸引性来自于它鲜明的特色。但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游客的游览兴趣只能保持在本次
游览中,所以,民族地区要开发好民俗文化旅游其前提是必须拥有特色的风情文化,并且不断进行创新。名俗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唯我独有的名俗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同时, 民族地区名俗的开发要有品牌意识, 作好宣传与市场开发。名俗资源虽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作为旅游吸引物对游客都具有满足相同或相近心理需求的功能。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但要作好规划与开发,还要作好宣传与营销。例如广西梧州有许多传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剧和舞, 她的乡土文化由东诗(苍梧)、西球(藤县) 、南戏(岑溪)、北歌(蒙山)和中部市区的粤剧(梧州)五大版块构成, 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外界市民所了解,这对名俗的开发很不利。因此旅游部门要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与推介, 要研究游客心理需求特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做足市场。
2.发掘民俗文化,更新并提高名俗产品的品位
广西民俗文化底蕴丰厚, 发掘民俗文化才能使名俗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发挥出优势,才能让名俗时刻具有吸引人的地方,让游客体验了一次之后还想体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因为每次都有新的民俗文化被发掘。同时,要对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庸俗、迷信、失真等不良现象加以引导、管理和整顿。要提倡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注意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总而言之,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现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在民俗风情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多注意开发那些让人试一试、尝一尝,置身于异族情调、异地风情中的节目。
同时,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旅游部门可以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
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3.树立名俗品牌意识
品牌就是一种能够持续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符号,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品牌化既给名俗开发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又能有效防止后来者的刻意模仿。品牌经营是名俗资源开发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开发方式,是对社会生活中分散存在的民俗事象进行的有机整合,并用虚拟包装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品牌和商标的完整产品,进行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方便旅游者识别和购买。加强品牌建设,实行品牌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注意旅游人才的培养
要注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的培养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特别是民俗文化学和旅游管理学人才培养。广西这两类人才的培养应主要依托区内校,如广西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学和旅游管理学人才的培养经验,有大专、本科等人才培养层次,可满足社会对行业管理、研究人才的需求。还有个途径是积极引进人才,并注意对在岗人员的加强培训和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到省外、国外的先进旅游管理的理念。
三、结语
广西丰富的名俗资源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民俗的挖掘潜力也相当大,但是需要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名俗道路。
广西民俗
学号:101401023 姓名:云夕
(一)广西名俗概况
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形成了各民族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在小吃方面, 广西各地区的特色小吃应有尽有, 南宁的老友粉、桂林的桂林米粉、柳州的螺丝粉、梧州的艇仔粥等等, 各具特色;在建筑方面,民族建筑风格独树一帜, 苗族的吊脚楼、侗族的风雨桥和鼓楼都充分体现少数民族人民的智慧;在酒文化方面, 瑶族的糯米甜酒、苗族的过寨酒、彝族的秆秆酒,无一不乘载着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好客;在民族服饰方面,各民族格式各异, 有着独特的地方性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壮族男子多穿青布对襟上衣, 女子多穿无领斜襟绣花滚边上衣, 下穿绣花滚边宽襟子或青布蜡染的褶裙, 腰束绣花围腰, 脚穿绣花鞋, 头缠各式花巾, 还有瑶族的五彩斑斓的服装, 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图案等等。这些别样的民族风情, 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名俗资源宝库,这些资源宝库目前正在逐渐被开发、投入使用并取得一定收益。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该县本着“桂林山水甲天下、侗族风情看三江”的旅游发展理念, 将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来抓, 在政策、财力、人力和物力上都给予大力支持, 使以侗族建筑、侗族风情、侗寨居民生活和侗乡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旅游业更具魅力。
广西如此丰富多彩的名俗资源吸引着广大国内外游客,人们纷纷来到广西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从近年来的调查统计数据来看,大部分游客都是来广西游览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游览第二次的打算,也就是说旅客的重游率很低,甚至接近零。如果旅途发生不愉快或者是实际旅游与期望中的相差太大的话效用可能会为负值。而这大大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名俗业的发展。
(二)分析广西名俗存在的问题
1.模仿成风, 缺乏创意, 没有特色
为了追求经济利益, 近年来广西有大量资本涌向名俗开发领域,数不清的民俗村、民俗城纷纷建成。然而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及旅游开发经验, 这些项目大多粗制滥造, 相互模仿、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使名俗趋于泛滥。不具有独特性,降低了吸引力。
2.民俗风情正在庸俗化
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过程中, 容易出现对淳朴民俗风情的亵渎和歪曲, 从而使民俗风情庸俗化。如在开发过程中, 开发者将一些落后的封建迷信的、暴力的、无聊的事物掺入其中或将少数民族婚俗开发成摇钱树。在一些名俗区,少数民族姑娘邀请男性游客参与婚俗表演, 当节目结束时, 少数民族姑娘让所有参与者给小费、或是见面礼或是媒婆辛苦费, 而这一切费用都是在事后才被告知, 很多游客都有上当受骗甚或是被敲诈的感觉。类似这样的旅途中不愉快的经历会使游客对当地的印象大打折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会作用得更加明显,这样的话想得到名俗地区想得到持续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3、伪民俗现象泛滥
伪民俗是指子虚乌有的民俗, 即某些旅游企业或部门为了某种目的而任意编造、添加或随意拼凑、生搬硬套一些当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风情。在民俗风情丰厚的地区, 流传着许多内涵丰富、带有民族色彩的神话传说等, 有的部门在开发这些资源时, 不是正确地表现这些神话传说中所包含的追求真善美的正面精神, 而是着力渲染一些附在这些神话传说下的封建迷信。这样造成的游客实际旅游的情况和之前预想的相差太大,会直接导致游客的满足程度降低,旅游总效用下降,理性的经济人是不会再次选择该地区的旅游消费,甚至对名俗这个产业的兴趣都会迅速下降。
(三)对广西名俗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不断创新,注重宣传
游客到民族地区旅游是因为民族风情文化的吸引, 这种吸引性来自于它鲜明的特色。但是由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游客的游览兴趣只能保持在本次
游览中,所以,民族地区要开发好民俗文化旅游其前提是必须拥有特色的风情文化,并且不断进行创新。名俗产品和旅游商品的开发要精心设计、突出特色,充分发挥唯我独有的名俗资源优势,充分体现本地区、本民族的特色,创造独一无二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具有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或产业才会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同时, 民族地区名俗的开发要有品牌意识, 作好宣传与市场开发。名俗资源虽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但作为旅游吸引物对游客都具有满足相同或相近心理需求的功能。酒香也怕巷子深,不但要作好规划与开发,还要作好宣传与营销。例如广西梧州有许多传统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剧和舞, 她的乡土文化由东诗(苍梧)、西球(藤县) 、南戏(岑溪)、北歌(蒙山)和中部市区的粤剧(梧州)五大版块构成, 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并没有被外界市民所了解,这对名俗的开发很不利。因此旅游部门要注重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媒体进行宣传与推介, 要研究游客心理需求特征,充分利用现代营销手段做足市场。
2.发掘民俗文化,更新并提高名俗产品的品位
广西民俗文化底蕴丰厚, 发掘民俗文化才能使名俗在激烈的旅游业竞争中发挥出优势,才能让名俗时刻具有吸引人的地方,让游客体验了一次之后还想体验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因为每次都有新的民俗文化被发掘。同时,要对当前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庸俗、迷信、失真等不良现象加以引导、管理和整顿。要提倡尽量做到民俗不俗、俗中有雅,注意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总而言之,民族旅游资源开发要保证具有魅力的民族民俗文化得到弘扬和保护。
现今,越来越多的旅游者要求旅游生活能有文化的吸引、运动的内容乃至冒险的趣味,要求参与其中而不是从旁观赏。在民俗风情旅游项目的开发中,应多注意开发那些让人试一试、尝一尝,置身于异族情调、异地风情中的节目。
同时,游客除了对各种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对旅游创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多种有民族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特色原则和文化内涵原则,切忌雷同化和庸俗化。旅游部门可以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各旅游区可以设立各种有特
色的商品成品的展示和制作过程的展示,同时可以让游客以DIY的形式自己亲手制作民俗商品,如织布、蜡染、和制作各种简单有趣的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商品灵活的销售方式,同时也可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3.树立名俗品牌意识
品牌就是一种能够持续给消费者带来利益的符号,是由一种保证性徽章创造的无形资产。可以说,品牌化既给名俗开发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又能有效防止后来者的刻意模仿。品牌经营是名俗资源开发中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开发方式,是对社会生活中分散存在的民俗事象进行的有机整合,并用虚拟包装的方式,使其成为一个具有品牌和商标的完整产品,进行模化的生产和销售,方便旅游者识别和购买。加强品牌建设,实行品牌化经营,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4.注意旅游人才的培养
要注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的培养既包括专业表演人才,又包括管理人才和研究人员特别是民俗文化学和旅游管理学人才培养。广西这两类人才的培养应主要依托区内校,如广西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来开展。这些高校已积累了雄厚的民俗文化学和旅游管理学人才的培养经验,有大专、本科等人才培养层次,可满足社会对行业管理、研究人才的需求。还有个途径是积极引进人才,并注意对在岗人员的加强培训和为他们创造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学习到省外、国外的先进旅游管理的理念。
三、结语
广西丰富的名俗资源是很有发展前景的,民俗的挖掘潜力也相当大,但是需要在对广西自身民俗资源充分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广西的资源进行有效而又合理的开发,走一条具有广西民族风俗特色的名俗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