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胡适(1891—1962),原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过多项博士桂冠。
本文是一篇母爱的颂歌。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幼时9年的时间,片断式的记忆中,母亲的教诲已让作者终生受益,因此更可见母亲人格的伟大。作者满怀感激之情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十四岁便失去了他人的人生指导,是正常教育的中断,然而作者却没有走上歪路,而是成为一个善待他人、为人谦和、大度的人。文章记叙了母亲对“我”的管教严格,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母亲更为可亲的是具有伟大的人格,影响“我”的一生: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就被狠狠地惩罚;母亲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整篇散文朴素清新,感情真挚,在淡淡的讲述之中蕴涵深深的感情。如写道,“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是对母亲人格的肯定;写道,“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饱含自豪之情。文章最末的一段文字仿佛向母亲深深鞠了一躬,真挚地向母亲道谢,将感情推向高潮。文章用童年回忆体写成,毫无成人的姿态,也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之一,主张写出美的白话散文,他的散文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本文没有花哨的文字,没有华丽的比喻,语言简洁流畅,举重若轻,显示了白话文的美感与魅力。
赏析:
胡适(1891—1962),原名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荣获过多项博士桂冠。
本文是一篇母爱的颂歌。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只有幼时9年的时间,片断式的记忆中,母亲的教诲已让作者终生受益,因此更可见母亲人格的伟大。作者满怀感激之情写下这样的文字:“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十四岁便失去了他人的人生指导,是正常教育的中断,然而作者却没有走上歪路,而是成为一个善待他人、为人谦和、大度的人。文章记叙了母亲对“我”的管教严格,每天催“我”早起、早学,要“我”学父亲做一个完全的人。母亲更为可亲的是具有伟大的人格,影响“我”的一生: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在“我”犯错时,无论怎样重罚,母亲总不许“我”哭出声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我”因说了一句轻薄的话就被狠狠地惩罚;母亲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
整篇散文朴素清新,感情真挚,在淡淡的讲述之中蕴涵深深的感情。如写道,“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是对母亲人格的肯定;写道,“我母亲待人最仁慈,最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话”,饱含自豪之情。文章最末的一段文字仿佛向母亲深深鞠了一躬,真挚地向母亲道谢,将感情推向高潮。文章用童年回忆体写成,毫无成人的姿态,也无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真诚倾吐,可以说,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的,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文章写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抒情的语句,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表现在朴实的语言之中。胡适是“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之一,主张写出美的白话散文,他的散文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本文没有花哨的文字,没有华丽的比喻,语言简洁流畅,举重若轻,显示了白话文的美感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