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这两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之一,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不能仅凭一个人的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能因别人是小人物或犯了错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这可能是自古以来正确选人用人的方法之一: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仅凭听他的言谈就提拔、选用他;在听取意见时,不管他的人品、地位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意见都要采纳。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是用人之所长,也属于用人的范畴。

历史上“以言举人”坏了大事的例子不少。战国时期的赵孝成王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善任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孔子最初也是听其言,信其行的。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有的人能干但是口才不好,有的人呢,则是能说,口若悬河,但是却不能真正地做什么事。所以,决定对一个人的任用,不能只看他会不会说话,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事。令狐绹任宰相时,他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的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人们常常说“人微言轻”,其实这句话就是以人废言的一个典型例证。因为“人微”(微不足道),所以“言轻”,提出的见解不被釆纳,可能造成损失。

由此,我想起我们许多地方公开招聘官员可能出现的偏差。他们的程序是笔试---面试---考察---评定。前面两道程序都是“听其言”,可能把一些不会写,不会说,但真正能干事的人筛掉了。剰下的都是能说会道者,考察也只是在这些人中进行比较而以,选人的路子显然是窄了些。据我所知,用这种办法选出来的官员,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 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这个典故吿诉人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既指人生志向、兴趣、爱好,也指政治态度、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等。司马迁认为: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中国现代史上“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典型例子的莫过于黄浦军校政治观点不同的两派师生了。一派是拥护校长蔣介石的,他们跟着国民党蔣介石反共反人民。另一派是拥护共产党的,他们跟着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反蔣反独裁。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各为其主,兵戎相见。但是,当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面对共同的敌又“相为谋”了。当中共打败蔣介石,解放全中国后,原国民党军中的一些黄浦学生再一次与中共里的黄浦生“相为谋”了。这说明,“道”是可变的,“不相为谋”也不是绝对的。

因此,在人民内部,不要把“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绝对化,在大目标相同或相似的前提下,还是“相为谋”好。例如只要是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人士,虽然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不尽相同,但是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是要“相为谋”。其实,东汉时期那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故里,管宁仅仅为那两件亊便与华歆“割席分坐”,是不是有点“小心眼”了?(吴双江)学历高,能说会道,但实际工作能力差,有的甚至很差。建议由组织部门到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基层物色或由群众公开推荐一批有真才实学并确实能干事者,参与竞争,评议时多一些群众代表,而且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吴双江)

这两句话是孔子的名言之一,出自《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不能仅凭一个人的话说得好就举荐他,也不能因别人是小人物或犯了错就废弃他的正确意见。这可能是自古以来正确选人用人的方法之一:选拔人才时要考察他的品德和实际才能,不能仅凭听他的言谈就提拔、选用他;在听取意见时,不管他的人品、地位如何,只要是正确的意见都要采纳。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是用人之所长,也属于用人的范畴。

历史上“以言举人”坏了大事的例子不少。战国时期的赵孝成王任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老将廉颇,结果赵军在长平之战中大败,四十万赵军被俘活埋。三国时期,著名军事家诸葛亮素有知人善任之名,但也同样犯了以言取人的毛病,用了言过其实、不懂实战的马谡当大将,结果失了街亭,最后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孔子最初也是听其言,信其行的。后来,他从弟子宰予白天睡懒觉这件事上认识到这种看法的偏颇,于是改变了原来的想法。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有的人能干但是口才不好,有的人呢,则是能说,口若悬河,但是却不能真正地做什么事。所以,决定对一个人的任用,不能只看他会不会说话,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做事。令狐绹任宰相时,他向唐宣宗推荐李远,因为唐宣宗听了别人的话,死活也不答应。令狐绹认定李远的真才实学,对宣宗说:“我们不能因为谁言辞动听而提拔他,也不能一句话埋没了人才啊!”唐宣宗连连点头,李远去了杭州后,果然把杭州治理得井井有条。

人们常常说“人微言轻”,其实这句话就是以人废言的一个典型例证。因为“人微”(微不足道),所以“言轻”,提出的见解不被釆纳,可能造成损失。

由此,我想起我们许多地方公开招聘官员可能出现的偏差。他们的程序是笔试---面试---考察---评定。前面两道程序都是“听其言”,可能把一些不会写,不会说,但真正能干事的人筛掉了。剰下的都是能说会道者,考察也只是在这些人中进行比较而以,选人的路子显然是窄了些。据我所知,用这种办法选出来的官员,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东汉时,管宁与华歆二人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二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 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 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 。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这个典故吿诉人们:“道不同不相为谋。”

“道”既指人生志向、兴趣、爱好,也指政治态度、思想观念、学术主张等等。司马迁认为:各人追随各人的志向,是政治态度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世上学老子的人不屑于儒学,学儒学的人也不 屑于老子。是思想观念、学术主张不同不相为谋的典型。

中国现代史上“道不同不相为谋” 最典型例子的莫过于黄浦军校政治观点不同的两派师生了。一派是拥护校长蔣介石的,他们跟着国民党蔣介石反共反人民。另一派是拥护共产党的,他们跟着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与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反蔣反独裁。在国内革命战争中,各为其主,兵戎相见。但是,当日本人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面对共同的敌又“相为谋”了。当中共打败蔣介石,解放全中国后,原国民党军中的一些黄浦学生再一次与中共里的黄浦生“相为谋”了。这说明,“道”是可变的,“不相为谋”也不是绝对的。

因此,在人民内部,不要把“ 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绝对化,在大目标相同或相似的前提下,还是“相为谋”好。例如只要是认同“一个中国”原则的人士,虽然政治态度,思想观念不尽相同,但是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还是要“相为谋”。其实,东汉时期那个“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典故里,管宁仅仅为那两件亊便与华歆“割席分坐”,是不是有点“小心眼”了?(吴双江)学历高,能说会道,但实际工作能力差,有的甚至很差。建议由组织部门到各部门各单位特别是基层物色或由群众公开推荐一批有真才实学并确实能干事者,参与竞争,评议时多一些群众代表,而且要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吴双江)


相关内容

  • 孔子的箴言名句1
  • 孔子de箴言名句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 ...

  • 周而不比完整版
  • <周而不比>复习学案 一.复习要点 1.背诵2.14.16.4.15.23.12.24章. 2. 重点掌握"周"."比"."矜"."党"."责"."举"."数 ...

  • 关于古代做人的格言
  •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 ...

  • 孔子道德名言语录
  •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

  • 孔子的名言,孔子名言名句,关于孔子的名言_格言网
  • 一.孔子劝学名言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兴于诗,立于礼 ...

  •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 <论语>里的经典句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

  • 孔子的名言名句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 ...

  • 孔子为何骂宰予是
  • 孔子为何骂宰予是"朽木""粪墙"? 孔子曾经骂弟子宰予是"朽木""粪墙",人们大都记得这句著名的骂语,却很少知道他老先生是骂空谈的. 此语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 ...

  • 孔子的格言有哪些
  •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态度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