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第一.二单元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美国 ②日本 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

(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

(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军国主义论调盛行;极端民族主义高涨。(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目的: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

2、列强争夺的焦点:巴尔干地区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5)主要战役: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 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凡尔登绞肉机”

(6)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 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③协约国实力增强: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④同盟国瓦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内发生起义。

(7)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6、特点和影响: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7、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

(见书本P7页笔记)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1、巴黎和会: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时间、地点:1919年1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3)概况:参加国:战胜国代表。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苏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参会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 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等。 列强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削弱英法两个竞争对手); 法国(肢解德国,称霸欧洲大陆); 日本(要求确认大战期间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别要求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

(4)成果:①签署《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主要内容:根据和约,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此外,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问题上,和约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见书本P9) ②签订其他条约: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5)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巴黎和会实质:资本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2、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和约》实质: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

(2)形成: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体制。

(3)影响: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1)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清政府,民族危机加重。

经济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著名实业家张謇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版权所有:21教育】

2、革命思想的宣传: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1903年,邹容写成《革命军》。

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

(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11月,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2)中国同盟会: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指导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活动:一方面宣传革命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革命党人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4、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都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1、保路运动:广州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时,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这一行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兴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保路运动。四川民众在同盟会会员的组织下,成立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

2、武昌起义:

背景:在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 准备:湖北两个重要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促进下,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举行起义。

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借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俄国巡铺闻声而来,突击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觉得提前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他们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起义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楚望台集中后,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发展: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

辛亥革命名称由来: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3、中华民国的创建:(1)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1*cnjy*com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宪法性质。

(4)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间,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财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4、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辛亥革命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北洋政府的统治:(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

①将临时政府从南京前往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

(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

A 、袁世凯未经国会审议便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B 、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全面控制国会。C 、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D 、1914年12月,公布《大总统选举法》。

(3)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

(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1)轮船: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2)火车: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随着铁路路线的延伸,乘坐火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山东益都县杨家庄)

(3)自行车:20世纪初,自行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

(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邮政。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电话、电报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21·世纪*教育网

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头脑中的变化:

1、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传入:阅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成为时尚。

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民主观念逐渐被人接受;(2)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3)争取婚姻自由;(4)妇女的地位提高,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1教育网

3、教育体制的变化:科举制度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4、服饰的变化:官服→中山装www-2-1-cnjy-com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 感受“多元一体”:

(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2)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①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④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 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P24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①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救中国。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原因:(1)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辱,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2、形成:孙中山吧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3、一个整体。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俄国十月革命:

1)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形式:①20世纪初,俄国国内经济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强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人们蒙受深重的灾难,激化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2)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任务: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临时政府,并继续参加战争。

(3)列宁的革命准备活动:

①1917年4月16日,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②4月17日,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4)布尔什维克党的壮大: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日益壮大,掌握了彼得格勒等很多地区的苏维埃领导权。

2、十月革命:

①时间、人物:1917.11.6 列宁

②经过:1917.11.6 列宁来到总指挥部亲自指挥起义;7日上午,彼得格勒大部分地区落在起义者手中;当晚,冬宫被攻克。 ③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胜利;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和农民的苏维埃政府; ④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⑤新生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A 、退出一战;B 、颁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⑥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A 、国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B 国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涩,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②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由于政府付给农民的货币急速贬值,引起农民的不满。③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

3、内容:①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哪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③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P31

4、影响/作用:(P31)工农业生产恢复,人们生活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大权。斯大林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2、方针确定: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提出要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特点: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

4、成就:取得巨大成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5、问题:苏联的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缓慢。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城市人口的增长、苏联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粮食收购数量严重不足。

2、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3、影响:使苏联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停滞不前。 (四)斯大林体制:

1、形成: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

2、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赢得自由和独立)

1、背景:(1)20世纪初,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被视为“西亚病夫”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民族危机深重。

2、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概况:组织斗争:1920年,议会通过《国民公约》 军事斗争:1922年,击溃入侵的外国军队,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 外交斗争:1923年,协约国月土耳其签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4、成果:1923.10.29议会通过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决定,土耳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土耳其凯末尔改革:(使土耳其崛起、富强)

1、背景:独立后,国敝民穷,社会生产力水平比战前还低。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措施:经济:颁布发展工商业法令,发展民族经济,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 政治:教会和国家分离,颁布宪法,制度了一系列律法; 文字:用新的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社会生活:服饰改革、采用公元历法、提出妇女接受教育。

4、作用:土耳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增

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令人尊敬的现代文明国家。

三、印度的觉醒:

1、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控制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2、印度社会开始觉醒(领导组织):国民大会党成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组织。

3、领导人:“圣雄”甘地

4、1919年非暴力运动未料引发流血惨案,非暴力运动不得不中止。

5、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20世纪20—40年代; 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长打击了一个殖民当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课 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一、短暂的经济繁荣: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获得暂时的和平与安定;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

2、表现:美国经济出现长达十年的经济繁荣景象。

二、30年代的大危机:(1929—1933)

1、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相对“过剩”;分期付款购买;股市泡沫严重。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3、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力特别大。

4、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生活矛盾尖锐,政局动荡,政府纷纷寻找摆脱危机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胡佛政府的措施无法扭转恶化的经济形势;

②随着局势不断恶化,美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出现了大规模失业工人大罢工。 ③1932年,以“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为竞选纲领的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2、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

4、内容:①金融业:国家对银行、货币等进行控制和管理;②工业:政府对工业进行调整,制定有关劳工权利的社会立法,给予个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限制的保护;③农业:帮助农民减少粮食产量,提高价格;④公共事业(失业问题):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的方法,兴建公共工程(如:田纳西工程);⑤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意义\影响:国内:罗斯福积极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经济慢慢恢复预示着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际: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后来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①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②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开始觉悟。

2、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4、代表人物: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成为开始标志;

②胡适:系统提出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④李大钊: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5、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斗争矛头指向儒家学说;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出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6、性质:新文化运动时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7、意义: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民主科学等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1、背景:一战后,人们热切盼望利用战胜国的省份取消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中国提出的多项正当要求。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时间:1919.5.4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

5、主力军变、运动中心变化:前期学生是先锋,北京;

后期(六月初后)中心转到上海,工人成了运动主力。

6、初步胜利表现: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8、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9、“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等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南陈北李”)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

2、诞生:(中共“一大”召开) ①时间:1921.7.23 ②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 ③中共“一大”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设立中央局的临时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④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⑤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寻找革命的新出路。

2、正式形成:国民党一大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4.1 广州 ②内容:大会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和达到军阀的主张,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 ③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合作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军校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军校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

二、北伐战争:

1、目的: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三大军阀势力。

3、开始:1926年,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总司令,率军北伐。

4、主要战场:两湖战场,击溃吴佩孚主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贺胜桥战役,“铁军”称号);

江西战场:消灭孙传芳主力,向长江流域大局推进,攻占南京。

5、成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6、国民革命失败:北伐期间,蒋介石等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8.7 地点:汉口。 ①内容: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②意义: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秋收起义:1927.9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起义。因敌人力量过强,起义军损失较大,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毛泽东建立,地位: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会师:1928年春,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分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力量壮大。

6、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就能存在和发展。

7、土地革命: ①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在分配时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③影响:土地革命后,各根据地出现了分田分地的景象。

四、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2、时间:1934.10—1936.10

3、经过: 1934.10,江西瑞金出发 → 1934.11 湘江战役,突破四道封锁线 → 强度乌江,解放遵义 → 1935.1 遵义会议(转折点)→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 爬雪山 → 过草地 → 1935.10 陕北吴起镇会师 →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遵义会议:1935.1 ①内容:批判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和红军的领带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综合探究二 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

一、新的发展道路心在何处:

二、新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原因是国情不同

俄国道路与土耳其道路的差异

三、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

学习西方技术(洋务运动) →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2、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四、如何评价多样的发展道路:

①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由各国的不同国情决定的。 ②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各自的发展道路,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

第一课 世界的格局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

1、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1)原因:发端于19世纪晚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向人类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2)表现:①美国 ②日本 ③德国:德国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

2、世界殖民体系确立:到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其中法国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统治。

3、欧洲列强的军备竞争:

(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夺取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争。

(2)表现: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特点:在军备竞赛的过程中,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出来,更增添了军备竞赛的激烈性。

4、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形成:随着错综复杂的博弈,欧洲列强逐步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一个是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另一个是由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的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

(2)影响: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原因: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竞争:军国主义论调盛行;极端民族主义高涨。(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目的: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

2、列强争夺的焦点:巴尔干地区

3、直接原因(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

4、经过:(1)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2)两大集团卷入战争:战争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展开。意大利见风使舵,从自身利益出发,后来加入协约国一方。

(3)规模扩大:战争开始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演变成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

(4)主要战场和战线: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5)主要战役:①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 ②凡尔登战役,1916年,“凡尔登绞肉机”

(6)加速战争结束的因素:①交战双方无力继续战争; ②各国出现反战浪潮;③协约国实力增强:美国对德宣战,中国、巴西等国也对德宣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④同盟国瓦解:1918年,奥匈帝国土崩瓦解,德国内发生起义。

(7)结束: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战协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

5、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6、特点和影响:规模空前,损失惨重,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

7、人类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科学技术?

(见书本P7页笔记)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

1、巴黎和会: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时间、地点:1919年1月,法国巴黎凡尔赛宫。

(3)概况:参加国:战胜国代表。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苏俄被排斥在外。 操纵国: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美国(总统威尔逊)。 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结和约的会议。 参会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 重点问题:中国山东问题等。 列强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削弱英法两个竞争对手); 法国(肢解德国,称霸欧洲大陆); 日本(要求确认大战期间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别要求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 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两国相互牵制)

(4)成果:①签署《凡尔赛和约》,1919年6月28日。主要内容:根据和约,德国及其各同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此外,在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等问题上,和约也作出了一系列规定。(见书本P9) ②签订其他条约: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等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5)影响:形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6)巴黎和会实质:资本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议(战胜国重新瓜分世界的会议)。

2、凡尔赛体系:

(1)《凡尔赛和约》实质: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

(2)形成: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构成了战后欧洲国际关系新体制。

(3)影响:暂时确立了列强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在这个体系下,欧洲获得了暂时的稳定,列强在欧洲的利益与矛盾基本上得到协调。根据民族自决原则,确认了波兰等国家的独立。

第二课 中国的时局与辛亥革命

一、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

1、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1)列强对中国的控制: 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清政府,民族危机加重。

经济上:列强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它们通过直接投资、向清政府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筑路大权,夺取在铁路沿线开发土地、开采矿藏等特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著名实业家张謇就曾发动代表请愿,要求召开国会。【版权所有:21教育】

2、革命思想的宣传:以上海和日本东京为中心,革命知识分子出版大量报刊,积极宣传革命。 1903年,邹容写成《革命军》。

3、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建立:

(1)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894年11月,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2)中国同盟会:

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性质: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

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指导思想: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活动:一方面宣传革命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4月,革命党人黄兴领导的黄花岗起义,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4、清政府的“新政”和立宪,都未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1、保路运动:广州的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时,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不久又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列强。这一行为遭到民众的强烈反对,各地纷纷兴起“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保路运动。四川民众在同盟会会员的组织下,成立同志军,发动武装斗争。

2、武昌起义:

背景:在四川保路运动的影响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革命形势迅速进入高潮。 准备:湖北两个重要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在同盟会的促进下,成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准备在武昌举行起义。

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借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俄国巡铺闻声而来,突击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觉得提前起义。

经过: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他们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各起义部队从四面八方向楚望台集中后,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

发展:起义军占领武昌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

辛亥革命名称由来: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3、中华民国的创建:(1)孙中山当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1.12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21*cnjy*com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具有宪法性质。

(4)南京临时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间,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财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发展文化、教育的措施。

4、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5、辛亥革命性质: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刚刚迈入20世纪的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次革命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

思想上:辛亥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

三、北洋政府与军阀混战:

1、北洋政府的统治:(1)袁世凯为巩固自己的势力采取的措施:

①将临时政府从南京前往北京;②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想办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开始一步步独揽大权。

(2)袁世凯扩张武力,进一步独揽政权的做法:

A 、袁世凯未经国会审议便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B 、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全面控制国会。C 、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D 、1914年12月,公布《大总统选举法》。

(3)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

(4)复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2、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1)北洋军阀分裂:分裂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

(2)北洋政府统治时的中国局面: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第三课 悄然转变中的社会生活

一、生活中的变化:

1、新的交通工具传入中国:

(1)轮船: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它逐渐取代木帆船成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

(2)火车:19世纪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铁路,火车随之传入中国。随着铁路路线的延伸,乘坐火车旅行的人越来越多。铁路的修建带动了沿线村镇的经济发展。(山东益都县杨家庄)

(3)自行车:20世纪初,自行车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最受青睐的交通工具。

2、新型通信方式出现:

(1)新式邮政发展:清末,台湾省率先改驿为邮,在驿站的基础上创办了近代邮政。

(2)新式电信事业发展:电报通信发展起来,电话、电报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上海外滩开办了中国第一家电话局。21·世纪*教育网

影响:不仅极大方便了人们的交流,还对近代的新闻、出版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头脑中的变化:

1、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传入:阅读报纸;看电影、拍照片成为时尚。

2、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1)民主观念逐渐被人接受;(2)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3)争取婚姻自由;(4)妇女的地位提高,进入社会,在教育、新闻、工商、政治等许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1教育网

3、教育体制的变化:科举制度废除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套现代教育制度逐渐建立起来。

4、服饰的变化:官服→中山装www-2-1-cnjy-com

综合探究一 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

一、 感受“多元一体”:

(1)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多不同的族群。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2)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①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华夏”在先秦时期是中原的地域、国家与族群指称。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 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融合,逐渐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④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 探究“驱除鞑虏”

(1)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清朝后期,列强侵略中国,中华民族从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

(2)民族意识觉醒: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甲午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1898年,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

(3)20世纪初,列强在中国边疆地区的侵略扩张,进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机。P24

(4)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

①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孙中山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才能救中国。 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明确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纲领。

三、走向“五族共和”:

1、原因:(1)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辱,防止列强瓜分中国。

2、形成:孙中山吧矛头明确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从湖北军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国初期五色旗的变化,形象地说明了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的转变。

3、一个整体。

第二单元 开辟新的发展道路

第一课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一、俄国十月革命:

1)20世纪初的俄国社会形式:①20世纪初,俄国国内经济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强国。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人们蒙受深重的灾难,激化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

(2)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二月革命) ①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任务: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③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临时政府,并继续参加战争。

(3)列宁的革命准备活动:

①1917年4月16日,列宁回到彼得格勒 ②4月17日,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4)布尔什维克党的壮大: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影响日益壮大,掌握了彼得格勒等很多地区的苏维埃领导权。

2、十月革命:

①时间、人物:1917.11.6 列宁

②经过:1917.11.6 列宁来到总指挥部亲自指挥起义;7日上午,彼得格勒大部分地区落在起义者手中;当晚,冬宫被攻克。 ③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革命胜利;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和农民的苏维埃政府; ④性质: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

⑤新生苏维埃政权采取的措施:A 、退出一战;B 、颁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给农民。 ⑥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A 、国内: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B 国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苏联早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协约国发动了武装干涩,国内反革命也掀起叛乱。战争的紧迫关头,饥荒降临。②为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应对严峻形势,苏维埃政府根据需要向农民征收余粮。由于政府付给农民的货币急速贬值,引起农民的不满。③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遭受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亟待恢复。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大会通过决议。

3、内容:①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工业领域:允许本国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哪些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 ③流通领域:恢复商品贸易。P31

4、影响/作用:(P31)工农业生产恢复,人们生活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大权。斯大林认为,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2、方针确定: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召开,提出要使苏联“从一个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3、特点: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

4、成就:取得巨大成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5、问题:苏联的农业生产和轻工业生产缓慢。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随着工业化的开展、城市人口的增长、苏联对粮食的需求越来越大,而粮食收购数量严重不足。

2、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经济联合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1937年底,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3、影响:使苏联农村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农业直接纳入国家全面管理之下,为工业化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强制性的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苏联粮食产量停滞不前。 (四)斯大林体制:

1、形成:随着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行,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废止。新的经济体制建立起来,被称为“斯大林体制”。

2、特点:高度集中,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经济。

第二课 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土耳其凯末尔革命:(使土耳其赢得自由和独立)

1、背景:(1)20世纪初,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被视为“西亚病夫”

(2)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民族危机深重。

2、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3、概况:组织斗争:1920年,议会通过《国民公约》 军事斗争:1922年,击溃入侵的外国军队,赢得国家独立和自由; 外交斗争:1923年,协约国月土耳其签约,承认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

4、成果:1923.10.29议会通过建立土耳其共和国的决定,土耳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二、土耳其凯末尔改革:(使土耳其崛起、富强)

1、背景:独立后,国敝民穷,社会生产力水平比战前还低。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改革措施:经济:颁布发展工商业法令,发展民族经济,鼓励私人经济的发展; 政治:教会和国家分离,颁布宪法,制度了一系列律法; 文字:用新的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社会生活:服饰改革、采用公元历法、提出妇女接受教育。

4、作用:土耳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工业增

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成为令人尊敬的现代文明国家。

三、印度的觉醒:

1、背景: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控制印度的经济命脉,印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举步维艰。

2、印度社会开始觉醒(领导组织):国民大会党成立,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有了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组织。

3、领导人:“圣雄”甘地

4、1919年非暴力运动未料引发流血惨案,非暴力运动不得不中止。

5、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时间:20世纪20—40年代; 意义: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长打击了一个殖民当局,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课 美国的资本主义改革

一、短暂的经济繁荣: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获得暂时的和平与安定;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广泛应用。

2、表现:美国经济出现长达十年的经济繁荣景象。

二、30年代的大危机:(1929—1933)

1、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原因);生产相对“过剩”;分期付款购买;股市泡沫严重。

2、爆发: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经济危机爆发。

3、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力特别大。

4、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生活矛盾尖锐,政局动荡,政府纷纷寻找摆脱危机的办法。

三、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胡佛政府的措施无法扭转恶化的经济形势;

②随着局势不断恶化,美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出现了大规模失业工人大罢工。 ③1932年,以“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为竞选纲领的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2、目的: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3、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

4、内容:①金融业:国家对银行、货币等进行控制和管理;②工业:政府对工业进行调整,制定有关劳工权利的社会立法,给予个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限制的保护;③农业:帮助农民减少粮食产量,提高价格;④公共事业(失业问题):提供工作机会代替赈济的方法,兴建公共工程(如:田纳西工程);⑤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5、意义\影响:国内:罗斯福积极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国人民。经济慢慢恢复预示着美国逐渐从噩梦般的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国际:新政中采取的措施,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后来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

第四课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①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并没有根本的改变,封建统治思想还根深蒂固;②受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的影响,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开始觉悟。

2、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4、代表人物:①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成为开始标志;

②胡适:系统提出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④李大钊: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

5、内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斗争矛头指向儒家学说;②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出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③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6、性质:新文化运动时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7、意义:新文化运动,让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民主科学等口号的提出,使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1、背景:一战后,人们热切盼望利用战胜国的省份取消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19年,巴黎和会上,列强拒绝中国提出的多项正当要求。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

3、时间:1919.5.4

4、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等;

5、主力军变、运动中心变化:前期学生是先锋,北京;

后期(六月初后)中心转到上海,工人成了运动主力。

6、初步胜利表现: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职务;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7、性质:“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8、意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

9、“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崇尚民主、科学、进步的精神;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等等。

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成立条件:①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③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南陈北李”)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帮助与指导

2、诞生:(中共“一大”召开) ①时间:1921.7.23 ②地点:上海→浙江嘉兴南湖一游船; ③中共“一大”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要求党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大会设立中央局的临时领导机构,陈独秀任书记。 ④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⑤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第五课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寻找革命的新出路。

2、正式形成:国民党一大召开。 ①时间、地点:1924.1 广州 ②内容:大会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和达到军阀的主张,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确定共产党员可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 ③意义: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合作成果:黄埔军校的建立。(孙中山在广州创办)

军校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军校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干部,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

二、北伐战争:

1、目的: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2、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三大军阀势力。

3、开始:1926年,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总司令,率军北伐。

4、主要战场:两湖战场,击溃吴佩孚主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贺胜桥战役,“铁军”称号);

江西战场:消灭孙传芳主力,向长江流域大局推进,攻占南京。

5、成果: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6、国民革命失败:北伐期间,蒋介石等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三、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8.7 地点:汉口。 ①内容: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要论断。 ②意义:中国革命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3、秋收起义:1927.9 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起义。因敌人力量过强,起义军损失较大,毛泽东决定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

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毛泽东建立,地位: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5、井冈山会师:1928年春,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部分队伍和湘南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力量壮大。

6、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就能存在和发展。

7、土地革命: ①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②内容: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在分配时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③影响:土地革命后,各根据地出现了分田分地的景象。

四、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

2、时间:1934.10—1936.10

3、经过: 1934.10,江西瑞金出发 → 1934.11 湘江战役,突破四道封锁线 → 强度乌江,解放遵义 → 1935.1 遵义会议(转折点)→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 爬雪山 → 过草地 → 1935.10 陕北吴起镇会师 → 1936.10 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4、遵义会议:1935.1 ①内容:批判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毛泽东在军事上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和红军的领带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综合探究二 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

一、新的发展道路心在何处:

二、新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原因是国情不同

俄国道路与土耳其道路的差异

三、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

学习西方技术(洋务运动) →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2、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四、如何评价多样的发展道路:

①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是由各国的不同国情决定的。 ②要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各自的发展道路,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


相关内容

  • 初三寒假生活指导
  • 初三寒假生活指导 语文:预习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读读写写(默写).精读课文课后练习题1.2题 数学:第七章(一元二次方程),课后练习题,做到本子上. 英语:预习1-4单元单词,第八单元单词,重点语法,重点短语,重点句子翻译. 生物:复习八年级下册.把旧书上的抄到新书. 物理:电学1.2章,动手动脑学物 ...

  • 2014-2015初三历史上册教学计划
  • 世界历史上册学期备课 北山中学 曾淑铭 一.教学目标 历史课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对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本学期主要学习世界历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七.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不重视,基础差,学习不太扎实,对于记忆性较强的科目 ...

  • 高中初中各科目录
  • 各年级各科目知识框架 主讲人:刘敏 高中数学 必修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必修二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必修三 集合与函数概念 基本初等函数(Ⅰ) 函数的应用 空间几何体 点.直线.平面之间 的位置关系 直线与方程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必修四 算法初步 统计 概率 •第 ...

  • 历史组教学计划(1)
  • 2012--2013学年度下学期 初中历史学科教研组计划 一.教学进度 初一:到8课,迎接第一次月考,到20课迎接第二次月考,期末结 束全册进行复习. 初二:到7课,迎接第一次月考,第二次月考时结束全册. 初三:进行全面复习. 学情检测要求:学情检测是阶段总结性检测,目的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要让学 ...

  • 初三历史总复习指导资料(七年级上册)
  • 初三历史总复习指导资料(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先秦时期 一.难点解疑: 1.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区别. 2.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比较. 3. 华夏族的形成. 4. 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及影响. 5. 公元纪年法及年代计算. 6. 西周的分封制. 7. 春秋争霸及其影响. 8. 商鞅变 ...

  • 初三历史教学计划
  •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世界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叙述世界现代时期的历史,共21课,每课教学1课时. 二.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初三历史教学改 ...

  •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
  •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 三生石编辑 历史(人教版) 初一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7 第3课 华夏之祖 ------------------12 活动 ...

  • 人教版初中历史目录大纲
  • 初中历史(人教版)目录 初一上册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 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2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7 第3课 华夏之祖 ------------------12 活动课一 寻找历史------ ...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习的成效如何,往往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对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肩上的使命是沉甸甸的,但又是光荣而神圣的。如何搞好初三语文教学,使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最后一学年学有所获,在中考考场上交一份令学生、家长满意的语文答卷,这是每一位初三语文教师所必须面临的 ...

  •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 历史教学反思 张明霞 研究近年来的中考历史不难发现,中考非常注重检测学生的阅读概括.综合比较.分析评价等能力.然而学生能力培养是一个渐进过程,能力提高也是一个逐步进行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师不能"处处设防"."全线出击",而应"集中优势兵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