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 论

一、 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宗法制的含义。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四 传统的宇宙观

一、天命观

关于天的观念。天命观的普遍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

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

的是整体的人,人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五 传统的政治观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

“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

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六 传统的人生观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士大夫的含义。道家的思想影响。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淡泊名利”。

思考题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七 传统的社会观

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

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婚姻包办。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八 传统的价值观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仁和义的含义。一切德行的总称。道义、侠义。“舍生取义”。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2、如何对待孝道?

3、礼的不同含义。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

九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贵和,追求和谐

(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自然方面。五彩、五声、五味。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

社会方面。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

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而霸权主义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

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

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教案

绪 论

一、 传统的价值

传统不等于陈腐、老朽。传统文化包含着很多有价值的,也一直被人们继承的东西,比如语言、文字。

没有传统就没有任何一种文明。任何一种文明都是经过长期的积淀、传承才形成的。任何文明、文化都是传统的。

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发展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如生物的发展进化有遗传,有变异。如果每一代人都从头开始,现在就还是原始社会。

人类文明中存在着具有永恒价值、值得人们长久珍视的东西。

事实上,没有一个民族、国家不珍视其传统文化。

二、 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的同化力:从黄河流域扩展到黑龙江流域、珠江流域。

延续力:源远流长,历经几千年不曾中断,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凝聚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海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执着。

影响力:中华文明对周围地区,对世界的影响。“儒家文明圈”;欧洲的哲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等对中华文明的高度评价。

三、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的精神继承优良传统、摒弃陋习。

思考题

1、传统具有什么价值?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什么意义?

一 传统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的涵义

广义文化的涵义: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者简单地说,人类的一切创造。

广义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狭义文化的涵义:仅指精神文化。毛泽东的解释: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表现。当人们将文化与政治、经济等相提并论时,这个文化是狭义文化。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

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文化样式和观念。民族或地方的文化一定是传统的,传统文化一定是民族的或地方的。

举例中国传统文化:语言、文字、文具(毛笔)、餐具(筷子)、乐器、兵器、建筑、国画、民乐、象棋、书法、武术、节日、农历、京剧和各地戏剧、曲艺、中医中药、中餐、各种风俗习惯等。

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古代的和仿古的。

思考题

1、传统文化的涵义。

2、当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3、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区别。

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一、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伦理道德的含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中西文化的对比:“德性文化”与“智性文化”。举例:中国古代神话、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

二、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普遍表现

哲学:“天命有德”“天命无常,唯德是辅”

史学:“寓褒贬、别善恶”

文学:“文以载道”

教育:“教之道,德为先”“首孝悌,次见闻”

政治:政治伦理化,伦理政治化。将君臣关系等同于父子关系。

三、中外学者的论述

欧洲学者的评论。黑格尔等。

近代中国学者的评论。“国人尚德,西人尚力”“国人崇义,西人重利”

思考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最大特色。

2、比较中西文化。

三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特征

一、非神学的理性色彩

其它国家、民族的宗教传统。欧、美的基督教、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亚洲各地的佛教。宗教组织是伦理道德的主要宣传者和伦理道德的宗教外衣。

作为中国传统观念的主流的儒家思想的理性色彩。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二、有博大精深的理论表述

历代儒家的经典:孔子——“六经”,汉代——“七经”,唐代——“九经”、“十二经”,宋代——“十三经”。

道家、墨家、法家等的著作。

三、以宗法制为渊源,以亲情为根基

宗法制的含义。家庭伦理及其延伸,家国一体。亲情的延伸和社会伦理。举例:孝顺父母——尊老敬长。

思考题

1、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特征。

2、社会伦理与家庭伦理的关系。

四 传统的宇宙观

一、天命观

关于天的观念。天命观的普遍表现。“天不变,道亦不变”,“听天由命”,“奉天承运”,“替天行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积极的天命观:“制天命而用之”,“尽人事,待天命”。

二、天人合一思想

人性天赋:性善说、性恶说。

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

天人感应。

对比:欧洲人强调人与天的对立和斗争。中国人强调人与天的和谐相处。

三、通变思想

穷变通达观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一切事物都要变化,不变

化就不能继续存在。

历史上的变法改革。

四、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的含义。以人为本,“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的并列。

欧洲历史上的神学统治。儒家的入世精神和人文传统。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产生的人文主义的区别:前者强调

的是整体的人,人类。后者强调的是个体的人。

思考题

1、天命观的积极面与消极面。

2、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和积极意义。

3、通变思想的含义。

五 传统的政治观

一、尊君

尊君的思想理论基础:宗法观念;“自然法则”观;天命观;国家统一的需要。

“汤武革命,顺天应人”,“伐无道,诛暴秦”。具体的皇帝并非不可以反对。 尊君观念在历史上曾有过的积极作用,如维护统一。

二、重民(民本主义)

“敬天保民”;“民为贵”;“君舟民水”。

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

重民和尊君的关系:国以民为本,民以君为主。

民本主义与民主主义的区别。

三、大一统思想

中国早已是幅度很辽阔的国家,广大的华夏族早已形成。

天下一统的观念。国家统一的普遍愿望。

四、华夷之别观念

“夷”的概念和各种称谓。从“尊王攘夷”到“驱除鞑虏”。华夷之别观念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

1、古代统治阶级宣扬重民的根本原因。

2、评价民本主义观念。

4、华夷之别的含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六 传统的人生观

一、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古圣贤的言论、事迹: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史记》中关于古圣贤在困顿中的奋斗业绩的叙述;岳飞的《满江红》;儒家一向提倡的“修、齐、治、平”。许多关于奋发有为的成语。

二、修身养性,自我完善

修身的含义:自省、自律、自励。“吾日三省吾身”,“为仁由己”,“人皆可以为舜尧”。

修身的意义。自我完善;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

三、士大夫推崇超脱

士大夫的含义。道家的思想影响。士大夫超脱的表现。

超脱的消极表现和意义。

超脱的积极表现和意义。“淡泊名利”。

思考题

1、修身的含义。

2、修身的意义。

3、如何看待超脱。

七 传统的社会观

一、“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

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科举制度和读书做官。“诗书人家”、“书香门第”。

二、轻视体力劳动者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关于“白领”和“蓝领”的当代思潮。

三、鄙视商人

历代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无商不奸”的普遍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士农工商的社会排序。

四、“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家长和丈夫的绝对权威。婚姻包办。男尊女卑和各种妇道。

五、均富思想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些王朝实行的均田制。“均贫富”的起义口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唯有读书高”?

2、传统观念中为什么鄙视商人?

3、如何看待均富思想?

八 传统的价值观

一、传统价值观的一些范畴

孔子“三达德”;孟子“四端”“四德”“五伦”;管仲“四维八德”;董仲舒“三纲五常”。墨子“尚贤”、“非攻”、“节用”等。

二、主要的传统价值观

仁义:仁和义的含义。一切德行的总称。道义、侠义。“舍生取义”。传统的义利观,古代的义利之辩。

孝悌:孝和悌的含义。孝在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突出地位:“孝为仁之本”。 忠诚:忠诚的几种对象——国家民族、君主、主人、朋友等。忠君有时是忠于国家的表现。忠孝不能两全时的取舍。

重礼:1、待人谦恭,2、遵守规矩。

守信:君子与小人的一个重要区别。

知恩图报:“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敬父母也是一种知恩图报。

保持节操:恪守固有的道德信念。“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等。

节俭。

男尊女卑,“三从四德”。

思考题

1、如何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2、如何对待孝道?

3、礼的不同含义。如何看待各种礼。

4、保持节操的含义,如何看待各种节操?

九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贵和,追求和谐

(1)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

一方面,在封建社会里社会、政治关系是不平等的,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上又希望形成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的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则强调、追求天人合一。在治国之道上讲求刚柔相济、恩威并施。

(2)和而不同:“和为美”,“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自然方面。五彩、五声、五味。各种生物相生相灭,形成生态平衡。

社会方面。各个阶层、各种行业的互相配合。各地特产的交易,各种文化的

交流。

同则是同一、单一。这不仅是不美好的,也使世界、社会不能持续存在和发展。

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追求和谐世界。而霸权主义国家则企图以自己的模式、文化来塑造整个世界。

2、尚中,不走极端

中庸之道的涵义。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过犹不及”,向真理的方向多跨出一步就是谬误。

对社会上的许多矛盾、纠纷,尤其是人民内部的矛盾应该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事物的发展会有质的变化、飞跃,导致新生事物的产生。改革、革命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所以,不能对所有矛盾都采取调和、妥协的方法予以处理、解决。 思考题

1、和与同的区别。

2、追求和谐的意义。

3、中庸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相关内容

  • 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 [摘要 ]同治七年(1868年),曾国藩调任直隶总督.就在他任直隶总督期间,同治九年,1870年的6月21日,发生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发生后,法.英.美等国一面向清政府提出抗议,一面调集军队进行威胁.曾国藩负责处理天津教案.天津教案以赔款杀同胞为结局.曾国藩在处理教案中也有"办理过柔&qu ...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共24课时)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文昌侨中历史组 傅佑清 2011-2-3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一 ...

  • 4[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示范教案(标准格式教案)
  •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示范教案 教材版本:人教版<美术鉴赏(选修)>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 本课是中国美术鉴赏部分第六课内容中国古代园林的欣赏.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成就而独树一帜.教学内容是中国园林的起源.发展:中国古代园林的的分类:皇 ...

  • [西安这座城]教案教案
  • <西安這座城>解读 作者简介: 贾平凹,陕西商州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浮躁>.<废都>及反映陕南地域风情的系列散文等文学作品. 文章主旨 通过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洋溢着浓浓古意曾是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的首都-西安,说明西安最具古城魅力,永远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魂魄所在 ...

  • 大班科学教案:中国茶文化
  • 幼儿园教案大全 大班科学教案:中国茶文化 来源:淄博市张店区傅佳镇中心幼儿园 张燕 [设计意图] 茶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茶的品种繁多,制茶的工艺各种各样,"饮茶"的方式各不相同,可以说"茶"蕴含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本活动通过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茶饮料,收集 ...

  • 美术教案-画梅-教学教案
  • <傲雪梅花>教学设计 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 ( 湘版 ) 教材七年级上册第 4 课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中国花鸟画表现技法.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学习梅花的表现技法,让学生近距离地熟悉中国画的 ...

  • [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 [教案]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第二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课标要求] 理解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非典"精神等,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伟 ...

  • 初一美术下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教案
  • 初一美术下册多姿多彩的袋和包教案 (人美课标版初中美术教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不同风格不同造型色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手袋和背包的收集整理,分析.欣赏,了解其设计的特色.用途,进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2.了解包与袋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了解少数民族背包与手袋与该民族文化 ...

  • [纹样的魅力]教案
  • <纹样的魅力>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对几组常见的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欣赏.引导学生接触并了解传统纹样及其独有的审美情趣,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解读传统纹样,同时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使之融入自己的生活.学习传统纹样不仅是为了继承传统,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应用. 教学 ...

  • 陶瓷与生活文化(教案)
  • 第五章 陶瓷与生活文化(教案) 第一节 陶瓷与居舍风情 陶瓷制品自其诞生起,便深入了古今中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丰富的居室陶瓷可以使人们的家居生活更加精致化和艺术化.本节选择介绍了几种典型的中国传统生活陶瓷,通过这些具体的器物,可以使学生或多或少的领略到一些生活艺术化的风范,亲近生活陶瓷.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