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预防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 作者:赵宏艳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2期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检验科微生物室的污染情况,对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通过加强检验科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检验报告单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等方面分析,了解易发生感染的环节。结果:对所有的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医疗废物进行合理处理,检验报告单合理的发放,有效控制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健全体制,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预防意识,有效的预防检验科微生物室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检验科;微生物室;安全防护;检验报告单
检验科微生物室集中了医院送检的大量标本,这些标本大部分均带有致病微生物, 在检验过程中容易引起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污染。为防止医院感染,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讨论医院感染的控制。
1、加强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
1.1 微生物室布局设置合理
微生物室的布局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为前提。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各区的洁具专用, 严禁乱用,同时控制非本室操作人员的进入。
1.2 医疗废物的处理
1.2.1检验样本。废弃的尿、便等体液标本, 连同其一次性容器, 应放入盛有 0.2~0.5%过氧乙酸消毒剂的大容器内浸泡半个小时以上, 用黄色塑料袋等装好扎紧, 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2一次性医疗用品。为了确保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不流入社会造成医源性感染, 必须先进行消毒毁形和无害化处理, 处理后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走进行焚烧处理。
1.2.3 工作中废弃物。微生物室所用的棉签、一次性接种环、培养基、生化鉴定管、细菌鉴定药敏板等20~30min ,取出未溶化部分放入黄色垃圾袋, 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4工作结束后仪器排泄废物。排泄废物排入医院专用的医用废弃液体处理管道, 由医院统一做好消毒处理。
1.3 标本流程的管理
工作人员对标本检验前、中、后的处理制定出安全的防护流程表, 张贴在室内墙壁。对标本以及培养物的外溢、溅出或者由于器皿破损造成的污染, 应立即采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的表面, 作用时间30~60 min[1]。
1.4 工作环境的消毒
(1)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别进行常规的清洁消毒处理。(2)污染检验报告单送出前使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消毒,也可用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熏蒸消毒。(3)室内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 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是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查滤效。(4)实验台的消毒用 1:250 的“84”消毒液擦洗工作台和仪器设备等, 同时每天要对操作台面进行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为30min ,分别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和工作结束后。
2、检验报告单的管理
具有传染性的微生物气溶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而检验报告单的污染很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传统的检验报告单与申请单为一体,经过多个环节传递后很容易受到污染,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隐患。目前本院的检验报告单由电脑打印,未受到污染,但有些基层医院没有电脑打印的检验报告单,明显被标本直接污染或由操作人员受污染的手持检验报告单而污染,这些受污染的检验报告单未经过消毒就直接发出。为了减少检验报告单成为污染的隐患,非打印的检验报告单要消毒后才发给病房和患者。检验报告单的消毒方法可用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消毒、戊二醛熏蒸或微波消毒等[2],各医院可酌情选用。检验报告单发放最好有专人管理,分门别类, 建立检验报告单查询制度和网络平台[3]。
3、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安全防护
3.1 建立健全的网络监控系统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全面领导下,参照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 JCI) 医院感染评审标准,并根据我国卫生部对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要求,组建微生物室网络监控系统,对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监控,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据[4]。随着医院感染管理以及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医院信息化管理[5]。
3.2提高自我安全防护
如何有效预防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 作者:赵宏艳
来源:《维吾尔医药》2012年第12期
[摘要]目的:为了了解检验科微生物室的污染情况,对检验科微生物室的医院感染提出合理的建议。方法:通过加强检验科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检验报告单传递过程中的安全和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等方面分析,了解易发生感染的环节。结果:对所有的操作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医疗废物进行合理处理,检验报告单合理的发放,有效控制检验科微生物室医院感染的发生。结论:健全体制,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预防意识,有效的预防检验科微生物室的环境污染。
[关键词]检验科;微生物室;安全防护;检验报告单
检验科微生物室集中了医院送检的大量标本,这些标本大部分均带有致病微生物, 在检验过程中容易引起环境及工作人员的污染。为防止医院感染,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点讨论医院感染的控制。
1、加强微生物室生物安全防护
1.1 微生物室布局设置合理
微生物室的布局应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 以提高工作效率和保证工作质量为前提。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各区的洁具专用, 严禁乱用,同时控制非本室操作人员的进入。
1.2 医疗废物的处理
1.2.1检验样本。废弃的尿、便等体液标本, 连同其一次性容器, 应放入盛有 0.2~0.5%过氧乙酸消毒剂的大容器内浸泡半个小时以上, 用黄色塑料袋等装好扎紧, 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2一次性医疗用品。为了确保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后不流入社会造成医源性感染, 必须先进行消毒毁形和无害化处理, 处理后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走进行焚烧处理。
1.2.3 工作中废弃物。微生物室所用的棉签、一次性接种环、培养基、生化鉴定管、细菌鉴定药敏板等20~30min ,取出未溶化部分放入黄色垃圾袋, 贴上“医用危害”标签, 由医院统一收集进行焚烧处理。
1.2.4工作结束后仪器排泄废物。排泄废物排入医院专用的医用废弃液体处理管道, 由医院统一做好消毒处理。
1.3 标本流程的管理
工作人员对标本检验前、中、后的处理制定出安全的防护流程表, 张贴在室内墙壁。对标本以及培养物的外溢、溅出或者由于器皿破损造成的污染, 应立即采用0.2%~0.5% 过氧乙酸溶液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溶液洒于污染的表面, 作用时间30~60 min[1]。
1.4 工作环境的消毒
(1)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分别进行常规的清洁消毒处理。(2)污染检验报告单送出前使用便携式高强度紫外线消毒器消毒,也可用卫生部批准的专用甲醛熏蒸消毒。(3)室内空气选用循环风动态消毒法消毒处理, 对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可通过呼吸道传播又含有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负压)内进行,是空气经细菌滤器或热力杀菌通道排出室外,柜内形成负压,但应注意及时更换滤器,定时检查滤效。(4)实验台的消毒用 1:250 的“84”消毒液擦洗工作台和仪器设备等, 同时每天要对操作台面进行紫外线消毒两次,每次为30min ,分别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和工作结束后。
2、检验报告单的管理
具有传染性的微生物气溶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方式,而检验报告单的污染很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传统的检验报告单与申请单为一体,经过多个环节传递后很容易受到污染,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隐患。目前本院的检验报告单由电脑打印,未受到污染,但有些基层医院没有电脑打印的检验报告单,明显被标本直接污染或由操作人员受污染的手持检验报告单而污染,这些受污染的检验报告单未经过消毒就直接发出。为了减少检验报告单成为污染的隐患,非打印的检验报告单要消毒后才发给病房和患者。检验报告单的消毒方法可用紫外线照射、甲醛熏蒸消毒、戊二醛熏蒸或微波消毒等[2],各医院可酌情选用。检验报告单发放最好有专人管理,分门别类, 建立检验报告单查询制度和网络平台[3]。
3、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安全防护
3.1 建立健全的网络监控系统
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全面领导下,参照美国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 JCI) 医院感染评审标准,并根据我国卫生部对医院感染管理的相关要求,组建微生物室网络监控系统,对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监控,为医院感染管理与控制工作提供可靠地依据[4]。随着医院感染管理以及医院计算机信息化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医院信息化管理[5]。
3.2提高自我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