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我个人觉得荀子的学术想不是乱邦,也不是乡愿之说,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因为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一、产生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的" 明于天人之分" 和" 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 可以知,物之理" 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 百家争鸣" 的生动局面。荀子说当时是"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的年代,

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

荀子的自然天道观受了道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天道观否定了儒家的唯心主义" 天命" 观,提出了自然无为的" 道" 的学说。荀子在此影响下,把天看作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的天;同时荀子又把道家作为神秘实体的" 道" 改造成为具有规律性意义的" 道" ,因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但是,荀子批评老子" 有见于多訁出,无见于信" (《天论》);对于庄子,荀子批评他" 蔽于天而不知人" (《解蔽》)。宋尹文学派对荀子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他对他们的批评也不少。但是荀子又吸收了宋尹学派关于" 气" 的学说,从而使自己的自然天道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气本原论的基础之上。对于宋尹学派的" 虚壹而静" 的" 心术" 论,荀子剥掉了其神秘的成分,把它吸收到自己的认识论中来,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认识论的内容。对于墨子,荀子也提出了很多批评。他对墨子的批评集中在其" 非乐" 、" 节用" ,否认礼乐的文饰,抹煞等级的差别等观点上。但是,墨子关于" 尚贤" 的主张,对荀子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积极成果,

荀子更是予以吸收和继承,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学中。

对于法家,荀子也是有批评的。他主要批评了慎到和申不害,说"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 申子蔽于執而不知知" (《解蔽》)。这是批评慎到片面的法治主义和申不害片面的权势主义。当然,荀子本人并不否认法治和权势的重要,不过他同时也强调礼治和尚贤使能的重要。

荀子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 蔽" ,取各家之" 见" ,既有批判也有吸收与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三、荀子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对先秦诸子百家都进行了认真的批判,进行鉴别取舍,完成了他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荀子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受到其学生韩非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从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到工夫之、傅山等思想家的继承和阐发,对中国人民在古代改造客观世界产生了积极作用。

荀子注重功利的思想,在宋代以后受到理学家的非难,将他的人定胜天与注重功利的思想视如“洪水猛兽”。二程抨击说荀子学说“极偏驳”,朱熹对他的学生说:“不须理会荀卿。”直至明末清初以来荀子的学说普遍受到注意,评论虽然有褒有贬,但趋于客观和实事求是。他的《天论》、《解蔽》,《正名》、《性恶》4篇都被认为是其精华所在。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制又兼用“礼”治。

这对于巩固国家稳定和封建统治制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方面我想特别提到《劝学篇》,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如今看到原文都还是有那种激昂,熟悉的感觉,记得当初我在中学背这篇文章就被该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深深吸引。并且作为我个人认为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到今天都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国庠. 荀子对诸子的批判. 杜国庠文集,1962. [2]郭志坤. 荀子论" 变". 东岳论丛,1987,(2).

[3]郭志坤. 荀子与百家之学. 齐鲁学刊,1987,(3). [4]王森:《荀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10月第1

版,《导言》第311页。

荀子学术思想的历史地位

我个人觉得荀子的学术想不是乱邦,也不是乡愿之说,荀子的学术思想是为封建制度服务的。因为荀子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是适应当时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适应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斗争形势而产生的。

一、产生背景

从时代背景来看,早在西周后期,奴隶制就已经出现危机;春秋时期,奴隶制加速崩溃,在奴隶社会内部,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已经发生并日益成熟;春秋战国之交和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相继向奴隶主阶级夺取政权,并逐渐具备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客观条件。秦始皇最终通过兼并战争统一了中国。荀子就是生活在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前夕,他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有着要求实现封建大一统的强烈愿望,他的学术活动,他的哲学思想,就是为新兴地主阶级建立集中统一的封建国家,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服务的。

从战国时期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发展的客观条件来看,每一个时代的哲学,总要在不同程度上反映那一个时代的生产水平与科学水平的。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影响了荀子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他的" 明于天人之分" 和" 制天命而用之的自然观,关于" 可以知,物之理" 的认识论,就是对当时劳动人民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成就所作的一种哲学上的理论概括。

从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的客观环境来看,战国时期正处于" 百家争鸣" 的生动局面。荀子说当时是" 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的年代,

正说明那个时候在政治领域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学派之间的斗争都是十分复杂、激烈的。这种独特的思想环境为荀子哲学社会思想的建立创造了充分的思想条件。

荀子作为一个新兴的地主阶级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对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阶级的斗争经验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对当时社会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进行理论总结的结果,特别是他对各家各派思想、学说从理论上进行批判总结的结果。

二、荀子对百家之学的批判和继承

荀子的自然天道观受了道家天道观的影响,道家天道观否定了儒家的唯心主义" 天命" 观,提出了自然无为的" 道" 的学说。荀子在此影响下,把天看作是没有意志的自然的天;同时荀子又把道家作为神秘实体的" 道" 改造成为具有规律性意义的" 道" ,因而建立了他自己的唯物主义天道观。但是,荀子批评老子" 有见于多訁出,无见于信" (《天论》);对于庄子,荀子批评他" 蔽于天而不知人" (《解蔽》)。宋尹文学派对荀子思想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但是他对他们的批评也不少。但是荀子又吸收了宋尹学派关于" 气" 的学说,从而使自己的自然天道观建立在唯物主义的气本原论的基础之上。对于宋尹学派的" 虚壹而静" 的" 心术" 论,荀子剥掉了其神秘的成分,把它吸收到自己的认识论中来,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认识论的内容。对于墨子,荀子也提出了很多批评。他对墨子的批评集中在其" 非乐" 、" 节用" ,否认礼乐的文饰,抹煞等级的差别等观点上。但是,墨子关于" 尚贤" 的主张,对荀子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墨子及其后学在认识论和逻辑学方面的积极成果,

荀子更是予以吸收和继承,融会贯通于自己的认识论和逻辑学中。

对于法家,荀子也是有批评的。他主要批评了慎到和申不害,说" 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 ," 申子蔽于執而不知知" (《解蔽》)。这是批评慎到片面的法治主义和申不害片面的权势主义。当然,荀子本人并不否认法治和权势的重要,不过他同时也强调礼治和尚贤使能的重要。

荀子从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以地主阶级利益为标准,去各家之" 蔽" ,取各家之" 见" ,既有批判也有吸收与继承;同时对当时提出来的一些哲学问题和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在综合百家之学的基础上,创立了他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

三、荀子思想的重要历史意义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他对先秦诸子百家都进行了认真的批判,进行鉴别取舍,完成了他的唯物论的哲学体系。荀子的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受到其学生韩非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制天命而用之”观点,从王充,柳宗元、刘禹锡,到工夫之、傅山等思想家的继承和阐发,对中国人民在古代改造客观世界产生了积极作用。

荀子注重功利的思想,在宋代以后受到理学家的非难,将他的人定胜天与注重功利的思想视如“洪水猛兽”。二程抨击说荀子学说“极偏驳”,朱熹对他的学生说:“不须理会荀卿。”直至明末清初以来荀子的学说普遍受到注意,评论虽然有褒有贬,但趋于客观和实事求是。他的《天论》、《解蔽》,《正名》、《性恶》4篇都被认为是其精华所在。

荀子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天下既法制又兼用“礼”治。

这对于巩固国家稳定和封建统治制度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育方面我想特别提到《劝学篇》,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如今看到原文都还是有那种激昂,熟悉的感觉,记得当初我在中学背这篇文章就被该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深深吸引。并且作为我个人认为他强调学习的作用,提倡虚心求教、学无止境、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等等,都是学习经验的总结,值得后人借鉴,到今天都具有普遍意义。

参考文献:

[1]杜国庠. 荀子对诸子的批判. 杜国庠文集,1962. [2]郭志坤. 荀子论" 变". 东岳论丛,1987,(2).

[3]郭志坤. 荀子与百家之学. 齐鲁学刊,1987,(3). [4]王森:《荀子》(白话今译),中国书店出版,1992年10月第1

版,《导言》第311页。


相关内容

  •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_魏义霞
  • <理论探索>2015年第1期(总第211期) 康有为关于孟子与荀子 思想的比较及其意义 魏义霞 (黑龙江大学,哈尔滨 150080) [摘要]出于立孔教为国教的目的,康有为对作为孔子后学的孟子和荀子备加关注,并成为最早对学术源流.传承方式和思想内容孟子与荀子进行比较的近代思想家.康有为对 ...

  • 孔子.孟子.庄子.荀子简介及影响
  • 孔子 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孔子是个大思想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他的学 ...

  •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 1 成均:在部落联盟时期,凡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都必有音乐,音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贵族显贵重视音乐修养,他们的子弟均受乐教.乐师主管音乐事务,日常演奏歌唱之地,亦为实施乐教之地,这个场所称为成均.成均不是劳动场所,所进行的教育也不是以劳动生产为内容的教育,而是在生产过程之外进行的独立性的活动. ...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课 一.课标分析 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诸子百家(识记层次),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理解层次),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 ...

  • 论文 诸子散文的兴起和发展
  • 诸子散文的兴起与发展 摘要:先秦是中国文明史的开端 ,是中国文明从逐步萌生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时代,诸子散文更是先秦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它的发展与繁荣,与早期的国家形态.社会结构.社会性质.社会经济基础.社会文化等有很大的关系.研究诸子散文的发展与繁荣,不仅是研究先秦 ...

  • 荀子在教育上思想
  • 浅析荀子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化性起伪 ."三儒".法后王 .师云亦云.天官天君并重. 虚壹而静.专一不二. 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许多教育思想的 ...

  • 高一历史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 <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教学设计 张洪彬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激烈的社会大变革之中,各种学派纷纷发表自己的主张,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到了西汉,随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制度的确立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qu ...

  • 赵法生:荀子的政制设计与学派归属
  • 提要:以往学者判断荀子学派归属,不是基于其心性论,就是基于其道德观,而单从心性论或者道德观并不足以对于荀子究竟是儒家还是法家做出客观公正的结论.为此,本文引入政治体制的维度,从其政治思想与道德思想的内在联系出发,重新审查荀子的学派归属问题.本文认为,荀子号称"审周道"以建制,但它 ...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类
  •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到底有多少类? [摘要]关于"诸子百家"这个说法的来历,首见于<汉书·艺文志>:"诸子百八十九家.后人称为"诸子百家."大致有老子.孔子.关尹.孙武.墨子.杨朱.子夏.吴起.商鞅.申不害等等. 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