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难点的处理

上海中学数学・2015年第10期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难点的处理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张正茂

数学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不易掌握的技能,或是教师不易阐述清楚的内容,这些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距的分化点.导致难点形成的主要有教材本身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状况等原因.因此,数学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同一教材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难点也不尽相同.即使确定难点后,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生成情况,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难点的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感到棘手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以为,难点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契机.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对“难点”的处理,介绍一些做法.

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问题串,是降低问题难度的抓手

设计目标问题串时,应加强层次性和指导性,符

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绝对值”一节课,教师可列出下列目标问题串:

(1)画出数轴,你能找出表示6和一6的点吗?(2)这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大小)有何关系?(3)什么叫绝对值?

(4)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

(5)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6)怎样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这里,(1)(2)是解决(3)的铺垫,(4)(5)(6)是解决(3)这一难点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还强化了“绝对值”的运用,以“形散而神不散”方式为解决“绝对值”这一学习难点扫清了道路.2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是

成功分散难点的阶梯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否突出了这个中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最显著的评价标准.但是,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需要探究的问题,并非每位普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都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探究过程中

万方数据

如何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活动、发散思维?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除了组织小组合作或是全体学生讨论、分析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预设由浅人深、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1

对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这一内

容,一种方案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边角满足怎样的三个条件时全等.这个问题比较发散,对于许多基础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而言,会觉得无(1)两个三角形满足一个元素相等的条件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一个元素相等不是一对角相等,就是一对边相等.几乎所有学生都画出类似图1的情形,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满足两个元素相等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这时学生想到满足两个元素相等条件的情况有三种:两边分别相等,一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分别相等,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确定条件进行验证:①三角形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6cm;②三角形的两条边和60。.让学生画图、观察、比较得出满足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那两个三角形全等需分别相等,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一边分别相等,么

图1

例2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在实数范围内)的练习设计如下.

(1)直接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行2一m2,9x2—4y2,1—25b2’等.

(2)适当转化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例如z5一z3,(夕+q+r)2一(户+q—r)2等.

从下手.若换一个角度,分层设计如下.

分别是4cm和6cm;③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要几个条件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三个条件,并列出了满足三个条件的情况有:三边分别相等,三角两边一角及两角一边又各有两种情况.如此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有效降低了难点的坡度,使得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上海中学数学・2015年第10期

(3)经一定技巧转化后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a2—2ab+b2一c2等.

(4)学生自己编题,并相互练习.

(1)属于模式的模仿,学生可以套用公式;(2)属于模式识别,学生需要动脑甄别;(3)属于模式构造,学生好奇生疑;(4)属于模式创新,学生努力尝试.

通过以上分层练习,学生明白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特点,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难点.3剖析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是解决难点的重要途径

有些问题较易混淆,教师教学时不能回避,必须有意引导学生剖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实质创造条件.

例3二次根式的两个重要公式

f反(n>O)

(√石)2=口(乜≥o)和 ̄/n2一laI一<O(a—o).

I--a(口<o)

它们形式相近,但实质不同,学生学习时极易混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有意把两个公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1)运算顺序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

生认识(√五)2一a(口≥0)是先开方,再乘方; ̄/口2一

Ial是先乘方,再开方.

(2)被开方数a的含义不同,第一个公式中的a

必须是非负数,石一定是非负数;而第二个公式中

的a可取任意实数, ̄/口2一定是非负数.

(3)第一个公式中,仅当n≥0时,是恒等式;而第二个公式是在实数范围内普遍成立的等式,当然是恒等式.抓住这两个公式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学生就能大大减少在运用中的错误.

4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突破难

点的重要措施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产生思维最典型的情景是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知识内容问题化,用已有的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能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问题,只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就能成为探究式学习的好素材.

例4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点D在AC上,AB=AC,AD=BD—BC,你能在图中找到几个等腰三角形?你能求出么B一72。,/C一72。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吗?

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或对问题继续探究,可提出如下问题.

如图3,在△ABC中,么A一36。,/ABC一72。,

万方数据

/C一72。,请你添加适当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图2

图3

△∞△c曰△c口Ac

图4

教材中的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不难发现图中有等腰三角形,并且根据计算可得出:么A一36。,么B=72。,/C一72。.这个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很难激发学生的BC

兴趣.教师对问题进行改编后,许图5

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受教材中问

题的启发,发现AABC是个非常特殊的三角形,如把么C或者么B平分,就能构造出两个小的等腰三角形△ABD、ABCD.又发现AABC与ABCD的顶角、底角度数都一样,继续构造相等的角就可以构造出三个、四个……若干个等腰三角形,于是发现了图4的四种画法.还有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到了图5的画法,在学生反馈结果时,又有学生突发灵感,总结出作图的一般规律,因为图形的特殊性,可作角平分线,也可作平行线,又可借助作角平分线与作平行线相结合的方法画出图形.最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作出了把三角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六个三

角形、甚至更多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如图6).

△c占△c8△c曰△c

图6

改编后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度的探究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解决了层层递进问题的同时,学生正确理解了事物的本质.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成为“构造等腰三角形”方法本质的“发现者”,是一种在教师适度引导以及学生互帮互助下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感知经历了由表

上海中学数学・2015年第10期

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从而品尝到发现所带来初中数学教学难点的处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需要教师不断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参考文献

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素材,把教材的[1]卫德彬,解正兵.农村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调查报告

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EJ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09,6.

兴趣,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尝[2]卫德彬,李祖海.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有效策略

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对[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12,7-8.

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究、解决、创造的过程,在此过[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程中完成难点的学习.

(上接第5页)

②(课本P81B组第5题)若直线AM的斜率与设计中,现场生成教学内容.

直线BM的斜率的和是2,求点M的轨迹.

对于变式4,教师希望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这类..2

变式4若点M是椭圆茜+蠡21上不同于

一2

学生正是教师要寻找和好好培养的对象.9

七、教学实施效果及反思

其左右顶点A、B的任意一点,求直线AM,BM的笔者认为,从整体和联系的角度看数学问题,有斜率之积.

助于形成稳固的知识链和知识网,并能提高学习数(四)课后作业

学的兴趣.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了

1.整理本节课的例题、练习和变式题.

2.已知平面上一个定点C(一1,0)和一条定直变式2、3的轨迹,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与魅力,

发出了一阵阵的赞叹声.

线z一一4,P为该平面上一动点,作PQ上£,垂足为

Q,(葡+2砣)・(两一2砣)=o,求P点的轨迹

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说:“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科学的方程.

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重组也应遵循以下六、教学实施预设

几条基本原则.

师生共同完成例1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由例1可以看出将圆心在原点的圆压缩可得到焦点教学内容重组不能只从学科知识的完备性角度考虑,盲目地拔高和拓宽.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最重要在z轴上的椭圆,如何才能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呢?

的考量因素,必要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二)围绕教学目标选材

生:拉伸.

师:对,这就是练习1中的方法.(引入练习1)教学内容的重组离不开教学目标.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解读可以达到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学素例1和练习1处理完后,教师引导:我们现在有了定义法和压缩法两种得到椭圆轨迹的方法,还有材可以实现同一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首先考虑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来选材.

没有其他获得椭圆轨迹的方法呢?由此引入例2.

例2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引导:如果要对此(三)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

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决定内容重组的复杂性,教题做变式拓展,你觉得可以怎么改变条件?这是开学目标的达成也不仅仅依赖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放式提问,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如果学生能想到斜率学实施也会影响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在重组教学之积的各种情况,那么师生共同归纳出变式2的结内容时,也要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论.此任务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改变另外两个条件,做出变式3和练习2.这样重组后,课堂内容重点突参考文献

出,并具备一定的弹性,有充分的时间顾及学生的反[1]黄智华.理解教材,创造地使用教材[J].中学数学教学

应和课堂生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

参考,2014,6.

万方数据

上海中学数学・2015年第10期

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难点的处理

230011

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学校张正茂

数学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和不易掌握的技能,或是教师不易阐述清楚的内容,这些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差距的分化点.导致难点形成的主要有教材本身的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以及自身的心理素质和能力状况等原因.因此,数学教学难点是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而确定的,同一教材在不同的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学的难点也不尽相同.即使确定难点后,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生成情况,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难点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难点的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感到棘手和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笔者以为,难点教学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契机.笔者就教学实践中对“难点”的处理,介绍一些做法.

设计科学合理的目标问题串,是降低问题难度的抓手

设计目标问题串时,应加强层次性和指导性,符

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如“绝对值”一节课,教师可列出下列目标问题串:

(1)画出数轴,你能找出表示6和一6的点吗?(2)这两点到原点的距离(即大小)有何关系?(3)什么叫绝对值?

(4)正数、0、负数的绝对值分别是什么?

(5)如何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6)怎样比较任意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这里,(1)(2)是解决(3)的铺垫,(4)(5)(6)是解决(3)这一难点的应用.这样的设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还强化了“绝对值”的运用,以“形散而神不散”方式为解决“绝对值”这一学习难点扫清了道路.2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是

成功分散难点的阶梯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的操作,就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学生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是否突出了这个中心,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最显著的评价标准.但是,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中产生的需要探究的问题,并非每位普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都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在探究过程中

万方数据

如何让有差异的学生都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活动、发散思维?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得到发展?除了组织小组合作或是全体学生讨论、分析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应预设由浅人深、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来启发和诱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例1

对于“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这一内

容,一种方案是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索三角形的边角满足怎样的三个条件时全等.这个问题比较发散,对于许多基础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而言,会觉得无(1)两个三角形满足一个元素相等的条件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这时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一个元素相等不是一对角相等,就是一对边相等.几乎所有学生都画出类似图1的情形,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2)满足两个元素相等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这时学生想到满足两个元素相等条件的情况有三种:两边分别相等,一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分别相等,教师引导学生具体确定条件进行验证:①三角形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6cm;②三角形的两条边和60。.让学生画图、观察、比较得出满足两个条件的两个三角形也不一定全等.那两个三角形全等需分别相等,两边一角分别相等,两角一边分别相等,么

图1

例2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在实数范围内)的练习设计如下.

(1)直接运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行2一m2,9x2—4y2,1—25b2’等.

(2)适当转化后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例如z5一z3,(夕+q+r)2一(户+q—r)2等.

从下手.若换一个角度,分层设计如下.

分别是4cm和6cm;③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要几个条件呢?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三个条件,并列出了满足三个条件的情况有:三边分别相等,三角两边一角及两角一边又各有两种情况.如此层层递进的数学活动,有效降低了难点的坡度,使得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热情和能力.

上海中学数学・2015年第10期

(3)经一定技巧转化后用公式分解因式.例如a2—2ab+b2一c2等.

(4)学生自己编题,并相互练习.

(1)属于模式的模仿,学生可以套用公式;(2)属于模式识别,学生需要动脑甄别;(3)属于模式构造,学生好奇生疑;(4)属于模式创新,学生努力尝试.

通过以上分层练习,学生明白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多项式特点,从而解决了教学的难点.3剖析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是解决难点的重要途径

有些问题较易混淆,教师教学时不能回避,必须有意引导学生剖析它们的联系与区别,为学生透彻理解知识的实质创造条件.

例3二次根式的两个重要公式

f反(n>O)

(√石)2=口(乜≥o)和 ̄/n2一laI一<O(a—o).

I--a(口<o)

它们形式相近,但实质不同,学生学习时极易混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有意把两个公式放在一起,让学生分析比较,找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1)运算顺序不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启发学

生认识(√五)2一a(口≥0)是先开方,再乘方; ̄/口2一

Ial是先乘方,再开方.

(2)被开方数a的含义不同,第一个公式中的a

必须是非负数,石一定是非负数;而第二个公式中

的a可取任意实数, ̄/口2一定是非负数.

(3)第一个公式中,仅当n≥0时,是恒等式;而第二个公式是在实数范围内普遍成立的等式,当然是恒等式.抓住这两个公式间的本质联系与区别,学生就能大大减少在运用中的错误.

4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突破难

点的重要措施

现代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产生思维最典型的情景是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能引起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和探索.将知识内容问题化,用已有的知识点来构建问题链,能使学生产生连续的思维活动和求知行为.实际上,教材中的许多问题,只要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就能成为探究式学习的好素材.

例4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如图2,点D在AC上,AB=AC,AD=BD—BC,你能在图中找到几个等腰三角形?你能求出么B一72。,/C一72。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吗?

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或对问题继续探究,可提出如下问题.

如图3,在△ABC中,么A一36。,/ABC一72。,

万方数据

/C一72。,请你添加适当的线段,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图2

图3

△∞△c曰△c口Ac

图4

教材中的问题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不难发现图中有等腰三角形,并且根据计算可得出:么A一36。,么B=72。,/C一72。.这个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很难激发学生的BC

兴趣.教师对问题进行改编后,许图5

多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受教材中问

题的启发,发现AABC是个非常特殊的三角形,如把么C或者么B平分,就能构造出两个小的等腰三角形△ABD、ABCD.又发现AABC与ABCD的顶角、底角度数都一样,继续构造相等的角就可以构造出三个、四个……若干个等腰三角形,于是发现了图4的四种画法.还有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想到了图5的画法,在学生反馈结果时,又有学生突发灵感,总结出作图的一般规律,因为图形的特殊性,可作角平分线,也可作平行线,又可借助作角平分线与作平行线相结合的方法画出图形.最后,许多学生意犹未尽,作出了把三角形分割成五个三角形、六个三

角形、甚至更多等腰三角形的图形(如图6).

△c占△c8△c曰△c

图6

改编后问题的设计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的最近发展区内,适度的探究激起学生无穷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在解决了层层递进问题的同时,学生正确理解了事物的本质.整个过程引导学生成为“构造等腰三角形”方法本质的“发现者”,是一种在教师适度引导以及学生互帮互助下的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的感知经历了由表

上海中学数学・2015年第10期

及里、由浅入深的理解过程,从而品尝到发现所带来初中数学教学难点的处理是一门高深的艺术,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需要教师不断付出创造性的劳动.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师应努力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参考文献

努力挖掘教材中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素材,把教材的[1]卫德彬,解正兵.农村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调查报告

知识改编成需要学生探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EJ3.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09,6.

兴趣,亲身经历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尝[2]卫德彬,李祖海.培养学生数学猜想能力的有效策略

试中体验和创新,使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过程变成对[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2012,7-8.

数学问题进行主动探究、解决、创造的过程,在此过[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程中完成难点的学习.

(上接第5页)

②(课本P81B组第5题)若直线AM的斜率与设计中,现场生成教学内容.

直线BM的斜率的和是2,求点M的轨迹.

对于变式4,教师希望由学生自己提出来,这类..2

变式4若点M是椭圆茜+蠡21上不同于

一2

学生正是教师要寻找和好好培养的对象.9

七、教学实施效果及反思

其左右顶点A、B的任意一点,求直线AM,BM的笔者认为,从整体和联系的角度看数学问题,有斜率之积.

助于形成稳固的知识链和知识网,并能提高学习数(四)课后作业

学的兴趣.课堂即将结束时,教师用几何画板演示了

1.整理本节课的例题、练习和变式题.

2.已知平面上一个定点C(一1,0)和一条定直变式2、3的轨迹,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神奇与魅力,

发出了一阵阵的赞叹声.

线z一一4,P为该平面上一动点,作PQ上£,垂足为

Q,(葡+2砣)・(两一2砣)=o,求P点的轨迹

南京师范大学喻平教授说:“教学设计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备课时要遵循科学的方程.

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重组也应遵循以下六、教学实施预设

几条基本原则.

师生共同完成例1之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由例1可以看出将圆心在原点的圆压缩可得到焦点教学内容重组不能只从学科知识的完备性角度考虑,盲目地拔高和拓宽.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最重要在z轴上的椭圆,如何才能得到焦点在Y轴上的椭圆呢?

的考量因素,必要时,可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二)围绕教学目标选材

生:拉伸.

师:对,这就是练习1中的方法.(引入练习1)教学内容的重组离不开教学目标.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解读可以达到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学素例1和练习1处理完后,教师引导:我们现在有了定义法和压缩法两种得到椭圆轨迹的方法,还有材可以实现同一目标.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首先考虑教学目标,围绕目标来选材.

没有其他获得椭圆轨迹的方法呢?由此引入例2.

例2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再引导:如果要对此(三)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

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决定内容重组的复杂性,教题做变式拓展,你觉得可以怎么改变条件?这是开学目标的达成也不仅仅依赖于教学内容的选取,教放式提问,学生会有很多想法.如果学生能想到斜率学实施也会影响目标的达成.所以,教师在重组教学之积的各种情况,那么师生共同归纳出变式2的结内容时,也要预设教学内容的实施方式.论.此任务完成后再引导学生改变另外两个条件,做出变式3和练习2.这样重组后,课堂内容重点突参考文献

出,并具备一定的弹性,有充分的时间顾及学生的反[1]黄智华.理解教材,创造地使用教材[J].中学数学教学

应和课堂生成,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

参考,2014,6.

万方数据


相关内容

  • 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 如何进行教材分析(转) 2008-6-1 21:24:00 一.分析教材对教学的意义 教师讲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备课,只有备好课,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而教材分析则是备好课的前提.有的人可能会说,课本对教学内容都作了详尽的阐述,教师按课本讲就是了,对教材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呢?我们知道,书本上的知识是一种贮存 ...

  • 初中信息技术教研计划
  • 初中信息技术教研计划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之一.学会信息的收集.存储.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是新世纪对第个公民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筛选和 ...

  • 初中信息技术微课教学设计分析
  • 摘要: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关注,"微课"随之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实践来看,微课教学设计应该遵循聚焦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三个原则,需要做好前期分析.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思路设计.媒体 ...

  • 初中物理教学的一本好书
  • 初中物理教学的一本好书 "善教者学逸而功倍,不善教者学劳而功半"."善教"的标志乃"学逸"和"功倍".教学是教师科学施和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而科学施教.教学的艺术再创与最优化教学又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审美情趣.通常人 ...

  • 教师资格证初中地理说课稿:中国的行政规划
  • 在活动教材部分安排了四项活动,编者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但题中第3 项练习要求将我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按地理方位排列找出名称和简称,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地理分区,本身就增加了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这道题作了如下处理:要求学生沿黄河.长江干流,沿大陆海岸线.沿北 ...

  • 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 如何打造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惑:一节课自己认为备课充分,知识讲解透彻,应该有好的教学效果,而事实上呢?学生一个个无精打采,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科学证明,学生的注意力不可能持续地高度集中,如果课堂乏味,很容易导致学 ...

  • 信息技术初中教材一个单元的分析
  • 初中教材分析一个单元 案例二:在案例一的基础上,继续对"用计算机处理数据"一个单元作叫教材分析. [分析方法与思路] 与案例1 相比,本例只是分析的范围缩小了,更接近于具体内容的分析,因此分析的内容应该更具体化一些.参照本书第一章的知识和本节的第一个问题,对一个单元教材的分析,应 ...

  • 市骨干班远程学习总结
  • 学生姓名: 谢翔 提交时间: xx-3-2 22:36:20 提交内容: 学习总结 长宁县安宁中学谢翔 xx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宜宾市第二届市级骨干教师培养人选远程程培训的学习.这是一个通过网络实行远程培训的又一个学习平台,凝聚着专家.学者.名师们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此次的学习,我倍感荣幸,万分珍惜 ...

  • 教育培训机构信息收集整理
  • 奥斯特教育 一.简介 成都澳斯特教育集团(成都澳斯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都澳斯特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成都澳斯特培训学校.小桔灯作文)是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机构. 履行"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的理念: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学习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