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族与半坡氏族遗存文物的“研究”上。

教学难点:怎样让刚上初一学生尽快学历史。本节课难点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本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为止,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展现了原始群居的历史。七千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代表。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时期,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阶级逐渐产生,原始社会逐渐崩溃 。本节课文是中国历史的起始课,也是对我国原始社会的概括。

学生分析:

学生之前没有学过历史,而本课内容主要源于考古发现而非文献记载,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

设计理念:

1、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历史课所

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很久远,让学生去了解和想象很久远的故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因而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很关键。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历史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减少很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

1、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很久远,让学生去了解和想象很久远的故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因而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很关键。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历史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减少很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物图片资料,赋予学生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和研究文物的任务,让学生体会研究的过程和乐趣。

三、学法

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历史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有很多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其中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学者研究的结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比如东方有……,西方有……,而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出示相关的一些图片和文字做成的课件,随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人类历史就开始了 。通过考古发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那最早的发源地还有哪些地方?你们知道么?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地方?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学习新课:

一 洞穴中的祖先

(一)元谋人:

1、教师先让学生看课本《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2、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时间和地点? 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出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

3、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创设考古北京人情景进行探究)

1、北京人的发现

这是20世纪世界考古发现中的一件大事,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是最为丰富的。 注意提示学生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

2、北京人体质特征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和肢骨化石图片及头部复原图,并提问:“根据这些你能说出北京人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先作北京人与现代人局部面貌特征的比较,再作整体比较,使学生意识到北京人可以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头部,下肢,上肢进化使不同步的,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对应问题的横线上填出答案。引导学生得出劳作是北京人身体各部分进化不同步的主要因素。

3、制造和使用工具

石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北京人制作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棒。 出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图片”

一是提示学生注意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讨论探究这些石头是怎么制成的? 二是讨论云形标注中关于石器具体用途的问题,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与正文中“采集大自然的果实,狩猎,处理使用的猎物”相联系。

三使学生意识到石器在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四也可补充“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简单理解。

4、使用天然火

师:远古人类对于火的人士经历怎样得到心理过程,是不得而知得。但火的使用,无疑是远古人类利用自然力量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创举,是促进人类进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想一想”问题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用火技术,用火证据,火的作用

在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洞穴中,还发现了一块黑乎乎的动物骨化石。大家仔细看看图片,推测一下,这动物骨化石为什么是黑的呢?

大家再想想,生活在几十万年前的祖先,怎么得到火呢?

再想像一下,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纷纷抢答,教师总结:野兽见了火就吓跑了;火能取暖、照亮山洞;烧过的野兽肉好吃、好消化,人就少生病;保管不好,火也会伤着人……)

教师过渡: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接受了大自然的赐与,使用火改善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加快了他们的进化过程。又过了几十万年,大约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这在人类进化史上可是了不起的进步啊!

5、 群居生活

假如说“有一位北京人脱离了群体,他会生活下去吗?为什么?”

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北京人聚群而居,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的原因。根据刚才的考古知识你能说一说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吗? 教师总结:

北京人特点:北京人是人,会创造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过渡: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如 :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引出学习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有关知识,教师先解释“氏族”含义。

接着考古学习:

二 定居的祖先

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氏族的概念:让学生在书上找到注释。

七千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代表。

师:大约五千至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由野外生存进化到定居生活,他们住上了房屋。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幅图,这都是根据遗迹复原的房屋。大家听清楚:一个是长江流域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一个是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谁能区别出来?

生回答,教师提示;下面用木头支架起来的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陷入地下一截的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师指图插话:这叫干栏式,这叫半地穴式。) 师:说得对!能不能说说理由,凭什么做出这样的结论呢?体会一下,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为什么要把房屋造成这样?

生回答,教师提示:假如我是河姆渡人,房子架起来能防潮上面能通风,因为那地方潮湿。师:看来大家想得挺周到的,很有道理。那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为什么建成半地穴式的呢?他们不怕潮啊?

生回答,教师提示:西安那个地方不是黄土高坡吗?干燥少雨,至少那个时代是不怎么下雨吧?不然半坡人也不敢这么造房子呀!

师:那也犯不上非建成半地穴式呀,上来下去不方便,再想想,你要是生活在那个时候,谁能说服你这样造房子?提示生:那地方冬天冷,半地穴式冬暖夏凉! 师:是吗?谁有这样的体验?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楼房的地下室,还有地铁,还有……

师:看来同学们比我们的祖先更聪明了!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从刚才咱们大家对南北两类远古建筑分析,大家能悟出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2、师:这是河姆渡出土的骨制器物,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的,长约20厘米。大家观察思考一下,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远古祖先怎么用这个东西呢 河姆渡出土了这样的东西,半坡那里能使吗?半坡人使用什么工具呢? 这似乎也能说明点问题?假如你是位考古学家,会做出什么推论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提示:南方土地湿软,用骨耜挖得动,用着省力;北方土地干硬,用这样的东西肯定不行,所以要锋利坚硬的石器。)

3、根据这些文物你能推测出什么信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

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炊具(河姆渡遗址出土)

4、根据这些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你能推测出什么信息?

人面鱼纹彩陶盆 鱼纹彩盆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出土的文物) 总结两者的不同特征和共同特征具体内容参看课件

三 传说中的祖先——炎帝与黄帝

尧舜禹

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理解炎黄子孙的意思。

(1)炎帝、黄帝的贡献

(2)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故事

(3)大禹治水的故事

结合尧舜禹禅让制,被推举的人要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

小结:

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主要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洞穴中的祖先

(一)元谋人:

(二)北京人 :

(三)山顶洞人:

二、定居的祖先: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三、传说中的祖先:炎、黄、尧、舜、禹

六、练习

可结合课件的练习题考察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的情况。

教学反思:

学史随感

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的最高理想,以尧舜禹三代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境界。那使“老有所亲,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选贤任能,仁义爱人”的理想,如果单从道德、人性诸方面来讲,仍然是最符合人类的普遍利益和愿望的。

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社会生活必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只能用集体劳作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方式获得生存的权利。这就需要组织和强有力的领导,来合理分工,分配劳动所获,并决定取舍和部落发展大计。这种领导拥有的不单是权利而是更大的部落责任。要有带领部族战胜天、地、人的本领,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公而废私的品德。因为没有什么特殊的利益和享受,有的只是责任和更大的辛苦。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族与半坡氏族遗存文物的“研究”上。

教学难点:怎样让刚上初一学生尽快学历史。本节课难点是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

本课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

我国的原始社会,从一百七十万年前的元谋人开始,到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为止,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展现了原始群居的历史。七千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代表。传说中的黄帝、炎帝和尧、舜、禹时期,正处于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阶段。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现象,阶级逐渐产生,原始社会逐渐崩溃 。本节课文是中国历史的起始课,也是对我国原始社会的概括。

学生分析:

学生之前没有学过历史,而本课内容主要源于考古发现而非文献记载,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

设计理念:

1、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历史课所

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很久远,让学生去了解和想象很久远的故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因而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很关键。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历史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减少很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法

1、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历史课所讲述的内容距离我们很久远,让学生去了解和想象很久远的故事,对于初中学生来讲比较困难。因而创设情景,再现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很关键。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情感体验。历史要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减少很深的历史理论和概念,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文物图片资料,赋予学生以“考古学家”的身份和研究文物的任务,让学生体会研究的过程和乐趣。

三、学法

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历史地图册

五、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有很多关于人类起源的说法,其中有的是神话传说,有的是学者研究的结论,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比如东方有……,西方有……,而根据人类学家的研究,人类是通过劳动和自然进化从类人猿发展来的,形成于三四百万年前,出示相关的一些图片和文字做成的课件,随着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人类历史就开始了 。通过考古发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那最早的发源地还有哪些地方?你们知道么?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地方?怎样生活的?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学习新课:

一 洞穴中的祖先

(一)元谋人:

1、教师先让学生看课本《我国境内主要远古人类遗址分布示意图》,同时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肥沃的土地是我们的衣食之源,众多的江河给我们灌溉之利,纵横的山脉,茂密的森林蕴藏着丰富的宝藏。早在远古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

2、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些远古人类中,谁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发现时间和地点? 学生读书,并回答问题。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回答后,简单补充一些有关元谋人的知识。

出示元谋人的牙齿化石图片

3、教师再次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完我国遗址分布图后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学生的答案中会有分布较多或均匀的说法,教师少作补充后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目前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二)、北京人 (创设考古北京人情景进行探究)

1、北京人的发现

这是20世纪世界考古发现中的一件大事,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现是最为丰富的。 注意提示学生北京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素。

2、北京人体质特征

出示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和肢骨化石图片及头部复原图,并提问:“根据这些你能说出北京人和现代人相比有什么不同吗?”

先作北京人与现代人局部面貌特征的比较,再作整体比较,使学生意识到北京人可以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头部,下肢,上肢进化使不同步的,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课本上对应问题的横线上填出答案。引导学生得出劳作是北京人身体各部分进化不同步的主要因素。

3、制造和使用工具

石器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武器,北京人制作的工具主要是石器和木棒。 出示“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石器图片”

一是提示学生注意石器与天然石块的区别。讨论探究这些石头是怎么制成的? 二是讨论云形标注中关于石器具体用途的问题,讨论中注意引导学生与正文中“采集大自然的果实,狩猎,处理使用的猎物”相联系。

三使学生意识到石器在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四也可补充“打制石器”“新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的简单理解。

4、使用天然火

师:远古人类对于火的人士经历怎样得到心理过程,是不得而知得。但火的使用,无疑是远古人类利用自然力量改变生活方式的一种创举,是促进人类进化的另一重要因素。

“想一想”问题涵盖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用火技术,用火证据,火的作用

在我们的祖先生活的洞穴中,还发现了一块黑乎乎的动物骨化石。大家仔细看看图片,推测一下,这动物骨化石为什么是黑的呢?

大家再想想,生活在几十万年前的祖先,怎么得到火呢?

再想像一下,我们的祖先用:火都做些什么,这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变化? (学生纷纷抢答,教师总结:野兽见了火就吓跑了;火能取暖、照亮山洞;烧过的野兽肉好吃、好消化,人就少生病;保管不好,火也会伤着人……)

教师过渡:我们的祖先北京人接受了大自然的赐与,使用火改善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加快了他们的进化过程。又过了几十万年,大约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山顶洞人已会人工取火,这在人类进化史上可是了不起的进步啊!

5、 群居生活

假如说“有一位北京人脱离了群体,他会生活下去吗?为什么?”

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是北京人聚群而居,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的原因。根据刚才的考古知识你能说一说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吗? 教师总结:

北京人特点:北京人是人,会创造工具(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使用工具,会使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的生活。

而且对于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的发展、进步的有了比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过渡: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很多进步。但是这个进步经过了几十万年的演变。远古人类前进的脚步是多么艰难啊,尤其是在生产活动中,从采集到采集,从捕猎还是到捕猎。几十万年无限的采集和捕猎有可能带来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生态破坏、资源短缺、没有食物来源、人们居无定所、引发战争等)

师:如果真的像同学们所想象的那样,那是多么悲惨的情景啊!

师:人类的这种悲剧可以避免吗?

学生讨论:(如 :人类学会自己种植和饲养。)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是太好了,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我国早在8000-7000年前,人们就学会了种植,有了原始的农耕。黄河流域的代表是半坡遗址,长江流域的代表是河姆渡遗址。

引出学习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有关知识,教师先解释“氏族”含义。

接着考古学习:

二 定居的祖先

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氏族的概念:让学生在书上找到注释。

七千年前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再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五六千年前的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经济的重要代表。

师:大约五千至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由野外生存进化到定居生活,他们住上了房屋。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幅图,这都是根据遗迹复原的房屋。大家听清楚:一个是长江流域今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一个是黄河流域今陕西西安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谁能区别出来?

生回答,教师提示;下面用木头支架起来的房屋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陷入地下一截的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的。(师指图插话:这叫干栏式,这叫半地穴式。) 师:说得对!能不能说说理由,凭什么做出这样的结论呢?体会一下,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为什么要把房屋造成这样?

生回答,教师提示:假如我是河姆渡人,房子架起来能防潮上面能通风,因为那地方潮湿。师:看来大家想得挺周到的,很有道理。那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为什么建成半地穴式的呢?他们不怕潮啊?

生回答,教师提示:西安那个地方不是黄土高坡吗?干燥少雨,至少那个时代是不怎么下雨吧?不然半坡人也不敢这么造房子呀!

师:那也犯不上非建成半地穴式呀,上来下去不方便,再想想,你要是生活在那个时候,谁能说服你这样造房子?提示生:那地方冬天冷,半地穴式冬暖夏凉! 师:是吗?谁有这样的体验?想想我们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情况——比如:楼房的地下室,还有地铁,还有……

师:看来同学们比我们的祖先更聪明了!不过我还有一个问题,从刚才咱们大家对南北两类远古建筑分析,大家能悟出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2、师:这是河姆渡出土的骨制器物,是用动物的肩胛骨加工而成的,长约20厘米。大家观察思考一下,它是干什么用的呢? 远古祖先怎么用这个东西呢 河姆渡出土了这样的东西,半坡那里能使吗?半坡人使用什么工具呢? 这似乎也能说明点问题?假如你是位考古学家,会做出什么推论呢?

(学生议论,发言:教师提示:南方土地湿软,用骨耜挖得动,用着省力;北方土地干硬,用这样的东西肯定不行,所以要锋利坚硬的石器。)

3、根据这些文物你能推测出什么信息?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刻画猪纹黑陶钵

碳化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炊具(河姆渡遗址出土)

4、根据这些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你能推测出什么信息?

人面鱼纹彩陶盆 鱼纹彩盆 炭化了的粟和菜籽(半坡出土的文物) 总结两者的不同特征和共同特征具体内容参看课件

三 传说中的祖先——炎帝与黄帝

尧舜禹

通过学生讲故事的形式理解炎黄子孙的意思。

(1)炎帝、黄帝的贡献

(2)尧舜禹的传说和禅让故事

(3)大禹治水的故事

结合尧舜禹禅让制,被推举的人要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

小结:

以提问的方式回顾主要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洞穴中的祖先

(一)元谋人:

(二)北京人 :

(三)山顶洞人:

二、定居的祖先:河姆渡氏族和半坡氏族

三、传说中的祖先:炎、黄、尧、舜、禹

六、练习

可结合课件的练习题考察学生对本课重点知识掌握的情况。

教学反思:

学史随感

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的最高理想,以尧舜禹三代作为理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境界。那使“老有所亲,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选贤任能,仁义爱人”的理想,如果单从道德、人性诸方面来讲,仍然是最符合人类的普遍利益和愿望的。

当时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社会生活必须用品极度匮乏,人们只能用集体劳作公平分配劳动所得的方式获得生存的权利。这就需要组织和强有力的领导,来合理分工,分配劳动所获,并决定取舍和部落发展大计。这种领导拥有的不单是权利而是更大的部落责任。要有带领部族战胜天、地、人的本领,和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公而废私的品德。因为没有什么特殊的利益和享受,有的只是责任和更大的辛苦。


相关内容

  • 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
  • 导学案 第一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人类出现的时间,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元谋人,北京人的距今年代,生活地点,北京人的特征.山顶洞人的特征. 通过本课的两个课题"你能说出北京人与猿类动物有哪些不同吗?"和"仔细观察<北京人复原胸像>和< ...

  •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 第1课 我们的远古祖先 一.知识网络构建 170万年 我距今年代:70万-20万年之间 们生活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的北京人 远特点: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使用天然火.过群居生活 古 祖距今年代:约18000年 先山顶洞人 生活地点:龙骨山顶部洞穴 特点: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 二.课后即时训 ...

  • 吃穿住话古今(1)
  • 吃穿住话古今(一)教案设计 石嘴山市胜利学校 张春慧 教学目标: 1.识与技能: (1)了解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方面的)和中国的饮食文化特点. (2)尝试运用搜集.推测.整理的方法. 2.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漫长历史和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 ...

  • 吃穿住话古今
  • 课题:吃穿住话古今(一) 执教: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远古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了解,感受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艰辛与漫长,以及我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2.从食的角度,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的发展及其对世界的贡献,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培养民族自豪感. 3.了解和欣赏中国饮食文化的 ...

  • 吃穿住话古今教案
  • 吃穿住话古今(二)教案设计 叙永县西外小学 魏林 教学内容 吃穿住话古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服饰.纺织的产生与发展,认识服饰与人们社会生活的关系,由此体会人类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 2.能力目标:学习用联系.比较.发展的眼光研究和看待事物的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我国服饰的神奇.美妙和 ...

  • 尝尝苦滋味教学设计
  • 课时教学设计 课 教 目 教 重 教 难 教 准 时 题 学 标 学 点 学 点 具 备 间 主备人:戈长明 第 4 周 3.尝尝苦滋味(2) 课时 第 1 节 使学生能以正确的,辩证的态度去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懂得舒适环境和从小 吃苦对个人今后自己成长的影响.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勇于拼搏的精神 引导学生 ...

  • 1.3.1远古的传说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上册
  •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4.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 ...

  • 第五单元我们是炎黄子孙
  • 第五单元 我们是炎黄子孙 从远古走来 活动目标: 1.认识黄帝和炎帝,知道我们的祖先相关历史. 2.了解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故事及各个朝代的象征性事物,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自豪. 活动准备: 1.录音机.录音带.小黑 ...

  • 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全册教案
  • 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教材内容 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一单元 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1 生活中的快乐 2 拥有好心情 3 尝尝苦滋味 第二单元 追根寻源 1 吃穿住话古今(一) 2 吃穿住话古今(二) 3 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 4 汉字和书的故事 第三单元 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