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 ——只是等式,——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

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

《方程的意义》这课的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能突破这一难点我们精心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前先是出示了口算卡:

接着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明白什么是相等关系,我们先用了一把1米长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好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例好在练习题中有一道讨论题:“方程都是等式,而等式不一定是方程。”这句话对吗?(答案是对的)但是通过小组同学的合作学习和争论,答案不一。虽然做错的同学最后被做对的同学说服了,但这也说明了“等式”和“方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问题。其实我们是忽视了“等式”和“方程”的直接对比

我们的口算题引入本来是为这节课的学习进行铺垫,但在第一次上课时,口算题我们做完后没有再回过头来再充分利用。课后经过大家的评课和科培中心老帅的指点,看起来是很简单的几道口算题,其中隐藏着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第二节课中我们通过改进,在讲完“等式”和“方程”后又回到口算卡,将口算卡的题通过变化 ——只是等式,——既是等式又是方程,这样进行对比使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就弄得明明白白了。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归纳出了方程的意义。教学中教师没有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

尊重了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多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研究。如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2004年和1980年数量关系式,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熊猫、东北虎的数量变化情况等。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交流、讨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使学生借助集体思维,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关内容

  • [精品]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 篇一:认识方程教学反思 回顾我的教学,我认为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科学引导,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方程的意义时我没有采用教材上的材料:而是通过猜想笑笑买学习用品的情境.学生通过猜想,可以列出各种各样的式子,这样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这样设计也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更紧密,以便于后 ...

  • 第四单元 走进动物园单元备课
  • 第四单元 走进动物园 --简易方程 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 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由学习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这既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作准备,在知识上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

  • 小学五年级数学[简易方程]单元教学计划与反思
  •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能够用字母表示学过的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得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 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初步理解等式的基础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 使学生感受数学 ...

  • 解方程教学反思
  • 解方程教学反思 篇一:解方程>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解方程教学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教学中我先利用板书演示了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 ...

  •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 <认识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课题]认识方程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2页例1.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题. [教材分析]此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用字母表示数& ...

  • 2017七年级数学解方程1.doc
  • 5.02解方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1)熟悉利用灯市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过程. (2)通过具体的例子,归纳移项法则 (3)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能判别解的合理性. 2.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归纳.总结.反思的过程,感受方程与代数式的不同, ...

  • 解方程教学设计和反思
  • 五年级数学下册<解方程>教学设计与反思 杜甫川小学 王艳琴 学习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年级上册P67-68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67.68页的例1 .例 2, 本节内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是一堂全新数学概念课,在这一节前,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等式 ...

  • 稍复杂的方程教案说课稿反思
  • <稍复杂的方程>教案 穿芳峪第一中心小学 宁倩 <稍复杂的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实际问题中有关和.差.倍的数量关系: 2.学会设未知数,列形如ax ±b=c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让学生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4.引导学生根据 ...

  • 三角函数的教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 三角函数的教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作者:徐锋文 摘要:高中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部分,对其他章节知识的学习起着桥梁的作用,并且在其他章节的知识中也被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三角函数知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及科技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对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