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市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时,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浙江河姆渡 D.山东大汶口
2.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 A.黄帝 B.嫘祖 C.蚩尤 D.仓颉 3.《荀子》记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历史学家一般通过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研究历史,下面能通过文献进行研究的一段历史是:( )
A.黄帝时期 B.尧舜禹时期 C.夏朝 D.商朝
5.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干农活如果“手无寸铁”是件难事,在我国铁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加入到农业生产中的?(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7.新学期开始,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名称一样”,他姓( ) A.王 B.秦 C.夏 D.周
8、国际恐怖组织“东突”企图在新疆搞独立,他们的分裂活动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唾骂,能证明新疆是我国领土的史实是( )
A、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 B、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C、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 D、昭君出塞 9.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大的是:( )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10.图书馆中有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右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的作者应是( ) A.司马迁 B.诸葛亮
C.张衡 D.班超
1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 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13、下列成语出自淝水之战的有( )
①破釜沉舟 ②三顾茅庐 ③纸上谈兵
④草木皆兵 ⑤风声鹤唳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4.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 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 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15.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小明一家准备在寒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小明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答题处: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罗马废墟帕米拉出土了中国汉朝时候的绢,这说明汉朝时中国商品通过中西重要通道传至罗马。„„中亚的葡萄、胡萝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等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
材料二: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所指的“中西重要通道”的名称,为开辟这一通路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冒险家是谁?(2分)我们今天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品质?(2分)
(2)请参照材料二地图将这条重要通道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2分)
3)经过这条重要通道,原产古代印度的哪一种宗教传入我国?(1分)
(4)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通这条要道的重要意义。(2分)
2.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1分)“孝公”是哪国国君?(1分)在“孝公”支持下,“卫鞅”推行了哪些“便国不法古”的措施? (2分)这次改革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1分)
2.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1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3分)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1分)
3.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0分
秦汉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大一统的时期。 请回答:秦汉时期,为推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两位封建帝王?为巩固统一他们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在中国古代史上分别有何重要地位?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C 3.B 4.C 5.A 6.C 7.D 8.C 9.D 10.C 11.D 12.B 13.A 14. C 15.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 (10分)
(1)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2分) (2) 原因:(每点2分,共6分) ①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足,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②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3)使长江流域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17. (10分)
(1)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分)
(2)③(1分) 圆形方孔钱(2分)
(3)焚书坑儒(1分)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 (2分) (4)抵御匈奴(2分) 三、问答题: 18. (10分)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分) 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1分)第二次是访问西域各国,互通友好。(1分) (2)东:长安,(1分)西:大秦;(1分)张骞(1分)打通了一条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路线,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1分)
请回答:(1)请为右图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4分)
(2)请说出图中三个国家与都城的名称(6分)
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面材料,
四、材料题(20’+8’)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4分)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分)
五、附加题(20’)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平民)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真情提示:亲爱的同学,请认真检查,不要漏题噢!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31、尊王攘夷
百家争鸣
32、中国 《孙子兵法》
33、城濮 破釜沉舟 34、伊尹 管仲
18.“揭竿而起”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牧野之战 30.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陈胜吴广起义
(1)两幅图中的帝王分别是谁?(2分)
(2)历史上常常将这两位帝王相提并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们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请分别列举两位帝王的这些措施。(8分) 政治方面:(4分) 图1帝王的措施: 图2帝王的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4分) 图1帝王的措施 : 图2帝王的措施:
(3)结合两位帝王其他方面的措施,试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该帝王。(2分) 图1帝王 : 图2帝王:
A.①③
A.商16. 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赤壁之战”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赤壁之战的 ( ) A时间 B交战双方 20.2009年7月5日,以热比娅为首的民族分裂分子策划乌鲁木齐市打砸抢烧事件,企图分裂新疆。历史上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的物产传入内地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C结果 21.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题目是选择“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科学家是”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祖冲之 B.顾恺之 C.贾思勰 D.王羲之 40. 由“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会想到
A.王羲之 B.程邈 C.陶渊明 D.诸葛亮
D影响
4.阅读古代史学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给我们一个信息: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实行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度 饭?
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条变法内容?(2分)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
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1分)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1分)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
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1分)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
出什么改革内容?(1分)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1分)
3..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请回答:(7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农具和耕作技
术上出现的主要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分)
(2)适应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期出现了关于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计算的书籍,
它是( ) (1分) A.《春秋》 B.《尚书》 C.《九章算术》 D.《齐民要术》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而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初一历史第三次学业水平测试答案卷
2.(8分)
(1) 商鞅变法
① 推行县制 ② 奖励生产 (2) 奖励军功
(3) .使秦国富强起来, 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北魏孝文帝 学说汉语
(5) 促进了民族融和,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7分)
(1) 铁器和牛耕的实用和推广 奖励生产 (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
人,全家罚作奴隶)。
C
(3) 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经验.
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 南方展乱少,比较安定. 启示 :国家要发展首先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
图(1)
图(2)
荆州市实验中学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
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
1.吃着香喷喷的大米饭时,你可曾想到,稻米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史。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 )
A.北京周口店 B.陕西半坡村 C.浙江河姆渡 D.山东大汶口
2.1937年4月5日,毛泽东在一篇祭文中写道“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这里的“始祖”是指( ) A.黄帝 B.嫘祖 C.蚩尤 D.仓颉 3.《荀子》记载:西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与“立七十一国”相关的制度是(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4.历史学家一般通过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来研究历史,下面能通过文献进行研究的一段历史是:( )
A.黄帝时期 B.尧舜禹时期 C.夏朝 D.商朝
5.晋文公称霸、三家分晋等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6.干农活如果“手无寸铁”是件难事,在我国铁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加入到农业生产中的?( )
A. 商朝 B. 西周 C. 春秋 D. 战国
7.新学期开始,某班转进一位新同学。在向同学们作自我介绍时,他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名称一样”,他姓( ) A.王 B.秦 C.夏 D.周
8、国际恐怖组织“东突”企图在新疆搞独立,他们的分裂活动遭到新疆各族人民的唾骂,能证明新疆是我国领土的史实是( )
A、公元前138年张骞通西域 B、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C、汉高祖采取和亲政策 D、昭君出塞 9.下面几位科学家中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大的是:( ) A.张衡 B.蔡伦 C.张仲景 D.华佗
10.图书馆中有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目录如右图,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本史书的作者应是( ) A.司马迁 B.诸葛亮
C.张衡 D.班超
11.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 )
A. 统一天下 B. 消灭袁绍 C. 废汉称帝 D. 建立魏国 12.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 一幅图能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
13、下列成语出自淝水之战的有( )
①破釜沉舟 ②三顾茅庐 ③纸上谈兵
④草木皆兵 ⑤风声鹤唳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14.电视剧《闯关东》讲述的是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一户山东人家为生活所迫而离 乡背井到东北“闯关东”的故事。而在中国古代史上北方人口则大量向南迁移,它所带 来的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加剧南方的混乱局面 B.使北方趋于平静C.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D.使北方人口急剧减少 15.欣赏自然风光、游历山川河流,能陶冶情操。小明一家准备在寒假游历长江三峡,出发前小明要了解古代长江三峡的风貌,他应该查阅的著作是( )
A.《水经注》 B.《齐民要术》 C.《天工开物》 D.《本草纲目》 答题处:
二、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 阅读下列材料(8分)
材料一:罗马废墟帕米拉出土了中国汉朝时候的绢,这说明汉朝时中国商品通过中西重要通道传至罗马。„„中亚的葡萄、胡萝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业品和杂技等通过这条通道传入中国。
材料二:
请回答:
(1)写出材料一中所指的“中西重要通道”的名称,为开辟这一通路做出了最杰出贡献的冒险家是谁?(2分)我们今天应该学习他的哪些精神品质?(2分)
(2)请参照材料二地图将这条重要通道的起点A与终点B的地名填在方框内。(2分)
3)经过这条重要通道,原产古代印度的哪一种宗教传入我国?(1分)
(4)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开通这条要道的重要意义。(2分)
2.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日:“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鲜卑姓氏改为汉姓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1分)“孝公”是哪国国君?(1分)在“孝公”支持下,“卫鞅”推行了哪些“便国不法古”的措施? (2分)这次改革属于什么性质的改革?(1分)
2.材料二中的“孝文帝”是哪一少数民族的皇帝?(1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采取的主要汉化措施。(3分)这些措施有什么积极意义?(1分)
3.从这两次改革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10分
秦汉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占据着重要地位,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现大一统的时期。 请回答:秦汉时期,为推进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起关键作用的是那两位封建帝王?为巩固统一他们在政治和思想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在中国古代史上分别有何重要地位?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D 2.C 3.B 4.C 5.A 6.C 7.D 8.C 9.D 10.C 11.D 12.B 13.A 14. C 15.D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6. (10分)
(1) 由荒凉落后变为富庶。(2分) (2) 原因:(每点2分,共6分) ①江南地区的自然条件优越;(雨量充足,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②大量的北方人口南迁,为江南地区的发展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劳动力; ③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3)使长江流域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分)
17. (10分)
(1)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2分)
(2)③(1分) 圆形方孔钱(2分)
(3)焚书坑儒(1分) 摧残了文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思想统一,有利于巩固统治。 (2分) (4)抵御匈奴(2分) 三、问答题: 18. (10分)
(1)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2分) 第一次是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1分)第二次是访问西域各国,互通友好。(1分) (2)东:长安,(1分)西:大秦;(1分)张骞(1分)打通了一条中国和西方的交通路线,加强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分)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1分)
请回答:(1)请为右图拟订一个恰当的题目(4分)
(2)请说出图中三个国家与都城的名称(6分)
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面材料,
四、材料题(20’+8’)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分)
(2)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4分)
(3)从江南变化原因中,你认为对我国现在经济发展有何启示? (2分)
五、附加题(20’) 一、选择题
1.《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平民)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
真情提示:亲爱的同学,请认真检查,不要漏题噢!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检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
31、尊王攘夷
百家争鸣
32、中国 《孙子兵法》
33、城濮 破釜沉舟 34、伊尹 管仲
18.“揭竿而起”源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
A.牧野之战 30.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陈胜吴广起义
(1)两幅图中的帝王分别是谁?(2分)
(2)历史上常常将这两位帝王相提并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他们在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请分别列举两位帝王的这些措施。(8分) 政治方面:(4分) 图1帝王的措施: 图2帝王的措施:
思想文化方面:(4分) 图1帝王的措施 : 图2帝王的措施:
(3)结合两位帝王其他方面的措施,试分别用一句话评价该帝王。(2分) 图1帝王 : 图2帝王:
A.①③
A.商16. 右边是某同学整理的“赤壁之战”资料卡片。卡片中表述错误的是,赤壁之战的 ( ) A时间 B交战双方 20.2009年7月5日,以热比娅为首的民族分裂分子策划乌鲁木齐市打砸抢烧事件,企图分裂新疆。历史上新疆与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请你判断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的管辖最早开始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西域的物产传入内地 C.西域都护的设置 D.丝绸之路的开通
C结果 21.一位同学参加中央电视台的开心辞典节目网上答题,题目是选择“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数的科学家是”她的正确答案应该是
A.祖冲之 B.顾恺之 C.贾思勰 D.王羲之 40. 由“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书圣”会想到
A.王羲之 B.程邈 C.陶渊明 D.诸葛亮
D影响
4.阅读古代史学著作是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给我们一个信息:西周统治者管理国家实行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度 饭?
2.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1分)材料一反映了哪两条变法内容?(2分)
(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
九亩。张三这是因为哪一项改革措施而获田产的?(1分)
(3)以上改革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1分)
材料二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
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 请回答:
(4)材料二反映了历史上的什么历史事件?(1分) 从材料二中可以看
出什么改革内容?(1分)
(5)材料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1分)
3..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农业生产不断得到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请回答:(7分)
(1)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在农具和耕作技
术上出现的主要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1分)商鞅变法中实行的哪些措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1分)
(2)适应生产的发展,东汉时期出现了关于田亩面积和谷仓容积计算的书籍,
它是( ) (1分) A.《春秋》 B.《尚书》 C.《九章算术》 D.《齐民要术》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而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得
到了空前的发展,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初一历史第三次学业水平测试答案卷
2.(8分)
(1) 商鞅变法
① 推行县制 ② 奖励生产 (2) 奖励军功
(3) .使秦国富强起来, 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北魏孝文帝 学说汉语
(5) 促进了民族融和,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3.(7分)
(1) 铁器和牛耕的实用和推广 奖励生产 (或: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
人,全家罚作奴隶)。
C
(3) 原因 :①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劳动力,带来了生产技术和经验.
②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③ 南方展乱少,比较安定. 启示 :国家要发展首先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要大力引进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