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创设情景,根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难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三种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作出适当评论。)

教师板书:“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6分钟)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教师提出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学生把自己的解答板演到黑板上。组织学生评价:

(1)教师概括:这两种解答方法的意义不相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蓓蓓”满月时的体长,再出生时的体长。第

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从出生到百天时体长共增加了多少,再用百天时的体长减去增加的体长得到出生时的体长。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1: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2:没有小括号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要求学生先分步计算,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

3、出示例题:7.65+3.72+6.35+6.28.

(1)学生观察,你发现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简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65和6.35、3.72和6.28可以凑成整数。

(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有没用简便算法的学生,请他(她)上黑板板演出来。再请一名用简便算法和学生黑板板演。

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评价:这两种算法哪一

种简便一些?为什么?

(3)师:比较刚才两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整数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五、回归整理,拓展应用:

我设计了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和教材94页第5题。

1、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

(1)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

(3)集体订正。

2、教材95页“自主练习”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简便计算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六、课堂总结:

我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0.98-0.22=0.76 (米) 0.76-0.1=0.66 (米) 0.98-(0.22+0.1) 0.98-0.22-0.1

=0.98-0.32 =0.76-0.1

=0.66(米) =0.66(米)

(2)“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0.81+0.16=0.97(米)

0.97-0.78=0.19 (米)

0.81+0.16-0.78

=0.97-0.78

=0.19(米)

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评价作用,从内容理解、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多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主要从学生的自学态度、自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更深入、更系统。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反馈中暴露出来的共同疑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点拨升华”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本课的主要活动:克隆牛“蓓蓓”身高情况记录,活动中主要采取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评价,比如教师在小组的数据记录表格中及时评出优良。两个练习都以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评价时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及小组长把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

行评价,督促学生课下积极预习,课上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外在的督促,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创设情景,根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难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三种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作出适当评论。)

教师板书:“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6分钟)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教师提出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学生把自己的解答板演到黑板上。组织学生评价:

(1)教师概括:这两种解答方法的意义不相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蓓蓓”满月时的体长,再出生时的体长。第

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从出生到百天时体长共增加了多少,再用百天时的体长减去增加的体长得到出生时的体长。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1: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2:没有小括号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要求学生先分步计算,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

3、出示例题:7.65+3.72+6.35+6.28.

(1)学生观察,你发现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简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65和6.35、3.72和6.28可以凑成整数。

(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有没用简便算法的学生,请他(她)上黑板板演出来。再请一名用简便算法和学生黑板板演。

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评价:这两种算法哪一

种简便一些?为什么?

(3)师:比较刚才两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整数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五、回归整理,拓展应用:

我设计了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和教材94页第5题。

1、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

(1)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

(3)集体订正。

2、教材95页“自主练习”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简便计算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六、课堂总结:

我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0.98-0.22=0.76 (米) 0.76-0.1=0.66 (米) 0.98-(0.22+0.1) 0.98-0.22-0.1

=0.98-0.32 =0.76-0.1

=0.66(米) =0.66(米)

(2)“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0.81+0.16=0.97(米)

0.97-0.78=0.19 (米)

0.81+0.16-0.78

=0.97-0.78

=0.19(米)

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评价作用,从内容理解、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多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主要从学生的自学态度、自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更深入、更系统。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反馈中暴露出来的共同疑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点拨升华”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本课的主要活动:克隆牛“蓓蓓”身高情况记录,活动中主要采取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评价,比如教师在小组的数据记录表格中及时评出优良。两个练习都以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评价时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及小组长把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

行评价,督促学生课下积极预习,课上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外在的督促,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相关内容

  •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 ...

  • 人教版四年级下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例3教案 执教人:四(4)班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3 [教材分析] 例3结合买书的情境提出问题,从而引入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找回多少钱"的问题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算法多样化.学生经历了 ...

  • 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 <歌手大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上的歌手大奖赛吗?请看大屏幕,CCTV 业余歌手大奖赛正在紧张激烈地进行. (出示两位选手的歌唱得分) 师:你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五号选手,专业得分8.55分,综合素质得分0.88分 ,总分9.43分. 生2 ...

  •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78页例题,课堂活动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获得新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学期教学计划
  •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教材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内容. 1.混合运算和应用题:这单元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它 ...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四(3)班和四(4)班。四(3)班现有43人,男女生比较平均,课堂纪律相对来说比较好。有十几个学生上课非常积极,每一个都会抢着回答,有个别学生还能说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思维能还是比较不错的。当然也有几个比较调皮的,特别陈越同学不仅上课不认真听,而且很会捣乱,时不时地会突然 ...

  • 第二学期四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一、学生情况简析。 本级部共有153学生,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个别学生基础知识差。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被动,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学习有困难,特别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存在问题。还有个别 ...

  • 2.8(1)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 2.8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掌握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训练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简便的解题方法. 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合理.灵活.迅速的运算能力. 4. 领会归纳.类比等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小数 ...

  • 冀教版小学数学目录
  • 小学数学1--12册课本内容目录 一年级上册 一.比较:(大小.轻重.高矮.长短,多少) 二.认识10以内的数: 三.认识物体:(立体图形) 四.合与分: 五.10以内的加法与减法: 六.分类: 七.认识11-20各数: 八.认识钟表:(整时,半时,大约几时(几时刚过.快几时了)) 九.20以内的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