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创设情景,根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难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三种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作出适当评论。)
教师板书:“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6分钟)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教师提出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学生把自己的解答板演到黑板上。组织学生评价:
(1)教师概括:这两种解答方法的意义不相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蓓蓓”满月时的体长,再出生时的体长。第
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从出生到百天时体长共增加了多少,再用百天时的体长减去增加的体长得到出生时的体长。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1: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2:没有小括号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要求学生先分步计算,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
3、出示例题:7.65+3.72+6.35+6.28.
(1)学生观察,你发现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简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65和6.35、3.72和6.28可以凑成整数。
(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有没用简便算法的学生,请他(她)上黑板板演出来。再请一名用简便算法和学生黑板板演。
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评价:这两种算法哪一
种简便一些?为什么?
(3)师:比较刚才两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整数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五、回归整理,拓展应用:
我设计了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和教材94页第5题。
1、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
(1)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
(3)集体订正。
2、教材95页“自主练习”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简便计算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六、课堂总结:
我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0.98-0.22=0.76 (米) 0.76-0.1=0.66 (米) 0.98-(0.22+0.1) 0.98-0.22-0.1
=0.98-0.32 =0.76-0.1
=0.66(米) =0.66(米)
(2)“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0.81+0.16=0.97(米)
0.97-0.78=0.19 (米)
0.81+0.16-0.78
=0.97-0.78
=0.19(米)
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评价作用,从内容理解、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多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主要从学生的自学态度、自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更深入、更系统。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反馈中暴露出来的共同疑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点拨升华”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本课的主要活动:克隆牛“蓓蓓”身高情况记录,活动中主要采取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评价,比如教师在小组的数据记录表格中及时评出优良。两个练习都以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评价时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及小组长把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
行评价,督促学生课下积极预习,课上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外在的督促,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
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创设情景,根据中的信息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尝试,探索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体会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联系。
3、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或自主探索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难点:体会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会运用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旧知,引入新课:
口算、说说下列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三种题目导入新课。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你认为整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和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之间有联系吗?有什么样的联系?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然后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教师作出适当评论。)
教师板书:“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6分钟)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解决第一个问题:“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教师提出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
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尝试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1、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请两名学生把自己的解答板演到黑板上。组织学生评价:
(1)教师概括:这两种解答方法的意义不相同,第一种解法是先求出“蓓蓓”满月时的体长,再出生时的体长。第
二种解法是先求出从出生到百天时体长共增加了多少,再用百天时的体长减去增加的体长得到出生时的体长。
(2)你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
学生1:有小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2:没有小括号就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2、教师出示第二个问题:“蓓蓓”百天时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1)要求学生先分步计算,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学生独立尝试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指名说算式,教师板书。
学生讨论交流。
最后师生归纳: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数的运算顺序完全相同。
3、出示例题:7.65+3.72+6.35+6.28.
(1)学生观察,你发现这道题有什么特点?可以简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7.65和6.35、3.72和6.28可以凑成整数。
(2)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如果发现有没用简便算法的学生,请他(她)上黑板板演出来。再请一名用简便算法和学生黑板板演。
待大部分学生完成后,组织学生评价:这两种算法哪一
种简便一些?为什么?
(3)师:比较刚才两个同学的计算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整数加减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减法。
五、回归整理,拓展应用:
我设计了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和教材94页第5题。
1、教材94页“自主练习”第1题。
(1)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
(2)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
(3)集体订正。
2、教材95页“自主练习”第5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订正,说说你是怎样简便计算的,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六、课堂总结:
我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进行总结,然后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1)“蓓蓓”出生时的体长是多少?
0.98-0.22=0.76 (米) 0.76-0.1=0.66 (米) 0.98-(0.22+0.1) 0.98-0.22-0.1
=0.98-0.32 =0.76-0.1
=0.66(米) =0.66(米)
(2)“蓓蓓”百天时的身高比出生时增加了多少米?
0.81+0.16=0.97(米)
0.97-0.78=0.19 (米)
0.81+0.16-0.78
=0.97-0.78
=0.19(米)
教学反思: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评价作用,从内容理解、学习方法、学习感受多方面进行自评和互评。教师则主要从学生的自学态度、自学方法等方面予以评价。通过师生评价,使学生对主题内容理解更深入、更系统。同时,教师针对学生交流反馈中暴露出来的共同疑惑,进行有效整合,通过“点拨升华”过程的教学,使学生的认识和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本课的主要活动:克隆牛“蓓蓓”身高情况记录,活动中主要采取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活动中,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评价,比如教师在小组的数据记录表格中及时评出优良。两个练习都以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注重知识的活学活用,教师评价时以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参与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评价,采取学生自评的方式及小组长把本节课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进
行评价,督促学生课下积极预习,课上积极回答问题,通过外在的督促,引发内在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