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课时作业

课时作业(九)

[基础演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蟹螯(xiè áo) 跬步(ɡuǐ) ...

其曲中规(qǔ)

B .槁暴(ɡǎo pù) 须臾(yú) ...

假舆马者(yú) 跂而望矣(qì) ..

C .骐骥(qí jì) 驽马(nón ɡ) ...

锲而不舍(qì) 金石可镂(lòu) ..

D .参省(cān xǐnɡ) 磨砺(lì) ...

假舆马者(jià) 木直中绳(zhòn ɡ) ..

[解析] A .硅步(kuǐ) 其曲中规(qū) C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D .假舆马者(jiǎ) .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筋骨之强 蟹六跪而二螯 ...

B .金就砺则利 下饮黄泉 ...

C. 以为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D .声非加疾也 蚓无爪牙之利 ...

[解析] A .跪(古) 蟹脚(今) 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B. 金(古) 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 黄金;黄泉(古) 地下的泉水(今)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C. 以为(古) 以(之) 为,把(它) 做成(今) 认为;寄托(古) 安身,托身(今) 付托,寄寓。D. 疾(古) 强,文中指声音宏大(今) 疾病,痛苦,急速,猛烈;爪牙(古) 爪子和牙齿(今) 坏人的党羽,帮凶。

[答案] A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以为轮,其曲中规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吾尝跂而望矣 C .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

.“”通“煣”,使弯曲;B. “知”通“智”;

C. “生”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④佛印绝类弥勒。 .

B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 .例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D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①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

③不知老之将至。 .

④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 .

[解析] A 项例句“绝”意为“横渡”,A 项①中“绝”意为“断”,②意为“与世隔绝”,③意为“断”,④意为“极,很”;B 项例句“假”意为“借助”,④与之同,①中“假”意为“借”,②中“假”意为“宽容,原谅”,③意为“假装”;C 项例句中“就”意为“靠近”,①与之相同,②“就”意为“成”,③句“就”意为“顺”,④“就”意为“到任”;D 项例句“知”是“智”的通假字,④与之相同,①③中的“知”意为“知道”,②中“知”意为“了解”。

[答案] A

5.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 ②用心一也 ③不能十步 ④驽马十驾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一跃”中意思是“跳一下”而②中“一”作形容词,意为“专一”。③走十步距离④拉车走十天。

[答案] C

6.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 ④木直中绳,.

7.“而”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十多次,下面对各句中“而”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

吾尝终日而思矣。(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 .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如果,表假设的连词) .

蟹六跪而二螯。(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的连词)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

[解析] D 项“而致千里”中“而”是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8.下面“于”字用法和意义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

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 .善假于物也 .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 .寡人之于国也 .

[解析] C 和例句都是介词,表示比较。A. 介词,从;B. 介词,向;D. 介词,对于。

[答案] C

9.下面“者”字用法和意义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

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 .陈胜者,阳城人也 .

D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解析] A 和例句都是代词,“的原因”。B. 代词,“的人”;

C. 代词,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D. 代词,“的事情”。

[答案] A

10.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⑤兰槐之根是为芷 ⑥白沙..

在涅,与之俱黑 .

A .①②③//⑤//④⑥ B .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②③⑤//④⑥ D .①⑥//②③//④//⑤

[解析] 结构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B .而闻者彰 彰:清楚 .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少许,少量,少部分 ..

D .而绝江河 绝:横渡 .

[解析] “须臾”意思是“一会儿”。

[答案] C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河东⎪则移其民于.A.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之,而寒于水⎪冰,水为.B. ⎨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行无过矣⎪知明而.C. ⎨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析] A 项分别为“到”/比,B 项分别为“凝结”/因为,C 项“而”分别表递进/表修饰,D 项两个“焉”均为兼词。

[答案] D

1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是亦走也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C 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臵句,A 项为状语后臵句,B 项为判断句,D 项为宾语前臵句。

[答案] C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

项是( )

⎧足也⎪非利.⎨ ⎪⎩金就砺则利.

⎧而行无过矣⎪则知明.⎨ ⎪自得⎩积善成德,而神明.

A .两个“利”字相同,两个“明”字也相同

B .两个“利”字相同,两个“明”字不同

C .两个“利”字不同,两个“明”字相同

D .两个“利”字不同,两个“明”字也不同

[解析] “利”分别为“使„„快”和“锋利”;“明”分别为“明达”和“智慧”。

[答案] D

15.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词是“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2)关键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臵句,“„„,用心一也”是判断句。

[答案] (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涓涓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呀。

16.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5)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6)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

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

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

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④,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⑤。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 :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④柱:折断的意思。⑤醯(xī)酸而蚋(ruì) 聚焉:意思是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醯,醋;蚋,蚊类小虫。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巢非不完也 完:完美 .

B .而临百仞之渊 临:面对 .

C .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

D .必象其德 象:象征 .

[解析] D 项,“象”的意思是“符合,依随”。

[答案] D

2.下列能分别体现“要注重环境的影响”和“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的一组是( )

A .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②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B .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②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C .①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 ②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D .①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②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解析] A 项,第②句不能体现“要注重自身的修养”;C 项中第①句以及D 项中第①句不能体现“要注重环境的影响”。

[答案] B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C .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

D .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解析] C 项,“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答案] 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

(2)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它拾取羽毛做巢,又用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密密编织,而系托在芦苇的穗上,大风一至,芦苇的穗被风吹折,卵都摔破,小鸟也都死了。这并非蒙鸠的巢筑得不坚固,而是它所系的芦苇的穗使它这样。西方有种小草,名叫射干,茎长不过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仞深渊,(看来高出一般林木) 。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草生在麻地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香芷,假若兰芷浸在臭泔水里,无论是有地位的君子,还是平民,一定会弃而远之,不肯佩带。这不是兰芷的本质不美,而是所浸渍的臭泔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

事物聚集成类,一定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符合他的品德行为。肉腐烂了,一定出虫;鱼枯干了,一定生蛀虫。松懈不谨慎,忘记自己应守的规范,灾祸就发生了。物太刚强,则自取摧折;物太柔弱,则自取束缚。邪秽在身,必将为怨怒所结。把木柴同样放臵,火总是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地方,水总是向潮湿处流。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群聚在一起,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所以箭靶的靶心张设,弓矢就会随之而射到上面;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醋味变酸了,蚊类小虫就会争着聚集到里面。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侮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

5.“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鼓励“劝学”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微博的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只要能围绕“劝学”这一中心,用劝导性的语句,符合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即可。

[答案]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美好时光,与知识偕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

对显示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鼠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键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别人盯着你看,证明你在被关心。

被别人攥在手心,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常常被人敲打,才能时时保持警觉。

[写作借鉴]

角度1:语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运用方向] “持之以恒”“优势与劣势”等。

角度2:思想

荀子的学习观: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认为“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有一个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荀子认为学习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

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

[运用方向] “学与思”“知与行”“说与做”“谈恒心”“借是一种智慧”等。

[运用示例](对应角度2)

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为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节选自《成功需要“借”》)

[美文欣赏]

人的需要模式

——荀子的一种解读

王杰

“需要”一词是现代词汇,在中国古代,与“需要”对应的词是“欲”或“利”。在中国早期思想史中,对人的“需要”问题做出全面探讨和系统阐释的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在承认“人生而有欲”的前提下,认为人的欲望在其展示过程中表现为人的各种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因而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不一样,概括说来,荀子关于人的需要学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人的本能需要。荀子把这种需要视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要求,他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是人人具有的生理本能,并且目之辨黑白美丑,鼻之辨芬芳腥臊,耳之辨音声清浊,口之辨酸咸甘苦以及骨体肤理之辨寒暑疾痒等都是人本能的不同表现,对于人的这种最基本的需要,社会必须首先予以满足,谁也不能泯除剥夺人的正常需要。荀子针对早期许多思想家提倡的“无欲”、“去欲”、“寡欲”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重要的在于导欲、节欲,而不在无欲、去欲,荀子甚至认为有些政策的制定和设计,正是以人的“多欲”本能为前提的。总之,荀子不否认人有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权利,但他强调指出,满足的方式必须严格限定在“礼义”规范制度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欲望不能随意发泄,而要有一定的“度量界限”,符合一定的礼义规范,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层次是人的享乐需要。在荀子看来,享乐需要虽比人的本能需要在境界上高一层次,但仍没有脱离本能需要的领域,所谓享乐主要是指物质方面的享乐。他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

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饮食甚厚,声乐甚大,台榭甚高,园囿甚广”,因此,荀子的享乐需要侧重于目好美色,耳好乐章,口好佳味,心好利益,骨体肤理好愉怡等方面。这两个层次的“需要”,可称之为人的“自然需要”或“物质需要”。

人的自然需要都是天赋之禀性,是无法遏制的本能冲动,在此种意义上,人的这种需要与较高级动物的需要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性区别,荀子虽主张人们应满足这种自然需要,但他反对人们一味去追求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还产生了一种对动物说来不存在的需要,就是说,“人除了有‘肉体’的需要外,也还存在着‘精神’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就其本质而言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第三层次是人的政治权力需要。荀子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臣使诸侯,一天下”。希望成为天子,臣使诸侯,称霸天下,是人人都有的愿望,但此愿望并非人人都能得到。荀子认为,一般人只能达到物质满足的程度,而精神的需要和满足只有圣王君子才能做到,君王都希冀能把国家治理好,最终实现自己政治上的目的,这就是他所谓的“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的含义。

第四层次是人的道德完善需要。这在荀子人的需要层次上位于最高层,也是荀子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荀子通篇都在教导人们要加强道德品性方面的主观修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在荀子看来,这一修习砥砺过程就是道德境界不断完善、不断实现的过程。

荀子树立的理想道德人格是“禹”,禹所达到的境界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荀子认为,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成为圣人,但人人每时每刻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

这两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可以称之为人的“道德需要”或“精神需要”。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总体上没有超越孔孟思想的范围,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崇义贬利倾向。

他认为,“利”是包融于“义”之内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舍利取义,义与利相比更为重要,换言之,道德生活要高于物质生活。荀子把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斥之为“小人”,于是在荀子思想中出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矛盾,无形中,荀子把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对立了起来,可以说,苟子最终没有完全摆脱儒家崇义贬利思维模式的影响。

[赏析] 本文从“需要”这一现代社会学研究角度入手,厘清了荀子庞杂思想体系的基本脉络,为我们从一个较高的高度来认识这位思想巨人提供了另外一个平台。文章分析了荀子思想中的四种需要,归结为两个大类,即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最后,作者高屋建瓴地指明了“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总体上没有超越孔孟思想的范围,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崇义贬利倾向”。

[课后答案]

第一题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对于这一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二题

[答案] 这篇课文大约用了20个比喻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这五个比喻分为两层,这两层非平行并列,而是延伸拓展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论证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论述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这五个比喻句可分为两层:一层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另一层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两层互相补充说明。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心。这十个比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积少成多,才能见识广博。第二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贵在坚持,才能学有所成。第三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用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这三层之间为并列关系。

第三题

[答案] 1. “有”读yòu ,通“又”。“暴”读pù,晒。

2.“

轮等物。 ”读róu ,通“煣”,使弯曲。文中指使木弯曲以造车

3.“中”读zhòn ɡ,符合、合乎。

4.“参”读cān,验、检查。

5.“知”读zhì,智慧。

6.“跂”读qì,提起脚后跟。

7.“生”读xìn ɡ,通“性”,资质、禀赋。

第四题

[答案] 荀子的观点不过时,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意义。 荀子认为学习贵在知识的积累,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要专心致志等等,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必备的且又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荀子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注重学习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性,不但要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体现了荀子的另一种学习观,即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这种看法和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谋而合,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性的熏染、品格的提升。

课时作业(九)

[基础演练]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

A .蟹螯(xiè áo) 跬步(ɡuǐ) ...

其曲中规(qǔ)

B .槁暴(ɡǎo pù) 须臾(yú) ...

假舆马者(yú) 跂而望矣(qì) ..

C .骐骥(qí jì) 驽马(nón ɡ) ...

锲而不舍(qì) 金石可镂(lòu) ..

D .参省(cān xǐnɡ) 磨砺(lì) ...

假舆马者(jià) 木直中绳(zhòn ɡ) ..

[解析] A .硅步(kuǐ) 其曲中规(qū) C .驽马(nú) 锲而不舍....(qiè) D .假舆马者(jiǎ) .

[答案] B

2.下列加点的词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筋骨之强 蟹六跪而二螯 ...

B .金就砺则利 下饮黄泉 ...

C. 以为轮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D .声非加疾也 蚓无爪牙之利 ...

[解析] A .跪(古) 蟹脚(今) 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B. 金(古) 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 黄金;黄泉(古) 地下的泉水(今) 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C. 以为(古) 以(之) 为,把(它) 做成(今) 认为;寄托(古) 安身,托身(今) 付托,寄寓。D. 疾(古) 强,文中指声音宏大(今) 疾病,痛苦,急速,猛烈;爪牙(古) 爪子和牙齿(今) 坏人的党羽,帮凶。

[答案] A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以为轮,其曲中规 B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 .吾尝跂而望矣 C .君子生非异也

[解析] A

.“”通“煣”,使弯曲;B. “知”通“智”;

C. “生”通“性”,资质、禀赋。

[答案] 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 .例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①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③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④佛印绝类弥勒。 .

B .例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

③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 .例句: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

①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②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

D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①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 .

③不知老之将至。 .

④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也?” .

[解析] A 项例句“绝”意为“横渡”,A 项①中“绝”意为“断”,②意为“与世隔绝”,③意为“断”,④意为“极,很”;B 项例句“假”意为“借助”,④与之同,①中“假”意为“借”,②中“假”意为“宽容,原谅”,③意为“假装”;C 项例句中“就”意为“靠近”,①与之相同,②“就”意为“成”,③句“就”意为“顺”,④“就”意为“到任”;D 项例句“知”是“智”的通假字,④与之相同,①③中的“知”意为“知道”,②中“知”意为“了解”。

[答案] A

5.选出对下面句中“十”“一”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①骐骥一跃 ②用心一也 ③不能十步 ④驽马十驾 ....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 “一跃”中意思是“跳一下”而②中“一”作形容词,意为“专一”。③走十步距离④拉车走十天。

[答案] C

6.加点词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假舟楫..

者,非能水也 ④木直中绳,.

7.“而”字在课文中出现了十多次,下面对各句中“而”字的解释不恰当的一组是( )

A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且,表递进的连词) .

吾尝终日而思矣。(地,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的连词) .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如果,表假设的连词) .

蟹六跪而二螯。(并且,表并列的连词) .

C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却,表转折的连词)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

D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于是,表承接的连词) .

[解析] D 项“而致千里”中“而”是连词,表转折。

[答案] D

8.下面“于”字用法和意义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一.

相同的一项是( )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 .善假于物也 .

C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D .寡人之于国也 .

[解析] C 和例句都是介词,表示比较。A. 介词,从;B. 介词,向;D. 介词,对于。

[答案] C

9.下面“者”字用法和意义与“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

然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B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 .陈胜者,阳城人也 .

D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解析] A 和例句都是代词,“的原因”。B. 代词,“的人”;

C. 代词,用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D. 代词,“的事情”。

[答案] A

10.下面“之”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④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⑤兰槐之根是为芷 ⑥白沙..

在涅,与之俱黑 .

A .①②③//⑤//④⑥ B .①⑤//②③④//⑥

C .①//②③⑤//④⑥ D .①⑥//②③//④//⑤

[解析] 结构助词,定语后臵的标志//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答案] C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1~15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声非加疾也 疾:强,这里指声音宏大 .

B .而闻者彰 彰:清楚 .

C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须臾:少许,少量,少部分 ..

D .而绝江河 绝:横渡 .

[解析] “须臾”意思是“一会儿”。

[答案] C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

⎧河东⎪则移其民于.A. ⎨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之,而寒于水⎪冰,水为.B. ⎨ ⎪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行无过矣⎪知明而.C. ⎨ ⎪弃甲曳兵而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解析] A 项分别为“到”/比,B 项分别为“凝结”/因为,C 项“而”分别表递进/表修饰,D 项两个“焉”均为兼词。

[答案] D

1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 .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 .是亦走也 D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解析] C 项与例句均为定语后臵句,A 项为状语后臵句,B 项为判断句,D 项为宾语前臵句。

[答案] C

14.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

项是( )

⎧足也⎪非利.⎨ ⎪⎩金就砺则利.

⎧而行无过矣⎪则知明.⎨ ⎪自得⎩积善成德,而神明.

A .两个“利”字相同,两个“明”字也相同

B .两个“利”字相同,两个“明”字不同

C .两个“利”字不同,两个“明”字相同

D .两个“利”字不同,两个“明”字也不同

[解析] “利”分别为“使„„快”和“锋利”;“明”分别为“明达”和“智慧”。

[答案] D

15.将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词是“无以”,相当于“没有用来„„的(办法) ”。(2)关键点:“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臵句,“„„,用心一也”是判断句。

[答案] (1)所以,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外的地方;不积累涓涓细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呀。

16.名句默写。

(1)青,取之于蓝,_____________;冰,水为之,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金就砺则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舟楫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积土成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锲而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而青于蓝 而寒于水

(2)故木受绳则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非能水也 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4)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 而神明自得 圣心备焉

(5)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

(6)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劝学(节选)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②,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

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

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③,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

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④,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⑤。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荀子·劝学》)

注:①蒙鸠:即鹪鹩,一种善于筑巢的小鸟。②苇苕(tiáo) :芦苇的穗。③潃(xiǔ):臭泔水。④柱:折断的意思。⑤醯(xī)酸而蚋(ruì) 聚焉:意思是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醯,醋;蚋,蚊类小虫。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巢非不完也 完:完美 .

B .而临百仞之渊 临:面对 .

C .所渐者然也 渐:浸渍 .

D .必象其德 象:象征 .

[解析] D 项,“象”的意思是“符合,依随”。

[答案] D

2.下列能分别体现“要注重环境的影响”和“要注重自身的修养”的一组是( )

A .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 ②物类之起,必有所始

B .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②肉腐出虫,鱼枯生蠹

C .①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 ②邪秽在身,怨之所构

D .①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②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

[解析] A 项,第②句不能体现“要注重自身的修养”;C 项中第①句以及D 项中第①句不能体现“要注重环境的影响”。

[答案] B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蒙鸠”系巢于芦苇之上,风至苇折卵破子死的比喻,说明人应该注意立身的方式。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组比喻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环境的重要。

C .作者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寓于浅显的比喻之中,“醯酸而蚋聚”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

D .作者用“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来比喻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

[解析] C 项,“醯酸而蚋聚”不是比喻“人要善于选择良好的环境”,而是用来说明“要注重自身的修养”。

[答案] C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

(2)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

[参考译文]

南方有一种小鸟,名叫蒙鸠。它拾取羽毛做巢,又用鸟兽毛羽及草木细纤维密密编织,而系托在芦苇的穗上,大风一至,芦苇的穗被风吹折,卵都摔破,小鸟也都死了。这并非蒙鸠的巢筑得不坚固,而是它所系的芦苇的穗使它这样。西方有种小草,名叫射干,茎长不过四寸,生于高山之上,面临百仞深渊,(看来高出一般林木) 。不是射干的茎能长得很高,是茎所生长的地方使它这样高。蓬草生在麻地中,不用扶持,也能挺直;洁白的沙子混在黑泥里,也会跟它一起变黑。兰槐的根是香芷,假若兰芷浸在臭泔水里,无论是有地位的君子,还是平民,一定会弃而远之,不肯佩带。这不是兰芷的本质不美,而是所浸渍的臭泔水使它这样。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游必须接近品德兼优的人,用来防止沾染邪恶的东西以接近正确的思想。

事物聚集成类,一定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一定符合他的品德行为。肉腐烂了,一定出虫;鱼枯干了,一定生蛀虫。松懈不谨慎,忘记自己应守的规范,灾祸就发生了。物太刚强,则自取摧折;物太柔弱,则自取束缚。邪秽在身,必将为怨怒所结。把木柴同样放臵,火总是向干燥处烧。一样平的地方,水总是向潮湿处流。同类的草木生长在一起,同类的禽兽群聚在一起,世间万物大都各从其类。所以箭靶的靶心张设,弓矢就会随之而射到上面;林木已经茂盛,斧斤就会随之而来砍伐;树木已经成荫,鸟雀就会群栖在上面;醋味变酸了,蚊类小虫就会争着聚集到里面。所以言语有时会招来祸患,行为有时会招致侮辱,君子要慎重选择立身行事之道啊!

5.“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抒发感慨,还可以迅速更新信息,实现即时分享。请以鼓励“劝学”为主旨,写一条“微博”发给你的朋友。要求主旨鲜明,句式整齐,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微博的内容和形式比较自由,只要能围绕“劝学”这一中心,用劝导性的语句,符合修辞手法和字数的要求即可。

[答案]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住美好时光,与知识偕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针对显示器、鼠标、键盘的话,从积极的角度各写一句话进行劝说。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

某君出差在外,家里的电脑满腹牢骚。首先叹息的是显示器:“哎,瞧我多可怜,天天被那个人盯着看。”鼠标一听不乐意了,说:“看算什么?我还天天被人攥在手里挪来挪去呢!”键盘接过话茬,委屈地说:“他天天都打我。”„„

对显示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鼠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键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别人盯着你看,证明你在被关心。

被别人攥在手心,何尝不是一种温暖。

常常被人敲打,才能时时保持警觉。

[写作借鉴]

角度1:语言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运用方向] “持之以恒”“优势与劣势”等。

角度2:思想

荀子的学习观:荀子认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

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明,“知明而行无过矣”。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认为“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有一个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

荀子认为学习要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

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已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

[运用方向] “学与思”“知与行”“说与做”“谈恒心”“借是一种智慧”等。

[运用示例](对应角度2)

荀子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丽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白云借助蓝天,实现了自己追风的梦想;蓝天借助白云,成就了自己的广阔。小溪借助海洋,完成了自己成为浪花的理想;海洋借助小溪,成就了自己的浩瀚无边„„

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借”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让成功更加灿烂!(节选自《成功需要“借”》)

[美文欣赏]

人的需要模式

——荀子的一种解读

王杰

“需要”一词是现代词汇,在中国古代,与“需要”对应的词是“欲”或“利”。在中国早期思想史中,对人的“需要”问题做出全面探讨和系统阐释的是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中国早期思想文化的集大成者荀子。

荀子在承认“人生而有欲”的前提下,认为人的欲望在其展示过程中表现为人的各种不同的需要,需要有高低层次之分,因而它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就不一样,概括说来,荀子关于人的需要学说,可概括为以下四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人的本能需要。荀子把这种需要视为人的最基本的生理要求,他说:“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是人人具有的生理本能,并且目之辨黑白美丑,鼻之辨芬芳腥臊,耳之辨音声清浊,口之辨酸咸甘苦以及骨体肤理之辨寒暑疾痒等都是人本能的不同表现,对于人的这种最基本的需要,社会必须首先予以满足,谁也不能泯除剥夺人的正常需要。荀子针对早期许多思想家提倡的“无欲”、“去欲”、“寡欲”的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重要的在于导欲、节欲,而不在无欲、去欲,荀子甚至认为有些政策的制定和设计,正是以人的“多欲”本能为前提的。总之,荀子不否认人有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权利,但他强调指出,满足的方式必须严格限定在“礼义”规范制度的范围内,也就是说,人的需要欲望不能随意发泄,而要有一定的“度量界限”,符合一定的礼义规范,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二层次是人的享乐需要。在荀子看来,享乐需要虽比人的本能需要在境界上高一层次,但仍没有脱离本能需要的领域,所谓享乐主要是指物质方面的享乐。他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

们已不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而是“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温饱问题解决以后,人们对衣食住行有了更高的要求,“重色而衣之,重味而食之,重财物而制之,合天下而君之,饮食甚厚,声乐甚大,台榭甚高,园囿甚广”,因此,荀子的享乐需要侧重于目好美色,耳好乐章,口好佳味,心好利益,骨体肤理好愉怡等方面。这两个层次的“需要”,可称之为人的“自然需要”或“物质需要”。

人的自然需要都是天赋之禀性,是无法遏制的本能冲动,在此种意义上,人的这种需要与较高级动物的需要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性区别,荀子虽主张人们应满足这种自然需要,但他反对人们一味去追求它。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还产生了一种对动物说来不存在的需要,就是说,“人除了有‘肉体’的需要外,也还存在着‘精神’的需要„„,”而这种“需要”就其本质而言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第三层次是人的政治权力需要。荀子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臣使诸侯,一天下”。希望成为天子,臣使诸侯,称霸天下,是人人都有的愿望,但此愿望并非人人都能得到。荀子认为,一般人只能达到物质满足的程度,而精神的需要和满足只有圣王君子才能做到,君王都希冀能把国家治理好,最终实现自己政治上的目的,这就是他所谓的“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的含义。

第四层次是人的道德完善需要。这在荀子人的需要层次上位于最高层,也是荀子努力追求的理想境界。荀子通篇都在教导人们要加强道德品性方面的主观修养,努力培养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在荀子看来,这一修习砥砺过程就是道德境界不断完善、不断实现的过程。

荀子树立的理想道德人格是“禹”,禹所达到的境界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荀子认为,人或许一辈子都不会成为圣人,但人人每时每刻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

这两个层次的“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可以称之为人的“道德需要”或“精神需要”。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总体上没有超越孔孟思想的范围,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崇义贬利倾向。

他认为,“利”是包融于“义”之内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舍利取义,义与利相比更为重要,换言之,道德生活要高于物质生活。荀子把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斥之为“小人”,于是在荀子思想中出现了一个不可调和的二律背反矛盾,无形中,荀子把人的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对立了起来,可以说,苟子最终没有完全摆脱儒家崇义贬利思维模式的影响。

[赏析] 本文从“需要”这一现代社会学研究角度入手,厘清了荀子庞杂思想体系的基本脉络,为我们从一个较高的高度来认识这位思想巨人提供了另外一个平台。文章分析了荀子思想中的四种需要,归结为两个大类,即人的物质需要和人的精神需要,最后,作者高屋建瓴地指明了“荀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总体上没有超越孔孟思想的范围,其理论带有明显的崇义贬利倾向”。

[课后答案]

第一题

[答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对于这一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二题

[答案] 这篇课文大约用了20个比喻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提高自己、改变自己。这五个比喻分为两层,这两层非平行并列,而是延伸拓展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两个比喻,论证了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

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论述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第三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不足。这五个比喻句可分为两层:一层是“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另一层是“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两层互相补充说明。 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即积累、坚持、专心。这十个比喻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积少成多,才能见识广博。第二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贵在坚持,才能学有所成。第三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正反对照论述学习要用心专一,才能学有所成。这三层之间为并列关系。

第三题

[答案] 1. “有”读yòu ,通“又”。“暴”读pù,晒。

2.“

轮等物。 ”读róu ,通“煣”,使弯曲。文中指使木弯曲以造车

3.“中”读zhòn ɡ,符合、合乎。

4.“参”读cān,验、检查。

5.“知”读zhì,智慧。

6.“跂”读qì,提起脚后跟。

7.“生”读xìn ɡ,通“性”,资质、禀赋。

第四题

[答案] 荀子的观点不过时,即使在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意义。 荀子认为学习贵在知识的积累,学习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学习要专心致志等等,对于今天的学习者来说,又何尝不是必备的且又难能可贵的一种精神、一种品格?荀子是一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既注重学习的外在环境和条件,也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性,不但要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体现了荀子的另一种学习观,即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这种看法和我们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谋而合,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一种人性的熏染、品格的提升。


相关内容

  • 高一历史教学计划
  •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刘红仙 一.学情分析: 今学期我安排教高一(9).(10).(11).(12)班,这四个班是理科班,理科班学生特点是擅长理科,文科较弱,大约看过这四个班的分班历史成绩,成绩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但比上学期刚进入高中校园有所进步.因为初中新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学 ...

  • 第1课时集合的含义及其表示
  • 如何上好新生的高中数学开堂第一课 高中,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块跳板,高中生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升入高中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才欲,一方面对高中教师怀有陌生感.敬畏感和期待感,另一方面对高中数学又一无所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给学生准备一堂高质量的数学 ...

  •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人教B版数学必修二课时作业:第1章 1.2.2 第1课时]
  • 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 第1课时 平行直线 课时目标 理解平面的基本性质及等角定理,并能应用它们进行有关的证明.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直线,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________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2.基本性质4:___________ ...

  • 苏教版必修4课时作业1.2.1(一)
  • §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一) 课时目标 1.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正弦.余弦.正切) 定义.2. 熟记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在各象限的符号.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设角α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为(x ,y ) ,它与原点的距离为r ,则sin α=___ ...

  • 高一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鲁科版)
  • <高中化学必修1>课程纲要(鲁科版)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必修 教学材料: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课程名称:高中化学必修1 授课时间:27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第一学期) 授课教师: 模块课程目标 1. 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历史,掌握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学会对物质分类,认识胶体 ...

  • 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教学计划
  •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本学年工作计划为指导,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高中新课程实施为中心,转化教学理念,苦练教学内功,优化教学手段,探索实践语文教学的新方法,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自身的思 ...

  • 2011年全国检察机关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网络培训教学计划
  • 2011年全国检察机关晋升高级检察官资格 网络培训教学计划 一.培训对象 各级人民检察院近两年拟由一级检察官晋升四级高级检察官的检察人员. 二.培训目标 高级检察官是检察官队伍的中坚与骨干,应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晋高网络培训旨在帮助参训人员更新知识.拓展视野,具备履行高级检察官职务应有的政治素质.职 ...

  • 高一物理必修2进度表及教学计划
  •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物理必修2教学计划 一.基本情况分析 ⒈对学生基本情况情况分析 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仅仅只接触了物理必修一的知识与物理思想,对学习物理的认知还不够.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以普通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完成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提高学 ...

  • 中小学校长远程培训实施方案
  • 按照<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xx--2010全国教育干部培训规划>和<黑龙江省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地区教育局决定继续开展第三期中小学校长.学校中层干部远程培训工作,为保证远程培训工作顺利进行,特制订本方案. 一.培训目标 ...

  • 师说(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 教学目标 : 1.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