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

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

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2

三、教学过程

(一)题解

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引)。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动机

见课文的“鉴赏提示”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尚恨有阙失。

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议论为主) 第一小层(第2段):辩“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驳斥理由: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4、贼语以国亡主灭

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第二小层(第3段):辨“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驳斥的理由:1、

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

第二小层(第3段),辩睢阳之陷落不是他个人的过失。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斋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小人之好议论”以下五句,承上启下。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提示并证明了,城失沦人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在铁的事实面前,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丑恶行径的实质:“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第三部分(第4、5段),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写。(叙事为主)

第一小层(第4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写南霁云乞援于贺兰进明,极为精彩。经作者精心剪裁,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如南霁云如何突出睢阳重围,后又如何进入等,全被略去,只围绕设宴一事选取了一些相关的细节,如贺兰进明之卑劣用心,南霁云之慷慨陈词,抽刀自断一指,一座人之感激泣下,以及出城后之一箭射浮图等,予以浓墨重彩的描绘,于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最后写张巡与南霁云的一番对话,亦极富有表现力,尤其是“云笑曰”三个字,既呼应上文,展现了南霁云的曲曲心事,又显示了他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神情意态。

第二小层(第五段),主要补叙了张巡的几件轶事和许远、于嵩的情况。张巡读书之多、记忆力之惊人,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的神态,乃至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巡怒,须髯辄张”等。对许远的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使张巡聪颖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形象须眉毕现,丰富、饱满,充实而有光辉。另外还补叙了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等,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

《张中丞传后叙》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把握本文说理时摆事实、讲道理、作类比、作对比等论证技巧

2、把握本文议论、抒情、描写、记叙熔于一炉的表达方式

3、把握塑造人物形象时细节描写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把握文章丰富的论证技巧、多样的表达方式及精妙的细节描写的作用,感受张巡、许远等的爱国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张巡、许远等忠义之士宁死不屈的爱国气节,体会作者韩愈强烈的褒贬情感

2、讨论忠君爱国在今日的意义

二、课时安排:2

三、教学过程

(一)题解

1、张中丞,即张巡即张巡(709—757),邓州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唐玄宗开元末进士,由太子通事舍人出任清河县令,调真源县令。安史乱起,张巡在雍丘一带起兵抗击,后与许远同守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肃宗至德二载(757)城破被俘,与部将三十六人同时殉难。后被朝廷追封为御使中丞。

2、介绍书序:古代序文中,除了赠序之外,另一类就是书序(又称叙、引)。书序或由作者自己撰写,或出自他人之手,一般讲述书籍写作的缘由和经过,或对书籍内容加以评论。唐宋八大家撰写这类文章时,往往会以书籍本身作为引子,生发出对时政、历史、文学等的看法。书序的写作手法,或侧重于议论,或侧重于叙述,形式上较少束缚,作者表达思想获得了相当的自由度。后叙除具备序的功用外,还可对著作进行补充、批语或反驳,一般放在书后。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动机

1、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南南阳(今孟州)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著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动机

见课文的“鉴赏提示”

(三)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是引子,借评论李翰的《张巡传》,交代了本文写作的缘起:尚恨有阙失。

第二部分(第2、3段),为许远辩诬,展示许远宽厚磊落的人格品性。(议论为主) 第一小层(第2段):辩“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驳斥理由:1、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

2、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

3、外无蚍蜉蚁子之援

4、贼语以国亡主灭

结论: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

第二小层(第3段):辨“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驳斥的理由:1、

作者先摆出了大敌当前,许远一心抗战,毫无个人私念的忠贞大度行为,即“开门纳巡,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中间又假设同意诬者所言,而提出有力的反诘:“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后则指明当时的客观情境是人皆知已临死境(“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许远已是抱定必死的决心了。从这样三个层次反复论证,彰显了许远忠勇坦荡、为国尽职的襟怀品行,也无可辩驳地澄清了许远“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的事实。

第二小层(第3段),辩睢阳之陷落不是他个人的过失。

作者先以“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斋绝之,其绝必有处”两个比喻,论证了睢阳之陷落,许远不当独任其责。“小人之好议论”以下五句,承上启下。后又从张巡、许远“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和当时一部分朝廷官员中“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的情况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充分提示并证明了,城失沦人敌手,是必然的后果,守城的烈士没有责任。相反,倒是那些按兵不动的懦夫奸臣,难道他们能够逃脱罪责吗?张巡、许远他们虽然战败了,却“守一城捍天下”,阻遏敌势,蔽遮江淮,是捍卫大唐统一的真正英雄。在铁的事实面前,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丑恶行径的实质:“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第三部分(第4、5段),展开对英雄人物南霁云和张巡的轶事的描写。(叙事为主)

第一小层(第4段)写南霁云乞师和就义。

写南霁云乞援于贺兰进明,极为精彩。经作者精心剪裁,一些不必要的过程,如南霁云如何突出睢阳重围,后又如何进入等,全被略去,只围绕设宴一事选取了一些相关的细节,如贺兰进明之卑劣用心,南霁云之慷慨陈词,抽刀自断一指,一座人之感激泣下,以及出城后之一箭射浮图等,予以浓墨重彩的描绘,于是一个生龙活虎般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光彩照人,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最后写张巡与南霁云的一番对话,亦极富有表现力,尤其是“云笑曰”三个字,既呼应上文,展现了南霁云的曲曲心事,又显示了他坚强无畏、视死如归的神情意态。

第二小层(第五段),主要补叙了张巡的几件轶事和许远、于嵩的情况。张巡读书之多、记忆力之惊人,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的神态,乃至他的一些外貌特征,如“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巡怒,须髯辄张”等。对许远的生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使张巡聪颖博学,才思过人,爱憎分明的形象须眉毕现,丰富、饱满,充实而有光辉。另外还补叙了许远的性格、外貌、出生年月等,以及于嵩的有关轶事。


相关内容

  • 五人墓碑记教案
  • (一) 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二) 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三) 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二. 难点.重点分析 (一) 作者构思这篇墓碑记的出发点是什么? (二) 本文与其它墓碑 ...

  • 五人墓碑记教案2
  • 石榴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编号:09 课题:<五人墓碑记> 设计者: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及文章的主题. (2)积累文言字.词.句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 现象. (3)学习本文叙议结合及巧用对比的写法,体味本文组织严谨. ...

  • 26强项令_教案
  • 26. 强项令 教学目标 1.学习董宣秉公执法,不畏权贵的性格和品质. 2.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教会文言字词的集纳梳理,引导学生从上下文和课本注释着手揣摩字词的意 思,并逐步积累文言词语:特征.数.格杀.被.谢.顿.悉.卒.妻子. 4.引导学生用现代法制的眼光,分析董宣&q ...

  •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 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刘长卿.古诗全文如下: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翻译赏析_作者刘长卿.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译文] 鹦鹉洲在长江中浮沉,无浪也无烟:我这楚客思念中丞,心绪更加渺远 ...

  •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 文章 来源 莲山课 件 w w w.5 Y K j.Co M 第四单元 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案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守旧势力阻挠变法的做法:王安石"三不足"精神:宋 ...

  • 七年级文言文虚实词汇总
  • 七年级文言文虚实词汇总 三.词类活用集录表 四.一词多义集录表 二.常用文言虚词阐释 <大学语文>大纲在"汉语基本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要求为:"掌握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用法,识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 ...

  • [聊斋志异]于中丞
  • 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装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 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 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 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曰:"此真盗也.&qu ...

  • 太平广记 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
  • 太平广记卷第三百八十四 再生十 周子恭 李及 阿六 崔君 刘溉 朱同 郜澄 王勋 苏履霜 景生 许琛 周子恭 唐天后朝,地官郎中周子恭,忽然暴亡.见大帝于殿上坐,裴子仪侍立.子恭拜,问为谁?曰:"周子恭追到."帝曰:"我唤许子儒,何为错将子恭来?即放去."子恭 ...

  • [张中丞传后叙]文言文翻译
  • <张中丞传后叙>[译文]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四月十三日夜晚,我与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李翰所写的<张巡传>.李翰凭文章自负,写这篇传记也写得很详细周密.然而还是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立传,又不记雷万春事迹的始末.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