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建设规范

ICS 03.180 A 18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 51/T 1778—2014

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建设规范

(报批稿)

2014–5–16 发布 2014–6–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 1778—201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构成 .............................................................................. 1

5 教学应用 .......................................................................... 2

6 教学资源 .......................................................................... 4

7 自主学习 .......................................................................... 5

8 教学分析评价 . ...................................................................... 5

9 教学管理 .......................................................................... 7

10 硬件设施 .......................................................................... 7

11 版权、安全 ........................................................................ 9

I

DB51/T××××—××××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教育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成都凌云诺亚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 学、绵阳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南充市教育技术装备所、四川通信管理局、四川文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纵横六合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都优奈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锐、杨兵、邢晓川、蔡剑锋、郑炜、彭玉国、邱忠权、李大国、苟帮超、于 应和、刘伟、雷晓燕、高飞、常勤友、惠新、马天佑、王家富、朱贵彦、董友生、蔡显金。

II

DB51/T 1778—2014 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的构成、教学应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教学分析评价、教学管理、硬件设施及版权、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8898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

GB 21746 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 总则

GB 21748 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 仪器和零部件的基本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 electronic schoolbag system

以提供Web 化资源高效开发工具和共建共享机制为突破,利用成体系的或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满足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智慧化学习系统。具有互动、探究、合作、可记录、可评价、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部门等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

3.2

教学组件 educational com

实现互动探究式学习并可自动产生学习记录的标准化小软件,源自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COM 模型,具有可复用、代码逻辑与数据相分离的特性,可以在资源开发工具中选择使用。

3.3

教学资源 educational resources

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化数据实体。通过云端共建共享机制产生,具有互动、探究、可记录、可分析、可评价和碎片化的特性,使用各种简单易用的资源开发工具制作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自动采集学习记录。

4 构成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架构见图1:

1

DB51/T××××—××××

图 1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架构

4.1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部门。

4.2 各服务对象使用运行在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上的浏览器或者客户端应用来访问教学平台。

4.3 教学平台应有以下功能模块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a) 在线备课: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实 现在线备课。

b) 作业训练:教师通过作业训练模块向学生发布、收集、批改作业。

c) 课堂互动:提供实现师生互动的功能。

d) 统计分析:根据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记录,向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维度、不同范围的统计分析报 表,为评价教学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e) 家校互通:为学生、老师、家长三方搭建的一个沟通平台。

5 教学应用

5.1 课前

5.1.1 在线备课

5.1.1.1 教师登录备课系统,选择教材章节后,系统会根据章节自动推送相应的课例、试题、素材、视频等教学资源供教师借鉴选用,形成教学方案。

5.1.1.2 教师可在平台上制作、编辑、上传教学资源或通过搜索引用网络教学资源。

5.1.1.3 学生对作业的作答及耗时等情况系统应自动记录,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查看。

2

DB51/T 1778—2014

5.1.2 学生预习

5.1.2.1 学生登录系统接收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

5.1.2.2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时,系统应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并进行分析供教师参考,作为优化教学方案的依据。

5.2 课中

5.2.1 教师讲解

5.2.1.1 教师可使用教学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讲解,包括圈点勾画等操作,这些操作应被自动记录并上传服务器。

5.2.1.2 教师讲解可按照教学模式设计灵活安排在不同环节。

5.2.1.3 学生可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随时发送消息或资源给教师,由教师适时处理。

5.2.2 课堂互动

5.2.2.1 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在课中发起互动任务。互动任务是由学生操作的教学组件或教学资源,具有互动、探究、合作、游戏化、可记录、可评价、个性化等特性。

5.2.2.2 教师发起互动任务前所有学生端应显示信息,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

5.2.2.3 学生端接收到互动任务后应自动打开,由学生进行操作。

5.2.2.4 互动任务可设定是否允许学生自主使用其他应用,如通过网页搜索、通过词典查找等。

5.2.2.5 学生可以采用文本输入、手写输入、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进行反馈。

5.2.2.6 互动任务可以由单人独立完成,也可分组合作完成。

5.2.2.7 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反馈情况。

5.2.2.8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随时结束互动任务,学生的反馈应被统计分析,即时生成统计图表。

5.2.2.9 教师可根据统计图表进行针对性的讲评,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

5.2.2.10 教师可以根据互动任务完成情况对单个学生或者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受到表扬的学生端应出现声音、动画等效果,同时学生受到的表扬应被记录到个人成长记录中。

5.3 课后

5.3.1 作业训练

5.3.1.1 教师在备课系统发布课后作业并可设置作业提交截止时间,系统应具有提醒通知功能。

5.3.1.2 学生纸质作业可以通过照相、摄像等手段进行电子化并上传到服务器。

5.3.1.3 系统应自动记录学生对作业的作答及耗时等情况,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查看。

5.3.1.4 作业提交后,系统应自动批改客观题,教师可在线批改主观题,并进行评分、撰写评语。

5.3.1.5 教师对作业批改后,学生可以查看评语及作业的答案。

5.3.1.6 教师批改完所有学生的作业后,系统应自动生成作业报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整班作业答题情况、学生个体答题情况等) 。

5.3.1.7 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

5.3.2 家校互通

教师可对家校互通的整个沟通过程进行管理,互通方式有以下几种:

a )师生交流内容包括:

1)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教学调研、发布讨论主题,学生点击即可查看,进行回复。

3

DB51/T××××—××××

2)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收到消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

b) 家校交流内容包括:

1)教师可以发布班级公告、向家长留言。

2)家长可以查看班级公告、向教师留言及查看子女学习档案。

c) 生生互动内容包括: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留言,参与主题讨论。

6 教学资源

6.1 教学资源的范围和数量

6.1.1 应覆盖用户使用教材,并能由用户创建新教材,如校本教材、地方教材。

6.1.2 每个单元章节应具有不少于三个成品课件供选择使用。

6.1.3 每个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不少于三个素材供选择使用,不少于六道试题供选择使用。

6.2 教学资源的类型

6.2.1 课件

6.2.1.1 基于Web 技术,云端存储。

6.2.1.2 应封装电子教材、素材、教学组件、试题等类型的教学资源。

6.2.1.3 提供制作工具,依据章节、教学目标信息自动推送其他相关教学资源。

6.2.1.4 每个章节应提供样板课件,教师可以基于样板课件加工。

6.2.1.5 共享范围可设定为私有、开放、本校、本区。

6.2.1.6 标注有关联教学目标和关键字。

6.2.1.7 课件需要运行支撑环境,支撑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机制如下:能获取课件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目标;能获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评价信息;能把用户操作转换为对知识的接触并激活个性化教学组件或推送与此知识学习目标相关的学习资源;能对碎片化学习资源进行缓存及管理。

6.2.1.8 学生使用课件时,能自动产生与知识相关的学习记录,包括学习效果、起止时间、操作等。

6.2.2 电子教材

6.2.2.1 应符合国家课程标准。

6.2.2.2 每章节应标注有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可搜索相关教学资源。

6.2.2.3 每章节关联有多媒体内容。

6.2.2.4 应有制作工具可以新建、编辑电子教材。

6.2.3 素材

6.2.3.1 应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

6.2.3.2 应有教学目标标签来标示素材的内容。教学目标由知识点和学习要求组成。

6.2.3.3 应提供素材加工工具。

6.2.4 试题

6.2.4.1 题型应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问答题、听力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计算题、证明题等多种题型。

6.2.4.2 应支持使用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作为题目以及答题方式。

6.2.4.3 试题应标注有所考察的教学目标。

6.2.4.4 应提供试题编辑器供教师新建、编辑试题使用。

4

DB51/T 1778—2014

6.2.5 教学组件

6.2.5.1 是面向具体的知识学习,根据知识构成要素专门开发的具有互动、探究、合作、可记录、可评价、可重用的小软件。

6.2.5.2 教学组件被激活后,应动态加载碎片化学习素材,生成交互界面,在学生使用时产生学习记录。

6.2.5.3 提供开发环境,可由教师或者第三方开发新的教学组件。

6.2.5.4 教学组件的应用范围至少应覆盖教材的二分之一章节。

6.3 开放式文档支持

6.3.1 应支持上传各种格式的文档。

6.3.2 使用文档时应直接呈现文档内容或调用相应的程序打开文档。被调用的程序可以运行在本机也可以运行在云端服务器。

6.4 教学资源的更新

6.4.1 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应及时在线更新,当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在使用教材的新学期开始前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

6.4.2 教学资源制作或上传后即可被使用,也可被共享到公共资源库。资源共享到公共资源库需要经过审核流程,审核人员可设置为教研人员、相关学科教师等。

7 自主学习

7.1 搜索教学资源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可以在系统中采用关键字、知识等作为搜索条件筛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7.2 个性化推送资源学习

系统具有错题自动收集功能,可根据学生学业评价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并可对未达标的教学目标推送强化练习资源,学生自主完成这些资源的学习。

7.3 定期复习

系统可按人脑学习认知规律自动提醒复习,学生自主完成复习任务。

8 教学分析评价

8.1 图表化数据呈现

8.1.1 可以依据电子书包系统中的数据对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并以可视化图表呈现。包括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表格等形式。

8.1.2 应支持不同维度以及不同时间粒度查看。

8.1.3 应支持多种智能终端设备,包括个人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手机等。并能根据设备自动调整显示布局。

8.1.4 应支持通过网络访问。

8.2 学校教学分析评价

8.2.1 可查看本省、本市、以及本县(区)内学校电子书包应用系统使用情况汇总及每个学校的使用情况,可查看范围由用户权限所确定。

5

DB51/T××××—××××

8.2.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使用电子书包系统的学校列表及分布图。

b) 使用过电子书包系统的学生总数及占比、教师总数及占比。

c) 每个学校使用过电子书包的学生总数及占比、教师总数及占比。

d) 每个学校的在线人数、正在上课的班级列表。

e) 每个学校的上课统计。包括时间、教师、学生、学科、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 f) 每个学校的备课统计。包括备课总数、教材覆盖率、总用时、教师活跃度等。

g) 每个学校的学生学业统计。包括成绩分布图及变化曲线等。

h) 多个学校的数据对比。

8.3 学科教学分析评价

8.3.1 可按照学科维度查看电子书包系统使用概况。

8.3.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使用电子书包系统的学科列表。

b) 每个学科的备课统计。

c) 每个学科的学习统计。包括该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标统计、课堂检测情况统计。

d) 各学科使用电子书包系统的频率。

f) 学生在各学科的成绩分布。

8.4 班级教学分析评价

8.4.1 可从班级的维度查看电子书包使用情况。

8.4.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学生成绩分布。

b) 学生德育数据统计分析。

c) 学生作业统计分析。

d) 班级分层教学统计。

e) 班级之间的对比分析。

8.5 教师教学分析评价

8.5.1 可从教师的维度查看教师教学情况。

8.5.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备课统计:教师的备课用时、课件制作数量等数据。

b) 授课统计:授课时间、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互动次数排名、表扬激励排名)、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等。

c) 作业统计: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和批改统计。

d) 教学资源制作的数量和质量。

8.6 学生学业分析评价

8.6.1 可从学生的维度查看学生学业情况。

8.6.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章节学习目标达标情况。

b) 课堂表现:包括答题次数、正确率、获得表扬次数。

c) 课前、课后作业:包括作业次数、作业正确率、提交时间、作业耗时等。

6

DB51/T 1778—2014

d) 错题统计:错题数量及错题纠正率。

e) 学习成长曲线:学生各种能力值的变动曲线。

f) 自主学习情况:包括主动搜索的内容、自主接触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的频率、时间分布等。 9 教学管理

9.1 学科管理

9.1.1 添加、删除、编辑校本学科。

9.1.2 设置本校开设的学科。

9.2 班级管理

9.2.1 添加、删除、编辑本校班级。

9.2.2 设置班级的学科、教材及任课教师。

9.2.3 添加、删除、编辑本班学生。

9.2.4 设置班级课程表。

9.3 教师管理

添加、删除、编辑本校教师。

9.4 学生管理

添加、删除、编辑本校学生。学生在系统中应有唯一的ID ,并且和学籍号相绑定。

9.5 教材管理

添加、删除、编辑、上传本校所使用的教材。

9.6 权限管理

9.6.1 用户角色不同,在系统中拥有的权限也不同。

9.6.2 用户的角色有: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

9.6.3 用户的权限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包括按人、按角色、按学校等多种方式配置。

10 硬件设施

10.1 网络拓扑图

用户可以在学校或家庭访问电子书包应用系统。教学资源可以分布存储在校园服务器、各级教育部门服务器。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7

DB51/T××××—××××

图 2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网络拓扑图

10.2 校园网络

10.2.1 校园网络应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网络带宽。

10.2.2 可选配校园服务器,当有校园服务器时,数据及业务逻辑可以缓存到校园服务器以加快访问速度。 10.3 教室环境

10.3.1 教室中应部署有稳定可靠的有线、无线网络。教师端和学生端通过连接网络访问云端服务和数据。如图3所示:

8

DB51/T 1778—2014

图 3 教室环境

10.3.2 教师端设备是可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并可配有外围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仪、音箱等。

10.3.3 学生端设备是可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

10.3.4 教师端和学生端应配手写笔。

11 版权、安全

11.1 版权

系统使用的软件应具有正版授权,系统提供的资源应具有正版授权或是免费软件;系统提供的电子教材资源应具有出版社的授权或有第三方授权资料。

11.2 安全

11.2.1 网络安全

路由器与服务器应配置基本的安全策略,有入侵检测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恶意的攻击并自动防范,必要时应配备硬件防火墙。

11.2.2 身份安全

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等技术手段,保护用户的私有信息。

11.2.3 数据安全

系统应能及时备份关键数据,当出现灾难性状况时系统能够及时还原。

9

DB51/T××××—××××

11.2.4 电器安全

配备的仪器设备零件如为强制性认证产品,应获得“CCC ”认证;如为非强制性认证产品,其电器安全要求应符合GB 4943.1、GB 8898、GB 21746、GB 21748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ICS 03.180 A 18

DB51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 51/T 1778—2014

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建设规范

(报批稿)

2014–5–16 发布 2014–6–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DB51/T 1778—201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构成 .............................................................................. 1

5 教学应用 .......................................................................... 2

6 教学资源 .......................................................................... 4

7 自主学习 .......................................................................... 5

8 教学分析评价 . ...................................................................... 5

9 教学管理 .......................................................................... 7

10 硬件设施 .......................................................................... 7

11 版权、安全 ........................................................................ 9

I

DB51/T××××—×××× 前 言

本标准由四川省教育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

本标准由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教育厅技术物资装备处、成都凌云诺亚舟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 学、绵阳市教育技术和信息管理中心、南充市教育技术装备所、四川通信管理局、四川文轩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纵横六合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东方迅程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天闻数媒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都优奈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锐、杨兵、邢晓川、蔡剑锋、郑炜、彭玉国、邱忠权、李大国、苟帮超、于 应和、刘伟、雷晓燕、高飞、常勤友、惠新、马天佑、王家富、朱贵彦、董友生、蔡显金。

II

DB51/T 1778—2014 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的构成、教学应用、教学资源、自主学习、教学分析评价、教学管理、硬件设施及版权、安全。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电子书包应用系统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943.1 信息技术设备 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8898 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 安全要求

GB 21746 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 总则

GB 21748 教学仪器设备安全要求 仪器和零部件的基本要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 electronic schoolbag system

以提供Web 化资源高效开发工具和共建共享机制为突破,利用成体系的或教师自主开发的教学资源,满足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并能提供个性化服务的智慧化学习系统。具有互动、探究、合作、可记录、可评价、碎片化、个性化的特征。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部门等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服务。

3.2

教学组件 educational com

实现互动探究式学习并可自动产生学习记录的标准化小软件,源自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的COM 模型,具有可复用、代码逻辑与数据相分离的特性,可以在资源开发工具中选择使用。

3.3

教学资源 educational resources

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化数据实体。通过云端共建共享机制产生,具有互动、探究、可记录、可分析、可评价和碎片化的特性,使用各种简单易用的资源开发工具制作而成,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自动采集学习记录。

4 构成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架构见图1:

1

DB51/T××××—××××

图 1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架构

4.1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的服务对象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教育部门。

4.2 各服务对象使用运行在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其他智能终端设备上的浏览器或者客户端应用来访问教学平台。

4.3 教学平台应有以下功能模块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a) 在线备课: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方案,实 现在线备课。

b) 作业训练:教师通过作业训练模块向学生发布、收集、批改作业。

c) 课堂互动:提供实现师生互动的功能。

d) 统计分析:根据教学活动中产生的记录,向不同服务对象提供不同维度、不同范围的统计分析报 表,为评价教学效果提供客观依据。

e) 家校互通:为学生、老师、家长三方搭建的一个沟通平台。

5 教学应用

5.1 课前

5.1.1 在线备课

5.1.1.1 教师登录备课系统,选择教材章节后,系统会根据章节自动推送相应的课例、试题、素材、视频等教学资源供教师借鉴选用,形成教学方案。

5.1.1.2 教师可在平台上制作、编辑、上传教学资源或通过搜索引用网络教学资源。

5.1.1.3 学生对作业的作答及耗时等情况系统应自动记录,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查看。

2

DB51/T 1778—2014

5.1.2 学生预习

5.1.2.1 学生登录系统接收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

5.1.2.2 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时,系统应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并进行分析供教师参考,作为优化教学方案的依据。

5.2 课中

5.2.1 教师讲解

5.2.1.1 教师可使用教学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讲解,包括圈点勾画等操作,这些操作应被自动记录并上传服务器。

5.2.1.2 教师讲解可按照教学模式设计灵活安排在不同环节。

5.2.1.3 学生可在教师讲解过程中随时发送消息或资源给教师,由教师适时处理。

5.2.2 课堂互动

5.2.2.1 教师按照教学设计在课中发起互动任务。互动任务是由学生操作的教学组件或教学资源,具有互动、探究、合作、游戏化、可记录、可评价、个性化等特性。

5.2.2.2 教师发起互动任务前所有学生端应显示信息,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

5.2.2.3 学生端接收到互动任务后应自动打开,由学生进行操作。

5.2.2.4 互动任务可设定是否允许学生自主使用其他应用,如通过网页搜索、通过词典查找等。

5.2.2.5 学生可以采用文本输入、手写输入、录音、录像等多种手段进行反馈。

5.2.2.6 互动任务可以由单人独立完成,也可分组合作完成。

5.2.2.7 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反馈情况。

5.2.2.8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可随时结束互动任务,学生的反馈应被统计分析,即时生成统计图表。

5.2.2.9 教师可根据统计图表进行针对性的讲评,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

5.2.2.10 教师可以根据互动任务完成情况对单个学生或者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受到表扬的学生端应出现声音、动画等效果,同时学生受到的表扬应被记录到个人成长记录中。

5.3 课后

5.3.1 作业训练

5.3.1.1 教师在备课系统发布课后作业并可设置作业提交截止时间,系统应具有提醒通知功能。

5.3.1.2 学生纸质作业可以通过照相、摄像等手段进行电子化并上传到服务器。

5.3.1.3 系统应自动记录学生对作业的作答及耗时等情况,教师可以在系统中查看。

5.3.1.4 作业提交后,系统应自动批改客观题,教师可在线批改主观题,并进行评分、撰写评语。

5.3.1.5 教师对作业批改后,学生可以查看评语及作业的答案。

5.3.1.6 教师批改完所有学生的作业后,系统应自动生成作业报告(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整班作业答题情况、学生个体答题情况等) 。

5.3.1.7 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互评。

5.3.2 家校互通

教师可对家校互通的整个沟通过程进行管理,互通方式有以下几种:

a )师生交流内容包括:

1)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教学调研、发布讨论主题,学生点击即可查看,进行回复。

3

DB51/T××××—××××

2)学生可以在课外时间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收到消息,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反馈。

b) 家校交流内容包括:

1)教师可以发布班级公告、向家长留言。

2)家长可以查看班级公告、向教师留言及查看子女学习档案。

c) 生生互动内容包括: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留言,参与主题讨论。

6 教学资源

6.1 教学资源的范围和数量

6.1.1 应覆盖用户使用教材,并能由用户创建新教材,如校本教材、地方教材。

6.1.2 每个单元章节应具有不少于三个成品课件供选择使用。

6.1.3 每个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不少于三个素材供选择使用,不少于六道试题供选择使用。

6.2 教学资源的类型

6.2.1 课件

6.2.1.1 基于Web 技术,云端存储。

6.2.1.2 应封装电子教材、素材、教学组件、试题等类型的教学资源。

6.2.1.3 提供制作工具,依据章节、教学目标信息自动推送其他相关教学资源。

6.2.1.4 每个章节应提供样板课件,教师可以基于样板课件加工。

6.2.1.5 共享范围可设定为私有、开放、本校、本区。

6.2.1.6 标注有关联教学目标和关键字。

6.2.1.7 课件需要运行支撑环境,支撑环境提供的功能和机制如下:能获取课件相关的知识和学习目标;能获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评价信息;能把用户操作转换为对知识的接触并激活个性化教学组件或推送与此知识学习目标相关的学习资源;能对碎片化学习资源进行缓存及管理。

6.2.1.8 学生使用课件时,能自动产生与知识相关的学习记录,包括学习效果、起止时间、操作等。

6.2.2 电子教材

6.2.2.1 应符合国家课程标准。

6.2.2.2 每章节应标注有教学目标,通过教学目标可搜索相关教学资源。

6.2.2.3 每章节关联有多媒体内容。

6.2.2.4 应有制作工具可以新建、编辑电子教材。

6.2.3 素材

6.2.3.1 应包括文本、视频、音频、图像、动画等。

6.2.3.2 应有教学目标标签来标示素材的内容。教学目标由知识点和学习要求组成。

6.2.3.3 应提供素材加工工具。

6.2.4 试题

6.2.4.1 题型应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连线题、排序题、问答题、听力题、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计算题、证明题等多种题型。

6.2.4.2 应支持使用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作为题目以及答题方式。

6.2.4.3 试题应标注有所考察的教学目标。

6.2.4.4 应提供试题编辑器供教师新建、编辑试题使用。

4

DB51/T 1778—2014

6.2.5 教学组件

6.2.5.1 是面向具体的知识学习,根据知识构成要素专门开发的具有互动、探究、合作、可记录、可评价、可重用的小软件。

6.2.5.2 教学组件被激活后,应动态加载碎片化学习素材,生成交互界面,在学生使用时产生学习记录。

6.2.5.3 提供开发环境,可由教师或者第三方开发新的教学组件。

6.2.5.4 教学组件的应用范围至少应覆盖教材的二分之一章节。

6.3 开放式文档支持

6.3.1 应支持上传各种格式的文档。

6.3.2 使用文档时应直接呈现文档内容或调用相应的程序打开文档。被调用的程序可以运行在本机也可以运行在云端服务器。

6.4 教学资源的更新

6.4.1 系统提供的教学资源应及时在线更新,当教材内容发生变化时,应在使用教材的新学期开始前完成教学资源的更新。

6.4.2 教学资源制作或上传后即可被使用,也可被共享到公共资源库。资源共享到公共资源库需要经过审核流程,审核人员可设置为教研人员、相关学科教师等。

7 自主学习

7.1 搜索教学资源学习

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可以在系统中采用关键字、知识等作为搜索条件筛选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7.2 个性化推送资源学习

系统具有错题自动收集功能,可根据学生学业评价推送针对性学习资源,并可对未达标的教学目标推送强化练习资源,学生自主完成这些资源的学习。

7.3 定期复习

系统可按人脑学习认知规律自动提醒复习,学生自主完成复习任务。

8 教学分析评价

8.1 图表化数据呈现

8.1.1 可以依据电子书包系统中的数据对教学进行分析评价并以可视化图表呈现。包括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表格等形式。

8.1.2 应支持不同维度以及不同时间粒度查看。

8.1.3 应支持多种智能终端设备,包括个人计算机、智能平板、智能手机等。并能根据设备自动调整显示布局。

8.1.4 应支持通过网络访问。

8.2 学校教学分析评价

8.2.1 可查看本省、本市、以及本县(区)内学校电子书包应用系统使用情况汇总及每个学校的使用情况,可查看范围由用户权限所确定。

5

DB51/T××××—××××

8.2.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使用电子书包系统的学校列表及分布图。

b) 使用过电子书包系统的学生总数及占比、教师总数及占比。

c) 每个学校使用过电子书包的学生总数及占比、教师总数及占比。

d) 每个学校的在线人数、正在上课的班级列表。

e) 每个学校的上课统计。包括时间、教师、学生、学科、所使用的教学资源、所发生的教学活动。 f) 每个学校的备课统计。包括备课总数、教材覆盖率、总用时、教师活跃度等。

g) 每个学校的学生学业统计。包括成绩分布图及变化曲线等。

h) 多个学校的数据对比。

8.3 学科教学分析评价

8.3.1 可按照学科维度查看电子书包系统使用概况。

8.3.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使用电子书包系统的学科列表。

b) 每个学科的备课统计。

c) 每个学科的学习统计。包括该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标统计、课堂检测情况统计。

d) 各学科使用电子书包系统的频率。

f) 学生在各学科的成绩分布。

8.4 班级教学分析评价

8.4.1 可从班级的维度查看电子书包使用情况。

8.4.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学生成绩分布。

b) 学生德育数据统计分析。

c) 学生作业统计分析。

d) 班级分层教学统计。

e) 班级之间的对比分析。

8.5 教师教学分析评价

8.5.1 可从教师的维度查看教师教学情况。

8.5.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备课统计:教师的备课用时、课件制作数量等数据。

b) 授课统计:授课时间、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互动次数排名、表扬激励排名)、所使用的教学资源等。

c) 作业统计:教师布置的作业量和批改统计。

d) 教学资源制作的数量和质量。

8.6 学生学业分析评价

8.6.1 可从学生的维度查看学生学业情况。

8.6.2 可查看的数据包括:

a) 章节学习目标达标情况。

b) 课堂表现:包括答题次数、正确率、获得表扬次数。

c) 课前、课后作业:包括作业次数、作业正确率、提交时间、作业耗时等。

6

DB51/T 1778—2014

d) 错题统计:错题数量及错题纠正率。

e) 学习成长曲线:学生各种能力值的变动曲线。

f) 自主学习情况:包括主动搜索的内容、自主接触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的频率、时间分布等。 9 教学管理

9.1 学科管理

9.1.1 添加、删除、编辑校本学科。

9.1.2 设置本校开设的学科。

9.2 班级管理

9.2.1 添加、删除、编辑本校班级。

9.2.2 设置班级的学科、教材及任课教师。

9.2.3 添加、删除、编辑本班学生。

9.2.4 设置班级课程表。

9.3 教师管理

添加、删除、编辑本校教师。

9.4 学生管理

添加、删除、编辑本校学生。学生在系统中应有唯一的ID ,并且和学籍号相绑定。

9.5 教材管理

添加、删除、编辑、上传本校所使用的教材。

9.6 权限管理

9.6.1 用户角色不同,在系统中拥有的权限也不同。

9.6.2 用户的角色有: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等。

9.6.3 用户的权限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配置,包括按人、按角色、按学校等多种方式配置。

10 硬件设施

10.1 网络拓扑图

用户可以在学校或家庭访问电子书包应用系统。教学资源可以分布存储在校园服务器、各级教育部门服务器。系统的网络拓扑图如图2所示:

7

DB51/T××××—××××

图 2 电子书包应用系统网络拓扑图

10.2 校园网络

10.2.1 校园网络应有满足教学需要的网络带宽。

10.2.2 可选配校园服务器,当有校园服务器时,数据及业务逻辑可以缓存到校园服务器以加快访问速度。 10.3 教室环境

10.3.1 教室中应部署有稳定可靠的有线、无线网络。教师端和学生端通过连接网络访问云端服务和数据。如图3所示:

8

DB51/T 1778—2014

图 3 教室环境

10.3.2 教师端设备是可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并可配有外围设备,如电子白板、投影仪、音箱等。

10.3.3 学生端设备是可联网的个人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

10.3.4 教师端和学生端应配手写笔。

11 版权、安全

11.1 版权

系统使用的软件应具有正版授权,系统提供的资源应具有正版授权或是免费软件;系统提供的电子教材资源应具有出版社的授权或有第三方授权资料。

11.2 安全

11.2.1 网络安全

路由器与服务器应配置基本的安全策略,有入侵检测机制,能够及时发现恶意的攻击并自动防范,必要时应配备硬件防火墙。

11.2.2 身份安全

通过数据加密、权限控制等技术手段,保护用户的私有信息。

11.2.3 数据安全

系统应能及时备份关键数据,当出现灾难性状况时系统能够及时还原。

9

DB51/T××××—××××

11.2.4 电器安全

配备的仪器设备零件如为强制性认证产品,应获得“CCC ”认证;如为非强制性认证产品,其电器安全要求应符合GB 4943.1、GB 8898、GB 21746、GB 21748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相关内容

  • 技术优化教育发展可能的三阶段
  • linger同学的这篇博文,把我们最近课堂上讨论的结果进行了梳理,我基本同意文章中的三阶段论,即电子书包将由风行一时到逐渐消亡.被云计算和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虚拟课堂与学校取代.电子书包将由一个实体终端蜕变成一个虚拟账号,所有的资源将实现有终端向云端的迁移,那时电子书包这个词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原文地 ...

  • 2013浦东百兆入户 中小学试点电子书包-电子书包-教育行业-hc360慧聪网
  • 2013浦东百兆入户 中小学试点电子书包 2011/2/22/9:42来源:解放日报 下载一部500M电影从几小时提速到1分钟,市民将真正享受到上网"冲浪"的快感.记者日前获悉,"十二五"期间,浦东新区将实施"195战役",即通过发布一个纲 ...

  • 电子书包走进英语课堂
  • 摘 要:本文在无线网络环境下,将电子书包作为核心教学媒体,结合电子黑板,以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 Look at me >A部分内容为设计对象,进行电子书包有效应用于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案例设计,探索电子书包在课堂教学生存的新途径. 关键词:电子书包:小学英语: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 ...

  • 例谈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学好语文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认清这一学科特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力打造魅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学会交流与感悟,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全面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

  • 陕西中小学生试用"电子书包"
  • 有望告别沉重书包 试点成功将全省推广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9月16日   01 版) 本报西安9月15日电(记者孙海华)陕西中小学生有望和沉重的书包说再见了!从下月起,陕西省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电子书包".如果试点成功,将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广. &qu ...

  •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电子书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葛永利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中>2015年第06期 [摘要]在基础教育工作中一种名为电子书包的新型移动学习工具正在悄然兴起,并日趋成熟.电子书包以其便捷.高效等特点,在小学基础教育工作中适 ...

  • 校本资源库20161013
  • 建设校本教学资源库 荆门市海慧中学,湖北荆门4480O 张勇(1960一),男,湖北荆门人,荆门市海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改革:何青(1972一),男,湖北荆门人,荆门市海慧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课程改革:占正奎(1969一),男,湖北荆门人,荆门市海慧中学教师,中学 ...

  • 智慧城市简述
  • 智慧城市简述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智慧城市综合运用以物联网.云计算和公共信息平台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通过对城市信息资源的全面感知.全面整合.全面挖掘.全面分析.全面共享和全面协同,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一. ...

  • 让电子书包走进中职语文课堂
  • 摘 要:"电子书包"是数字教科书的俗称,数字教科书不仅仅是纸质教科书的电子版,其本质是一种数字化的学习资源,是教科书.参考书.作业本.词典和多媒体内容整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它的优点是: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时尚环保.轻巧便携.方便检索等,这使它备受师生欢迎. 关键词:电子书包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