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孟庆龙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产物。自19世纪以来,经济危机频仍发生。这

些危机有相同的、规律性的东西,但其诸多方面、特别是历史影响,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从

世界历史的视野来分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经济危机,特别是把当前的金融危机与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做一比较,不难发现,当前这次危机明显暴露出资本主义内在发展动

力不足,外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其重大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调整功能明显减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

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

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

①制平衡”。

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在经历

了多次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沉痛教训之后,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建立

了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由竞争造成的经济发展的剧烈

波动。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巨大破坏。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挽救资本主义,

1933年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推行公共工程、实施通货膨胀法

令等一系列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前半期的全球性

生产过剩危机,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制造业的利润率下降一半以上,日本下降近3/4,英国

下降4/5以上。1973年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危机达到顶点。从1973年到1975年,

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下降一半。自1974年始,金融滑坡和世界性经济衰退相伴出现。到

1976年,西方国家被迫“变通”,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此后数年里,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

世界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繁荣。但到了1987年的最后几个月,世界股票市场戏剧性崩溃,

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衰退。西方国家重拾放松宏观经济的老办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种政策再显成效,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率从80年代的16%降至90年代的12%。然而,

此种状况没能持续多久,90年代后半期,全球金融状况日益不稳,1997年出现亚洲金融危

机。到90年代末,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更加明显。2000年初,世界股票市场陷入恐慌。2001

年,全球经济陷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到2002年,道琼斯市值损失逾2/3,

世界股市价值损失2/3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发作状态,

但其破坏力都没有超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调控密切相关。以

美国为例,从1945年到2001年,其经济运行共经历了10次大的波动,由于政府实施了较

为广泛、持久的宏观干预,这10次经济周期性衰退的幅度均低于二战前。

从经济危机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随着危机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资本主义进行自我

调节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政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2页。

治、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另一方面,世界历史

的形成和发展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的矛盾发展到极点,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泛、越来越

深远,资产阶级利用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节的能量和余地越来越小。此次金融危机表现得尤

为明显。

此前的历史中,经济危机发生后往往使资本主义走向新一轮的发展:危机消除或减少了

一些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东西,如淘汰了某些落后的生产力;新生产力的投入使用及国家

或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但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救市”色彩浓厚,效果却不显著。以美国为例,2008

年初,美联储和政府连出重招,虽然其金融市场暂时恢复了稳定,但信用危机蔓延和经济下

行的风险并未消除。一年多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虽连出重拳,这场金融危机却仍未见明显缓

解迹象,更看不出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何种新的动力。

许多事实说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任

何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措施,虽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束缚,使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都无法抑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不会

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持续地进行自我改良的同时,也在无意

中实现着自我否定。

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

② 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

衡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又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财富分化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的爆发又进一步加剧了财富分化。以美国为例,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社会财富高度集中。16家财阀控制着国民生产总值的53%,占

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全国1/3的国民收入。从1920年到1929年,生产率增长55%,而工

人工资只上升2%。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开始下降。此

后20年里,除了最上层1/5的职工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外,其余全是下降的。美国最富的

1%的人拥有全国家庭财富的40%;英国最富的20%的人所占有的财富是最穷的20%的人所占

③财富的10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

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

接投资的68%、全球电话总数的74%;而占全球人口总数1/5的贫困人口,上述几项的占有

率仅为1%。在平均收入方面,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是74倍(1960年仅为30倍)。据埃及著

名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的长周期统计,1800年左右时,世界贫富差距的最大比例是2:1;

④到了21世纪初,这一比例已升至60:1。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日益加强。世

界跨国公司总数从1980年的1.5万家增至1994年的4万家和1999年的6.3万家。据估计,

21世纪初,世界总产值的1/3由跨国公司占有,其中9/10以上被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所控制。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令不发达国家几近窒息。据近年来统计,世界

29个发达国家总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15.4%,却占有全世界GDP总量的54.6%和出口总量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页。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③ 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9页。

④ 萨米尔·阿明:《帝国主义和全球化》,载张新生、宿景祥主编:《全球化:时代的标识》,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第175页。

的70%。北方国家最富有的3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超过世界上49个最不发达国家的GDP之和。

①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打着“参与全球竞争”的旗号,向国内外转嫁负担,导致世界范围内的

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21世纪,西方大国的社会经济政策纷纷向资本倾斜。美国布什政府推出“劫富济贫的

减税政策”,使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退至1920年之前的水平。2007年11月,由于法国政府

借口解决赤字要取消铁路和地铁职工的“特殊退休制度”,引发了长达9天的大罢工。英国、

德国、日本等国的贫富两级分化也都创了历史新高。

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状况的加剧,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的激化。从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的近20年里,世界7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周期性经济

危机达20余次。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引起的危机浪潮一波高过一波,世界经济面临巨

大压力,甚至资本主义制度都感到了威胁。西方国家重金投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社会需求

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依然如故,这些都又进一步加重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不平衡。

三、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远

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不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也对资本主义

的价值观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心理造成了日益深远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

对危机的处理,民众越来越不满意,危机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极力标榜的民主权利、

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观的“软”实力被削弱。

1、资产阶级的危机处理措施更加不顾民众的利益

在此前的经济危机中,西方各国走出危机的方式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和社会效

果,但随着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爆发,这种效果和影响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是资产阶级政府为促进社会稳定启动内需,增加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这是

西方国家历史上经常采用的应对危机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的罗斯福“新政”,

此类措施实施得尤为典范。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应对措施与以前相比明显发生

了变化。它们主要是向大的金融机构和大公司注入资金,公共工程启动较少,民生方面的投

入大不如前。一向标榜人权至上的法国政府,一方面呼吁民众“过紧日子”,另一方面却多

次调用巨额资金支持银行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动辄上百亿。这使得民众不满情绪不断郁积,

罢工不断,2009年1月29日全国发生了近200场、参加总人数达250万人的示威游行。

二是改善管理、提高科技水平,促使产业升级。历史上,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往

往在保持资本—劳动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持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如19世纪下半叶,经济危机频袭西方各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未受影响。

不但如此,经济危机对于汽车、石油、钢铁、化学等大批新兴产业以及托拉斯、康采恩等许

多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法的兴起,还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

方国家在金融体制和管理、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至今尚未见明显效果。

这不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引以为自豪的社会管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产生了疑问。

三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前,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往往都能找到新的经济增

长点。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尚未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度过了多次经济危机,它们克服危机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这些

方法也日趋老到,经济危机还是不能避免。但总的来看,除了少数几次危机外,西方国家基① 崔立如主编:《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5/2006》,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330页。

本上可以把危机适当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使经济结构能得到较为有效的调整。但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都难以对危机实现有效调控,虽出台了一些措施,均未收到

明显效果。这使得美欧等国在全世界不遗余力推行的西方发展模式的号召力大为减弱。

2、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重

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

1837年经济危机别称“1837年恐慌”;1907年爆发银行危机,整个金融市场陷入了极度投

机状态;1929—1933年的“大萧条”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大恐慌,危机10年后,国民生产

①总值比1929年增长还不到0.1%。危机期间,美国社会呈现严重的不和谐,民众普遍感到

恐慌。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出现严重恐慌,这是因为政府和民众均普

遍地感到“不乐观”,这种情绪比起恐慌来,对资本主义来说更加“可怕”,说明民众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信心正在减弱。

3、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威胁”愈加严重

自20世纪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局面之后,两者之间就不仅有对抗和竞争,同

时也有学习和借鉴。在此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学习的成份越来越大,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遭到的不满甚至怀疑越来越多。

同样面对经济危机,社会主义显示出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吸引力越来越大。20世纪

20—30年代,正当资本主义陷于经济萧条和大危机时,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

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

②程。有西方学者称之为“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工人

③阶级甚至喊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口号。

在应对和利用经济危机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学习和参考。苏联

取得的奇迹,也与直接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分不开。1929—1933年大危机

期间,苏联趁机大批引进工业化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还派

④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后,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互相学习、借鉴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应当说,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

主义国家取得的成就,再加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和改良提供了学习

和借鉴的“动力”,其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学习的成份越来越大。

1929—1933年大萧条“把资本主义制度带上灭绝的边缘”,正是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再加上苏联的惊人成就,逼使资产阶级开始反思并试图改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资本主义

制度的痼疾。1929年,美国经济学家弗·曼·泰勒强调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如采用“指导

⑤性计划”来对市场经济加以宏观调控,会大有好处。大萧条期间,西方国家大学经济系有

不少学生和研究生的兴趣转向马克思经济学。

在实践上,罗斯福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显然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做法,以至于遭

⑥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西方有人

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还有人称他是用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右派甚至批

⑦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在面对经济危机时,

往往都是通过搞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来改善经济运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正是进①

②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罗伊·亚历山大罗维奇·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③ 参见赵汇:《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历史、现实的主要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期。

④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⑤ 肖枫:《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⑥ 参见涂金坤:《资本主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语境下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求实》2005年

第12期。

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8页。

行了一系列自我调节才得以走出困境。西方人士并不讳言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学习和借

鉴,认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克思对它的批判。美国要人布热津斯

基明确提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经济和社会弊端的倾向日益流

①行”起了重要作用。

与20世纪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学习遭到批评相比,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学习更加“自觉”,态度也更为“诚恳”。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西方国家采取的

一系列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至今很少受到批评。西方坦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及应对危机的做法,对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在构成现实的“威胁”。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从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到20世纪上半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再到今天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既是资本主义社会一次

次陷入矛盾的结果,又是资本主义逐步完善的动因。就资本主义与世界经济相互关系的一般

发展趋势而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和深化,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发展到了顶点。这虽然并

非意味着世界经济危机一爆发或爆发几次之后,资本主义就会很快衰落甚至走向灭亡,但一

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① 陈克敏等:《面向新世纪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页。

从世界历史看当前经济危机的重大影响

孟庆龙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产物。自19世纪以来,经济危机频仍发生。这

些危机有相同的、规律性的东西,但其诸多方面、特别是历史影响,也有不尽相同之处。从

世界历史的视野来分析19世纪50年代以来的重大经济危机,特别是把当前的金融危机与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做一比较,不难发现,当前这次危机明显暴露出资本主义内在发展动

力不足,外部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其重大历史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调整功能明显减弱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的

影响具有双重性,它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为

生产力的新发展扫清道路。“世界市场危机必须看作资产阶级经济一切矛盾的现实综合和强

①制平衡”。

从世界历史的实践看,几乎每一次面对经济危机,资本主义都在进行自我调整。在经历

了多次经济危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沉痛教训之后,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建立

了国家宏观调控制度和政策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由竞争造成的经济发展的剧烈

波动。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巨大破坏。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挽救资本主义,

1933年一上台,便立即实施“新政”,采取扩大政府开支、推行公共工程、实施通货膨胀法

令等一系列调节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至70年代前半期的全球性

生产过剩危机,法国、意大利和美国制造业的利润率下降一半以上,日本下降近3/4,英国

下降4/5以上。1973年春,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危机达到顶点。从1973年到1975年,

道琼斯和标准普尔指数下降一半。自1974年始,金融滑坡和世界性经济衰退相伴出现。到

1976年,西方国家被迫“变通”,采取宏观经济政策。此后数年里,这些措施取得了成效,

世界股票市场出现了短暂繁荣。但到了1987年的最后几个月,世界股票市场戏剧性崩溃,

带来了严重的全球性衰退。西方国家重拾放松宏观经济的老办法,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这种政策再显成效,世界范围内的通货膨胀率从80年代的16%降至90年代的12%。然而,

此种状况没能持续多久,90年代后半期,全球金融状况日益不稳,1997年出现亚洲金融危

机。到90年代末,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更加明显。2000年初,世界股票市场陷入恐慌。2001

年,全球经济陷入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到2002年,道琼斯市值损失逾2/3,

世界股市价值损失2/3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呈周期性发作状态,

但其破坏力都没有超过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调控密切相关。以

美国为例,从1945年到2001年,其经济运行共经历了10次大的波动,由于政府实施了较

为广泛、持久的宏观干预,这10次经济周期性衰退的幅度均低于二战前。

从经济危机史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随着危机越来越具有世界性,资本主义进行自我

调节的难度就越来越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经济、政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I,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582页。

治、思想、文化之间的联系,“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另一方面,世界历史

的形成和发展在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

的矛盾发展到极点,由此产生的经济危机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泛、越来越

深远,资产阶级利用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节的能量和余地越来越小。此次金融危机表现得尤

为明显。

此前的历史中,经济危机发生后往往使资本主义走向新一轮的发展:危机消除或减少了

一些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东西,如淘汰了某些落后的生产力;新生产力的投入使用及国家

或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会产生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但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资

本主义国家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救市”色彩浓厚,效果却不显著。以美国为例,2008

年初,美联储和政府连出重招,虽然其金融市场暂时恢复了稳定,但信用危机蔓延和经济下

行的风险并未消除。一年多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虽连出重拳,这场金融危机却仍未见明显缓

解迹象,更看不出对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产生了何种新的动力。

许多事实说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任

何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措施,虽可以缓解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羁绊和束缚,使

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都无法抑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也不会

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因此,资本主义持续地进行自我改良的同时,也在无意

中实现着自我否定。

二、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矛盾进一步加剧

② 列宁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

衡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又加剧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财富分化是经济危机的根源之一,危机的爆发又进一步加剧了财富分化。以美国为例,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社会财富高度集中。16家财阀控制着国民生产总值的53%,占

人口5%的最富有者占有全国1/3的国民收入。从1920年到1929年,生产率增长55%,而工

人工资只上升2%。在西方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劳动者的实际工资开始下降。此

后20年里,除了最上层1/5的职工的实际工资有所增长外,其余全是下降的。美国最富的

1%的人拥有全国家庭财富的40%;英国最富的20%的人所占有的财富是最穷的20%的人所占

③财富的10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占全球1/5的人口生活

在收入水平最高的国家,他们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全球出口市场的82%、外国直

接投资的68%、全球电话总数的74%;而占全球人口总数1/5的贫困人口,上述几项的占有

率仅为1%。在平均收入方面,贫富国家之间的差距是74倍(1960年仅为30倍)。据埃及著

名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的长周期统计,1800年左右时,世界贫富差距的最大比例是2:1;

④到了21世纪初,这一比例已升至60:1。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控制日益加强。世

界跨国公司总数从1980年的1.5万家增至1994年的4万家和1999年的6.3万家。据估计,

21世纪初,世界总产值的1/3由跨国公司占有,其中9/10以上被少数巨型跨国公司所控制。

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令不发达国家几近窒息。据近年来统计,世界

29个发达国家总人口仅占全球总人口的15.4%,却占有全世界GDP总量的54.6%和出口总量①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31页。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4页。

③ 莱斯特·瑟罗:《资本主义的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29页。

④ 萨米尔·阿明:《帝国主义和全球化》,载张新生、宿景祥主编:《全球化:时代的标识》,时事出版社2003

年版,第175页。

的70%。北方国家最富有的3个亿万富翁的财富超过世界上49个最不发达国家的GDP之和。

①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打着“参与全球竞争”的旗号,向国内外转嫁负担,导致世界范围内的

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

21世纪,西方大国的社会经济政策纷纷向资本倾斜。美国布什政府推出“劫富济贫的

减税政策”,使美国的收入不平等退至1920年之前的水平。2007年11月,由于法国政府

借口解决赤字要取消铁路和地铁职工的“特殊退休制度”,引发了长达9天的大罢工。英国、

德国、日本等国的贫富两级分化也都创了历史新高。

资本主义贫富两极分化状况的加剧,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和消费之间矛盾的激化。从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21世纪的近20年里,世界7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周期性经济

危机达20余次。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引起的危机浪潮一波高过一波,世界经济面临巨

大压力,甚至资本主义制度都感到了威胁。西方国家重金投向金融机构和大公司,社会需求

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依然如故,这些都又进一步加重了资本主

义发展的不平衡。

三、经济危机对西方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远

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不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破坏作用,也对资本主义

的价值观及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心理造成了日益深远的影响。此次金融危机,资本主义国家

对危机的处理,民众越来越不满意,危机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极力标榜的民主权利、

人道主义等“普世”价值观的“软”实力被削弱。

1、资产阶级的危机处理措施更加不顾民众的利益

在此前的经济危机中,西方各国走出危机的方式大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和社会效

果,但随着经济危机一次又一次的爆发,这种效果和影响在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是资产阶级政府为促进社会稳定启动内需,增加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顾及民生。这是

西方国家历史上经常采用的应对危机的方法。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的罗斯福“新政”,

此类措施实施得尤为典范。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的应对措施与以前相比明显发生

了变化。它们主要是向大的金融机构和大公司注入资金,公共工程启动较少,民生方面的投

入大不如前。一向标榜人权至上的法国政府,一方面呼吁民众“过紧日子”,另一方面却多

次调用巨额资金支持银行和汽车制造等行业,动辄上百亿。这使得民众不满情绪不断郁积,

罢工不断,2009年1月29日全国发生了近200场、参加总人数达250万人的示威游行。

二是改善管理、提高科技水平,促使产业升级。历史上,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往

往在保持资本—劳动关系不变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持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如19世纪下半叶,经济危机频袭西方各国,但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未受影响。

不但如此,经济危机对于汽车、石油、钢铁、化学等大批新兴产业以及托拉斯、康采恩等许

多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方法的兴起,还起了相当的促进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

方国家在金融体制和管理、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至今尚未见明显效果。

这不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引以为自豪的社会管理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产生了疑问。

三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此前,经济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往往都能找到新的经济增

长点。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尚未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19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度过了多次经济危机,它们克服危机的手法多种多样,运用这些

方法也日趋老到,经济危机还是不能避免。但总的来看,除了少数几次危机外,西方国家基① 崔立如主编:《国际战略与安全形势评估:2005/2006》,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329—330页。

本上可以把危机适当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同时使经济结构能得到较为有效的调整。但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都难以对危机实现有效调控,虽出台了一些措施,均未收到

明显效果。这使得美欧等国在全世界不遗余力推行的西方发展模式的号召力大为减弱。

2、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社会心理的影响更加深重

从历史上看,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心理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以美国为例,

1837年经济危机别称“1837年恐慌”;1907年爆发银行危机,整个金融市场陷入了极度投

机状态;1929—1933年的“大萧条”更是一场灾难深重的大恐慌,危机10年后,国民生产

①总值比1929年增长还不到0.1%。危机期间,美国社会呈现严重的不和谐,民众普遍感到

恐慌。

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国家虽然没有出现严重恐慌,这是因为政府和民众均普

遍地感到“不乐观”,这种情绪比起恐慌来,对资本主义来说更加“可怕”,说明民众对资本

主义制度的信心正在减弱。

3、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威胁”愈加严重

自20世纪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并存局面之后,两者之间就不仅有对抗和竞争,同

时也有学习和借鉴。在此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学习的成份越来越大,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遭到的不满甚至怀疑越来越多。

同样面对经济危机,社会主义显示出其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吸引力越来越大。20世纪

20—30年代,正当资本主义陷于经济萧条和大危机时,社会主义苏联在短短十几年里,成

功地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走完了西方几乎花二百年才走完的路

②程。有西方学者称之为“现代史中最伟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处于大萧条中的美国工人

③阶级甚至喊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口号。

在应对和利用经济危机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有不同程度的相互学习和参考。苏联

取得的奇迹,也与直接引进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分不开。1929—1933年大危机

期间,苏联趁机大批引进工业化所需的先进技术设备,高薪聘请大批外国专家和技工,还派

④遣2000多人出国考察、学习和留学。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辉煌成就后,资本主义和社会

主义互相学习、借鉴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应当说,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

主义国家取得的成就,再加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为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和改良提供了学习

和借鉴的“动力”,其中,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学习的成份越来越大。

1929—1933年大萧条“把资本主义制度带上灭绝的边缘”,正是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再加上苏联的惊人成就,逼使资产阶级开始反思并试图改进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资本主义

制度的痼疾。1929年,美国经济学家弗·曼·泰勒强调指出,资本主义国家如采用“指导

⑤性计划”来对市场经济加以宏观调控,会大有好处。大萧条期间,西方国家大学经济系有

不少学生和研究生的兴趣转向马克思经济学。

在实践上,罗斯福采取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显然借鉴了社会主义的做法,以至于遭

⑥到大资产阶级的反对。大垄断财团称罗斯福是“赤色总统”、“共产主义代理人”。西方有人

讽刺罗斯福抄袭了《共产党宣言》,还有人称他是用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右派甚至批

⑦判他是“本阶级的背叛者”。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在面对经济危机时,

往往都是通过搞计划调节和国家干预来改善经济运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正是进①

② 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6页。 罗伊·亚历山大罗维奇·麦德维杰夫:《让历史来审判》,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25页。

③ 参见赵汇:《论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历史、现实的主要影响》,《高校理论战线》2008年第1期。

④ 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0页。

⑤ 肖枫:《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⑥ 参见涂金坤:《资本主义半途夭折和寿终正寝语境下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求实》2005年

第12期。

⑦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68页。

行了一系列自我调节才得以走出困境。西方人士并不讳言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学习和借

鉴,认为资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马克思对它的批判。美国要人布热津斯

基明确提出,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付经济和社会弊端的倾向日益流

①行”起了重要作用。

与20世纪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学习遭到批评相比,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

向社会主义的学习更加“自觉”,态度也更为“诚恳”。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西方国家采取的

一系列干预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至今很少受到批评。西方坦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以及应对危机的做法,对资本主义的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正在构成现实的“威胁”。

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从19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到20世纪上半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再到今天的全球化资本主义或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既是资本主义社会一次

次陷入矛盾的结果,又是资本主义逐步完善的动因。就资本主义与世界经济相互关系的一般

发展趋势而言,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出现和深化,是资本主义的矛盾发展到了顶点。这虽然并

非意味着世界经济危机一爆发或爆发几次之后,资本主义就会很快衰落甚至走向灭亡,但一

次又一次、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加速资本主义灭亡的作用,是不能否定的。 ① 陈克敏等:《面向新世纪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07—108页。


相关内容

  • 中国文化发展
  • 中国文化浅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文化的作用表现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明显.文化已经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最珍贵的遗产就是厚厚的历史文化.当前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传承这浩大的祖文化.文化优势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中国正因为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文化 ...

  • 在国际旅游发展论坛上的致辞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由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国际旅游发展论坛隆重开幕了.我们很高兴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相聚在神奇的九寨,共同研讨西部旅游合作发展大计,展望21世纪西部旅游的美好前景.这是四川旅游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也是 ...

  • 国际旅游发展论坛上的致辞稿
  •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在这美好的金秋时节,由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国际旅游发展论坛隆重开幕了.我们很高兴与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相聚在神奇的九寨,共同研讨西部旅游合作发展大计,展望21世纪西部旅游的美好前景.这是四川旅游发展史上的一次盛会,也是 ...

  • 区长在编写区志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我区召开的第一次全区修志工作会议,以这次会议为标志,全区修志工作将进入全面编纂阶段.这对于扎实推进修志工作,确保完成编修新铁东区志任务,促进我区修志工作跃上的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就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修志工作谈几点意见.一.在"十六大"精神指导下 ...

  • 看到日出,还是看到日落?
  • 编者按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报业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中负重前行,部分都市类日报和行业报因为经营不善退出市场.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城市类周报却展示出独特风景,不少报纸平稳增长之余还有突破,甚至有专家指出周报未来将成为报业发展的主要生力军.情况到底如何?本期<报业观察>特约请三位城市周 ...

  •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抗日战争精品教案
  •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人民出版社历史教材必修1.专题2的第三节. 课程标准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 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 ...

  • 繁荣新时期的文学创作
  • 活跃于当今安徽文坛的一批青年作家聚集一堂,畅谈繁荣新时期的文学创作问题,这是我省文艺界令人瞩目的一件事情,是组织跨世纪文学队伍的一次盛会.青年作家是整个作家群体中一支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生力军,正处于创作力旺盛.多出作品的年华.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党的文艺大政方针已定的新形势下,如何从思想观念.价值取 ...

  •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历史研究
  • 摘要: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英译工作面临良好机遇.201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扩大文化影响力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上的 ...

  • 文化系统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部署,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