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经热的思考与讨论
一、“读经热”如何兴起?
“读经热”指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台湾王财贵先生策划兴起的少儿读经活动,在台湾与大陆掀起热潮的现象。王财贵先生是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现任台湾国立台中师范学院的语文教育系副教授。1994年,他在台湾的华山讲堂成立“读经推广中心”,鼓励倡导儿童读经,希望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良好基础。当时报名参加的儿童约有百名,至1998年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相比于台湾读经运动的如火如荼,大陆的读经运动则稍显逊色,但也同样风风火火。1998年,从天津、武汉开始,在国际文教基金会的推动下,儿童读经运动渐成燎原之势。不少幼儿园、小学都增加了读经的课程,与此相对应,近几年来,与古时候私塾性质十分相似的儿童读经培训机构纷纷涌现。上海有“孟母堂”、苏州有“菊斋”、“淑女堂”,武汉有“童学馆”等等。虽然部分培训机构最后被叫停,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读经运动”的热度仍然没有散去。
二、什么是“读经”?
儒学家蒋庆先生对读经的“经”字定义如下:所谓“经”,就是最初由孔子整理编定的、继而由诸大儒阐发撰述的、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常理”、“常道”的、被历代中国人公认享有神圣性与权威性、具有人生理想教育功能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课本教材的儒家诸经典。同时,他对读经的“读”字也有自己的见解:一为背诵,一为阅读理解。于是他认为,对于少儿读经来说,主要是背诵经典。
很显然,蒋庆先生定义的“经”并不是包罗百家之言的国学经典,只是限于儒学经典。我认为未免有失偏颇。春秋诸子百家之言各有千秋,儒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谁能说老子的《道德经》就没有与人向善的寓意在其中呢?此外,中国的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史记》《离骚》《资治通鉴》等论著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为何就不能纳入“经典”的行列呢?因此我认为,“读经”应该读的是“国学经典”。
三、该不该“读经”?
时至今日,读经运动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光景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渐起。 有一名叫薛涌的海外华人认为,读经运动是“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是“一种文化蒙昧主义”。著名学者李泽厚也持反对态度:“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甚至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一些人现在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在这场关于“读经”的争议讨论中,我们发现,完全否定读经意义的人只占
少数,大部分人并没有否定读经的行为,只是对该如何读经、怎样读经的问题产生了质疑和讨论。
我认为,读经还是有其显而易见的好处的。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的思想、生活智慧,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读国学经典,不仅能积累孩子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因此,读经对孩子小到知识能力的积累,大到人格情操的培养,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读经是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步捷径,在网络文学风起云涌、价值取向多元驳杂的当代,重读经典,能使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力量、涤荡心灵。
至于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宿命论、顺民思想和历史唯心主义等消极因素,我相信对于拥有稳定成熟世界观的成年人来说已不足为惧,而对于稚嫩的儿童,则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适当引导。
四、何时读经?
我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处于语言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最佳的时期,读经让孩子积累一定的国学底蕴,对于孩子语言、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孩子入学后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读经反而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但学龄初、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是不是一点都不要读呢?我认为还是要择其精而读。王财贵认为,孩子13岁以下,主要是吸纳文化知识的时期,13岁以后,则进入到创造时段,如果13岁之前吸纳不好,此后的创造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我建议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读经的平台。
五、怎样读经?
关于怎样读经的问题,王财贵认为“大道至简,最有效的方法,是最为简约的方法。”他提出“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我认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理解经典是很难的,但是孩子的语言模仿和记忆能力却是非常好的,可以在家长的带读下,让孩子不断地去读和念,在反复的跟读过程中渐渐熟悉,家长也可以适时加以简单讲解,使书中的智慧渐渐浸润到孩子的心灵里。这种读经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让孩子在无意中学会认字识字。王财贵对记者说:小学课本中的2000多个汉字,教师用了6年的时间方才教会学生,而古人只用了3个月。他还说,认字本不用交,两岁就可以读书,1年即可把常用汉字认完。虽然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论证,但他的话却引起了人们对于孩子学龄前识字能力的开发的重视。
读经运动在今天是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在文化方面,用经学给孩子的成长加入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熏陶和积淀,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何时读经、如何读经还要靠家长和学校的不断引导帮助,对经典的选择,要谨慎、合理、实际。
关于读经热的思考与讨论
一、“读经热”如何兴起?
“读经热”指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台湾王财贵先生策划兴起的少儿读经活动,在台湾与大陆掀起热潮的现象。王财贵先生是国学大师牟宗三先生的弟子,现任台湾国立台中师范学院的语文教育系副教授。1994年,他在台湾的华山讲堂成立“读经推广中心”,鼓励倡导儿童读经,希望他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奠定优美人格的良好基础。当时报名参加的儿童约有百名,至1998年已经超过了一百万人。
相比于台湾读经运动的如火如荼,大陆的读经运动则稍显逊色,但也同样风风火火。1998年,从天津、武汉开始,在国际文教基金会的推动下,儿童读经运动渐成燎原之势。不少幼儿园、小学都增加了读经的课程,与此相对应,近几年来,与古时候私塾性质十分相似的儿童读经培训机构纷纷涌现。上海有“孟母堂”、苏州有“菊斋”、“淑女堂”,武汉有“童学馆”等等。虽然部分培训机构最后被叫停,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读经运动”的热度仍然没有散去。
二、什么是“读经”?
儒学家蒋庆先生对读经的“经”字定义如下:所谓“经”,就是最初由孔子整理编定的、继而由诸大儒阐发撰述的、在中国历史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体现“常理”、“常道”的、被历代中国人公认享有神圣性与权威性、具有人生理想教育功能并在中国历史上长期作为课本教材的儒家诸经典。同时,他对读经的“读”字也有自己的见解:一为背诵,一为阅读理解。于是他认为,对于少儿读经来说,主要是背诵经典。
很显然,蒋庆先生定义的“经”并不是包罗百家之言的国学经典,只是限于儒学经典。我认为未免有失偏颇。春秋诸子百家之言各有千秋,儒学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谁能说老子的《道德经》就没有与人向善的寓意在其中呢?此外,中国的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史记》《离骚》《资治通鉴》等论著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这些为何就不能纳入“经典”的行列呢?因此我认为,“读经”应该读的是“国学经典”。
三、该不该“读经”?
时至今日,读经运动已经发展了十余年的光景了,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渐起。 有一名叫薛涌的海外华人认为,读经运动是“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是“一种文化蒙昧主义”。著名学者李泽厚也持反对态度:“我不欣赏‘少儿读经’之类的笼统做法、提法,它很难与当年袁世凯的‘尊孔’彻底分清。蒋庆甚至公开谴责蔡元培先生当年取消读经。在我看来,如果‘五四’那批人是‘启蒙’,那么一些人现在就是‘蒙启’:把启开过的蒙再‘蒙’起来。我反对不分青红皂白地提倡‘读经’,那样可能会从小就培育原来传统政治体系所需要的奴性道德。”
在这场关于“读经”的争议讨论中,我们发现,完全否定读经意义的人只占
少数,大部分人并没有否定读经的行为,只是对该如何读经、怎样读经的问题产生了质疑和讨论。
我认为,读经还是有其显而易见的好处的。国学经典凝聚着古人的思想、生活智慧,语言精炼而富有哲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读国学经典,不仅能积累孩子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和理解力。因此,读经对孩子小到知识能力的积累,大到人格情操的培养,都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
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读经是了解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一步捷径,在网络文学风起云涌、价值取向多元驳杂的当代,重读经典,能使人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汲取力量、涤荡心灵。
至于国学经典中所包含的宿命论、顺民思想和历史唯心主义等消极因素,我相信对于拥有稳定成熟世界观的成年人来说已不足为惧,而对于稚嫩的儿童,则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的适当引导。
四、何时读经?
我认为学龄前的孩子处于语言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最佳的时期,读经让孩子积累一定的国学底蕴,对于孩子语言、智力的开发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孩子入学后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读经反而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但学龄初、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是不是一点都不要读呢?我认为还是要择其精而读。王财贵认为,孩子13岁以下,主要是吸纳文化知识的时期,13岁以后,则进入到创造时段,如果13岁之前吸纳不好,此后的创造就不可能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我建议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读经的平台。
五、怎样读经?
关于怎样读经的问题,王财贵认为“大道至简,最有效的方法,是最为简约的方法。”他提出“六字箴言”——“小朋友,跟我念”。我认为对于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理解经典是很难的,但是孩子的语言模仿和记忆能力却是非常好的,可以在家长的带读下,让孩子不断地去读和念,在反复的跟读过程中渐渐熟悉,家长也可以适时加以简单讲解,使书中的智慧渐渐浸润到孩子的心灵里。这种读经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还能让孩子在无意中学会认字识字。王财贵对记者说:小学课本中的2000多个汉字,教师用了6年的时间方才教会学生,而古人只用了3个月。他还说,认字本不用交,两岁就可以读书,1年即可把常用汉字认完。虽然缺乏理论依据和实践论证,但他的话却引起了人们对于孩子学龄前识字能力的开发的重视。
读经运动在今天是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在文化方面,用经学给孩子的成长加入一些具有长远意义的熏陶和积淀,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重大意义的。但是何时读经、如何读经还要靠家长和学校的不断引导帮助,对经典的选择,要谨慎、合理、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