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量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6.组织: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7.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8.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二、填空题
1.(雪城会议) (政策) (商业)
2.(有差异或不同)
3.(公共组织)
4.(结果或产出) (外部取向)
5.(公共组织) (私人组织) (第三部门组织)。
6.(共同目标) (协作愿望) (沟通)。
7.(政府失败或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8.(等级控制) (网络)
9.(公正) (他律) (自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
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3.试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境:(1)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2)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3)公共部门绩效标准的难确定性;(4)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5)管理者与评估者对立。
4.如何理解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现象:组织中权力的运行不是单纯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运行方向。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级。在古典组织理论中,这种观点是离经叛道的,但自从郝伯特••A•西蒙革命性地指出组织中下属能够比其上级拥有更多的权力后,人们便不再讳言组织中的这一现象。最早质疑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观点的是美国著名组织理论家巴纳德,他指出上级的命令在被下级接受之前,存在着一个“无差别领域”,上级的命令必须先进入这一领域,否则下属不一定在乎上级的指令。巴纳德强调“权威由作为下级的个人来决定”。西蒙指出下属拥有比上级更多的权力。上级只有三种权力:雇佣和解雇、晋升和降级、某种激励性的奖励,下级却有辞职、罢工、怠工、只履行最低表现、只照字面意义执行工作以及履行职责等权力。
5.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1)效率目标,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有效地向公众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政府支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的有机结合,进而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公平目标,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有效地对国民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及财富积累上的分化差距,实现社会相对公平;(3)稳定目标,即有效地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维持经济景气,避免经济波动。
6.简述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和类型:(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7.试述政府间关系的网络模式的特点:(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2)相互依赖与分权;(3)策略活动与合作;
8.简述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功能:(1)引导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选择功能
9.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1)动因不同;(2)基本原则不同;(3)管理方式不同;(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
10.试比较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劣势:(1)首长制的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可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是:由于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而且,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也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
(2)委员制的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
11.试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1)使命不同;(2)相比后者而言,前者效率意识不强;(3)公共管理更强调责任;(4)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包含了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其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12.试述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1)、引入公民参与机制;(2)、高层的支持和承诺;(3)、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4)、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3.如何理解治理与统治的区别:(1)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一元垄断公共管理,治理是多元合作
式治理;(2)管理的客体不同:治理除了处理统治所要处理的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外,还要处理一些集体事务;
(3)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依靠权威命令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管理,治理依靠网络合作,运用非强制性权力进行互动,其机制是信任;(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治理则是多元式的方式,包括市场、社会手段;(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强调国家的作用,以统治阶级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合作。
14.简述网络治理面临的困境:(1)可治理问题;(2)合法性问题;(3)有效性问题;(4)责任性问题
四、论述题
1.论述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前提预设的现实片面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答:(1)国家神话的含义:片面夸大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将政府视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仁慈君主,认为政府能完全弥补市场缺陷,消除市场失灵,政府能够解决好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2)市场乌托邦的含义:片面夸大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解决好各种经济问题,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恶化,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3)两种观点的前提假设:关于国家和市场作用的这两种片面的观点各有其根源,它们都建立在某些不正确的假定上。前者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国家或政府及其官员是大公无私、无所不能的。它假定,在私人领域,个人是理性的自利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公共领域,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或政治家则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简言之,国家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仁慈君主。那种片面强调市场作用的观点则往往基于完善、充分竞争市场的假设之上。
(4)评价: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假定都是不成立的。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证明,政府及其官员并不是代表公共利益的,他们也是按“经济人”假说行事,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同样会失败;而且政府失败比市场失败更具有毁灭性,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缺陷或消除市场失灵,相反,加剧了市场失灵。同样,完善、充分竞争的市场也是不存在的。市场的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它不能适应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以及外在效应的消除,不能解决收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无法防止垄断,它本身容易受到破坏等。
(5)启示:由此可见,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远非完善,二者都有缺陷。因此,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在市场机制与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干预之间的组合中作出选择。(一)政府不要急于干预经济,而要尽量让市场自行运作,直到确实需要政府介入为止;(二)政府应根据市场自行调整和平衡;(三)政府不应靠主观臆测而应根据客观经济规律采取简易透明和公正的干预措施。
2.试论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答:(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
(2)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尖形结构。尖形结构中,管理层次分明,上级对下级控制严格,影响力强,其优点是权力集中,指挥统一。但因层次多,信息传递途径长,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此外,上级对下级的严格控制,阻碍了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使组织走向僵化。
(3)管理层次少、幅度大的组织结构,被称为扁平结构,该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快,下级拥有较大自主权。但是,扁平结构组织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因此,在组织管理中,
需要权衡两种结构形式的优劣势,设计出较为理想的组织结构。
3. 论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可能的治理之道。
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确十分困难。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2)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3)公共部门绩效标准的难确定性;(4)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5)管理者与评估者对立。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有:(1)引入公民参与机制;(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3)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4)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4.论述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区别及其对公共管理的意义。
答: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1)在组织环境方面。包括市场、制约和政治影响。(2)在交易方面。包括强制力、影响范围、公众审查以及所有权。(3)在组织程序方面。包括组织目标、权力限制、绩效期望和激励。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这些显著区别使公共组织的管理具有很多特殊的方面,比如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中,在组织绩效的测度和考评中,在运作规则的选择上。因此公共组织管理的特殊性正是基于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区别点。
《公共管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治理 :治理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可称为网络管理或网络治理,指的是为了实现与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第三部门或公民个人)等众多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
2.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公共物品可以从不同角度划分为准公共物品和纯公共物品、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由政府或其他权威人士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所采取的行动;公共政策不只是一种孤立的决定,而且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所构成的过程;公共政策具有明确的目的、目标或方向,并以一定的价值观为基础;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有价值之物所作的权威性分配,即涉及人们的利益关系。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发挥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量利用、开发规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5.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
6.组织:指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通过相互交往而形成的具有共同心理意识,并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而按一定的方式联合起来的有机整体。
7.绩效管理:是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
8.第三部门:指介于政府部门和营利部门之间,依靠会员缴纳的会费、民间捐款或政府财政拨款等非营利性收入从事前两者无力、无法或无意作为的社会公益事业,从而实现服务社会公众、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宗旨的社会公共部门。
二、填空题
1.(雪城会议) (政策) (商业)
2.(有差异或不同)
3.(公共组织)
4.(结果或产出) (外部取向)
5.(公共组织) (私人组织) (第三部门组织)。
6.(共同目标) (协作愿望) (沟通)。
7.(政府失败或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
8.(等级控制) (网络)
9.(公正) (他律) (自律)
三、简答题
1.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模式:综观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在处理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的实践,可以将政府的行为模式概括为以下五种角色: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2.试述网络治理的特征:(1)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2)反思理性的“复杂人”;(3)合作互惠的行动策
略;(4)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
3.试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面临的困境:(1)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2)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3)公共部门绩效标准的难确定性;(4)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5)管理者与评估者对立。
4.如何理解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现象:组织中权力的运行不是单纯自上而下的,也有自下而上的运行方向。自下而上的权力运行的目的是控制上级。在古典组织理论中,这种观点是离经叛道的,但自从郝伯特••A•西蒙革命性地指出组织中下属能够比其上级拥有更多的权力后,人们便不再讳言组织中的这一现象。最早质疑下级绝对服从上级观点的是美国著名组织理论家巴纳德,他指出上级的命令在被下级接受之前,存在着一个“无差别领域”,上级的命令必须先进入这一领域,否则下属不一定在乎上级的指令。巴纳德强调“权威由作为下级的个人来决定”。西蒙指出下属拥有比上级更多的权力。上级只有三种权力:雇佣和解雇、晋升和降级、某种激励性的奖励,下级却有辞职、罢工、怠工、只履行最低表现、只照字面意义执行工作以及履行职责等权力。
5.简述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公共财政管理的总体目标是保证公共财政职能的全面履行。(1)效率目标,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有效地向公众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政府支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效率损失最小化的有机结合,进而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2)公平目标,即通过公共财政管理,有效地对国民收入、财富和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通过转移支付,缩小收入及财富积累上的分化差距,实现社会相对公平;(3)稳定目标,即有效地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维持经济景气,避免经济波动。
6.简述政府失败现象的表现和类型:(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7.试述政府间关系的网络模式的特点:(1)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制色彩的弱化;(2)相互依赖与分权;(3)策略活动与合作;
8.简述公共管理伦理的基本功能:(1)引导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选择功能
9.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区别:(1)动因不同;(2)基本原则不同;(3)管理方式不同;(4)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
10.试比较首长制与委员会制的优劣势:(1)首长制的优点: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敏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可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和损耗,能迅速完成任务。缺点是:由于行政决策大权由首长一人独揽,容易导致滥用权力,独断专行,压制民主,营私舞弊而无人牵制监督。而且,首长个人在精力、体力、知识、智慧、才能方面的局限,也不利于对行政事务的周密考察与恰当处理。
(2)委员制的优点:能够集思广益,容纳多方面的意见,处事考察周全,委员互相牵制,有利于权力监督。缺点是:责任不明确,容易造成争功诿过的弊端,委员间相互协调不易,力量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并且容易泄露决策机密。
11.试述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答:(1)使命不同;(2)相比后者而言,前者效率意识不强;(3)公共管理更强调责任;(4)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5)公共管理包含了复杂的政府活动,而且公共管理的运作是在政治环境中进行的,因而其具有明显的政治性或公共性特征。
12.试述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1)、引入公民参与机制;(2)、高层的支持和承诺;(3)、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4)、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13.如何理解治理与统治的区别:(1)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一元垄断公共管理,治理是多元合作
式治理;(2)管理的客体不同:治理除了处理统治所要处理的公共问题、公共事务外,还要处理一些集体事务;
(3)管理的机制不同:统治依靠权威命令进行自上而下、单向度的管理,治理依靠网络合作,运用非强制性权力进行互动,其机制是信任;(4)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是强制性方式,治理则是多元式的方式,包括市场、社会手段;(5)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强调国家的作用,以统治阶级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而治理以满足公民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市场的合作。
14.简述网络治理面临的困境:(1)可治理问题;(2)合法性问题;(3)有效性问题;(4)责任性问题
四、论述题
1.论述国家神话和市场乌托邦前提预设的现实片面性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答:(1)国家神话的含义:片面夸大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将政府视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仁慈君主,认为政府能完全弥补市场缺陷,消除市场失灵,政府能够解决好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
(2)市场乌托邦的含义:片面夸大市场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本身能够解决好各种经济问题,政府干预只能使问题恶化,因而反对国家干预,主张自由放任。
(3)两种观点的前提假设:关于国家和市场作用的这两种片面的观点各有其根源,它们都建立在某些不正确的假定上。前者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国家或政府及其官员是大公无私、无所不能的。它假定,在私人领域,个人是理性的自利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公共领域,国家政府及其官员或政治家则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所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简言之,国家是一个大公无私的仁慈君主。那种片面强调市场作用的观点则往往基于完善、充分竞争市场的假设之上。
(4)评价:实际上这两种观点的假定都是不成立的。西方经济学尤其是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证明,政府及其官员并不是代表公共利益的,他们也是按“经济人”假说行事,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同样会失败;而且政府失败比市场失败更具有毁灭性,政府的不恰当干预不仅不能弥补市场缺陷或消除市场失灵,相反,加剧了市场失灵。同样,完善、充分竞争的市场也是不存在的。市场的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总量的平衡和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难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它不能适应公共物品的有效生产以及外在效应的消除,不能解决收入及财富的公平分配问题;市场机制无法防止垄断,它本身容易受到破坏等。
(5)启示:由此可见,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都远非完善,二者都有缺陷。因此,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需要在市场机制与政府的某种程度的干预之间的组合中作出选择。(一)政府不要急于干预经济,而要尽量让市场自行运作,直到确实需要政府介入为止;(二)政府应根据市场自行调整和平衡;(三)政府不应靠主观臆测而应根据客观经济规律采取简易透明和公正的干预措施。
2.试论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的关系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答:(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
(2)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被称为尖形结构。尖形结构中,管理层次分明,上级对下级控制严格,影响力强,其优点是权力集中,指挥统一。但因层次多,信息传递途径长,容易造成信息失真,使高层决策被走样执行,此外,上级对下级的严格控制,阻碍了下级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使组织走向僵化。
(3)管理层次少、幅度大的组织结构,被称为扁平结构,该结构管理层次少,信息传递迅速,不易失真,决策执行快,下级拥有较大自主权。但是,扁平结构组织相对松散,集体行动难度较大,因此,在组织管理中,
需要权衡两种结构形式的优劣势,设计出较为理想的组织结构。
3. 论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面临的困境及其可能的治理之道。
答: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确十分困难。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2)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3)公共部门绩效标准的难确定性;(4)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5)管理者与评估者对立。改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途径有:(1)引入公民参与机制;(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3)建立绩效信息系统,保证评估准确和有效;(4)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来改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
4.论述公共组织与私人组织的区别及其对公共管理的意义。
答:公共组织就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的就是国家机关组织。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有着显著的区别:(1)在组织环境方面。包括市场、制约和政治影响。(2)在交易方面。包括强制力、影响范围、公众审查以及所有权。(3)在组织程序方面。包括组织目标、权力限制、绩效期望和激励。
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这些显著区别使公共组织的管理具有很多特殊的方面,比如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中,在激励手段的选择中,在组织绩效的测度和考评中,在运作规则的选择上。因此公共组织管理的特殊性正是基于公共组织和私人组织的区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