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工商管理类104 姓名:王翔 学号:5400210184
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摘要:信用评级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即金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它是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分别是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中国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面对巨大的机遇和生存的压力,信用评级机构应加强与外部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最根本的作用是就证券的信用状况独立发表意见,信用状况表述出来就是投资者按时获取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可能性。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重要性;面临问题;发展建议;
一、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现状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一、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规模较大的只有四家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1997年,人民银行认定了9家评级公司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企业债券评级的资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2006年后,上海远东因“福禧短融”事件逐渐淡出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
二、美国评级机构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掌控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
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目前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二、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用评级缺乏了解
信用评级是事关金融产品定价的高端产品,但多数人不了解信用评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懂评级是什么。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基础使得信用评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重要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各方面足够的认识,信用评级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环境中。
二、盲目迷信外国技术
认为美国评级机构比中国的好。由于对信用评级特殊性的不了解,很多中国人认为信用评级就是一般中介服务,甚至认为按照国际标准,由美国人给中国企业评级更公正、更权威。特别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根本瞧不起中国本土评级机构,而对美国机构却频频安排高规格高级别接待,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政府部门在评级业务的准入标准上明确首选国外机构。
三、信用评级机构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国家尚无明确政策法规限制外国机构进入中国评级市场。迄今为止,中国没有法规明确评级机构归口哪个政府部门管理,有关部门仅依据其业务需要选择用谁的评级结果,是选中资还是外资也无法规和政策依据。中国政府在入世承诺中未包括信用评级业,面对美国机构的凌厉攻势,政府部门找不到政策依据,特别在对评级业对国家的战略影响作用认识不清晰的情况下,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实际上形成了对美国全面开放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局面。
三、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建议 中国评级市场外部法律环境日益完善,评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评级机构应抓住发展机遇,练好内功,迅速提升评级服务水平。信用评级机构要想生存和发展,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同行业的协作与交流
信用评级行业是目前国内非常重要但也是非常小的行业,从业人数少、机构杂、主管机构不明确、缺乏行业管理体系是这个行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国内各信用评级机构要加强合作,共同就规范行业秩序、完善评级体系、提高评级业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以及加强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等方面进行磋商,共同维护和培养这个特殊行业。此外,还应加强同国外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借鉴他们优秀的做法,学习先进的评级理论和评级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竞争力,
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
无论是证券评级,还是企业评级,亦或特定信用关系评价,其依据都是一整套评级制度,包括评级对象、评级内容、评级的方法、手段与程序,评级的指标体系与信用级别设置等。其中评级的指标体系是整个评级制度的灵魂,直接关系到信用评级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直接影响信用评级活动的生命力。搞好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的关键问题之一。
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必须富有系统性、全面性。对不同的受评对象,其涉及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指标。另外,评级内容应尽可能多的考察影响受评企业的因素,把每一因素按影响程度区别开来,使其在指标体系中权重不同,做到既全面、系统,又有一定科学性。
科学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借鉴国际惯例做法,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由于国际优秀的评级机构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通过多年的评级活动,摸索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引用他们的指标评级的体系,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做法。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企业所有制和财务体制不同,会计核算制度亦不一致,这就必须根据中国具体的情况,对国外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改造,科学地设计评级指标体系,恰如其分地评价受评对象。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地员工队伍是评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更是提高评级质量的必要条件。由于评级工作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全面地考察受评对象,因而要求评级人员具备管理学、财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评级人员的知识面越广,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把握受评企业的真实情况,评级结果就能正确反应受评企业的信誉状况。作为以知识服务为主的信用评级机构,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吸收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并经常地进行业务培训,开展业务交流,造就一支过得硬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评级质量
随着信用意识的增加,社会对信用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评级机构评级质量如何,是关系到中国信用评级业兴衰的关键,也是决定信用评级机构生死存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面对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加强评级工作质量控制,提高评级质量是任何评级机构的头等大事。
,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制定工作管理规范,从信用评级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提高评级质量。如:在评级准备阶段,要求评级人员了解受评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在抓住对该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基础上,提出受评企业应提供的资料,列出实地调研需了解的问题等准备工作。在现场调研阶段,通过对企业有关人员的访谈和实地取证,把握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度和经营管理情况,
尤其是对定性问题的判断也要十分关注。此外,必要时还要走访与该企业有业务关系的银行、其它企业等。在撰写报告阶段,可规定统一的格式,对评级标准尽量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对事实的认定要尽可能提供依据,避免主观任意推测,保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董旭升 、丁祥华,如何确保信用评级机构的赢利性和公正
性【J】,《经济论坛》2005年 第14期
2、 王冰睿,竭力维护信用评级垄断地位, 美国设障拒绝中国机
构入围【J】, 《IT时代周刊》2010年 第19期
3、 王昭慧、董奋义,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问题的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07年 第04Z期
4、 贺晓波、 李杨,全球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
的启示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J】2008, 28(4)
5、 倪受彬 施丹婷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问
题初探【J】《社会科学》2009, (8)
6、 李力,论阅读信用评级报告需要关注的问题【J】《征信》2010,
28(3)
7、 张亦春 游舜杰美国金融危机与信用评级的教训和启示山东
【J】《社会科学》2010, (10)
8、 李群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研究【J】《黄河
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第2期
9、 张亦春 胡晓.金融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J】.
西部金融,2009,(10):.
10、 李信宏 邵立强 庄建华 等.信用评级【M】.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6.124-130.
11、 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4,(6):.
12、 于洪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功”与“过”【J】.中国货币
市场,2009,(2):.
13、 蒋琳 戴鸿广.美国次贷危机及相关举措启示中国信用评级
行业规范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14、 王磊燕.美证监会剑指信用评级制度改革势在必行【N】.第
一财经日报,2009-04-
班级:工商管理类104 姓名:王翔 学号:5400210184
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
摘要:信用评级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即金融市场上一个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它是由专门的经济、法律、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发行人和证券信用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只有三家,分别是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和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中国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面对巨大的机遇和生存的压力,信用评级机构应加强与外部各界的合作与交流,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最根本的作用是就证券的信用状况独立发表意见,信用状况表述出来就是投资者按时获取利息和收回本金的可能性。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程、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的展望。
关键词: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级机构-重要性;面临问题;发展建议;
一、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现状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一、中国信用评级市场规模较大的只有四家
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最初的评级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建,隶属于各省市的分行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过几次清理整顿,评级机构开始走向独立运营。1997年,人民银行认定了9家评级公司具有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企业债券评级的资质。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短期融资券市场建设,形成了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新世纪和远东五家具有全国性债券市场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2006年后,上海远东因“福禧短融”事件逐渐淡出市场。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市场洗礼,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
二、美国评级机构对中国评级市场的掌控
经过了十多年的长期准备,美国穆迪、标准普尔、惠誉等利用中国在信用评级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长驱直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
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2006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同年,新华财经(美国控制)公司收购上海远东62%的股权,实现了对该机构的直接控制。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亦在商谈合资事宜。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公司也都曾与大公洽谈合资,提出对大公控
股或控制经营权,穆迪愿意出价3000万美元购买大公控股权,但都遭到拒绝。这样,目前中国四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除大公始终坚持民族品牌国际化发展外,其余已经或正在被美国控制。
在被美国收购的评级机构中,中诚信、联合在全国各省均设有分公司,他们可以从事国内的所有评级业务,市场份额合计超过2/3以上。美国评级机构借助被收购公司的分支机构,迅速将触角伸展到全中国,直接或间接从事所有评级和相关业务。
二、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问题 一、对信用评级缺乏了解
信用评级是事关金融产品定价的高端产品,但多数人不了解信用评级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根本就不懂评级是什么。这样一种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认识基础使得信用评级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重要影响和作用没有引起各方面足够的认识,信用评级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生存环境中。
二、盲目迷信外国技术
认为美国评级机构比中国的好。由于对信用评级特殊性的不了解,很多中国人认为信用评级就是一般中介服务,甚至认为按照国际标准,由美国人给中国企业评级更公正、更权威。特别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根本瞧不起中国本土评级机构,而对美国机构却频频安排高规格高级别接待,听取他们的意见。有的政府部门在评级业务的准入标准上明确首选国外机构。
三、信用评级机构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国家尚无明确政策法规限制外国机构进入中国评级市场。迄今为止,中国没有法规明确评级机构归口哪个政府部门管理,有关部门仅依据其业务需要选择用谁的评级结果,是选中资还是外资也无法规和政策依据。中国政府在入世承诺中未包括信用评级业,面对美国机构的凌厉攻势,政府部门找不到政策依据,特别在对评级业对国家的战略影响作用认识不清晰的情况下,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实际上形成了对美国全面开放中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局面。
三、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建议 中国评级市场外部法律环境日益完善,评级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评级机构应抓住发展机遇,练好内功,迅速提升评级服务水平。信用评级机构要想生存和发展,关键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加强同行业的协作与交流
信用评级行业是目前国内非常重要但也是非常小的行业,从业人数少、机构杂、主管机构不明确、缺乏行业管理体系是这个行业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国内各信用评级机构要加强合作,共同就规范行业秩序、完善评级体系、提高评级业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以及加强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等方面进行磋商,共同维护和培养这个特殊行业。此外,还应加强同国外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他们的交往,借鉴他们优秀的做法,学习先进的评级理论和评级体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竞争力,
这样才能保持健康的发展。
二、建立一套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
无论是证券评级,还是企业评级,亦或特定信用关系评价,其依据都是一整套评级制度,包括评级对象、评级内容、评级的方法、手段与程序,评级的指标体系与信用级别设置等。其中评级的指标体系是整个评级制度的灵魂,直接关系到信用评级工作的严肃性、权威性、科学性,直接影响信用评级活动的生命力。搞好评级指标体系,是保证评级结果的关键问题之一。
指标体系的设置必须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必须富有系统性、全面性。对不同的受评对象,其涉及的具体内容有很大差异,因此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指标。另外,评级内容应尽可能多的考察影响受评企业的因素,把每一因素按影响程度区别开来,使其在指标体系中权重不同,做到既全面、系统,又有一定科学性。
科学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当借鉴国际惯例做法,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由于国际优秀的评级机构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通过多年的评级活动,摸索出了一套较为科学的评级指标体系,我们可以引用他们的指标评级的体系,主要是美国和日本的经验与做法。但是,与国外相比,中国的企业所有制和财务体制不同,会计核算制度亦不一致,这就必须根据中国具体的情况,对国外的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改造,科学地设计评级指标体系,恰如其分地评价受评对象。
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地员工队伍是评级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更是提高评级质量的必要条件。由于评级工作是高度专业化的工作,需要全面地考察受评对象,因而要求评级人员具备管理学、财务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评级人员的知识面越广,经验越丰富,就越能把握受评企业的真实情况,评级结果就能正确反应受评企业的信誉状况。作为以知识服务为主的信用评级机构,人才是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吸收具备良好教育背景的人才,并经常地进行业务培训,开展业务交流,造就一支过得硬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评级质量
随着信用意识的增加,社会对信用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评级机构评级质量如何,是关系到中国信用评级业兴衰的关键,也是决定信用评级机构生死存亡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面对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加强评级工作质量控制,提高评级质量是任何评级机构的头等大事。
,信用评级机构应当制定工作管理规范,从信用评级的各个环节进行控制,提高评级质量。如:在评级准备阶段,要求评级人员了解受评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在抓住对该行业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基础上,提出受评企业应提供的资料,列出实地调研需了解的问题等准备工作。在现场调研阶段,通过对企业有关人员的访谈和实地取证,把握住企业的财务数据真实度和经营管理情况,
尤其是对定性问题的判断也要十分关注。此外,必要时还要走访与该企业有业务关系的银行、其它企业等。在撰写报告阶段,可规定统一的格式,对评级标准尽量细化,提高可操作性,对事实的认定要尽可能提供依据,避免主观任意推测,保证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 董旭升 、丁祥华,如何确保信用评级机构的赢利性和公正
性【J】,《经济论坛》2005年 第14期
2、 王冰睿,竭力维护信用评级垄断地位, 美国设障拒绝中国机
构入围【J】, 《IT时代周刊》2010年 第19期
3、 王昭慧、董奋义,对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存在问题的探讨【J】,
《商场现代化》2007年 第04Z期
4、 贺晓波、 李杨,全球次级债危机对我国债券市场信用评级
的启示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J】2008, 28(4)
5、 倪受彬 施丹婷金融危机背景下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问
题初探【J】《社会科学》2009, (8)
6、 李力,论阅读信用评级报告需要关注的问题【J】《征信》2010,
28(3)
7、 张亦春 游舜杰美国金融危机与信用评级的教训和启示山东
【J】《社会科学》2010, (10)
8、 李群峰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研究【J】《黄河
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第2期
9、 张亦春 胡晓.金融危机后美国信用评级机构改革及启示【J】.
西部金融,2009,(10):.
10、 李信宏 邵立强 庄建华 等.信用评级【M】.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2006.124-130.
11、 陈文玲.美国信用体系的总体构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4,(6):.
12、 于洪辉.美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功”与“过”【J】.中国货币
市场,2009,(2):.
13、 蒋琳 戴鸿广.美国次贷危机及相关举措启示中国信用评级
行业规范发展【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
14、 王磊燕.美证监会剑指信用评级制度改革势在必行【N】.第
一财经日报,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