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论文

学 院:

专 业:

作 者:

导 师:

学 号:

班 级:水利学院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200802725 2008027

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距

摘要:从现实出发回顾历史,包括传统儒家思想综合分析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差距,综合考虑当今文化的发展趋势,认清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和背景。

关键字:传统 文化 现实

一 ,中国现状

文化是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的总和。

大多数人对于自身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共性的认知,是传统文化。京剧、中药、书法、国画、易经、古琴、墨儒道法、诗词歌赋、武术气功以及封建社会的大辫子、小脚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现在又有人又把孔子摆上了历史舞台,可见孔子适合了当今一部分人的口味。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呢?

曾经对“孔子”大批特批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终于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内党派搞分裂内战的阴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谁否定这一点,无疑是否定新中国、否定数千万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文化是和政治、经济等密切相连的,但同时具有的独立性与历史延续性。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化又超越了政治、经济。好的政治、经济秩序能够带动文化的繁荣,从而互动形成

和谐稳定的机制;差的政治、经济秩序必然导致文化的割裂与新文化的兴起,从而引发政治、经济秩序改良的产生或革命式的重建。

社会进入21世纪的第九个年头,摆在中国人民心里的价值规范是什么?看看中国的现状,也许能找到答案:

(1)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占据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半壁江山。这些工厂多数缺乏自主创新机制,以出口贸易为主,凭借低廉劳动力与环境资源的不断恶化创造着GDP的一时“神话”。

(2)贫富分化严重。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贫富差别过大。对比沿海地区的汽车、高楼、高速公路、网络等硬件,内地乡村简陋的校舍、贫困的生活、出逃的农民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因为执行了特殊的产业开放政策导致了汽车、日化、大豆等商品市场的沦失、导致了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股权的贱卖。

(4)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现象普遍。看一看招聘市场人满为患的现实,应该知道这些担负国家民族未来的学子的心理负担有多重。

(5)政府机构是权利金钱的象征。从这些年招收公务员1:100——1:400的比率可以看出,有多少人向往这个“行业”。 “学而优则仕”,是古人对仕途的向往,现在也是不乏其人啊(失败的几率都很大)。

我们发现,目前的经济形态可以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来表达:即局部过热和局部过冷同时存在。而我们目前的社会制度,既不是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们的信仰总体混乱,社会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理解传统文化所走过的路程,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所处的位置,“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友为镜,可以明对错,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此发扬优秀的人文传统,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曰:“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所以我们说的义务就是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该尽力的事务。朋友之间要讲义气,古人说的义气就是作为朋友尽了朋友之道的风气。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诚信在社会上是站不住的,是要被淘汰的。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就是作为一种德性要留给社会,说的话要能对社会有用,还要做事情言行一致,要为社会立功。这是我们的伦理观。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自己要修养好,要学习,要深思。然后由己及人、及妻子(古代以男性为中心)、及孩子、及兄弟。如果自己的修养三尺高也让其他人都达到三尺高,这就是所谓的齐家。为什么用齐字?齐就是等,自己修养好了让全家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就等同了。其次,要把家里的道德伦理治家的方法再扩大开去,要治国,国不是自己的,因此是去“治”。最后是平天下。平是什么意思?是均衡。不是要争夺天下,而是大家都平衡、平均,这样就和谐。

儒家特别强调君子慎独,就是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没人教导的时候,自己提高自己。宋代理学大家概括了君子修身的方向,从那以后一千年成为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即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天地立心”?天地是无知

的,但是天地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它的心,我们要总结大自然的规律,总结一切客观的包括社会的人事的规律。“为生民立命”,生民用的是诗经里面的词,就是老百姓,为老百姓立命。老百姓立命之本在哪里?应该帮助老百姓有一个生存的环境,有一个美好的追求,有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为往圣继绝学”,这是讲传统。张载有感于古代原有一些精粹的儒家思想后来不大提了,所以他说要把往圣绝断的学说继承下来,让它传下去,主要指的是儒家的核心。最后,“为万世开太平”,不是为万世创太平,开太平是开个头,后人继续做。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世界观就是一句话:唯物。中国的所谓天并不是神,更不是人格神。神是什么?就是大自然。中国的逻辑是,人就是人,天是大自然,人不是大自然生出来的,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论语》上记载,有学生请示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连活着的道理都没弄明白,还研究什么死。谈到鬼神问题,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四样东西孔子绝口不谈,不进入他的视野。

回过头分析一下我们文化的三个层次。底层是什么?就是刚才所说的伦理观、价值观、哲学观等等,其实就是“和合”,显然是农耕社会的特点,是超时空的。中层,在我们的风俗、礼仪、宗教、艺术、制度、法律里面都体现了底层。例如,过年过节走亲戚全家团圆,这就是和合。日常生活也有。中国菜好吃,全世界闻名,这是因为烹调任何一个菜都是酸甜苦辣咸俱备,就是古人所说的五味调和。中国讲五音和合,五味调和,五方和合。我们根本的东西在于中层和表层时时体现。今天来不及讲佛教,原始佛教传到中国,经过千年的改造到唐代形成了禅宗,禅宗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合文化。

从好的方面说,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这种思想有利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在历史的发展中相对于奴隶社会有其先进性。

从坏的方面讲,儒家思想并不能有效约束统治者。在权利和暴力国家机器面前,儒家思想是懦弱的。孔子提倡“三纲五常”,讲究尊卑等级观念,鄙视大多数人的生产劳动,不能有效约束统治阶级享乐,是一种典型的封建思想。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强大的侵略面前,终于回天乏力,被历史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是从反儒开始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并不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既然儒家思想并不能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那么,就不能将儒家思想之偏,盖之于传统文化之全。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在是以偏概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侮辱。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应该包含儒家思想和反儒思想的有机整合,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抗压迫的、平等的民主社会的思想。

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一句话,概括了阶级社会斗争的根源。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文化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线性的特质,即不间断地随着人类的足迹、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生产逐步向前发展。第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所以有哲学家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他有了文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有新的文化创造,也有旧文化的流失,最后形成浩浩荡荡、永不中断的文化大流。第三,文化发展是由表及里的演变。不同的文化之间接触,最初吸收对方的,最初感觉到冲击的全是表层,如衣食住行。但是表层是渗透着中层和底层的,这些东西久而久之就影响到中层,影响到底层。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带有普世性的成分。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时代性的成分,因此有些适合古代不适合现代。愚忠、愚孝不值得提倡,等级森严不值得提倡,重视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不值得提倡,重视道德规范忽视法律管理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讲法不讲道德,否则那个法就无法执行。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衔接要认识到它的总规律,要认识到我们的优势和不足。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什么是优秀文化?第一,鼓励人向上;第二,让人追求崇高;第三,“人化”的东西。既然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所以文化就是人化。时代的精神主要在时代特色,当今时代特色是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斗争以及中华的复兴。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技发展也是两面刃,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今天的时代精神,我认为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的体现,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是文化自觉,其次是制订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第三要文化体制改革。什么叫文化自觉?我定义为国家的决策层和学术层对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全球文化的走势,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有了认识就自觉了。比如宗教问题,农村问题,社区文化问题,非物质文化问题,文学创作、艺术舞台等等问题,要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

制订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我觉得有几个问题特别重要。第一、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近这几年这方面研究开始多起来了,尽管还有争论,争论是永恒的。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从先秦一直争论到现在,但是公约数还是有的,共识部分还是有的,文化就在争论中前进。第二、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我们的文化界潜力很大,造诣很高,人才众多,生产力没完全迸发出来。通过体制改革使文化产品在创新中大大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满足世界的需求。第四,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现在世界各国对于中华文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像英国,全国24000多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他们的教育部已经下令,在2010年前每所学校必须和中国一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就是要学习中华文化。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执政党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这个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了不起的。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看,从建党之日起,就是文化起家,李大钊、陈独秀不是文化起家吗?苏区从创建起就重视文化建设,部队文化建设,到了延安,毛主席提出了众多战线,农业战线,教育战线,工业战线,军事战线,其中一条就有文化战线。现在把这一条战线上升到建党之基,立国之本,鼎立三足之一个,把文化提得这么高,这是巨大的发展。有了这个自觉,有了这样的思想,再加上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一步一步走,中华文化一定能在五千年的基础上焕发青春。那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强大。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不断前进、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我就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带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力做我们能做的事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国文化史”论文

学 院:

专 业:

作 者:

导 师:

学 号:

班 级:水利学院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200802725 2008027

中国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差距

摘要:从现实出发回顾历史,包括传统儒家思想综合分析传统文化与现实的差距,综合考虑当今文化的发展趋势,认清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和背景。

关键字:传统 文化 现实

一 ,中国现状

文化是一切与政治、经济、科技、艺术、风俗、宗教、建筑、历史、国家、民族等有关的精神的总和。

大多数人对于自身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的共性的认知,是传统文化。京剧、中药、书法、国画、易经、古琴、墨儒道法、诗词歌赋、武术气功以及封建社会的大辫子、小脚等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现在又有人又把孔子摆上了历史舞台,可见孔子适合了当今一部分人的口味。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呢?

曾经对“孔子”大批特批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矢志不渝地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终于打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国内党派搞分裂内战的阴谋,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谁否定这一点,无疑是否定新中国、否定数千万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文化是和政治、经济等密切相连的,但同时具有的独立性与历史延续性。从这一点上来说,文化又超越了政治、经济。好的政治、经济秩序能够带动文化的繁荣,从而互动形成

和谐稳定的机制;差的政治、经济秩序必然导致文化的割裂与新文化的兴起,从而引发政治、经济秩序改良的产生或革命式的重建。

社会进入21世纪的第九个年头,摆在中国人民心里的价值规范是什么?看看中国的现状,也许能找到答案:

(1)加工制造式的工厂占据了中国沿海城市的半壁江山。这些工厂多数缺乏自主创新机制,以出口贸易为主,凭借低廉劳动力与环境资源的不断恶化创造着GDP的一时“神话”。

(2)贫富分化严重。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贫富差别过大。对比沿海地区的汽车、高楼、高速公路、网络等硬件,内地乡村简陋的校舍、贫困的生活、出逃的农民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因为执行了特殊的产业开放政策导致了汽车、日化、大豆等商品市场的沦失、导致了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股权的贱卖。

(4)教育体制与经济体制严重脱节。大学生就业难、学非所用现象普遍。看一看招聘市场人满为患的现实,应该知道这些担负国家民族未来的学子的心理负担有多重。

(5)政府机构是权利金钱的象征。从这些年招收公务员1:100——1:400的比率可以看出,有多少人向往这个“行业”。 “学而优则仕”,是古人对仕途的向往,现在也是不乏其人啊(失败的几率都很大)。

我们发现,目前的经济形态可以用社会二元经济结构来表达:即局部过热和局部过冷同时存在。而我们目前的社会制度,既不是完整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是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人们的信仰总体混乱,社会制度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理解传统文化所走过的路程,会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身所处的位置,“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友为镜,可以明对错,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此发扬优秀的人文传统,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曰:“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所以我们说的义务就是自己在这个位置上该尽力的事务。朋友之间要讲义气,古人说的义气就是作为朋友尽了朋友之道的风气。信,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诚信在社会上是站不住的,是要被淘汰的。古人讲立德、立言、立功,就是作为一种德性要留给社会,说的话要能对社会有用,还要做事情言行一致,要为社会立功。这是我们的伦理观。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呢?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是自己要修养好,要学习,要深思。然后由己及人、及妻子(古代以男性为中心)、及孩子、及兄弟。如果自己的修养三尺高也让其他人都达到三尺高,这就是所谓的齐家。为什么用齐字?齐就是等,自己修养好了让全家人都达到这个水平,就等同了。其次,要把家里的道德伦理治家的方法再扩大开去,要治国,国不是自己的,因此是去“治”。最后是平天下。平是什么意思?是均衡。不是要争夺天下,而是大家都平衡、平均,这样就和谐。

儒家特别强调君子慎独,就是独处无人监督的时候、没人教导的时候,自己提高自己。宋代理学大家概括了君子修身的方向,从那以后一千年成为知识分子的座右铭,即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什么叫“为天地立心”?天地是无知

的,但是天地的规律、大自然的规律就是它的心,我们要总结大自然的规律,总结一切客观的包括社会的人事的规律。“为生民立命”,生民用的是诗经里面的词,就是老百姓,为老百姓立命。老百姓立命之本在哪里?应该帮助老百姓有一个生存的环境,有一个美好的追求,有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条件。“为往圣继绝学”,这是讲传统。张载有感于古代原有一些精粹的儒家思想后来不大提了,所以他说要把往圣绝断的学说继承下来,让它传下去,主要指的是儒家的核心。最后,“为万世开太平”,不是为万世创太平,开太平是开个头,后人继续做。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

世界观就是一句话:唯物。中国的所谓天并不是神,更不是人格神。神是什么?就是大自然。中国的逻辑是,人就是人,天是大自然,人不是大自然生出来的,但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论语》上记载,有学生请示孔子关于死的问题,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连活着的道理都没弄明白,还研究什么死。谈到鬼神问题,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四样东西孔子绝口不谈,不进入他的视野。

回过头分析一下我们文化的三个层次。底层是什么?就是刚才所说的伦理观、价值观、哲学观等等,其实就是“和合”,显然是农耕社会的特点,是超时空的。中层,在我们的风俗、礼仪、宗教、艺术、制度、法律里面都体现了底层。例如,过年过节走亲戚全家团圆,这就是和合。日常生活也有。中国菜好吃,全世界闻名,这是因为烹调任何一个菜都是酸甜苦辣咸俱备,就是古人所说的五味调和。中国讲五音和合,五味调和,五方和合。我们根本的东西在于中层和表层时时体现。今天来不及讲佛教,原始佛教传到中国,经过千年的改造到唐代形成了禅宗,禅宗也体现了中华文化,和合文化。

从好的方面说,儒家思想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这种思想有利于维持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在历史的发展中相对于奴隶社会有其先进性。

从坏的方面讲,儒家思想并不能有效约束统治者。在权利和暴力国家机器面前,儒家思想是懦弱的。孔子提倡“三纲五常”,讲究尊卑等级观念,鄙视大多数人的生产劳动,不能有效约束统治阶级享乐,是一种典型的封建思想。在近代中国帝国主义强大的侵略面前,终于回天乏力,被历史的车轮碾得支离破碎。

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都是从反儒开始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并不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既然儒家思想并不能维持社会的长治久安,那么,就不能将儒家思想之偏,盖之于传统文化之全。把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实在是以偏概全,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亵渎,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侮辱。

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质应该包含儒家思想和反儒思想的有机整合,换句话说,是一种反抗压迫的、平等的民主社会的思想。

毛泽东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一句话,概括了阶级社会斗争的根源。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文化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线性的特质,即不间断地随着人类的足迹、人类的历史、人类的生产逐步向前发展。第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吐故纳新。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所以有哲学家说,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他有了文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随着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不断有新的文化创造,也有旧文化的流失,最后形成浩浩荡荡、永不中断的文化大流。第三,文化发展是由表及里的演变。不同的文化之间接触,最初吸收对方的,最初感觉到冲击的全是表层,如衣食住行。但是表层是渗透着中层和底层的,这些东西久而久之就影响到中层,影响到底层。

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带有普世性的成分。同时,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时代性的成分,因此有些适合古代不适合现代。愚忠、愚孝不值得提倡,等级森严不值得提倡,重视个人义务忽视个人权利不值得提倡,重视道德规范忽视法律管理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只讲法不讲道德,否则那个法就无法执行。

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衔接要认识到它的总规律,要认识到我们的优势和不足。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华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什么是优秀文化?第一,鼓励人向上;第二,让人追求崇高;第三,“人化”的东西。既然文化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标志,所以文化就是人化。时代的精神主要在时代特色,当今时代特色是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斗争以及中华的复兴。对于经济全球化,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科技发展也是两面刃,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对于今天的时代精神,我认为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文化的自觉。文化自觉的体现,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是文化自觉,其次是制订国家文化发展的战略,第三要文化体制改革。什么叫文化自觉?我定义为国家的决策层和学术层对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全球文化的走势,民族文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有了认识就自觉了。比如宗教问题,农村问题,社区文化问题,非物质文化问题,文学创作、艺术舞台等等问题,要有清醒的科学的认识。

制订文化发展的战略规划,我觉得有几个问题特别重要。第一、研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最近这几年这方面研究开始多起来了,尽管还有争论,争论是永恒的。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从先秦一直争论到现在,但是公约数还是有的,共识部分还是有的,文化就在争论中前进。第二、保护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事业体制改革就是要解放文化生产力。我们的文化界潜力很大,造诣很高,人才众多,生产力没完全迸发出来。通过体制改革使文化产品在创新中大大发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满足世界的需求。第四,

中华文化要走向世界。现在世界各国对于中华文化需求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像英国,全国24000多所学校,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他们的教育部已经下令,在2010年前每所学校必须和中国一所学校结成姊妹学校,就是要学习中华文化。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在全世界,190多个国家,七百多个执政党当中,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这个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了不起的。从中国共产党历史看,从建党之日起,就是文化起家,李大钊、陈独秀不是文化起家吗?苏区从创建起就重视文化建设,部队文化建设,到了延安,毛主席提出了众多战线,农业战线,教育战线,工业战线,军事战线,其中一条就有文化战线。现在把这一条战线上升到建党之基,立国之本,鼎立三足之一个,把文化提得这么高,这是巨大的发展。有了这个自觉,有了这样的思想,再加上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一步一步走,中华文化一定能在五千年的基础上焕发青春。那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强大。衡量我们国家强大不强大,不是有几颗核弹,不是GDP,不是最高大楼在不在中国、最大的广场在不在中国,而是最完美、不断前进、最吸引人的文化是不是在中国。我就希望在我们这一代、我们的下一代,能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进而带来中华民族的复兴,尽力做我们能做的事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相关内容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 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论文选题 乔健 1. 戴震研究: 2.章学诚与<文史通义>研究: 3.冯友兰研究: 4.钱穆研究: 5.唐君毅研究: 6.徐复观研究: 7.余英时研究: 8.牟宗三研究: 9.杜维明研究: 10.林毓生研究: 11.许倬云研究: 12.刘述先研究: 13.现代新儒家研究 ...

  • (法语毕业论文)通过悲惨世界分析雨果的思想感情
  • 最新法 德 韩语专业外语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法语毕业论文) 浅析中法两国语言中的颜色词 (法语毕业论文) 从<悲惨世界>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法语毕业论文) 杜洛瓦成功背后的思考 (法语毕业论文) 浅谈法国黄酒和中国黄酒的异同 (韩语毕业论文) 韩国恐怖片中的女性 (法语毕业 ...

  • 毕业论文任务书1
  •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完成时间湘西乡梦--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内涵滕丹丹10040133汉语言文学1001班杨绍华2014 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论文题目 湘西乡梦--<边城>与沈 ...

  • (法语毕业论文)法国圣诞节与中国春节比较
  • 最新法 德 韩语专业外语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韩语毕业论文)中国儒家文化对韩国文化的影响-朝鲜时期女性和儒家文化为重点 2 (法语毕业论文)La Situation mondiale de France après la deuxième Guerre 3 (韩语毕业论文)韩国流行歌曲的 ...

  • 中国历史文献作业
  • 少数民族历史文献学研究浅析 摘要: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从研究主题.作者及登载报刊几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整理这一阶段民族文献研究的概况和特点,并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文章根据当代目录学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少数民族文献目录学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 提出未来中国 ...

  • 与汉语文化教学相关的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1 2 3 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朱志平;对新世纪汉语(第二语言)教材的思考--从加拿大中学汉语教材编写所想到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2年06期 亓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界文化研究20年述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

  • 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
  • £Q塑塑:塑 学术论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中国元素对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性 --之对平面设计领域的影响及展望 徐凯 (山东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山东济南250353) 摘要:中目现代设计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战,工生.建筑及平西设计领域等都在不同程度的被西 ...

  • 汉族丧葬仪式研究综述(修改稿一)
  • 汉族丧葬仪式民俗研究综述 从古至今,死亡都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死亡而举行的葬礼也是人生礼仪中最为繁杂隆重的一项仪式活动"1.人们通过一系列丧葬仪式活动来追念死者,安抚生者.丧葬仪式过程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蕴含着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意义和民俗功能.有关 ...

  • 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
  • L稿馥镘飘译 ShⅡ"gh-l-H以.fTrnns|nt-^¨sm盯£dnd TechHo¨g, 20日3N. 旅游翻译不可忽视民族审美差异 贾文波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铁道枝区).长沙市4l[)[)7j) f摘要]汉英旅游又体在备自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均有所币同.这实删反映出两种不同 ...

  • 视觉传达设计专套本毕业论文
  • 学校代码: 准考证号码: 武汉信息传播职业技术学院与武汉科技大学 专套本衔接教育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 用 本科专业: 专科系部: 专科专业: 作者姓名: 联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经过五千年悠久传承的文化精华 ...